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无人李白诗词

2024-04-29

胡无人李白诗词(精选5篇)

篇1:胡无人李白诗词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

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赏析】:

诗的内容与安史之乱时的情景不合。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所作诗篇,都是直接描写战乱,指斥叛将的。《胡无人》全篇描写的是出击、进攻,而不是抗击、应战。诗中描写战斗中遭遇敌虏的反击主动在汉家将士一方,这和安史之乱中被迫应战的局面迥然不同。全诗以霍去病作为主将,这在李白安史乱时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太白入月”预决安禄山之死也没有根据。《胡无人》是一首以汉代唐,描写一次出征,向胡兵展开激战的战歌。胡人只能指胡酋胡将胡兵。李白在诗中极力描写卫、霍等汉将的英勇无敌,这是针对李林甫所谓“胡人勇决习战”的.,该诗为反对李林甫的建议而作。诗中胡酋胡将胡兵应该指安禄山,《胡无人》当作于开元末天宝初。有无“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用猛士守四方。”这三句诗不能确定,但这三句对全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是全诗的要害。

篇2:胡无人李白诗词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前言】

《胡无人》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诗中先写英雄的外貌与志向,展现英雄叱咤风云的气概;再写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最后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诗长短间用,节奏高昂,用语毫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可吞匈奴”般的豪壮。

【注释】

⑴胡无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题为”胡无人行“。南朝梁王僧虔《技录》中有《胡无人行》。

⑵“须如”二句:磔,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二句写英雄外貌,《晋书·桓温传》云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⑶风云之会:《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后世因以龙虎与风云相际会,比喻人遇良机贤主。

⑷追奔:追逐奔逃的敌人。

⑸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⑹蹋:同“踏”。

⑺铁衣: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

⑻碛:沙石堆积之地。

⑼雨飒飒:形容铁甲摩擦及行走沙石中的声响。

⑽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

⑾凭凭:雷声。形容鼓声响亮。

⑿穷虏:穷途末路的敌寇

⒀降款:投降的文书。

⒁丘陵:比喻高大或多。

⒂中华:指中原。

⒃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斩大宛王,得汗血马归。

⒄东夷: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⒅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

⒆群阴:各方敌人。

⒇报主:报答皇上、国家。

【翻译】

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可以立功彪炳。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降表;到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中国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洁白的老鹰。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可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赏析】

诗用乐府旧题,首先便在题“胡无人”上做文章。要使“胡无人”,就必须宋有人,所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这一想象,正是他一向感叹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的表现。

开头四句,写这位英雄的外貌与志向。诗描绘他胡须如同刺猬刺一样直竖,面如紫石,刚毅强健,直接把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在这里是借用了桓温的形象,而桓温是晋朝北伐的英雄,由此可见诗人所塑造的英雄所包含的寄托。接着,诗把英雄的大志与时运相结合,说他志在立功异域,驰骋万里,又逢国家多事,君王求贤,所以立时际会风云,大展身手。这样一起,雄健排挞,为下文铺叙打好了基础。

“追奔露宿”以下四句,写这位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诗写他在万里青海头,月夜追逐敌人,踏着黄河坚冰,夺取敌人的城市,身穿铁甲,不管风吹雨打,奋勇战斗,与敌对垒,战鼓如雷。诗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片段,凝练地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把场面描绘得高昂激烈。读这些诗句,不由使人想起唐人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写的战斗场面,与唐人这些边塞诗十分接近,而在诗意上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杀气腾出纸上。

“三更穷虏”以下六句,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诗从各方面来反映战争的结果———敌人送降表、缴获衣甲堆积如山,汗血马、霜毛鹰入贡,诗以热情洋溢的笔墨予以一一拈出,充满了喜悦之情。随后,诗转入赞叹,说宋朝如同太阳,扫除了阴翳,胡无人,宋中兴,写得十分酣畅。这样,逼出了总的议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为国立功,永垂青史,不能白首蓬窗,一事无成。末两句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陆游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驰骋疆场,手刃敌寇,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悲慨失望。因此,诗中所写的理想化的英雄,实际上正是陆游在把自己理想化,企图通过理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暂时的满足。

篇3:谈李白诗词中的音乐

从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来看, 最早都是可以和乐歌唱的。如《诗经》里的“国风”几乎都是各地的民歌。很多文学家、诗人本身就是音乐家, 据《说苑》记载, 孔子的弹琴技艺是相当高明的, 孔子不但精通乐器, 并且很看重“独唱”, 《弦歌要旨序》云“孔子礼乐之教, 自兴于诗始”。白居易“本性好丝桐, 尘机闻即空” (《好听琴》卷23) 。白居易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不仅喜爱音乐也善于弹琴。“月出鸟栖尽, 寂然坐空林。是时心境闲, 可以弹素琴” (《清也琴兴》卷五) 这是写他本人弹琴的诗。李白是我国的“诗仙”, 一生留下九百多首诗词, 他的诗不仅有明月、美酒、也有很多跟音乐有关诗篇, 本文从中挑出几篇来进行论述。

二、器乐诗词

我国早期的诗歌都入乐, 诗人写诗首先是为了供演唱, 《诗经》中描写过的乐器达29种之多。其中有一部分篇章是相当成熟的乐舞诗。

笛, 管乐器。竹制, 有吹孔一, 指孔六, 近吹孔处另有膜孔, 蒙以芦膜或竹膜, 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笛身小巧玲珑, 携带方便, 笛的音质, 相当清远嘹亮, 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色, 音调可以吹出多种变化。关于笛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崔豹《古今注》说:“横吹, 胡乐也”。马融《长笛赋》说:“此器起于近世, 出于羌中”。笛子, 由西域传入, 是西汉张骞通道西域时带入汉地。唐代, 设置在“太常四部乐”中有笛这种乐器, 可见笛在唐代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唐诗中有笛乐诗有四百零二首。如李益的“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施肩吾“皎洁西楼月未斜, 笛声嘹亮入东家。”李白“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塞下曲六首》其一) 这首诗出自汉乐府, 为唐代新乐府题, “笛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即《折杨柳》的省称。这句表面是闻笛, 实际话外有音, 意味眼前无柳可折, “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说明了边塞生活之艰苦。笛本来为竹制, 自唐起, 却不拘于此, 铁笛、玉笛常见。李白诗中屡见玉笛,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吹笛》) “韩公吹玉笛, 倜傥留英音”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 描写笛声的嘹亮悠扬, 突出它传播空间的广阔。玉笛常与杨柳一起吟咏表示乡恋之情, 如“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此曲夜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曲, 玉笛吹奏着古老的《折杨柳》离别曲调破长空而来, 把惆怅的乡思洒满了全城。李白诗中还有“龙笛”, 如“龙笛吟寒水, 天河落晓霜”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龙笛吟寒水, 天河落晓霜。”是指龙笛能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萧, 管乐器, 古时称若干竹管编成的排箫为“萧”, 后世则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为“萧”。排箫有封底、无底两种。前者称“底萧”, 后者称“洞萧”。后世称竹制单管直吹者也为“洞箫”。《风俗通》说:“舜作萧, 其形参差, 以象凤翼”。《列仙传》:“萧史者, 秦穆公时人, 善吹萧, 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 吹似凤声, 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 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李白的《忆秦娥》使用了这个典故, “啸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 汉家陵厥。”《忆秦娥》, 是词牌名。顾起伦云:“李太白首倡《忆秦娥》, 凄婉流丽, 颇臻其妙, 为千古词家之祖。”对李白的这首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首写伤别的词反映了闺中女子对旅人的思念和分离的痛苦。“啸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夜深人静, 夜色朦胧, 秦娥独自吹箫, 啸声幽咽, 如泣如诉。

三、踏歌

“踏歌”是中国古代的歌舞形式, 连手而歌, 以足踏地为节奏, 故曰“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人们节日聚会时, 在街头野外, 手拉手, 以足踏地, 边歌边舞, 表示欢乐的心情。《旧唐书.睿宗纪》说:“上元日夜, 上皇御安福门观灯, 出内人联袂踏歌。”可见“踏歌”这种歌舞形式多用于节日, 且以妇女表演为主。古代诗人描写“踏歌”的诗不少。“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这首诗在我国妇孺皆知, 由于李白的这首绝句, 李、汪的友谊被传为佳话, 这首诗突破送别诗的感伤格调和传统写法, 使诗中的两个人物神气活现。李白诗中还有很多描写自己唱歌的诗句, 如“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倾耳听。” (《将进酒》)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月下独斟》四首其一) 写自己醉舞高歌的情景, 他自饮自斟, 酒酣兴浓时对月高歌, 明月徘徊, 依依不舍, 仿佛倾听自己的歌声。

四、结语

刘勰说“诗为乐心, 声为乐体”。说的是诗乐并重。“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 (《汉书.艺文志》) 王夫之解释说:以诗来表达意志就舒心;以歌来咏唱语言就畅快。朱谦之说:“中国自古以来的诗音乐的含有性是很大的, 差不多中国文学的定义, 就成了中国音乐的定义, 因此中国文学的特征, 就是所谓的‘音乐文学’。”

摘要:“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咏, 律和声。”这是说诗起源于音乐。从上古时代起, 诗歌与音乐是不分家的。李白一生留下900多首诗词, 他的诗词中有月亮、有酒, 也有音乐, 本文从李白的笛、萧器乐以及踏歌诗词来浅析李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关键词:诗乐,关系,李白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08

[2]刘蓝.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08

[3]王山峡等编.历代音乐舞蹈诗选[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08

[4]乐维华.唐诗与音乐轶闻.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12

篇4:胡建林诗词

与会桑梓,淡了军旅威武气。霜秋几度,鬓发白起。

把酒往事,望岁月激情。到如今,青春已褪,风采锁记。

采桑子·相聚滨河看喷泉

幕色乍来空挂月,五彩缤纷,破水奔腾,风夹细雨溢天空。

荏苒时空由它去,桑田康定,笙歌徐升,牵手此地喜相逢。

点降唇 · 县城夜色

暮色风轻,水车如瀑新梳洗。灰尘不起,滋润柏油地。

霓灯璀璨,夜市人满街。望流车,相间和谐,仿佛在蓬莱。

点降唇·观音

薄雾穿日,绿山装点空净几。农户新村,轻烟缕缕起。

桃源世外,引无数遥客。名拜佛,实乃处优,全当踩青游。

观白帝庙

盘踞葫芦山, 延伸瞿塘峡。

义正祠堂托孤事,③ 往事浮眼前。

蜀能势均立,源自忠义聚。

相传英雄多少事, 笑谈风云起。

①公元前35年,公孙述为刘秀 所灭。后人在白帝城中的白帝山上修筑庙宇,供奉公孙述像,称为“白帝庙”。白帝城所在的白帝山,是沟通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的通道上的一把巨鎖,也是险要的瞿塘峡口第一个开阔地所在,因此从古至今白帝山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②白帝古城残垣就像是一个葫芦形,前大后小,前低后高,三面环水,一面靠山。

③三国时蜀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杜川人家

野人曾落乡,

今日农家庄。

闲坐闻禽声,

飘来山珍香。

半 岛 湾

三水一处湖涌动,

桃花园中有鸟声;

白鹭野鸭啄鱼笑,

渔翁一偶空折腾。

篇5: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诗歌赏析

作品介绍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1卷第1首。这首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这首诗,主要是叙述了李白对白鹇的“酷好”和赞美,以及胡晖以白鹇一双赠于李白而只要求李白送一首诗的经过。

原文

上一篇:中考必考知识点汇总下一篇:捐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