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绝句二首

2024-04-22

李白绝句二首(通用10篇)

篇1:李白绝句二首

导语: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绝句二首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注释】

⑴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⑵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⑶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⑷花欲燃:花红似火。

1、杜甫 著 邓魁英 编.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

5【赏析】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篇2:李白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迟日即春日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其二 逾:更加。欲:好像。燃:燃烧。过:过去。何:什么。

译文其二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相关试题

(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欣赏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2)以上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4)以上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但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动静结合”1分,分析1分)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山花,写景着色鲜艳,诗人笔下是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又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答出衬托手法1分,分析1分)

(2)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春深似海之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的无限喜悦之情;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句,春景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茬苒,归其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

(3)第一首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4)第一首诗,作者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了喜悦安适的情怀。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①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表示恩爱的情侣。

【译文】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阅读训练】

(1)诗歌以“___”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迟日)

(2)这首五绝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四句两两对仗)

(3)诗歌前两句组成了一幅粗线勾勒的才、大场景,并以“_____”、“____”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丽 香)

(4)赏析诗歌后两句。(60字左右)

煦暖的阳光下,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5)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6)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3分)

答: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做。

1.这首诗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2分)

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诗中画线句子的妙处。(2分)答案:

1.春末夏初(或“暮春”)思念家乡。

2.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似火,青红互为竞丽。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赏析 其一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篇3:李白绝句题材略论

关键词:李白,绝句,题材

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大起大落, 大悲大喜来形容, 是富有传奇性的一生。他有着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和超凡的创作天份, 有着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追求。绝句那种灵动自然的诗歌样式, 正好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载体。李白的绝句涉及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无所不包,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一些赠别、怀古、游览之作。下面我们就李白绝句的题材进行探讨。

一、赠别诗

赠别是唐诗中最常见的一种题材。李白性格豪爽, 平生交友广泛, 又十分讲义气, 重友情, 他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凝结在诗歌中, 成为他心路历程的重要记录。现存的李白的赠别之作有不少是绝句, 而且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例如, 有我们熟悉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 诗人送别好友孟浩然, 虽然全诗不见“情意”、“思念”等字眼, 但是诗人送友时目光随船东去, 天相连处仍然不忍离去, 所表达的情意深长。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好友王昌龄被贬官以后, 写的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更是千古绝唱, 万般牵挂尽在其中。

李白极易与普通人民发生真挚的友情, 《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例。李白乘舟欲行时, 汪伦踏歌赶来送行, 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的确, 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 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 又耐人寻味。

送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主题, 总是与人生体验中最微妙、最复杂的各种情感与情绪纠结在一起。但是在唐以前, 人们在送别的时候, 所表现的情感基调大抵逃不出“悲怨”的范围, 李白的送别诗突破了这类传统题材的“悲怨”情调, 不仅融进了盛唐时代精神, 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 而且借题发挥, 把惜别之情同表现人生的体验结合起来, 拓展和加强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力度, 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山水诗

李白一生饱览祖国奇山胜水, 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了李白的想象力, 唤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使他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每首诗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在山水中, 他“精神四飞扬, 如出天地间。”因此, 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尤为出色。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横江词》、《独坐敬亭山》等, 都是李白绝句中山水诗的优秀诗篇。李白的山水诗在唐代可以说是别树一帜, 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从意象的角度来看, 在传统的山水诗歌中, 水的意象特点是优美阴柔, 充满了静态之美。而李白认为这样的山水缺乏流动感, 所以他的山水诗大多选择名山大川、雄山奇水, 由此形成他特有的意象群, 形象壮观、气势磅礴, 显示出特有的壮美景象。从思想情感来看, 李白的山水诗有着伟大的思想深度和豪迈的思想情感。他以自身的想法去改造眼前的山川大河, 将这些景物理想化。他往往是从把握整体方向入手, 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以主观情感上需要的山水形象进行刻画, 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 显示出其强烈的个性色彩。从内涵和艺术特色来看, 李白的山水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 关键就在于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李白的山水诗对山水的描写, 不只是局限于山水, 而是用对山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李白笔下的山水巍峨峥嵘、波澜壮阔, 展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的束缚, 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而追求自由和理想的实现, 也正是李白的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心声。

三、怀古诗

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 一向以“谪仙”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然而李白并不是一位对现实漠不关心的诗人, 恰恰相反, 他是一位政治热情高涨、现实色彩极其浓重的诗人, 对于历史上的盛衰兴亡, 有很强烈的感慨。《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李白在其登临怀古之作中, 常常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 用昔日景物之繁华喧闹来反衬当下之衰败凋残, 以此来表现历史变迁与人事变化之感。如《越中览古》和《苏台览古》。越中是越王勾践报仇以后尽封功臣、玩弄宫女的地方, 姑苏是吴王夫差纵情声色、纸醉金迷的地方。这两个地方历史上都曾经是繁华美好、热闹欢乐的, 可是经过千年历史风雨的冲刷, 昔日的帝王宫殿和美女笙歌如今已经荡然无存。诗人登临览胜, 以越中、姑苏这些积淀着深沉历史内含的地方为媒介, 悟出了人事变化迅速、历史兴衰无常的规律。能用绝句这种轻而小的形式, 去反映历史上的盛衰兴亡, 且能做到恰到好处, 举重若轻的, 盛唐诗人中仅李白一家。而且这两首诗中, 诗人借史生论、以史抒怀, 开了中晚唐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的怀古、咏史绝句的先河。对后代怀古、咏史诗人影响深远。

四、其他题材

李白绝句题材广泛, 除以上三种外, 还有很多其他种类:一, 妇女诗。李白这类诗歌大多是关于女子幽怨孤寂生活的作品。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诗中女子从室外望月被露水打湿袜子到室内帘后、隔帘望月, 以痴望月亮的情状传无限怨情。二, 悼亡诗。李白的《哭晃卿衡》是他缅怀挚友晃衡的千古名篇。天宝十二年, 晃衡返归日本, 中途遭遇咫风恶浪。李白在长安因听说晃衡返掉扶桑, 溺海而亡时, 饱含热泪写下了《哭晃卿衡》的哀悼诗。三, 饮酒诗。如《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此诗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 “运用民歌中重复数字的手法, 以及醉中与‘卿’分手又相约的随便语气, 表现出诗人任情适意的雅趣”。四, 边塞诗。如《军行》:“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诗人描写胜利, 不在于字面, 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 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另外, 李白绝句还有酬答诗, 如《答友人赠乌纱帽》;咏物诗, 如《劳劳亭》;咏怀诗, 如《春夜洛城闻笛》;纪行诗, 如《望天门山》。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绝句内容丰富, 题材广阔。“绝句体制短小, 适于写一地景色、一时情调”, 但是在李白笔下, 题材并没有受到限制, 他能够娴熟地驾驭各种题材,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 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做到了既自然, 又含蓄, 真实简炼而蕴含丰富。这是绝句的最高境界。李白对多种主题的成功阐发也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宝库。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1]沈德潜.唐诗别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

[2]李白.李白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2]李白.李白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篇4: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一、精工的格律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其平仄、押韵、对仗十分讲究。其平仄显示如下:

就其平仄而言,这里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的,但律诗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第二句的第三字本应用仄声,但由于“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对句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即第三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中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又叫“对句救出句”;三、四两句恰好相对。就押韵而言,除偶句末尾都押“ang”韵外,第一句和第三句也押韵,押“i”韵,音韵十分和谐。可见整首诗切合音韵,声调合拍,节奏均匀而多变,具有音乐美。

就其对仗来说,其对仗尤显精工。近体诗的对仗,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该诗中一、二句的“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都是名词对名词;最后一字“丽”对“香”是形容词相对,三、四句的“泥”对“沙”,“融”对“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这些词性莫不一一相对,并且句式也相同。

可见,该诗的格律,几近完美。

二、诗意的绘画美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那么此诗可为例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细细读来,短短的二十个字,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水碧山青,江边是多么美丽。和暖的春风轻轻吹拂着,送来花草的芳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造窝;沙子晒暖了,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啊!经纶世务者看了,一定会起退隐之心;穷途失意者看了,一定会宠辱皆忘。

这又是一首多么富有画意的诗!这首诗一句一景,用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香味这短短的十个字,对大好的春光进行了概括的描绘,后两句还配以燕子和鸳鸯来点染。前两句写的是静景,后两句写的是动景,静中含动,动中有静,十分鲜活,使得这幅明丽的画面充满了动感,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幽美的画卷。使人感到读这首诗犹如在赏一幅画,赏画中又有无尽的诗意。

三、闲适的意境美

这首诗所选的意象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事物,日、江、山、风、花、草等没有一个不是自然界、生活中触目可见的景物,但是经杜甫的大脑一组合,经杜甫的手一点拨,却显得平中见奇,所有的景物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在诗中,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透过这些意象,我们可感受到诗人那轻松、愉快、恬然、闲适的情怀。这些美化的意象与作者的情感一一相通,构成了美妙的意境,反复诵读此诗,自然会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柔和春意和闲适的情怀,油然而生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四、和谐的物态美

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潦倒的一生。在他的诗中,所描绘的物态大多是那么凝重、沉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等。但在这首诗中,山光物态却显得十分温馨与和谐。万物在春光下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融融的春光里,江山是秀丽的,花草是幽香的,燕子是自在的,鸳鸯是娇慵的,一切都那么协调,那么合拍,那么自然。明代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说:“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篇5:杜甫绝句二首

《绝句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篇6:李白绝句二首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8.请分析燃、又两字的妙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8、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美好。又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年年因春而生乡愁。(6分,每点3分)

9、江碧鸟白,山青花艳,春光美好,而乡愁却让人黯然神伤,以乐景突出(反衬)哀情(5分)。

篇7: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绝句二首·其二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绝句二首·其二简析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翻译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注释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

欲:好像。

何日:什么时候。

归年:回去的时候。

鉴赏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创作背景

这是《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鉴赏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注释

逾:更加、更多。

欲:好像。

然: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篇8:浅析李白与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相同点的比较

1. 共同受当时豪爽任侠的影响。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 任侠风气较盛, 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王昌龄曾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 脱略当事务。”尽显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结发未识事, 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 杀入红尘中。”

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因共同的豪爽性格, 李白与王昌龄的部分七绝作品都有侠气,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出塞》,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从军行》等。

2. 对理想的追求和人生失意的悲愤。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士人一样, 具有恢弘的功业抱负。他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 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 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 而以“五湖”、“沧州”为家, 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 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 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王昌龄的一生, 也是渴望为国立功、为老百姓做事的, 这些从他对人民表示同情的许多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朝中当了十一年的官, 但最终他还是由于“不护细行”而被朝中权贵所不容, 一再贬官, 理想最终不能实现, 心情郁闷。他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不同, 情感没有那么激烈, 语言没有那么尖锐, 而是含而不露, 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如《芙蓉楼送辛渐》 (其一) 中“一片冰心在玉壶”, 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 表白了自己一贯的耿介廉直的操守, 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二、李白与王昌龄七绝不同点的比较

1. 题材的不同。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山水诗, 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诗人以其天真淳朴的童心, 将感受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情绘景都有一种一气连贯的俊秀和爽朗, 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例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山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王昌龄的七绝, 以边塞诗、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为多。他的绝句分两个阶段, 前期豪爽俊丽, 后期诗风偏于清逸明丽, 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昌龄边塞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自有史以来, 在中国西北和北部广阔的地带, 各民族之间发生过无数次血与火的冲突, 这根本上是不同人类群体之间残酷的生存竞争, 是这一土地上的人们难以摆脱的历史命运。王昌龄是意识到这一点的, 他向往和平, 又因在当时的条件下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除的可能性, 唯有发出深长的叹息。在他的名作《出塞》诗中, 这种情绪以更精粹的语言表达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被后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其原因就在于它不但具有丰富厚实的内涵, 而且唱出了时代的声音, 堪称王昌龄的代表作。

2. 描写手法不同。

李白善于写景, 情寓景中;王昌龄则善于抒情, 借景寓情。李白写的大量山水诗都非常出色, 可见他善于写景;王昌龄则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和闺怨诗, 从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抒情。

李白善用夸张手法;王昌龄则善于精心刻画, 描写心理。李白对形象的捕捉能力是很强的, 但是诗人的澎湃诗情无法为寻常的形象所容纳时, 诗人就展开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和幻想, 以气骋词, 来实现艺术的变形, 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张, 它使形象突破常规, 染上奇幻的色彩。王昌龄在七绝中, 则善于精心刻画, 描写心理。他善于提炼情思, 言语不多, 而神情毕现。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3. 所用意象不同。

李白的绝句或奇峰突起, 或胜景骤出, 形象超群;王昌龄的绝句或设想奇特, 或善写心理, 形象丰满。

由于李白富于想象, 他那跳跃性的思维, 令他的诗歌奇峰突起, 如《望庐山瀑布》, 从瀑布联想到银河, 并且是“三千尺”的形象, 将瀑布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王昌龄没有像李白一样求仙学道, 返归自然, 所以他的诗歌, 很少有那种空灵、明净、清新俊逸的意象。虽然晚年也有一些清逸自然之作如《芙蓉楼送辛渐》、《采莲曲二首》等, 但他的绝句意象更多地呈现为另外一种特点, 或通过奇特的设想, 或通过心理的描写, 显现出丰满的形象。

李白善于化实为虚, 以虚带实, 多用拟喻类意象;王昌龄则善于化虚为实, 以实带虚, 多用兴托类意象。

篇9: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白;绝句;艺术特色

李白---中國唐朝诗人,汉族,701年2月8日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碎叶城的一个富商家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管是体裁还是思想艺术,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被世人称为“诗仙”,和杜甫在文学史上并称为“李杜”。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喜欢游历,所以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游历中度过的,曾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开始李白满怀抱负,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到头来一事无成,虽由吴筠推荐,供奉翰林,但他看不惯官场上的黑暗,在京城呆了三年之后弃官而去,继续飘荡四方的生活。正因为如此,给李白的创作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因李白在永王与肃宗的帝位之争中受到牵连,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病逝于762年。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情感强烈,极富感染力,同时想象丰富又兼具深沉含蓄,既有自然景观的雄奇壮丽,又展现他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杜甫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诗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中,有的体现的风格是雄豪奔放,有的风格则是清新俊逸。在李白的绝句中体现的是后者,有以下艺术特色:

一、绝句的题材极其丰富,语言自然流畅

在李白的绝句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题材,如咏物写景、边塞从军、思友赠别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更值得称道的是李白不满足于此,不断进行尝试,开拓新的题材,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李白为人豪爽,性格直率,敢说敢写,他通过绝句更注重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表现,上至国家的时事政治,下至儿女私情,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李白绝句的内容,所见所闻所感,信手拈来被李白写进绝句中。如游历于山水之间,纵情于天地之间的山水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的诗歌不少,但都没有李白的能让人不禁感叹庐山瀑布的磅礴,祖国山河的壮美不由得想一睹真容;如将朋友间深情厚意写到极致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至今让人称颂,感慨友情的深厚;还有值得一提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情此景,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送别孟浩然;一首《静夜思》寥寥几笔,却总能拨动心中那根脆弱的弦,乡情,就像诗中描绘的月光一样,轻盈得如同薄纱一般,清淡的似水一样。全整首诗以月营造了思乡的意境,含蓄深远,因此成为了思乡的名曲,让无数漂泊在外的人泪满衣襟等。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读李白的每一首绝句,觉得声情流畅。

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李白的诗中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不开,再者就是受儒家、道家多家思想的熏陶,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李白成为了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诗人。如诗歌《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前两句生动的描述了天门山雄奇壮观的特点,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的气势。诗中“中断”以此,形象地写出出了两山相对,极其险峻之感:“楚江开”,则描绘出江水势不可挡的气势,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两山夹江对峙、巨浪奔腾的自然景观,情不自禁的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后两句的“相对”二字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更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悠远的情趣。

三、手法新奇,技巧绝妙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语言魅力势不可挡,这是主要的因素,另外艺术手法要新奇,技巧要绝妙,也是重要的因素。李白就是如此,才达到了这样的艺术高度。在他的绝句中夸张运用的得心应手,夸张不等于夸大,李白夸张的应用使诗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事物形成反差,给人以震撼,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诗句,这些数字不是实数,而是虚指,既使绝句增加了韵味,又将诗人的激情得以喷涌出来。再如《宣城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一”“三”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各有韵味,“ 一”、“三”的呼应,使诗意顿生。“一”字不是数字一个,而是带给人枯瘦之感, 连用三次,更让人觉的孤苦无依,让人心生怜悯。“三”字则表示年、月、地,巧妙地嵌入时间之长,行地之远,使得整首诗意趣盎然,言尽而意不尽,余味无穷。

我国的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发展到了唐代,艺术成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峰。盛唐诗坛,群星灿烂,李白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巨星,李白把绝句创作推向了顶峰,也为绝句创作树立了典范,不仅影响着当时的许多诗人,也启迪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汪惠,杨文.字字神境 篇篇神物——浅析李白绝句主题和艺术特色[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 .

[2]杨国荣.唐代组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10:李白绝句二首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上一篇:监理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下一篇:组团社所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