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2024-04-15

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精选9篇)

篇1: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篇2: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如何理解“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总体小康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有三大区别:

1、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2、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惠及十几亿人口。

篇3: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一、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

“你是准备替党说话, 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郑州市一块经济适用房用地被开发商建起连体别墅和楼中楼, 2009年6月17日, 面对记者采访, 郑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逯军如此质问记者。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 却被逯军的这一质问, 让一些人含混不清了。2013年8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

(一) 党性和人民性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

党性, 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 是衡量党员阶级觉悟的高地和立场是否见顶的准绳。人民性, 是对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等的集中体现。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 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 不能简单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 也不能简单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 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二) 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来说, 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 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 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 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我们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人民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客观基础, 源于党和人民在利益上的高度一致, 源于党和人民在目标上的高度一致。

(三) 把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十分有害

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 一些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不了解或否认党性和人民性在利益、目标方面的高度一致性, 以部分代替整体、个别代替一般。那些“你是替党讲话, 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 还是站在群众一边”、“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 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等等谬论, 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 在思想上是糊涂的,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新闻工作实践上是有害的, 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

二、树立“两性统一”政治家办报意识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就是要求地市报坚持讲政治, 把握正确导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这是地市报的大原则, 决不能动摇。

(一) 坚持党性, 就是要多报道党的主张

坚持党性, 地市报必须坚持“政治家办报”, 多报道党的主张。新闻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增强党的意识,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 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能。在新闻报道中, 要始终做到“一个坚持、三个坚定、一个坚决”。“一个坚持”, 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三个坚定”, 就是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宣传中央、市委、地市党委的重大工作部署, 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一个坚决”, 就是坚决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市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都要符合党的要求, 过得硬、靠得住。

(二) 坚持人民性, 就是要多反映人民心声

坚持人民性, 地市报必须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在新闻报道中,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办报导向, 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 把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多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三)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要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地市报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在新闻报道中, 要始终做到“三不”、实现“三多”。“三不“, 就是不把点上的问题说成面上的问题, 不把个别问题说成整体问题, 不把局部问题说成全局问题。“三多”, 就是引导广大群众多看主流, 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 不受阴暗点影响;多看本质, 不受表面现象迷惑。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判断能力和业务水平,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什么问题可以报道, 什么问题不可以报道?什么问题可以公开报道, 什么问题可以用内参形式报道?什么问题只能在地市报道, 什么问题可以在全地区、全市、全省、全国报道?什么问题就报道一下, 什么问题跟踪报道?什么问题淡化报道, 什么问题强化报道?什么问题第一时间报道, 什么问题看看后续发展再报道?这些都要把握好, 避免把“本地问题”变成“全省问题”、“中国问题”, 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服务“两个需求”办好地市报

地市报“接地气”, 受众多, 作用大。办好地市报, 是地市党委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忠州日报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 在办报宗旨、报道选题、改进文风上, 都体现“为党服务、为人民服务”, 真正实现了“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

(一) 在办报宗旨上, 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是新闻报道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忠州日报把办报宗旨明确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宗旨, 旨在: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改革建设信心;唱响时代主旋律, 提振全社会的精气神;加强热点引导, 增进社会共识;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积极传播正能量。

1.“唱响主旋律”, 就是要让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有一个“主心骨”。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县委的主张、决策和部署上来, 凝聚全县人民力量,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无论是中央还是市委的重大决策, 忠州日报都在第一时间、重要版面, 通过转摘、系列评论、政策解读、系列访谈等形式, 重点报道、连续报道、落地报道。譬如在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划分重庆“五大功能区”后, 忠州日报除了做好“规定动作”外, 还在县委十三届三次全委会召开审议忠县功能区划分之前, 围绕忠县如何“生态涵养发展”, 策划了《构筑生态屏障, 夯实涵养基础》等8篇系列访谈, 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结合忠县实际谈具体贯彻落实意见, 为县委全委会决定划分忠县“四个功能区”提供了决策参考, 奠定了思想基础。

2.“传播正能量”, 就是要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

要多报道改革取得的发展成果、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 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幸福生活和精神世界。针对部分干部群众对县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库区工业高地、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战略目标有怀疑、有忧虑、有懈怠等思想问题, 忠州日报策划了“对接新功能区, 建设库区工业高地、重庆品位小城、中国幸福橘乡———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3个专题大讨论, 邀请主管部门通报“中期评价”, 邀请社会各界召开座谈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大讨论陆续见报后, 县委高度重视, 很多建设性意见被采纳, 提振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营造了围绕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良好舆论氛围。

2013年11月05日《忠州日报》版面

(二) 在报道选题上, 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和“感召性”

在互联网时代,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 有别于网络媒体。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肩负着旗帜引领的重要作用, 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在报道选题上, 忠州日报坚持“权威性”、“实用性”和“感召性”。

1.“权威性”, 就是要“说真话”。

新闻媒体是真话的发声者和传播者, 既要真实报道党和政府的决策主张、惠民政策、发展成果, 又要真实反映群众所想所盼, 还要及时公开重大突发事件真相。

2.“实用性”, 就是要“说管用的话”。

报纸是信息商品, 要发“有用的报道”。如何增强“实用性”?忠州日报坚持“四多”, 即多报道惠民政策、多报道民生信息、多报道实用技术、多报道生活知识。开设《政策发布》栏目, 解读和全文发布国家、市、县出台的创业、就业、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各类惠民政策;开设《招考信息》, 发布县内外各类招考招聘信息;开设《农事参谋部》, 刊登农业实用技术;开设《消费生活》、《健康》专版, 介绍生活常识和健康知识。同时, 对交通管制、天气变化、停水停电停气等及时告知读者。调查显示, 这几个栏目, 因为最实用, 所以最受读者欢迎, 不少读者就是通过忠州日报, 找到了创业商机, 维护了自身权益, 谋到了理想工作, 改变了生活陋习, 方便了日常出行。

3.“感召性”, 就是要“说能够产生共鸣的话”。

“教育与引导”受众, 是媒体的重要职责。媒体的所有传播行为, 必须以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 通过典型宣传, 产生社会共鸣, 发挥榜样作用。面对“道德缺失”的问题, 忠州日报秉持正确的道德观, 长期开设《忠县好人》专栏, 讴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为代表的社会公德, 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代表的职业道德, 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为代表的家庭美德, 以奉献精神、群体意识、责任观念、爱人意识和诚信原则为代表的个人私德, 鞭笞道德领域的假丑恶, 有意识地输出更多正能量, 形成媒体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忠州日报率先报道的“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 “用一把锄头扛起一个破碎的家”, 展示了孝老爱心的人性之美, 吴林香获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 在改进文风上, 坚持“领导活动微博化、民生新闻故事化”

调查显示, 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 在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时代, 最受看的是“有价值的信息”和“最感人的故事”。忠州日报改进文风, 坚持“领导活动微博化、民生新闻故事化”。

1.“领导活动微博化”。

压缩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 对一般性会议和领导一般性活动, 忠州日报开设“时政微博”, 以不超过140字的形式集中报道, 记者可以为会议或活动的主题另行采写稿件。对于重要会议和4个“一把手”和县委副书记出席的会议或活动, 按新闻规律正常报道, 但字数控制在400字—800字之内, 标题制作必须“讲事实”不说空话大话。实行“领导活动微博化”后, 一些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了, 一些可搞可不搞的活动不搞了, 会议和活动质量大大提高。同时, 记者也由“跑会”变为“抓鱼”, 稿件质量有明显改善。

2.“民生新闻故事化”。

篇4: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贴近生活,是近年来高考命题改革的一个突出特色,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理念。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即在生活中学习。如2011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较好体现了新课程“关注生活”的这一理念,取材和设题大多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来自于生活,大都是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容易碰到的生活实例。在试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对青年学生具有良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并与当前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试卷就是一幅生活的画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引导学生通过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针对这一命题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联系理论的统一,这两者只不过是路径不同而已,其实质完全是一致的。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际联系理论则要求我们在了解时事热点、国内外重大新闻时善于考虑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关联度,防止出现理论知识与时事热点的脱节。坚持这两者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实际的关系,使教材知识获得延伸和扩充,使学生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平时学习理论知识时老师都会列举相关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时,老师会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重视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可只看到其中的一方,而忽视另外几个方面或者颠倒主次。

但考试时的路径与其正好相反,考试时给我们的都是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实际材料,然而材料中都蕴涵了教材的基础知识,材料中都有一些关键词或“蛛丝马迹”让我们能将实际材料与理论知识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达或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有关信息的能力。如试卷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一段材料: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某企业迎难而上、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实现了新的发展。该企业把自己的成功秘诀概括为三条:(1)利用网络平台,拓展了自己的销售渠道;(2)以敏锐眼光抓住政策带来的时机,把机遇变成实实在在的商机;(3)善于“取他山之石以攻玉”,借鉴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为己所用。请你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该企业是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新的发展的。解答此题应该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即“利用网络”“抓住时机”“借鉴经验”,然后再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由“利用网络”可以转到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了新的具体的联系;由“抓住时机”可以转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由“借鉴经验”可以转到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者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样答题学生既感到轻松,有路子有方法,同时又能得高分。

其实高考时,命题老师在命题前往往先确定考查的主干核心知识点,然后再去设计相应的材料。如想考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立志艰苦创业”这一核心知识点,就给出了“有的人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这一材料;想考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这一核心知识点就给出“有的人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这一材料;想考查“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就给出“有的人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这一材料;想考查“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就给出“有的人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这一材料。这些材料原本都是零散的,但放在一起就可以成为一个问题的背景材料,这就是2009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卷探究题中的一问: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三条提纲。高考试题的命题过程要求我们做到实际联系理论,将平时看到、听到的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现举例如下: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于2011年11月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我国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奋力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当我们看到这一材料时,就可有意识地结合教材《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加以分析和思考,之所以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哲学角度看可以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知识点加以分析;看到“主题”和“着力”等词时可以联系抓主要矛盾这一知识点;看到“和衷”“和睦”“和谐”等词时可以联想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到“开创‘十二五’时期民族工作新局面”时可以想到发展的观点。抓住这些关键的词、句,再与教材的主干核心的知识点相结合,就可以全面地生成答案,这样的答案与高考所给的答案也就没有太大的差距,得分自然比较高。

再如: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疫苗供应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国现有疫苗可以基本满足常规的防疫需求,但还存在研发能力相对落后、规模化生产和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疫苗实际接种率仍需提高等问题。会议强调,疫苗质量安全关系重大,要完善监管体系,严格疫苗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的全过程监管。要加强主创新,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看到这则材料,如果我们具有实际联系理论的意识和习惯,就会自觉地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加以分析,“最有效的措施”“主要”——抓主要矛盾的观点;“但”“既有成就又有问题”——一分为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关系”“由此及彼”——联系的观点;“自主”“依靠自己”——重视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创新”“永不停止”——发展的观点等。

试一试:2011年11月8日是北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上午近9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怀仁堂投票站。胡锦涛在写票处认真地填写选票,然后走到票箱前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投票后,胡锦涛接受了记者的现场采访。他说,我很高兴作为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名选民,前来参加区人大代表的选举投票。胡锦涛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搞好地方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对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同志希望当选的同志牢记选民重托,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反映民意,依法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应有作用。角度提示:看到这则材料我们可以结合《政治生活》中有关人大代表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

篇5: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蓬勃兴起的同时,根据历史转折时期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在新时期,要积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步。

关键词: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伊始,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一股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邓小平坚定地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今天重温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对现阶段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两者互相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第二,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使我们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体制和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催生了我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开创的充满创新要求和向旧观念、旧体制机制、旧事物挑战的伟大道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坚定不懈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决没有出路。我们党要巩固发展成绩,少走弯路,进一步改变中国的面貌;要继续有效地化解前进中的矛盾,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要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主旋律,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阶段,任务相当繁重和艰巨。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用创新的、改革的办法,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断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在完善中坚持改革开放方向,在坚持改革开放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主要思路

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体。只有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时,也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改革开放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才能体现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决心和成效。因此,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首先,继续解放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促进科学发展,把改革开放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科学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当前我们依靠解放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精神,破除了种种禁锢,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中国的发展道路。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既包括思想方面,又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而且大多是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远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改变保守思想观念,这就必须确立新的改革观,使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完善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必须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去寻求别的出路。如果背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去搞改革,就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中断或蜕变。为此,一方面,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排除各种思想干扰,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必须打破各种思想禁锢,善于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但绝不是放弃阵地,决不能忽视和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两个“毫不动摇”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

篇6: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论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性

学 生: 南冬冬 学 号: 201103020121 院(系):

资源与环境 专 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指导教师: 范昕

2012 年 12 月 1日

论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

四项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

摘要: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和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其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而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两年时间,党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还处于徘徊局面。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济上加快发展,而我们却处在内耗当中,丧失宝贵的发展机遇。面对困难和压力,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一方面是纠正“文化大革命”时事报告离中版的错误,而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探索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路。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在粉碎“四人帮”后,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一些思想动向。一方面,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着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阻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另一方面,极少数“四人帮”的党羽,利用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的机会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困难,宣扬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右的方面歪曲和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在这样两种思想倾向的影响下,造成了一部分青年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 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是一条兴国之路、强国之路。

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先后被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国人民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明确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它是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和谐。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治国之本,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已经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的两个基本点中的一点,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 线,它大大地提高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从而保证中国永远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它的基本制度是优越的,但是迄今为止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不能继续前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 制度,适应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要求,但是,刚建立起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它需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长期发展过程,根据实践经验的启示,是要通过一系列符合实际、相互衔接的改革来实现的。2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改变那些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形式、管理方法,使它们不断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以及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中国革命胜利初期,基本上照搬苏联的一套制度。苏联政治、经济中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也是基本存在的,不过当时矛盾还不很突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领域里存在着的种种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开始严重地影响生产力发展。所有这些,都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改革,用改革来促进生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所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是社会主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只有同时坚持两个基本点,才能使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结合为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没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本点,改革开放就没有正确的方向,而没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个基本点,所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能变成坚持以前的旧体制,不可能有中国特色,不可能有什么朝气和活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正确地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丰富和发展四项基本原则,使四项基本原则获得了新的面貌,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是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构成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坚持两个基本点,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缺少了哪一个也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者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离开人民民主专政,离开马克思主义,都不可能迅速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仍然受到束缚的条件下,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为了迅速发展生产力,两个基本点必须同时坚持,缺一不可总之,两者缺一不可,并且要达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互相贯通、互相依存的。四项基 3 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如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的时代内容相结合。那就无法正确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的产物。我们所知道的改革开放是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我们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同现阶段新的时代内容相联系的。所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三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而且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充分表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

参考文献:【1】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张颐武著 上海大学出版社

篇7: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反映的是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党和人民的事业。形式主义痼疾之所以难以根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片面理解“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乃至把二者对立起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再叠加疫情影响,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准确把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要义

全面准确而不是片面单纯地理解和把握“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坚决防止“唯上”和“唯下”两种错误倾向,这是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的重要基础。

坚持“对上负责”,要求准确领会上级意图、坚决执行上级决议,但并不意味着“唯上”。对上级开展负责任的监督和批评,也是“对上负责”的重要内容。在执行上级的决策部署过程中,如发现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要敢于如实反映,在“服从”中负责任地上传民意,在“执行”中贯彻上级的意图、完善上级的意见。现实中,有的干部认为上级给了自己职位,工作就要做给上级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甚至把“密切联系群众”篡改为“密切联系领导”;有的干部认为只要来自上级的决策都正确,不管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机械教条地执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批评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这些认识是对“对上负责”理解的严重扭曲,必须防范和杜绝。

坚持“对下负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当好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坚持“对下负责”,要敢于承认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需要指出的是,“对下负责”并不意味着“唯下”,群众也需要教育。当个别群众中出现不负责甚至错误认识时,要敢于批评,帮助其提高认识。

正确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虽然内涵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对下负责”是“对上负责”的具体表现和集中反映,是“对上负责”的载体,“对下负责”的表现和绩效是检验和评判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对上负责”的重要标准,二者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离开上级决策的指导讲“对下负责”和离开下级的实践基础讲“对上负责”,都是片面、错误的。

目标具有一致性。“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最终归宿和落脚点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有效的领导作用发挥得越好,人民群众就越能感受到主人翁地位,主体作用就发挥得越好。

利益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我们讲“党的利益”,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领导干部既“对上负责”、对党负责,又“对下负责”、对群众负责,不仅体现和维护了“党的利益”,而且代表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二者利益完全一致。

原则具有一致性。一般来说,“上”较多地和“集中”相联系,“下”较多地和“民主”相联系。讲集中,是不能脱离民主的集中,上级的决策之所以正确,正因为它是在民主基础上集思广益的结果。讲民主,是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上级的正确决策是把群众意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加工的成果。

过程具有一致性。“对上负责”是领会上级精神并抓好落实的过程,“对下负责”是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把上级的政策同本地实际相结合开展工作的过程,二者紧密衔接、不可切割。“上”的政策是“下”的工作依据,只有科学运用到对“下”的工作指导中,才能通过“上”的全局性发展实现“下”的局部利益。

全面践行“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

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贯穿运用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践行“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不断研究和适应“上”和“下”的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处理好主观与客观、共性与个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破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落实到工作中。“唯上”忽视上级的政策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上级的政策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反映,“唯下”与上级精神相背离,必然违背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导致局部经验绝对化、个性东西共性化。我们要吃透“上”的精神,摸透“下”的实情,坚持理论与实际、普遍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决而又创造性地贯彻好上级决策部署。

树立正确政绩观,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行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从价值取向看,政绩本质上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领导干部要通过运用公共资源、行使公共权力,为人民群众创造突出的工作业绩。

篇8: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1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当今社会,人们懒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础文化教育的公平性是社会稳定、和谐、幸福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政党、政权执政稳定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取决于覆盖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卫生程度。任何一项健康指标的高低变化不是靠一个国家少部分人群健康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更不会被少部分人群所享有的优厚卫生待遇所左右。只有绝大多数人的健康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使该国公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各项最基本的健康指标得到更快的提高和改善。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提高,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的城乡两元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享有与本区域(这儿是指大区域的概念)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人们享有医疗卫生公平的程度只能随着历史的进步而逐步提高,公平的水平逐步接近,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

这儿所说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主要是指政府主导组织建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在整体上能够使所有的公民都有均等机会获得比较相似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是指政府从公共财政和用公共基金等形式筹集的医疗卫生资金在分配使用上,能切实保障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比较公平地实际享有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是指任何公民不会因为城市和农村的不同、贫穷和富有、社会地位高低等原因而影响其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权利;是指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水平比较接近的初级卫生保健项目,得到质量相对比较接近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地理位置上的可及性、技术和设备条件的相似性、时间上的及时性等);公平性还包括对困难人群、残疾人、老人、孩子、妇女等脆弱人群能够得到应有的特殊关心。在上述前提下,公平性还包括全体公民能够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和经济支付能力,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程序公平的情况下,可以相对公平地分别享有高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各种医疗卫生服务等。

公平性的关键是与公民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卫生工作方针、卫生政策等都要有利于所有公民能够平等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以及能够根据各人的不同需要,公平获取其他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分享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客观反映了该国和该地区全体公民享有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实行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既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建设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2 医疗卫生事业的效率

2.1 医疗卫生事业的效率,是指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总效率,而不是医疗单位、医护人员的个体效率和形式效率

狭义的医疗卫生事业总效率是指:消耗同等社会物质资源在防治疾病和促进健康上所取得的社会总效益之比较,从而客观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体制和机制的运行总效率。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医疗卫生事业总效率的指标体系认识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总体效率评价,是按照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用在本国公民医疗卫生和维护健康方面的所有社会物质资源的总和占整个国家(或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与该国各项健康指标(疾病的控制预防情况、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的生存率、孕产妇死亡率等)的改善情况比较,以及该国公民能够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公平性、可及性、反应性方面的状况比较。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用这些共同的指标对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效率进行了客观比较分析和排序[1],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概括地说,狭义的医疗卫生事业总效率具体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能否有效地防制甲乙类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以及暴发后的及时控制;对各类传染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能否按照医学规律提前介入、预防并逐年降低发病率,从而达到民族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有效地减少社会疾病负担,减少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其次,能否用有限的社会总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全体公民提供安全、有效、支付得起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第三,各项被世界各国公认的医疗卫生质量效率评价指标(平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的生存率、孕产妇死亡率、卫生事业的公平性、反应性等)[1]是否不断提高。

广义的医疗卫生事业总效率还应包含具有良好医德和专业技术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医学科学技术能否及时引进和消化,医疗卫生事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医用设备、药品、材料的研究制造,人类遗传、基因、转基因技术等生命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医疗卫生事业对社会与经济进步、发展的促进等等。本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方式,着重分析研究的是狭义的医疗卫生事业总效率。

从全世界范围看,由于不同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世界各国(和地区)出现了高投入低效率、低投入高效率等各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结果。近20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总资源消耗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80年占GDP的3.15%,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4.71%[3]。但是,2005年底,我国还有50%~60%的人没有任何基本医疗保险,得不到最起码的初级卫生保健的保障。如果要使我国全体公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都达到目前既不均衡又十分浪费的中心城市人群的保障要求,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总消耗至少需要翻一翻,达到GDP的8%~10%,这是我国目前和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均无法承受的。而同样卫生总消耗占GDP比重相近于我国的新加坡、韩国、罗马尼亚、波兰、俄罗斯、古巴等,人民群众得到的医疗卫生保障程度、保障的公平性,以及各项健康指标[3]和效能指标都远远超过我国(见表1)。

注:①②③数据摘自国家卫生部卫生统计《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附录2-6. http://61.49.18.65/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8/fl2.htm;④⑤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 《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2-155。

2.2 资源总消耗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类

医疗卫生资源总消耗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总费用占该国家和地区GDP的比例。医疗卫生资源全社会总费用从资金来源看,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筹集的、用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一切资金,主要包括政府税收中用于与健康直接相关的开支和政府组织的公共卫生基金(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新农合基金等)、用减免抵扣税收等法律政策手段产生的各种用于维护人民健康的各种转移支付、用于医疗卫生项目的彩票转移支付等等;其次才是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各社会团体等为提高本单位职工健康保障水平而额外支出的部分资金,个人和家庭为享有超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内容而支付的资金,社会捐赠等。

医疗卫生事业的全社会总费用从使用渠道分类,最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政府投入公立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费、大型设备购置(包括医教研防等)等专项经费、人员经费等日常运行经费;二是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保险费用,新农合支付的经费,以及少儿、妇女、老人、医疗救助基金等其他社会保险支付的费用;三是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提供的用于健康的互助资金开支;四是人民群众自费用于治疗和维护健康的费用开支等;五是政府投入其他以维护健康相关的项目和单位的开支,如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重大疾病的帮困等等。通过分析卫生经费来源、投入总量、增长速度、投入结构、开支方式等,就可以研究和客观反映卫生事业的机制、影响资金效率的主要原因等。

医疗卫生事业的全社会总费用从医疗卫生单位实际消耗的成本分类,可分为药品消耗、医疗诊断材料试剂消耗、医疗卫生人员经费消耗、诊断治疗仪器设备消耗、医疗卫生单位的基本建设和维护性消耗、日常运营水电煤通讯和管理成本消耗等。在任何机制体制下,通过分析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消耗情况,就可以客观看到该体制和机制分属于节约型还是高消耗型。

3 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

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是指围绕全体公民健康与卫生保障所消耗的社会资源总量(占GDP比重,下同)相对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速度和卫生保障程度的提高速度——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卫生事业。或者说,能够使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享有相似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及卫生服务,而健康水平提高的速度较其他国家(或地区)快,但是社会总资源消耗总量明显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种体制和机制。

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所消耗的社会总资源一定的情况下,该国公民享有的卫生服务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比,享有的项目较多、享有的卫生服务水平较高(如:可及性、公平性、及时性、项目内容的多样性等)、健康水平提高速度较快、保障程度较高的体系则为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

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它的运行机制能使每一个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供需双方主动用最低成本去争取得到同等质量和效果的医疗卫生服务。即:消耗每单位卫生费用使人们得到的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最多、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追求社会资源总消耗最低、人民群众享有的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最高的关键和核心,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整体体系(包括医保制度和药品供应制度等)的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机制运行的最终结果直接体现在医疗卫生服务的总效率上。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医疗卫生事业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医疗卫生总体体系的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提高全社会为维护健康投入的一切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集中体现在同等的卫生资源投入能否最大程度地提高各项健康指标。

4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资源节约型道路”是我国“医改”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收入还很低,人均收入刚刚步出贫困阶段,国家GDP总量也很低。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城乡两元结构、三农、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口、中西部地区还有近千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等问题,急待于政府拿出钱来予以解决。因此,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医疗卫生人员总量不足、人口总量大和人均自然资源有限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卫生与健康问题上,消耗资源总量已经占GDP 4.71 %的情况下,绝不能再像前二十多年那样直线攀升,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不利于13亿人口大国的发展,而且后果将十分严重。医疗卫生工作的效率只能在体制机制上追求社会总效益、总效率最高,在政策上防止出现医务人员、医疗卫生单位在经济趋利性的体制机制下追求“单位”、“个人”和“形式效率”很高,而全国人民健康指标提高缓慢、城乡两元结构继续扩大、人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条件严重不足、卫生总体保障水平不高、全社会的总资源消耗巨大、社会综合效率极其低下的这种错误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资源节约型道路”,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在人人享有相对比较公平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民族健康水平和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的同时,社会总资源的消耗始终保持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和人民承担得起的、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在宏观上具体表现为:卫生总费用(卫生资源总消耗)占国家GDP总量的比重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在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之间,如:4%~6%),政府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和政府通过福利彩票、制度征集的基本医疗保障资金等在卫生事业上的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总效益较好(人民群众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均衡性好、覆盖面宽、服务质量较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较快)的卫生改革和发展道路。

在具体措施上实行“诊疗就地区域化、转诊双向梯度化、服务基本适宜化”,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优惠提供,以乡镇、区县为区域,除急诊外只限于患者居住地和工作所在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实行上下转诊(可转至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性医院等),医疗卫生服务的优惠只限于基本的服务,服务过程中坚持采用成本低、疗效好的适宜技术、设备、材料、药品等,并且将此作为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总战略。

任何国家和民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维护健康的需求期望总是快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尤其是当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 000美金以上、逐步步出低收入的贫困生活,进入下中等收入的行列时,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有一个快速上升,这个快速上升期,卫生资源的紧缺和健康需求上升之间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在这些国家,“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资源节约型道路”就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目前正是处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因此,“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资源节约型道路”也只能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的一条唯一的长治久安之路。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2-183.

[2]国家卫生部.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四、卫生总费用)[EB/OL].http://61.49.18.65/pub 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zwgkzt/ptjn j/year2008/fl2.htm.

篇9:Lbtwy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主性 差异性 开放性 联系性

中国分类号:G633.33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在21世纪,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现代社会的落伍者,并不是不懂得文化知识,而是不懂如何去获取信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比较常用而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获得信息的多少。[1]这都与作为科学技术基础的语文休戚相关。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读,使他们通过读来实现知、情、意、心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堂内外。”[2]基于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联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自主建构、自己结论,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回归阅读的本位。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明确地表述了他的自主性教育思想。所谓自主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儿童爱好自由的天性,使儿童自主、快乐的学习,成为具有自主性的人。不遵循自主性教育原则,会出现一些不良后果:(1)产生厌恶感——命令与强迫永远可以使他发生憎恶的心思,可是不能医治他憎恶的心思;(2)效率低——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和劳动;(3)逃避行为——一个人对于任何被人强迫去做的事情,一旦有了離开的机会,他立刻就会离开……[3]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感受和领悟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有些教师不是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就是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从而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由,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不从接受者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主体错位,也就剥夺了学生通过阅读而感悟的权利,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就是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参与,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就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性原则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读者可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当然,这种发现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发现,是对自我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激发,因此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重发现”的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接受程度及新知识的建构质量由读者的文化、经验决定。学生是以他自己的经验、态度、情感和意志带入阅读对象而建构意义的,因此阅读的过程及结果应该体现读者的主观性和个性。新课标提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性、社会性”,这就决定了课文有较大的模糊性、主观性、多解性、差异性。他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目标确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能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能预先设置好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来钻,不能用所谓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压抑,这既有悖于人的个性,也与时代精神不合。[5]

开放性原则表现为课堂内容的开放和学生思维的解放。“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6]开放式的阅读教学要“跳出阅读文本”,必须提供大量的信息源,供学生选择、吸收、积累,最终实现厚积而薄发的语文学习境界。在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可以根据课文信息拓展延伸,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补充,利用网络优势进行信息扩容,还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适当挑选具有时代精神特点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

联系性原则一方面指要在阅读中,让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背景、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和对文本意义创造。另一方面则是,课堂阅读不应只就课文而论课文,而应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的“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让生活与课堂链接,有了生活,才会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为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提供更好的情境。

上一篇:学英模体会与反思下一篇:【预备党员转正自我鉴定】2016最新预备党员转正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