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拟古 李白

2024-04-10

拟古-拟古 李白(精选6篇)

篇1:拟古-拟古 李白

拟古,拟古李白,拟古的意思,拟古赏析 -诗词大全

拟古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出门望帝子,荡漾不可期。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

篇2:拟古-拟古 李白

拟古其三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长绳难系日,自古共悲辛。

黄金高北斗,不惜买阳春。

石火无留光,还如世中人。

即事已如梦,後来我谁身。

提壶莫辞贫,取酒会四邻。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篇3:拟古-拟古 李白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式批评,新诗体,拟古诗体

1 背景

马修·阿诺德的诗歌灵感来源于古希腊作家、歌德、华兹华斯。马修·阿诺德写过大量文学、教育、社会问题的随笔,猛烈地抨击英国贵族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地方主义、庸俗风气、功利主义,成为当时知识界的批评之声,影响了托·斯·艾略特、利维斯等一大批名人。1849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诗集——《迷途浪子》。他只能在闲暇时进行创作,这业余之作却使他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英国民族的精神》在中国广为流传。阿诺德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主要从事散文写作,写下了大量的社会评论作品和文学评论作品。他的诗歌主要收集在《诗集(1853)、《诗歌二集》(1855)和《新诗集》(1867)中。其批评论著有《评论集》(1865)、《文化与无政府》(1869)《文学与教条》(1873)《评论荷马史诗译本》和《评论集》等。其中诗歌里最著名的是《多佛滩》。它在诗歌界如此赫赫有名,如此光芒璀璨,以致很多人忽略了《致玛格丽特》。对这首诗歌,文学界分成两派,玛格丽特确有其人或只是个虚拟。传说阿诺德与法国姑娘玛格丽特有过一段恋情,并且饱受爱情的煎熬。是真是假,无从考证,只能从此诗歌里领略、猜想。诗歌如人一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读者,品味是不一样的。

2《致玛格丽特》译文比较

译文一:是啊,在人生大海里我们孤立无援,/咆啸的海峡横亘在我们之间,/我们千千万万芸芸众生,/点缀着这茫茫无际的苦海。/潮起潮落,扑打着我们的孤岛,/望不断这滚滚不尽的波涛。

但当月光洒泼在寂静的空谷,/和煦的春风将群岛轻拂,/繁星密布的夜晚,夜莺们/仙音般的啼叫在幽谷萦绕,/甜蜜的音喉,越过大海,/飞向四方的彼岸,压住海涛的喧嚣。

紧接着便是难以遏制的欲望,/在每一个岩洞里鼓荡;/岛民们都感觉得到,我们/曾在一块土地上成长,/眼前却是烟波渺茫,/啊,何时才能相互接壤!

他们炽热的愿望刚被燃起,/又是谁让它立即熄灭,/仅让人空自望洋叹气?/一个天神,/一个天神使他们分离,/令两岸间梗阻着莫测的苦海千里。

译文一翻译为当下流行的现代诗体。这样的诗体无法保持原作中的面貌,比如格式、韵律及字数。但是对于喜欢直译的翻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的译作。译文与原文基本上保持一致。语气词、转折词都对仗原文,翻译出来,包括跨行,作者都细心地给予保留。而且译文很好地保存了原作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诗意是由情境散发的。在选词方面,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运用了增词、减词、意译等一系列翻译方法。“echoing”作者翻译为“咆哮”,“shoreless watery wild”作者译为“茫茫无际的苦海”,“苦”字在原文中并没有对应的单词,但是用在这里,却有画龙点睛之效,很好地配合了原文的情境。“islands”译为孤岛,“孤”字主要是和文章的情境相吻合。

英语诗歌译成中文时,有些读起来非常别扭,主要原因是无法使译文的结构与原作达到和谐。英语里很多单词,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是无法翻译出来的。如此诗中“thrown”的翻译,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如果生硬地译出来,可能会破坏诗歌的形象性与寓意。而且原诗作诗句之间的对接非常地道自然。英翻中时,如果译文处理不好,便会出现断句的现象。译文一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很巧妙地调整了译文的顺序,使之符合中文习惯。

译文二:汪洋之上,生命如岛。/凡尘之子,恰似孤岛,/星星点点,置于浩瀚,/隔峡相望,唯音缭绕。/春华之际,清芬弥漫;/皓月之夜,视野朦胧;/星夜深谷,夜莺鸣啭;/水波环岛,而知无垠。/天籁之音,回荡海峡,/曾几何时,误当同陆;/而今之际,梦才初醒,/无望之思,坠入深穴。/你我之间,水原相连——/边岸触波,重逢有期!/谁人规定,渴望之火/点燃之时,扑灭之际?/谁人作梗,深沉之思/化为乌有?——是神!/分分合合,神来掌握。/大海莫测,咸涩扰人,/孤岛之间,一海阻隔。

译文二的翻译采用了拟古诗体,非常贴切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与诗歌习惯,是典型中国特色的有韵律的文学形式。该译作一方面使整首诗整齐有韵律,便于记忆和背诵,且减轻了翻译者受原作品韵律及格式上约束,却对翻译者的中国古诗功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本国文化都不热爱、不熟悉,那他无论如何是翻译不好外国作品的;所以说,一名优秀的翻译,须精通两门语言,要充分掌握两种语言的各自特征和区别,同时要能充分理解外语所要表达的以及能够很娴熟地运用本国语言,从而能够更好地翻译外语。当然,另一方面,此译作不仅保持了原诗的风味,而且入乡随俗,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很美很地道的中国文字,朗朗上口,余味悠远。

用英语诗歌中国古诗翻译法,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是一条荆棘之路,虽筚路蓝缕,但却值得探索。当然这种翻译也有弊端。英文诗歌中形象具体的东西或状态,在翻译成汉语时,大都翻译为抽象的一般的东西,严重影响了诗歌的形象性与生动性。“mortal”、“endless bounds”、“longing”这些在原文中都是具体的,而翻译之后,“凡尘”、“浩瀚”、“春华”、“天籁”变为了抽象的,照顾到了语言美,却失去了原文的生动性。还有,文章中每一小节的开端“yes”“but”、“o”、“who”这些原文刻意表达的情感词语,在拟古诗体中完全被忽略了。

3 结论

从新诗体与拟古诗体翻译进行对比中我们发现,若用新诗翻译这首诗歌时,语句相对于古诗会显得散乱,读起来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形式上的散乱破坏了原诗本该有的意境和韵味。中英文之间的翻译,散文与诗歌相比较,散文要容易一些。因为散文重叙述,而诗歌重在表达内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而且诗歌与作者的个性密不可分,读一首诗,如认识一个人,如果想要翻译复制,纯属不能。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首诗,品读一首诗,还需看原作。有人说:“没有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也没有翻译过来的海涅,他们只活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世界里。”滚珠是不可搭积木的,克隆式的翻译也注定会失败。译诗需灵活,要把握原作者的情感,做到“传情达意”,而不是死抠字眼。对于翻译者来说,既要了解外国诗歌的精髓,又要使翻译体现汉语的美,不下一番苦功,纯属不易。但通过比较我们最起码了解了对翻译而言,才低者照虎画猫,才高者借腹怀胎。优秀的译作是翱翔在语言之上的,是一种再创造。

参考文献

[1]陈才忆.英语诗歌的韵律与类型[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李振中著.追求和谐的完美[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篇4:拟古-拟古 李白

刘知幾强调史书撰写中的“随时之义”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直书写史,二是史学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张三夕所说的“史学发展史观”。

刘知幾非常强调写信史,他在《直书》篇中用了“正直”“良直”“直词”来描述直书的内容,其中“直词”指的是“叙述当时,务在审实”②,那么,如何做到“审实”,在实际操作层面又该如何实行呢?刘知幾认为信史的写作也必须有“随时之义”,这主要体现在《邑里》、《言语》两篇。在《邑里》篇,刘知幾认为有两种情况破坏了“审实”,一是“作者为人立传,每云某所人也,其地皆取旧号,施之于今。欲求实录,不亦难乎!”③二是“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而“近世有班秩不著者,始以州壤自标”。④这样的做法势必导致史书记载失实,而后人模糊不清的恶果,从而影响了直书的实现。刘知幾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积习相传,浸以成俗,迷而不返。”⑤希望“知音君子”能够据实直书。他比较推重司马迁《史记》中的做法:“逮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张弛,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⑥这是史学“叙沿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言语》篇,刘知幾特别表彰了王劭,针对时人诟病王劭书中多俚俗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唯王、宋著书,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姆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⑦

同时,刘知幾所说的“随时”也是建立在一种较为明确的史学发展意识上来展开论述的,关于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世家》、《书志》、《因习》、《核才》、《烦省》诸篇中。《世家》篇中,刘知幾认为汉代诸侯王不同于前代,这些人“受制京邑,自同州郡”、“名班胙土,而礼异人君”、“必编世家,实同列传。”所以,他认为“马迁强加别录,以类相从,虽得画一之宜,讵识随时之义?”⑧在这里,刘知幾强调的是世家“开国承家,世代相续”的含义,因而批评司马迁不能真正认识世家导致误用,但后世史家竟然自此都不再采用世家,刘氏认为除了《汉书》是“事势当然”外,南北朝时的很多史书都应当设立世家。这是古有而今无,刘知幾认为应该在認识世家概念的前提下恢复这一设置。整篇《世家》谈的都是“随时”这样一个问题,浦起龙也认为“‘随时’二字,具有通识”,“史无世家,时为之也。‘随时之义’四字,乃持论主句。”⑨作者主张另立都邑、氏族、方物三志,这是古无而今有,并解释说:“帝王建国,本无恒所,作者记事,亦在相时。”“相时”就是“随时之义”的另一种说法,也表明作者是在一种比较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下展开史学批评的。类似的例子也包括《烦省》篇,尽管刘知幾一再强调史书贵在简要,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历史事件,这个原则不可能是死板的。换言之,史书的简要还是要以记事清楚明白为前提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霸史、方志、家传等的出现恰恰是史学发展的进步,可以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和缺失。这样来看,刘知幾是一位有比较明确的史学发展意识的史学家,是一位真正站在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史书撰述问题的史学家。

问题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随时之义”仍然面临着一个困境,那就是模拟。“随时之义”是否意味着放弃对于现成史书体裁体例的运用而独辟蹊径,而模拟是否意味着这种独辟蹊径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应用,“随时”与模拟如何调和?“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⑩史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史书的撰述必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意味着后人在写史书的时候有现成的案例可供模拟,尤其是那些史学名篇成为了后世史家争先模仿的对象,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后世史书在书写方式和篇章结构上往往与前代史书大同小异,进而失去了历史应有的活力。对于这种现象,刘知幾有自己的评价:“盖模拟之体,厥途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心同。”B11所谓貌同心异,指的是文字类似而义例全无,或者说义例早已不同而强为之作相似文字,所谓貌异心同,指的是义例相同而实际的文字表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两种模拟的方式在后世史书中层出不穷,高下立判。所以撰写史书追求的是貌异而心同。

“随时之义”与“拟古不类”是刘知幾史学批评当中非常重要的两条原则,前一条侧重在史书的内容和结构方面,关乎的是如何写信史的问题;后一条侧重在史书的义理方面,关乎的是史书价值判断的问题,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刘知幾史学批评的两个维度。

注解:

①张三夕:《批判史学的批判》,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②(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80页。

③(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④(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4页。

⑤(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5页。

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⑦(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41页。

⑧(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⑨(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8、39页。

⑩(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B11(清)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篇5:拟古-拟古 李白

拟古其四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五古 清都绿玉树,灼烁瑶台春。

攀花弄秀色,远赠天仙人。

香风送紫蕊,直到扶桑津。

取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篇6:拟古-拟古 李白

拟古其五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今日风日好,明日恐不如。

春风笑于人,何乃愁自居。

吹箫舞彩凤,酌醴神鱼。

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

达士遗天地,东门有二疏。

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

上一篇:描述借口的作文600字下一篇:的农村土地承包协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