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家庭学校社会范文

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制度

一、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管理系统

(1) 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领导组,学校与社会联系领导组由校长、德育分管领导、班主任代表、共青团及少先队辅导员共同组成。其职责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协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指导,主动沟通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信息渠道,交流教育信息。

(2) 家庭教育方面,建立家长委员会,由热心教育工作并有一定威信的家长组成,其职责是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共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传达学校教育信息,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

(3) 社会教育方面,建立社区教育组织,由社区或地方行政部门分管宣传教育的领导为首,街道、社会教育团体及社区内学校领导等有关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配合学校教育抓好学生的社会教育、宣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管理系统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协调其他两方面的工作。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途径 (1) 互相访问

学校同家长就教育孩子问题互相访问、交谈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途径。家庭和学校间的互相访问既可交流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学生,也可在此基础上研究教育措施、统一教育口径,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具体做法有:

①校级进行的研究性家庭访问。这种访问,面不一定宽,可以有重点进行一些个案家访。目的在于针对当前学生情况,同家长研究现代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了解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改进意见,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②常规性访问。这是学校教师和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教师、班主任代表学校就教育孩子问题对家长进行访问。目的在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商讨教育策略,明确教育目标,协调统一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效果。

③家长访问学校,其目的在于商讨教育策略、明确教育目标、协调统一教育影响,提高教育效果。

④家长访问班主任,其目的在于向学校通报学生在家的表现、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建议。

(2)通讯联系

家庭和学校之间通过家校联系卡、电话、短信平台、电子邮箱、学校网站等方式实现双方的联系、互通教育信息。这种途径可以弥补因学生多或学生家庭距校路程较远而带来的不便。互相访问、面商也可由学校将某些问题通知家长,或就某些问题征求家长的意见。通讯联系是中小学与家长联系用得较多的途径。

(3) 召开家长座谈会 召开家长座谈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主要的且具有高效率的途径。家长座谈会包括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类型,其中较多的采取班级的家长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的类型不同,其内容的侧重点也各异。全校性的家长会议一般由学校领导向家长报告学校情况以及学校下步工作打算和希望家长配合的问题,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年级家长座谈会由分管年级工作的校领导和年级行政组长主持召开,年级内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目的在于通报全年级学生的共同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并征求家长对年级工作的意见。这种座谈会多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召开,班级家长座谈会一般由班主任主持召开,目的在于向家长通报近期内班内情况及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同家长共同研究措施。还可以召开部分家长参加的座谈会,目的在于商量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如特长学生的教育、后进学生的教育等问题。(4) 建立家长委员会

建立家长委员会是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它的特点是增强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参与程度,提高了家庭对学校工作的责任感,不仅有利于家庭与学校协调一致地教育好学生,而且有利于争取家长更多方面地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家长的委员会的组成状况关系到它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当然成员是校长、热心学校工作、联系和活动能力较强、教育子女有效且有一定威信的家长。家长委员会会议由校长主持召集、定期召开,研究学校、家庭如何配合教育学生的问题。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要向家长转达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指导家庭教育。同时还要反映家长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如何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等,以协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5) 开办家长学校

开办家长学校目的在于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其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一般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教

子有方的家长经验交流,探讨子女教育中的共同性问题等。家长学校授课的教师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也可邀请专家学者到校授课或请有教子经验的家长承担。

家长学校的特点是能够从理论上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从方法上给家长以指导,从而通过提高家长素质达到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目的,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的途径

(1) 学校的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工作。学校主动地安排、组织社会宣传和服务性工作,这是学校与社会教育做到配合协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校要向社会各单位、团体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宣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配合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现在进行的主要工作等,以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教育机构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理解,从而与学校教育工作协调配合,支持、帮助学校搞好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学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适当开展社会宣传服务性活动,宣传党政部门的方针、法规及中心工作和进行科技传播等,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校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社会对学校工作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协调配合。

(2) 加强学校与社会宣传部门的联系,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校与社区联系途径是广泛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学校的重大事情及将要开展的活动及时向社区反映,以争取通过宣传媒体向社会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支持学校。二是学校要争取社会宣传的配合支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3) 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学校要把那些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如工厂、企业、敬老院、风景区等,这些单位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要依托这些单位建立起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4) 聘请校外辅导员。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并经这些单位的同意聘请校外教育辅导员。聘请校外辅导员的条件是:他们在所在单位具有较高的声望、有专长、关心教育、热爱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育能力。

第二篇: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制定和颁布,如何更好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的持续发展,持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青少年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成员,而培养社会的合格成员,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前,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还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配合不好的现状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我认为孩子出问题家长是很有责任的,怎样让家长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别当班干部耽误学习;你会做的题不要告诉别人,现在是竞争社会。”在家长是非观、价值观摆不正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是令人堪忧的,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了,贫富差距大了,家庭之间的差距也拉开了,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下岗的、失业的、离异的、留守的、残疾人家庭的孩子,由于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或多或少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对学校的正确教育持有质疑态度,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再者有的家庭不配合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甚至有的家庭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中无所适从,削弱了教育的作用,第二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表现不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困区。目前看,还有个别教师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够重视德育和法制教育,对后进生和差生缺乏关怀和帮助等等,都会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过早的流入社会。

再次是社会教育的盲区。现在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不良的东西,如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冲击学校,冲击了孩子,孩子对许多事情没有鉴别力,对一些坏的东西信以为真,对好的东西却将信将疑。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扬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我们的正面教育是相悖的,尤其是暴力、金钱、色情。孩子认为那就是真正的社会,自觉不自觉的在接受这些东西。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危害之深,有时甚至超过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这些都成为诱发青少年德育问题的温床。

所以就青少年德育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就此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新一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及合力

1、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

2、社会教育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校外各种教育机关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各种专门人才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种补充和促进的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社区平台作用,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3、家庭教育的作用。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的独特作用。家庭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劳动教育、智力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三者要形成合力,不能忽视或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将会出现残缺不成系统的教育遗憾无穷。在“三位一体”教育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教育和要求,使学生能方向更明确,有动力,避免了不知所措的和犹豫和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二是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各自发挥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还要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青少年心情舒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等几方面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根据个人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可塑性很强,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点群体。历史经验证明,良好的道德风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代青少年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中央来历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革命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腐朽思想的俘虏。”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上题词:“加强小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特别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从现在情况来看,当代青少年绝大多数热爱党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奋发努力,积极向上,要求进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遵守法纪,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一个讲公德、守法纪、尊师爱校刻苦学习、崇尚科学、勇于进取的良好道德风尚正在形成。总的来说,主流是好的,是有希望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在的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艰苦磨练,加之由于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等等,在部分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上还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对西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美丑辨别不清,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挑吃挑穿,相互攀比,追求享乐,不愿参加义务劳动,崇拜大款明星,追求将来当大官,挣大钱;上课不愿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不求上进,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不尊重师长,说脏话,说假话,不遵让老弱病残,横穿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关注社会和他人及同学的责任感,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在校园、街头、公共场所乱扔纸屑、乱写乱画、损坏公共设施不爱护花草树木,踏草坪,折树支,乱倒垃圾乱泼脏水,空中抛物,不注意保护环境;信奉鬼神,崇拜神像,夜不归宿,讲哥们意气,拉帮结伙,请吃请喝。打架斗殴,欺小凌弱,不知法、不学法、模仿不良行为,诚然,这些不良行为是个别现象,但不及早引导教育,认真加以纠正,日积月累,还会污染他人,产生消极腐蚀作用,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不利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因此,开展“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活动,是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打好立身做人基础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方略,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是教师的愿望,是家长的强烈要求。正如一些教师和家长说:“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是固本强基工程,抓到点子上了。”

四、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活动内容、基本措施

(一)、活动内容

“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紧密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团结友善、礼貌待人;爱国守法、勤奋学习;勤劳简朴、孝敬父母;遵守社会公德、保护生态环境;坚强安全防犯、维护社会治安等六个方面,共三十六条,(三十六条具体内容见另文)。

(二)、思想道德规范养成教育基本措施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是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结合国内外形势,联系青少年的特点,区别小学、中学、待业青年等不同年龄、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用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即三十六条)规范青少年的行为。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循序渐进,让广大青少年在不同的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把认知和行为逐步统一起来,懂得怎样去生活、学习、奋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好立身做人的基础。

1、抓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理想想念教育。一是充分利用重大节日,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组织老同志和青少年一起开展多种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举行入队、入团宣誓,升国旗唱国歌,引导青少年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二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请老同志对青少年进行声动、形象、具体的革命传统和改革建设重大成就的教育。三要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使青少年知道新中国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在行动上要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立志一辈子跟共产党走,干社会主义,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2、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科普教育。一要引导青少年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学习,使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在青少年心里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习的道德楷模,激励青少年勤奋学习。二要在社区组织青少年开展小发明小制作为主体的科普活动,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三要组织待业青年针对需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本领,既要帮助他们自某生路,解决就业发展问题,又要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养成教育。

3、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风要正、家规要严、家庭要和、事事处处给孩子做出样子,要指导孩子,学习遵守道德规范,讲礼貌、守纪律、尊国法;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身,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凡是孩子能做的,尽量让孩子动手去做,父母不包办,增强孩子的自理、自律、自护、自强的能力;对孩子不良行为不能漠视、纵容和庇护,以“36条”为律条及时进行教育和矫正,帮助他们分辨是非、美丑、增强他们的免疫力。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培训班,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素质,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育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我在这里向家长倡导十条“家长行为规范”:

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重视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休养。

②学习马列主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雷锋精神,树立自我榜样,培育孩子做“四有”新人。

③积极配合学校深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36条”,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家长应该能力做到,用自己的榜样示范感化孩子,养成习惯。

④讲公德、做文明公民树立社会新风,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友融洽、邻里团结,守信誉、讲诚实、不谋私、爱公物。

⑤自觉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提倡家庭民主,废除家长制作风,不训斥、打骂、虐待孩子;不溺爱娇宠孩子;时时处处关怀孩子的健康成长。

⑥崇尚勤劳、节约;穿戴整洁、生活朴素,节约水、电、煤,爱惜粮食和家庭物资,教育孩子不挑吃穿,不乱花钱,指导孩子学做适当的家务,逐渐养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

⑦遵纪守法,净化社会风气,不赌博,不酗酒,不搞迷信活动,不看黄色书刊、录像,在孩子面前不议论他人是非。

⑧优化家庭环境,倡导全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⑨联系学校教师,互通情报,沟通思想,督促孩子按时上学接受学校正规教育教学;关注孩子按时返家,并按时辅导功课。

⑩鼓励孩子学科学、文化、技术,支持并奖励孩子的爱好,如: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科技等,奖励孩子小发明、小创造。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发育状态,进行青春期教育,发现孩子有不健康的行为苗子,要及时批评教育。

4、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成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楷模。学校是加强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铸造儿童灵魂的工程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正师风、讲师德,不断加强教师人格修养,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三尺讲台就是师德表演的舞台,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率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自身形象;衣着整洁大方,化装自然得体,不袒胸露背,不带耳环手镯,不涂指甲油;热爱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辱骂,不变象体罚学生;认真上课,对学生要循循善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训斥,热忱耐心帮助;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奉献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素质影响人,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健康的发展。

5、组织青少年开展尊老敬老和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以建设家庭美德为切入点,在创建“五好”家庭中把尊老、敬老、孝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利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相关节日,引导孩子为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具有孝敬内容的好事。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到敬老院和军烈属、孤寡老人家中,打扫卫生,拆洗衣被和进行慰问演出活动,培养敬老爱老的美德;组织少先队共青团和青少年“护绿监督岗”、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活动,参加清扫街道、清楚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和种花植树、美化环境、保护绿地、给花草小树浇水,从小养成预防污染,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6、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组织青少年开展业余体育文化活动。一要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居民小区,组织歌咏队、体育队、写作、绘画小组,开展各种学习演练活动。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演讲会,大合唱或文艺演出,开展喜文乐见的体育比赛,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的文化生活,占领课余文化阵地。三要从社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基地,采取社区、学校、单位联手,组织老同志老教师参与对青少年的各种教育活动。

7、开展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36条”进社区、家庭活动。省关工委下发的《关于在城市社区开展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的“36条”》符合农场实际情况,完全行得通。去年下半年以印发给中小学校,正在实施中。现将“36条”印发给社区和家长,使学校、家庭、社区联起手来,形成网络,全方位的开展好青少年道德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切实抓出成效来。

第三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了发挥教育的功能,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父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子做人”。做人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质是成才的基础。

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合社会高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对孩子因材施教,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养成好习惯和孩子一起成长,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孩子不要过高的期望.过分的溺爱.过多的干涉.过度的保护.过多的指责。

(1)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及家长的培养。 (2)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及时召开家长会。

(3)教师和家长交流学生信息,探讨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艺术,增强教育效果。

(4)举办教学开放日。学校每年以各种活动为契机,举办学校教学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教师。

(5)举办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

社会教育

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日益发展,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若能及早得到培养,就能形成特长,表现出某一方面的才能。这无疑会加速学生的和谐发展。学校的教育,很难适应同一班级中不同兴趣爱好和发展水平学生的个别需要,社会教育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的专门活动,如电脑维修、琴棋书画,使学生在自己爱好的活动中施展才华、发展特长、增长聪明才智,进而独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许多学生接受更多社会教育,成为运动员、演员、电脑高手,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

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协调社会教育力量可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1)学校积极动用社区力量,请各类专家和先进人物到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志愿者、校外辅导员等管理、辅导、服务作用。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义务劳动

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二到三次学校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进行垃圾清理、消除街道牛皮癣和消除卫生死角等工作。

回家帮家长做家务,让学生在帮助家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三种基本生活本领 组织学生春游

整治和优化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切实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红领巾文明交通岗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

- 34 -

第四篇: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人生的影响

每个人最先受到的影响是源于家庭,所以家庭教育需要为人生负起责任的。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喜欢把智育当成是成长过程的唯一的教育活动,以为只要考到好成绩,上个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光中耀祖。而往往就是因为家长们这种传统的心理而使自己的子女长期生活在压抑和不安的状态之中,在他们往后的人生中,他们也许会变成一个只注重功利而没有人情的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需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鼓励孩子们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应当表现地勇敢、坚强,教导孩子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而不是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各种逼迫和压力。作为家长要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让孩子们从小就得到正确的引导,并且要学会尊重孩子们,让他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私隐,与孩子们多沟通,在同龄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看法。可想而知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人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因为只有正确的家

学校不仅是一个单一的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地方。学校的教育模式与注重点对于受教育者的人生而言产生着不可摆脱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在生活中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鉴别力、判断力就源于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现代社会特别注重学校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教师体罚和伤害学生等现象更是不可存在,每一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于发现和化解有可能引发暴力事件的矛盾和问题。学校还可以尝试与所有的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群防群治,防患于未然。因为学校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好的社会共识,以此来提高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人生中创造更多价值提供可能。

自我们出生到老去从来都离不开的是社会,人的一生跟随的社会发展的脚印一步一步地向前。在学校中的校园事件,在大街小巷上的打砸抢烧,往往与社会环境、不良风气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长期在一个充满邪恶的社会环境里生活,那么他本能就会对这种邪恶的社会环境产生认可,导致他内心的良知,道德等逐渐丧失,从而对社会的其他人构成威胁。所以在社会的各方面都要加大力度来改造,治理和整顿社会的不良风气,改善治安环境,特别是预防在中小学生的抢劫,绑架,还有拐卖妇女幼儿等严重的暴力案件发生。另外要加强社会文明的建设,严禁传播媒介对暴力文化的不当传播,以最大限度来净化文化市场。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你我的责任,因为一个美好的人生需要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庇护。

第五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

近日,在教育局各位领导的要求和倡导下,我们园开展了相关教育局文件的学习;通过对文件的认真学习和研究,对于刚踏入教育战线且没有任何经验的我来说,是一次思想全方位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觉悟水平不断地提高。文件涵盖的内容丰富,纲要明确,共包括七大块领域。总之,这次学习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将重点谈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老师,我把我的娃交给你啦,你可要好好的帮我管好他,他不听你的话,不做作业,你想怎么打骂都行。”记得这是我第一年收学生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报道的嘱咐,虽然这事已过近四年,但如今还印象深刻,难以忘记。是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为做家长的心头之盼。家长一心想让孩子有出息,就把孩子送来学校,交给老师这是合情合理。老师是知识的传承者和创造和传播者,学校和老师就应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每位一个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和引导每个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人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然而,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和揣摩,使我思想意识得以改变和提升;教育孩子不仅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整体的育人系统;在这个系统工程里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重要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 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因此,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开展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 “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总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社会教育队伍,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需要。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三位一体,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关心,必定迎来教育的春天。

上一篇:集团禁酒制度范文下一篇:教学目标分类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