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

2024-05-09

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共15篇)

篇1: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

花丛

蜻蜓在绿叶上微微振翅

蜜蜂在花朵上细细采蜜

小草长满了每寸土地

淘气的孩子们在玩耍

欢声笑语传遍整个土地

哈哈哈——哈哈哈——

榕树下

燕子在榕树枝上梳理着羽毛

那叫声是多么的富有节奏

密密的枝叶长满了榕树

这就更吸引小朋友们

在榕树下玩耍

他们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烦恼

陶醉在这美丽的.仙境中

湖边

柳枝把湖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湖水是那样的平

没有一丝的涟漪

小舟的影子被水染绿了

石桥上站着几个孩子

正在数着河里的小鱼

忽然扑腾两三声影子碎了

低头一看好一个鱼跃龙门

篇2: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

柳树下

一对对快乐的影子

在柳树下跳跃

一声声欢歌笑语

在心里游荡

孩子们快乐的奔跑着

要躲开树爷爷头发漏出来的光

大海

没有巨浪翻滚

没有轮船轰鸣

一切是那么快乐

一切是那么安静

啾啾啾

树上的鸟儿在啼鸣

课堂

一会儿书声琅琅

一会儿反转课堂

勇敢的举手发言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一双双明亮的眼眸

映出希望的光亮

操场

一声声欢呼

一声声巨响

一会儿足球架

一会儿篮球框

塑胶跑道上一滴滴汗水

在童年的心中流浪

窗边

听不见汽车的轰鸣,

看不见辽阔的原野。

有那安静的音乐声,

也有那让人陶醉的书乡。

我浸泡在其中无法自拔,

从没留意阳光穿透玻璃从脚尖爬到手指。

船上

没有广播声在耳边,

没有电子游戏在眼前。

只有鸟语花香的环境,

和那芬芳扑鼻的花香。

在小船中迎风飘荡,

不会在意鸟儿在身边飞翔和鱼儿在身边嬉戏。

树下

由一片片树叶组成的茂密大树,

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笼罩在一起。

聊天,打牌,爬树,

生龙活虎。

一阵风轻轻吹来,

树叶快活地抖动着。

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

大海

海鸥在蓝天鸣叫,

大海在诉说着心声。

海滩上,人影在闪动

不时传来笑哈哈。

忽然大海像一层一层的书,

让人们饱览海洋的知识。

森林

森林是一片绿洲,

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

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

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

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图书馆

四周一片静悄悄,

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在这安静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书的有趣,

篇3:诗歌水墨深处的燕子

现在,燕子如果出现在城市上空,多半携带着一副急促的表情。不停地拆拆建建的城市使富有诗歌精神的燕子无所适从。显然,燕子的传统没能跟得上人类前进的脚步,它们以为守住了家园就守住了存在,这是典型的小农观念。前几天我儿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震和拆迁有什么不同之处?”我疑心他偷听到了燕子世界的热门话题,想以此来把我难住。我告诉他:“地震是上帝的意志,而拆迁是人类自己的想法。”但对燕子而言,这样的回答容易将人类和上帝混为一谈。它们没有选择离开的原因,可能是已经习惯于日夜不安而又假模假样的城市生活,并在这种刻意而为的文雅中找到了相对的安全。

燕子,是幸运地吻合了人类审美标准的鸟,以家庭为单位,在不损害自我利益的条件下,热爱集体活动;一年一度的长途旅游,保持了家园的新鲜度和亲切感,并以此与勤劳和灵性暗含默契。总而言之,燕子轻盈的双翅曾经掠过若干个朝代婉转的流水,径直抵达春天和中国民谚中最温情的部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在早春和深秋,这空中的流浪者以肉眼的相机俯拍到了什么秘密?从南到北,大地和节气的话语,它们始终秘而不宣。同样的迁徙,列队出游兼有呐喊助威的大雁像是仪仗鲜明的官员,而燕子却像是在此旗帜掩护下微服私访的机警钦差。

在我早年诗歌的水墨深处,一对紫燕泊进宋时词牌的屋檐。时隔多年我仍看得见那窝燕子,看见大我9岁的老舅一张兴高采烈的脸:“小燕子孵出来了。”

许多年后我明白了,其实那时的老舅也还是一个少年,对于保存住那样一个秘密他还有点力不从心。他告诉我,只不过忍不住要把快乐说出来,并不是要引起我共鸣。我抓住了我自以为正确的主题:“我要看小燕子。”

老舅后悔了,我看得出来。他感觉到麻烦来了,开始敷衍我:“燕子睡觉了,现在你也睡一会儿,明天给你看。”

“不行不行,我就现在看。”我固执的天性中充满令人望而生畏的倔强。

在全家向他翻的白眼中,老舅失去了同盟军,他只好自己出去搬梯子,我趴在窗户上看他模糊的影子小心地附在梯子上。一会儿,头顶上的燕窝里一片吵闹,大燕子叫声尖锐,小燕子跟着瞎吵。我感到了紧张。在此后的若干年里,我一次又一次经历了这样的紧张、期待和猜想——隔着玻璃和夜色,我看不清正在发生的一切,也无法知晓即将呈现的结果。事实上,除了等待我什么也做不了。当老舅把一只小燕子轻轻放在我的手心,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直到老舅把它又轻轻地拿走了,我才恍惚记起来它留在我掌心里的柔软和温热。

那只和我一样处在懵懂年纪的小燕子,它会不会也短暂地记住我?

成年以后读到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我想,除了燕子,王尔德找不到另外的鸟类来和王子一起承担人类的悲哀。因为童话中的命运,王子必须死去;但是燕子不会,它属于永恒的春天,它可以选择离开,与一个无望的未来脱离关系。在这个童话中,燕子实质上是死于对人类的爱。那样的一只燕子,一袭黑衣,它是否理应看见更遥远的黑暗?

就是那样一只在人性中飞翔的燕子,它如此亲密地与我们毗邻而居。在我家楼上的防盗门上方,燕子以门灯为假想中的屋檐,筑了一只醒目的巢。因为是顶楼,房子迟迟没有售出,社区管理也不怎样用心,楼道里的窗玻璃碎了也无人来补,直到冬天才钉之以塑料布,风一吹哗啦啦响,代替了邻居间的寒暄和问候。作为最早入住的房主,我们一家常常在楼道里遭遇同样穿行其间的麻雀和燕子。一天,我用家里的鱼网扣留了一只麻雀,囚禁在水族箱里让儿子观赏。据说麻雀无法以人工方式养活,它脾气大,在笼子里会被活活气死的,但我请来做客的这只麻雀虽然表示了希望逃走的想法,但并不拒绝免费招待的食物。第二天我就客客气气地放它走了。

有一天下班回家,头顶鸟鸣喧闹。爬上去看,是一大一小两只燕子,看样子是母子俩。我故伎重演,挥了两下鱼网,小燕子没经过这样的惊吓,吓傻了,乖乖被我捉住。大燕子悲鸣一声,俯冲至五楼,终于夺窗而出。一会儿,我家窗外出现了一支营救部队,大约有十几只精明的大燕子,围着我家上下翻飞,有两只还在窗纱上停了一两秒钟,试图往里面偷窥。它们消失了几分钟,然后又在北面的窗口出现了。在它们的安慰声中,小燕子安静下来,但它拒绝享用我提供的丰盛晚餐。我把它关在窗户夹层里,它撞了几下玻璃,以为是质地坚硬的空气。它并不怎么怕我,只是一心想出去。时间已至薄暮,因为我,它们的晚餐和归巢计划均被打乱。我把握着小燕子的手伸到窗外,那群大燕子很快围拢过来。我摊开手掌,立即有一只大燕子飞到小燕子身旁,它们的离去笔直、迅疾,像我今生射得最漂亮的两颗游戏子弹。

篇4:小学的作文:仿写童年的水墨画

停在枝头的鸟儿忘记了歌唱,

仰着头静静的听着,

麻雀也不再叽叽喳喳,

轻轻聆听这美妙的声音。

原来教学楼正演奏一曲读书交响乐。

清脆的下课铃声打破了寂静。

孩子们奔向操场去玩耍,嬉戏。

草丛

蝴蝶停在绿叶上微微振翅,

蜻蜓在

绿草铺满了整个空地,

调皮的孩子相互嬉戏。

欢声笑语融入了草地,

使它充满了无限欢乐。

树旁

黄柏树撑起一把翠绿的大伞,

一群白鸽在树阴下舞蹈歌唱。

阳光透过叶缝悄悄地看,

千万只眼睛织成一张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篇5: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儿童诗两首》的第二首诗,这首儿童诗通过“街头”、“溪边”、“江上”三个小标题,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简介】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1]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篇6:童年的水墨画作文

叮叮当当放学了,

收拾书包忙回家。

路边小草点头笑,

青草地里开了花。

一个个四处奔跑,

兴奋地尽情蹦跳。

全不顾汗水流淌,

只管追逐疯狂。

跳够了,

跳累了,

“轰”的一声,

全倒在了软软的草地上。

顿时,

只见那一对对闪亮的眼睛,

望着天空那雪白的云眨呀眨。

这时,四周静静的,

忽儿,

又响起了一阵叽叽喳喳,

原来,

大家在与邻近的伙伴说着有趣的悄悄话。

图书馆

图书馆,

一个安静的地方。

跟着伙伴去看书,

只听小兰扯着嗓门高声喊。

“你看你看,快来看,”

这本书可有趣啦!

一时间,大家一起涌过去,头碰头,

相聚看。

忽然,

“哈哈哈……”

几个人,

手捂肚子笑开了花。

“嘘,嘘,嘘,”

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发生了安静的提示不。

正笑得起劲儿的我们赶紧闭上了嘴,

忍着笑各自散去,

将自己喜欢的书找寻。

不知哪儿,

篇7:小学中段水墨画教学的尝试

一、走出教材,走近欣赏

水墨画融和了诗、书、画、印等多种元素,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小学中段,学生刚开始接触水墨,应当怎样开展水墨画教学呢?要使学生喜欢水墨画,画好水墨画,首先得从欣赏教学开始,通过欣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要如何表现才算好。从而提高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培养起对水墨画特有的审美情趣,

要让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困难。

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控制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象的形态比例,对小学生来说很难。

第二、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都是成人对生活题材的提炼,或者是学习一些前辈大师的固定模式,这很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久而久之对传统的水墨画感到索然寡味。

我在水墨画欣赏教学中,有时让看水墨动画片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水墨的氛围之中。有时通过对实物和水墨作品的对比,让学生找到墨色变化所产生的美。如画竹子时,我先在教室中组织学生欣赏竹子的照片和不同的绘画作品,又带着学生到学校后的竹林中感受不同时段的竹子的特点,还让学生欣赏水墨画的创作过程。我常常现场示范,让学生亲眼目睹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及变化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焦、浓、重、淡、清构成水墨画独特的风格,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通过对水墨画的欣赏教学,我校3年级学生很快就喜欢上水墨欣赏,在欣赏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水墨画,喜欢上了水墨画,水墨画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示范,教法灵活

中国水墨画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独特象征,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水墨画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课时少,二是教学方法不好把握。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启蒙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审美创造性并行的特点。如何兼顾水墨画的文化性与小学生的儿童性,这是当前教师进行水墨画教学中应该探究的问题。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水墨画教学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临摹名家或教师的作品,学习内容较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

三、减少束缚,自由创作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讲述,或者出示范画,然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去画。这无疑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学生往往以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纯的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显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只是为完成画画而去画画。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方式,通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了创作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我们总是先提出了一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自选动作,大胆想象,自由构思,独立作画。不要求他们画得很好,只要画得高兴就行了。

根据北师大版教材的安排,三年级的美术课就开始接触水墨了。虽然水墨课上起来很吃力,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材料,继而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掌握笔法和墨色(粗细、干湿、浓淡),然后欣赏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不一定要求画出具体的物体。刚开始学水墨画就应该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乐趣,我们不应该像要求成年人那样要求小学生。如果一开始接触就没有兴趣地画,以后学生会连工具都不带,就更别提让学生感兴趣,感知水墨的乐趣了。

减少束缚,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的思想更活跃,画出来的画面就会形式多样,比平时的绘画课更显得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参与。一旦画好了一幅作品,学生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再循循善诱,肯定会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水墨游戏》时,结合二年级下期的《绘画游戏》,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运用《绘画游戏》中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图形,加以想象,完成了一幅有趣的画。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添加这些图形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技巧,培养了能力。

四、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我们先从简单的线条练习入手,再逐步提高。在教学《水墨游戏》时,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竭,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启发学生分别用直线、横线、斜线、大点和小点,在学生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绘制水墨画后,就可以进一步教他们用弧线、圆圈等通过用墨技巧来画比较复杂的作品了。

篇8:《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篇9:《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篇10:童年的水墨画作文

屋后是大山,这里满目绿茵,夏末秋初,树上结出红艳艳的果子,时常“啪”地落下来,在地上溅出红色的浆花。这时,山上的野果子也熟了,好吃的野果往往长在充满尖刺的灌木丛中,稍不注意,就会跟尖刺来个“亲密接触”,但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我们这些吃货的决心。

我和伙伴们来到后山,乍一看,枝头的野果已经被摘完了。但走近一看,有许多野果藏在枝叶深处,很难注意到。我们先摘长在枝头上的,它们个个饱满,样子神似桑葚,紫的紫,红的红,让人直流口水。摘完了枝头上的,就开始摘深处的,深处的刺多,只能戴着手套摘。我先把手伸进灌木丛中,抓住野果子的小尾巴,用手轻轻一扯,野果就被摘下来了,实在扯不动的,就用小剪刀一剪,也是可以的。有时尖刺还会扎进手套里。我们强忍着疼痛,一股脑儿全部摘完了。最后,我们摘了整整一大袋。妈妈看着我们的战绩,只夸我们厉害。

看看这些野果,再看看自己的手,虽然被尖刺刮出了几道红红的血迹,但心里还是很高兴。从袋中拿出一颗小小的野果,放进嘴里,轻轻一抿。哇,虽是小小的一颗,但那甜津津、凉丝丝的汁水在口中爆炸,简直就是行走的榨汁机,从嘴里甜到了心里。望着同伴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吃的多了,嘴巴两边被汁水沾得花里胡哨的,我们也不介意,只顾着品尝野果子带给我们的那丝甘甜和快乐。

篇11:小学水墨画教学谈

一、趣味性教学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水墨画简单、概括性的表现方式非常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水墨画课堂教学往往采取临摹范本、机械训练的方式,将小学生水墨画教学等同于专业的美术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生为本,多措并举,积极实施趣味性教学,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达成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笔者在讲授一年级《水墨游戏》的时候,没有刻意地要求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去认识水墨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墨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识记生宣、熟宣以及羊毫、狼毫、兼毫等水墨画专用工具与材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在玩中体验墨色调配的浓淡层次,感受水墨不同表现方法与韵味。笔者先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入手,说美羊羊今天要到集市上买一些化妆品,于是她精心打扮了一下自己,先穿上白纱裙(在笔根调制了白粉色),又穿了半截粉色裙(在笔肚调制了淡红色),最后套上了红衬衫(在笔尖调制了鲜红色),然后随意在宣纸上一按,学生马上惊奇地叫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儿。吸引他们兴趣的目的已经达到,笔者便顺水推舟,鼓励学生们自己调色,画出一座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来。孩子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膜拜。

二、生活化教学

水墨画教学十分强调具体事物的意象,它有以抽象、概括的形式来再现事物的显著特征。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高度契合。教材内容有限,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笔者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公园里感受嫩绿嫩绿的小草,观察在春风中舒展筋骨的柳芽柳条;夏天到了,和学生们一起站立田间地头,看麦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像海浪,像飘带……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和传统节日,组织主题竞赛。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笔墨技巧与表现手法,更教会学生闪烁追寻美丽的眼睛,领略罗丹“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真谛。

笔者在讲授三年级《水墨画鸟》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回家后多观察爷爷鸟笼里的鸟,然后对照知名画家在水墨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想象自己如何利用笔墨的浓淡和干湿变化来体现水墨画鸟的韵味。课堂上,学生们有的画鹦鹉,有的画天鹅,什么织布鸟、大丽鹃、画眉、黄雀、百灵、金丝雀等应有尽有。有了对实际生活充分的观察做铺垫,学生在勾画轮廓、刻画细部尤其是眼神、嘴、翅膀、脚爪、羽毛等方面都胸有成竹,有模有样,充分体现了水墨画重“神”的特点。生活化教学不但较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的意识。

三、创新性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了各科教学活动的课堂目标,美术学科水墨画教学亦如此。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爱国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水墨画教学固有的人物、山石、花鸟内容体系,点染、勾勒的绘画技巧,还有临摹、写生的教学方式过于狭窄和死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美术教师要在充分继承、发扬传统艺术光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促涨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笔者在讲授六年级《水墨园林》的时候,摒弃了传统课堂讲授、训练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县里的几处传统民居,和学生一起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设计风格和文化价值。课堂上,笔者将这些传统民居作为学生习作的材料,引导他们在泼墨画法与勾线画法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取舍、留白的作画形式,辅之以水冲洗法、水拓法、拼贴法、揉纸法、喷绘法等各种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水墨画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中所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点燃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创新探究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小学)

篇12:《童年的水墨画》仿写

《童年的水墨画》仿写

作者:杨启帆 乡村 听不见街头的吵吵闹闹,广阔的田野里也十分安静,麦子在微风中轻轻地跳着舞,小狗也爬在地上睡起了大觉。不时地传来儿童的欢笑,那是他们放学后玩耍嬉戏。湖面 小河水在缓缓的流淌,枝头的鸟儿伸了伸懒腰。孩子们如鸭子一样钻入水中,白白的浪花飞溅了起来。那一个个小鸭子去哪了? 原来早已钻入水中去了。树下 感觉不到炙热的阳光,只听见百灵鸟在枝头歌唱。孩子们静静的躺在草地上,嘴角露出了一丝丝甜美的微笑。五年级:杨启帆

篇13:童年的水墨画的作文

童年是一幅水墨画,将成为我们珍贵又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幅水墨画,用多彩的画笔装点我们童年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我的童年“水墨画”,细细的品味,慢慢的欣赏我天真、幼稚的童年生活画面。

看,看那里。那是我在外婆果园中的趣事。那一年我6岁,我妈妈带着我到外婆的果园里过暑假。因为是夏天又是乡下,所以特别热,每次外婆看我热得在地下打滚,就会带我在樱桃树的躺椅上,让我吃着樱桃慢慢地入睡。有一次,我看见外婆手里的樱桃叶上有一条毛毛虫。于是我就吓得尖叫:“啊!啊!”“怎么了,怎么了?”外婆也被我吓了一跳。“外……外婆,你……你手里的……的叶子上有一……条毛毛虫。”我胆怯的说。外婆往手里一看,就哈哈大笑起来,这不是毛毛虫,这只是天太热,樱桃树的叶子卷起来了,你看后面是空的.,“哦!”这时我才稍微放了点儿心,不过一看到毛毛虫,我还是怕的要命。

篇14:《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一次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

然而,这仅仅是从了解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

篇15:浅析小学水墨画教学

关键词:水墨画;专科美术;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专科美术学生,是撑起国家明天的新的力量,本着秉承传统中国艺术的精神,学好中国画是必要的,而且又肩负着教育祖国未来的重大使命。因此,掌握好中国画技能技巧是必须所在。本篇文章对专科美术学生如何进行中国画教学和如何“教”做以下思考和总结。

1 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要从专业思想出发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好老师,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样就会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才能主动积极地步入学习活动,学起来才会其乐无穷。

对学生专业自豪感激发,首先,了解自己的专业并热爱上他们的专业,知道学好国画不但能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技巧而且还能提高综合素质,专业的技能技巧是她们走上美术教师生涯中最重要的生存技能而且能广泛运用。

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就要让学生领会国画的审美韵味,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参观各种级别的画展、欣赏历代名家留存下来的旷世杰作或者历届学生优秀的作品等。这样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国画的审美所在,更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准,从而喜欢上这种最能体现中国沉淀的艺术形式,就是国画。

2 强化握笔姿势的正确性

绘画的不同种类,都有各自特殊的工具材料。国画中特殊的工具和材料,就是毛笔、宣纸和墨。我们的祖先精巧地制造了不同种类的毛笔,画者们利用毛笔的性能灵活的笔法,或抑扬或顿挫或轻重或缓急,表现出不同的客观物象,挥墨泼豪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只有了解、认识和驾驭国画的工具材料才能成就一副好的作品。

国画的用笔用墨,最讲究的一个字就是“力”字。例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屋漏痕、绵里藏针等等,都强调用笔要有力量。所谓有力量,首先赋予肯定的是生命力的存在,同时更是一种人格的、精神力量的极具表现。古人云所谓“风骨”,就是这两层的含义。例如,国画题材中被誉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就本身看起来是纤弱的,但其中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同时,仍然有一种柔和的、轻盈的美,这就是克刚之柔。

对于专科美术学生这样的初学者,必须从正确的握笔的姿势开始严格地训练,正确的握姿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指实掌虚”让学生成为习惯,所以,只有握笔姿势的正确作为基础才会有日后漂亮的点、线、面呈现。

3 用笔的训练以临摹工笔花卉为首要

现在的学生年轻气盛,缺乏耐心,表现为急躁、希望“一口就能吃成个大胖子”。学习技能技巧也一样马上有成效。因此,让学生能平心静气,收敛学生燥气的心智,从工笔画入手训练是个很好的选择。

临摹历代名家作品是学习工笔绘画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它可以首先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绘画,然后学习典型作品高超的艺术技能,这样就可以对某一画家的画风与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证明,让学生从临摹工笔花卉画入手,选择一些学生所喜爱的题材。例如,荷花、牡丹等花卉进行绘画学习,效果很好。学生画好的作品教师再动手进行简单装裱,俗话说得好“三分画,七分裱”让学生的绘画作品也很像样,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好国画的自信心。

4 以“写意”练习用笔、用墨

都说西洋绘画是色彩与体和面的交响,而国画就是点、线、面和水墨的合奏,从而“用笔用墨”成为国畫的一个重要符号,有无笔墨,成为评判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知道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直接用毛笔蘸水墨(或色)作画,如果用笔用墨不够纯熟,水墨(或色)稍有控制不当,加之宣纸具有极强的渗透效果,画面就会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因此,要严格训练笔墨造型是必要的。用笔的训练主要在“意在笔先”即是笔不离意,如果是运笔犹豫、踌躇、笔不达意等都会出现败笔、误笔等效果。而缺乏用笔用墨的衔接会失掉气势以及节奏感。所以学生在进行笔墨训练时首要做到“胸有成竹”,其后再用笔速、笔力、笔势的抑、扬、顿、挫和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笔法中轻重粗细的对比,使其笔触中点线面的韵律感应运而生。同时要避免用笔用墨的死、板、结、滞等现象。

5 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刚开始进行练习时,应该从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辅助演示指导,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首先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师演示更是一种有效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手段。尽管我们教材中有范画步骤,但是很难全面展示。例如,用笔、用墨、用色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等都需要教师做详细的演示和讲解。要让学生亲眼看到整幅画的全部教学过程,才能真切的领悟其中精华所在。在小学水墨画教学中要充分知道“导”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代表作品,典型范画,将创作的感悟、构思的详细想法、制作的全过程及技能技巧的方法等详细的讲解与示范给我们的学生,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长期坚持,形成扩散型思维,增加学习兴趣,达到乐学。

6 借鉴,思考进行绘画创作

“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这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其中的“创造”运用在初级绘画里即是“变”,这“变”可以是借鉴某些喜欢的典型绘画作品,加上我们自己的构思,来完成一副属于自己的创作。或是改变临摹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以及工具材料的改变。例如,把一幅自己喜爱的动漫画作品用国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变”的创新意识是要培养的,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这种氛围是宽松的、自由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为前提,还要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才能创造认知活动。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做一些有利于产生联想的引导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活动。师范专科学生今天的“学”是为了明天在学校的“教”,以此借鉴,思考学习创作是很重要的。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思考中学。如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的:出示一个简笔画动物的图片。例如,斑马,要求学生用笔墨把它表现出来,形象生动、有情节。然后教师总结、归纳、概括,这样学生才能“变”出丰富多彩的好作品。

今天,秉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民族传统绘画,是我们学习国画的目的所在;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真切体验学习国画的乐趣和自信,要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学习国画,学好国画,使我们的民族绘画得以发扬,光辉灿烂。

参考文献:

[1] 裴玉林.中国画的墨与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2]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 林木.笔墨论[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4] 廖咏梅.浅谈教育之德育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9.

上一篇:你一定没听说过的英语趣味知识下一篇:中秋节安康甜蜜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