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家——李白

2024-04-29

念家——李白(共6篇)

篇1:念家——李白

念家 李白

李白有写过念家这首诗吗?关于李白的念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念家——李白

黄泥直下无青天

海上云尽月苍苍。 波涛塞川如叠坂, 嫖姚家宴敌吴王。

娼楼两岸临水栅, 被发奔流竟何如,抓花百树障去路。

第一句出自 【相和歌辞·公无渡河】王建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幸无白刃驱向前,

何用将身自弃捐。蛟龙啮骨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妇人无力挽断衣,

舟沈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须自为。

【江上有怀】王适,初唐人,卒于公元8,生年不详。韩愈为其做墓志铭《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详述其生平事迹。其中,尤以其“骗婚”经历为世人乐道。

湛湛江水见底清,荷花莲子傍江生。采莲将欲寄同心,

秋风落花空复情。棹歌数曲如有待,正见明月度东海。

海上云尽月苍苍,万里分辉满洛阳。洛阳闺阁夜何央,

蛾眉婵娟断人肠。寂寥金屏空自掩,青荧银烛不生光。

【子 夜】薛能

嫖姚家宴敌吴王,子夜歌声满画堂。

此日相逢眉翠尽,女真行李乞斋粮。

【江 南 行】张籍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苎。土地卑湿饶虫蛇,

连木为牌入江住。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

清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长干午日沽春酒,

高高酒旗悬江口。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相和歌辞·箜篌引】李贺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

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春日出苑游瞩】李隆基

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

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

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篇2:念家——李白

诗词内容:

网上流传的这首《念家》是这样写的:

黄泥直下无青天,

海上云尽月苍苍。

波涛塞川如叠坂,

嫖姚家宴敌吴王。

娼楼两岸临水栅,

被发奔流竟何如,

抓花百树障去路。

该诗每一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黄海波嫖被抓”。

“预言”黄海波嫖被抓的藏头诗《念家》在网上被热炒,称是李白所作,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黄海波嫖被抓”。

其实《念家》是由网络拼凑而成,并非真诗词,更不是出自李白之手。

拼凑出处:

对此,网友纷纷给出“答案”,指出很明显这不是李白的`诗,而是拼凑的:

黄泥直下无青天,出自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海上云尽月苍苍,出自王适《江上有怀》;

波涛塞川如叠坂,出自《箜篌引》;

嫖姚家宴敌吴王,出自薛能《子夜》;

娼楼两岸临水栅,出自张籍《江南行》;

被发奔流竟何如,出自李贺《相和歌辞·箜篌引》;

抓花百树障去路,与李隆基的《春日出苑游瞩(太子时作)》近似,原诗是:三阳丽景早芳辰,四序佳园物候新。梅花百树障去路,垂柳千条暗回津。鸟飞直为惊风叶,鱼没都由怯岸人。惟愿圣主南山寿,何愁不赏万年春。

网友评论:

评论拼凑诗:看上李白似乎很厉害,网友惊呼:天啊!李白是算命的吗?

篇3:念家——李白

一、“青莲”是李白儒家思想的写照

莲花,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等, 最早以“喻所说女之容体”[3]而进入文学视野是在《诗经》中, 如《陈风·彼泽之陂》、《郑风·山有扶苏》。至战国时期, 莲花则更多地出现在《楚辞》中, 其与兰、蕙、薜荔等构成了《楚辞》中“香草”意象, 已具备文人意味, 有着丰富的比兴功能, 不再只是女性意象原型, 还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和政治命运的意象。到了唐代, 随着莲花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莲花的女性意味开始淡弱, 其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早荷、晚荷、荷气、清水芙蓉等无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唐人对“清”美的追求, 荷花成为士大夫幽洁品格的写照。

“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用尽了一切手段, 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 即便在政治上失败时, 仍心存魏阙, 期望有朝一日能展“鲲鹏之志”。由于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 加之屈原的作品又是战国时代的“风”、“雅”之作, 以至于屈原成为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李白曾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正是由于对屈原的这种特殊情感, 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斗争精神, 并更深层次地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借《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 屡屡以莲自喻, 使用比兴手法, 抒发政治情怀和期望, 反衬不合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如《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 馨香谁为传?坐着飞双满, 凋此经芳年。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诗中李白以碧荷自喻, 在绿水青烟中艳色绝绝, 象征着李白遗世独立的生命之姿。“华池”则喻比朝廷, 荷花本是野生, 但被作为嘉卉引入“华池”, 象征着士人“托根得所”为朝廷所重用。可见“ (李) 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4], 他所担心的是“为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 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5]。而他“且放白鹿青崖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6], 则彰显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与污浊社会决裂的傲岸决心, 令诗人的作品永远都洋溢着一种与世独立、芳烈高洁, 如莲一般的气韵与魅力。所以说, 李白以“青莲”为号是他文化思想中“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 以及“士大夫”情结的写照。

二、“青莲”是李白道家思想的意象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是唐代的国教, 老庄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广为传播, 对唐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同唐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 李白对道教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其玄理的玩味和涵泳上, 从而陶冶性情, 从道、禅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外的脱俗情趣, 寻求心灵解放的自由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光明, 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他思想的灵魂, 而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自由精神、超旷哲学与虚无思想都对他自由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李白的政治观、人生观均受老子“功遂身退”观念的影响, 在他看来, 理想的人生应是“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湖, 戏沧洲, 不足为难矣。”[7]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

“青莲”是释氏常典, “居士”之常义又是指居家修佛之士。李白取“青莲居士”为号, 似乎是佛教“因缘”。但纵观李白一生, 我们看到, 李白无论是在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和养望待时的青壮年, 还是在仕途之路上苦苦挣扎的中晚年时期, 均贯穿着隐居游仙、采药炼丹、亲受道箓、与道教人士往还的游仙生活;也不难发现, 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慕恋与渴求。道教对他影响甚深, 是融铸、造就他独特个性、独特诗风的主因。因“青莲”是道教典故, 居士古时也被称为高洁之士, “谪仙”更为道教神仙概念, 所以, “青莲居士”也可理解为一道教称谓。其实, 也有唐人将李白的“青莲居士”看作一道教称谓的, 如谭用之诗《寄左先辈》:“学取青莲李居士, 一生杯酒在神仙。”[8]可见, 道教为李白的身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塑造了他热爱自由, 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道教中大量的神仙传说, 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道家以自然为宗, 贵在天真, 崇尚天地之大美的美学观, 又深深影响了李白, 令他的诗歌达到了“大巧自然, 人力何施”的高度。

三、“青莲”是李白佛教思想的物化

莲花自古以来就是佛门圣物, 在印度佛经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随着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相融, 而成了中国士人最容易接受的宗教, 像李白这样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甚深的诗人, 生性热情, 对援道入释、以玄解空的禅宗佛学自然会大感兴趣。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地方, 其中有不少是浮图名刹, 他不仅求仙学道, 而且常与僧伽浮图广为交游。据统计, 在李集中与佛教有关及与僧人交游的诗文就有五十余首之多, 可查出姓名者有三十余人, 所游览和寄居过的佛寺寺名可考的就达三十余座。他对释家佛、法、僧三宝都极尽赞美之辞, 有不少深得释家三昧之旨, 如《地藏菩萨赞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鲁郡叶和尚赞》、《赠僧朝美》等。李白不仅从师谈玄, 而且参加佛教活动。从李白所接触的佛教来说, 以净土宗和禅为多, 而李白学佛是从学禅开始的, 他所接触的僧人也多是禅师。在他的诗中既有“禅关”、“禅房”、“禅室”、“禅伯”、“禅师”等称谓, 又有坐禅之举。在长流夜郎遇赦而归后, 李白曾隐居庐山, 常到东林寺去参加佛事活动。其所作《庐山东林寺夜怀》诗, 就提到了参禅一事。诗中说:“宴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 旷劫断出没。”其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旷劫”皆佛家语, 表达了他万念俱熄的涅盤胜境。

佛教常用青莲比喻眼睛, 如“目净修广如青莲”[9];又常以青莲说明佛法清净圆满, 如“如水生花中, 青莲花为最, 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10]。李白《僧伽歌》云:“此僧本住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因此, 禅宗思想相伴李白一生, 抚慰他的灵魂, 令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与升华, 时刻保持着一种不与腐朽势力妥协, 洁身自好如同青莲花一般的高洁品质, 而且禅宗的空灵之学, 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增添了玄远飘逸的神逸之美, 像《山中问答》、《自遣》、《独坐敬亭山》等五、七言绝句, 就深具禅法、禅趣, 甚至已臻化境。所以说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为, 而是有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四、结语

李白一生, 以极积用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同时在思想上又实行儒道互补、释道互补, 对百家思想兼收并蓄, 熔铸一体,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多元的思想体系, 既与唐代儒、释、道思想合流的大趋势合拍, 又与唐代儒学兼容道、释的发展趋势一致。清水芙蓉之美也是李白及盛唐诗人共同追求的美。“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语, 不仅折射出李白一生“三教调和”的文化思想体系, 展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想, 而且表现出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 更象征了诗人生命与文化人格。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 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 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 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青莲居士”,“三教调和”

参考文献

[1][明]张存绅.雅俗稽言, VOL五.

[2][清]王琦.李太白年谱.长晏元年条青莲居士注.

[3][汉]郑玄.《毛诗传》笺.

[4][清]四库全书·唐宋诗醇.

[5][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8][唐]谭用之.寄左先辈.全唐诗, VOL764.

[9]维摩诘所说经 (卷上) .

篇4:阅读李白,并说李白与王维

1、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这本书写于1939年,作者比较系统地探讨道家思想对李白思想的影响,这在谈李白的诸多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作者还发现,入世心很重的李白,心中有个当官为政的榜样鲁仲连;文学上,李白也有自己的榜样,比如谢朓。李长之将李白理解为“寂寞的超人”,也是独到的见地。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好读。

2、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这是1971年中国大陆“书荒”时出现的一本文艺专著。像当时所有的书一样,前面印的是毛主席语录。那时候的书,印毛主席语录比印版权页要重要得多。

从书名看,《李白与杜甫》是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实际上,说它是《关于李白》与《关于杜甫》两篇论文的合集更确切一些。在《关于李白》中,郭沫若对李白的出生地、人生经历及追逐功名的考证,对李白许多诗篇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的理解,对李白热衷于求仙炼丹的批评等,下了很大的工夫,许多考证、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至于《关于杜甫》,以阶级斗争为纲,上来就将杜甫定为地主阶级,以阶级分析入手,大讲“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等,作出了一些轻率、牵强的结论。杜甫被人称道的《三吏》、《三别》,被他否定得一塌糊涂。鉴赏文学的眼光被“阶级立场”所左右,文字就不足观了。

“文革”后,《李白与杜甫》不招人待见,一些人对郭在书中抬高李白、苛责杜甫进行批评,甚至说他是为投上所好而扬李抑杜的。这对郭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李杜”之间,郭更喜欢的是李白。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认为:“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书,其中的确有大量的假设、推理、判断,为一般人所不能也不敢做出……只有具备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行动能力。”“晚年的郭沫若与两位唐代大诗人做了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潜对话”,“这部书或许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费解得多。”

笔者以为,对《李白与杜甫》这本书,要掰开说,《关于李白》这部分,今天仍很好读,现在的学者也未必有郭当年的工夫。同时我猜想,《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论李白与论杜甫的两篇文章,可能不是同时写作的。或许,《关于李白》初稿于“文革”之前,《关于杜甫》写在“文革”之中,所以立意行文要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无奈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作者本人没有只言片语透露给我们。

3、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

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它既包含着对唐朝以后历代对“李白与杜甫”话题的追溯,也可以看出三十多前年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对作者的影响——《也说李白与杜甫》中,有许多处在引用、赞同或反驳着《李白与杜甫》的观点。

《也说李白与杜甫》不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那样长于考证。张炜运用历史视野,将“李杜”放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看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还原他们的悲喜人生。比如,李、杜求仕当官心重,爱他们的人都千方百计地替他们打掩护,张炜分析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对文人的侵蚀,分析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庙堂的关系,令人深思。张炜还将李白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看,对比中国文人成长环境与外国文人成长环境之差异,分析中外天才、异才与当时世俗的摩擦,也属于新的角度。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李、杜”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社会的问题,让当代人看到自身和当代的问题、文人与官场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还原“李、杜”的生活轨迹,从他们某些“不堪”的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痛点”——“这是文化之疼,理性之疼,人性之疼”。作者期望今人接受“李白与杜甫”他们那一代的遗产,携带着传统前行,把我们“现代”的路走好。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处处对比着写“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的结果是:李白在天上,杜甫在地上——李白从高空直接降临,杜甫从地面往上攀登——这不是论高低,而是说性格的差异、生命质地的差异;两人都是“大舞者”——以过人的才华,舞在天地之间;两人构成“双璧”——“双璧”须是具有同等地位和影响的,而且二者不能重复,不可代替。

張炜在《也说李白与杜甫》中说:“一个高超的文学人物,因为想象的世界太大了,这个生命体对他人来讲就会太神秘,简直是浩渺,像看海洋和天空一样。要写出这些人物的传记有多么困难。要写李白传、杜甫传,那又是难出十倍的工作。”他提醒说:“写屈原传、李白传这一类文字,一定要慎之又慎。”张炜如是说的时候,台湾的张大春正在做一项近似“李白传”的大工程:写一部一百多万字《大唐李白》。我已见到一、二卷。《大唐李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以巨大的想象和才华还原李白的历史,是李白诗史,亦是李白诗话、李白诗论。

李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连着读了几本谈李白的书,我就看到——

一个好酒的李白。李白诗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使醉者传。”李白天生放纵与浪漫,喝酒多了更加放纵与浪漫。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谓贴切。嗜酒豪饮,酒神精神,文思泉涌,似鬼神所授。从前人说陶潜诗篇篇有酒,李白更当得起这句话。“一日须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酒后神游,回到生命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然自由的状态,正是产生创造力的好状态。因为好酒,民间还传说他酒后到水中摘月而溺亡……

一个好官的李白。李白汲汲于求仕,渴望入世用世、建功立业。一篇《与韩荆州书》,是文学上的千古名文,却是一个不成功的“求职信”,且有拍马过度和自吹自擂之嫌;他写的一些表和诗,也显得不那么自尊,这都为后代所诟病。“翰林待诏”的短暂官场岁月,是他一时的骄傲和一生的追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是被人家不失体面地打发走了),从此远离官场,面子上还算好看,里子却是无奈的痛。“长相思,在长安”,李白一生心系长安,并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求仕不顺而失意,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声音,是气话,是牢骚,也可能有些愤怒与反思在里面。这些,让我为一个伟大诗人感到难堪和疼痛(当然,许多伟者在权贵面前都是这样)。

nlc202309041012

一个好名川的李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他的足迹。秦岭、巴山、嵩山、华山、泰山等,都有他漫游的诗篇。他在山东徂徕山,与一群朋友结成了“竹溪六逸”;他和杜甫同游齐鲁,这都传为佳话。名山大川里有神仙,有高人,这对李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个好侠义的李白。个体生命面对偌大世界,容易胆怯。李白不怕,他身上有股天生的野性。李白从小练剑,经常背着一把宝剑游走四方。他的《侠客行》很有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年轻时家境不错,故轻财好施,在维扬(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的朋友吴指南和他同游时死于洞庭湖畔,他“剔骨葬友”,将吴指南的尸骨背回到吴的老家。李白的侠客精神表现在诗词上,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强大的冲决力。

一个好求仙访道的李白。李白思想中占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他好奇心强,喜欢结交一些奇人。他热衷于丹炉,求道的地方主要在岷山、嵩山、随州等。他去过众多道家地场,还正式接受“道箓”(郭沫若考证,道箓的仪式,形式十分繁琐,比佛教徒的受戒、耶酥教徒的受洗礼,要严苛得多)。这对他的身体健康不一定有多少好处,但对于他的诗文气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梦游天姥留别》,神仙列阵,神奇无比,与他有一个神仙情怀分不开。

一个好诗的李白。他有天才的文笔,“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王国维说他“太白纯以气象胜”。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通过他创作(留存下来的)的千余首诗歌,在实验汉语的力度、强度、高度、宽度、柔韧度、模糊与清晰度……他在创造汉语新的句式、新的表达形式,总之他在探索汉语的最大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汉语的奇迹:天马行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为什么老是让“李杜”争高低?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詩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我想说的是“李白与王维”

2015年初的一天黄昏,我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散步,忽然想到公元701年的大唐所发生了的大事,比如:一、神秀奉武则天诏进长安;二、武则天下令重修大雁塔;三、李白出生;四、王维出生……。当时,我发了一条微信。方英文老师回复说:“李白与王维同庚,并耀于同代,最有意味的是,在二人的那么多诗文里,从未提及过对方的名字——仿佛对方不存在似的。”

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读唐、宋笔记,一直盯着这俩人,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李白与王维》:“一个诗佛,一个诗仙,同生于七零一年;都吟过太白山,都赞歌终南;都曾长安为官,都在内乱中受到牵连,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孟浩然。想来两人熟悉,可在诗词中没有唱和宛若冰炭,连在野史中都不曾会面。大唐天空下的两颗巨星,动若参商不相见——呜呼!梅花荷花亦不见。”

王维,名维,字摩诘,十几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岁得中进士。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成就很大,为世人所敬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昭昧詹言》)。他还精通佛学,他的名与字就是从《维摩诘经》中化来。王维官运不错,做过监察御史、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他与一生漂泊的李白不同,日子过得算是悠然自得,还买下初唐宫廷诗人宋之问在蓝田山峪中的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对于李白与王维,前人亦有比较。《岁寒堂诗话》曰:“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诗薮》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载酒园诗话又编》曰:“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昭昧詹言》曰:“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按说,李白与王维应该认识。同时代的人,都写诗,都有诗界的朋友,在一个长安城呆过,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对方在诗歌上的成就,满城传唱,不会不知道等等。即使不喜欢对方的性格及作派,见见面总可以吧;不愿见他,起码要承认人家的诗文,或在诗文中咏叹一下总可以吧;即使看不惯对方,总可以在对方落魄时寄以同情心总可以吧(李白曾被囚被流放);实在不行,互相掐几下、打嘴上官司也好嘛。这些,都没有发生。海明威与福克纳都获诺奖,都是大家,两人曾经对骂,把对方的文字说得狗屁不如。李白与王维,没有任何闹别扭的细节跟情节。相近的两大星球,竟然如此遥远。他们两个,本来也可以成为文学天空中的互耀“双星”,却形如参商。看看人家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被称为“李杜”,杜牧和李商隐则被人称为“小李杜”,弄出多少话题,我就为李白与王维两个人没有构成“李王”而深深叹息……

篇5:念家美文

静谧的夜,是黑色的油墨泼洒在夜的寂寞。悬挂在黑色油墨上的星星,是思念家的眼泪,淡淡的,却又浓浓的。

孤寂的自己独自坐在校园里孤寂的小山上,抬眼了望远方的星辰,不知道那颗才是家的标记。

了望,追逐,思索,只为插上家的`翅膀带着我飞跃漆黑,飞跃琼楼玉亭,找到家的故乡。

都说,皎洁的明月最能寄托异地游子那幽幽思念的情怀,那月亮呵!你可能把我揪心的牵挂传到我的故乡,传给我的亲人!

心里揣着念家情怀悠悠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远处,路的尽头,是一片桔色的洋溢着温暖的灯光。扬扬洒洒地爬入眼帘,牵引出一串微热的晶莹的思念,故乡的家也曾有一片桔色的灯光呵!

夜风习习,路旁的小树吹奏起深深夜色里特有的乐曲:沙沙……埋臧在记忆底端小路上是父亲高大的身影和我娇小的身躯,掩没在漆黑的夜色里顶着星辰,踩着清风,寻着回家的路,追逐儿时的回忆。

沙沙声依旧响起,只是不再有童时的踏实与温馨。

眼的远处,是黑色的流动的夜,带着几许的哀愁与寂寞,充满心扉。

手里揣着薄薄的电话卡,似乎揣着对家的百般牵挂,厚重压的眼泪欲出。

抬头仰望黑色油墨上的星辰,闪烁着的竞是亲人的脸庞慈祥而温暖。

篇6:在五一节里念家作文

五一节很美,很值得期待,也让人回味无穷。每年的这个日子都会让我们蠢蠢欲动,会想到旅游,抑或选择回家。闲暇之时和老朋友聊天谈及五一节,说起他们的旅游计划总是让我羡慕不已。偶尔也会听同事说某某某回家了,这种羡慕已经超越了我的承受,每当这时我总会悄悄走开,因为我怕自己太想家。

家是停泊的港湾,但自己却在千里之外。每次过节不能回家总会给自己一个充足的理由,一个字远。来回路上就需要四天时间,回家也变得遥不可及。但不回家不能代表我不想家,哥哥给我打来电话说自己买了30号的火车票,我总会调侃他别人过节去北京玩,你却往甘肃跑,他的回答家里还好爸妈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惭愧不已,酸楚也顿时涌上心头。我很感激他能够放弃旅游回家看望家里的父母。因为最起码在这一天里还有一个儿子能够陪在他们身边。

家是心灵的归宿,是我最牵挂的地方。偶尔在二连的大街上会看到一辆挂有甘A车牌的`车子,我总会注目许久,希望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听到久违的乡音。如果同行的还有别的同事,我会欣喜的告诉他,这是我们那里的。对家的牵挂时刻挂在心头。当二连漫天黄沙时,我会给家里拨个电话,让他们穿好,别出门。但自己也会被自己的无知逗乐,因为家那边风和日丽,春意盎然。父母也会打来同样的电话,但就这么一个电话却能让我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家在远方,但我依然能看的见。二连的领空是繁忙的,只要自己抬头寻找新奇,就会发现湛蓝的天空中一定有飞机正在划过。举头地感受和看到地景象和故乡的一模一样,都是那么相似,那么迷人。好像自己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家乡的天空。当自己站在威武的国门上远眺一望无际的戈壁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寻找家的方向,因为在我心里我能看得见家乡的景,故乡的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念家——李白】相关文章:

天末怀李白 阅读答案-天末怀李白 赏析04-08

李白诗词04-08

唐李白04-17

走近李白05-01

李白诗集05-03

李白故乡05-13

李白论文05-14

李白诗歌赏析05-22

李白 蜀道难05-25

李白论文题目05-02

上一篇:国家专项计划_各省市实施国家专项计划总结下一篇:养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