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2024-05-26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精选6篇)

篇1: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制定和颁布,如何更好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持续发展,持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青少年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而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前,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还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配合不好的现状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我认为孩子出问题家长是很有责任的,怎样让家长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别当班干部耽误学习;你会做的题不要告诉别人,现在是竞争社会。”在家长是非观、价值观摆不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是令人堪忧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了,贫富差距大了,家庭之间的差距也拉开了,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下岗的、失业的、离异的、留守的、残疾人家庭的孩子,由于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或多或少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对学校的正确教育持有质疑态度,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再者有的家庭不配合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甚至有的家庭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中无所适从,削弱了教育的作用,第二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表现不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困区。目前看,还有个别教师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够重视德育和法制教育,对后进生和差生缺乏关怀和帮助等等,都会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的流入社会。

再次是社会教育的盲区。现在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不良的东西,如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冲击学校,冲击了孩子,孩子对许多事情没有鉴别力,对一些坏的东西信以为真,对好的东西却将信将疑。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扬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我们的正面教育是相悖的,尤其是暴力、金钱、色情。孩子认为那就是真正的社会,自觉不自觉的在接受这些东西。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危害之深,有时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这些都成为诱发青少年德育问题的温床。

所以就青少年德育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就此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新一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及合力

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

2、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校外各种教育机关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种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3、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三者要形成合力,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将会出现残缺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憾无穷。在“三位一体”教育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教育和要求,使学生能方向更明确,有动力,避免了不知所措的和犹豫和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二是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各自发挥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还要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青少年心情舒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等几方面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个人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可塑性很强,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群体。历史经验证明,良好的道德风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少年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中央来历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腐朽思想的俘虏。”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上题词:“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特别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从现在情况来看,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热爱党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奋发努力,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遵守法纪,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个讲公德、守法纪、尊师爱校刻苦学习、崇尚科学、勇于进取的良好道德风尚正在形成。总的来说,主流是好的,是有希望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艰苦磨练,加之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等,在部分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上还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对西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美丑辨别不清,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挑吃挑穿,相互攀比,追求享乐,不愿参加义务劳动,崇拜大款明星,追求将来当大官,挣大钱;上课不愿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求上进,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不尊重师长,说脏话,说假话,不遵让老弱病残,横穿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关注社会和他人及同学的责任感,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在校园、街头、公共场所乱扔纸屑、乱写乱画、损坏公共设施不爱护花草树木,踏草坪,折树支,乱倒垃圾乱泼脏水,空中抛物,不注意保护环境;信奉鬼神,崇拜神像,夜不归宿,讲哥们意气,拉帮结伙,请吃请喝。打架斗殴,欺小凌弱,不知法、不学法、模仿不良行为,诚然,这些不良行为是个别现象,但不及早引导教育,认真加以纠正,日积月累,还会污染他人,产生消极腐蚀作用,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不利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开展“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活动,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打好立身做人基础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是教师的愿望,是家长的强烈要求。正如一些教师和家长说:“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是固本强基工程,抓到点子上了。”

四、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活动内容、基本措施

(一)、活动内容

“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紧密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团结友善、礼貌待人;爱国守法、勤奋学习;勤劳简朴、孝敬父母;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生态环境;坚强安全防犯、维护社会治安等六个方面,共三十六条,(三十六条具体内容见另文)。

(二)、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基本措施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是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结合国内外形势,联系青少年的特点,区别小学、中学、待业青年等不同年龄、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用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即三十六条)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让广大青少年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把认知和行为逐步统一起来,懂得怎样去生活、学习、奋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好立身做人的基础。

1、抓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理想想念教育。一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组织老同志和青少年一起开展多种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举行入队、入团宣誓,升国旗唱国歌,引导青少年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二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同志对青少年进行声动、形象、具体的革命传统和改革建设重大成就的教育。三要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使青少年知道新中国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在行动上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志一辈子跟共产党走,干社会主义,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2、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科普教育。一要引导青少年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学习,使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在青少年心里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习的道德楷模,激励青少年勤奋学习。二要在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小发明小制作为主体的科普活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三要组织待业青年针对需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既要帮助他们自某生路,解决就业发展问题,又要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3、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风要正、家规要严、家庭要和、事事处处给孩子做出样子,要指导孩子,学习遵守道德规范,讲礼貌、守纪律、尊国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身,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凡是孩子能做的,尽量让孩子动手去做,父母不包办,增强孩子的自理、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对孩子不良行为不能漠视、纵容和庇护,以“36条”为律条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培训班,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育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我在这里向家长倡导十条“家长行为规范”: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重视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休养。

②学习马列主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雷锋精神,树立自我榜样,培育孩子做“四有”新人。

③积极配合学校深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36条”,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应该能力做到,用自己的榜样示范感化孩子,养成习惯。

④讲公德、做文明公民树立社会新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友融洽、邻里团结,守信誉、讲诚实、不谋私、爱公物。

⑤自觉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提倡家庭民主,废除家长制作风,不训斥、打骂、虐待孩子;不溺爱娇宠孩子;时时处处关怀孩子的健康成长。

⑥崇尚勤劳、节约;穿戴整洁、生活朴素,节约水、电、煤,爱惜粮食和家庭物资,教育孩子不挑吃穿,不乱花钱,指导孩子学做适当的家务,逐渐养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

⑦遵纪守法,净化社会风气,不赌博,不酗酒,不搞迷信活动,不看黄色书刊、录像,在孩子面前不议论他人是非。

⑧优化家庭环境,倡导全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⑨联系学校教师,互通情报,沟通思想,督促孩子按时上学接受学校正规教育教学;关注孩子按时返家,并按时辅导功课。

⑩鼓励孩子学科学、文化、技术,支持并奖励孩子的爱好,如: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科技等,奖励孩子小发明、小创造。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发育状态,进行青春期教育,发现孩子有不健康的行为苗子,要及时批评教育。

4、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楷模。学校是加强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铸造儿童灵魂的工程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正师风、讲师德,不断加强教师人格修养,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三尺讲台就是师德表演的舞台,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率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自身形象;衣着整洁大方,化装自然得体,不袒胸露背,不带耳环手镯,不涂指甲油;热爱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辱骂,不变象体罚学生;认真上课,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训斥,热忱耐心帮助;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奉献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素质影响人,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的发展。

5、组织青少年开展尊老敬老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以建设家庭美德为切入点,在创建“五好”家庭中把尊老、敬老、孝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相关节日,引导孩子为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具有孝敬内容的好事。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到敬老院和军烈属、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拆洗衣被和进行慰问演出活动,培养敬老爱老的美德;组织少先队共青团和青少年“护绿监督岗”、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活动,参加清扫街道、清楚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和种花植树、美化环境、保护绿地、给花草小树浇水,从小养成预防污染,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6、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组织青少年开展业余体育文化活动。一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居民小区,组织歌咏队、体育队、写作、绘画小组,开展各种学习演练活动。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演讲会,大合唱或文艺演出,开展喜文乐见的体育比赛,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的文化生活,占领课余文化阵地。三要从社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基地,采取社区、学校、单位联手,组织老同志老教师参与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活动。

7、开展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36条”进社区、家庭活动。省关工委下发的《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36条”》符合农场实际情况,完全行得通。去年下半年以印发给中小学校,正在实施中。现将“36条”印发给社区和家长,使学校、家庭、社区联起手来,形成网络,全方位的开展好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切实抓出成效来。

篇2: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五龙联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有关要求,继续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德育德育,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①形成1项自己的少先队工作特色。②继续开展已有的特色活动,使特色更专。③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经验。④严格按照《岗位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出色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5、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6、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制定德育工作相关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育网络。吸收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并通过观摩、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培训、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督促班主任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并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他们到校做报告、开讲座、进行法制、科技、安全教育,做好共建共育工作。完善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励机制,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增强队干部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干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利用黑板报、评比栏等宣传阵地推出优秀学生榜样,成立班级图书角,有计划地组织读书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各种兴趣小组,做到活动经常化、序列化、规范化,将德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

3、抓好常规建设

抓好德育常规工作,学期初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大会、开学典礼、国旗下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按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晨夕会、后进生帮扶等日常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系列化的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逐步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确保教育实效。同时,还要结合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庆祝、荣辱观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科技环保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亲情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做好关心下一代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完善家长委员会职能,密切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探讨德育序列化,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4、突出德育特色活动

继续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习惯养成、文明守纪、法制环保、安全出行等教育,美化学生的德育生活。月份工作安排

2月份

总结假期工作

3月份

开展“学雷锋”、“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教育

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

4月份

组织清明节祭扫和教育活动

5月份

组织节假日实践活动

6月份

搞好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爱我中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7月份

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8月份

组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9月份

组织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10月份

组织庆“十一”假期实践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1月份

组织“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展示活动 12月份

篇3: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一、学校: 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学生获取正确理论知识的主要场所。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理论之源,理论挖掘的深与浅、对与错是学生实践行为的指南针,故而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 摆正思想品德教育的位置。我们应该转变人才观、教育观,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牢记思想品德是万物之基础。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再高的学问,也不会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他将会危害社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其二,学校要及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如打扫街道,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公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形成学生的品质,从而真正发挥了理论知识的向导功效。

二、家庭、社会:用良好的氛围陶冶学生

家庭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启蒙基地。学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在家中,故而家长就成了孩子品行教育的启蒙教师。家长的素质高低,教育孩子的方法科学性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那种“父母望子成龙,儿子持刀杀亲母”的人间悲剧,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注意科学性。那么,家庭中父母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思想品德教育者呢?第一,家长要定期到学校的家长培训班学习,学习是获得新知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接受新事物,了解并掌握新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泸溪县白沙小学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为了让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让家长真正摆脱那种“只见分数,不见其人”的旧思想观念,让学生真正摆脱来自家庭中那种“望子高分”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及时创办了家长培训班。家长们基本上懂得了分数与能力的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多方面。通过家长培训,昔日来自家庭中因考试不理想、孩子被家长打骂的现象没有了,家长们真正懂得了教育孩子要全方位地进行。这样,家长就成了孩子们前进途中的导航人。第二,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我叫同学们谈一谈“尊老爱幼”的事例,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描述了他的母亲经常与他奶奶吵嘴的情况,从他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可以看出他对尊敬老人已经麻木了, 一点儿感触也没有了。幼小的年龄就受到这样的环境熏陶,长大了他能孝敬父母吗? 即使没有恶性循环,在他的一生中那种母亲与奶奶不和的阴影将时刻笼罩着他。家长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正面题材,不能给孩子以不健康的导航。也正如学校的老师教育孩子要爱护公共卫生,家长带孩子上街时随地丢垃圾,你说这种家庭与学校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能培养出新世纪合格人才吗? 第三,家长要有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家长教育孩子是责无旁贷的。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一些家长只知道用心赚钱,个人倒潇洒,没有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他们总认为只要孩子每天不挨饿受冻,作为父母就是尽职尽责了。然而,孩子在他幼小的年龄中,他们最需要父母的关心爱护, 哪怕是点点关怀、微微鼓励,都会给他们在前进的生活道路中增添力量。作为父母,既要挑起孩子物质生活的重担,又要扛起孩子精神世界的担子,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完美的。

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应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关注。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在精神产品生产中,要坚决抵制对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有害书刊、音像制品,防止他们毒害和腐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各个部门要有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作品的责任心,让孩子们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受到良好的熏陶。其次,全社会要形成一种正气压邪气,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等良好的社会风气, 为孩子们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篇4: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关系 问题 对策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学校和和家庭对小学生的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只有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学校教育能否同家庭教育良好的结合,对学生的学业和品德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将就二者的结合展开研究,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讲,家庭教育指的是一个家庭里面的父母以及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有意识的进行,也可以是家长无意识的语言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过程。家庭教育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比其他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并不是学校教育所拥有的。学校教育指的是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以教育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同家庭教育比起来,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更强,都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

家长望子成龙,教师希望学生成绩优秀、品德高尚,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校和家庭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这就代表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教育的方式、内容、形式上都有相对较大的差异,但是这并不影响二者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和相互交流。教育并非只是学校的事,实际上也是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共同的事。家长应该同学校的教师相配合,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成绩的提升,共同完成教育的各项任务,使孩子能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学校

现在,不少小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应该全权负责,而自己的工作就是将孩子安全地送到学校;还有部分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只听从学校老师的话,所以在孩子犯错误或者成绩下降的时候会将责任推及学校,推到教师身上;家长认为,如果学校对学生教育的好,那么学生的一切就必定会好,不会出现差错;更有甚者,认为家长的责任就是将孩子生下来,让孩子不愁吃穿,至于孩子能否成才,就是学校所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对小学生的教育主要为教学任务,不容易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进行特殊化教学,很难对每个孩子都给予相同的关注度。教育主要有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从目标的培养方面来看,一个学生的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良好的品性、态度、生活、学习方法、习惯等培养起来。如此看来,在社会这个整体系统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一个小学生的教育绝对不可以将二者分隔开来,必须有效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二)学校与家庭进行交流的内容相对单一

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再做,也没必要做,家长关心的只是学生的成绩。但是,家长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并未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家长这种错误的想法,缺少和家长有效的沟通。就算和家长进行沟通,也只是针对学生成绩的沟通,在内容方面较为单一。

(三)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存有冲突

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骄傲、自大、恃宠而骄,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和性格。而这些性格和习惯并不利于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在学校里学生会有不合群、感情脆弱的现象出现,这些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遵循“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家长都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造成了孩子学习中的压力,容易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对策

(一)优势互补

首先,应该对家庭和学校双方的责任加以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各自的内容,应该依据其内容明确相应的职责。在对双方的责任加以明确之后,就能够避免家庭和学校双方的重复劳动以及替代性劳动的出现。其次,家庭和学校应该将各自在教育中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占有不同的优势,双方应该以各自的优势为依据对责任进行分工。

(二)构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心理健康制度

首先,学校应该每周都更新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卡。这个健康教育卡记录了学生在这一周之内心理健康方面进行了那些教育,同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在这些方法应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方法施行后的效果又如何?将这些内容分分填写到卡片之上。其次,学校和家庭将健康卡相互交换,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三)学校积极进行家访

家访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和家长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能够使二者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讲,家访也是一种对家长进行教育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告诉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受到相对较专业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

(四)让家长走进学校

为了让家长能够良好地配合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学校可以多邀请家长走进学校,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感受学校的教育氛围。而且家长走进校园之后,就会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面临着很多困难,并不容易,便能理解学校,积极同学校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为了切实地实现家长走进学校,每个班级都应该定期举办家长会和联谊会,对班级工作中的不足及时的进行总结,给家长创建一个能够畅所欲言、提出建议的机会,这样既让家长更加信任学校,又让学校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学校和家庭的责任重大,同时担负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隔开来分别对学生进行教育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要想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必须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在二者的配合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刘英.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06).

[2]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02).

[3]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评论,2001,(04).

篇5: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爱子必须教子,教子才是真正的爱子,否则便是溺爱,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威也。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而不严犹不教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父母对子女不但要教,而且要严加管教,更要讲究教育方法。因此,家庭教育要坚持“爱与教相结合”的原则,把严格要求和教育得法结合起来。

成人喜欢婴幼儿,这是人之常情。因为婴幼儿的言笑举动都有他的自然天性。稍长大一点,这种天性渐渐失去,往往不接受父母的教训,使父母所不喜欢。“当长子可恶之时,正是幼子可爱之日”。父母把爱长子的心移到幼子身上,待到幼子长大再没有移爱的儿子,因此,幼子始终为父母所爱,长子始终为父母所恶,出现长幼之间所爱不均的现象。这种偏爱,往往对幼子娇生惯养,容易使长子心理不平衡,产生忌妒怨恨反抗心理,从而不听父母的教养。

善于教育儿女的父母要随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发现小孩的优点就鼓励,发现他们的缺点加以责备。如果父严于外,而母宽于内,父督于智而母以于常,“欲子之成其可得乎”。母亲与父亲教育子女不一致,当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家庭中只有夫妇双方对子女的要求一致,其教育才会发生效果,否则,父严母宽其作用就互相抵消了。

“欲速则不达”,这不但是一般治事的规律,也是家庭中教育孩子值得注意的事。《来复堂全书》指出:“凡教子弟,最不可欲速,此仇嫉厌倦之所由生也,即遇有过,亦当慎其所以责之。如对众不责,愧晦不责,深夜不责,饮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婴幼儿,施行家庭教育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顺其心理施行教育,才会有成效。若不明白孩子心理而妄施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过度教育的危害产生过度教育的原因在于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让自己3岁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功课,让两岁的孩予学写字,学外语等等。如果孩子不爱学,就用打骂、惩罚的办法强迫他学,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识字、算算术、背诗歌等。据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就是过度教育。过度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过度教育有哪些表现和危害呢?具体来说,过度教育有下列表现和危害: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也“不甘落后”,一家人围着孩子团团转,形成“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干,假如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心中只有自我,不会考虑也不必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不懂得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要承担的义务。过多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第一步。孩子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例如,玩沙土可能弄脏衣服和弄伤眼睛,但如果因此就对孩子的一切活动都加以限制,处处干涉,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可能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而且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这样,以后他们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影响的,过度干涉会使原来性格脆弱的孩子变得更加脆弱,而对原来性格倔犟的孩子,则会激发更强烈的反抗。许多年轻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跟父母对着干,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种过度干涉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过度干涉还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一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社会上被别人骑在头上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过度保护和过度干涉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两种表现,出发点都是要“保”,父母想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结果却培养出了缺乏独立性、自立性、不能保护自己的人。

篇6: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问卷调查报告

黔江区濯水镇蒲花小学课题组

2009年2月,我校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我们采用选择式答题和问题题相结合的形式,对我校的165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研究有关学校教育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增强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从而形成整体的教育链,使教育的延续性得以提高,在八小时以外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较为满意的教育效果。并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此次回收的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有效问卷: 165份

年龄:8-13周岁

三、主要调查结果及结论

从调查结果中显示,一方面表现出我校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应起到的重要作用,重视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愿意听从父母正确的教诲;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部分家长、社区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未成年人的监护与管理等。现将调查结果从两打方面分别描述如下: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的缺失:

1.家庭教育的简单性:

在问卷调查的“你父母最关心你的是什么?”约有42.65%的学生把B作为

1第一选择,即学习成绩,而仅有13.98%的学生选择了“心理健康”。而在“当考试失利,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一题中,有约32%的家长采用了严厉批评甚至是打骂的方式来解决。可见在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家长仍然以成绩论成败。一旦成绩不理想,简单粗暴的骂或打就成为所谓的“教育”,这在极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产生“为父母读书”的错误思想,少数家庭矛盾比较突出的学生,甚至把不读书看成是与父母对抗的一种方式,从而毁了自己的求知之路,这是非常可悲的。事实上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为了考多少分,而在于能否把孩子培养成正直、有责任感、身心健康、能为社会创造一定价值的人。家庭教育尤其应该如此。不应只重视基本的生活常识,而应重视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从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2.家庭教育的盲目性: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岗后经商,外出打工的家长不乏其人,为了谈生意,有些家长把大量时间吃饭喝酒、采购材料、谈判竞争上,一天甚至几天也见不到孩子的面,更别说交流了。为了生计,有些家长终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暇来教育孩子只好长期把孩子丢给老人。而“隔代教育”由于观念的差异,造成与孙辈之间的隔阂,教育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在问卷中“你认为家长不来参加家长会的原因是什么”一题中,有高达79.65%的学生选择了”工作忙”,可见由于对工作的错误定位,以致于家庭教育的导向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不能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导致孩子产生不良习惯甚至厌学、不求上进;对于家庭日后的发展也将带来不稳定因素,并最终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工作的目的除了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满足一定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以外,履行家长的教育监督的职能,为孩子更好地茁壮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啊!

(二)、社区对青少年教育的匮乏

在问卷题中“你受到哪些社区教育?”约有65%的同学写了“无”,这是令人痛心的。可见社区教育匮乏到何种程度,最起码在青少年中还没有了解到社区的基本用途。这和国家要求加强社区教育的步伐是不相吻合的。在这个以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为目的的现状中,进一步

加快社区教育实验,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将有利于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实践表明,开展社区教育,对于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社区应该在哪些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呢?我认为至少是以下几个方面:A、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活动加强社区人员的交流,养成互帮互助的社区习惯。从而使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B、推进社区文化生活教育,多方面地针对社会所需开展技能培训,增强青少年继续学习的渠道。严禁开设“黑网吧”、“游戏房”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良场所,给孩子一片洁净的天空。

C、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培养社区教育专业型人才,切实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家乡纪念馆下一篇:如何防止秀发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