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2022-07-17

第一篇: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三伏潭镇委 三伏潭镇人民政府

2011年,我们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资近6000万元的三伏潭大市场及商贸区建成投入运行,仙桃直供水已延伸到镇区,污水处理厂正常启动,完成了一大批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和部分基础设施改造,全镇整镇推进垃圾填埋和垃圾池建设大面展开,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们将按照“放大亮点、整线推进、连线成片”的思路,结合镇村实际,注重工作实效,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大规模进行集镇改造,提升以城带乡的带动力

1、做精做优主镇区。以文明创建为主线,以十大工程为载体,以生态绿化为特色,按照“规划高品位、建设出精品、管理上台阶”的总体要求,加大城镇建管力度。重点完成镇区道路连接工程、大市场续建配套工程、318国道镇区人行道及花坛升级工程、东广场、华璞广场二期建设工程、原农贸市场和工业品市场改造盘活工程、亮化工程等10大工程,向宜居宜业小城市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2、做新做大小集镇。高标准编制夏市、毛场、丰口头3个小集镇新社区建设规划,以搬迁老市场、兴建新市场为突 1 破口,周边预留集中建房宅基地,配套建设社区服务设施,逐步形成集商贸、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社区,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社区转移。目前,丰口头新社区建设已经启动,完成房屋拆迁及场地平整,正在进行管网、桥梁施工。毛场中心社区正在制定方案。

3、做亮做美居民区。即在镇区范围内,对居民户集中区房屋立面、杆线设臵、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改造,力求一处小区一道景致,成为新农村建设亮丽的“窗口”。

二、大力度开展村庄整治,提升以点扩面的辐射力

1、办好“点”。坚持政府引导,村组督办和群众自我改造相结合,每个工作片沿主干道重点整治一个村,每个村沿村道重点整治一个组,通过重点村组的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村庄整治。

2、抓好“线”。去年,我们以夏市集镇为引爆点,大力开展以村居改造、管网配套、环境整治、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318国道万米绿色长廊建设,夏市集镇面貌焕然一新。今年,我们将依托绿色长廊建设的辐射带动效果,加快夏市段至留名口段沿线村庄整治,形成亮点,进一步提升绿色长廊示范作用。

3、督好“面”。在工作摆布上,不顾此失彼,坚持分类指导,整体促平衡,对经济基础好的村,坚持高标准建设, 2 全方位推进,整体提升村庄形象和人居质量;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坚持先打基础,后续发力的原则,重点整治村容村貌。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三、进一步强化综合管理,提升以管促建的内生动力

1、规划控管。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貌原则,或“一河两岸”,或“一街两带”,或“一路两边”,凸显地方特色。严格按照规划推进。

2、机制长管。继续推行集环境卫生、沟渠清理、道路管护、树木管理为一体的“四位一体”管理机制,严格精细化管理,确保城乡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改善。

3、考核严管。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各村年度工作目标,对长远工作一年一考核,一年一结帐;对阶段性任务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将完成任务情况与干部的经济待遇直接挂钩,通过经常督办、严格考核,确保工作向前推进,取得实效。

第二篇: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统筹城乡推进全面小康

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在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滞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改变。相对先进的城市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在任何国家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根本改变的。关键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在城乡之间实行了一系列有明显差别的体制和政策,在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同时,又通过农产品的统购制度从农村提取了大量用于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农村的积累能力下降了,而富余劳动力却转移不

出来,这就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如果说,在当时那种被封闭的条件下,为了自主推进我国的工业化,除了让农民多做些贡献之外确无更多的选择,那么,如今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且城镇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等发展水平已明显高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因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条件显然已经具备。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进一步端正对农业、农民问题的思想认识,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即使农业的比重降得再低,它在保障食品供给方面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人口只有随着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农业才能逐步现代化,整个国家才能逐步现代化。因此,绝不能因为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忽视农业、忽视农民。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增强对农民的感情,增强法制和政策观念。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

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特别是在土地、税费和农民流动就业等直接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严格依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办事,加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和做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尊重农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推动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注重提高农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农村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为滞后。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快消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制约因素。

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使命。尽管

人们对城镇化的概念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最基本的目的,就在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按照十六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竞争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第三篇:搞好土地整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搞好土地整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摘 要:土地是民生之本,城乡统筹发展之基。本文以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入手,阐述我国及我省发展土地整治历程和现状;实例证明土地整治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分析保护我省黑土地该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土地整治;论述我国土地制度针对土地整治所需要改革的内容,从而证明土地整治是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非常 重要的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土地 整理 城乡 统筹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028-01

一、土地整治理论概念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是盘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现在的土地整治是对于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统称。

二、土地整治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城乡统筹,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支持,尤其是土地方面的支持。当前,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开辟建设用地供给第二来源,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水平,保证农民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从而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势在必行。

三、土地整治对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

1.加强土地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开展农田整治,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在增加耕地的同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推进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林网等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成片”的社会主义农村新貌。

2.推进土地整治,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依据村镇体系规划和新农村布局建设,适度调整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村,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空闲地,改造旧村、建设新村,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新农村格局。

3.完善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 通过对于农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完善农村路网、供水、通电、通讯、广播电视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会养老、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广清洁能源,实现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四、我国土地整治发展历程与现状

据统计,1999年至2008年,我国通过土地整治共补充耕地4163万亩,整治后农地利用率提高5%-10%,农业生产成本下降了10%,产能提高了10%-15%;通过对农村散乱、废弃、闲置的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集中建设居民点,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净增耕地13%左右,促进了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五、我省土地整治发展历程与现状

1.因地制宜,保护黑土地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先后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区一期工程、国家农发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等一批工程,项目区内每年减少耕地损失1000余亩,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1100万吨,每年可增产粮食3006万公斤。目前,东北黑土地保护项目正持续运行。吉林从去年开始启动全省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

2.创新方法,表土剥离 吉林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层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全省建设占用耕地表层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城市建设用地表土搬家造地的图们模式、道路交通建设的长余模式、工矿废弃地表土搬家造地乾安模式和招商引资用地表土搬家的公主岭模式。

六、我省土地整治未来前进方向

1.科学谋划,协调好土地整治规划体系 我省为农业大省,土地整治规划必须以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原则。涉及到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需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对耕地整治、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突出土地整治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做文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

2.科学实施,土地整治保护黑土地 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促进粮食生产作为重大任务。国务院专题审议通过《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吉林省发展的支持和期望,也体现了吉林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土地整理必须围绕保护黑土地为目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向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迈进,而土地整治则可以说是架起城乡相互交融的桥梁。如今的土地整治是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属于新生事物,而与之配套的土地制度则诞生已久,必然需要加以引导和改革以适应新生事物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出了“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十六字原则。当前,我们除了不折不扣地执行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两个“最严格的制度”外,还应抓紧做好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城乡土地流转市场等工作。

八、提高国土资源工作的组织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土地整治涵义广泛,内容多样,涉及到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交通、建设、财政等多行业、多部门,此项工作只有在多部门的密切合作下才能搞好,这就要求国土资源工作发挥组织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B.土地整治10年补充耕地4163万亩. 人民日报. 2009年05月29日

[2] 王春雨、徐扬、刘毅非. 东北三省加大力度保护“黑土粮仓”.新华网.2011年07月08日

作者简介:李辉(1973- ),现就职于四平市国土资源局。

第四篇:推进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以建立“全省统筹城乡先行区”为目标,推动公用设施向农村对接,公共服务向农村扩展,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产业发展向农村辐射,巩固扩大了新农村建设成果,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融合度不断提升,加快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一、我区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农村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常德市还没有制定一个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2008年至2030年新版《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仍然侧重于城市规划,农村规划相对滞后,仍较虚化。

2、城乡产业关联性不强。城乡产业各自为战,关联性不强。如城区第三产业发展,面临商业物流园区建设严重滞后,此类项目却迟迟不能在郊区落地。

3、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基础条件城乡不均等,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配置城乡不均等,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不均等,如郊区还有部分农民饮水存在不安全问题,还存在“断头路”。

4、城乡社区差别大。对比城市社区,一些已经没有集体土地资源的“城中村”和“村转居”社区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居民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同等待遇,务农无地、就业无门,是“非居非农”的边缘人。

二、几点建议

区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这是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和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进步的良好局面。

1、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形成一盘棋。加快编制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做到无缝对接。配合《城乡规划法》的贯彻落实,加强我区农村规划管理,在全区形成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级审查、强化监督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抓紧编制我区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在高速公路环线内480平方公里分区规划好工业园区、文化教育园区、行政和商务区、休闲度假区、专业要素市场园区等功能区。

2、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形成产业链。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按照集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原则,加速城乡

一、

二、三产业对接。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支持蔬菜、柑橘等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农民进入

二、三产业就业,让广大农民在都市经济发展中增加收入。配套三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仓储物流等项目在郊区建设。

3、进一步统筹城乡服务,形成均等化。一是基础设施同步

建设。打造通畅的交通路网,重点解决农村“断头路”问题;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积极推进水、电、气、电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二是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建立对农村学校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良性机制。进一步加大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基层转移,加强、巩固农村卫生三级网络。三是社会保障同等对待。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合作医疗逐步并轨为一体化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缩小城乡养老保险在待遇上的差距,尽快实现“新农保”信息系统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系统联网,使城乡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通过与身份证相同的个人社会保障号实现对接,帐户余额随公民的流动、迁徙而划转。城乡就业同等对待,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

第五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求是》 >> 2009年 >> 2009年第23期作者:陈宗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切实转变,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围绕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坚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经济建设,使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较快地提升农村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失衡的主要根源在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城市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工业为主,农村则以小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农业为主,且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关联性不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一是要借鉴工业的生产理念,发展高效农业。要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注重提质降耗,讲求成本核算,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要有序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形式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二是要借鉴工业的质量理念,发展优质农业。要进一步强化农业质量意识,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建立推广相应的农产品标准体系,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通过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三是要借鉴工业的科技理念,发展科技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优质、低耗、高效的基础和保障,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示范辐射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要借鉴工业的经营理念,发展市场化农业。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多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结成为完整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当前,重点要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三大建设”,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必须改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割裂的封闭运行方式,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农业产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设施化生产经营,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既能加快发展速度,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二、统筹城乡劳动就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实力

农民生活宽裕并逐步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实践证明,破除城乡二元就业结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建立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为此,需要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规模,增强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功能;要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推进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健全服务体系,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有9亿农民,即使城镇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无法将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从农村充分转移出来。因此,除了推动农民有序进城务工之外,还需要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开拓各种乡村就业渠道,包括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

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治理,有针对性地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诸如水利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有大量农民工返乡。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各种帮扶措施,其中对农民工、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普遍采取的措施之一。开展这样的培训,不仅是推动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良策,从长远看,利用这次机会,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而大范围地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本,更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目前,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主要是在输出地进行,容易导致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地方政府更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多地从市场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农民工个人意愿,开展培训服务。城市劳务市场与企业联系密切,信息完善,由它们与企业一起组织农民工培训,效果较好,应该更多地利用城市劳务市场来组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与亿万农民群众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十分落后,突出表现为:农村居住点小、散、乱,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村庄的规划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通过规划指导建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主体功能区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结构、村庄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等。在城乡整体规划基础上的村庄建设,既要有利于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又要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集中,统筹安排工农生产、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村庄规划建设需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等措施,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能源等资源。当前,

特别要严格保护耕地,集约使用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结构与布局,整合资源与要素,方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二是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尊重自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发展循环农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是要考虑经济适用。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又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从而确定合理的建设目标,防止人力、财力投入的浪费。四是要体现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结构、区域人文自然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建设各类乡镇和村庄。五是要保持文化传承。要尊重传统,注意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名木古树、名人故里等,延续农村乡土文化氛围,建设风貌独特的人居环境。

四、统筹城乡社会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统筹城乡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都应经过村民讨论、民主决策,切实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避免新农村建设模式化、运动化。同时,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给予新农村建设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要积极建立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可以通过组织机关、团体、企业、学校、街道等,开展“城乡一对一帮扶”等活动,动员城市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城乡关系;也可以在各地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活动基础上,在农村尝试建立“三农工作站”,鼓励和引导一大批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公务员等,自愿到“三农工作站”开展短期或长期服务,培养锻炼一批热爱“三农”工作、具有“三农”工作经验的干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大量优秀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凝聚更广泛的力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围绕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献计出力,20年来,先后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提出重大建议140多条,直接投入资金和协调引进资金、捐赠物资达4亿多元,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广泛开展技能培训、资助贫困学生、义务就诊等活动,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一实践,为发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实现形式。要积极探索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和适当的参与机制,组织引导海内外各界力量团结一致,携手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群策群力,深化改革,扎实工作,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上一篇:铁路项目环境监理下一篇:桃花心木教案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