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

2022-12-20

新课标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1 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美术学科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及初步的美术技能的任务。

美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 更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和发散的思维。美术学习需要依赖并经常对这类思维进行训练, 以保证美术创作练习的完成。教师要尊重学生在个性基础上所形成的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开展教学工作,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们无论是欣赏评述艺术作品, 还是学习艺术技能技巧, 进行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或综合探索, 都是人文性的学习, 是发展人的个性的学习。同时, 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术教育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而只有这样的人,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2 当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忽视

综观许多地区的学校美术课堂教学, 不管是在教学目标、观念、方式还是在教学评价上依然存在着许多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相偏离的问题。

首先, 以功利为目的的美术教育依然盛行, 教学目标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旧教学认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 特别是受升学压力支配下的高中美术教育, 把教学作为一个封闭系统, 忽视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 使其要么象其它学科教育一样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 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么只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 却忽视了通过美术学习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目标。

其次, 教学方法尚欠多样, 教学要求和评估标准依旧“整齐划一”。目前,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美术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 教学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的主导意识强于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认识成为被动、消极的镜子式反映, 学生必须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以及提出的要求来进行学习。

在教学评价上, 绝大多数仍以绘画中的技能、技法评价为主要标准, 以教师的评价为权威, 很少给学生发表意见的空间, 将作业作为美术评价的唯一标准, 忽视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展, 个别差异性受到压制, 造成学生不敢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完全依照老师的要求去学习, 自由表现的幅度受到限制,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

3.1 转变师生角色,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格式化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努力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

3.1.1 树立信心, 鼓励学生参与

自信是一个人个性成长的内驱力, 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对培育学生树立自信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美术作为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 它更关注学生自身情感的表达。老师应采用赏识教育,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探索, 勇敢的陈述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在给高一上《达·芬奇与〈蒙娜丽莎〉》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树立他们创造的自信心,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风险、敢标新立异, 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及联想, 总结现代人对《蒙娜丽莎》的猜测, 或通过思考、研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猜测、看法。在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 同学们都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理想中的一个女性、是一位怀孕中幸福的母亲、是一名妓女、是达芬奇的情人等等。最后我用电脑特技把同学们的想法分别展示并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3.1.2 激发兴趣, 启发学生参与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注意寻找各种途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兴趣中展示自我。

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 使之有新鲜感。在绘画教学中, 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产生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例如, 在欣赏油画《父亲》时, 由于班里的学生多是农村的, 我就问:“看到这幅画你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很多同学说, 画中的老农形象让他们想起了辛勤劳作的父母, 激起了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看到同学们都沉浸在对画面的无限遐想中, 我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他们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与作品的现实意义, 他们就会在很容易地掌握了作者的情感的同时, 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想象。

3.1.3 创造条件, 调动学生参与

学生有了参与的信心、兴趣, 还必须有参与机会, 否则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 创造各种条件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热情。

3.2 注重因材施教, 分层确立教学目标

首先, 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学生在能力、气质和个性等方面千差万别, 因此, 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 必然更具备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

其次, 因材施教。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经常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 自行拟定教学目标,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 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 最终达到差异发展。

3.3 优化教学结构,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把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质疑—练习、讨论、辅导—师生评点反馈的教学新结构形式。这种形式较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特征, 能注重对学生学会学习﹑发现问题﹑加工信息及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等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结构的第一步:观察、欣赏、激趣这一环节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4 结语

经过教学实践, 通过调查研究和其它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进行了对照比较, 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 创造性思维能力扩展了, 审美趣味更加个性化了。

摘要:人的发展、个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主题, 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分析了美术教育的特点和当前美术教育不足, 最后阐明了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个性发展,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  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3]  罗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关于油气储运安全节能发展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基于市场导向的防治虚假广告的法律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