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2024-04-17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共10篇)

篇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能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问是惊奇与怀疑的开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提问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就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的课件、挂图或实物等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数学问题,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再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徒劳的。斯苗儿老师曾这样说:“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哨都是多余的。”这其中的意思,也是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原则。如:七年级(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我们可以尝试用模型、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可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会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立体思维中去,再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所得出的结论。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又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要能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如: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新课教学时,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臵问题情境来引入。

(3)参与性原则。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即让学生亲自投身到“数学问题情境”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观、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向思维过渡也是非常有利的。如:“有理数的加法”,我引导学生关注足球比赛这个实例,组织学生讨论全场净胜球的可能情况,并把结果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最后根据式子的特点归纳出法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到了方法。

(4)障碍性原则。数学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新知的实际应用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出现一些多余条件或缺少必要条件的情景,让学生收集、整理一些相关信息,以及分析、取舍一些相关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引入负数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记分,结果出现数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由学生的疑问来引出问题,从而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而且体验了从生活中发现、“重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创新精神。

(5)层次性原则。数学问题应包括较丰富的内涵。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探究,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精练,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同时,针对水平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6)创造性原则。“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常常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引导学生先运用学具摆摆、弄弄,再谈谈摆弄的过程,最后启发他们思索,找出规律性的知识。

(7)技巧性原则。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是把“生活数学“课堂化。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往往综合许多因素,比较复杂,如果原封不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受到知识水平、能力、时空的限制,解决起来,难度大,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因此,教师要作适当的技术处理,对现实情境中有些因素要进行提练,删去多余的和无关紧要的东西,增添要表达的内容,要能突出知识点和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很快进入状态,直奔主题,为教学服务。

(8)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9)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二)如何创造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利用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做类比,将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一旦接受也会被学生牢牢的掌握。而现代的教学手段很容易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

例如:在整式同类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和实际中的例子相比较,把数学分类的思想形象化,在电化教室对一群猪羊的图片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无角的是猪,有角的是羊。这基本就是一个游戏,每个同学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还感到新奇以至于达到情绪高涨,这时抓住时机自然的过渡到同类项的分类中来,分类的方法: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学生乘胜追击,很自然的应用刚刚在猪羊分类中形成的程序,先看字母,再看字母的指数。猪羊的分类(按外部形态)引出多项式的分类(按字母和字母指数)。

在初二“根式的加减运算”中也可以做这样的比喻,实际上他们和合并同类项是一样的。这样不仅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并且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了数学分类的思想。

2.对老问题进行延伸来创设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如果能贴切的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并适当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深化这种结构,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且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初中几何部分有这样一道题,在等腰三角形ABC中,顶角A=30°,又CT平分∠ACB,求∠ATC的度数。

这是一道基本题,考查了学生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以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如果仅仅让学生解决这道问题,教学就有些平淡了,如果在解决了这道问题之后,再向深处挖掘,进一步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将是非常有益的。我进一步提出了如下的问题:若∠A=x°,你能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TC吗?

3.从趣味性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方案设计”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一农夫带有鸡、狗和米三样东西。现农夫要渡河,而船只能承载农夫和鸡、狗、米中其中的一样。如果农夫不在场,鸡要吃米,狗要吃鸡。请问农夫应怎样渡河才能使鸡、狗、米都丝毫无损?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十分浓厚,让学生小组讨论,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加强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增强应用意识数学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思维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从复习旧知识中创设问题情境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臵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首先可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是什么?”然后再问:“你们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2x-1>-2和2(2-3x)

5.从直观显示中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动态的演示函数图象,形象直观的效果,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

6.从数学的应用中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古希腊一位将军要从A地出发到河边(如下图MN)去饮马,然后再回到驻地B。问怎样选择饮马地点,才能使路程最短?为什么?

这一问题情境既体现了问题的现实性及应用性,又包含有丰富的数学价值。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7.讲述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感与态度。

篇2: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数学应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便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置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开放性的习题,学生会思考:“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展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通过充分的思维活动去发现、获取知识,发挥、拓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中应注重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他的亲切、和谐的笑容。课堂上,探寻、鼓励、肯定、赞许的目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第二、提供感性的、探究性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程序,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并进行逻辑验证,从而得到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自信,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篇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从新旧知识的差异引入, 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 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 为新知埋下伏笔, 使学生在“复习”中, 学习新知, 激起认知冲突。当新旧知识有层次的区别时, 在抓住已知和未知间的内存联系后, 我们可以对旧知适度延伸, 使学生的已知与延伸后的旧知间出现脱节, 从而引出问题情境, 在应用新旧知识差异性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闭嘴”, 把提出挑战的机会让给学生,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二、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 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 来自具体, 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 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在教学中应从新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 创设最近发展区,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之形成积极状态, 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 并趁势提出数学问题。

三、从研究者角度引入, 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 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 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并进行数学学习, 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 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 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四、从旧知的综合应用引入, 设计问题情境

在学生解题时, 会不自觉地联想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 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都是可以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据此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 或“形似” (条件或结论一样) , 或“神似” (方法或解题思路一样) , 形似题称之为一题多变, 而神似题则称之为多题一解。利用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联想、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以及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从操作活动引入, 设计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促进理解, 进行操作演示, 可以从中引发矛盾, 促进思维。而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印象是最深刻的, 记得最牢。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 而动手操作是产生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应注意在操作中激趣、趣中生疑。老师在设疑时, 不但要注意“疑”设在新知识的重点处,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设疑,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 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篇4: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设计应用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职业诉求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以达到一定意义上的架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并结合学生职业专业属性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问题情境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法的概念

1.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数学课堂应用“问题情境”的含义

首先是有“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在要求回答或解释的疑问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冲突,需要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定理或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系统。其次才是“情境”,即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得以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它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这种情境包括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抽象的数学环境等。本文所指的“问题情境”包括常规的问题和习题,非常规的问题和习题,实验,活动等等。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同时创设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情趣”和职业学生“专业属性”的特点。

二、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如:在学习“轴对称”时设置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打台球时,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主球’绕过‘障碍球’而击中‘目标球’,学生会自然的联想到“轴对称”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正负数意义”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增长率”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银行存折‘存入’和‘支出’的表示;让学生测算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在职业数学教学中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的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专业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针对财会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引入问题:假设你分配到财务的职业岗位上了,某天你换班,同事打来电话:“刚刚听说咱们公司(厂)某某领导把财务室保险柜里三千万元现金装在一个小手提箱里潜逃了”并且已经报案。而此案件实际经干警们分析,认为是不可能的,后经调查,属于有人故意报的假案。

老师:大家试想一下,干警们为什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呢?

学生1:这个公司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现金。

学生2:不对,有是可能有的。但是三千万元是个大数目,小手提箱一定不能装得下。

学生3:可我们谁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现金啊,三千万元究竟占多少体积呢?

老师:是啊,老师和大家一样很想知道它究竟要占多少体积。我这儿有一个规格是18cm*30cm*25cm的小手提箱,还有如下数据 :一张100元的人民币长约15.5厘米,宽约7.7厘米 ;100张100元的新版人民币大约0.9厘米厚 。我们可以先来估测一下100万元是否能装得下这个箱子。

学生4:如果这100万元都是100元人民币一张的,一万元人民币的尺寸大约是15cm*8cm*1cm,。一百万元的体积约是12000立方厘米。这个箱子的体积是13500立方厘米,能装得下一百万元现金。

学生5:小手提箱只可以装得下一百万元,完全装不下三千万元。

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干警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出报假案的故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呢?(众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以学生职业特点出发,将学生职业性融进故事情境中进行问题情境设计,为活动的展开打下良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在寻得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估测大数,感受情境的活动,并在活动后豁然开朗,充分尝试到解决疑团的畅快,切身体会到估测大数给生活带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并顺理成章地以强烈的求知欲进行以后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

參考文献:

[1]官习金;堂乐学情境的创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09期

[2]沈旭东;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迁移价值;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03期

[3]魏妙;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2期

篇5: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永安镇中心小学 郑翠玲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的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

关键词:问题情境 意义 创设 原则 方法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要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问题情境”的概念

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

2、问题情境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1.1 问题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1.2 问题情境教学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点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情境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使学生容易想进去,学进去,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把魅力还给数学。

1.3 问题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问题情境教学使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始终贯穿看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获取。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研讨问题,大胆向教师提问题或提出创建性的观点,根据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辩析,并在关键处予以点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1.4 问题情境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问题情境教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而情

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数学概念产生的方式及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用下列几种方法来创设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

3.1 利用学生熟悉的已有相似概念,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已学过的概念属性,弄清其本质,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要抓住新旧概念的相似点,为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通过与已知的概念类比,可是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当然,也要注意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修正错误的类比设想,甚至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分为这样几步:

(1)先复习相关的加数连加,让同学回忆起已有的知识。先让学生算一些简单的加数连加,当加的数较多时,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相同加数相加,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没有较简便的方法?”

(2)引导学生揭示新算法。让同学尝试自己试一试,得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如:

1+1+1+1+1+1=6 → 6个1  1×6=6;2+2+2+2+2=10→ 5个2  2×5=10;3+3+3+3=12→ 4个3  3×4=12.(3)此时,可以归纳总结,形成程序性知识。提出“加法算式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这一问题,让学生归纳总结。

3.2 利用已有相关概念的比较,创设归纳发现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是旧有概念的扩充,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概念的扩充规律,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概念。这类数学概念形成的问题情境创设,其关键是揭示出相关概念的扩充发展的背景及其规律,从而引出新的数学概念。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有些数学概念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自实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去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反思中掌握数学概念。这类数学概念的形成一定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仔细观察,并能根据需要适当变换角度来抓住问题的特征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除了真实的实验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仿真实验,实验的设计不能仅是作为教师演示的一种工具,而是要能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动手操作的学具,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使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更好地体验身边的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的特点,更进一步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使课堂真正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切实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改变了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6: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摘要: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是提高小学课堂的有效性。“有效课堂”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自发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性;创设;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这就给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教师从玩拼图入手,给出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学生回答:“姚明。”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学生们选了一块正确的。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生:“因为要没有缝隙。”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做到“无空隙”。接着用同样的方法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了铺垫。这样,学生兴致高涨,学习就变成自己的兴趣。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课堂,乐于接受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给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后,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知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 语文中存在着“情境教学”,数学同样需要“问题情境教学”。离开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良好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那么何为“问题情境”呢?下面我们就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入手,对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要弄清什么是”问题情境“,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什么是“问题”。目前,大多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赞同美国学者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显然,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情境,是一种与缺乏、困惑、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状态。依据这一点,我认为“问题情境”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这样一种“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孩子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课堂的激情,对数学的热爱。要达到这种课堂效果,那些不需经过思考、单凭记忆就能解决的问题,显然不能当作真正的问题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现在,广大教师已经意识到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去构造悬念。有的教师课前绞尽脑汁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但却并没有为“有效课堂”提供帮助,结果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起了反效果。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下面我就一些教学案例谈一谈这几个原则:

(一)一定的新颖性

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个数”教学片段

教学中,教师安排了如下练习。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一群鸭妈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她们做一件事。她们呀,一不小心把各自生的蛋给搞糊涂了,你们能帮助她们分清楚吗?

屏幕上出现了写着得数的6只鸭蛋和6个算式。教师开始指名回答。

这时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什么游戏,一点都没有趣。

教师创设情境,想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好的倾向。但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些教师往往是盲目的,他们习惯性地套用前人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照搬照抄,直接拿来就用,一点创新也没有,多年教学下来就那么几个老套的问题情境换来换去反复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可能产生兴趣,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一定的新颖性原则,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的目的性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伴随京剧唱腔,出示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窦耳墩、包拯、张飞)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个脸谱在图案设计上与众不同?为什么? 生:包拯的脸谱设计不对称(额头,鼻梁上的花纹)。师:(教师就此引出课题)对称和不对称都能让人产生美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对称有关的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这位教师将对称图形与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脸谱结合起来,而且教师所提的问题明确,没有问无关的问题,直接让学生通过比较引入对称这个概念,遵循“明确的目的性”这一原则,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又是教师想要的答案。

(三)灵活的技巧

如教学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情境:两只猴子要分8个桃子)

师:你认为它们会怎么分呢?请你用学具桃子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生1(马上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真棒!你怎么会不用分就知道呢?

生1(自豪地):我是在脑子里分的,因为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8可以分成几和几了。(其他学生点头附和)

师:那你们喜欢用学具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这8个桃子。

(学生高兴地闭上眼睛,“分”了起来„„)

在上述片断中,教师原来的设计是想根据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创设分学具的操作情境,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中得出“平均分”这一概念。可在课堂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已有经验抽象出各种分法,而且在学优生的牵引和教师的激励下,大多数学生对这个操作情境不感兴趣。于是教师改变原有设计,顺应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生成“在脑子里分桃子”的模拟操作的问题情境,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教师遵循“灵活的技巧性”这一原则,并没有只走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的感变了原有的设计,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

(四)适度的障碍性

例如:(案例来自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王国元教师)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为给市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市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种了一批大树,A公司承包了一号路段,成活了23棵树;B公司承包了二号路段,成活了19棵树;C公司承包了三号路段,成活了4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记者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城市的市民,你会选择哪家公司?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意见:甲方学生认为应该选择C公司,因为C公司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乙方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三家公司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甲方学生赞同乙方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A公司种了25棵、B公司种了20棵、C公司种了50棵。学生们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B公司。

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适度的矛盾,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不满足感,他们想马上得知答案。因此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结语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美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刚刚进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继续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避免出现现在普遍存在的弊端,遵循原则,让孩子们在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爱上数学这门课。

参考文献

篇7: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篇8: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以设疑、激趣、探究、发现为主要环节的“问题情境”式教学, 不仅能创设融洽、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获取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而且能有效地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初步把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现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通过建模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 数学建模是不常用的, 但在问题情境的建立上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关键在于模型要简单, 与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要密切.

例如, 在初中教“扇形的面积”, 课题引入的部分首先来一段抗战影片中敌人碉堡上探照灯照射的场面, 把同学的情绪激发出来, 然后, 话题一转:“同学们, 假设敌人的探照灯最远的射程是150米, 探照灯转动的角度是80度, 那么敌人的视力控制范围是多大?”自然地引入了扇形的面积问题, 必要时让学生模拟探照灯扫射的动作, 并画出模拟图.很显然, 这是一个有点难度的小问题, 同时让学生接触了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 要选择绝大多数同学所熟知的、感兴趣的、建立数学模型比较容易的事物, 毕竟我们只是利用模型, 而不是学习数学建模.

二、利用生活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平时的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利用他们积累的知识可以自然地引入到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课题上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认识简单的几何图形”时, 先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欢庆之夜, 老师解说:“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 (出示图片) .”老师提问:“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课题上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既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又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通过设置疑问来创设问题情境

疑是学习的开始, 趣是学习持续的不竭动力, 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 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在这种活跃的情境氛围中设置问题, 必能有效地使学生由惊奇转入积极思维状态, 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 在“圆周长公式应用”的教学中, 通过举例:“一根足够长的铁丝紧贴地球形成一个圆圈, 如果把这个铁丝再放长10米, 在地球和铁丝之间形成的缝隙能通过一只老鼠还是一头牛?”来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由趣生疑, 由疑引思.既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精神.

四、利用电教设备来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 运用CAI课件,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定理时, 可利用“几何画板”技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利用角的度量功能, 度量出每一个角的大小, 求出三个角的和是180°此时老师提出思考问题:如果三角形的形状变了, 内角和的度数是否也变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观察, 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在发现、猜想和验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深刻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命题, 收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 诸如数量关系、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等问题, 均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

五、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将会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育人价值.例如, 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 可以利用《周髀算经》中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作为问题情境来引入课题, 其中商高对周公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 另一条直角‘股’等于4的时候, 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问学生:“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 完成解决问题的目的.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既能让学生感悟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实施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 同时,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的世界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 知识总量的迅猛膨胀, 更新周期的缩短, 使广大教师和学生经常共同面对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面对不知道如何处置的情境.因此,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使学生有效地从面对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问题情境式教学, 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这无疑是素质教育应追求的目标.让我们从课堂教学着手, 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吧!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以多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是数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本文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梁卫宏.创设情境, 让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2]胡小萍.讨论问题情境式教学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育, 2005.

篇9: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理解设置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数学学习的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教学内容衔接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比如,数字的学习要利用生活中的购物、数量、银行、数字广告等可以有效完成数感的形成,真正理解数,懂得数的基数与序数的根本意义,从生活中来,抽象到数学世界的本质,再回到生活得到更多的应用。

其次,教师要利用在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来完成问题的设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堂要有丰富的课堂练习达到巩固的根本目的,练习的开放性是最重要的。使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提问的空间,可以称作抛问题,如果学生还没有理解有关问题,教师可以:“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你再观察一下具体的信息,你还有什么补充……”,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表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再次,问题的提出关键要教师有聪明的“启智”过程。新旧知识的矛盾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激发,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启智”,从数学知识的矛盾得到更好的理解与升华是十分必要的。从学生已知的东西提出问题,既要学生能力所及,又要有突破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完成知识的飞跃。如同摘桃子,只有跳起来才可能碰得到,才能摘到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从而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境教学的使用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适切性、指向性、情感性、学科性这几个特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素材;选择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因解决问题而被激活,问题推动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来说,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物理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提问,创设问题情境,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因此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特性。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适切性

与某种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情境素材有许多,如果不能开发或利用合适的素材资源,最好的形式也是徒劳无功的。情境创设的对象是学生这一主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精心筛选素材时,必须兼顾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一方面要基于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取,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另一方面要创新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锁定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实验:

(1)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前者先落地。(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后者先落地。(3)金属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生:纸片比金属片和纸团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师:这说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师: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金属片和纸片谁下落得快? 生:可能同样快。

师:如何消除或减小空气阻力? 生:将物体置于真空中。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述三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

(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抽去部分空气后,两者下落的时间差减小;(3)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由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可得出什么结论。生:没有空气阻力时,羽毛和纸币下落一样快。

师:(小结)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上述案例借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素材源于书本,但是并没有拘泥于书本进行简单验证,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着重讨论了从实验角度来搜集证据,比较不同物体不同环境下下落的快慢,让学生自己突破原有“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思维定势。通过教师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原有思维的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由于创设了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思维广度得到了培养,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更有智慧的生成和科学素养、探究技能的浸润,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指向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最有疑惑、最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以此为抓手,容易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有效教学环境,同时,在不断酝酿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问题的导引下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随之一一突破,教学目标最后水到渠成。

【案例2】原子的构成

教师:在19世纪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展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后来用实验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1906年测出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仅占原子总重量的1/1400左右。

教师:从电子的发现,你认为原子可以再分吗? 学生:原子可以再分。

教师:原子是不带电的,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还会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原子内必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学生:既然电子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是否集中在带正电的部分呢? 学生: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20世纪初科学家们确实提出了很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03年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展示汤姆生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教师:对此,他的学生卢瑟福用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来加以论证。(展示模拟演示装置,进行必要的解释)。若汤姆生模型是正确的,实验的结果将如何呢?

学生:会向侧面偏转,有的可能会反弹。教师:展示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学生:感到惊讶。教师: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我想原子内部应该有很大的空隙。

教师:为什么有的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反弹? 学生:肯定是碰到了正电荷,同性相斥。

教师:如果质量相同的两粒玻璃弹子碰撞,会不会反弹?有少数粒子弹回,说明了什么?

学生:粒子碰到了质量比它大得多的粒子。

教师:这个质量大得多的“粒子”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正电荷可能不是均匀分布,可能有些会聚集在一起,这样质量就比粒子大得多。

学生:按自己的想象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片。

教师:(展示二维动画)卢瑟福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仔细的分析,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原子物理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原子的构成,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微观想象力。对于如此抽象的知识,如果运用常规的直观教学,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是难以真正理解的。而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从一个“愤悱”状态到另一个“愤悱”状态,经过猜想、思考、想象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创造”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这一重点就不再以静态的形式被动储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地建构在大脑中,想象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发挥,“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三、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情感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识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识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所选的素材具体来说,一是内容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好思、愿问;二是形式要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三是要生动形象,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于社会、用于社会、改造于社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创设情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

【案例3】光现象

在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打开舞台旋转灯,播放音乐,创设轻松活泼的生活场景。音乐使学生放松心情,活跃了气氛,漂亮的灯光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讲述光源定义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光源,再进行分类,这使物理学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激发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另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是不是遵循完全步骤的探究过程。

风霜雨露、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蓝天白云、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住我们。有的学生疑问过,但也有些人不善于疑问,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创设问题情境,由于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可以从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成就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四、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学科性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内核,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体现学科性。强调学科性,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常见、最有效的素材。此外,物理是一门饱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在这些方面找准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最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

【案例4】电动势

上一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一数学《正数和负数》知识点解析新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