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

2024-04-08

李白诗词(通用12篇)

篇1:李白诗词

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聘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夜洛阳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哭晁卿衡

诗人:李白 朝代:唐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篇2:李白诗词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篇3:谈李白诗词中的音乐

从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最早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如《诗经》里的“国风”几乎都是各地的民歌。很多文学家、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 据《说苑》记载, 孔子的弹琴技艺是相当高明的, 孔子不但精通乐器, 并且很看重“独唱”, 《弦歌要旨序》云“孔子礼乐之教, 自兴于诗始”。白居易“本性好丝桐, 尘机闻即空” (《好听琴》卷23) 。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不仅喜爱音乐也善于弹琴。“月出鸟栖尽, 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 可以弹素琴” (《清也琴兴》卷五) 这是写他本人弹琴的诗。李白是我国的“诗仙”, 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词, 他的诗不仅有明月、美酒、也有很多跟音乐有关诗篇, 本文从中挑出几篇来进行论述。

二、器乐诗词

我国早期的诗歌都入乐, 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供演唱, 《诗经》中描写过的乐器达29种之多。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相当成熟的乐舞诗。

笛, 管乐器。竹制, 有吹孔一, 指孔六, 近吹孔处另有膜孔, 蒙以芦膜或竹膜, 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笛身小巧玲珑, 携带方便, 笛的音质, 相当清远嘹亮, 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 音调可以吹出多种变化。关于笛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崔豹《古今注》说:“横吹, 胡乐也”。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 出于羌中”。笛子, 由西域传入, 是西汉张骞通道西域时带入汉地。唐代, 设置在“太常四部乐”中有笛这种乐器, 可见笛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诗中有笛乐诗有四百零二首。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 笛声嘹亮入东家。”李白“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塞下曲六首》其一) 这首诗出自汉乐府, 为唐代新乐府题, “笛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这句表面是闻笛, 实际话外有音, 意味眼前无柳可折, “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说明了边塞生活之艰苦。笛本来为竹制, 自唐起, 却不拘于此, 铁笛、玉笛常见。李白诗中屡见玉笛,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 “韩公吹玉笛, 倜傥留英音”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 描写笛声的嘹亮悠扬, 突出它传播空间的广阔。玉笛常与杨柳一起吟咏表示乡恋之情, 如“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此曲夜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曲, 玉笛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曲调破长空而来, 把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李白诗中还有“龙笛”, 如“龙笛吟寒水, 天河落晓霜”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龙笛吟寒水, 天河落晓霜。”是指龙笛能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萧, 管乐器, 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萧”, 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萧”。排箫有封底、无底两种。前者称“底萧”, 后者称“洞萧”。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也为“洞箫”。《风俗通》说:“舜作萧, 其形参差, 以象凤翼”。《列仙传》:“萧史者, 秦穆公时人, 善吹萧, 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 吹似凤声, 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 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李白的《忆秦娥》使用了这个典故, “啸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厥。”《忆秦娥》, 是词牌名。顾起伦云:“李太白首倡《忆秦娥》, 凄婉流丽, 颇臻其妙, 为千古词家之祖。”对李白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写伤别的词反映了闺中女子对旅人的思念和分离的痛苦。“啸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夜深人静, 夜色朦胧, 秦娥独自吹箫, 啸声幽咽, 如泣如诉。

三、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歌舞形式, 连手而歌, 以足踏地为节奏, 故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人们节日聚会时, 在街头野外, 手拉手, 以足踏地, 边歌边舞, 表示欢乐的心情。《旧唐书.睿宗纪》说:“上元日夜, 上皇御安福门观灯, 出内人联袂踏歌。”可见“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节日, 且以妇女表演为主。古代诗人描写“踏歌”的诗不少。“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在我国妇孺皆知, 由于李白的这首绝句, 李、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 这首诗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写法, 使诗中的两个人物神气活现。李白诗中还有很多描写自己唱歌的诗句, 如“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将进酒》)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斟》四首其一) 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 他自饮自斟, 酒酣兴浓时对月高歌, 明月徘徊, 依依不舍, 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

四、结语

刘勰说“诗为乐心, 声为乐体”。说的是诗乐并重。“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 (《汉书.艺文志》) 王夫之解释说:以诗来表达意志就舒心;以歌来咏唱语言就畅快。朱谦之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诗音乐的含有性是很大的, 差不多中国文学的定义, 就成了中国音乐的定义, 因此中国文学的特征, 就是所谓的‘音乐文学’。”

摘要:“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这是说诗起源于音乐。从上古时代起, 诗歌与音乐是不分家的。李白一生留下900多首诗词, 他的诗词中有月亮、有酒, 也有音乐, 本文从李白的笛、萧器乐以及踏歌诗词来浅析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关键词:诗乐,关系,李白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08

[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08

[3]王山峡等编.历代音乐舞蹈诗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08

[4]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12

篇4:诗词拾趣 孟浩然和李白的诗缘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是今湖北人。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到40岁时游历京城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中,后来做了荆州从事。因长期不得志,公元740年患病死去。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是今四川人。25岁时离开四川,长期在各地游历。李白博学多才,但屡不得志,虽然做过官,但却受到权贵的排挤,后来他也长期流浪、漂泊,762年死于当涂。

孟浩然和李白虽然年龄有些悬殊,但是性格、命运和思想上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住在城南,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此后,李白写下了《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这首诗歌写了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孟浩然高卧山林、风流自赏、不事君主的生活状态,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公元730年的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约定的那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但是查遍孟浩然所有的诗作,竟没有找到一首孟浩然回赠李白的诗,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孟浩然只给同时代的王维、张九龄、张子容等诗人写过诗。其中原因,有人笑说,李白和孟浩然都是“酒中仙”,可能是相见甚欢,只顾喝酒,酒喝多了就拿不动笔了。其实真正原因是什么,现已无从考证了。

篇5:李白诗词全集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路纬秋啼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云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宣城风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风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篇6:李白的诗词名句

1、陆机才多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6、我昔钓白龙,放龙溪水傍。

7、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8、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9、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1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8、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1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20、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2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4、何当一来游,惬我雪山诺。

2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27、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8、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2、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33、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6、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树。

3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8、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3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0、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4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43、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

44、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45、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46、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8、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5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5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60、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

61、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6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篇7:李白的诗词收集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篇8:浅析李白诗词中的西域文化

关键词:李白,诗词,西域文化

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统治者一直奉行对外交流政策。唐太宗曾表明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是 :“爱之如一”。唐朝统治者尤其关注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据典籍记载,李白的先祖曾流徙西域,他们一方面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另一方面也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西域地区。李白的先祖中也曾有人与西域人通婚,因此,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身上很有可能流淌着西域的血液。同时,李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也深受西域文化的感染。在父亲的指导下,李白对西域地区的语言颇为熟悉,因此,当他来到长安时,就常与胡人交往,到胡人的酒铺中喝酒,用西域语言与胡人沟通交流。深受西域文化影响的李白,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谨守礼法、浸染儒学、循规蹈矩的唐代文人,而成长为一个豪迈热情、文武双全、浪漫洒脱的伟大诗人。其诗词作品中也有西域文化的掠影。

一、李白诗词中西域的酒文化

唐诗研究者葛景春在其著作《李白与唐代酒文化》中提到,在李白的诗词著作中,有111处提到醉字,115处提到酒字,22处提到酌字。例如在《对酒》一诗中提到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在唐代“叵罗”、“蒲萄酒”显然都属于外来物。酿制葡萄酒的葡萄多产自西域地区。相传,公元前2世纪,张骞将葡萄从大夏带入了中原地区。“叵罗”原产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中贵族宴饮时就已经开始使用金、银叵罗等奢华的酒器,这一奢靡风气传至盛唐,经久不衰。在李白的《客中作》一诗中又提到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琥珀”、“郁金香”亦非中原之物。郁金香起源于印度及波斯附近地区。贞观15年及天宝2年,天竺等过都先后向唐朝贡献过郁金香。到了贞观21年,唐朝一些酿酒者就将郁金香加入酿酒工艺,用以增加酒的香味。李白在其诗词中描述的正是这种带有郁金花香的酒品。典籍记载,琥珀产于拂林,李白在《客中作》一诗中提到的琥珀则是来自于波斯地区。

二、李白诗词中西域的乐舞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与乐舞历来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唐诗中有大量关于乐舞的描述,“诗仙”李白的诗词作品中也有许多以乐舞为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其关于西域乐舞的描述,更让我们透过这些瑰丽的诗句看到了当时繁荣辉煌的西域乐舞。李白关于西域乐舞的描述中,有许多涉及到笛声的诗词作品。笛子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这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例如《旧唐书》中就曾提到 :“笛,其原出于羌中。”在崔豹的《古今注》中也有相关记述 :“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通过以上记载不难推断,唐代的笛子就是源于西域地区的横笛。

李白的诗词作品中有5篇描写笛声的,即《金陵听韩侍御吹笛》、《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春夜洛城闻笛》、《青溪半夜闻笛》、《观胡人吹笛》。在这些诗词作品中,诗人李白一改往日洒脱浪漫的诗风,而是透过笛声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寂寞孤独之感。例如,《观胡人吹笛》中写道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善乐的胡人吹奏起了笛曲,这首笛曲中掺杂着一半的秦声,临近十月,吴山熹微的晨光中,这首名为《梅花》的笛曲飘然落在寂寥的敬亭中,本就满心愁苦之人听到了《出塞》的笛曲,怎能不黯然泪下。起身远望通往长安的道路,空有一腔恋主情结,却又有谁能知呢。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漂泊在外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这个游子对朝廷的忠诚与向往更使人嗟叹。常年游历在外的李白必定时常怀有一种孤独漂泊之感,当收到外界因素感染时就会引动愁绪,因此,当李白听到悠扬绵长的笛声时,不自觉的写下这首散发着淡淡哀愁的诗作。再如《春夜洛城闻笛》中对笛声的描绘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谁家在吹奏玉笛?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洒在洛城的各个角落。漂泊在外的人听了这首《折杨柳》,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李白将自己的一腔故园情融会到这悠扬的笛声中,使整首诗形成一个悠远的意境。

同样的《折柳》笛声还出现在李白的《塞下曲六首》中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折杨柳》与《梅花落》原本都是保存在汉乐府中的音乐,自汉代开始逐渐传入中原,经过汉文化的浸染与改编,逐渐成为表达乡愁的著名笛曲。这些笛曲流传到唐代,或许已经与西域曲风有所区别,但其与西域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激起漂泊游子的心灵共鸣。正如这首《塞下曲六首》中所描述的 :虽然已经到了五月天气,但天山上依旧飘洒着漫天大雪,此地没有任何花朵开放,留下的只有逼人的寒气,空中突然传来笛曲《折杨柳》,曲调甚是凄清。深处边疆的游子也只能依靠这悠扬的笛声,想象故乡春天的杨柳之色了。透过这首曲调,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就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三、李白诗词中的西域名物

篇9:阅读李白,并说李白与王维

1、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这本书写于1939年,作者比较系统地探讨道家思想对李白思想的影响,这在谈李白的诸多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作者还发现,入世心很重的李白,心中有个当官为政的榜样鲁仲连;文学上,李白也有自己的榜样,比如谢朓。李长之将李白理解为“寂寞的超人”,也是独到的见地。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好读。

2、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这是1971年中国大陆“书荒”时出现的一本文艺专著。像当时所有的书一样,前面印的是毛主席语录。那时候的书,印毛主席语录比印版权页要重要得多。

从书名看,《李白与杜甫》是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实际上,说它是《关于李白》与《关于杜甫》两篇论文的合集更确切一些。在《关于李白》中,郭沫若对李白的出生地、人生经历及追逐功名的考证,对李白许多诗篇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的理解,对李白热衷于求仙炼丹的批评等,下了很大的工夫,许多考证、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至于《关于杜甫》,以阶级斗争为纲,上来就将杜甫定为地主阶级,以阶级分析入手,大讲“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等,作出了一些轻率、牵强的结论。杜甫被人称道的《三吏》、《三别》,被他否定得一塌糊涂。鉴赏文学的眼光被“阶级立场”所左右,文字就不足观了。

“文革”后,《李白与杜甫》不招人待见,一些人对郭在书中抬高李白、苛责杜甫进行批评,甚至说他是为投上所好而扬李抑杜的。这对郭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李杜”之间,郭更喜欢的是李白。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认为:“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书,其中的确有大量的假设、推理、判断,为一般人所不能也不敢做出……只有具备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行动能力。”“晚年的郭沫若与两位唐代大诗人做了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潜对话”,“这部书或许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费解得多。”

笔者以为,对《李白与杜甫》这本书,要掰开说,《关于李白》这部分,今天仍很好读,现在的学者也未必有郭当年的工夫。同时我猜想,《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论李白与论杜甫的两篇文章,可能不是同时写作的。或许,《关于李白》初稿于“文革”之前,《关于杜甫》写在“文革”之中,所以立意行文要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无奈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作者本人没有只言片语透露给我们。

3、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

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它既包含着对唐朝以后历代对“李白与杜甫”话题的追溯,也可以看出三十多前年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对作者的影响——《也说李白与杜甫》中,有许多处在引用、赞同或反驳着《李白与杜甫》的观点。

《也说李白与杜甫》不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那样长于考证。张炜运用历史视野,将“李杜”放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看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还原他们的悲喜人生。比如,李、杜求仕当官心重,爱他们的人都千方百计地替他们打掩护,张炜分析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对文人的侵蚀,分析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庙堂的关系,令人深思。张炜还将李白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看,对比中国文人成长环境与外国文人成长环境之差异,分析中外天才、异才与当时世俗的摩擦,也属于新的角度。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李、杜”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社会的问题,让当代人看到自身和当代的问题、文人与官场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还原“李、杜”的生活轨迹,从他们某些“不堪”的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痛点”——“这是文化之疼,理性之疼,人性之疼”。作者期望今人接受“李白与杜甫”他们那一代的遗产,携带着传统前行,把我们“现代”的路走好。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处处对比着写“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的结果是:李白在天上,杜甫在地上——李白从高空直接降临,杜甫从地面往上攀登——这不是论高低,而是说性格的差异、生命质地的差异;两人都是“大舞者”——以过人的才华,舞在天地之间;两人构成“双璧”——“双璧”须是具有同等地位和影响的,而且二者不能重复,不可代替。

張炜在《也说李白与杜甫》中说:“一个高超的文学人物,因为想象的世界太大了,这个生命体对他人来讲就会太神秘,简直是浩渺,像看海洋和天空一样。要写出这些人物的传记有多么困难。要写李白传、杜甫传,那又是难出十倍的工作。”他提醒说:“写屈原传、李白传这一类文字,一定要慎之又慎。”张炜如是说的时候,台湾的张大春正在做一项近似“李白传”的大工程:写一部一百多万字《大唐李白》。我已见到一、二卷。《大唐李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以巨大的想象和才华还原李白的历史,是李白诗史,亦是李白诗话、李白诗论。

李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连着读了几本谈李白的书,我就看到——

一个好酒的李白。李白诗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使醉者传。”李白天生放纵与浪漫,喝酒多了更加放纵与浪漫。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谓贴切。嗜酒豪饮,酒神精神,文思泉涌,似鬼神所授。从前人说陶潜诗篇篇有酒,李白更当得起这句话。“一日须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酒后神游,回到生命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然自由的状态,正是产生创造力的好状态。因为好酒,民间还传说他酒后到水中摘月而溺亡……

一个好官的李白。李白汲汲于求仕,渴望入世用世、建功立业。一篇《与韩荆州书》,是文学上的千古名文,却是一个不成功的“求职信”,且有拍马过度和自吹自擂之嫌;他写的一些表和诗,也显得不那么自尊,这都为后代所诟病。“翰林待诏”的短暂官场岁月,是他一时的骄傲和一生的追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是被人家不失体面地打发走了),从此远离官场,面子上还算好看,里子却是无奈的痛。“长相思,在长安”,李白一生心系长安,并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求仕不顺而失意,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声音,是气话,是牢骚,也可能有些愤怒与反思在里面。这些,让我为一个伟大诗人感到难堪和疼痛(当然,许多伟者在权贵面前都是这样)。

nlc202309041012

一个好名川的李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他的足迹。秦岭、巴山、嵩山、华山、泰山等,都有他漫游的诗篇。他在山东徂徕山,与一群朋友结成了“竹溪六逸”;他和杜甫同游齐鲁,这都传为佳话。名山大川里有神仙,有高人,这对李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个好侠义的李白。个体生命面对偌大世界,容易胆怯。李白不怕,他身上有股天生的野性。李白从小练剑,经常背着一把宝剑游走四方。他的《侠客行》很有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年轻时家境不错,故轻财好施,在维扬(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的朋友吴指南和他同游时死于洞庭湖畔,他“剔骨葬友”,将吴指南的尸骨背回到吴的老家。李白的侠客精神表现在诗词上,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强大的冲决力。

一个好求仙访道的李白。李白思想中占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他好奇心强,喜欢结交一些奇人。他热衷于丹炉,求道的地方主要在岷山、嵩山、随州等。他去过众多道家地场,还正式接受“道箓”(郭沫若考证,道箓的仪式,形式十分繁琐,比佛教徒的受戒、耶酥教徒的受洗礼,要严苛得多)。这对他的身体健康不一定有多少好处,但对于他的诗文气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梦游天姥留别》,神仙列阵,神奇无比,与他有一个神仙情怀分不开。

一个好诗的李白。他有天才的文笔,“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王国维说他“太白纯以气象胜”。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通过他创作(留存下来的)的千余首诗歌,在实验汉语的力度、强度、高度、宽度、柔韧度、模糊与清晰度……他在创造汉语新的句式、新的表达形式,总之他在探索汉语的最大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汉语的奇迹:天马行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为什么老是让“李杜”争高低?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詩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我想说的是“李白与王维”

2015年初的一天黄昏,我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散步,忽然想到公元701年的大唐所发生了的大事,比如:一、神秀奉武则天诏进长安;二、武则天下令重修大雁塔;三、李白出生;四、王维出生……。当时,我发了一条微信。方英文老师回复说:“李白与王维同庚,并耀于同代,最有意味的是,在二人的那么多诗文里,从未提及过对方的名字——仿佛对方不存在似的。”

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读唐、宋笔记,一直盯着这俩人,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李白与王维》:“一个诗佛,一个诗仙,同生于七零一年;都吟过太白山,都赞歌终南;都曾长安为官,都在内乱中受到牵连,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孟浩然。想来两人熟悉,可在诗词中没有唱和宛若冰炭,连在野史中都不曾会面。大唐天空下的两颗巨星,动若参商不相见——呜呼!梅花荷花亦不见。”

王维,名维,字摩诘,十几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岁得中进士。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成就很大,为世人所敬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昭昧詹言》)。他还精通佛学,他的名与字就是从《维摩诘经》中化来。王维官运不错,做过监察御史、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他与一生漂泊的李白不同,日子过得算是悠然自得,还买下初唐宫廷诗人宋之问在蓝田山峪中的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对于李白与王维,前人亦有比较。《岁寒堂诗话》曰:“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诗薮》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载酒园诗话又编》曰:“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昭昧詹言》曰:“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按说,李白与王维应该认识。同时代的人,都写诗,都有诗界的朋友,在一个长安城呆过,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对方在诗歌上的成就,满城传唱,不会不知道等等。即使不喜欢对方的性格及作派,见见面总可以吧;不愿见他,起码要承认人家的诗文,或在诗文中咏叹一下总可以吧;即使看不惯对方,总可以在对方落魄时寄以同情心总可以吧(李白曾被囚被流放);实在不行,互相掐几下、打嘴上官司也好嘛。这些,都没有发生。海明威与福克纳都获诺奖,都是大家,两人曾经对骂,把对方的文字说得狗屁不如。李白与王维,没有任何闹别扭的细节跟情节。相近的两大星球,竟然如此遥远。他们两个,本来也可以成为文学天空中的互耀“双星”,却形如参商。看看人家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被称为“李杜”,杜牧和李商隐则被人称为“小李杜”,弄出多少话题,我就为李白与王维两个人没有构成“李王”而深深叹息……

篇10:李白的诗词收集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篇11:李白诗词鉴赏

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却忆蓬池阮公咏,因吟渌水扬洪波。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

昔人豪贵信陵君,今人耕种信陵坟。

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

舞影歌声散绿池,空馀汴水东流海。

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

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辉。

歌且谣,意方远。

篇12:李白诗词鉴赏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都是渲染朋友为李白所设的饯,行之宴的丰盛与隆重。“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这时却“停杯投箸”不能饮,足见内心的不平静,继而他离开座席 ,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 :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添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通过这样曲折迭宕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江上吟 李 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 ,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鄙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夸张渲染江上之游的即景,展现出华丽的色彩,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 。中间四句两联 ,两两对比 。“仙人”一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作肯定的赞扬;“屈平”一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 。“仙人有待乘黄鹤”,是说即使修成神仙,也还得等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 ,物我为一,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岂不是比那痴等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吗?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 “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泛舟江汉之间,想到屈原与楚王,是很自然的,而这一联的警辟,就在于把屈原和楚王作为两种人生的典型,鲜明地对立起来。屈原尽忠爱国,反被放逐,终于自沉汨罗,他的词赋,可与日月争光 ,永垂不朽;楚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卒招亡国之祸,当年奴役百姓建造的宫观台榭,早已荡然无存,只见满目荒凉的山丘。

结尾四句,紧接“屈平”一联尽情发挥。 “摇五岳”,指笔力的雄健无敌 ;“凌沧洲”形容胸襟的高旷不群。最末“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不正面说功名富贵不会长在,而是从反面说,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作一个假设,从而加强了否定的力量,显出不可抗拒的气势,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的是明月与云海,诗人酷爱明月,在三峡地带,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悬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 ”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 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 ,新鲜与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另一方面,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 “一壶酒”已见冷清,“独酌”、“无相亲”重复渲染,倍见孤独之情。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对照,形成了一层转折。然而诗人展开奇妙想象,邀来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助酒佐兴。冷清的场面又显得气氛热烈,情调也变得乐观。由孤独变为不孤独,这是又一层转折。

中间四句,两层转折。“既” 、“徒”二字,紧相呼应,显露出再次失望的心境。这是一层转折,由不孤独又变为孤独。接下去,诗人进一步自我解脱,遗憾虽然遗憾,但如此美好的良宵岂能虚度!暂且与明月和身影为伴,在春暖花开之日及时行乐吧。诗意稍稍扬起。“我歌月徘徊”以下四句,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诗人对月高歌,明月徘徊左右,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影子陪自己起舞,舞兴正浓,影子也显得零乱。直到醉倒之后,醉眼朦胧,月光看不见了;。在花丛,影子也不得不与自己分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明月、影子写得极富人情味。

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提出自己诚恳的愿望。“无情游”很值得玩味。月亮、影子都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 ,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云汉”,是银河,这里指天国。诗人与明月,影子相约,希望永远相伴、远游行乐,并期待到神奇的天国相聚。诗人对物抒情、淋漓尽致地倾吐着自己的向往。诗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因此才感到孤独,才与明月、影子为友。至此,诗意升华到一个更加深刻的境界。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 “长安”指朝廷 ,“长安不见 ”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 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这年春 ,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放还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两人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阻挡湘水不能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仿佛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实际上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情 。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能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似乎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生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实写自然景色,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表达他实写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解忧的愿望。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 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上一篇:富全塑胶二号厂房主体验收小结下一篇:境界的近义词和造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