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论文

2024-05-14

李白论文(通用10篇)

篇1:李白论文

寄李白,寄李白任华,寄李白的意思,寄李白赏析 -诗词大全

寄李白

作者:任华  朝代:唐  体裁:杂言   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

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

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

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

观瀑布,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

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

斯言亦好在。

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

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

眼前划见孤峰出。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

睡觉H然起攘臂。

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中间闻道在长安,及余戾止,君已江东访元丹,

邂逅不得见君面。每常把酒,向东望良久。

见说往年在翰林,胸中矛戟何森森。

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

身骑天马多意气,目送飞鸿对豪贵。

承恩召入凡几回,待诏归来仍半醉。

权臣妒盛名,群犬多吠声。

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

且向东山为外臣,诸侯交迓驰朱轮。

白璧一双买交者,黄金百镒相知人。

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为客,

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

五侯门下无心忆。

繁花越台上,细柳吴宫侧。

绿水青山知有君,白云明月偏相识,

养高兼养闲,可望不可攀。

庄周万物外,范蠡五湖间。

人传访道沧海上,丁令王乔每往还。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

今朝忽遇东飞翼,寄此一章表胸臆。

倘能报我一片言,但访任华有人识。

篇2:李白论文

李白墓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排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篇3:李白论文

一、“青莲”是李白儒家思想的写照

莲花,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等, 最早以“喻所说女之容体”[3]而进入文学视野是在《诗经》中, 如《陈风·彼泽之陂》、《郑风·山有扶苏》。至战国时期, 莲花则更多地出现在《楚辞》中, 其与兰、蕙、薜荔等构成了《楚辞》中“香草”意象, 已具备文人意味, 有着丰富的比兴功能, 不再只是女性意象原型, 还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和政治命运的意象。到了唐代, 随着莲花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莲花的女性意味开始淡弱, 其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早荷、晚荷、荷气、清水芙蓉等无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唐人对“清”美的追求, 荷花成为士大夫幽洁品格的写照。

“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用尽了一切手段, 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 即便在政治上失败时, 仍心存魏阙, 期望有朝一日能展“鲲鹏之志”。由于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 加之屈原的作品又是战国时代的“风”、“雅”之作, 以至于屈原成为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李白曾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正是由于对屈原的这种特殊情感, 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斗争精神, 并更深层次地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借《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 屡屡以莲自喻, 使用比兴手法, 抒发政治情怀和期望, 反衬不合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 如《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 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 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 馨香谁为传?坐着飞双满, 凋此经芳年。结根未得所, 愿托华池边。

诗中李白以碧荷自喻, 在绿水青烟中艳色绝绝, 象征着李白遗世独立的生命之姿。“华池”则喻比朝廷, 荷花本是野生, 但被作为嘉卉引入“华池”, 象征着士人“托根得所”为朝廷所重用。可见“ (李) 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4], 他所担心的是“为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 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5]。而他“且放白鹿青崖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6], 则彰显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与污浊社会决裂的傲岸决心, 令诗人的作品永远都洋溢着一种与世独立、芳烈高洁, 如莲一般的气韵与魅力。所以说, 李白以“青莲”为号是他文化思想中“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 以及“士大夫”情结的写照。

二、“青莲”是李白道家思想的意象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是唐代的国教, 老庄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广为传播, 对唐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同唐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 李白对道教的关注, 主要体现在对其玄理的玩味和涵泳上, 从而陶冶性情, 从道、禅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外的脱俗情趣, 寻求心灵解放的自由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光明, 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他思想的灵魂, 而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自由精神、超旷哲学与虚无思想都对他自由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李白的政治观、人生观均受老子“功遂身退”观念的影响, 在他看来, 理想的人生应是“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 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 浮五湖, 戏沧洲, 不足为难矣。”[7]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

“青莲”是释氏常典, “居士”之常义又是指居家修佛之士。李白取“青莲居士”为号, 似乎是佛教“因缘”。但纵观李白一生, 我们看到, 李白无论是在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和养望待时的青壮年, 还是在仕途之路上苦苦挣扎的中晚年时期, 均贯穿着隐居游仙、采药炼丹、亲受道箓、与道教人士往还的游仙生活;也不难发现, 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慕恋与渴求。道教对他影响甚深, 是融铸、造就他独特个性、独特诗风的主因。因“青莲”是道教典故, 居士古时也被称为高洁之士, “谪仙”更为道教神仙概念, 所以, “青莲居士”也可理解为一道教称谓。其实, 也有唐人将李白的“青莲居士”看作一道教称谓的, 如谭用之诗《寄左先辈》:“学取青莲李居士, 一生杯酒在神仙。”[8]可见, 道教为李白的身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塑造了他热爱自由, 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道教中大量的神仙传说, 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道家以自然为宗, 贵在天真, 崇尚天地之大美的美学观, 又深深影响了李白, 令他的诗歌达到了“大巧自然, 人力何施”的高度。

三、“青莲”是李白佛教思想的物化

莲花自古以来就是佛门圣物, 在印度佛经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随着佛教的本土化, 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相融, 而成了中国士人最容易接受的宗教, 像李白这样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甚深的诗人, 生性热情, 对援道入释、以玄解空的禅宗佛学自然会大感兴趣。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地方, 其中有不少是浮图名刹, 他不仅求仙学道, 而且常与僧伽浮图广为交游。据统计, 在李集中与佛教有关及与僧人交游的诗文就有五十余首之多, 可查出姓名者有三十余人, 所游览和寄居过的佛寺寺名可考的就达三十余座。他对释家佛、法、僧三宝都极尽赞美之辞, 有不少深得释家三昧之旨, 如《地藏菩萨赞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鲁郡叶和尚赞》、《赠僧朝美》等。李白不仅从师谈玄, 而且参加佛教活动。从李白所接触的佛教来说, 以净土宗和禅为多, 而李白学佛是从学禅开始的, 他所接触的僧人也多是禅师。在他的诗中既有“禅关”、“禅房”、“禅室”、“禅伯”、“禅师”等称谓, 又有坐禅之举。在长流夜郎遇赦而归后, 李白曾隐居庐山, 常到东林寺去参加佛事活动。其所作《庐山东林寺夜怀》诗, 就提到了参禅一事。诗中说:“宴坐寂不动, 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 旷劫断出没。”其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旷劫”皆佛家语, 表达了他万念俱熄的涅盤胜境。

佛教常用青莲比喻眼睛, 如“目净修广如青莲”[9];又常以青莲说明佛法清净圆满, 如“如水生花中, 青莲花为最, 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10]。李白《僧伽歌》云:“此僧本住住南天竺, 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 心如世上青莲色。”因此, 禅宗思想相伴李白一生, 抚慰他的灵魂, 令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与升华, 时刻保持着一种不与腐朽势力妥协, 洁身自好如同青莲花一般的高洁品质, 而且禅宗的空灵之学, 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增添了玄远飘逸的神逸之美, 像《山中问答》、《自遣》、《独坐敬亭山》等五、七言绝句, 就深具禅法、禅趣, 甚至已臻化境。所以说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为, 而是有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四、结语

李白一生, 以极积用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导, 同时在思想上又实行儒道互补、释道互补, 对百家思想兼收并蓄, 熔铸一体, 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多元的思想体系, 既与唐代儒、释、道思想合流的大趋势合拍, 又与唐代儒学兼容道、释的发展趋势一致。清水芙蓉之美也是李白及盛唐诗人共同追求的美。“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语, 不仅折射出李白一生“三教调和”的文化思想体系, 展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想, 而且表现出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 更象征了诗人生命与文化人格。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 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 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 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青莲居士”,“三教调和”

参考文献

[1][明]张存绅.雅俗稽言, VOL五.

[2][清]王琦.李太白年谱.长晏元年条青莲居士注.

[3][汉]郑玄.《毛诗传》笺.

[4][清]四库全书·唐宋诗醇.

[5][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8][唐]谭用之.寄左先辈.全唐诗, VOL764.

[9]维摩诘所说经 (卷上) .

篇4:阅读李白,并说李白与王维

1、李长之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这本书写于1939年,作者比较系统地探讨道家思想对李白思想的影响,这在谈李白的诸多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作者还发现,入世心很重的李白,心中有个当官为政的榜样鲁仲连;文学上,李白也有自己的榜样,比如谢朓。李长之将李白理解为“寂寞的超人”,也是独到的见地。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好读。

2、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10月版)

这是1971年中国大陆“书荒”时出现的一本文艺专著。像当时所有的书一样,前面印的是毛主席语录。那时候的书,印毛主席语录比印版权页要重要得多。

从书名看,《李白与杜甫》是比较李白与杜甫的。实际上,说它是《关于李白》与《关于杜甫》两篇论文的合集更确切一些。在《关于李白》中,郭沫若对李白的出生地、人生经历及追逐功名的考证,对李白许多诗篇的写作背景及内容的理解,对李白热衷于求仙炼丹的批评等,下了很大的工夫,许多考证、许多观点发人之所未发。至于《关于杜甫》,以阶级斗争为纲,上来就将杜甫定为地主阶级,以阶级分析入手,大讲“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等,作出了一些轻率、牵强的结论。杜甫被人称道的《三吏》、《三别》,被他否定得一塌糊涂。鉴赏文学的眼光被“阶级立场”所左右,文字就不足观了。

“文革”后,《李白与杜甫》不招人待见,一些人对郭在书中抬高李白、苛责杜甫进行批评,甚至说他是为投上所好而扬李抑杜的。这对郭是不公平的,毕竟在“李杜”之间,郭更喜欢的是李白。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认为:“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书,其中的确有大量的假设、推理、判断,为一般人所不能也不敢做出……只有具备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行动能力。”“晚年的郭沫若与两位唐代大诗人做了一场漫长而持久的潜对话”,“这部书或许比通常认为的要复杂得多,费解得多。”

笔者以为,对《李白与杜甫》这本书,要掰开说,《关于李白》这部分,今天仍很好读,现在的学者也未必有郭当年的工夫。同时我猜想,《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论李白与论杜甫的两篇文章,可能不是同时写作的。或许,《关于李白》初稿于“文革”之前,《关于杜甫》写在“文革”之中,所以立意行文要符合当时政治的需要。无奈的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作者本人没有只言片语透露给我们。

3、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

张炜的《也说李白与杜甫》,它既包含着对唐朝以后历代对“李白与杜甫”话题的追溯,也可以看出三十多前年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对作者的影响——《也说李白与杜甫》中,有许多处在引用、赞同或反驳着《李白与杜甫》的观点。

《也说李白与杜甫》不像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那样长于考证。张炜运用历史视野,将“李杜”放在中国历史长河里,看中国文化在他们身上的影响,还原他们的悲喜人生。比如,李、杜求仕当官心重,爱他们的人都千方百计地替他们打掩护,张炜分析自战国到唐代浓烈的“干谒”之风对文人的侵蚀,分析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与庙堂的关系,令人深思。张炜还将李白放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看,对比中国文人成长环境与外国文人成长环境之差异,分析中外天才、异才与当时世俗的摩擦,也属于新的角度。作者试图通过分析“李、杜”自身的问题和当时社会的问题,让当代人看到自身和当代的问题、文人与官场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还原“李、杜”的生活轨迹,从他们某些“不堪”的作品中,感受到心灵的“痛点”——“这是文化之疼,理性之疼,人性之疼”。作者期望今人接受“李白与杜甫”他们那一代的遗产,携带着传统前行,把我们“现代”的路走好。

《也说李白与杜甫》是处处对比着写“李白与杜甫”的。对比的结果是:李白在天上,杜甫在地上——李白从高空直接降临,杜甫从地面往上攀登——这不是论高低,而是说性格的差异、生命质地的差异;两人都是“大舞者”——以过人的才华,舞在天地之间;两人构成“双璧”——“双璧”须是具有同等地位和影响的,而且二者不能重复,不可代替。

張炜在《也说李白与杜甫》中说:“一个高超的文学人物,因为想象的世界太大了,这个生命体对他人来讲就会太神秘,简直是浩渺,像看海洋和天空一样。要写出这些人物的传记有多么困难。要写李白传、杜甫传,那又是难出十倍的工作。”他提醒说:“写屈原传、李白传这一类文字,一定要慎之又慎。”张炜如是说的时候,台湾的张大春正在做一项近似“李白传”的大工程:写一部一百多万字《大唐李白》。我已见到一、二卷。《大唐李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以巨大的想象和才华还原李白的历史,是李白诗史,亦是李白诗话、李白诗论。

李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连着读了几本谈李白的书,我就看到——

一个好酒的李白。李白诗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使醉者传。”李白天生放纵与浪漫,喝酒多了更加放纵与浪漫。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谓贴切。嗜酒豪饮,酒神精神,文思泉涌,似鬼神所授。从前人说陶潜诗篇篇有酒,李白更当得起这句话。“一日须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酒后神游,回到生命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然自由的状态,正是产生创造力的好状态。因为好酒,民间还传说他酒后到水中摘月而溺亡……

一个好官的李白。李白汲汲于求仕,渴望入世用世、建功立业。一篇《与韩荆州书》,是文学上的千古名文,却是一个不成功的“求职信”,且有拍马过度和自吹自擂之嫌;他写的一些表和诗,也显得不那么自尊,这都为后代所诟病。“翰林待诏”的短暂官场岁月,是他一时的骄傲和一生的追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其实是被人家不失体面地打发走了),从此远离官场,面子上还算好看,里子却是无奈的痛。“长相思,在长安”,李白一生心系长安,并不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求仕不顺而失意,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声音,是气话,是牢骚,也可能有些愤怒与反思在里面。这些,让我为一个伟大诗人感到难堪和疼痛(当然,许多伟者在权贵面前都是这样)。

nlc202309041012

一个好名川的李白。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他的足迹。秦岭、巴山、嵩山、华山、泰山等,都有他漫游的诗篇。他在山东徂徕山,与一群朋友结成了“竹溪六逸”;他和杜甫同游齐鲁,这都传为佳话。名山大川里有神仙,有高人,这对李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个好侠义的李白。个体生命面对偌大世界,容易胆怯。李白不怕,他身上有股天生的野性。李白从小练剑,经常背着一把宝剑游走四方。他的《侠客行》很有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年轻时家境不错,故轻财好施,在维扬(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的朋友吴指南和他同游时死于洞庭湖畔,他“剔骨葬友”,将吴指南的尸骨背回到吴的老家。李白的侠客精神表现在诗词上,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那种强大的冲决力。

一个好求仙访道的李白。李白思想中占主导作用的是道家思想。他好奇心强,喜欢结交一些奇人。他热衷于丹炉,求道的地方主要在岷山、嵩山、随州等。他去过众多道家地场,还正式接受“道箓”(郭沫若考证,道箓的仪式,形式十分繁琐,比佛教徒的受戒、耶酥教徒的受洗礼,要严苛得多)。这对他的身体健康不一定有多少好处,但对于他的诗文气象产生了重要影响。李白的《梦游天姥留别》,神仙列阵,神奇无比,与他有一个神仙情怀分不开。

一个好诗的李白。他有天才的文笔,“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王国维说他“太白纯以气象胜”。杜甫说他“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通过他创作(留存下来的)的千余首诗歌,在实验汉语的力度、强度、高度、宽度、柔韧度、模糊与清晰度……他在创造汉语新的句式、新的表达形式,总之他在探索汉语的最大的可能性,从而创造出汉语的奇迹:天马行空、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为什么老是让“李杜”争高低?

李白,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晚李白、杜甫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时人谓之李、杜”句。可见,李白杜甫去世一个甲子前后,就有“李杜”之说了。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詩人的关系都不错。李白曾写“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说明他与孟浩然的深沉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他是唐朝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关系也不错,只是两个人没有走在一条“道”上,后来关系疏远了。李白与贺知章更是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遇见贺知章。这时,贺的诗歌已有大名,官是三品,无论哪个方面都算是顶尖人物。李白的一篇《蜀道难》使贺知章惊叹:“你真是个被下贬的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有了“谪仙人”的雅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有贺的功劳。但这一干人的诗歌光彩、家国情怀及个人魅力,显然和李白与杜甫不在一个级别,后人将“李白与杜甫”并列起来,称为“李杜”,那是反复掂量、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闻一多说:李、杜相遇,就是两颗星相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除了孔子和老子会面,再没有比这两个人的会面更重大更可纪念的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耸立的高山,是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是支撑起中国文学、东方文明的其中的两根支柱。自唐以来,人们说到他们其中的一个人,一般地说都会联系到另一个人。其实,两人见面有据可查的纪录也就是三四次的样子。有人把他两人诗歌中的涉及对方的诗歌统计了一下,李说杜,三四首:杜说李,近二十来首,通过这个数字来说明杜甫更怀念和牵挂李白一些。

中唐之后的中国,逐渐形成“扬李抑杜”或“抑李扬杜”两大人群。

喜欢谁不喜欢谁,喜欢他的作品或不那么喜欢他的作品,本属于个人偏好,这也无可厚非。可是,中国一些人好分胜负,好排座位,喜欢戏剧效果,于是,将两人拉在一起,互相对比,寻找差异,比较着比较着,就将两人简单地对立起来了,褒一个贬一个,一个打倒另一个,非此拼出个高下不可。

喜欢他,则宽容他、包庇他;不喜欢他,则损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求,来扭曲他。这是我们的毛病,要改呢。

我想说的是“李白与王维”

2015年初的一天黄昏,我在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散步,忽然想到公元701年的大唐所发生了的大事,比如:一、神秀奉武则天诏进长安;二、武则天下令重修大雁塔;三、李白出生;四、王维出生……。当时,我发了一条微信。方英文老师回复说:“李白与王维同庚,并耀于同代,最有意味的是,在二人的那么多诗文里,从未提及过对方的名字——仿佛对方不存在似的。”

许多人都注意到这个有趣的问题。

我读唐、宋笔记,一直盯着这俩人,却没有发现蛛丝马迹。

那天晚上,我写了一首打油诗《李白与王维》:“一个诗佛,一个诗仙,同生于七零一年;都吟过太白山,都赞歌终南;都曾长安为官,都在内乱中受到牵连,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孟浩然。想来两人熟悉,可在诗词中没有唱和宛若冰炭,连在野史中都不曾会面。大唐天空下的两颗巨星,动若参商不相见——呜呼!梅花荷花亦不见。”

王维,名维,字摩诘,十几岁即有诗名,二十一岁得中进士。他在诗歌、绘画、音乐等领域成就很大,为世人所敬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昭昧詹言》)。他还精通佛学,他的名与字就是从《维摩诘经》中化来。王维官运不错,做过监察御史、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他与一生漂泊的李白不同,日子过得算是悠然自得,还买下初唐宫廷诗人宋之问在蓝田山峪中的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对于李白与王维,前人亦有比较。《岁寒堂诗话》曰:“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诗薮》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载酒园诗话又编》曰:“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昭昧詹言》曰:“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按说,李白与王维应该认识。同时代的人,都写诗,都有诗界的朋友,在一个长安城呆过,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对方在诗歌上的成就,满城传唱,不会不知道等等。即使不喜欢对方的性格及作派,见见面总可以吧;不愿见他,起码要承认人家的诗文,或在诗文中咏叹一下总可以吧;即使看不惯对方,总可以在对方落魄时寄以同情心总可以吧(李白曾被囚被流放);实在不行,互相掐几下、打嘴上官司也好嘛。这些,都没有发生。海明威与福克纳都获诺奖,都是大家,两人曾经对骂,把对方的文字说得狗屁不如。李白与王维,没有任何闹别扭的细节跟情节。相近的两大星球,竟然如此遥远。他们两个,本来也可以成为文学天空中的互耀“双星”,却形如参商。看看人家李白与杜甫之间的友谊被称为“李杜”,杜牧和李商隐则被人称为“小李杜”,弄出多少话题,我就为李白与王维两个人没有构成“李王”而深深叹息……

篇5:李白论文

读李白集

作者:齐己朝代:唐体裁:七古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

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

篇6:当浪漫李白与“现实李白”相遇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一、设计思路

1.整堂课力图有一条清晰的线。从我们熟知的李白:诗仙李白即浪漫李白,其诗其人导入;(从文本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导入)了解李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政客李白即现实李白;(利用背景创设情境,意在一举两得)当浪漫李白与现实李白相遇,势必会出现行路难的李白。重点赏析行路难的李白,采用以读代讲,赏析语言两个层面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最后还原一个真实李白。(把学生带到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2.分析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知的李白诗歌,已经初步了解一些语言赏析点,但赏析能力较差,适当为其搭建梯子会为课堂助力。

3.力图做到有效评价,以真诚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领读。

二、课堂实录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提起李白,便想起人们赠予他的最美的称号――诗仙,他的诗豪放飘逸,积极浪漫,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出示PPT)。我们配合读,我读提示,你们读诗句。

在诗仙眼里,月亮是:《古朗月行》中“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诗仙眼里,瀑布是:《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诗仙眼里,高楼是:《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在诗仙眼里,距离是:《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在诗仙眼里,友情是:《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在世人眼中李白就是这样一位仙人,天性率真洒脱、充满幻想,世间万物一经被他吟咏,便仙气四溢,令人感动。然而,李白却未想过让自己成为一名“诗仙”,他毕生的追求是做一名政客。(出示PPT)

理想:李白以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为理想。希望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即做宰相一类的重臣,济世安邦,为万民效一己之力。

遭遇:于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开始了求仕的生命旅程。历尽周折,终于在他41岁时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降辇步迎”“驭手调羹”“龙巾拭吐”“力士脱靴”万千恩宠从天而降。李白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宏图。但是历史却在这里和他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因为皇帝只是把他的旷世诗才当作寻欢作乐和歌舞升平的点缀而已,再加上小人的谗言排挤,他还没等到“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理想很美丽,现实很残酷。

师:如果你是李白,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愤怒。

生2:悲痛。

生3:惊讶、悲愤。

师:对,悲愤,李白也是人呀,就在朋友为他送行的宴会上,他用满腔的悲愤写下了这首《行路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它的悲愤之情,读出他的悲愤之情。(出示PPT)

吟读――理解诗人复杂的感情。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读出抑扬,读出感情变化。(痛苦的感情应该抑,高昂的感情应该扬)

师:请你来读,要求很小,就是读准字音。

(一生读的字正腔圆且节奏感情皆到位)

师:本来想你若读得准给你一百分,可是你读得既节奏准,又感情准,我应该给你一百乘以十,你来领读吧!(该生领读,这一遍读得感情更浓烈)

师:谁能按大屏幕上的要求,再来读一遍。

(一生读,声情并茂,他的朗读赢得在场所有人的掌声)

师:你的朗读堪称范读标本,解决了我的大难题,你来示范性领读吧!(生领读)我注意到领读时你的抑扬处理得更明显了,俨然一个“小李白”。

(课堂朗读再上一个台阶)

师:行路难,乐府古题,常用来写世事艰辛,行路艰难。李白在诗中是如何描写其行路艰难的?

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想渡过黄河时,河水却结冰堵塞,想要登上太行山却大雪封山。意味着艰难险阻,寸步难行。

师:李白真的要渡黄河,登太行吗?

生:不是,这里暗指李白的从政之路,是指他被赶出朝廷的事,预示着李白的人生梦想就要破灭了。

师:我们应读出什么感情?

生1:读出痛苦与愤懑。

生2:读出悲痛与无奈。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情,并领读。诗人的确是这种心情,诗中又是如何描写的?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重读哪些词语才能把这种内心的悲苦表达出来?

生:停、投、不能、拔、顾。(生读)

师:一点小指导,“心茫然”要低沉、缓慢,读出无所适从的感觉。(生再读,读完后一片掌声)

师:如果遇到挫折李白只是苦闷抑郁,那他就不是李白了,李白是豪放的,是浪漫的,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这一点?

生:应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以姜太公和自己自比,觉得自己有朝一日一定会再次被重用。仿佛又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

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师:对,这就是李白特色的思维。他总能在绝望之巅为自己点燃梦想的火花。这一句该怎样读?

生:(一生读)我用的是上扬的语气,想读出希望,读出梦想。

师:浪漫的李白游走在现实与理想的岔路口,一会儿“冰塞川”,一会儿“梦日边”,无法渡还是要渡,不能登却执意要登,这也许是最难的吧!面对如此纠结的状况,诗中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我读得比较急促,想读出李白的呐喊,这是最能表现李白痛苦感情的.句子。

生:我觉得李白太痛苦了!我感觉到他的壮志难酬。

师:那我们就以呐喊的方式来读。(齐读)入情入境。这一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真的是壮志难酬啊!经过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最终李白是否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出路了呢?

生:找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师:你能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生1: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生2:海阔天空,意气风发,实现理想。

师:齐读这一句,读出豪情满怀。(出示PPT)

李白的感情在现实与理想中挣扎。

若有所失的茫然与彷徨。

壮志难酬的痛苦与愤懑。

迷茫心田的一线希望。

发自肺腑的挣扎与呐喊。

生命底蕴的昂扬与奋进。

齐读大屏幕上的文字,再次体会李白的思想感情。

师:根据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再来读诗,自己读也可,小组读也可,同位读也可。

生:六人小组读,(每一个都投入得让人感动)三人分层读。(迎来阵阵掌声)

师:李白叹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行。即使他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即使现实不认同他的理想。他却一直坚持做他自己,浪漫书写他的一生,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篇7:读李白——关于李白的作文描写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他站在窗前,面对着明月,吟出这句诗时,我立刻明白了:原来,这就是我做梦都想见一面的大诗人李白。当我吱吱呀呀地从床上坐起身子来时,听见响声的李白立刻转过头来看着我,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也随之变成了“O”形:“你……你是谁?我……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来……来人呐,快……快给我拿下!”“你……你当然不认识我啦!因为我可是比你高一个等级的现代人!”说着,我就从口袋里掏出一部手机,并把里面我的相片拿出来给李白瞅。李白一见,两眼一闭说:“拿走,拿走,这……这是什么东西?怎……怎么能把人给吸进去呢?真……真是不可思议呀!”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敲门声,李白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匆匆而来的信使。李白还没伸手,我就一把抢了过去,并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撕开信封,抽出信件,展开信纸,大声读了起来。没想到,这竟然是汪伦写给李白的信,汪伦是要邀请李白去他的家乡看一看十里桃林和万家酒店。“李白,你去汪伦那里,能带上我吗?我可以帮你写写诗哦!”“就你?”李白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迟疑了一会,“好吧,如果你能帮上我的忙,那就太好了!”

第二天一早,我便和李白乘着船出发了。三天后,我们来到了天门山,望着那雄伟壮丽的天门山和波涛汹涌的长江,我不禁脱口而出:“天门中断楚江开!”话音未落,李白就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你……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思?你……你真是我的知音呐!”说完,李白转过身,吟出了下一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好,我们还要当永生永世也不分开的好朋友!”

半个月之后,我和李白终于来到了汪伦的家乡。虽然没有看到真正的十里桃林和万家酒店,但是我们依然很开心,那几天,每天都快乐地喝酒,快乐地吟诗,好不逍遥自在。不知不觉,十天过去了,我们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告别的时候,汪伦就在岸上打着拍子唱起了我们曾经一起唱过的歌。“李白乘舟将欲行!”看着李白热泪盈眶的样子,我连忙吟出了这句李白想说却一直没能说出口的诗。李白看了看我,点了点头说道:“还是你懂我!”说完,他大声地吟出了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就在我们噙着眼泪,放声大笑的时候,突然,小船剧烈地摇晃起来,我没来得及扶住船舷,“噗通”一声,掉进了深深的桃花潭里。我拼命地挣扎,可是身子就像被包裹住一样,怎么也不能动弹;我拼命地呼救,可是潭水猛灌进我的喉咙,让我根本无法发出声音……“快醒醒,起床了!”突然,一个河东狮吼般的巨大声音响了起来,我立刻被惊醒,也立刻从那深不见底,冷若冰霜的潭水中被拎了出来……

篇8:李白论文

一、“诗仙”之误: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对“诗仙”一词的译文为:“Poetic God”。自词义分析:“poetic”的词义有3条, 一为“诗歌的”, 二为“诗意的”;“God”词义有四条:一为一神论宗教中的上帝、真主、天主等, 二为多神论宗教某个领域中的神, 三是受人崇拜的偶像, 四是过分受推崇的事物。在译文“Poetic God”中, 中心词为“God”, “Poetic”为修饰成分, 译作“诗歌上帝”还是“诗歌偶像”均与“诗仙”的文化形象及寓意相去甚远。

二、“酒仙”之误:James J.Y Liu认为李白及其诗歌中的“醉”并非平常之酒醉, 不是‘drunk’, ‘intoxicated, ’或者‘inebriated’, 而是一种专注于酒的状态, 是一种借酒从凡人俗事中超脱的状态。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将“酒仙”李白译为:“Winebibber”Li Bai。“bibber”一词, 意为“酒鬼”, 以“鬼”译“仙”, 一贬一褒, 一地一天, 是对李白形象的涂鸦。

三、“浪漫”之误:李白是自屈原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川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 千篇一律地使用“romantic”翻译李白的“浪漫”如李白纪念馆译文:He is another peak of romantic in Chinese Poetry after Qu Yuan, Known as the“Poetic God”;李白故居译文:The greatest romantic poet of China, Li Bai was born in Changlong, Mianzhou in 701 AD.

“romantic”意为“浪漫的”、“多情的”, “幻想的”, 大写则属专有名词, 意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或“浪漫主义的”, 以上两例译文中均用“romantic”修饰李白其人其诗, 致使“浪漫主义的李白”和“浪漫主义的李白诗”被误译为“浪漫多情爱幻想的李白”和“浪漫多情爱幻想的李白诗”。

在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实践中, 正确解读李白形象, 将归化翻译策略与异化翻译策略合理互补, 是李白文化形象再塑造的关键。

一、“诗仙”再塑:“诗仙”一词, 最早见于李白诗歌《对酒忆贺监》:“四明有狂客, 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 呼我谪仙人。”“谪仙”意为被贬下凡之仙人, “诗仙”一词, 其中心词为“仙”, 以“诗人”修饰“仙人”。“诗仙”李白, 比喻李白是诗人中的仙人, 也寓李白自由不羁的个性特征和浪漫不朽的诗人形象。因此, 可将“诗仙”译为“Poet Immortal”。用“Immortal”译“仙”, 是跨文化翻译对李白文化形象的“异化”保留。无独有偶, 维基百科将“酒仙”译为“Wine Immortal”, 以“Immortal”译“仙”, 可见已有先例, 此译文既可使英语读者易于理解, 又能保留李白的文化形象, 应该是对“‘诗仙’李白”较好的交代。

二、“酒仙”再塑:中国的白酒酿制始于何年代, 至今未有定论。从唐诗中诗人的“能饮”及常人酒量来推测, 李白等诗人所饮美酒多为“葡萄美酒夜光杯之类”的低度酒, 即“wine”。James J.Y.Liu在其著作《中国诗学》中, 从头至尾以西方之酒“wine”译中国之“酒”。William Hung则将“饮中八仙”译为“Eight Immortals of the Wine Cup”。那么, 以“异化”翻译保“仙”, 用“归化”翻译化“酒”, 借鉴西方学者的译法, 将“酒仙”李白译为“Wine Immortal”Li Bai, 当是给“酒仙”李白一个合理的交代了。

三、“浪漫”再塑:李白是耸立于中国诗坛的一座浪漫主义高峰,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神奇瑰丽, 常常能以极度的夸张反映最高的真实, 具有不朽的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浪漫”李白, 指的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江油李白文化旅游景点英译文中, 均把浪漫主义李白 (Romantic或romanticism Li Bai) 译成了“多情浪漫爱幻想的李白” (romantic Li Bai) 。

因此, 李白纪念馆译文可修正为:He is another peak of romanticism in Chinese Poetry after Qu Yuan, Known as the“Poet Immortal”;李白故居译文可修正为:The greatest romanticism poet of China, Li Bai was born in Changlong, Mianzhou in 701AD.如此, 可还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一个“浪漫”李白了。

参考文献

[1]James J.Y.Liu.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2]William Hung.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3]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篇9:英译《李白诗选》序

迫于一些事务关系,最近才能把译稿匆匆阅读一过。但一开卷,我就得了一个不平凡的印象,就是它的新颖的风格,完全摆脱了很多译者对中国诗歌体裁与英国诗歌格调的拘泥,例如绝句必须列为四行,律诗必须列为八行,杂言句法参差错落之处也要设法作相应的凑合等等。艾黎先生干脆丢开这些,直接按照自己的特殊风格,用普通自然的口语,忠实地,委婉地,必要时曲折地把原诗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许多劳而无功的勉强牵合,并且实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译者在《序言》中已明确提出:只有原诗的精神和含意可以用英文表达出来,至于文字的魅力则常常是无法翻译的。这个意思我觉得颇有道理,诗歌语言之美总是和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翻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艾黎先生的这个办法,我觉得我们的诗歌翻译者(不论译中为外或译外为中)不妨可以研究研究。

我注意到的第二点,是艾黎先生对全部选译诗篇的组织方法,即将各诗按推定的写成时间顺序排列,归入几个部分,代表李白一生的几个段落(其暂时还不能推定的篇章,则附于卷末)。这原是编辑诗人著作的正确办法。可惜我国过去李白诗集的编纂者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李白诗篇在当时已经是“十丧其九”(李阳冰语),历唐到宋,经过多人陆续搜集,笼统分类编次,不仅年代杂乱,并且真伪混糅,久已为人诟病,艾黎先生在《序言》提出他的意见说:不应该完全就诗篇本身来评论作者,应当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时代,地理环境和发生的事件等等。近年来已逐渐有人开始对李白诗集作编年和辨伪的工作,并且有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艾老此译采取编年办法是很好的尝试。我还不能说其中的编年与辨伪方面都已没有问题,但那是我们自己的文学研究者们的工作,不是对外国朋友的要求了。

我所注意到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译者显然是想使他的读者能够看到一个在当时社会中和人民中活动着的李白,而不是被传说所误解了的一个超出尘世、遨游太空的“谪仙人”。在序言中,他明白指出李白的诗风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因此,我感到他选译的标准与其他某些李诗的译者也颇有相异之处。除了少数久经广泛流传的名篇之外,艾黎先生大量选译了为一般译者所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的篇章,特别是一些短小的作品。例如《古风》五十九首,大都是李白继承和发扬从阮籍《咏怀》到陈子昂《感遇》这一传统的精心之作。其中有讽谕,有忧愤,有感慨,有议论,方面极多,态度极为严肃,绝无对国事民生漠不关心的虚无主义气息。译者从五十九首中选了二十来首,足见对这方面的重视。此外,不少关心国事安危,民生疾苦的作品,如《战城南》、《豫章行》、《丁都护歌》等等,还有许多赠寄酬答之作,实际都牵涉到时事与民生问题。这类作品在译本中都给予了相当地位。这点我觉得是应当赞许的。

李白的诗,有关游览、赠答乃至闲情等类题材的比重很大。译本对这些方面都给了足够的篇幅。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李白足迹走遍祖国各地,接触到各种各样人物。他热爱大自然,也热爱一般人民。他的性格有高傲的一面,那是对待朝廷中权贵之流的。至于在朋友中间,在一般人民中间,他却随时都流露着深挚纯真的感情。译本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介绍,如《赠汪伦》、《哭纪叟》、《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篇,就是突出的例子。

艾黎先生似乎特别重视李白的短小篇章。李白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而往往高出于汉魏的原作;一方面又把六朝以来逐渐形成的五七言近体绝句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两方面李白在唐代都是少有伦比的圣手。本书入选的,五言如《子夜吴歌》、《越女词》、《秋浦歌》等,七言如《望天门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等篇,都是晶莹的明珠,清泠的天籁。把这些方面多介绍一点到国外去,我觉得也是适当的。

象李白这样伟大诗人的作品,在国际的交流中,一再重译,我认为不仅是可取的,并且是必要的。艾黎先生这个译本,以其种种特色,对于国际文化界,肯定是一个重要贡献。艾老在序言中说:李白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将来。等到全世界人民都走到一起来的时候,象李白这样自然爱好者的真实价值将会更得到人们的认识。艾黎先生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十分感谢。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表示钦佩。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翻译工作者们,从外国朋友的成就中,得到激励,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把我们应当担当的一份担当起来。

一九七九年七月

篇10:李白论文

描写李白的作文1000字:走进李白的世界

穿越历史的烟尘,掠过人世的悲欢,我站在长安街上,看你纵马而来,白衣翻飞,拂过一个浮华的时代。

人们说你是狂者,敢邀明月共饮,敢与星辰结游,他们不懂你,我也不理解,但我想走进你的世界!

你在高高的宫墙里挥毫纸上,你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可我知道,你并非屈于权贵,你只是拥有一双诗人的眼睛,热爱一切的美,无论是梨花还是贵妃。你能打开心扉,告诉我你的挚爱吗?

可这毕竟是权势的官场,容不得你凌驾青云之上的狂傲,世人笑你痴狂,你却在众人的冷语中,高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狂笑而去,此刻,三尺龙吟宝剑在你手中鸣响,绵绵的雨在长安的上空纷纷扬扬,可你心中的阳光还灿烂吗?作文

我愿走进你的小院,与你一同舞剑。天空为你我沉默,耳畔只响起飒飒风声。我与你在风中享受这世间的宁静,感受你所追求的简单。也许那样,我就已经走进你的世界。

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吧!与你一同吟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一同道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念。我愿和你一道,在江水之滨捧起酒杯,饮下那空灵的月光,和你一起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文

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吧!没有时代的隔阂,没有年龄的界限。让你我不再孤单,让诗溢满我的生活,从此,我快乐,因为我与你同行!

上一篇:考研资料重要会议总结下一篇:感悟阳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