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2024-05-03

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精选7篇)

篇1: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以传统国画为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已经是很多教师尝试过了的。传统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有着高度成熟的笔墨、造型模式。特别是大写意一路,由于大写意其简练稚拙的造型恰恰与儿童画的简练夸张、注重主观感觉相符合,因此传统大写意的表现题材形式成为许多教师辅导儿童水墨画的首选内容,教起来成效快,结合快,易上手。但是许许多多缺乏个性的“小白石”、“小悲鸿”也随之产生。因此,这种以传统题材形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遭到大家的质疑。同时,如何让儿童水墨画回归童真也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思考的问题。

其实,我们要进行儿童水墨画教学首先必须明白儿童水墨画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一、题材宽泛。儿童水墨画多以表现儿童身边的事物为主。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方式。因此人物、植物、动物,天上、地上、水里甚至宇宙,都在儿童的视线范围内,几乎无所不画,涉及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传统国画题材远远难以满足儿童的表现欲望。单调地用传统国画的梅兰竹菊等题材,压抑了儿童的表现欲,而且高度自觉的造型及配套笔墨程式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于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单调的题材训练中逐渐衰退,最后我们痛心地看到孩子慢慢地疏远了我们的国画艺术。

二、造型夸张,没有固定的规范。与传统国画造型的高度自觉、程式化相比,儿童水墨画造型稚拙,充满着童趣,甚至有时是那么的不合常理。如果用名家现成的、成熟的传统国画造型代替儿童偶然的、稚拙的造型,让学生亦步亦趋,只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孩子的造型是那么不完美和稚嫩,但我们还是不愿意看到画面上和学生年龄不相符的“早熟”。

三、笔墨有很大的偶然性,充满了意外之趣。儿童对浓淡干湿的笔墨造型技巧不是太强,墨的层次分不清关系,水的运用也掌控不好,每一笔都是未知,每一笔都在探索,最终呈现的虚幻混沌的效果,可以说是真正彻底的“写意”。三笔一竹叶,四笔一燕子,让学生画“字儿画”,无疑是让学生少了自主探索的乐趣,画面也失去了儿童画应有的意外之趣。

四、想象奇特,往往有奇幻有趣的画面情节。很多孩子喜欢把身边发生的事用画笔表现出来,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不仅人物,就是植物也有男女老少之分,也会唱歌跳舞,也有喜怒哀乐。比起传统国画写的“意”,儿童画的“意”显得更加具有奇特性,古人的“雅、逸、荒、寒”等“意”,显然不足以表现出儿童的思维特点的。

既然传统国画题材、造型、立意,都和儿童水墨画有很大差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儿童进行国画教学呢?

首先,我们必须拓宽儿童水墨画表现题材。根据教学难易程度及儿童思维特点,选取儿童有能力表现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笔墨表现。校内、校外、家中、宏观、微观等都可以进入我们的教材中。有条件的老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图片笔墨表现,或者让学生运用数码相机拍摄学校、社会、家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将之进行筛选后进入教材。

其次,保留学生绘画造型过程中的原创性与趣味性。教师不仅要能“看懂”学生的造型趣味,更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造型意趣,并加以进一步的保护、鼓励和强化。对事物特点表现得不够集中强烈的学生作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选择、夸张、表现,忌示范造型让学生“复制”。

再次,用“将错就错”的教学机智对待学生的笔墨。孩子在作画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合规范的“错误”,常常出现不成熟的“败笔”。比如,学习一笔产生浓淡的调墨方法,而孩子却做不到,不会融合,产生了浓淡分离的“错误”,这时教师发挥“将错就错”的教学机智,抛开标准,不让技巧限制灵性,孩子笔下浓淡黑白的极大反差却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画面效果。

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技巧运用的娴熟与否并不重要,也不可给他们固定的结果,儿童水墨的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实验,引导孩子放松大胆地表达感受,多些生鲜的墨趣,少些程式的标准,让他们了无牵挂,直抒胸臆,画面自然呈现满目生机。把儿童本真稚拙的“错误”的“点”发挥到极致,反而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独特的笔墨风格语言。

最后,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绘画主题。不要以成人的“深度”来要求儿童的水墨创作,就让孩子多表现一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运用水墨语言说说自己想说的话吧。

篇2: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07小教本一

07103114110

【摘要】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儿童文学重要题材之一的童话其文学特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又会有具体的体现。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关键词】 儿童文学

童话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是为了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把语文知识组织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担负着既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又为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材料的双重任务。其中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的内容比重达到了72%,比1995年版的有了明显的上升。从以上统计和比较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作品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教材资源,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教材和课堂。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首选原因有很多。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是符合语言规范,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儿童文学作品是创作者提供给儿童的精神产品;再次,儿童文学作品中,学生还能拓宽视野,获取各种知识。与此同时,儿童文学也有利于小学生素质的培养。它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也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不言而喻,我们相信,在新的这个世纪中,儿童文学将在新的一代儿童的生活中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任务。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它到底符合了儿童的哪些心理发展特征,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具有哪些具体的特点?本文将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三组为例具体分析。

这一组的主题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体裁之一,所以儿童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会在童话中得到很好的表现。从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来看,童话具有固定的叙事程式。民间童话叙事的固定模式首先表现在开头和结尾上。“从前„„” ——这样的开头虽然千篇一律,却能够使读者在遥远的、充满距离感的叙述基调中找到一种神秘的认同感。该组的第一篇课文《巨人的花园》开头第一句就是“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前面两个字实际上创造了童话和现实的距离,向小读者发出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邀请,告诉孩子这是一个过去了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远离现实的世界。这种时间上的疏离所设定的陌生感能够制造惊异的阅读效果。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这样的童话课文时,就适合采用创设教学情境,渲染气氛,营造轻松自然的教学氛围等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图片、音乐、多媒体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一个童话的世界。随着“从前„„”这样的字眼,教师以生动活泼、饱含情感、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言为儿童读童话,充分展现文学的语言美及其蕴含在语言之中的情感美。这样不仅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牵引情感,以情感激发想象,将学生的思维由现实世界带入到另一个虚幻的世界。同样,在传统童话中与固定的开头对应的还有童话主人公的大圆满的结局“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又将儿童从非现实带回到现实之中。《巨人的花园》结尾也是如此,说“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在读了前面巨人的花园的几次变化之后,这样的结局不正是孩子们所期待的吗?故事外的孩子如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内心经历同样的波折,最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说说学习了课文之后的感受,或者接着续写童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

传统童话固定的叙事程式还表现在重复性叙事模式上。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童话常常用重复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由此形成了重复性的叙事模式。在《幸福是什么》 这篇课文中,三个孩子在十年后又来到井边,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十年中的经历,他们都是通过劳动获得了幸福,但是他们的劳动又是各不相同。在《去年的树》,中,小鸟去找去年的树要唱歌给他听,小鸟飞去了很多地方找,这些地方都不相同,但是他们给小鸟的答案都是重复的,就是这里没有去年的树,让她去另外的地方找。类似这样重复而又有变化的情节在本组的《小木偶的故事》中也有体现。这样的特征,能够使读者获得一种经验上似曾相识的感觉,与他们的期待心理相呼应;而情节在重复中的系列变化又能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变化中的重复,恰如其分地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儿童的经验里,这样的叙事模式比其他文学创作手段更加富有魅力。为了让学生在重复而又变化的情节变化中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请学生复述故事,或是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家长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讲童话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清晰地掌握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传统童话还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事物表达主人公的需要、关系和感觉,并在二元对立的模式中建立一切都和谐、协调的理想情景,其主题是直接鲜明的。《巨人的花园》中一开始自私孤独的巨人和善良活泼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最终巨人醒悟过来,故事以幸福告终,最终传达了抑恶扬善的鲜明主题。年幼的儿童缺乏对矛盾和模棱两可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而传统童话善最终战胜恶的结局,迅速敏锐地揭示出现实存在的美与丑、善于恶,能够让儿童摆脱对问题迷惑不解的烦恼。正因为童话鲜明的主题,教师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朗诵指导,去读那些优美和个性鲜明的语句,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读的过程应是语言、情感与思想和谐交融的过程。通过这样足够量的言语实践,可以更好地帮助儿童品味并实践文学语言的情感美与形式美,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另外,在发展儿童的智能方面,经验和接触是真正的导师,儿童对客体的认识是从实践活动开始的。因此,“演童话”不失为一种好的童话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广阔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演,会促使儿童更主动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童话文学的形象美,同时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进行了生动的言语训练。揣测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还能使儿童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并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功。

从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来看,童话还具有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性格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的特征。在《幸福是什么》一文中,三个小孩在十年中通过自己的真诚与劳动体验到了什么是幸福,而不是通过毫不费力地魔法来得知什么是幸福,更是告诉孩子,亲身实践才是解开疑惑,探索新知的真正路径。这样的童话在教学过程中,合适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故事的主人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童话文学的情节美、表达美,也有助于儿童丰富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木偶的故事》看似荒诞搞笑的故事却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多样化、个性化和趣味的风格,不仅反映现代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性思考,同时具有哲学的深刻内涵。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说说对稳重关键句的理解,也可以请学生在文中的重复段落穿插自编的一段内容,和原有内容融为一体,看学生是否已经领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年的树》虽然没有趣味性的语言,但是鸟儿坚守诺言,坚持要找到去年的树,为他唱歌的精神也极具个性,内涵丰富深刻的理性思考,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教学策略。

此外,在童话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课外阅读(或观看)过的童话作品进行初步的赏析与品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儿童去阅读(或观看)一些优秀童话作品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课程资源绝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它应更广泛地包括可以用来教育儿童的各种课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起着比我们的预想要大得多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在本组教学的过程中,推荐类似的课外童话供学生阅读,以达到对比或者共鸣的效果。作为教育,“学校不能和生活相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并利用儿童在课外通过阅读、影视、网络所接触到的大量童话作品,通过讨论与正确的引导,使儿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美,进而逐步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这个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并得以健康、全面地成长。童话,作为一种在儿童的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学,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它作为文学本身的特点,又要注意到它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搞好童话体文章的教学,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3: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儿童水墨画,策略,体验

儿童水墨画, 一方面, 是孩子们运用水墨画的工具和技法来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另一方面, 则是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形式, 来近距离感知我们本民族母体文化的内涵, 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能够持有传承发展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 我注重用现代教育理念来进行水墨画教学, 让学生摆脱机械的水墨画表现样式, 在水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 平等对话中产生“新想法”, 大胆实践中产生“新玩法”, 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水墨画笔墨技巧, 发展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分析传统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水墨画教学中, 有些教师的传授出现这样几点问题: ( 1) 机械模仿、再现; ( 2) 被动接受“笔墨”; ( 3) 以“像”为归宿。导致这些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 笔者分析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握科学的、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方向。二是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浮躁心理对教师产生冲击, 使我们的有些教师变的急功近利。

二、改变儿童水墨画教学行为的策略

1. 练习游戏化, 体验水墨之美, 掌握笔墨技巧

每个画种都有自己的形式特色, 而这些特色是因为使用各具特色的材料而产生的。对儿童的辅导要强调掌握水墨画的技法精神, 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水墨画最基本的用笔、掭墨、蘸水、调色等基本方法, 要认真对待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 老师要多进行身教示范, 设计好学习的形式和内容, 激发起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 1) 体验线条之流畅美

以线为主是水墨画的笔墨观。教学中, 我让学生做线条游戏, 画画线条, 体验使用毛笔作画的独特感受, 而为了能够画出漂亮均匀的线条来, 学生自然会有意识地增强对笔墨的控制能力。

( 2) 体验笔墨之层次美

儿童对浓淡变化的墨色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循规蹈矩的一笔一画, 时间一长, 学生也许就会乏味。这时需要老师鼓励他们试一试, 调一调, 感知水和墨的调和方法。另外泼墨游戏也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学生尽情地泼洒, 经过联想添画, 画面上出现了山、树林、田野……

( 3) 体验用笔之变化美

中侧锋、顺逆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可将毛笔从中锋到侧锋依次示范, 让学生观察线条的变化并尝试练习。

2. 练习多样化,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情趣

多样的练习形式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水墨画练习分成以下五种形式, 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 1) 选择性示范, 提供技法援助

范画演示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练习方法, 有选择的把着重点放在有难度的笔墨演示上, 将学生从单纯的机械模仿变为有独立个性的意象练习, 发挥他们的创作潜能。

( 2) 我说你画, 激发兴趣

由于笔墨的特殊, 意想不到的偶然现象或效果, 常带给我们惊喜。教师不妨将形象绘制过程, 依着笔墨顺序串编儿歌, 用语言领着学生画。当形象逐渐呈现时学生是兴趣盎然, 此时落笔必将生花。

( 3) “小老师”露一手, 拉近距离

鼓励学得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当场作画示范, 是一种儿童自我教育和提高的练习形式。

( 4) “集体画”创作, 优势互补

一个学习单元结束后, 我采用两人或多人合作, 一人画一部分,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在共同研究、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幅集体画。

( 5) 摹写结合, 提升创作

要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表现, 必须具备独特正确、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写生练习能提高儿童的眼手脑协调能力, 默写和创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 题材别样化, 丰富表现内容, 张扬学生个性

儿童画水墨任何内容都可以归于他的笔端, 甚至是成人不好表现的内容, 他们都能挥洒自如。基础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 1) 大师画, 我也画

在教学中, 我尝试设计含有文化情境的水墨游戏: 大师画我也画。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 在欣赏大师作品的同时, 加以想象、夸张、变形, 进行变体画创作, 这是一种和大师对话的探究性学习。这既避免了孩子们在绘画语言上机械照搬, 又在同一活动中接触、比较和理解异质文化。在学生临摹表现时会出现许多“不真实”或“出人意料”的“错误”, 我把它们称“美丽的错误”, 恰恰是这“美丽的错误”让大师心动, 让大师汗颜, 要不毕加索怎会公然提出向儿童学习呢?

( 2) 传统形象现代化

浓烈的兴趣, 会促使儿童创作时充满热情, 儿童作画的意想性即把对象的强烈特征进行激情夸张, 让观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用情画画, 张力四溢。另外, 在这种形式的基础上也有着一些简便易行的完善画面的方法, 即由这些他们热衷的形象去发散派生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情节或表现符号, 画面往往显得稚拙、轻松、协调。

( 3) 关注生活情趣化

现实生活是儿童水墨画取之不尽的源泉, 要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刺激孩子的绘画愿望。在我的水墨画教学中, 我大胆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借以抒发内心情感的新题材, 并利用水墨画来“写”日记, 家里发生的事情、学校中的所见所闻、上学路上的美景等等, 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创作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 同时在绘画时会考虑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 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他们的作品必将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且表现自由奔放、毫无拘束, 充满情趣, 真正地给人以美的享受。

( 4) 文字内容形象化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知识遗产, 同样具有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底蕴, 它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脍炙人口的古诗学生背来琅琅上口, 但要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点拨, 揣摩古诗表达的含义, 然后做到有的放矢, 创作出完美的水墨画配诗。如古诗《枫桥夜泊》所要表达的是江南水乡夜晚的幽静, 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之后, 自然也就不会去创造一些繁华喧闹的场景, 诗词中的韵味也就呼之欲出了。此外, 我还让学生自己也来尝试创作小小诗, 并给自己的小诗配画。

总而言之, 儿童水墨画教学, 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也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大胆地进行表现。只有这样, 儿童的水墨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 我将本着实践精神, 去探索传统与现代、程式与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李启云.多元空间智能理论引领下的《国画启蒙——彩墨游戏》系列教学研究.中国中小学美术, 2004, (4) :2-4.

[2]孙炜.儿童水墨画情节性教学研究.中国美术教育, 2005, (3) :32

[3]袁一兵.从新课程理念浅谈儿童水墨画教学.少儿美术, 2005, (2) :10-11.

篇4: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阅读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拥有多年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经验,教学对象主要是四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归纳总结了三种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课型:群文阅读教学、书影对比阅读教学和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教学。下面对每种课型的特点和教学策略進行探讨。

一、群文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对一组有着共同议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展开的阅读教学活动。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最大的不同是,群文能带给学生丰富的信息量,增加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拓展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文本处理形式多样

群文阅读就是多个文本的阅读,涉及如何处理文本,哪个文本先读,哪个文本后读,哪个文本精读,哪个文本略读等问题。群文阅读的文本处理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共享。

(1)一篇带多篇是指教师先带领着学生重点阅读一篇文本,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策略,然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策略来阅读其余的文本。一篇带多篇最大的好处在于既可以精读一篇文本,又可以略读多篇文本;既有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

(2)群文齐读是指对几个文本同时展开阅读,通过文本之间的对比发现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最终形成一个理解。群文齐读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获得最大化的阅读量,同时通过多个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建构自己的理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群文共享是指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文本,然后把自己阅读的内容和大家分享。这种阅读形式比较适合多篇篇幅较长的文本。群文共享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获得最多的信息,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课堂结构多样

处理文本形式的多样能够衍生出不同的课堂结构,比如模式化的课堂结构、生成性的课堂结构、松散型的课堂结构等。

模式化的课堂结构就是教师已经先行设定好了阅读模式,学生直接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生成性的课堂结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逐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再运用到其他文本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松散型的课堂结构指群文阅读的选文之间缺乏比较明确的理解模式或结构。

(二)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是联结策略,即联结群文中的多个文本,找出文本的共同点。比如,《爱花的牛》《雪花人》《伊慕琴的鹿角》这三篇文章就有共同点:主人公都跟别人很不一样,同时他们都很喜欢自己的“不一样”。这就叫“求同”。接着,还是用联结策略,对比这三篇文章,找出这三篇文章的不同之处。首先,它们的表达形式不一样,《雪花人》是人物传记,其他两篇是幻想故事;其次,《爱花的牛》《雪花人》中的妈妈都很支持主人公的“不一样”,《伊慕琴的鹿角》中的妈妈一心想给长鹿角的伊慕琴治病。

群文阅读还常常运用到统整分析的阅读策略。所谓统整分析,就是将看似散乱的几篇文章进行统整分析,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统整分析常用于说明性、科学性的文章。比如从《中美高中生PK“援助计划”》《中西方餐饮方式差异》《中西方人际交往差异》这一组文本中,通过统整文本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常用统整分析策略来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比如在冯骥才的组文《苏七块》《刷子李》《泥人张》中,通过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统整分析,发现冯骥才的人物写作风格就是借发生在人物身上的小事体现人物的大智慧,叙事一波三折,曲折动人;通过小说语言的统整分析,发现冯骥才的语言活泼幽默,极富表现力。

二、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我们有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优秀的儿童电影,成为小学语文儿童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优秀资源。就文学作品与改编后拍成的电影进行阅读教学实践,作品与电影形成了极好的互文关系。下面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这节课为例,谈谈这种类型的儿童文学课的特点及所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特点

1.阅读的容量大,视野开阔

书影对比阅读课需要学生阅读小说,观看电影。从文本的容量上看,增加了另一个文本形式的阅读,通过文本与电影的对比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学生思维积极,课堂活跃

书影对比阅读中需要不停地运用联结策略。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求同求异需要在不断的对比中去领悟、感受,学生的注意力不需要长时集中于一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很活跃的状态。

3.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形成互文作用

书影对比阅读通过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的转化,弥补了语言抽象性所造成的空白,文字语言与图像语言形成了紧密的互文作用。读完文本再观看电影,更有益于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书影对比阅读教学策略

书影对比阅读教学常用到的策略是联结策略,就是读者在阅读时将文本内容与电影内容相联结,通过对比,求同求异,从而使图像与文字形成互文关系,使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形成更深层的理解,对两种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草房子》的阅读中,从故事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和细节等方面将文本和电影联结起来进行对比阅读。

1.故事结构的联结

《草房子》小说是将桑桑、杜小康、纸月、秃鹤几个人物的故事同时并列展开,描述了油麻地这群少年的成长故事。这点从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来。第一章《秃鹤》就是以陆鹤为主人公,写陆鹤因为自己的秃头被大家戏弄而做出反常之举报复大家对他的轻慢和侮辱,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毅然承担起戏剧中“秃头连长”的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赢得了喝彩,也赢得了尊重,成为油麻地最帅少年。基本上每一章的题目就是故事中一个主人公的名字。而电影则是以桑桑为主人公,根据电影的画外音,我们知道这是成年后的桑桑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桑桑的视角回忆他和油麻地这群少年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将小说和电影一联结,就会发现故事结构与叙事方法是不同的,从而了解小说的表現可以有很大的空间,而电影由于时空的局限,必须进行改编。

2.故事情节的联结

电影《草房子》把小说中的两个章节《艾地》与《细马》删除了,在情节处理上就与小说稍有不同。这样一处理,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视角聚焦在孩子的成长上了。小说的视角里不仅仅有孩子与孩子的相处,还有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相处、老人与孩子的相处。小说不仅仅讲述生活在油麻地的孩子,还讲述了发生在油麻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冷漠、孤独、侮辱是可以消融在爱和善里的。在这样的联结对比中,学生就可以学会比较文本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各自的长处了。

3.故事细节的联结

在细节的处理上,小说和电影也存在不同。比如,在小说中,秃鹤的帽子被阿恕挂到了旗杆上,秃鹤想爬上去将帽子摘下,可是几次都只是爬了两三米就滑跌在地。通过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秃鹤饱受屈辱的样子,这也为他后来在校操比赛中做出反常的举动埋下了伏笔。而电影在处理这个细节时,则是让桑桑把帽子挂在了风车上。首先,风车这个物象更有美感,能使电影呈现出唯美的形象;其次,不需要秃鹤爬旗杆的情节,直接描述秃鹤的愤怒,故事情节更紧凑。通过这样的联结,学生对文本和电影这两种艺术的特点就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

通过将文本与电影进行上述的联结和对比,学生能够更直接感受到书影的互文作用,从而获得阅读的最大满足。

三、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教学特点及策略运用

整本书的系列阅读就是围绕一本书设计几节阅读课,在这几次课中挖掘出这本书在人物表现、故事情节、细节描写、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在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同时,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特点

1.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为是整本书的系列阅读,所以教师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阅读,同时还要保证阅读教学的课时。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在一个月内完成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

2.语文综合活动贯穿教学过程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综合活动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深入读懂文本内容。比如在《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沙仙。这样的综合活动有趣、活泼,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沙仙的形象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神奇的想象力有深刻的体会。

3.儿童剧表演促进对文字的理解

在儿童剧的创编和表演中,通过小组合作对细节进行研读和切磋,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了解到优秀文本为优秀儿童剧提供了极佳的蓝本,从而感受到文字表达的形象性,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4.拓展延伸必不可少

文本的阅读也不能止于阅读,优秀的文本必然是写作的极佳范本。在每一种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读与写的链接点,从而将阅读与写作联结起来。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常用到的策略有摘要策略、联结策略。摘要策略就是在有限时间内迅速提取信息,把长文章读短,学会概括。联结策略就是将文本前后内容、文本与读者联结起来,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阅读教学为例,我先运用了摘要策略,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描述总结五个孩子各自的性格特点,并描述沙仙的特点。摘要策略的运用使学生高效地读懂了五位主人公和一个怪物的特点,而且印象深刻。

再比如,我让学生接力概括故事,也运用到了摘要策略,就是让学生抓住关键情节接力概括。摘要策略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除了运用摘要策略,整本书的阅读还要运用联结策略积极建立各种联结,在各种联结中读懂文本,并能够灵活运用。

篇5:儿童水墨画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儿童水墨画教学的现状,结合美术新课标的有关要求,从学生的兴趣、习惯方面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探索中国画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词:儿童水墨画教学习惯 兴趣 生活经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美术教材就安排了中国画教学,这一安排是源于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国画体现了诗、书、画、印的结合,蕴涵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小学美术老师,如何让儿童基本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进而喜欢中国画,热爱中国画,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因为中国画用具和表现的特殊性,容易让学生很快产生兴趣;但也是因为用具和表现方法的问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学方法再不得当,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儿童水墨画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培训班及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开有国画课,但他们在国画教学中,都同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少儿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学“进去了”,成了“小大人”,先天不足地、过早地、人为地让孩子进入到一个莫明其妙的专业美术圈子里,成为美术教育的牺牲品;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与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到基本的中国画知识和技能,又能发挥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在我的国画教学中,力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努力地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预习是学习新知之前对教材进行自学的一个过程,包括对教材内容的了解,教学资料及用具的准备,还有对作品作者及其艺术特点的了解。预习的过程体现了动手动脑的结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做好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学习也就变的轻松,而且还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例如在学习《彩墨游戏》一课时,我就重点让学生查找有关宣纸和毛笔以及墨的知识,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介绍和交流,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用具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不但让教学变的轻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三、巧学技法,灵活运用

虽然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有一定的难度,但学习中国画不能一点都不给学生教,因为中国画表现材料的特性,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技法,那样画出的中国画将缺少中国画的韵味,导致和儿童水粉画、彩色笔画没有多大区别。比如在教授中国画技法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技法时,我先演示了浓破淡、淡破浓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思考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并上台演示,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了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印象深刻。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的技法要求,要适当降低难度,比如中国画中提到的墨分五色的要求,就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只要学生的作业中能体现两三个墨色层次就应该加以鼓励了。在学生完成作业中,也不要过多的要求非要用什么技法,只需要在指导中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白中国画在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就行了。

四、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用彩墨画鱼》一课时,我就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海底世界,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中各种鱼的形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在欣赏一些画家的作品时,给学生讲一些画家的趣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就给学生讲齐白石老爷爷为了画好虾就亲自养了一些虾经常进行观察,所以他画的虾特别生动。在尝试表现中,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对学生的独创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有时侯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别的材料和中国画的材料相结合进行创作,比如用油画棒或水粉颜料结合毛笔、墨汁在宣纸上作画,让学生感受作画材料的多样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也尽量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画水果,学习各种水果的画法,然后组成水果盘;学习瓶花的画法,还有画金鱼等等。事实证明,学习的内容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效率就会高,学生的创造性也会相应得到提高。这正如美术新课表中所提到的“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水墨画的学习应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学生一般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多画绘画日记,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搜集素材,因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画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作品才会更具活力。在搜集素材时有时并不需要画的很完整,有时看见一束花,一盘水果,窗台的摆设等都可以作为表现的对象,而且工具也没有限制,可以用铅笔、钢笔、彩笔、油画棒„„,表现手法上可以是线描,也可以勾线图色等都不用限制,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表现力,为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时侯我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给学生讲创作方法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六、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中国画,因为工具比较繁杂,收拾起来也比较麻烦,所以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如摆放用具的习惯,要求学生把学习用具摆放到右手边;还有蘸水的习惯,一般是根据需要来蘸水,不能随便涮笔,以免很快弄脏水;还有不能随便甩笔,多余的水可以用卫生纸或废宣纸吸;再有收拾整理的习惯,要给学生必要的示范和指导。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就会显得轻松自如。需要注意的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和指导,要把培养习惯也当作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中国画教学是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的途径之一,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节,因此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既能让儿童对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有所了解,又能和儿童的兴趣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儿童特点和时代气息的作品,这里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广大美术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

篇6:儿童水墨画教学计划

1.教学目的:

水墨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使少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2.教学目标:

引导和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让孩子体会“笔墨”。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手部力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3.教材分析:

水墨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绘画之一,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以水调墨、调色,画在具有渗化性能的生宣纸及其它吸水性较强的纸上的一种绘画,是在笔、墨、水综合运用下进行意象造型的画种,画面形象不拘泥于自然,讲究直抒胸怀。它历史悠久,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易被儿童理解接受,水墨画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它的愉悦性、形象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促进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

4.水墨国画的意义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光辉、灿烂、悠久的历史。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让儿童从小了解、学习水墨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儿童学画水墨画,不能作为专门化的技术训练,更不能用成人化的一套技法要求孩子,以免扼杀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儿童学习水墨画的兴趣,学会一些儿童能够接受的简单的表现技法,让儿童借助笔、墨、水的功能来表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启发他们潜在的智慧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将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创造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儿童水墨画是非常有趣的,不只是水墨游戏的表现,也突出色彩与童趣的结合,更有一番韵味。

5.儿童国画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画的方法不足一而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应的教学方法与内容有差异。低年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已具备一定的临摹能力,且学习任务少,学画时间充足,家长学生能把较多精力集中到学画上,便以较快入门,为进一步学画打下扎实基本功。高年龄的学生,自控能力强,表现力丰富,内容与低年级不同,需要适当调整,并增加难度。

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画兴趣,了解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熟悉毛笔性能,了解用笔的正、侧、卧、逆、散的不同方法和效果,学会简单的调墨调色。内容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绘制容易的事物如水果、蔬菜、鱼虾、小动物,认识毛笔“线条”,在明暗素描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石头的皴法和一些树的画法,使水墨风景更富有生机等。

篇7:儿童水墨画特点浅析及教学策略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

高中物理概念的特点主要有: (1) 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性, 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同时又高于实践, 例如力的概念、场的概念及能的概念, 它们与客观事物相联系, 又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过程; (2) 物理概念具有客观性, 理解物理概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观察和实验, 尤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物理概念, 与相应的物理实验息息相关, 通过实验的验证和进一步应用来更加完善和丰富物理概念的内容; (3) 不少物理概念具有可测性, 例如力、速度、电阻率和质量等, 能够用数学公式来表达, 具有可测量的性质; (4) 物理概念具有发展性, 随着人们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掌握的物理知识越来越多, 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这必将进一步完善物理概念, 因此, 物理概念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1. 丰富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 教师要运用一些措施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自觉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 在浓厚的物理学习氛围中, 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讲述“自感现象”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节干电池, 在课堂上将两节干电池串联后组成电池组, 选一位学生用手触摸电池的正负极, 问有无感觉?学生的回答是无感觉。再将电池组与镇流器串联, 让学生用手触摸镇流器的两端, 教师再将电键断开, 这时学生会发出叫声, 学生就会对这种现象产生好奇心。接下来教师就在这种氛围中结合书本上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实验, 引出对自感现象的讲解, 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掌握物理概念的关键, 如果学生仅仅依靠物理教材进行学习, 而不开展必要的思维活动, 就很难真正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建立正确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及判断等思维活动, 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教师在讲解“导体的电阻”时, 学生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导体的电流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导体不变, 电流强度与电压的比值成正比, 为衡量, 换一个导体做一样的实验, 结果一样, 只是数据不同。从而可知, 任何一个导体的电压和电流强度比值都为衡量, 即R=U/I。通过对两次实验结果的对比, 能够发现不同导体两端加上同样的电压,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不一样, 即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R值越大, 电流通过的难度越大, 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 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其大小为电压与电流的比值。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导体, 电压和电流发生改变时, 其比值不变, 这就说明导体的电阻是由于其本身性质决定的, 而不是电压和电流的强度决定的。

3. 分层理解策略

物理概念中的分层理解策略是指先掌握一个概念所阐述现象的核心问题, 然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归纳出这类现象的本质, 经过抽象概括, 进而更加深刻地应用概念。例如, 在讲解“动量”这一概念时, 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 大人与孩子相撞, 谁会被撞倒?分析概括出物体的运动效果是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决定的, 进而得出结论, 物体的动量为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的乘积, 即P=mv。最后,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 动量是矢量, 它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动量具有相对性, 它对应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 属于状态量, 动量的物理意义是, 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效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物理概念的学习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多种实验对比和观察中掌握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1]王双维, 王震.元认知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启示[J].物理实验, 2003 (8) :103-105.

[2]曹成刚.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问题及其发展走向[J].渝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12-113.

上一篇:中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下一篇:让灵魂跳出世界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