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2024-04-09

【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共7篇)

篇1:【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 论意义、历程、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当前,厦门正在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厦门经济特区已扩大到全市,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城乡统筹力度,率先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对于加快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既是形势所需,更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岛内外;一体化

一、厦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厦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市发展模式转型,既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挥厦门在海西建设中的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试验区作用”、“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肩负着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的重要使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三农”工作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转型阶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问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任务繁重。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看,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又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

二、厦门统筹城乡发展的漫长历程

1、实践与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市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持续不断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城乡统筹体制机制探索和创新,其成效和经验均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深化。2003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居住社区化、就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福利社保化”的农村城市化思路和目标。2005年,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向工业化发展、农村向城市化推进、农民向市民化转变”。2009年8月,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2010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作出了推进厦门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要在形成岛内外一体化格局上实现新跨越。

(二)是规划建设管理逐步城乡融合。《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规划范围拓展到包括岛外农村在内全市域。全面落实发展重心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发展空间从城市向农村拓展、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倾斜的战略决策,全面启动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四大新城区建设,为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大力实施旧村改造和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实现质的飞跃。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通行政村、自然村道路硬质化。

(四)是社会事业发展城乡一体。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工程建设,全面实现村村都有篮球场和其他文体休闲活动设施,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统筹的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困难与问题

厦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和问题,岛内外和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岛内外和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目前厦门农村集中在岛外,岛外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层次落后岛内,城乡

区域经济差距明显。

(二)岛内外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岛外农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等社会事业方面既投入不足又分布不均衡,城乡人均占有公共服务资源及质量差距悬殊。与城镇接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与城市有一定差距。

(三)岛内外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从收入方面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之势。

(四)岛内外城乡规划建设差距。规划管理体系存在城乡二元现象,农村无规划或有规划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各种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计标准及建设质量明显地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对策思路

当前,厦门总体上已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特区先行先试和龙头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共进、社会和谐共荣,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岛内与岛外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规划是龙头和基础,要以“全域厦门”的理念,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体制。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二)是推进镇村规划。

(三)是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

2、统筹城乡土地管理利用

要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做好农村分散土地、宅基地集约利用文章,建立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城乡共享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一)是探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二)是鼓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

(三)是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通过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农民住房逐步向城区、集镇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聚集。

(四)是建立土地开发共享机制。

3、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思路。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集群发展。

(二)是推进服务业均衡发展。

(三)是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与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连接,逐步实现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同城同价。

(一)是推进城市市政设施向农村延伸。

(二)是加快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就业、社保、教育、文化等方面制度与城市的对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一)是推进服务均等化。

(二)是推进就业非农化。

(三)是推进福利社保化。

(四)是推进素质市民化。

6、统筹城乡公共管理体制

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

(三)是建立城乡并轨的基层管理体制。

四、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一体,但绝不可以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是“城乡一样化”,理解为是把乡村全变为城市、把农民全变为城市居民,或是把城市再倒退回乡村;更不可狭义地理解为是“村镇相接, 连为一片”的城乡地域空间的“一体化”。世界上没有100%城市化的国家,即使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农业不会消失,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场所不会消失,作为人类聚集的社区的一种形式,也不会完全消失,有城与乡的存在就有城与乡的差别存在,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始终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无法消灭的。城乡统筹发展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但却有助于城乡之间差别的缩小。城乡作为不同的空间区域,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统筹城乡发展中所指的“城乡一体化”主要应指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创造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以及城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地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篇2:【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尽管厦门城市化水平较高,财力较雄厚,但经济腹地小,发展经济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土地和面积上提高效率。

一、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坚持以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以科技创新促进质量提升,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二、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坚持把提高效率与注重公平紧密结合,全市财政一般预算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推行“全民社保”,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全覆盖,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较好地做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坚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城市的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提升市民的整体素质与物质生活,连续两届以总评第一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0年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最温馨的城市”。

四、是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坚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较早明确“生态立市”战略,走集约发展的道路,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长期平均增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在五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海空港口优势。二是产业发展优势。三是对外开放优势。四是对台区位优势。五是生态环境优势。

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转变提效、发展提速、民生提质的良好书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当前中国城乡建设存在“三大剪刀差”。

第一,是指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把它称为第一把剪刀差。

第二,是输送劳动力阶段,此时大量的农民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而选择进城,就是所谓的第一代农民工。在这一阶段,农民干着与城市人相似的工作,却得不到相似的待遇,这是第二把剪刀差。

第三,是输送土地阶段,农民集中上楼,节省出的宅基地还原为耕地,宅基地这部分可以换成城市建设用地,收购宅基地的成本与出卖城市用地的收益是天壤之别,这是第三把剪刀差。

实现一体化最关键的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用农业产业化推动厦门城乡一体化。一是要破除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二是要破除劳动力价格剪刀差,解决农民同工不同酬问题,三是要破除土地价格剪刀差,稳定房价和房产税。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第一,要着力在抓服务大局上有新作为。

坚持围绕服务海西和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大局,适时作出关于加快同安滨海新城建设、“法治同安”建设等决议,把全区人民的力量集聚到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和全国首批法治先进区创建上来,为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高度关注“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同安滨海新城规划,适时跟踪督办同安滨海新城招商引资和体育训练中心等项目建设,发挥人大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法治同安”建设等决议执行情况的跟踪督查,为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要着力在抓监督实效上有新进展。紧紧围绕“五个更加注重”,加强对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围绕区委“三大基地”、“三大城区”建设决策部署,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手段,通过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组织专题视察和执法检查、开展专项工作评议和专题调研等,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计划预算执行的监督,为我区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督促政府加快滨海西大道、城东中路等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汀溪新城镇建设、莲花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今年省、市、区64个重点项目的落实;进一步关注民生热点,加大教育、医疗、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切实反映民意,维护民利,充分发挥人大推动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职能作用,推进“平安同安”创建工作,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百姓生活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第三,要着力在抓代表工作上有新成效。开展人大代表“勤履职、树形象”主题年活动,强化专题培训,引导人大代表学习贯彻好市、区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人大代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代表开展“六个一”活动的积极性,主动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工作评议,带头协助区委、政府多做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在本职岗位上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带领广大群众投身加快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展示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

第四,要着力在抓自身建设上有新提高。以提高常委会履职效能为重点,狠抓自身建设。着力加强调查研究,围绕区委决策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热点,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提高调研质量,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建言献策。着力提高审议能力,在会前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观点、有分析的好建议,使审议意见更具针对性。同时,运用询问、质询等有效的监督方式,加大跟踪督办力度,不断提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服务海西和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能力和实效。

篇3:【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我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一工一城”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开创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创业就业服务,确保全县就业局势稳定

1、加大积极就业政策实施力度。努力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保持动态为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00%,大力推进“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

2、着力做好职业培训工作。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意见,积极争取上级就业培训资金、普惠制培训基金,创新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大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努力实现政策普惠,服务均等,全面带动社会就业。

二、突出扩面征缴,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及征缴,加快全覆盖进程。

2、按上级文件精神,认真做好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调整工作,及时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做好相应基金征缴及待遇支付工作。

3、做好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的资格认证,做好各类社保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提高社保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三、突出人才引智培养,提高人事人才管理效能

1、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有针对性的聘请外国专家实地调研和技术指导,务求取得实效。

2、落实高技能人才培训、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重点项目,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继续教育、供需科目培训工作,继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坚持机关事业单位逢进必考制度,抓好聘用合同签订工作,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考核、流动、工资福利、退休管理工作。严格按政策做好军转安置工作。

四、突出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健全执法维权机制

1、综合运用日常巡查、投诉举报检查、专项执法检查等执法方式,开展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等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拖欠工资、不签劳动合同、非法用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继续推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仲裁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提高应对、处置劳动人事群体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突出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升人社系统形象

1、大力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着力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人社业务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2、全面完成市、县下达的重点任务指标工作。充分调动人社系统资源,主动出击,扎实推进,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

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领导高度重视,指标层层分解。要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各分管领导要层层抓落实。及时掌握各项任务指标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共同研究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着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在创业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为实现农民增收,推进县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不断加大县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三)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险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社会保险应保尽保。

(四)加强社会化保险基金监管。全力配合做好省、市社会保障基金审计检查工作。加强社保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基金安全运行。

(五)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预防和处置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案件。

(六)扎实做好仲裁信访工作。深入开展信访专项治理工作,切实推动从政策层面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大重大信访隐患排查力度,有效避免重大信访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发生。

篇4:【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一、统筹城乡“供水网”建设,提高城乡供水质量

为了优化城乡供水资源,改善城乡饮水条件,确定201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全区城乡供水由区一级政府统一编制规划,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管理经营。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城乡水资源保护、利用、开发专项规划和全区城乡一体供水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供水资源和供水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为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归区水利局管理的“宁海区水资源保护开发投资公司”和归建设局管理的“宁海区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分别承担投资建设管理城乡供水资源和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已经完成城关第二水厂10万吨扩容工程,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17万吨;已实施建设临港水厂、宁东水厂和长街水厂等三个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计划今年还将启动建设宁海北部重镇区域性上规模的新水厂。其他区域性的新水厂在2010年前完成建设。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为了加强全区城乡供水统一管理,以供排水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水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及时做好原乡镇水厂的产权合并和供水并网工作,最后逐步建立“宁海区水业集团公司”,实施全区城乡水务工作一体化,实现城乡水业给、供、排一条龙建设管理机制,即合并现有建设局、水利局两个水业公司为一个建设管理主体。

二、统筹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排水质量

为加快我区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我区环境保护工作,确定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实施城乡污水处理由区一级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投资建设,统一经营管理。为了实现这一工作目标,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一规划。从2003年开始着手规划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去年又继续进行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规划,完成了全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共亨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实施统一建设。城北3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去年已建成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污水排放标准,优化了城区环境保护。计划2010年前建好城南、临港、宁东等三个区域性规模污水处理厂,2015年前建成西店、岔路、长街等三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全面实现全区城乡污水处理网建设达标覆盖。

三是实施统一管理。以供排水建设投资公司为龙头,把各个区域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分公司管理,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一条龙管理。以后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嫁接外资,转换建设投资和经营管理体制。

三、统筹城乡“垃圾处理网”建设,提高城乡环境质量

为了进一步搞好全区城乡垃圾处置工作,净化城乡环境,建立了村负责集中收集、镇乡负责垃圾集中清运、区负责垃圾集中填埋处理的三级联动建设管理机制,有效地解决全区城乡垃圾统筹处置问题。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运行机制,既可降低建设管理成本,又可提高建设管理效能。

按照这个统筹运行要求,去年已全面落实好镇、村环卫管理组织和人员,配好镇乡垃圾清运专用车,启动城乡垃圾统筹集中处置工作。同时,要求在2007年前建设好各镇乡垃圾中转站,扩容建设二期垃圾集中填埋场建设,不断完善垃圾中转和集中填埋设施,不断提高垃圾中转能力和集中填埋能力。

四、统筹城乡“管线网”建设,提高城乡建设秩序

城乡地下管线建设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管理,完善设施功能,杜绝多部门交叉重复挖掘建设,规范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秩序,不断提高城乡地下资源共享度,主要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实施统筹建设。从2002年开始,我们就组建了“宁海区地下管线代建公司”,统筹代建城乡地下通讯、电视等管线设施,并出台《宁海区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做到与城乡道路设施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为进一步理顺统筹城乡地下管线建设关系,今年要搞好从统筹代建公司转变为直接统筹投资建设的经营公司,全面实施城乡地下管线统筹建设管理新机制,为城乡地下管线使用单位提供统一建设和维护服务。

二是实施统筹档案。为了准确把握现有城市地下设施的建设现状,决定今年全面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普查工作,摸清现有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城乡地下设施档案库,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

三是实施统筹规划。今年启动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建设的长远统筹规划,严格实施城乡地下设施工程建设档案备案管理制度,使城乡地下设施建设做到统筹、长效、有序建设。

五、统筹城乡“供气网”建设,提高城乡生活质量

城乡管道燃气是现代城乡的重要设施,建设城乡管道燃气,对提高城乡品位,净化城乡环境,提高城乡生活质量,发展地方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浙江省天然气利用规划,东海天然气将在2006年前后在宁波北仑三山登陆。为了加快我区城区的管道燃气建设,重点实施了以下三点工作和计划:

一是完成了管道燃气建设规划。去年已完成了《宁海区城市燃气建设专项规划》,规划分近、中、远三期建设。近期为2005年前,主要建成200立方米储量液化中心气化站和相应天然气管网,给龙珠大厦、银海嘉园等5个小高层住宅区的3000户住户实施管道燃气供气;中期为2006年前,主要完成17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的燃气主干管铺设工作,管道供气用户达1.37万户;远期为2010年前,完成城市规划区内全部管网建设。

二是选择确定投资经营主体。经选择确定宁波星光燃气公司为投资建设我区城市管道燃气主体,目前已进入双方预期签约阶段,争取今年正式签约。

篇5:【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一、和平中谋求发展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

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三、世界多极化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四、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篇6:【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社会而努力奋斗

陈惠娟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

同志们:

在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取得良好开局和“十二五”发展壮丽画卷即将展开的关键时刻,我们召开这次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对2012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昨天我们检阅了一年来全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典型、新亮点,今天上午杨曹明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落实。现在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高点定位,切实增强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十二五”期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持续跨越发展最迫切的战略任务。

1.放眼国际国内形势,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关键期。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经济结构开始由二元向一元转换,人均GDP达到3000至5000美元,产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无论欧美还是日韩,都是在这一阶段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到今年年底,预计我市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50%,这意味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黄金加速期已经到来。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新变化看,金融危机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调整进程加快,全球性产业大重组势在必行,长期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以及全球化红利正在衰减,中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国内消费增长,而农村则是拉动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十二五”发展新要求看,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十二五”期间即将重点实施、全面突破的战略重点,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前提与关键。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2.综观我市发展历程,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时代重任。如皋人口多、底子薄,农村经济薄弱、历史欠账较多。2003年我市以沿江大开发为突破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以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发展。2003年起大力实施农村五件实事、发展六大农业主导产业;2005年以“三集中”为主抓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2007年以“三化”互动为载体,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2009年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出2012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最近,经过认真调研,我们初步提出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2018年总体建成全面现代化。新的目标催人奋进,新的任务充满挑战。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因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市“十二五”期间最重要、最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3.分析我市基础条件,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能可行。经过近年来持续跨越发展,我市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已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一是工业化进程加快,预计今年规模工业销售、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将分别突破600亿元、70亿元、30亿元,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关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农民进城进镇兴家立业,城镇化率达到50%,城乡互补、融合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通过大力实施“三年倍增”计划、“万顷良田”工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三大合作”,高效农业占比已达60%,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对接,市级“八横八纵”、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公铁水港四位一体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农村水、电、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协同发展条件初步具备。五是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优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社保等资源逐步向农村辐射和延伸,公共服务日趋均衡。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高效落实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的各项举措

全市上下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工作思路,猛攻重点环节,全面开创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新局面。

(一)以“三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高效推进三者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主线。

1.坚持把工业化作为“三化”深度融合的“火车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工业化是“三化”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工业经济的做大做强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能力的不断增强。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引导鼓励船舶及海工、汽车及配套两大主导产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销售等“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以熔盛重工为龙头,打造千亿级船舶产业基地和千亿级海工产业基地,加快韩国船舶配套园和欧洲动力系统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扩能改造,通过招商嫁接存量客车,推进5万辆电动汽车早日开工,加快落实180万套工程胎和2000万套小胎项目,发挥金属表面处理园功能,加快招引精密零部件制造企业,促进汽配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大力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以神马为龙头的新型电力材料、以九鼎为龙头的风电、以美能得为龙头的光伏、以元升为龙头的光热、以省级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宝众宝达和德源高科为龙头的医用和日用化工材料等板块。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引导企业运用先进技术和信息化改造四大传统产业,瞄准海洋工程、航天航空领域大型装备改造提升液压机械产业,着眼生物技术、循环经济改造提升长寿食品以及肠衣产业,突出自主设计、文化包装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围绕节能环保改造提升电力、冶金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2.坚持把城镇化作为“三化”深度融合的“发动机”,推动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顺应当前城镇化急剧扩张发展趋势,大力提升城镇资源集聚力和要素承载力。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一布局、统一建设,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确保江海高速城区连接线、新204国道港区连接线年底前通车,明年农村危桥改造基本完成;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确保主管网年底前建成;提升农村通达工程建设标准,确保明年基本实现“组组通”,农民集居区通达率达100%,形成“无缝对接”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建成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的镇区道路框架,高标准提升集镇功能,全面完善“十个一”功能,通过“十星级”创建活动,确保明年各镇完成60%以上,主体功能区创造条件全面完成。持续做大镇区规模,做优镇区环境,完善功能配套;加大老镇区的搬迁改造力度,注重整理土地资源,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围绕上海城市客厅、城中花园的目标定位,致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加快推进CBD、RBD招商建设,积极发展多业态现代商贸业,积极打造花木城、汽车城、嘉信钢市、农副产品等4个超百亿市场;加速发展广电传媒、创意设计、影视演艺、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注重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进一步打造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红色之旅等品牌;加快发展公铁水港一体的现代物流业,积极打造亿吨大港、百万标箱、3000万吨铁路运输能力,建设千亿级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基地。

3.坚持将农业现代化作为“三化”深度融合的“助推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拓展了空间,推动了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按照“三年倍增”要求,力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三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基础。吸聚“三资”推进农业市场化。充分利用“一会两节”和农业招商洽谈会等载体平台,积极吸引“三资”投入项目农业,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商品化,创新组织模式,做优做大60万亩优质稻米和10万亩特色小杂粮,力争明年单位亩产出达4000元以上;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达50万亩以上。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化。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农技创新体系;以百名科技人员“驻点兴园”、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活动为抓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全面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进程。培育品牌推进农业外向化。进一步放大“苏·皋长寿”品牌效应,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为抓手,着力培育花木盆景、长寿食品、外向肠衣等百亿级,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产业板块;强化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确保农产品创汇持续居全省县(市)第一。

4.坚持把“万顷良田”工程作为“三化”深度融合的“原料库”,保障城乡一体化。“万顷良田”工程有利实现农民利益和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为加快“三化”深度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实施以区带镇,推动由点及面。在主体功能区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由点及面向全市推开。实施以区带镇、区镇互补,将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各镇的土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年底前主体功能区、中心镇、一般镇分别编制完成5万、2万、1.5万亩“万顷良田”规划。实施和谐搬迁,推动高效突破。进一步健全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搬迁安置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民主动搬迁、自觉搬迁、进城进镇的愿望;要坚持依法搬迁、和谐搬迁,确保实现土地利用零违法、零强拆、零信访的“三零”目标。实施政策支持,保障工程实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各级农业建设开发资金优先用于项目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长期信贷的支持力度;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采取财政适当贴息、补助等手段,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村道路、水系、仓储等基础设施;加大培训、就业、户籍、保障等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保障“万顷良田”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以大力推进“三集中”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全面加快推进“三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以集约发展实现节约资源,以集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1.以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集聚集约发展。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加快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园区一级开发、与先进地区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工业集中区由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全面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承载水平和集聚能力,确保主体功能区各特色专业园区明年达到“九通一平”、面上各镇达到“七通一平”。鼓励主体功能区特色专业园区和各镇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主导产业的高端配套产业,确保入园企业达到规定的投资、产出、税收强度标准,全面提升园区投资和产出水平。大力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规划引领、典型示范的力度,以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村(社区)带动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向高效、规模、集约方向发展,确保明年各主体功能区建成2万亩、面上各镇建成万亩、各村建成千亩的高效规模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集聚区。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宾馆超市、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以村公共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连锁经营,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镇工业集中区和集居区为中心的农村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升农村现代服务业档次。

2.以土地向能人集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切实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围绕“三年倍增”目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经营大户为骨干,鼓励“本地资本+外地技术”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质农业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有序规范流转,形成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确保明年新增流转土地20万亩以上。要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进一步完善农地自由流转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培育发展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保障农民土地流转及增值的收益最大化。要全面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建立完善机制,发挥村党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推动作用,鼓励村干部流转兴办规模农业,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支持和鼓励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流转,统一经营、发包经营,明年每村流转土地确保达到500亩以上。

3.以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推进农民进城进镇居住为契机,全面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向集聚区延伸和覆盖,使广大农民与城镇居民共享更多的质优价廉的公共服务。全面加快农民集中居住。以万顷良田、镇区、园区、农保区土地拆迁整理项目区建设为抓手,适度超前加快推进多层、小高层农民集居区建设;加大招商建区力度,吸引实力强、品位高、信誉好的投资商开发建设集居区,确保安置房与商品房建设同标准、同品质,提高群众对集居区的认可度、满意度,确保明年主体功能区分别建成5000户以上,中心镇和一般镇分别建成1000户和500户以上,九华、江安建成800户以上的规模样板小区,明年长江镇(如皋港区)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2012年主体功能区实现高度一体化,面上各镇所属社区、机关下派第一书记、返乡能人书记所在村创造条件实现集居60%以上。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以义务教育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市创建为契机,大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现代化格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健全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快人民医院综合楼、中医院急诊楼等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加速发展农村文体事业,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充分发挥村公共服务中心作用,不断完善功能、提高利用效率,力争今年公民法治驿站实现全覆盖。全面提高农村保障水平。围绕覆盖全市农民、惠及全体百姓的目标,不断提高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各类企业用工必保、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应保尽保、公共财政引导新型农保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深入开展“双联双助”,确保动态消除贫困。

(三)以规范提升“三大合作”为依托,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覆盖到绝大多数农户、土地股份合作覆盖到绝大多数农田、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覆盖到绝大多数村组,使合作组织成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中坚力量。

1.重点依托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农民增收长效化。以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重点,让更少的农民经营更多的土地,让更多的农民进入二三产业,不断增加农民资产性、资源性收入和工资性、经营性收入。要在“利益分配”上求突破。土地股份合作社要大力提升运作水平,不断扩大土地流转收益,在确保农户保底收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风险和利益更加密切的联结机制,保障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在“转移就业”上下功夫。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依托各类职校、成教和实训基地资源,不断加大培训转移力度,持续增强农民就业技能,使劳动力能够多向技术岗位转移、多向收入高的岗位转移,确保明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要在“全民创业”上搭平台。创业是发展之基、活力之源、富民之本。要加快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倾心打造全民创业平台,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出的农民自主创业,要继续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能人、返乡能人带头创业,扶持更多农民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2.重点依托社区股份合作,促进村级经济快增长。以社区股份合作社为依托,以建设村级特色民营小区为重点,以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为基础,千方百计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文章。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符合条件的村(社区)成熟一个、建成一个,城镇所属社区、已撤村建居村组、被征地农民安置结束村组和人均集体资产超过2000元的村(社区)必须率先完成,确保明年消除村营收入20万以下的村,着力打造一批超百万村和超千万元、超亿元社区。大力发展村级特色民营小区。村(社区)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村级特色民营小区,推进液压机、太阳能、肠衣、纺织服装、绗缝、医疗器械等重点特色板块加快发展;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优质要素和资本投资村级特色民营小区,努力把土地资源转化为村级财源。大力发展村集体物业经济。要扩大村级物业性资产,鼓励各村(社区)到镇区开发建设商业项目,到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或三产用房,通过出租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鼓励社区股份合作社在民营小区创办村级企业、标准厂房和建设集居房,通过村集体入股等方式,以工促农壮大村级经济;最大限度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通过租赁、出售、入股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政策性、资源性、资产性、服务性收入。

3.重点依托农民专业合作,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切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重要平台,力争2011年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5%。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的规模。要把建立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规模扩张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和村组干部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吸引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确保2011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0家以上,累计突破500家,构建起覆盖全市镇村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的层次。坚持以“四有五好”合作示范社创建为载体,全面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合作社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由产值增长向效益提升转变,确保2011年全市建成“四有五好”合作示范社100家以上;要积极引导达到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转化为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规模,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的实力。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区域扩建基地,成立合作社联合社,实现资源和优势整合,不断壮大合作社经济实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跨行业、多领域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对产业和农户的带动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确保2011年参合农民比例达40%以上。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更有力的领导、更科学的规划、更完善的机制,大气魄、快速度、高质量地组织好、落实好。

1.强化组织领导。全市上下要以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为己任,自觉站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最前沿,自觉走在组织推进的最前列。强化市委领导主体作用。建立由我挂帅,杨曹明同志任组长,黄成、张辉、杜永红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导组织,定期研究,加强领导,切实承担起市委对“三农”工作的政治责任。强化四套班子指导主体作用。市委常委要以身作则,四套班子领导要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强化对分工联系的片、镇(区)、村(社区)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同时以“万顷良田”工程为抓手,亲力亲为培育一个统筹发展样板,为面上推开提供典型和示范。强化市级机关部门服务主体作用。更高水平小康建设领导组成员单位要加强业务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培养典型,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服务面上工作;市级机关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以“双联双助”为载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帮助挂钩村(社区)在农业园区建设、农民转移、土地流转、资源整合等方面,解难题、找对策,形成齐抓共建的局面。强化镇(区)组织推进主体作用。主体功能区要加快“三化”深度融合步伐,勇当更高水平小康的领头羊、率先全面现代化的先行者;各镇要高点定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高于全市、高于“十一五”的平均发展速度壮大镇域经济;注重统筹发展,明确镇村两级各自职责,在加快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职能作用。

2.突出规划引领。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镇区“十二五”规划、村(居)“三年发展规划”、小城镇和特色园区规划等编制工作,努力使规划成为引领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行动指南。要统筹谋划。要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社会资源共享和生态环境共保;要坚持以镇带村,加快完善各镇总体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集镇集聚区规划、村级集聚区规划和具有文化保留价值的村庄包装改造规划;要坚持以点带面,各镇(区、园)、各部门必须选择一个村(社区)、一个示范点,加强规划编制指导,以典型引路带动全面落实。要凸显优势。加强与长三角区域规划、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市“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努力在政策、项目等方面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强化功能片区的概念,促进建设、土地、产业、生态等规划的有机衔接;依托镇区历史、人文和产业,注重城乡建设的错位发展、注重村镇特色的充分彰显、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着力构建“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良好发展态势。要讲究科学。充分发挥专家和群众的作用,在空间布局谋划、重大项目确定、重要基础设施规划上,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意见,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形成共识、凝心聚力的过程。各镇(区、园)、村(社区)、各部门必须在10月底前完成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评判。

3.深化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迫切需要突破障碍,形成加快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推进“万顷良田”工程,促进农保区搬迁整理;要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制度,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推进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要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以农村宅基地和住宅置换城镇住房的机制,加快农民变市民步伐。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大力发展镇村银行、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大力引导金融机构向镇区延伸,拓宽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鼓励开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扩大农村有效物担保范围,为增加有效信贷投放提供有力支持。完善城乡一体管理机制。扩大经济发达镇(区)行政管理权限,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发展活力;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并轨,缩小城乡保障差别;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机制;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打破行政区域概念,积极探索与新型社区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党建工作机制。

4.强化党的基层建设。以“十面红旗”创先争优活动为主线,以基层党组织“五个好”、优秀共产党员“五个带头”为标准,在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中,充分发挥好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村级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选拔重用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突出“两新”组织建设,经济组织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必须覆盖到哪里。夯实基层能力基础。村级党组织书记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三年倍增”,推动土地流转、加快拆迁整理,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集聚、做优农村环境,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本地能人作用,始终带着感情为民做事、为民解忧,切实承担起村域经济的主体责任。机关下派第一书记要发挥资源优势,当好各镇村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返乡能人书记要发挥资本优势,在带动农民致富、推进城乡一体、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村官要发挥知识优势,以更高的定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胆略,当好更高水平小康建设的领头人、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联助书记要发挥部门优势,切实推动任职村城乡一体化进程;企业党组织要以“千企联百村”为抓手,发挥好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作用。夯实基层群众基础。加快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人民群众是主体。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在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统筹发展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凝聚群众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利益。要加强自身建设,弘扬奉献精神,树立党的基层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努力形成团结稳定、奋发有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篇7:【形势与政策论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建设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农村工业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是基础。龙潭区是工业大区,农业总量小,要加长农业这块“短板”,只有依托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走工业反哺农业之路,不断提高以工促农的能力。

1.1以“一地四园”建设为重点,全力抓好化工园区建设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与区政府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园区未来发展,将紧紧依托吉化,按照原料路线多元化、产业发展延伸化、产品加工精深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完善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为特色的化工产业体系,推进化工产业向园区化、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增强园区集聚和孵化产业的能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夯实基础。重点是建设“一地四园”。“一地”,即国家级碳纤维基地。以吉化碳纤维为核心,主要发展碳纤维原丝、碳丝及其制品,重点实施千吨级碳纤维、千吨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等项目。“四园”即精细化工园、生物化工园、汽车用化学品及三剂工业园和冶金工业园。现已开工建设了创业大厦、总部基地和展览馆,总部基地大厦现已入住企业11户。

1.2积极实施“一线三点”发展战略,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产业的集聚和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重点是实施“一线三点”战略,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配置。“一线三点”,即沿松花江一线向北发展,在长珲高速公路以南,依托中油吉化和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做大做强化工产业,发展“围化”经济;在金珠乡和大口钦镇、缸窑镇一带,依托建龙钢铁,建设棋盘钢铁产业配套、大口钦耐火材料、缸窑炭素制品等工业园,发展“围钢”经济;在江北乡山湾子一带,依托吉林—深圳精密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江北机械制造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现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已达到112户。2009年全区农村工业总收入730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近400元。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实现350亿元,增长36.3%;规模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增长49.1%。

2.以“两镇两村”建设为龙头,推进农村城镇化

要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或镇民,使农民能够集中居住,把村屯变成社区,使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与城市一致。

2.1立足区情,超前谋划 由于龙潭区的特殊区位,使它成为吉林市工业重心北移的主战场和省级开发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所在地,随着进区项目日益增多,钢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涉及江北乡、金珠乡的征占地拆迁日益增多,失地农民日益增多,这给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既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实行土地整理,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的目标,创造了条件。乌拉街和阿拉底独特的历史和民俗资源,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入选,也为龙潭区的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潭区委、区政府从龙潭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抢抓机遇,超前谋划,适时启动了以乌拉街强镇、金珠小城镇和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江北农民新村的“两镇两村”建设,推进全区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2.2突破瓶颈,强力推进 无论是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小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首先必须突破的瓶颈和攻克的难关。龙潭区委、区政府凭着“在职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敢想敢试、大手笔迎得大发展的开拓精神,以及政府在资源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终于打动了投资者,“两镇两村”建设都是先由承建单位全额垫资建设。金珠小城镇由吉林市鸿博建安公司承建,仅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项目,就需要资金3.5亿元。江北农民新村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一期工程需要资金3500万元。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项目也由龙潭建筑公司承建,包括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在内的一期工程,需要资金近1000万元。乌拉街强镇建设,现在已与吉林市隆鑫建筑公司达成协议,隆鑫公司先行垫资2亿元进行建设。

目前,龙潭区“两镇两村”建设正在按规划顺利展开。

金珠小城镇一期工程九座农民新村建设工程,已正式命名为“金珠豫园”,已接近主体完工。小区总占地18公顷,建楼61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户数2851户,可解决6个村13个自然屯近万人的居住问题,可以整理出土地5600亩。项目将于今年8月末全部竣工,10月份農民开始正式入住。按设计,金珠豫园将会成为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吉林市一流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所有回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都可以达到吉林市一流水准。

乌拉街强镇建设的各项规划都已进入论证阶段,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已上报省发改委,而且,参加了中国首届小城镇博览会,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按规划,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乌拉街将逐步成为吉林市北部中心镇,吉林省民俗旅游基地,吉林省最大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容纳人口7万。届时乌拉街现有人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的以外,全部搬进新镇区,实现由农民向镇民的转变,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江北农民新村坐落于城区,规划总用地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多层住宅楼24栋,可安置回迁户1780户,人口6240人。一期工程已交付使用,安置回迁的农户179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所有的回迁户可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飞跃式转变。

阿拉底朝鲜族民俗村建设,现在一期工程大门景区和院落区,已投资近1000万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民俗村初具规模。当地农民通过转产转业,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和劳务经济,足不出户,不离家园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

3.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其中农业既是基础,又是薄弱环节。坚持以产业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3.1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益海嘉里(吉林)粮油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建设的年加工40万吨优质水稻项目、吉林省金乌拉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水稻加工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并建成达产。目前,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2009年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8.7亿元,年销售收入实现了15.2亿元,利税4109万元,带动了11000余农户共同致富,企业用工人数达到了3451人,农户增加收入2575万元,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以市场为导向,优势产业和产品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经纪人、专业大户等,采取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农业龙头企业合办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全区共有各类农民合作社57个,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吉林市乾益种植合作社依托永昌米业,带动1000与户农户种植600公顷绿色水稻;乌拉街镇和兴毛葱专业合作社带动420农户种植1120亩毛葱;江密峰镇南沙村食用菌合作社,带动农户260余户种植黑木耳300万袋,年产销黑木耳30万公斤。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为龙潭区农业产业化的新动力。

3.3做强规模农业,做优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4大特色生产基地:一是以金乌拉公司、普康农业等公司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牤牛河水系2000公顷绿色水稻基地,精心打造了吉海、江密峰贡米等绿色有机大米品牌。二是充分发挥红阳饲料、乌拉食品等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发展了10000公顷专特用玉米基地。三是发挥吉热酱菜、乌拉北方等蔬菜加工企业的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了乌拉街3000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四是以永福公司和九江潮为龙头,建设和发展了种鸡、蛋鸡和肉鸡养殖基地。今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近3万公顷,其中,优质水稻播种面积10444公顷,优质专用玉米播种面积13198公顷;棚膜蔬菜生产计划达到3万亩。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1创新领导机制 2008年末,抽调精兵强将在全省率先设立了职能相对独立的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而且为确保新农办在新农村建设中总调度职能的发挥,由主管农业工作的副区长任主任,并且拨付专款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了车辆和电脑等办公设备。今年在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权重,在农口工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一家独占40%,其他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等占60%,从而从机制上确保了各乡镇街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事实证明,新农办职能的充分发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坚强保障。

4.2创新工作机制 区委区政府各部门积极将职能向农村延伸,创建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橫向联动、纵向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在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初步建立起了长效机制。在全区6个乡镇都建立起了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专门执法车辆,负责镇容镇貌管理和村容村貌监督工作;组建了乡镇环境卫生管理所,配备人员、车辆和工具,负责本区域环境卫生日常保洁、环卫设施设备维护和垃圾转运等工作。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环境卫生管理站,由村民委员会成员负责全村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初步建立起了 “户集、村收、镇运”的三级保洁管理体系和动态保洁机制。

4.3创新投入机制 在坚持新农村建设投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起了企业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进行了拓宽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的尝试。缸窑镇蛤什蚂村的新农村建设,永福集团先后投入600余万元,九座农民新村、阿拉底民俗村、乌拉街强镇建设等工程,都得到了企业大力支持。

200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74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投入375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区改造农村泥草房2580户,新建农村水泥路1049公里,建排水管线3400延长米,修建边沟34.6万延长米;硬覆盖213万平方米;改水14541户,建沼气池716户,生态卫生厕所990座, 安装路灯609盏。全区农村基本实现了房屋砖瓦化、道路水泥化、村屯道路绿化美化、环境净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还实现了路灯亮话、主街围栏一体化。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 0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建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166个,建农民书屋97个,建文化广场8个,安装健身器材130套件。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7%,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了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无论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都能已接近或达到城里人的标准。

龙潭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刚刚起步,与其他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统筹城乡发展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加快龙潭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上一篇:技防工程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黔驴之死,好事者难逃其咎(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