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2024-04-25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乡基本情况

乡地处新平县西南面,哀牢山脉中断东麓,西北同思茅地区的镇沅县接壤,东面同墨江县和新平县建兴乡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新平县城150公里,离玉溪市政府所在地260公里。全乡共有国土面积23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800米,相对高差1800米。乡内山高、坡陡、箐深,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1657亩,其中:田5109亩,地1654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亩,土地较为贫脊,“广种薄收”现象较为突

出。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147个自然村,末全乡总人口14782人,其中农业人口3488户14130人。乡内居住着彝、哈尼、拉祜、傣等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50%,哈尼族占总人口的15%,拉祜族占总人口的12%。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26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粮食总产553万公斤,人均产粮392公斤,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截止6月30日,乡辖区内共有经商户85户,全家外出打工694户2571人,零散外出打工1159人,在县城或在其它地方买房建房239户,外出办厂、办商店15户。上半年,全乡共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154人,政府有组织转移劳动力154人,其中向省外转移35人,向省内转移119人,自发转移劳动力3576人。

一、意义

首先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

化、促进工业化,提高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

其三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速度。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迅猛,城市化给城乡关系和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政府的角色就显得尤其重要。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可以加快我县城市化建设步伐。

其四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减轻地质灾害危害,保护好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其五是有利于加强农民群众就业

机会,增加群众收入,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方便子女上学,改变生产生活环境。

二、意见和建议

一是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结合集镇建设搞好并细化村、组发展规划,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

二是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快速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要加快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布局,加快县城和集镇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进一步繁荣城市经济,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吸纳更多的人到城市就

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的技能培训;二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就业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住房问题;四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医疗问题;五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子女入学问题;六是如何解决农民进城后社会保障问题;七是如何加大完善集镇设施,健全集镇功能,提高集镇品位等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我乡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力度;

坚持把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来抓,积极鼓励和支持群众进城进乡镇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打破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在政策上、制度上的界限,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加强农民技能、素质培训,着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使农村劳动力速度向二三产业转移;

出台相关政策和办法,奖励和帮助全家外出经商户顺利落户城镇。

篇2: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全力服务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我中心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重在以下几点予以加强:

一、开拓思想,紧跟步伐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加快我县新型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也是促进我县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中心要紧跟上级的步伐,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调研论证,制订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为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出主意、献良策。

二、加强监管,建设社区

中心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本着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思想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因

地制宜、加强监管、突出特色、集约服务。一要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区物业管理工作,对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房或购房的农户,及时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依法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立业主委员会,维护农村业主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行为。二要建立小区住宅区绿化建设标准、养护标准,对绿化管理责任等均作出了规范化责任制,对新型农村建设中可能出现的排放大量生活垃圾和污水等问题防患于未然,并逐步推行规范有序的物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享受到同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待遇。三要实施精细化管理。要进一步规范住宅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提高物业服务管理工作水平,重视矛盾纠纷调处,不断开展自查自纠和改进完善措施,加快我县新型农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

三、优化意识、集约服务

一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意识,切实将工作重心放到为农民群众和企业提供快捷、方便、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上来。二是在立项、规划、用地、建设、产权办理等环节,健全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完善办事流程,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办事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较为完备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村镇企业建立良好的联系机制,及时掌握和解决农民在城镇化建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房地产业营造

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建设一个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设施设备完善、和谐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做好准备,让农民过上城里人同质化的现代文明的生活,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

篇3: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应具备的功能既是现在我县的乡镇驻地发挥的作用, 因此, 建议采取一点突破、树立典型的方式全力打造“小城镇大社区”经典模式:全乡镇即为一个社区 (或者作为过渡阶段建设数量尽可能少的社区) 。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质上就是使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现农村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土地、劳动力等) , 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就是要变农民为新城镇居民, 但仍长期享有土地收益;使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 最大限度的创造出使用价值, 从而实现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上, 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农民、村集体、企业、政府四者的利益最大化。城乡一体化建设最大的收益者是农民。如何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如下:

一、乡镇一级政府的改革: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县级政府需要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小组, 在乡镇一级政府成立统筹城乡规划部门, 并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教育干部, 教育人民。大力宣传试点工作, 制定全镇村居向乡镇驻地或已经建设的少数条件优越的新型小区周围的大转移计划, 包括详细的惠民政策 (农转非后统一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农转非后的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子女进城入学、土地流转后长期可以获得更大的土地收益等) 、村集体取消后原有利益分摊到个人 (即原村集体的自留土地收益处置问题) 、企业投资优惠政策等。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要始终成为发挥主导改革、宣传和落实政策、保障各方利益的坚强后盾。逐步取消原有行政村, 原有优秀的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可以吸收到“小城镇大社区”管理委员会中, 确保使一个乡镇所有农民全部纳入到尽可能少的几个社区中,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土地规模化。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 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 同权同价。”在城乡一体化社区规划下,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保障“小城镇大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

二、农民是改革的主体:变农民为城镇居民是基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建设, 是一场农民运动。农民是这场运动的主体, 因此放手发动群众才能根本上实现这场变革。群众的积极性来自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要让群众感受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成后的优越性。让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大规划思路, 理解政府、支持政府,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的运动为群众自身求变革、求发展的行动。群众的支持离不开政府针对农民身份的转型的具体政策, 因此, 政府对农民身份转型及未来城乡一体化应该有详细的制度, 包括农民的就业、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土地流转后的长期土地增值收益等。能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关系到农民的强有力支持。

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群众具有长远的利益, 不改革则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不改变现状, 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不仅要让群众理解“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的意义, 还要明确其建设的紧迫性。让群众在获得直接利益的同时, 也要让群众识大局, 在追求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有眼前的必要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追求的绝不仅仅只是眼前的利益, 群众对党和政府是信任的、支持的。农民具有勤劳善良朴实的特质、具有求发展求变革的理念、具有坚定信念跟党走的执著, 这在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区建设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农村小区建设, 教育了干部, 也教育了群众, 农村小区建设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上还有所欠缺, 当前农村小区建设依旧分散, 农村土地依旧条块分割, 农民依旧是农民, 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建议立即停止一切没有整体规划的小区建设, 对于农村危房改造也应该停止, 鼓励农民以宅基地换“小城镇大社区”居民楼房。建议加快对当前农村住房进行依法登记、拍照、确权, 在确权完成后, 推进土地流转 (包括农村宅基地) , 农民不得重新在原址上修建房子, 逐步转移到社区居民房。诚然, 政府需要与农民认真的交流, 尽力支持群众在身份转变上的一切合理的建议, 把这场变革变成为群众自发性的运动, 那么城乡一体化建设必将圆满完成。

三、行政村的改革:撤村并社区是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因此, 我县应积极抓住时机, 加速推动农村土地、农村住房的确权和流转工作。土地的流转, 只是使用权的流转, 并非让农民永远失去土地, 而是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之后, 仍然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以保障长期的生活, 并取得更大的收益。要让村集体理解、支持政府工作, 明确意识到政府主导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就是为了群众享有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

“小城镇大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合并全乡镇的行政村, 将原有的行政村继续逐步合并到“小城镇大社区”中, 开展“撤村并社区”大战略转移。“小城镇大社区”建设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参与, 提倡的“小城镇大社区”建设最终将解散现有的大多数行政村, 因此要防止现有行政村成为障碍, 要使现有的行政村的“两委班子”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完美转型。按照山东省临沂市在全市选派“第一书记”的做法, 可以选派“第一书记”到试点镇基层党组织任职或选派驻村工作组, 协助完成撤村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转变, 需要勇气、智慧与决心。要不断的优化对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及群众代表制建设, 使村级党组织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

建议集中各方面的资源针对一个试点镇或一个“农村社区”开展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建议针对工业发展相对优势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镇作为试点, 例如店头镇、蛟龙镇等。现有的村居是适应小农业经济时期的发展规划的, 已经极其不适应现代工农业快速发展的时代, 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选择试点, “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这就给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路径。“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以“小城镇大社区”建设为突破口,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消除城乡差别, 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这是一个大战略。因此, 作为基层党的组织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 全力支持政府工作。基层党员必须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的奉献精神, 推进“小城镇大社区”建设, 实现城乡一体化, 全面奔向小康生活。

四、企业、社会组织的转型: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引入是动力

篇4: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讨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农村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广大农民实现了“分田到户、耕者有田”;乡镇企业的崛起,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洗脚上岸、开店进厂”;小城镇的发展,使一部分农民实现了“离土经商、进城脱贫”。现阶段,小城镇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融会处、工业和农业的对接点、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助推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加速城乡一体化面临着良好形势和难得机遇。

(一)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这项改革自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身份的打破,许多农村群众纷纷进镇造城、务工经商,城乡联动、工农互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拆除了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围墙”,为城乡经济的交流融合疏通了渠道。

(二)“打工经济”的兴起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多地少、劳力过剩,是农村不容回避的现实。据测算,我国农村目前进入非农产业和流动就业的农民将近 2 亿,未来 20 年内每年将有1.2亿至1.8亿剩余劳力。为缓解就业压力,各地都把“打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制订有关政策,强化引导服务,组织农村剩余劳力有序向城镇流动。打工者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在获得收入、增长见识的同时,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离土人员的增加,扩大了人均拥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无论是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

(三)实现共同富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保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对此,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着力从政策等方面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扶持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比如,在投资方面,通过增发国债、提供信贷、安排项目等途径,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在扶贫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结对帮扶、整体搬迁等措施,改善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社会保障方面,通过提高下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弱势群体的收入。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进城,加速城乡一体化。

综上所述,推进城乡一体化,条件基本具备,时机逐步成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实施。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障碍剖析

目前,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三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无本之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画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三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二)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入学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三)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目前,小城镇发展普遍存在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口少、面积小、设施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建制镇已达到19216座,城镇人口16984萬,平均每座城镇只有8千多人,若扣除 1689 座县级城镇,平均每座非县级城镇只有5千多人,不足 5千人的城镇有 1 万多个;平均每个小城镇的建成区面积只有 0.3 平方公里。同时,由于遍地开花,乱铺摊子,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娱乐、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市场功能残缺。加之城镇规模过小、功能不全、缺乏特色,必然导致对人口的吸纳力降低,制约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出路探讨

(一)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以创新机制为切入点,筹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发展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离不开投入。要突破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一是加强引导,政府筹资。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以政府的投入调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的积极性。二是产权拍卖,社会聚资。对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权、城镇道路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等实行转让拍卖,鼓励和吸引企业或个体私营参与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项目、建设城镇,支持他们领办、创办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三是盘活存量,以地生资。由政府出面对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征用,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其升值,然后面向市场竞价拍卖经营权,回收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把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作为引资的基础工程,全方位开放、深层次引进、大范围联合、高起点嫁接,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镇开发和建设。五是申报项目,银行贷资。对收益可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优势项目,科学论证,积极申报,争取金融部门对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

篇5: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汇报

我街道被在接到城乡一体化创建人物后,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首先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人员实行工作责任制,通过召开班子会议,党员等,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宣传,发动,解说,做到思想统一,责任明确。

二、科学编制规划,分解段目标实施

为了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更科学合理,我们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和县环保局环境污染治理试点,生活污水收集试点,对我街道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论证及规划编制,从我街道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着手论证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点,针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及实施指标,分阶段做出近期和远期实施指标、计划,做到量入为出,量力而行、超前设计,逐步实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县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政府为了切实改变农村像非洲现象的行之有效的实事载体,是改变目前农村生产环境,生活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渐进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搞建设,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们的意识,习惯和素质。为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利用党员干部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力度,还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专题简报等手段,深入宣传广泛发动,使城乡一体化建设家喻户晓,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建设意识,参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新社区观念,引导人民讲卫生,洁环境,绿街道,美家园的生产,生活习惯。

四、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坚持抓好项目这个加快发展的载体,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项目建设是争取资金的根本,有了项目,就可以聚集农村生产要素,整合农村优势资源,从而推动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年初以来,我们强力推进项目进展,明确了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和建设时限,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年底全街道集体净值资产5.3亿元,净收入1800万元;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增长20%,其中第二产业投资2.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投资1.4亿元,增长25%。街道、社区(村)二级集体项目12个,建筑面积16万㎡。

(二)以招商引资为舵手,大力推进城乡经济发展。

以来,我们乘开发区大开发、大建设东风,从实际出发,按照“工业强街、三产富民”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大举招商引资,强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城市化。目前,拥有各类标准厂房198801㎡,集宿楼20533㎡,三产商业用房31830㎡,每年仅租赁收入就有多万元,旺山生态园内三产服务业遍地开花,高档次项目全面对外营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现代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今年,我们还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抓好了木林社区1200亩无公害优质大米基地、村500亩市级蔬菜基地和旺山村500亩果品基地的建设。目前,优质大米基地一期40亩已进入田间管理;蔬菜基地1000米道路和2500米沟渠已经开工建设,还引进了日本医学博士野国夫创办的无公害蔬菜公司;果品基地150亩翠秸梨、60亩水蜜桃已经完成种植。在土地指标日益趋紧的形势下,街道在盘活存量资产上下功夫,不断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以村为试点开展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对帐内、帐外的所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盘点、核实,并对集体所有的固定(房屋)资产进行绘图定位,明确了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归属,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街道还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各类合作社的目标,在区农办的精心指导下,在完善两个物业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还分别建立了资产股份合作社,对村级部分集体资产进行了量化,实行送股到人、配股到户,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收益和农民的分红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是配合做好城市规划。按照开发区的规划设计,适时将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水利站、卫生院、工商所等行政单位搬迁至龙翔路东侧、加油站对面地块,并做好规划设计,打造新的行政服务区。二是倾力打造商业中心。高起点规划设计原中学地块,高标准实施商业改造,着力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商社集团入驻,建设高端商务、文化、娱乐、休闲和餐饮等配套设施,打造继吴山街后又一大新的商业中心——越来溪商业中心。同时适时安置一批动迁商业门面房,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三是实现村容整洁。我们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与条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我们坚持以点带面,改造方案以环境整治和穿衣戴帽为主,做好了自然村的重点整治和旺山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的建设,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扩大覆绿范围,目前绿化面积已基本达到了“远不见白色”的求,乡村环境实现了道路钢性化、墙面亮化、路灯亮化、垃圾箱封闭式、生活污水进网、绿化到边、公厕到位、河道更清,像旺山和张桥都已经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的称号。今年,我街道还在高标准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管理和服务体制市场化。

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村级收入的`同时,街道不断健全保障体系,提高群众福利水平,让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街道全力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续保、农保转城保等工作,使得村民各险参保率达到100%,同时,街道开设了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不断完善村民的福利,加大扶贫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五、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街道上下同志的齐心协力和顽强拼搏,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我们打造了“五大亮点”工程。一是旺山生态园。生态园从建设管理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变,把工作的重心从单纯的管理、建设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明年有关政府接待、环境管理等统一由旺山村负责,生态旅游公司主负责开拓增收渠道,积极争创4A级景区,实现年纯收入达到200万元的目标。二是三大农业基地。我街道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茶果、蔬菜和大米三大基地,完善沟渠、钢管大篷、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通过三大基地的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增添亮点。三是文溪花苑。文溪花苑占地1.33万平方米,现有公寓房650套,建筑面积82587.48平方米,总居住人口约2500人,现已安置170户,安置公寓房373套。目前,文溪花苑由溪上社区纳入规范化管理,社区高标准管理小区,完善三产用房、传达室、办公室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开发区品牌小区。四是莫舍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的基础上,莫舍社区按照城市化求管理小区,着力搞好周边环境,利用文化广场平台,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努力打造文体型社区,使之成为吴中区的新亮点。五是木林社区西浜村。村庄改造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为此,明年木林社区将选择相对独立的西浜村进行村庄整治,包括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对道路两旁路灯进行亮化,对河道进行净化,对农户外墙进行统一粉刷,对农户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等等。

六、抓好重点项目,进一步巩固建设成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必须加强建设与管理并重,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始终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念,贯彻于各项工作之中,落入于各位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运动中。一是抓好项目建设。加快富民小区配套区、溪东农贸市场、东吴工业园工业坊等已开工项目建设速度,依托城市副中心优越的投资环境,坚持内外资并举、第三产业优先的原则,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商贸兴街”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和餐饮等第三产业。二是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要加快老镇区拆迁安置工作,完善加强老镇区基础设施,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搞好环境、秩序治理,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努力打造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化新,打造镇区新商圈,三是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道路网络体系,逐步扩大村庄整治范围,做好河道清淤、驳岸修建、危桥翻建等实事工程,加大投入,全面完成山体覆绿,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生活贫困的家庭办好低保和低保边缘,加大对老党员、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扶贫力度。四是夯实社会稳定基础。深入持续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重点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加大巡防、监控力度,全面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立体防控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督,积极稳妥推进东太湖退垦还湖工作。五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不渝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全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篇6: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汇报

一、近年来全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两免政策,促进教育投入均衡。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总投入近250亿元,基本实现“三增长一提高”。2006年起,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和免国家、省教程教科书费政策,每年惠及城乡义务教育阶段55万名学生,为每位学生每年减轻负担300—500元。至2008年底,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3.21亿元的债务全部化解。

(二)实施九大工程,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先后实施危房改造工程、“三新一亮”工程、“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四项配套”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育两项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九大工程”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缩小了全市教育城乡差距。目前全市中小学合格率达100%。生均建筑面积农村小学、中学分别为6.06和8.99平方米,城镇小学、中学分别为8.75、11.40平方米;生均图书农村为12.3册,城镇为17.6册; 生均田径场面积、音体美教室面积、理化生实验室面积农村分别为7.37、0.12、0.21平方米,城镇分别为4.02、0.10、0.17平方米;全市农村定点完小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在校生与计算机之比农村为22:1,城镇为15:1。从统计数据看,办学条件的有些指标农村已经超过城镇。例如金湖县生均建筑面积、音体美教室面积和理化生实验室面积三项项指标农村分别高

前,全市小学教师大专率、初中教师本科率、普通高中教师中研究生率分别达75.4%、62.6%、2.7%。

(五)建立两个体系,促进教育机会均衡。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实施“育才兴教”工程,每年投入1亿元左右,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万多人次,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资助对象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段,资助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达15%,有效维护了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近年来,全市兴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298所,学生宿舍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在校住宿生12.6万人。切实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指导,形成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协调妇联、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学童”关护网络。妥善安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98%。

(六)加强三教统筹,职成网络初步形成。构建以县(区)职教中心为龙头,其他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全市县级职教中心均建成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区、**县、**区职教中心新扩建工程稳步实施,**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区职教中心获得“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的省级支持。**区被列为省级职教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中心创建,今年全市将创建4个省级、10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的乡镇成人校。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返乡农民工培训3万多人次,退役士兵培训2000人次左右,对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依托职业学校,项配套”工程没有配套教师微机,目前全市农村教师师机比很低,仅达15:1,而城镇师机比已达到1.5:1。全市农村和城镇生均多媒体教室面积分别为0.2和0.4平方米。城镇校园网利用率远远高于农村,建有网站或网页的城镇学校达55%,农村仅为7%左右。

(三)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全市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对而言,农村终身教育体系更加薄弱。一是幼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全市农村部分幼儿还不能及时入园。全市省级以上优质园多数集中在城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素质、保教质量都与城区有明显差距。二是成人教育、社会培训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全市乡镇成人中心校不足50个,距教育现代化“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 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从业人员培训率约为33%,距“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呈两极分化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管理者学历大学本科率为100%,农村为85.4%。城乡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方面,城镇学校100%配齐了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机构负责人,农村学校中只有40%配齐各处室主任,10%的学校只配备1名校长和1名教务主任。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方面,城镇学校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体现时代特点、素质教育及创新精神的办学思想及理念,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程度较高,农村学校相对较差。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学校校均管理制度有20余项,农村校均仅为5项。

(五)城乡师资素质差距成最大瓶颈问题。一是城镇教师学

高”的要求,但其中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实际可用于发展农村教育的资金很少,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弥合城乡的教育水平差异影响较弱。三是由社会和教育转型而形成的政策制度缺失加剧了城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缺少政策和制度支撑。过去一段时期,城镇一些优质学校规模的过度扩展,使处于竞争劣势的农村学校不断萎缩。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教师聘任制,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引发了农村教师的逆向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师资配臵的失衡。

三、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全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立足***实际,谋划科学发展,确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实践,***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应紧紧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机遇,把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推动全市教育科学发展、协调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创新发展思路,确立更高目标,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实现从“高标准普及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到“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的突破。在高标准“普九”的基础上,实施“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工程”,即高标准普及从3-6岁幼儿教育,一直到高中段教育,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城乡人民的教育需求,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实现从“城乡标准化教育”到“城乡优质化教育”的突破。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以“优质教育”为价值取向,从校园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网络环境、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活动场馆、实践基地等方面,按照可

级财政预算,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实现统一标准。财政预算内拨付的公用经费纳入专户核算和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严禁提取任何形式的调节基金。市、县财政在向同级人大报告预、决算时,要将预、决算内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情况作出专题汇报,以接受人大的监督。三是建立督导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指标评估体系,将各项指标分层次、分年度纳入对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考核,考核评估监测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以促使各级政府教育职责的落实,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三)科学规划布局,发展终身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体系一体化。一要统筹规划教育布局。要按照城市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促进教育与城乡经济社会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布局调整中加大力度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本着“减少点数、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实现“高中集中到县、初中集中到片、小学集中到乡”的布局调整目标,实现城乡学校空间布局一体化。二要提高农村教育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成果。扩大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服务功能, 组建以中学后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社区学院,使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农村社区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普教、职教和成教统筹结合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提高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将每年未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尽可能组织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整合教育资源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农村开展“订单式”培训、“一条龙”服务, 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强

市实际,制定并实施《***市中小学办学标准》和《***市农村成人中心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在学校建设中实行标准化配臵和规范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力争到“十二五”中期,全市城乡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一致。二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集约化建设。撤并学生数低于40人的小学教学点和招生数每年在100人以下、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初中。集中力量办好乡镇中心小学和片初中,按照标准配臵装备和师资。撤并后要按照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建设分布合理的寄宿制学校。三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校园网建设。在“校校通”基础上推进“班班通”建设。加快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步伐,完善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建设。建立相应的管理使用和资源开发制度,有效促进城域网的应用。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开放性的校园平台资源库。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六)深化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推动城乡教育质量一体化。积极实施“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致化、道德教育生活化、学科教研优质化、文化建设特色化”的“五化”战略,均衡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一要以提高校长素质为关键,着力提高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管理水平。采取校长结对、挂职锻炼、在职进修、举办培训班、考察学习等方式,着力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学校校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逐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系。二要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心,着力提高农村和城

上一篇:高三复习资料下一篇:历险记作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