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2024-05-01

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精选10篇)

篇1: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莱城区茶业口镇汪洋中学

张玉俭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问题情境

诱发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

矛盾对立型

出乎意料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而疑惑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事实上,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应用,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的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问题情景”一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针对教学的难点和易混、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一举中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补救知识缺陷。

2、诱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所设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能降低学习的难度,理顺学生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学生解疑积极性。另外在学习解释的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做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适时性原则

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乘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认知高潮。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设疑并作适当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5、熟境性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和熟悉的情境,巧妙地结合化学问题去设置疑难,让学生在解疑求知的和谐学习气氛中“顿悟”出问题的关键,既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巩固,又使他们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6、量力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及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需思考即可回答的简单问题和深奥玄虚即使教师提示也无法说请的复杂问题,均不足取。有价值的设疑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能获得圆满解决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直接内在兴趣,利用“问题情境”本身的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强度,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有关的学习情境,进入思想的兴奋状态,使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跃的思维活动,并在自己发现和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显然,这种策略本身就具有形式与内容、思维与情趣、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优点。

二、在化学思维兴奋教学中,通常可以设计并采用下面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

1、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对结果作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以激起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急切的求证欲望。然后,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已见,甚至展开辩论;最好用实验或事实材料来验证,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如在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相关知识后,可提出:浓盐酸和浓硫酸若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与质量分数将会怎样变化?原因是否相同?学生经过争论、讨论,印象将会非常深刻。

2、出乎意料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普遍作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的回答或预测,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之中,产生一中“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从盐溶液中置换后面的金属”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钾、钠等金属能否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再实际予以演示,结果自然会大大出乎学生意料。

3、选择困惑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有几种比较相似、迷惑性较大的答案选择,学生一时难于作出正确决断,即便做了选择,往往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装置时,就可以创设此种“问题情境。”

4、无所适从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明白却又好象不明白,不知究竟该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非要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的斗志。如学习中和反应知识时提出:酸碱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是否有办法证明两者已确实反应?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对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有好处。

上述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中,其中选择困惑型和无所适从型对学生来说,一般来讲诱惑强难度大,且需要经过比较艰苦的思考过程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过程带给学生的也将是较高层次的成功愉悦和思维锻炼。

以上几种“问题情境”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穿插设计,合理组织。实施“问题情境”策略的具体办法很多,如:实验法、复习对比法、直观形象法、事实材料法等,只要符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篇2: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兴趣小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针对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究和求知欲这一特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实验.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趣味实验的新奇现象,进一步分析现象原因,从而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表面兴趣转化为对学习、探究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例如,在初三化学第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我的魔术表演:(1)拿一张白纸,让大家观察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在白纸上喷一种“水”,纸上立即显示出“化学真奇妙”这几个字.(事先用酚酞在纸书写上“化学真奇妙”几个字,然后用碱液喷.)(2)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实验: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看了我的表演,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极点,从学生的表情上不难看出大家都想了解其中的奥妙.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好好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开场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2.创设探究性实验情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获得了以下三种结果:①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②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通过天平仪器的测量,发现反应后容器内的物质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③在镁带燃烧实验中,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要大.不同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决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与参加反应物的性质有关?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继续实验并开展讨论,最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中,质量减少的原因是反应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已从反应容器里逸出;镁带燃烧实验中质量增加的原因是我们在称量反应物时忽略了氧气的质量.然后让学生改进实验装置再进行实验.通过这种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3.用家庭小实验情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讲碳酸钙的性质之前,我事先布置回家作业,《化学新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家庭实验观察:把一只鸡蛋洗净后,浸在醋酸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放置三天,再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后,谈谈你对鸡蛋壳的性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会发现鸡蛋壳周围产生气泡,慢慢的鸡蛋壳变软最后几乎消失.这意外发现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求知欲大增,一定要解开蛋壳之谜.他们查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教师,再次做实验等,不断寻找答案.二、联系生产、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例如,在能源利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比较沼气、煤气、氢气、天然气等燃料哪种更好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氢气,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的思想是环保.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使用氢气呢?这就让学生从氢气的生产(消耗大量能量,经济成本高)、氢气的存放(常温下是气体,所占体积非常大)、氢气的泄漏(氢气以液态存放时极容易飘散出来)、氢气的爆炸(爆炸极限大,易爆炸)等多角度思考氢气的利用问题.三、利用新教材中的科学史话、拓展视野,创设情境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化学史料十分丰富,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教材两册书中共有六处科学史话,有33处拓展视野,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我们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到空气中氧气的测定这节内容时,直接让学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会很困难,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或者补发一些关于拉瓦锡的科学事迹的材料,然后介绍拉瓦锡的钟罩实验,及实验过程和实验精神.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启发,而且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参考文献:

[1] 杨丽君,李德良.建构主义理论与化学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与学,2007(2).[2] 毛新勇.情景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 高文,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外国教育资料,1998-3-5

篇3: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很多现象都涉及到相关的化学知识。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利用这些生活和生产现象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挖掘有关化学知识的素材, 供创设情境使用。例如, 在学习“溶液”时, 可以联系日常生活, 如“萝卜、马铃薯在水中洗”形成悬浊液, 用肥皂洗油迹形成乳浊液, 用汽油洗油渍形成溶液。在学习“物质组成的表示”时可以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作为探究情境, 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在学习“酸碱盐”时, 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小窍门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如为什么有的馒头松而多孔?让学生明白:做饼干、蛋糕、馒头和面包等食品时, 常用另外一种发酵粉。这种发酵粉和酵母菌毫不相干, 实际上是化学疏松剂。它包含的两种化学药粉——碳酸氢钠和磷酸二氢钠, 放到湿面里, 就发生化学变化, 冒出二氧化碳来, 使食品里产生许多小洞洞。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效的问题情境应是联系实际, 注重实用和实效性。教学中, 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原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 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例如, 教学“燃烧”时, 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 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 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 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 如此反复数次, 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 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 经教师的引导, 学生共同分析、讨论, 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三、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

化学这门学科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的现象千变万化, 不仅能让刚刚步入化学殿堂的学生产生无限的暇想, 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习题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意外”创设问题情境, 挖掘实验的内涵与外延,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使得实验不单纯是实验, 而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桥梁。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 取三支试管分装少许石蕊试液, 用一支作比较, 向第二支试管中滴入稀硫酸, 向第三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将第二支、第三支试管内所得溶液再加热, 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四、利用“错误”问题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精准理解知识

篇4: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关键词】 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 重要性及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56-01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不同探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本文着重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论述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创设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的三点重要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提出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等方式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求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 創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就中学生而言,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都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孩子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情境教学的主题。在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设计好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切入,以问题衔接,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反思应用,熟悉“做中学”的价值,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实践的能力。

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并通过有意义的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差异而设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融入到一定的情境中,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探寻。要成功的实施问题情境教学,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 针对性。由于每一位学生的经验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水平,力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依据知识结构层层推进,从而使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成功。

2. 真实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尽量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有关,或和现实生活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化学教学实践中,从而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认识与意义的建构。

3. 趣味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还要有趣味性与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愉快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案例与建议

1. 利用“绘声绘色”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演示实验等直观方法设置疑问。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从而在头脑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

案例1 在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的教材中,演示钠与水的实验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为什么金属钠会浮在水面上?

问题2: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嘶嘶的响声?

问题3:为什么溶液会变成红色?

2. 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2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你可以在课堂上先演示,用吸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可以观察到试管中的溶液很快变成浑浊。现象十分明显。接着向该试管中的浑浊溶液继续吹气,可以看到溶液又变成澄清了。

问题1:第一次吹气溶液为什么会变浑浊?

问题2:第二次吹气溶液为什么又会神奇地变成澄清?

第二次精彩的吹气让该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得到精彩的延伸,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学生呼出的二氧化碳来演示实验,让学生觉得更加真实,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体会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不同内容,灵活运用,从而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使课堂氛围愉快和谐。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马骁.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考试周刊,2012(64).

[3] 周敏. 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化学教与学,

2012(1).

[4] 缪陈亚.化学教学中巧设情境的实践与反思.化学教与学,2012.

篇5: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6: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南庄中学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流行性和维持学徒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流行性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语重心长学生急于解疑的心态,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上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担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休、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倾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变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主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提问:直到试管冷却后?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处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上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结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分化灰烬。使其 “弹”尽粮绝、深陷囹圄。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咸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篇7: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郭冀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的发生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情景问题,将这些问题用各种形式给学生质疑,存疑,有了疑就会产生思维,而有了思维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案例1] 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

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了的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因此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化学探究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2] 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用水能生火吗?”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Na2O2(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地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的,如用酸雨问题引出“硫酸”,油田水质问题引出“硬水及其软化”,“鬼火传说”引出“白磷”等等。

引出了问题,下面就要进行实验探究了。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或实验方案,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论。无论是阅读、实验还是讨论前,教师要精心指导,一是要指明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观察哪方面的现象,要进行哪些探究,二是强调阅读时要在教材上画出重点。观察时作好记录,讨论后要注意归纳。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围绕着中心内容展开探究,并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维、实验等多方面的能力。

实验探究结束后要归纳小结,老师应全面、准确地归纳出实验的结论和说明的问题。如总结“钠的化合物”一节时,经过实验,可以归纳出几点:

① Na2O2能够和H2O、CO2反应,都生成氧气,氧化性强。

②Na2CO3和NaHCO3都可以和盐酸反应,但是后者反应比前者要剧烈得多。NaHCO3受热易分解,稳定性比Na2CO3弱。

3.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案例3]“金属钠” 问题情境的设计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O点。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部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立即用煤油浸泡。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2)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 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心理特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然融入学习活动中。

篇8: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我校从2007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经过三年的探索, 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式教学大课堂”。它将传统课堂40分钟教学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形成了“课前生问”、“课中探问”、“课后延问”的“问题式教学大课堂”结构。它以“学案”为载体, 师生共同生成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领等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它从问题起, 以问题为主线, 以问题为中心, 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延伸问题的过程。一是“课前生问”。学生课前学习, 了解学习目标, 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 生成问题, 带着问题进课堂。二是“课中探问”。转变以往陈述性的“满堂灌”课堂, 让“?”充满课堂, 让学生思维在“?”中被激活。不在“是什么”上过多纠缠, 而是让学生在“为什么?”“如果.....会怎样?”“还有什么?”之中畅游、冥想。课堂上的问题有的是学生带进课堂的, 有的是教师预设的, 还有的是师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派生出的新问题。我们也主张“先学后教”, 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只有自己学习了才具备与别人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基础。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不仅是讲授者,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三是“课后延问”。即“问题”的再生与再解决。教室开辟“问题角”, 学生在这里将自己的疑问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师生做“问题笔记”, 将课堂上的问题向课后延伸;校园网上设立“问问吧”, 师生共同分享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在这样一种大课堂学习系统背景下, 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 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 产生一定情感反应, 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 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 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认识过程。

二、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1.主动建构知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置身于情境中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 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化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 不能让学生孤立地为学习化学知识而学, 要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除了能解决学习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如何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一) 利用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如, 上钠的化合物时, 可以用“为什么在做蛋糕时常在面粉里加一些碳酸氢钠 (小苏打) , 蒸馒头时常在发酵过的面团里加一些碳酸钠 (苏打) ?”又如, 讲胶体时经常会问, 为什么没有菠菜豆腐汤这道菜?为什么钢笔打了一种品牌的墨水要洗干净才打另一种品牌的墨水?做“活水豆花”加盐卤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增加了他们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增强科学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的生命力。教师通过化学实验, 让学生观察现象, 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 上氨气时, 首先, 做氨气的喷泉实验, 让学生观察漂亮的实验。然后, 让学生分析从该实验中你了解了氨气的哪些性质?学生结合课前学习的知识以及观察的实验能总结氨气的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 利用新闻材料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选择相关新闻材料, 让学生明白化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运用化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在此, 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和看待新闻媒体及网络, 传递新闻媒体的正能量, 不要沉迷于一些不必要的媒体信息及网络中浪费宝贵的青春。

(四) 利用化学史实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通过将化学知识的发现、发明故事、有关化学家的故事来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掌握化学知识。例如, 上钠的化合物时, 给学生讲侯氏制碱法的故事, 在故事中明白知识, 也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原则

(一) 教学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对化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的重要资源。化学课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做支撑, 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二) 教学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上的, 只有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知识, 才会与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 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三) 教学情境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不能形式化, 教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达成目标。所以, 情境创设不能脱离教学目标。设置情境后,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 学生要能解决情境设置中的问题。

五、教学情境创设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大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在学生初步感知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如何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吸引进课堂中来, 这是非常关键的。

篇9: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流行性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 “二氧化碳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边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和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 “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提出问题: 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例如:在讲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休、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达到高潮。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象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倾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以疑创境,于无疑处生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更多地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实验的每个环节精心的设计问题,改变沉闷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我们在讲氢气具有还原性时,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前,教师强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适时地提出: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的氢气,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此实验完毕后教师可作对照实验,当黑色的粉末完全變成红色后,教师可撤掉酒精灯,同时停止通入氢气,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再提问:直到试管冷却后。通过上述对照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印象特别深刻。在教学中使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

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思维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初三第一堂化学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讲述这样一则故事: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带一结锡制器皿到南极去,结果这些器皿在寒冷的南极全部化为灰烬。使其 “弹”尽粮绝、深陷囹圄。这些器皿在南极为何化为灰烬了呢?夏季,农村的坟地里,为什么夜间常会出现“鬼火”现象呢?铁易生锈,但古时的金银保存至今,为什么仍完好无损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新奇和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欲望、求知欲望。

篇10: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适切性、指向性、情感性、学科性这几个特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素材;选择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因解决问题而被激活,问题推动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来说,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物理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提问,创设问题情境,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因此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特性。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适切性

与某种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情境素材有许多,如果不能开发或利用合适的素材资源,最好的形式也是徒劳无功的。情境创设的对象是学生这一主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精心筛选素材时,必须兼顾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一方面要基于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取,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另一方面要创新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锁定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实验:

(1)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前者先落地。(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后者先落地。(3)金属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生:纸片比金属片和纸团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师:这说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师: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金属片和纸片谁下落得快? 生:可能同样快。

师:如何消除或减小空气阻力? 生:将物体置于真空中。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述三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

(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抽去部分空气后,两者下落的时间差减小;(3)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由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可得出什么结论。生:没有空气阻力时,羽毛和纸币下落一样快。

师:(小结)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上述案例借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素材源于书本,但是并没有拘泥于书本进行简单验证,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着重讨论了从实验角度来搜集证据,比较不同物体不同环境下下落的快慢,让学生自己突破原有“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思维定势。通过教师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原有思维的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由于创设了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思维广度得到了培养,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更有智慧的生成和科学素养、探究技能的浸润,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指向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最有疑惑、最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以此为抓手,容易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有效教学环境,同时,在不断酝酿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问题的导引下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随之一一突破,教学目标最后水到渠成。

【案例2】原子的构成

教师:在19世纪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展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后来用实验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1906年测出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仅占原子总重量的1/1400左右。

教师:从电子的发现,你认为原子可以再分吗? 学生:原子可以再分。

教师:原子是不带电的,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还会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原子内必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学生:既然电子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是否集中在带正电的部分呢? 学生: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20世纪初科学家们确实提出了很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03年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展示汤姆生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教师:对此,他的学生卢瑟福用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来加以论证。(展示模拟演示装置,进行必要的解释)。若汤姆生模型是正确的,实验的结果将如何呢?

学生:会向侧面偏转,有的可能会反弹。教师:展示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学生:感到惊讶。教师: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我想原子内部应该有很大的空隙。

教师:为什么有的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反弹? 学生:肯定是碰到了正电荷,同性相斥。

教师:如果质量相同的两粒玻璃弹子碰撞,会不会反弹?有少数粒子弹回,说明了什么?

学生:粒子碰到了质量比它大得多的粒子。

教师:这个质量大得多的“粒子”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正电荷可能不是均匀分布,可能有些会聚集在一起,这样质量就比粒子大得多。

学生:按自己的想象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片。

教师:(展示二维动画)卢瑟福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仔细的分析,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原子物理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原子的构成,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微观想象力。对于如此抽象的知识,如果运用常规的直观教学,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是难以真正理解的。而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从一个“愤悱”状态到另一个“愤悱”状态,经过猜想、思考、想象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创造”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这一重点就不再以静态的形式被动储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地建构在大脑中,想象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发挥,“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三、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情感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识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识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所选的素材具体来说,一是内容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好思、愿问;二是形式要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三是要生动形象,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于社会、用于社会、改造于社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创设情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

【案例3】光现象

在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打开舞台旋转灯,播放音乐,创设轻松活泼的生活场景。音乐使学生放松心情,活跃了气氛,漂亮的灯光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讲述光源定义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光源,再进行分类,这使物理学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激发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另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是不是遵循完全步骤的探究过程。

风霜雨露、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蓝天白云、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住我们。有的学生疑问过,但也有些人不善于疑问,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创设问题情境,由于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可以从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成就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四、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学科性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内核,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体现学科性。强调学科性,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常见、最有效的素材。此外,物理是一门饱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在这些方面找准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最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

【案例4】电动势

上一篇:巡田乡2011年度综治工作总结下一篇:迎接期末励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