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2024-05-04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1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 我先给同学们讲:同学们, 你们“听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三个和尚馋的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三个小和尚。这三个小和尚最喜欢吃老和尚做的饼啦。有一天, 老和尚做三块大小一样的饼, 想给三个小和尚们吃, 还没给, 小和尚们就叫开了, “我要一块”, “我要两块”, 我要四块。” (只有三块饼, 该怎么分呢?) 只见老和尚想了一下后, 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 取出其中一块给第一个小和尚;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四块, 取其中两块给第二个小和尚。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八块, 取其中的四块给了第三个小和尚, 这下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只见第三个和尚高兴的说:“哈哈, 我分得最多!”同学们, 你们同意第三个和尚所说的话吗?同学们, 三个和尚分得的结果到底如何呢?此时, 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证明到底这三个和尚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 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教学中做到“低起点, 突重点, 散难点, 重过程, 慢半拍, 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 在教“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时, 在探究新知时, 我是以一种竞赛的的形式来进行的, 先把全班同学按南排、中排、北排分为三组。然后出示一些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图片, 要求:在出示图片后, 最先抢答出正确分数的, 算赢。然后我故意的放慢出示图片的速度, 此时全体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的手, 生怕被别的组的同学先抢答了。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那一节课我看到了很多平时对学习兴趣不浓的同学都积极的投入到竞赛中, 有时为了先抢答, 都激动的站了起来。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探索性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 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 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 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 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2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游戏式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齐):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齐):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师(归纳):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创设幽默情境。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3

一、以“图”入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图画”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心态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必要的。数学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如果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一味地灌输,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而且对“授来”的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相反,如果教师能以教材中的情境图为先导,创设情境,就可能把学生引入妙趣横生的图画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一节时,教材中出示了一个小朋友“跳绳”的情境图。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画,然后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最后再动手填一填( )+( )=( )。因为这幅图中包含着很多的数学信息(如,图中有男生和女生;有戴帽子和不戴帽子的;有穿裙子和不穿裙子的……),利用情境图进行教学,学生受画面的吸引,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生从画面中获得了不同的信息材料,并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然也就列出了不同的“和是8”的加减法算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以“动”入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要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究,丰富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以“动”入境,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如,教学统计中“工资”一节时,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担任老板和职员进行辩论,让他们各自走进角色、走进生活,设身处地地去探究、领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意义,并对这三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认识平均数可能产生的误导。生动活泼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探索性学习和表演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再如,教学“6和7加减法”时,我设计了“猜数游戏”这一情境,我把6个彩色扣子握于两手之中,让学生看一只手中的扣子数,去猜另外一只手中的扣子数,我不断变换两手中扣子的个数,在师生共同猜数的游戏情境中,学生得出了6的加减法算式。这个基础上,我因势利导,让同桌进行同样的猜数游戏,又得出7的加减法算式。生动的游戏情境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发展,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三、以“趣”入境——引导学生趣中想象、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有趣的情境可以唤起儿童的相应情感,能活跃思维、渲染气氛、诱发想象、产生创新。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新课伊始,我播放了《祝你生日快乐》。“你们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我问。学生抢着答道:“《祝你生日快乐》。”“今天是小明的生日,爸爸妈妈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他是怎样分生日蛋糕呢?”我用这个问题便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学生走进了这一美好的情境中,兴趣浓厚,就如何分蛋糕,产生许多独特的见解,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以“疑”入境——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有了疑问,才能促使人不断探究,进而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以同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新知识。如,教学“数角”一课时,我高等变样的情境:出示一个大角,这个角又分成了无数个小角,让學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角。由于分成的角太多,很多学生数不清楚。我很快说出了角的个数,并让学生出几道这样的题考我,我都马上说出了结果,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兴趣,急切地想探个究竟,于是,他们发挥了自己的才智,通过分析、思考,想出各种办法去数角,互相交流、发现规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效果非常好。

总之,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4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 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 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 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 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 还要关注他 (她) 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 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 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 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 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

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 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 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 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

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 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 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 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 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 与同伴合作交流, 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 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 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 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 故事式情境。

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 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 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 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 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 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 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 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 生活事例式情境。

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 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 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 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 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 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 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 游戏式情境。

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 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 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 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 (齐) :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 (齐) :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 (齐) :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 (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 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 掌声热烈。) 师 (面带微笑) :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 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 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 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 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 师 (归纳) :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

在这里, 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 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 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 创设幽默情境。

数学内容是抽象的, 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善于联想, 把“死”知识讲活, 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 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 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 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 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 刚出世不久, 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 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 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 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 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综上所述, 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 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因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好奇产生疑问, 疑问促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可行有效的情境, 使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 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 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 将其重组、建构, 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才能有效地学习新知。

小学数学中的创设情境 篇5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直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世界,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由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越接进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以“小卖部卖东西”为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富于生活气息的“小卖部”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二、以思为核心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于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你们现在会求三角形面积吗?你想怎么办?……”这样就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推导公式。只有当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强化。此外还可利用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一题多解小比赛,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发展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自我探究,从而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

三、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好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体验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展现自己,创造自己。

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大多数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我就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以“情”为纽带

情感往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题以及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因此,教师需要倾注真情实感,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氛围,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2009-04-19 9:24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年月日》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然后极积思维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极积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开课以《开国大典》为契机,引入课题,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在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时,不仅仅采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还补充了顺口溜和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记忆,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拓展中,学生在一系列趣味习题中不仅巩固了对平、闰年知识的掌握,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注重了情感教育。

二、大胆猜想,让学生主动分析。

本课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设计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有纪念意义的一些公历年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又让学生不能根据生活经验不用计算就一口答出,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还可以把网上资源、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上有一点猜想、梦想或者奇思妙想,比如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载满奥秘和神气的太空,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形成,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在延展课本知识的同时轻松完成学科的整合,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听得相当投入,从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再让学生阅读关于太阳历、公历的来历的知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现行的历法并不完美,如果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比现行的更科学合理更方便,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了。这样的安排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学生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极积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学懂了知识。

三、合作探索,让学生主动交流。

在学生观察年历卡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分析以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得出大月和小月、二月。并探索同样是二月,为什么有的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平年、闰年又是怎么界定?让学生在共同的问题上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通过自已极积主动的思维和实践来证明自已的能力,从而在知识的浩如烟海宇宙中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小学数学第5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发布者: 杨宁

发布时间: 2012-4-10 15:05:49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多的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

3、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研究的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大小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知识,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月历卡,2月份天数统计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11年10月9日早上09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上午)。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

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今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一年有12个月

(三)识记大、小月

师:这个月是10月,大家看看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啊?(生:31天)

师:那是不是每个月都有31天呢?看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且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下来。师:说说你的发现吧!(生: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2月是28天。)(教师幻灯片出示2004到2012年的年历)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年1月都有31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每年3月都有31天,每年4月都有30天,每年5月都有31天,每年6月都有30天,每年7月都有31天,每年8月都有31天,每年9月都有30天,每年10月都有31天,每年11月都有30天,每年12月都有31天。)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叫做特殊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月七后双,七个单月心中装。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三 做一做

(1)给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大月的同学请起立,小月的同学请起立。

(2)请把你的生日划在年历本上(3)观察2011年的年历 A、一、二、三月共有多少天? B、六月一日是星期()

C、十月份有()个星期零()天(4)连一连

五一劳动节

8月1日

星期四 国庆节

6月1日

星期五 建军节

5月1日

星期日 儿童节

10月1日

星期三

(5)计算2011年这个平年的全年天数,再计算2012年这个闰年的全年天数。得出结论:平年全年有365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四

小故事

给学生讲2月28天,7月和8月都是31天的来历。五

课外拓展

幻灯片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视频,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今天的日期,时刻,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此时巧妙引导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环节出示问题。适时练习大月小月等几个知识。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出示以全班集体照为背景的月历,让同学们兴趣再一次提高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采用的方法是,总结提炼出消化本节内容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即: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设计了每种算法后隐藏一题,调动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内化知识的拓展性练习。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还不够,探究学习时对学生的组织还做的不够,再就是课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锻炼,对教学方法还需要摸索。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探索 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教学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越来越趋于生活化,从以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的局面逐渐转变为检验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找到生活中的原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知识源于生活,对此,各地区不断涌现出相应的情景化教学、情境创设等概念,试图把生活搬到课堂,但由于各地区教学水平的差异,加之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不同等因素导致情境创设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不理想,甚至有的地区存在“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丧失情境创设之余还导致原有的教学模式被破坏,出现教学模式四不像的情况,这有碍新课改教学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以期为情境创设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寻找理论基础。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强调学生对于数学有宏观的总体上的认知,继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实现学生对数学的有效教学,但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这就造成很多地区是应试教育。尤其我国人口众多,地区教育差异性较大,导致应试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直接被列为教学目标,各地区相应地涌现出很多新型的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其中典型的一项就是情境创设,就是将生活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习。这一系列的情境大都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方式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而进行自发的创设,没有统一的大纲进行指导,加之每个地区的教学条件差异性较大,最终结果是情境创设教学达到的效果千差万别,普遍以效率较低为主,甚至很多地区教师一味地追求情境创设的形式,忽略实质的内在要求,最终导致有形无实的框架教学,不仅无法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还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及学生思想的误区。总的来说,现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过于应试化的现象,对于情境创设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实施,长远来看不利于新课改的推行。

2.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情境创设是指将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搬到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包装,找到在生活中的原型,比照着进行一个对应的类似的情境进行创设,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情境创设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自然而然将知识进行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所学知识的运用环境。再者,对于小学生而言,无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记忆能力都相对较弱,对自主学习则几乎是没有意识的,这样的学生群体,对于数学这样对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言,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传统的讲授教学很难实现高效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则更是难上加难,而情境创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态,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于无形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消除学习数学难度的恐惧,让学生充分了解知识的来源,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和运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处在高速发展中,教育之于人也不再是过去简单的识文断字,而是需要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数学学科的学习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情境创设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是必要的,对于新课改的长远发展是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3.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可知,小学数学存在教学方式死板、应试化严重、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等问题亟待解决,情境创设的提出可以有效解决现下小学数学中的问题,对于新课改下素质化教育的推行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就前述结合自身经验对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如下。

3.1情境创设中音乐的运用

情境创设中音乐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继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例子,譬如进行乘法表的背诵时,可以采取“数青蛙”的儿歌,让学生一起唱:“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演,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之类的数数的儿歌很多,都可以选择利用;再如,进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照着课本直接告诉学生a·b+a·c=a·(b+c),可能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甚至一头雾水,这时可以改编成歌谣、顺口溜等,譬如我喜欢唱歌,我喜欢跳舞,我喜欢唱歌和跳舞,继而结合公式进行对照套用,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不恐惧,继而有效学习,这种类似的情境创设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定,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效果比较显著。

3.2情境创设中生活元素的运用

知识源于生活,情境创设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将生活搬进课堂,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探讨中对生活元素的运用自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的生活是多元的,某一特定的知识在生活中能找到很多类似的元素,尤其是对于数学这种在生活中运用广泛的学科,具体选择哪种生活情境进行表现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联系,但宗旨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意识。譬如,在进行乘法应用题和常量关系的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买卖物品为实例,在课程导入中可以问学生有没有买过东西,买的是什么,你是怎样付钱的,有没有讨价还价之类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乘法运算的学习了。譬如一支铅笔5角,买了5支铅笔多少钱?就会用到5×5,这样就可以简单引入乘法的基础,进而进行乘法的本质及简单的运算法则的教学。

3.3情境创设中现代技术的运用

情境创设的初衷是希望实现将生活搬入课堂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操作时有些立体化、抽象化的东西很难实现,而我们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要实现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立体的知识点进行形象呈现。譬如,在进行图形的认知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生活中涉及不同图形的方面,让学生直观进行观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抓住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活跃度。

总的来说,要实现情境创设对教学的实际意义的话,需要摒弃一切虚假的、形式化的面子工程,而是需要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让情境创设真正为教学所服务,为教育所服务。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 篇7

一、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欲望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 富有挑战性, 这是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因此,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必须要有吸引力,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如教学“什么是周长”一课时, 用红黑两只蚂蚁比赛的故事, 让学生猜猜谁会赢, 你想支持哪一只, 等学生选好支持的蚂蚁后出示比赛规则, 即红蚂蚁沿数学书跑一圈, 黑蚂蚁沿讲桌跑一圈。这时支持黑蚂蚁队的同学开始抗议了, 说不公平, 问为什么, 学生说爬过数学书一周的长度比爬过讲桌一周的长度短, 由此引出周长这个词。这样一来, 创设了一个有争议的情境, 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由交流, 从而使学生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创设有生活性和真实性的模拟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提出, 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克”一课时, 由掂一掂、拎一拎的方法感受物体的质量, 再用带孩子逛超市的形式, 让学生知道“克、千克”的名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二分的硬币和两瓶矿泉水, 实际感受1克和1千克的重量。明确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 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用售货员卖肉的情境, 问“为什么妈妈想买两斤肉他用刀只割下一部分而不是给你一头猪呢?”学生笑答, 因为售货员长时间的售货, 已经能估量出两斤大概有多少了。让学生感受“千克”“克”实际应用的重要。最后延伸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谁重。整节课都紧紧围绕生活实际, 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如同逛超市一样, 学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进而喜欢学习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活动, 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打开思维的闸门。如教学“吨的认识”这节课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 当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的时候发现桥头立着一块牌子, 上面写着“限重1吨”。我直接把问题指向“过桥要注意什么?”“他们能过桥吗?”让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的知识点, 激发起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在学生学习吨的知识后引导学生再来解决问题:他们该怎么过桥?为他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的情境既体现了趣味性,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展示了其中的数学味, 达到做数学的目的。

四、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 促进互动发展

恰当的创设竞争与开放拓展情境, 不仅可以调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 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荣誉感, 能够促进小学生合作精神的提高, 而且能够培养和发展与人合作的意识, 体验出完成质量、速度与竞争的关系。比如, “夺红旗”“报十法”等, 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 这样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既为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又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快迎头赶上提供了展示平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8

一、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真实”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 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元角分的大小比较》一课时, 我没有按照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教学, 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购买的文具都是多少钱。于是我从这些学生提供的价格中选取了一些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观察, 相同的文具谁买的价格最贵, 谁买的价格最低。这样学生们在比较价格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大小, 一举两得, 事半功倍。

二、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靠近学生的年龄特征, 要“激趣”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把教材中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要求教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 充分体现趣味性, 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我在教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一课时, 拿来了糖果。学生们不知道我用这些食品做什么, 于是我卖了个关子:“你们可要认真听讲哦, 要不然一会儿你们就不知道桔子和糖果的用处了。”当我讲到几分之几时, 把桔子先拿出来。每个桔子是这些桔子的六分之一, 三个就是总数的六分之三, 同时也是二分之一。这样就把二分之一和六分之三进行了意义上的区分。接下来的认识把六个桔子平均分成三份, 每份是三分之一, 每份有两个的认知就变得更加容易。糖果的作用在本课中更加发挥到了极致:老师口袋中有10块糖, 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几块?每份是几分之几?拿走其中的两份后还剩几块?把剩余的这几块再平均分成三份, 每份是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 是几块?最后剩余两块的时候, 学生们都要跑到讲桌前了, 因为之前的学生答对哪道题就得到相应的糖果, 因此到课程快要结束时, 学生们的情绪极其高涨, 一节课在学生快乐又有趣味的探索中结束了。

三、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要“体验”

数学不是干巴巴的学习计算、学习解题, 而是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进行数学的体验活动。因为情境的创设不是目的, 而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情境的创设中体验到数学, 应用到数学, 才是教师最应当做的事情。

教学《分类》一课时, 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中的例题去讲。而是在前一天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学生明早要带三件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到校, 第二天, 学生们把自己最喜欢的物品带来了, 比如玩具、书籍、裙子、水果……于是, 很另类的一种《分类》教学开始了。让全体学生观察, 大家都带了哪些物品, 这些物品应当怎样分类?你们是怎么想的?除了刚才大家的想法, 还有另外的方法吗?……一节课在学生们不断的体验中开始, 在不停的体验中结束。这种让学生在动手与合作的过程中进行的情境创设, 无疑是最贴近学生, 最走近学生心里的一种体验方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体验, 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方法, 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 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探究者、创造者,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情境的创设一定要首尾呼应, 要“连贯”

部分教师为了开课时的效果创设了情境, 等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 这个情境搁置一边了。我不这样认为。让情境教学始终都贯穿在课堂中, 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一年级的《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 我让学生们从家里拿来茶叶筒、魔方、牙膏盒、积木。我先出示了一张积木搭成的城堡图片, 观察图片中都有哪些我们不认识或不知道名字的图形, 看看这个图形和自己手中的哪个是一样的。学生们在比对中认识了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了解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快下课时, 我提议:大家用自己手中的模型搭建一个别具一格的城堡。孩子们欢呼雀跃, 积极参与。让情境的创设首尾呼应, 学生们感觉不到这是专门为了这节课的引课设计的, 反而以为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更加认真仔细的去感受各种图形带给自己的快乐了。

五、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蕴含预设, 要“拓展”

学生在认知上有冲突, 才能更加有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情境的创设中巧妙的设计认知冲突,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还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基础。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及用字母表示它们。我设计了一个喜羊羊吃草的情境:喜羊羊的脖子上系着一根绳子, 绳子拴在了一根木桩上, 喜羊羊就在绳子长度的范围内吃草。因为课件的直观, 学生们很容易就认识到喜羊羊吃草的活动范围其实就是一个圆, 绳子的长度其实就是圆的半径, 木桩就是圆心, 标出了字母O、r、d之后, 我突然提问:“喜羊羊吃草的整个范围叫做圆的什么?”吃不到草的地方又叫圆的什么?正好在圆的上面的点又叫什么?经过学生的讨论, 得出圆上、圆内、圆外的概念, 而圆上、圆内、圆外在本课的教材中是没有的, 所以情境的创设也要为知识的拓展做好准备。

六、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开动脑筋, 要“创新”

曾经从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 大意是说中国的孩子都不愿意学习数学, 因为“太难了”。我的一个学生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到了美国去定居。两个月后, 我收到他的第一封信:“老师, 这里的环境太好了, 有很大的操场, 有很多的体育器械, 还有很多很多佩服我的同学, 因为我每次考数学成绩都是100分。你知道吗, 他们这里的小学四年级才学到100以内的加减法, 而我在家里的时候就学到了小数乘除法了。所以做这里的习题, 我都不用动脑筋。哈哈, 老师, 如果咱们的四年级数学也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啊。”是啊, 我们的教材对学生来说真的是比较枯燥比较难懂的。但是只要我们在讲课时开动脑筋, 在备课的时候多有一些创新想法, 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这一切不是不可能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比较难理解, 尤其是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公式推导。教材中只是简单的提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 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在备课时进行了思考和创新。让学生们回家后自己随意的制作一些圆柱和圆锥, 并没有强调是等底等高, 同时还要求学生拿几个保鲜袋。上课了, 我提问圆锥体积的公式, 有的学生提前看过书, 知道答案, 于是进行了往套着保鲜袋的圆柱和圆椎中倒水的实验。经过实验, 学生们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时候, 圆柱的体积才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我进行了创新提问:“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什么情况下体积是相等的?”学生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听完了孩子们的答案, 我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圆锥和圆柱, 让学生们观察, 很快就得出:等底等高时, 不可能体积相等;圆锥和圆柱的底相等, 高是圆柱的三倍时, 它们的体积相等;圆锥和圆柱的高相等, 底是圆柱的三倍时, 它们的体积相等。为了让他们能记住这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我用了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3高富帅的圆锥遇到1矮穷挫的圆柱, 他们的体积相等。”

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情境创设存在的误区

1. 缺乏真实性

现实中,有些老师的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这样往往会误导学生走进误区。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 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

有些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过分依赖课件,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能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3. 追求形式化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或技能,切莫追求形式化。“情境”不是让学生为了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学生是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又要是富有挑战性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我们不妨设计练一练、做一做、辨一辨、争一争等情境,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情境创设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以上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情境教学的内涵,或者是说将情境教学的内涵片面化了。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一种教学环境。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

二、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1.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

正发挥其功效,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四、重视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必须体现出师生的互动互进,情感的交流共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活跃、信心的涌动、兴趣的激发……而为这些提供可靠保障的就是教师的评价。课堂上,教师积极的评价,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内驱力;反之,消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教师创设有效情境,能比较顺利地让学生接纳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情境创设要真实、自然、力求生活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此外,让数学回归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用“身边的生活”来展示数学的魅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可摸、可及、可感的,让他们萌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调动,学会用数学去简单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提高了观察生活的能力。

3. 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

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神奇的“童话情境”。小学生好奇心强,在联系他们有限生活经验的同时,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加上老师耐心地讲解,更能让课堂有声有色。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图片,从而引入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4. 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

情境创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及任务情境等。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情境创设的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此外,创设有效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还要遵循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二是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三是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同时还要考虑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确定“需不需要”,二是确定“为什么”,三是成功的情境创设必须是完整的。

总之,小学数学在创设有效情境上,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样不仅学生学得轻松,数学课堂也更高效。

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厌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多表扬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有鼓励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一以旧引新, 铺路搭桥

二联系实际, 激发求知

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 而生活的实例既生动又具体, 选择一些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作为情境导入, 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高涨, 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关于新知的学习中去。如教学“年、月、日”时, 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 而孙女明年过第18个生日 (出生那天不算) , 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几岁?又如教学“乘法应用题与常量关系”时, 先问同学们有没有到商店里买过商品?买了些什么商品?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回答说买过本子、铅笔……, 有时只要看单价, 有时需要用乘法, 如单价是6角, 买3本, 就得用6乘以3。于是教师就以此为基础, 引导学生关于本节课新知的探索:商品的价钱, 买东西的数量与应付的钱数, 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体会它的亲切与自然。

三活动探索, 快乐学习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 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若要实现真正的内化, 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给足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类比、想象等, 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自主探索与创新的源泉。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 安排这样的一次操作活动, 让学生把一个蓝球和五个红球放在口袋中, 一边摸, 一边找一个人来进行记录。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知道事情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从而引出并揭示课题“可能性的大小”。又如教学“平均数”时, 让学生分小棒, 让他们把6根小棒分成两份, 于是出现了以下几种分法:1根和5根, 2根和4根, 3根和3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叫作平均分。这样的情境导入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轻松快乐, 又让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四采用故事, 激发联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故事是小学生的第一大需求, 是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能使小学生处于拟人化的世界,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可能性”时, 编制了“狄青抛铜钱”的故事:宋代, 南方迷信鬼神, 大将狄青讨伐侬智高时, 大部队在桂林的南面, 狄青假装祈祷说:“对胜利还没有把握。”拿来一百个铜钱, 向神灵约定:“如果真能打胜仗, 那我投出这一百个铜钱都是面向上的。”旁边的人劝道:“如果不如意, 恐怕会打击士气。”狄青不听。全军将士都紧张地凝视着。狄青挥手一掷, 一百个铜钱都是面向上。部队欢呼, 声音震动了山林。狄青也十分高兴, 要左右拿一百个钉子来, 按照铜钱在地上的分布情况, 把钱钉在地上, 亲手用青纱笼封盖, 说:“凯旋之后, 定当酬谢神灵, 取拿铜钱。”这样的课堂导入在小学生原本就熟悉的历史故事中注入了新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津津有味的历史故事中领悟新知, 运用故事的悬念, 激发学生对于新知的渴求。

五歌谣引路, 抛砖引玉

歌谣能不断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使学生的情绪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交换中, 达到课堂的动静结合。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 学生会感到松弛、愉快、满足, 并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乘法口诀》时, 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来扮演青蛙, 其他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唱《数青蛙》歌谣: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 扑通”两声跳下水。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 如果直接告诉小学生字母表达式:A×B+A×C=A× (B+C) , 这样小学生一时很难理解掌握。但如果将之改编为歌谣形式:我家有三口人, 爸爸、妈妈和我, 我爱爸爸, 我爱妈妈, 我爱爸爸和妈妈。再结合数学式子 (3×4) + (3×5) =3× (4+5) , 其中3代表我, 4代表爸爸, 5代表妈妈, ×代表爱, 这样就融合成了快乐的一家。我×爸爸+我×妈妈=我× (爸爸+妈妈) 。这样的情境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六现代技术, 亮丽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适当采用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创造教学文化情境, 把静态的图形变成动态, 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形象、更清晰,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新知闪亮登场。如教授《周长的认识》时, 借助多媒体, 播放毛毛虫沿着一片树叶的边缘爬行一周, 学生们通过认真的观察, 你能不能给毛毛虫所爬行的轨迹起一个名字?又如《对称轴》一开始就引入好多美的对称图形, 使孩子们对这些美的对称图形产生深厚的兴趣, 从而导入新知。这样的情境导入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与发展的趋势, 让新知的学习更加生动, 亮丽新知课堂。

上一篇:有效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下一篇:钻孔成孔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