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专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022-09-11

教育家皮亚杰创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知识建构的过程,可能的、可持续的和负责的教学是提供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强调要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入情境。“情境创设”就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实际情况,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实施“双主”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如何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来组织实施教学。情境创设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素质教育思想,教师运用情境和自己的主导作用,将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新一轮发展需要的知识型技能人才,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中专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要使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关键就是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如何通过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增长学生的求知欲,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

1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数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例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一个百万富翁,忽然走了好运。有一天,他碰到一个陌生人。那人好像知道百万富翁有钱似的,话没说了几句,就谈到一个换钱的契约上。陌生人说,“根据这个契约,我将在整整一个月中,每天我给你10万元。而你,第1天只需要给我1分钱。第2天给我2分钱。第3天4分钱,第4天8分,第5天16分。这样整整一个月,我每天得到的钱是前1天的2倍。”百万富翁是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的大傻瓜的,深怕陌生人一旦清醒过来,中途悔约。于是,2人办妥了一切手续。结果……

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究故事的结果,教师则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共同探讨结果的同时,很快能导出隐含在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即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利用现实生活的情境,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存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明白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2 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数学

思维从疑问中来,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自己探索概括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针对课本中重点内容和易混知识进行趣例激疑、谬误引疑、悬念设疑等,使学生学有所想,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对学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如在讲解对数的性质时,教师可给出下面两个诡辩题,组织学生讨论:

两者的结论都如此的荒谬!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由于与认知不符,学生兴趣倍增,马上开动脑筋,寻找问题根源。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新知识,自然也会记忆牢固,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

3 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数学

在倡导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数学实验因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背景材料,它对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激发探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实验内容,让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他们才有所思,有所为。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活动实践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必将会给学生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情境。

例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相互独立事件概念的理解,可创设如下的数学实验。课前准备好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甲、乙两人各掷一枚硬币。事件A:甲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事件B:乙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设问:上述实验中事件A发生与否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事件B发生与否对事件A发生的概率有无影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结果不难得出结论,从而可自然地引出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教师则只需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这样更能锻炼学生动手、合作交流、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4 在故事情境中亲近数学

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当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例如,作为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教材中出现了“杨辉三角”。教师讲二项式定理时,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它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应用这一“三角”的人,并不是杨辉,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贾宪,在欧洲人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虽然帕斯卡在距贾宪几百年以后才发现了它,但他对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正整数次幂的二项式定理:

帕斯卡还把这一“三角”用于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赌博过程中的赌金分配的难题——点数问题,以此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

教师通过把一些数学科学的发现、发展、运用过程以及数学家轶事和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讲给学生,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使学生与数学建立起感情,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也不无裨益。

5 用CAI创设教学情境理解数学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在普通家庭中越来越普及。这给课外自学辅导型CAI课件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条件。CAI课件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许多弊端,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相应的认知材料和认知路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重共性、轻个性”的不足。借助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CAI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变化的立体式演示功能,使抽象的数学有了直观可操作的“模拟实验”。许多在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中难以理解、教师不易讲清的数学难点,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就不讲自明。

例如,我们在讲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现一幅离心率e(e>0)由小到大变化而引起图形由椭圆变为抛物线,再变为双曲线的动态画面;当e<1时通过拖动符合条件的点,在屏幕上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椭圆形成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真切地看到“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确实是椭圆。这样不仅生动的讲解了椭圆的知识,而且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奠定一定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课堂上引进计算机CAI课件,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其实,计算机课件在中专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远不止此,只要教师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合理、充分地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一一计算机课件,一定会给数学教学增色不少。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精心创设良好数学情境,充分注意到中专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来,才能使教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必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对促进教学与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提高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

[2] 张芳.试论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1(4).

[3] 胡永红.论数学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

[4] 何江.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做法[J].教学与管理,2005(5).

上一篇:现代林业生态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办法下一篇: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