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李白

2024-04-12

再识李白(共3篇)

篇1:再识李白

再识母亲,再识自己散文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五年后, 我的生活已安定下来, 决定接母亲来美国小住时日。母亲一辈子生活在陕西关中东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为把我们兄妹五人抚养成人吃了许多苦。 五年前劳累了一生的父亲因病去世, 母亲就一个人同弟弟一家住在一起, 但是由于弟弟和弟媳常年在外打工, 她大部分时间就一个人住。 除了偶尔去村里几个老太太家窜门外, 生活很是孤寂。 母亲希望在有生之年到美国走一趟, 坐坐她梦寐以求的飞机。 作为儿子, 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我也想接母亲出来, 看看比那个小山村更加广阔的世界。 就这样, 分离了十五年之后, 六十六岁的母亲和我在美国相聚了, 期间的龃龉和快乐使我有了重新认识母亲和自己的机会。

20XX年1月31日, 母亲辗转西安、北京越洋过海来到了位于地球另一端我们居住的城市芝加哥。 我难耐激动、盼望的心情, 提前几个小时到达奥海尔国际机场。 事实上, 在母亲签好证 的两个月里, 我都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由于地域生疏和腿脚迟缓, 我提前给母亲预定了机场的轮椅服务。 这天飞机晚了一个多小时, 在一批又一批 衣着得体、步履从容 的国际旅客推着行李车奔赴各自的转机楼后,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被一位服务小姐推着渐渐地由远及近,停在我的面前。 这时,我清晰地看到停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同十五年前相比截然不同的母亲。 她头发稀疏 灰白,身躯佝偻, 牙齿脱落,视力模糊,衣着过时。 她身上裹着的厚重的衣服几乎吞没了她 的身体, 站在那里就像一个摇摇晃晃、随时会倾覆 的上重下轻 的陀螺。 她的上衣层层叠叠。 最外层是厚重的外套, 散发着汽油味, 下面是短呢子大衣, 再下面是薄的棉衣外套, 然后是羊绒棉衣、毛衣和秋衣, 最少有六件。 腿上穿着化纤质地的黑裤, 下面套着羊绒裤 和两个秋裤。 最引人注意的是她脚上穿着的一双廉价的毡布鞋, 鞋头绣着红色的牡丹, 但由于灰尘和污垢的覆盖, 颜色褪了许多。 这一身臃肿失配的装束同国际大厅现代化的氛围格格不入。 我顺手接过行李, 搀扶着母亲走向外面的停车场。

由于我和妻子都有全职工作, 孩子在高中就读, 我们的日程都排得很满。 妻子每天早上五点起床, 六点驱车上班。 我七点送孩子上学, 然后去上班, 我于是教母亲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 如怎样使用洗手间、 厨房、 微波炉、 煤气灶、 录像机, 可是由于母亲年龄大、 记忆差, 我反反复复给她讲, 她总是记不住哪个是热水或冷水龙头? 不知道向左还是右开? 我非常担心她操作失误会弄出什么事故。 在我这里居住了四个月快要离开时, 她除了会按微波炉 的开、关两个键, 其他多一点的功能根本不会, 电视也只会开和关, 不知道怎样操作录像机和煤气灶。

母亲在这些方面的迟缓还情有可原, 我多教她几次就行了, 或者我干脆自己操作, 但是我们在卫生、饮食 和生活态度方面的差异 却是双方感到不适应。 对母亲来说, 使用抽水马桶 是她人生第一次, 觉得坐着不方便。 我告诉她使用的方法, 让她坐在坐垫中间以使 尿液和粪便不粘在 坐垫上 和马桶边, 可由于母亲视力差, 这种情况总会发生; 她用后的洗脸池水溅在池子四周 和地板上; 使用过的牙膏忘了拧紧 溢了出来; 毛巾凌乱搭在架子上; 她自己房间的床头柜上摆满着 她的药、 糖瓶、 热水瓶、纸巾 和杂物, 让一向整洁的我特别不习惯。

母亲在卫生和生活方面的不适我们尚可将就, 但她的消极、任性、 不体恤 和近乎自私的态度有时让我难以接受、甚至抓狂。 由于工作关系, 我陪她玩的时间只能在周末, 大部分时间她需要一个人呆在家里。 说心里话, 对一个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农村老太太 是很寂寞的, 我们做儿女的看在眼里, 疼在心里, 但也爱莫能助, 总希望她能慢慢调整自己, 能自娱自乐, 能给子女一张舒展的脸。 比起在农村, 这里宽敞的住房、 房前房后郁郁葱葱的草坪、 室内终年如春的气温、 配备齐全的电器, 生活应该是很舒服了, 可是母亲总是消极、低沉,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对她照顾不周, 不能有人在家里陪她, 对我们的苦心和劳动理解较少。 当然, 我们并不苛求 母亲的感激。 作为儿子, 是我诚心邀她来美的, 可我做的不就是想换取母亲满意和幸福的笑脸吗?

以上诸种情景让我觉得母亲怎么变得这么不通融、不包含、不理喻、只为自己着想。 我小时候印象中的母亲哪里去了?

记忆中母亲很少下地劳动, 主要呆在家里做饭和缝衣。 她做的饭很及时。在其他同学穿的鞋子露出脚趾和后跟、衣服上的破布条和破棉絮飞舞时, 我们五个孩子的衣服基本还是完整的。在六七十年代的饥荒岁月,每逢年过节, 我们孩子围在母亲身旁, 等待出锅的饺子、炒菜和热气腾腾的馒头。母亲在让我们孩子上学上更是功不可没。 她只上过三年学, 略识几个字, 却坚持让我们读书。 这次问起她让我们读书的原因, 她说识了字 在农村挣公分时不会受骗。 她从未因家庭困难逼 我们辍学。 在两个妹妹因为功课难 不想上学时, 她还鼓励妹妹去。对我的上学母亲更是全力支持。 我初中和高中在外住校四年,母亲尽最大努力让我穿得好点, 带得干粮细粮多点。 她每星期及时给我蒸好馍。 缺学费时, 她一个围着灶台转的农村妇女不得不放下自尊去村里村外借钱。 大学期间, 她把卖鸡蛋攒 的钱 悄悄给我, 让我生活上宽裕些。

这些就是我小时候印象中的母亲。 看她现在的样子, 心理顿生同情和怜惜。 在她探亲的四个月中, 我们上班走后, 母亲坐在落地窗附近的沙发上, 看着窗外的行人和车辆, 打发寂寞, 但由于美国人口少, 整天也见不到几个人。 我工作后尽量早回,她也时刻盼着我的归来,她对 我的盼望就像我小时候一个人呆在家里等待父母回来一样。

母亲变得特别脆弱、依赖。 一次在 一家超市购物时, 上完 洗手间, 我站 得离 洗手间门口稍远一点, 她出来后找不到我, 仓皇中开始大声喊叫我的中文名字, 让我觉得她的无助。 母亲视力极弱, 在家下楼梯时, 她腰 弯曲得像一张弓, 一条腿试探性地去触及下一个楼梯, 就像怕踩上地雷一样,在晚饭后来到地下室妻子活动的跑步机前, 同妻子观看一些中文电视剧。 她静静地坐在一旁, 有时打盹,有时心不在焉地瞅着电视里演绎的离她越来越遥远的世界:城市超现代化的生活、 浪漫的婚姻、 权贵阶层的争斗等。在这样的场景中, 母亲打发着时光, 度过一天中的最后时刻。

看到母亲可怜的样子, 我渐渐地对母亲 的卫生、饮食和行为变得包容起来, 觉得用我的标准 在卫生、饮食和态度上 要求母亲是不现实的, 因为她和我的生活环境、教育、职业和人生阅历大相径庭。母亲一辈子生活在那个百十人的小村庄, 偶尔去的地方是十里之外的集市, 买点油盐酱醋。 县城离村子四十里, 她每年最多去一两次; 省会 城市四百里外, 她数年都不去一次。 除了上次我们孩子出生时她帮我们照看了一年小孩, 十五 年没去过一次,日出而起, 日落而息,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她关心的只有季节的变换和庄稼的丰欠。

可是,我的经历却比她的辽阔的多, 丰富的多。 考上大学让我从农村跨进了城市;读了研究生增加了我的知识和自信心; 留校做了大学教师使 我的事业和阅历有了大的长进; 后来我又出国留学和在美国大学任教, 让我的眼界和阅历更加开阔。 一句话, 我的人生发生了多次蜕变。 对我的这些蜕变, 母亲有些认识不到或还没来得及认识到,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她不看重我的学位、工作、事业、阅历, 以她一个农村没文化的母亲看来, 我就是他的.儿子。 纵然我一身有多种身份: 博士、教授、儿子、父亲、丈夫、市民、邻居, 她认识的就是一个四十七年始终如一、围在妈妈身边的男孩。 她不想让我变, 我却变了; 我希望她变, 她却没有变, 这就是造成我们冲突的根源。 责任不在母亲, 而在我自己, 是我自己变得离母亲越来越远, 缺乏理解和同情。

分析了母亲的处境和难处后, 我对母亲和我有了重新的定位。 我意识到我所希望看到的知趣、懂常识、 善学习、 爱乐观和愿意感恩的母亲事实上她是做不到的。 我开始接受我的母亲。 以她的实际身份而不是我想象中的身份给她定位, 即 她就是一个见识少、脆弱、行动迟缓、衣着举止都落后于时代的农村老太太。 我把我的母亲从儿时梦幻般的神坛上请了下来, 还原了她的本来面貌。 但坦然地讲, 对她的认识的180度 转变在我心理产生了不小的震荡, 让我一时不知所措。 那个儿时记忆中管我们吃喝、关心我、给我寄予厚望的母亲怎么就变成一个老太龙钟、 担惊受怕、和需要我关心的老人呢?好在处于中年的我还较平静地把母亲接受下来。 如果是个人主义欲望和虚荣心膨胀的中学时期, 我恐怕连母亲介绍给同学都感到难堪。

我决定改变自己。常话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 想要关系融洽, 当事双方都要改变。我想推翻这个理论。 如果母亲不会改变,我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为什么? 因为我受的教育多, 见识广, 理解世事多,这些都是母亲所没有的。许多时候不是母亲不想变, 而是她不知道怎样变。资源的缺乏使 她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 对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母亲来说, 隔离的单间厕所、 坐便式的马桶、 声控 或电磁 感应的冷热水龙头、 电动或磁感应的烘手机、 手动或磁感应的 纸巾机, 如果母亲不到大城市走一趟, 她一辈子都和这些无缘。

了解了母亲的局限后, 在她把厕所冲洗不干净时, 我再冲洗一次; 在粪便蹭在坐垫边沿时, 我带上一次性手套, 学着我司空见惯的大学清洁工那样, 单膝跪地, 一手拿着清洁剂, 一手 拿着吸湿性强的卫生纸 将坐垫擦洗干净; 母亲忘了关紧的溢出来的牙膏, 我把它擦掉, 重新拧紧; 母亲床头柜上的东西, 我同她一起归整; 她房子里的药味 和异味, 我开窗 透气; 闻到她的衣服有味了, 我用洗衣机和烘干机给她清洗; 她咬 不动的饭菜, 把我们吃的盛出来后 给她多煮一会儿; 她不想在我提议的时间散步, 我就等她愿意出门时跟着她走。 总之, 在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后, 我的心平静了许多。 母亲刚到时给我带来的不适应 也慢慢消失了。 通过我们的相聚, 我了解了母亲, 我也了解了自己。

其实, 和母亲相聚的大部分时日 她是高兴的, 我也是高兴的。 春天到来时 的芝加哥, 阳光明媚, 鲜花盛开, 树木葱郁,我陪母亲坐在离家两百米处公园的长椅上, 听母亲讲述村里的人和事。 离开村子三十五年了, 听母亲讲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和事, 让我觉得村子是那样亲切, 仿佛它 不在万里之外, 而就在眼前。 多少次, 在母亲重复完同样的故事 我们都停止讲话时, 我和她的心通过感应仍进行着对话, 这也许就是所说的母子牵心。我们有时围着公园里的小湖, 我跑着, 她走着, 时而 汇合在一起, 时而拉开距离, 一圈一圈,享受着各自的陪伴。

周末我一般都带她出外玩, 让她见识美国生活的不同方面。 我们去了市中心、 动物园、图书馆、美术馆、超市、中国城、 湖边 码头。 值得一提的是专门带母亲看了她入境时的奥海尔机场。置身于来自世界各地穿着各异的人流之中母亲显得很局促, 步子惶惶 的、怯怯 的, 我于是故意慢下来, 配合她的节奏。 她跟在我的身后, 渐渐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减少了。 忽然, 母亲问了一个问题, 她坐的飞机是怎样找到这个机场的?我顿然一笑, 母亲的问题是多么幼稚又多么深刻! 广袤的蓝天、飞翔的雄鹰唤起的是老人沉积 几十年的想乘坐一次飞机的梦想。 那一刻, 我看到的是一个行将七十岁的老人脸上溢出 的幸福和满足。

除了参观外, 我还带母亲去品尝各种美食。母亲一生辛苦劳作, 缺衣少食, 去城里餐馆 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 那还是两个女儿 和儿子年轻订婚时 在县城馆子里吃的, 一晃几十年了。 这次我想让让母亲 把 失去的机会补回来。 让母亲有机会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 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除享用美食外, 我更珍惜同母亲单独坐在一起的机会。 在异国他乡的餐馆, 在一片英语的包围声中, 我们一对母子操着家乡浓重的口音交谈着。 母亲和我坐得很近, 我们的心贴得更近。

母亲有时举止也很滑稽, 让我忍俊不尽。 一次她郑重其事地问我孩子在学校得的奖牌是否是真金的?值多少钱? 我从中打马虎, 说是真金的, 她回国时可以带上, 她于是莞尔一笑; 看到摞在洗衣房我们穿过的衣服, 她说我的大妹子做布鞋 找不到旧布, 把这些衣服带给她 该多好。 我说是的, 但把这些衣服飘洋过海折腾到妹妹家时其代价可以买上上千双布鞋,何必做呢?在同我在公园和街区散步时,见到大树,她总停下来赞叹一番, 郑重其事地仰头张望, 然后绕树走一圈, 惊叹于美国有这么多巨型的树, 疑惑为什么这些树长在路边和公园里 而不被砍伐做成家具?她又说公园里大片的草地为什么不铲掉种上庄稼? 土地那么黑,那么肥沃, 种上玉米肯定能亩产数千斤。有时我通过电脑 让她看她所住的县的新闻, 她不知道电视台怎能将电视信号送到这么远。 对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的母亲来说, 这 真是一个新鲜、现代、让人惊叹的世界。

同母亲相处的一百一十四天转眼就要到了。 5月23 日, 我驱车送母亲到机场时, 我们心理都很平静。 母亲期待着回到她熟悉的村庄, 我期待着回归我往日的生活。 由于航空公司的通融, 我将母亲一直送到登机口。 我坐 在乘客离开后的空荡荡的候机室, 注视着她乘坐的破音747 客机 离开停机坪, 缓缓向跑道滑去, 我的心里掠过一丝失落和空白。 我知道, 再有几分钟, 载着母亲的客机 就会腾空而起飞向蓝天, 并神奇般地找到北京机场, 这点母亲又会惊叹一阵的。 我祝福母亲, 尽管有刚到时的磨合 和不愉快, 母亲完成了她一生中 最长的、希望也是 最有意义、最难忘的旅程。

三十五年了! 从十四岁背着铺盖卷去异地求学 到今天生活在万里之外的异域之城, 我迈出了人生的几个大步。 我的教育、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村庄以外一个巨大、陌生又新奇的世界, 我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时 变得让我的母亲都惊诧无语。 但是, 我的经历并不独特。可以说,我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除了年轻时同父母居住的几年或十几年外, 教育、就业、婚姻、留学会将我们带到父母连想都没想过的地方。 我们年轻一代变化了, 但是我们的父母则很少改变, 且 随着时代的进步 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同世界和子女的差距越来越大, 形成代沟、 文化沟 和观念沟。 我庆幸在我的中年 能和母亲短暂相聚, 让我有了第二次再识 母亲的机会。 我认识到,只要我们做子女的能稍微改变一下我们的观念, 以理性、仁爱去理解和迁就父母的长处和短处, 放低 我们对他们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我们就会把我们的父母还原成一个普通人, 去同情他们, 去热爱他们, 这样一方面增进了我们与父母的沟通, 也弥补了我们人性中的缺陷。 感谢母亲, 使我重新认识了她, 认识了我自己。

篇2:再识李白

一、“青莲”是李白儒家思想的写照

莲花,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等, 最早以“喻所说女之容体”[3]而进入文学视野是在《诗经》中, 如《陈风·彼泽之陂》、《郑风·山有扶苏》。至战国时期, 莲花则更多地出现在《楚辞》中, 其与兰、蕙、薜荔等构成了《楚辞》中“香草”意象, 已具备文人意味, 有着丰富的比兴功能, 不再只是女性意象原型, 还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和政治命运的意象。到了唐代, 随着莲花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莲花的女性意味开始淡弱, 其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早荷、晚荷、荷气、清水芙蓉等无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唐人对“清”美的追求, 荷花成为士大夫幽洁品格的写照。

“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用尽了一切手段, 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 即便在政治上失败时, 仍心存魏阙, 期望有朝一日能展“鲲鹏之志”。由于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 加之屈原的作品又是战国时代的“风”、“雅”之作, 以至于屈原成为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李白曾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正是由于对屈原的这种特殊情感, 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斗争精神, 并更深层次地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借《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 屡屡以莲自喻, 使用比兴手法, 抒发政治情怀和期望, 反衬不合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如《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 馨香谁为传?坐着飞双满, 凋此经芳年。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诗中李白以碧荷自喻, 在绿水青烟中艳色绝绝, 象征着李白遗世独立的生命之姿。“华池”则喻比朝廷, 荷花本是野生, 但被作为嘉卉引入“华池”, 象征着士人“托根得所”为朝廷所重用。可见“ (李) 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4], 他所担心的是“为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 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5]。而他“且放白鹿青崖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6], 则彰显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与污浊社会决裂的傲岸决心, 令诗人的作品永远都洋溢着一种与世独立、芳烈高洁, 如莲一般的气韵与魅力。所以说, 李白以“青莲”为号是他文化思想中“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 以及“士大夫”情结的写照。

二、“青莲”是李白道家思想的意象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是唐代的国教, 老庄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广为传播, 对唐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同唐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 李白对道教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其玄理的玩味和涵泳上, 从而陶冶性情, 从道、禅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外的脱俗情趣, 寻求心灵解放的自由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光明, 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他思想的灵魂, 而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自由精神、超旷哲学与虚无思想都对他自由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李白的政治观、人生观均受老子“功遂身退”观念的影响, 在他看来, 理想的人生应是“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湖, 戏沧洲, 不足为难矣。”[7]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

“青莲”是释氏常典, “居士”之常义又是指居家修佛之士。李白取“青莲居士”为号, 似乎是佛教“因缘”。但纵观李白一生, 我们看到, 李白无论是在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和养望待时的青壮年, 还是在仕途之路上苦苦挣扎的中晚年时期, 均贯穿着隐居游仙、采药炼丹、亲受道箓、与道教人士往还的游仙生活;也不难发现, 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慕恋与渴求。道教对他影响甚深, 是融铸、造就他独特个性、独特诗风的主因。因“青莲”是道教典故, 居士古时也被称为高洁之士, “谪仙”更为道教神仙概念, 所以, “青莲居士”也可理解为一道教称谓。其实, 也有唐人将李白的“青莲居士”看作一道教称谓的, 如谭用之诗《寄左先辈》:“学取青莲李居士, 一生杯酒在神仙。”[8]可见, 道教为李白的身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塑造了他热爱自由, 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道教中大量的神仙传说, 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道家以自然为宗, 贵在天真, 崇尚天地之大美的美学观, 又深深影响了李白, 令他的诗歌达到了“大巧自然, 人力何施”的高度。

三、“青莲”是李白佛教思想的物化

莲花自古以来就是佛门圣物, 在印度佛经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随着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相融, 而成了中国士人最容易接受的宗教, 像李白这样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甚深的诗人, 生性热情, 对援道入释、以玄解空的禅宗佛学自然会大感兴趣。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地方, 其中有不少是浮图名刹, 他不仅求仙学道, 而且常与僧伽浮图广为交游。据统计, 在李集中与佛教有关及与僧人交游的诗文就有五十余首之多, 可查出姓名者有三十余人, 所游览和寄居过的佛寺寺名可考的就达三十余座。他对释家佛、法、僧三宝都极尽赞美之辞, 有不少深得释家三昧之旨, 如《地藏菩萨赞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鲁郡叶和尚赞》、《赠僧朝美》等。李白不仅从师谈玄, 而且参加佛教活动。从李白所接触的佛教来说, 以净土宗和禅为多, 而李白学佛是从学禅开始的, 他所接触的僧人也多是禅师。在他的诗中既有“禅关”、“禅房”、“禅室”、“禅伯”、“禅师”等称谓, 又有坐禅之举。在长流夜郎遇赦而归后, 李白曾隐居庐山, 常到东林寺去参加佛事活动。其所作《庐山东林寺夜怀》诗, 就提到了参禅一事。诗中说:“宴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 旷劫断出没。”其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旷劫”皆佛家语, 表达了他万念俱熄的涅盤胜境。

佛教常用青莲比喻眼睛, 如“目净修广如青莲”[9];又常以青莲说明佛法清净圆满, 如“如水生花中, 青莲花为最, 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10]。李白《僧伽歌》云:“此僧本住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因此, 禅宗思想相伴李白一生, 抚慰他的灵魂, 令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与升华, 时刻保持着一种不与腐朽势力妥协, 洁身自好如同青莲花一般的高洁品质, 而且禅宗的空灵之学, 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增添了玄远飘逸的神逸之美, 像《山中问答》、《自遣》、《独坐敬亭山》等五、七言绝句, 就深具禅法、禅趣, 甚至已臻化境。所以说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为, 而是有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四、结语

李白一生, 以极积用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同时在思想上又实行儒道互补、释道互补, 对百家思想兼收并蓄, 熔铸一体,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多元的思想体系, 既与唐代儒、释、道思想合流的大趋势合拍, 又与唐代儒学兼容道、释的发展趋势一致。清水芙蓉之美也是李白及盛唐诗人共同追求的美。“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语, 不仅折射出李白一生“三教调和”的文化思想体系, 展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想, 而且表现出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 更象征了诗人生命与文化人格。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 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 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 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青莲居士”,“三教调和”

参考文献

[1][明]张存绅.雅俗稽言, VOL五.

[2][清]王琦.李太白年谱.长晏元年条青莲居士注.

[3][汉]郑玄.《毛诗传》笺.

[4][清]四库全书·唐宋诗醇.

[5][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8][唐]谭用之.寄左先辈.全唐诗, VOL764.

[9]维摩诘所说经 (卷上) .

篇3:再识“千变魔女”

关键词: 摩擦力 例题分析 分析能力

物理过程分析是解习题时选择处理方法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切入点。涉及摩擦力的过程分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难点之一,原因有:运动过程中,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会相互转化;摩擦力有无判断不准确;静摩擦力介于零和最大静摩擦力之间,方向会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是名副其实的“千变魔女”。因此,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重视并强化此类问题,加深对摩擦力习题教学的研究。

一、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相互转化

例一:把重力G的物体,用一水平推力F=kt(k为常数,t为时间)压在足够高的平整竖直墙上,从t=0开始,物体受到摩擦力f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 )

分析:物块运动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物块受fG,作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以上两阶段物块都受滑动摩擦力,满足f=μkt;第三阶段,当物块v=0时,此时物块受最大静摩擦力f>G,故物块将静止,动摩擦力瞬间变为静摩擦力,且f=G,物块处静止状态,故选B。学生分析时,当物块第一次达到f=G时,会误以为将一直保持f=G而错选C。主要原因在于摩擦力变化对物块运动的影响不明确,不能同时兼顾力与运动的关系。若教师讲评时能着眼于临界条件、运动节点,即当满足f=G后,物块的合力变化,此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摩擦力有无的判断

例二:如图两个带正电的小球套在一个倾斜的直杆上,其中A球固定,两球均可视为点电荷,B球质量为m,现将B球从M点由静止释放,它能自由向下滑行至N点恰好静止,且MO=ON,则( )

A.若将B球由N点释放可能滑至M点

B.在MO与ON段电场力对B球做功相等

C.B球从M至N点,重力势能未能完全转化为电势能

D.若从比M点更高点滑下时,B球速度最大的位置仍然不变

分析:关键在于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大部分同学依靠猜想,认为没有摩擦力,在重力沿斜面分量和库仑斥力的共同作用下,先作变加速,再作变减速。看似符合题意,若深入思考题意“滑行至N点恰好静止”,表明此处合力为零,会发现上述受力不符题意,是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碰到此类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即假设不存在摩擦力,小球在第二阶段运动满足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减速,在N点可能速度刚好为零,但加速度不可能等于零,故假设不成立,进而判断摩擦力一定存在。即当到N点速度为零的瞬间,摩擦力从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满足合力为零,得出答案为CD。

三、静摩擦力的突变

例三:如图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ABC固定在水平面上,斜面长AB=AC=L。一长度也为L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对称地铺放在斜面两侧,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现将质量分别为M、m(M>m)的小物块同时分别轻放在左侧绸带的顶端A处和右侧绸带的中点处。两物块均可视为质点且与绸带间有摩擦,并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1)若两物块均相对绸带静止并一起沿斜面滑动,求其滑动的加速度;

(2)若m没动而M沿绸带下滑,求其滑到绸带末端时所经历的时间,以及滑到斜面底端B处时的动能;

(3)在(2)问中,继续求:当M滑离绸带后,m运动到斜面底端C处时的速度。

分析:关键在于轻质绸带两侧受力必须平衡,否则将出现加速度为无穷大的情景。(1)问中M、m都受静摩擦力,M向下,m向上作匀加速,列出方程可解得a=gsinα。(2)问中,M的运动分两个阶段:在绸带上运动L/2,因m没动,故受静摩擦力f=mgsinα,而M向下匀加速,满足Mgsinα-f=Ma,方程联立解得a=gsinα;在斜面上运动L/2,M受滑动摩擦力f=μMgcosα,加速度为a=gsinα-μgcosα,结合动能定理,求得M到B点动能E=MgLsinα-μMgcosα-mgsinα。

以上两问中静还是动,摩擦的判断及大小的求解,学生较易掌握,而(3)问,就没那么容易了。问题在于m的受力分析。此时,教师可利用假设法,假设一:若m受力维持不变,即保持静摩擦力f=mgsinα,由牛顿第三定律,绸带也受反作用,而获得无穷大的加速度,与事实不符,假设一不成立,同时判断出绸带合外力为零;假设二:若m静摩擦力突变为零,则m将以a=gsinα向下作匀加速运动,此时绸带所受合外力为零,而绸带为轻质物体,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出现的极限模型,由数学极限知识可知,以上极限值为某一定值,满足与物块具有相同的加速度,符合物理原理,假设二成立。故第(3)问由动能定理列方程mgLsinα=mv,得m到达C处的速度为v=。

用来说明摩擦力千变万化的事例不胜枚举,若能适时“借题发挥”并总结归纳,从摩擦力的要点处着手,肯定更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褚文伟.如何确定转动平面圆盘上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J].物理教学,2015.4.

[2]刘先锋.重视习题教学蕴含的科学方法教育功能——对一道运动学问题多种思维呈现的反思[J].物理教学,2015.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再识李白】相关文章:

天末怀李白 阅读答案-天末怀李白 赏析04-08

李白诗词04-08

唐李白04-17

念家——李白04-29

走近李白05-01

李白诗集05-03

李白故乡05-13

李白论文05-14

李白诗歌赏析05-22

李白 蜀道难05-25

上一篇:关于举办开发区中学春季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下一篇:车站站长的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