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

2022-08-27

第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

长沙金洲城乡一体化试点情况汇报

中共金洲镇委员会 金洲镇人民政府 2010年3月27日

各位领导: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来金洲视察指导工作,感谢对金洲的关注、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长沙金洲城乡一体化试点情况进行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金洲镇位于宁乡县东北部,距宁乡县城约11公里,距长沙市政府约24公里,属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金玉组团核心区域,是长沙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区域和宁乡快速融城的前沿阵地。镇域面积62.1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社区),人口3.1万。金洲新区前期开发20平方公里,其中涉及我镇5个村共15平方公里。今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五年突破一个亿,十年跻身市十强”的奋斗目标,并明确了2010年“财税总量进入县十强,发展速度挺进市十快”的目标任务。

2007开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开始联点我镇关山村,2009年村改为社区。关山社区辖4个片区,626户,2668人,村域面积4.94平方公里。近年来,由于陈书记的办点,金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8月,在陈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启动了长沙金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今年,金洲片区又被定为长沙市城乡一体化试点

1 11个单位之一。试点涉及4个村(社区),由核心区建设、集居点建设、民居房改造、农业开发等四个项目组成,同步规划实施建设。目前试点区面貌一新,成效显著。

二、主要做法

试点以来,陈书记等省市县领导多次亲临视察指导,既从宏观上总体把握,又从微观上具体指导。陈书记指示我们,要“探索一条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实现一大转变,致富一方百姓”。“探索一条路子”,即农村改革与发展新路子;“做好一篇文章”,即做好土地节约利用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文章;“实现一大转变”,即实现农村农民生产经营内容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致富一方百姓”,即最终达到富民强农的目标。按照陈书记提出的总体构想和具体指导,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指挥,率县直各有关部门,帮我们积极推进试点建设,致力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新农村建设路径和运作模式。

1、坚持一个理念,探索一条路径。我们的基本理念是: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探索走出一条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主导,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动力,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手段,以土地流转、项目开发和多业经营为途径,以富裕农民和发展农村为根本目的,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两型”特点、具有长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2、做好一个规划,明晰三个布局。我们编制了《关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国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及土

2 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公用设施、生态保护等九个子规划。规划做到了“三统”:即统一各类布局、统揽各类用地、统筹各类规划。规划的总体布局是:“两片区”(北区观光农业片区、南区生态休闲片区)、“三产业”(种植业、养殖业、休闲业)、“五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水果基地、观光经济作物基地、生态养鱼基地和乡村旅游基地)。

3、做好一篇文章,创设一项制度。即做好土地文章,创新建立农村土地节约利用、集约经营,城乡一体、优化配置,有序流转、开发增效,收益共享、致富农民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新制度。一是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增加农业用地,节约建设用地。推进“三项整理”,即:村庄整理、道路整理、土地整理;推动农民住房实现“三个转变”,即“平房向楼房转变、大院向庭院转变、分散向集中转变”;实现宅基地“两个转移”,即“占耕地向占荒地转移、占平地向占山地转移”;推进“三个开发”,即开发疏林地、开发旧宅基地、开发农居点菜地。通过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可新增耕地1926亩,节约建设用地391.5亩。目前已经实施的农民集居点首期搬迁62户,搬迁以前户均占地1.5亩,集居以后户均占地0.7亩,节约建设用地近50亩。二是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约开发土地,有偿转让土地。把节约出来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或有偿转让,实现农村土地升值增效;把开发和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置换到城镇和园区用于开发建设,集体和农民获得收入或股权,把城镇和园区收益过渡到农村,实现城乡土地合理流动、高效配置,释放农村土地

3 潜力,放大农村土地价值,让农民共享土地收益。

4、整合三项投入,破解一个瓶颈。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投入。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资源变资本,扩大市场投入。扩大市场投入的关键在于农村资源资本化,资源资本化的关键在于整合农村土地、市场、人力等资源,其中最现实、最持续、最根本的就是农村土地资源。我们通过国土综合整治增加耕地、节约土地、增加指标,把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建设,以开发建设盈利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投入来源。二是农民为主体,推进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主体必须是农民。一方面,利用市场的手段,把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成可供流转、出让、开发和融资的资产,以宅基地换新房,以承包地换股权,实现“不动产向可动产转变、低效益利用向高效益开发转变”。按照“两点一片”的规划布局,计划将385户分散宅基地进行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按照一定比例给予节地奖励、换地奖励和建房补助;整合集体用地3000亩用于核心区项目建设,农民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把农民变成公司股东。目前已融合宅基地12户、集体用地834亩。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的手段,引导农民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房屋及庭院整治、进行各种产业经营,计划对241户民宅进行统规整治,目前第一期已完成131户的统规整治。三是政策作引导,整合政府投入。按照规划统一布局,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国土、林业、教育、卫生和产业培育等政策性投入,夯实发展基础,改善整体环境,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缺失。

5、构建一个主体,搞好一个运作。找准新农村建设市

4 场投资主体,变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变外部促动为内生带动、变财政输血为自我造血、变单一投入为多元投入,即保障投入力度和效益,又保障农民最终受益。我们的做法是:由长沙龙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一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股份公司,成立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合作社,合作社入股该公司作为股东。公司对节约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开发经营;合作社依据股权获得收益,再由合作社把土地收益直接向农民分红或者用于公益事业建设。为解决项目前期融资问题,由县国土储备中心调剂熟地为项目向银行抵押贷款,待项目开发土地升值后再与县国土储备中心进行置换。目前,正由新成立的湖南龙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核心区项目,开发高档住宅和休闲度假中心,打造乡村休闲示范区。首期启动约843亩,现已开发200余亩,共建别墅70余栋,已有30余栋封顶。通过这个项目的运作,将提高农村土地综合开发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带动整个新农村建设。

6、实现三个转变,富裕一方百姓。一是资产变资本,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土地权益股权化、土地资源资本化”为改革核心,农民把手中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到项目业主,农民获得租金和股本红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既依靠土地致富,又摆脱土地束缚,已有1100多户农户自愿入社,流转农地2200亩,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二是农户变商户,增加经营性收入。发展特色经营,推进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通过给予补助奖励、开展技能培训等

5 措施,引导农民兴建农家乐、从事物业配套服务和现代种养。目前已发展农家乐15户,年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营业收入近400万元;发展葡萄种植大户65户,年收入300万元左右,今年在市县农业局的支持下还将建成1000亩葡萄基地。三是农民变市民,增加工资性收入。依托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休闲产业和新型工业,加大农民现代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就地变成企业员工,将部分农民迁入集中小区,在不征地、不拆迁的前提下,实现农民进厂不出村,保证农民土地流转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使农民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和“保障金”(养老、低保和医保)等稳定的收入。

第二篇: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7月31日至8月21日,省发改委张令保副巡视员带领体改处一行5人,先后赴淮北、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市开展调研。调研组就我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与五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调研,各市虽然启动时间不同,推进工作却各具特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各试点市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推进机构,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或实施方案,在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保就业、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稳步推进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1、认真谋划城乡一体化布局。各试点市均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把城乡一体化规划作为首要工作,从全市域的角度,按照组团式空间布局要求,编制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此指导和规范整个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马鞍山市把1686平方公里的市域国土作为整体,着力构建“1234”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芜湖市强化全市域概念,坚持城乡一体、市域统筹、和谐发展,将1.1万个分散农民居住点改为1000个左右的农村新型居住点。铜陵市依据“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城乡空间结构,建设宜商宜居宜游的生态山水铜都。淮北市结合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采煤塌陷区总体搬迁、交通节点和主城区东扩南移等工作,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山水生态城市。合肥市着力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合肥经济圈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的各类规划全覆盖。

2、加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项目建设力度。各试点市从本市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公路、公交、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淮北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今年拿出1亿元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各地城乡一体化的项目建设。出台了《淮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意见》和《淮北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7000万元重点用于引导5个试点镇的14个城镇、集中居住区和中心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预留3000万元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用于其他项目建设。芜湖市今年筹集资金1亿元,新建“村村通延伸工程”300多公里,实现行政村到中心镇半小时到达。铜陵市相继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并积极利用国债资金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兴建小型水厂,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国家级省“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补助项目投资617万元。合肥市2008年整合各级各类支农资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首批启动项目4个,总投资约6.7亿元。目前合肥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96.9%的农村设立了客运站点。

3、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在五个试点市中,除淮北市外,其他四个市都属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四个市结合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马鞍山市努力构建“一核四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布局,加快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芜湖市依托城市的辐射,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2008年财政投入涉农资金14.2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三农”超百亿元。铜陵市、淮北市紧紧抓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的机遇,向国家争取了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加快产业发展步伐。铜陵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行政性收费“零收费”。

4、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各试点市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并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逐步与市民同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马鞍山市构筑城乡就业社保网、城乡健康保障网、城乡文化教育网等“三大网络”,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建立和实施城乡一体、标准统

一、程序规范、管理动态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肥市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已改造完成全部D级校舍危房,乡村卫生服务站室普及“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建成农家书屋23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6项,全市95%以上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芜湖市从2008年起,打破城乡户籍限制,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全市城乡居民实行政策、待遇、管理、实施“四统一”。 铜陵市逐步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相互转移机制,实行统一的城乡务工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管理的统一。

5、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一体化试验。各试点市通过局部试点,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濉溪县百善镇、五沟镇,相山区渠沟镇,烈山区烈山镇,杜集区高岳办事处等5个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乡镇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批先行试验区,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启动。马鞍山市从去年初就在花山区进行了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通过“三自愿、三置换”,着力推进“三集中、三转换”,解决农民就业后的社区化居住、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加速城乡一体化步伐。芜湖市积极推进南陵大浦、鸠江城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项目安排、资金分配、国债投放、国家政策性贷款、金融信贷等方面向试点地区倾斜。其中,大浦试验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村企共建、政策创新、产业推动”的思路,引进鲁班集团东源新农村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17亿元,已初具规模,被批准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铜陵市确立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三化”(产权明晰化、产权资产化、产权市场化)目标和“两步走”(先试点,后推开)工作步骤,开展了土地产权登记确权试点,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五市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方案为引领,以组织协调机构为平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积极实施民生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做法是:

1、以组织协调机构为平台,强力推动城乡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为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各市不仅编制了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工作计划,而且都成立了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具体负责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推进指导、督查考核,形成了部门协助、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合肥市整合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涉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率。铜陵市、淮北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组,分别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户籍改革、土地改革、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进。马鞍山市把市直各部门履行推进城乡一体化职责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督查。

2、以开发园区为载体 , 有效带动城乡产业整合发展。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整合发展,各市坚持“工业强县富民”和“以城带乡,以城融乡”,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积极支持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县域、乡镇工业聚集区合作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提高开发园区的经济规模和辐射能力,从而形成增长极,有效带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2008年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到42.8%,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6.6%,而工业园区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以上,增长极作用明显。马鞍山市进一步优化重点开发区,调整镇村工业集中区,着力做大做强卫星城、中心镇工业经济。目前,全市已形成以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6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为支撑,以一批特色园区为依托的工业产业布局。截止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1165.9亿元,工业发展集中度达到80%以上。

3、以“三集中”为路径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各试点市通过大力推进“三集中”,一方面加速了农民向工人和市民的转化,带动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耕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带动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马鞍山市通过“三集中”,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13.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7%。淮北市借鉴并创新出三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即村民自建模式、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模式、拆建改造“空心村”模式,其中,濉溪县百善镇启动了“521”工程,即重点建设5万人的凤凰新城集中居住区、2万人的钟楼集中居住区和1.2万人的张集集中居住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整治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村民学习有去处、娱乐有场所、健身有器材、办事有服务。合肥市总结推广城中村改造、整村推进、环境整治、产业带动、强弱融合型五种模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土地及宅基地整理、整村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4、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全面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市根据财力,以民生工程为抓手,按照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合肥市近年来实施了36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体系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体育健身工程等内容。芜湖市今年实施32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19.5亿元,积极实施惠民直达工程,惠民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并制定了《芜湖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铜陵市2008年实施30项民生工程,涉及农村的有24项,重点完善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用于农村的资金投入超过60%,农民受益面超过90%。

5、以体制改革为动力,积极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各试点市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增强乡村自主发展及与城市对接的能力,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合肥市出台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及配套文件,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68.07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2%;2007年整合市区的农村信用社成立了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2008年推进3县农村信用社组建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多渠道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芜湖市抓紧修订《芜湖市户口管理制度改革暂行规定》,实现新划入城市新区户籍“一元化”管理,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马鞍山市积极探索建立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经营权补偿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以土地换股份、换社保、换就业;改进市、县区财政分配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三、城乡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市在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逐步解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少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推进。由于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从而增大了试点的难度,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如省直管县,由于市县管理相对独立,市对县的投入能投却不愿投,想统却不能干,造成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方面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成本上升、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等问题。再如,铜陵市的江北飞地(铜山、安铜)与江北的郊区灰河乡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工作沟通和协调难,使得两地在城乡产业布局、居住区的布点和道路的连接等方面难以对接,不仅不利于铜山、安铜两地发挥优势,发展“桥头经济”,而且制约了灰河乡的经济发展。

2、农民住宅和土地确权不到位妨碍了土地流转和创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中,由于土地确权的滞后,确权证书缺乏有效性,无法实现农村土地资本化,也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效率和农民财产性收入,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行。例如,铜陵市已进行了确证发证试点,因确权证书得不到金融机构认可,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和市场交易,大大影响农民积极性,还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纠纷增多、矛盾激化。再如,农民集中到新的居民点,即使有了住房,却无法拿出房产证做抵押获得贷款,也不能进行房产交易,限制了资产盘活,压抑了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因此,如何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解决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亟待解决的任务。

3、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推进一体化建设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作保障,特别是以“三集中”为主要手段的推进工作,更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目前,省级财政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资金提供支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资的主渠道仍然依赖市县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推进。据调研了解,各试点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均感到力不从心,受“三集中”必要前期费用和资金制约,一些已列入规划中的建设项目难以实施。特别是淮北市财力十分有限,资金压力更大,影响一体化推进速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省级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推进提供强大动力。

四、加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建议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战略部署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稳妥做好试点工作,尽快发挥试点的示范效应,实现以点带面,普遍推进的目的,必须加快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度,统筹协调好各试点市推进工作,加大对试点市的指导和支持力度。特建议如下:

1、切实加强领导,尽快建立省级试点工作协调领导机构。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亟需尽快召开省城乡一体化试验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以明确领导小组成员,确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部署下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重点。进而通过建立推进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省直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加强对各试点市的政策指导和切实支持,共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

2、适当调整部分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系。为解决市县同城管理矛盾、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建议对马鞍山市、芜湖、铜陵等市辖县行政区划按县改区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同时为三市跨江发展作必要的区划调整。

3、给予推动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

(1)实行土地指标的动态平衡。建议由土地管理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报经省政府批准,在全省范围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真正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实现农村住宅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动。对农村耕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置换和执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并实行宏观调控、动态平衡,置换指标可以在试点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使用,支持和鼓励试点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方式。试点市每年可安排当年土地拍卖收益的15%,作为改革试点启动资金。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原则上按照4∶3∶3比例分配(40%用于农民居住安置,30%用于新型工业化,30%用于发展服务业)。

(2)土地使用权和住宅确权。规范农村住宅、土地使用确权证书的发放,并赋予证书的有效性及融资功能。

4、加强对试点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参照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优惠条件,建议省财政列出专项,建立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资金。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省级财政对试点市每年各补助1亿元,主要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创业、就业培训,支持土地流转、土地置换铺底启动资金等。鉴于目前支农资金政出多门,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发挥应有效益,建议省城乡一体化试验协调领导小组统一整合支农资金,调整财政支出渠道和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农村合作银行发放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小额贷款,由省财政贴息1个百分点;试点市乡镇金融机构支农贷款达到60%以上可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户小额信贷由财政给予贴息,免交全部营业税和所得税。

5、鼓励深化改革,支持大胆创新。鼓励试点市积极有为,敢于突破,给予改革试验的自主权和“试错权”。建议按照“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原则,要求试点市深化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土地使用、行政管理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消除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要逐步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就业、社保、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社会服务体系,促进人口有序流动。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布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信贷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扩大信贷规模,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科学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创造条件进行“双置换”试点。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四篇:11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材料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活动材料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战略,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2.6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21亿元,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1亿元,增长24.1%;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25.1%;实际引进外资970万美元、内资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496元和4549元,分别增长15.9%和18.6%。一产、二产、三产的比重分别是14.4%、60.5%、25.1%。

工业:**工业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电力、化工、机械制造、医药、淀粉、塑料包装等多元化产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8.72亿元,工业增加值43.38亿元,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52.5%。

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我们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农业正朝着“一乡一业”、“数乡一业”的区域性优势板块和优势区域特色产业方向发展。目前,优质设施果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户太葡萄面积达

-1-

到1.5万亩。全县建成百头奶牛场、千头养猪场、万只养禽场等规模养殖场24个,奶牛存栏达到6009头,年生猪存栏稳定在20万头以上。

旅游商贸:**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农民画之乡”,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33处,其中人文资源10处,自然资源23处,已开发资源9处。已开发建设的景点有朱雀、太平两个国家森林公园、草堂寺景区、高冠瀑布景区、牡丹苑、重阳宫等。近年来,农家乐旅游蓬勃兴起,已形成甘亭镇的东韩村、草堂镇的草堂营村、杜家庄等8个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旅游专业村。**商业贸易活跃,集贸市场星罗棋布。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1亿元。

二、产业现状

(一)发展定位

以营造最适宜人居住、创业的环境为核心,以彰显山水人文魅力和打造充满生机的现代新区为重点,着力构建经济活力迸发、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管理文明、人民安居乐业、涵盖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征的中国第一画乡。经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建成人在画中,画在手中,兼具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新“画乡”。

(二)发展思路

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优势产业聚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2-

和谐共建示范区,加快 “一园三区一基地”发展,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产业布局

根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全县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1、县城产业布局:

按照“东固、西扩、南连、北优、中改”的原则,拉大城市骨架,逐步形成“三轴两带”、“一核六心”的空间结构。把县城中心区建成政治、文化、医疗、金融、商贸、餐饮、居住区,县城西区建成休闲娱乐区,县城北区建成民俗文化旅游区,东区以沣京工业园为重点建成工业区,南部以惠安化工厂和大唐第二发电厂为骨干建成工业重镇。

2、工业布局:

——做强东部 以沣京工业园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园区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包装材料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通过五年努力,沣京工业园规划面积超过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100户,投资额超过80亿元,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做大北部 建立西北地区纸箱制造基地。在县域北部沿108国道渭丰、大王一线,加大政府服务力度,着力解决融资贷款道路交通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导组建纸箱产

-3-

业园和产业协会,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鼓励、支持农民采取联办、独办等多种形式发展纸箱制造业。力争五年,纸箱制造企业发展到300个,年产量达4个亿,产值超过10亿元。

——建设南部 做大做强化工、电力产业。坚持以大项目为龙头,拉动地方财政收入,重点依托惠安化工、大唐**第二发电厂、**电厂等大型企业,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新型工业化机制,实施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战略,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的兼并、控股、参股、聚集优质资产,推进低成本扩张。发挥国防工业优势,加快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化工和电力产业。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加速推进军工企业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

——构筑草堂科技产业基地 充分利用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有利契机,积极与西安高新区联手共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实施退城入园工程 集中几年,对城区工业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进入园区发展。到2012年实现城内无工业生产企业。到2015年,逐步完成郊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任务,鼓励退城入园企业,进行改制改造,争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增长方式转变,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农业布局:

-4-

——产业定位 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城郊型农业方向,大力发展以奶业为主的畜牧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

——空间布局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城郊型农业、生态型农业。渭河沿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把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建成集休闲观光和优质农产品供应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区。围绕“稳粮、兴牧、优果、扩菜”的思路,以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经济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提高农民收入。在平原地带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无公害瓜果菜。山区地带重点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木业。畜牧业重点发展高产奶牛、瘦肉型猪、优质禽蛋。引进扶持一批果业、奶业、粮食深加工企业,加大对 “户太8号”葡萄、同兴西瓜等地方特色产品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4、文化产业布局:

——产业定位 围绕建设“富有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国第一画乡”目标,走农民画品牌化道路,培育地域主题文化精品,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繁荣文化产业。

——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画展经济”,规划建设全国农民画创作交流中心、画展街农民画一条街和东韩农民画风

-5-

情苑。加快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整合、包装,规划建设集民间民俗文化和特色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一条街,努力将**建设成全国民俗民间艺术基地。

5、旅游商贸布局:

——产业定位 围绕建设关中山水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此带动商贸服务业发展。

——空间布局

旅游产业要立足生态品牌,倾力打造“一区两园四大特色旅游”。“一区”:围绕发展旅游度假、商务会展、高档住宅、温泉洗浴等产业,加快草堂寺景区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秦岭北麓带上文化厚重的旅游亮点,西安市自然生态、游览休闲的后花园,**的旅游产业发展基地。“两园”:围绕发展生态旅游目标,加快建设太平、朱雀两大国家级森林公园,建成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和周边城市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四大特色旅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构建生态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宗教文物游、关中风情游四大精品旅游线路,打响关中山水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品牌。商贸服务业要按照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三、存在的问题

-6-

——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拉大。经济不发达、经济规模太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县级财政没有实力和能力进行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发展资金缺乏,投入不足。一是由于受土地、资金等影响,近几年来缺乏大的投资项目,外延扩大生产能力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到位,招商引资盲目性较大,缺乏针对性,招商项目质量不高,造成产业项目招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紧缺,造成项目落实难度大,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长期处于待地状态。二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扩大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改造步伐缓慢。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扩权强县政策落实力度。建议对**等15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从土地审批、规划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审批权限、程序。建立扩权强县试点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试点县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确保试点县能够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实现率先发展。

二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级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即使省上给足了财权也难以组织到与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因

-7-

此,建议省市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财力下移,保证县级“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县级财政困难将逐步缓解,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加大土地供给支持。当前,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的核心问题。建议省市在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过程中,增加扩权县的建设用地规模,适度放开扩权县的土地年度利用计划,压缩扩权县的基本农田面积,为扩权县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用地保障。

四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是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安西南方向的城市副中心,同时,又处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轴线上,这次又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扶持的扩大管理权限县,因此,建议在产业布局规划方面,能够考虑我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为我县在工业、旅游业和农业等方面推荐一些好项目、大项目,重点将西安二环以内需要外迁的企业、省内大型企业配套加工业务积极向我县推介,特别是西安化工厂等符合全市产业布局的化工、装备制造类企业向我县适度集中。此外,我县与高新区合作共建西安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工作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双方合作发展既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对口帮扶决策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促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在高新技术产业

-8-

项目安排上给予我县更多的支持和倾斜,促进园区尽快做大做强。

五是进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农村公路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西户公路过于狭窄,路面坑凹不平,严重制约着我县与长安区以及高新区的物资流通。为此,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我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将西户路改造拓宽工程纳入到西安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以推进我县与长安区和高新区的快速对接。

六是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县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户太8号葡萄、同兴西瓜等农产品品牌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知名度,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为此,建议省市在国家和省上的农业项目资金方面,对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予以支持,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9-

第五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促进县域教育更高水平均衡发展

近年来,胶南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建设“蓝色之城、绿色之城、幸福之城、未来之城”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11月我市被表彰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一、坚持政府行为主导,不断完善“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多年来,胶南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程,本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的原则,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切入点强力推进。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我市先后出台了《胶南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一五规划》,《胶南市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胶南市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区市直义务学校均衡发展的意见》、《胶南市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意见》等相关规划和文件规定,进一步明确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措施。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教师工资全市统发,农村教师人均工资由2002年的1131元增长到现在的3328元;2005年起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2006年春季,在青岛五市率先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校方责任险;不断完善以政府统筹为主导的帮困助学长效机制,依法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与普通市民同等待遇,近5年以政府助学券等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

近1000万元;投资686万元统一为农村学生配设了班车;投资368万元实施了“农村小学喝热水吃热饭工程”;投资314万元实施了中小学生饮水工程。

二、强化资源统筹布局,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胶南市确定了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学校布局调整等建设项目“统筹规划、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和校舍维修改造,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科学进行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全市小学由2000年的275所调整到现在的85所,初中由35所调整为26所。从2008年起,投入8700万元按标准化学校要求改扩建、装备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数量比例居青岛各区市首位。积极实施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增配工程,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400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学仪器更新、配备,在青岛五市率先完成光纤入校“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计算机装备累计1.8万台,所有学校均按标准装备各类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农村学校实验教学及信息化装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争取青岛市资金937万元、镇(处)财政1155万元,完成3.12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改造,彻底消除了薄弱学校。

三、不断完善教师交流培训机制,努力实现城乡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胶南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内容。以实现城乡、镇域内优质师资配备相对均衡为目标,创新实施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制度,自2004年以来,全市共有649名教师分别由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挂职支教和由农村学校到城区学校交流学

习。2009年又实施了“新教师顶岗实习制度”,将考录到农村学校的55名新教师安排到城区学校顶岗培训一年后再回原农村学校工作,促进新教师思想与业务的双提升。以建立研训合一的城乡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为目标,大力实施干部教师读书工程、新教师三年培训计划、班主任培训工程、小学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培训、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举办“教育干部全面提升素质培训班”,教育干部的课程领导能力、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全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

胶南市在狠抓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注重探索教育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建立完善镇中心小学与村小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实现“一个统筹,三个共享,三个统一:统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坚持教学进度、管理制度、教科研要求统一。建立完善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大力推广“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建立完善城区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从城区学校选拔部分优秀干部教师到其他学校任教,成立“校际教学研训联合体”,加大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筹提高力度;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开放办学、特色办学”,完善“决策民主化,执行规范化,评价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优质名校孵化器的作用。

上一篇:统计局能源统计分析下一篇:推荐经典诗词及理由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