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2024-05-11

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精选8篇)

篇1: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时间的沉积和世事的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感恩,中国传统的理论灌输基本不起作用,但是如果真正放开让孩子去实践,有可能有很多不可预见的事情,现在大人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花费那个心力。老师更不可能为了别人的孩子去担惊受怕了。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进入一些社会企业打工,因为他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情,慢慢会发现社会和课本不一样。会理解父母的勤苦,会理解社会生存的艰难,也就会换位思考了。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感恩情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说,教师形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亦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要从小抓起,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什么是感恩教育呢?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报恩。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要学会感恩父母

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谢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二、要学会感恩同学

因为他们不仅在每一个人的人生路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三、要学会感恩老师

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

四、要学会感恩祖国

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振兴中华的旗帜。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千百年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知恩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目前在享受的幸福生活是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比如,让他们明白:父母在外辛辛苦苦地打工是为了挣钱供他们读书;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在灯下批改作业是为了他们的成长,让他们发现别人给予自己的爱,从而由内心萌发出感激之情。其次,要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别人的帮助之恩,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养育教导之恩。要知道,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不是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呢?其实不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做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学校,发现学生对师长都很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见到老师会向老师问好;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个子小,却也会主动帮老师擦黑板、帮老师拿东西;很多学生回家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即使是些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都是孩子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是真实的、可贵的。

其次、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英语教材中的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Thank you.” “Thank you for your help.”等感谢语;数学课上教师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要求学生写出家长的生日;音乐课程中也有很多音乐作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感恩情感,比如《爱家乡,爱祖国》、《大海》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则唱出对老师的崇敬,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感恩教育渗透,让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课文《掌声》中的同学们没有因为英子是残疾人而歧视她,反而鼓励她,给她掌声,英子也非常感动,而且把这种感激转化为生活的信心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乘机教育学生:要学会关爱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关爱,好好学习也是回报他人的一种方式。最近共读教育名著活动开展的沸沸扬扬,我也读了一本帕克•帕默尔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书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教育也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读了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些问题,那就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回顾自己的几年教学生涯,我教给了学生些什么?

记得在师范的时候,在我们班级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勇于探求真理,学会做人。那何为“学会做人”呢?考试分数名列前矛的学生就一定是会做人的学生吗?显然不是,而我个人更偏向与“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人才能算会做人”这一说法,而将来在社会上如何生存呢?我想和我们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特别指出的是教育而不是教学),而小学又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因此我们小学教师的责任就更显得突出。

学生遇到问题总爱先找别人的原因,不爱承认自己的错误。如两个学生打架,当我了解情况时,往往能听到类似与以下的话,而且这类打架事件几乎都是那样: 甲:是他先打我的。

乙:我没有,我在做作业,是他先打我的。甲:我没有打他。乙:你胡说。……

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呢?是自己没有错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知道,只要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批评他,甚至有些老师还会在家长面前打小报告,而农村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还是以打骂为主。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他还小,还不那么容易控制自己,常常在一时冲动之下就忘乎所以地犯了错,为了不被老师批评,不被父母打骂,他就很容易选择撒谎,推卸责任。为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光靠批评、惩罚是培养不出好学生来的,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变得爱撒谎,爱推卸责任。因此想改掉学生爱撒谎,不敢认错的缺点,就要允许学生做错事,允许学生讲真话,并且要在学生认错之后给予表扬。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明白,犯了错改正了就是好学生。而且,他会牢记老师的宽容之心,会学会控制自己,不再做错事。最后,我想教会学生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正是教会学生做人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我们平时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人。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

篇2: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本。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深刻地体会到当今父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爱,感慨万分。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个个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父母用爱和物质为他们铺设的锦绣前程中享受着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二年级一堂主题为《我爱我家》的音乐课上,我问健康活泼的孩子们“是否感觉到幸福?”,只有四分之一的孩子承认自己幸福,有四分之三的孩子表示自己并不幸福,理由是“父母管得太多,不让自己做想做的事”、“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某些愿望”、“父母逼迫其上各种培训班”、“父母曾经打骂过自己”„„答案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大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师长、亲朋、社会如山似海的厚爱,却感受不到更谈不上回报,他们的感恩情感正存在着巨大的空白,让人感到痛心和忧虑。也许这并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我们学校教育存在着盲点,忽视了对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重大、深远,任重而道远!

做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知德育与美育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深知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觉、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挖掘一些尊敬师长、歌颂先烈、互助互爱的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感恩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可行。

比如,在教学上述《我爱我家》这课时,我看到孩子们的感恩情感严重缺失时,很不甘心,循循善诱地对孩子们进行启发:“想想看,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有没有做过让你感动的事?”看着孩子们紧锁眉头冥思苦想,我终于不能再冷静了。我对孩子们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严寒还是酷暑,每天上学放学父母接送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你生病的时候,父母焦急地放下手中的一切送你去医院,始终陪伴在你身边照顾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当父母劳累了一天,晚上还给你检查作业,陪着你一起学习的请举手!”手齐刷刷地举起。“父母尽可能地为你提供一切好吃的好穿的,而自己节衣缩食,舍不得吃穿的请举手!“手再次齐刷刷的举起。这时,我趁机引导:“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家中有疼你爱你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谁愿意上台说说你家中最让你高兴、难忘、感人的事呢?”孩子们的话多了起来,交流的很热烈,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神情。由此导入《我爱我家》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在教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时,我先讲述了乌鸦反哺的故事,再把配合歌词制作的动画片放给学生看,接着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与父母之间最感动的事,进而欣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通过一系列的听、赏、说、唱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其热爱父母、尊敬师长的情感。

篇3: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然而,即便是通过艰苦训练,具备了上述几方面的素质,在演奏过程中仍然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刚刚登场的瞬间突然头脑发懵、心跳加快、思绪紊乱、手指不稳、技术失误、前后颠倒,严重影响了演奏的顺利进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演奏者的心理紧张所造成的。演奏者自身的情绪因素同样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之所以会出现紧张、焦虑的现象,笔者总结如下:1、对乐曲的熟练程度还欠缺火候,在一些较复杂段落的处理上还比较生疏。2、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一有失误,便反复自我加压,不能平静地演奏下去。3、不能全神贯注地演奏,而是时刻关注他人对自己如何评价。 4、对演奏场地不熟悉或因某种突发事件而影响演奏情绪,等等。诸如此类,都是造成演奏失败的具体原因,而归根到底,主要原因则是演奏的紧张,即“不放松”。所谓不放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心理上的紧张, 其次,是身体的肌肉和骨骼的紧张。可以说这两种紧张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由于人的肢体的动作是靠大脑指挥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的紧张必然造成精神和神经乃至肢体的紧张,这种紧张正是造成演奏失败的重要原因。优秀的钢琴教师必然注重训练和引导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 “放松”,身心放松的状态是确保演奏效果的必要条件。

如何克服心理紧张给钢琴演奏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平时慢速练习

所谓“艺高人胆大”,演奏者必须有高超的艺术水准,才能达到钢琴演奏时放松的状态。艺术水平的高超必须有技术作为支撑,而技术的获得又必须从慢速训练为根基。可以说钢琴演奏成熟的桥梁就是平时的慢速训练。慢速练习不但可以获得精湛的技术,而且可以获得钢琴演奏的平静心情,即心灵的放松。不管一个人在走上舞台之前内心是多么放松,多么镇定,然而一旦真正处于舞台中央,为众多听众所瞩目,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动作开始变得僵硬,一些平时掌握不到位的段落就愈加错误迭出。 因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熟练的技巧对于一名演奏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 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当中将那些演奏不过关的乐曲尽可能弹得准确无误,克服存在的微小失误及隐藏的障碍,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慢速练习是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只有通过慢速练习,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动作失误、速度控制不佳、擦音等问题,使音乐画面变得清晰、明亮。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练习中控制演奏速度,将注意力集中于动作的准确性上,对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保持零容忍的态度,从而为下一阶段流畅地演奏做好铺垫。

二、激发演奏热情

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发自内心的热情是必须的。机械式地、 完全不带任何情感地去演绎一段乐谱,即便是没有出现丝毫差错, 然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灵性和情感却丢失了,起不到打动人心的效果。演奏者在登上舞台面对听众演奏的时候,要努力把自己的心灵敞开,用恰当的热情把作品的情绪和自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通过跳动的音符传达给听众。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引导、增强学生们的表演热情,如:在聆听别人演奏的同时,让学生们闭上眼睛,随着乐曲的节奏体会乐曲的情绪,让他们充分感受音乐的中的强弱感、 起伏感,并引情入境,让学生们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中去。教师还应经常组织开展校园文艺汇演、歌舞大赛等活动,创设学音乐、爱音乐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们在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组成合唱团、舞蹈队、乐队等,积极参加全市甚至是全省的一些演出活动及各种比赛,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以及表演欲。强烈的演奏欲是学生艺术表演欲的基础,只有这种表演欲的增强,才能使学生做到钢琴演奏时的放松。

三、树立演奏自信

消除不必要的演奏紧张情绪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树立起演奏者的自信心。事实上,再成熟、再出名的演奏者都会在演出时出现舞台紧张心理。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事先准备越充分,对自我期待值越高,越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因此,每一位演奏者都需要掌握适当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树立起演奏时的自信心,保证心理结构迅速过渡到正常的演奏状态。与成熟的演奏家不同, 初学者由于演出经验少,往往尚未能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切实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鼓励学生在舞台上全身心地去倾听钢琴所发出的每一个音,深入到自己的演奏过程中,做好每一具体时刻需要做好的一切动作,用自己的信心、勇气、意志力去克服一切障碍,在放松的演奏状态下尽情施展才华,征服听众。

四、经常模拟演练

习惯成自然。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经常性地参与登台演奏,是消除紧张情绪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 登台演奏的机会总是比较少的。因而一旦脱离平时的练习环境,而处于陌生的演出环境下,往往会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对此,教师在重视平时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多创造给学生登台演练的机会,将同学、邻居、朋友都吸收到听众圈内,让学生逐步适应舞台演出的氛围,在听众瞩目的环境下做到全身心投入演奏。实际的舞台实践是钢琴演奏者技术和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只有反复多次的舞台实践,钢琴演奏者才能克服不必要的生理、心理紧张,保持放松状态。

五、适度自我宽容

演出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过程,在公开的演奏过程中,没有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的可能性。在演出中,常常能看到初学者由于开始时出现一点失误,往下的演奏就越来越糟糕的情形。这就是因为演奏者面对失误惊慌失措,不能忘怀,导致“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事实上,失误总是在所难免的,完美无瑕的演出只存在想象当中,缺憾本身就是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美。与苛刻地对待平时练习中的错误不同,成熟的演奏者总会对演出中的失误保持自我宽容,冷静的跳过已经发生的失误,全神贯注于接下来的演奏过程中。对此,教师们应当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演奏观念,正确处理好平时练习与登台演奏的关系,以宽容的心态应对演奏中的错误, 时刻向前看。

六、做好充分准备

“有备则无患”。俗话说,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钢琴演奏同样如此。钢琴演奏的表演前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诸如,技术的熟练程度,乐谱的背记程度,乐曲的内在理解程度, 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准备程度等等。作为教师要教导学生做好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在演出前充分休息好。“欲速则不达”,要教导学生在演出前避免过高强度的练习,保持轻松的心态,积蓄充足的体力,排除杂念干扰,把生理、心理调整到适于演出的状态上来。二是熟记乐谱的重难点,把技术上的隐患消除在演出前,这样也可以增强演奏的自信心。三是在演出前对钢琴、场地、灯光、琴凳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这样既可以避免演出时意外事件的发生,也有利于消除演奏者自身的担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穿上自己的演出服带妆走台适应演出环境,这样才能在演出时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水平。四是在上台前,努力调节学生的情绪,紧张心理既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也是出色的演出状态所必备的内源性动力。适度的紧张状态不仅不是演出的障碍,反而是演出的重要的助力。在演出前,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主动及时干预,既要努力平缓学生过度紧张状态,又要让过于放松的学生适度紧张起来,将必要的紧张情绪转化为一种演奏时的激情。总之, 通过认真做好准备阶段的工作,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练习到正式演出的过渡。

七、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钢琴演奏中的紧张心理,既是所有钢琴演奏者都需要迈过的一道关口,更是钢琴教师们需要着力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实践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天赋不一,能力水平不一,性格特征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综合采取上述不同手段加以引导和培养,使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公开演奏,从而发挥出最佳水平。

摘要:放松是弹好钢琴的先决条件。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之中,既要想方设法控制生理上的紧张、僵硬,还要保持心绪上的平稳、舒缓。让自己能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从而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因此,教师在教授钢琴中如何引导学生在钢琴演奏中放松则成为教学成败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慢速练习、提高演奏欲、增强信心等六个方面予以简要阐述,并以此文请教大方。

篇4:如何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节约

关键词:幼儿    节约   活动   生活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22

引导幼儿树立节约意识,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大力倡导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何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形成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呢?笔者认为关键是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洗手节水不浪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设计如下活动让幼儿完成,如用淘米水浇花;用环保购物袋,远离白色污染等。这些活动设计,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但有的是生活小窍门,有的是成人的生活经验,未能紧扣幼儿的日常生活实际,因此活动开展起来,难以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不能很好地使幼儿形成节约意识。

杜威认为,“教学不是预先准备好的,它是首先被感觉到需要,然后边实验边进行的。”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比如针对“幼儿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得很大,擦肥皂和搓手时水一直在流淌”这一普遍想象,设计“洗手节水不浪费”活动。引导幼儿洗手时,水量要适中,擦肥皂时关上水龙头,搓手时再将水龙头打开。还可合理开展拓展活动,如让幼儿经常观察泔水桶里的剩饭剩菜,活动室里没人,电视、电灯、空调是否还在运转等。这些教育活动都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幼儿对“节约”的理解和运用也就体现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

二、废物利用我能行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要求孩子有节约的意识外,有时还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节约”经验的新层面。在节约教育的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参与、指导,激发幼儿“节约环保我能行”的意识,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有效培养幼儿的节约习惯与节约能力。如使他们明白平时用过的纸张、废旧塑料瓶等可以重复利用:利用用过的纸张做小纸桶盛放小物品;用废旧塑料瓶制作小玩具等。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要求——让这一“新的层面的节约经验”能真实地走进幼儿的日常生活实际。

我注重在班级室内和幼儿共同开展“废物利用我能行”的区角布置活动。如在“娃娃家过新年”主题活动中,用废弃的纸杯做灯笼,用收集的多彩的糖块包装纸做成各种精美的糖果;在室内的“益智区”,用冰糕棍拼成自己童话中的森林小屋;用塑料瓶盖制作成好玩的瓶盖画、迷宫盒、学习棋等。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比较、讨论、交流,将幼儿带入一种自然的、可以理解的、有变化的、近距离的、真实的生活实际之中。在整个游戏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想办法激发幼儿对“废物利用我能行”活动的兴趣,满足他们对活动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废物利用我能行”良好习惯与能力。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就做到了真正有效。

三、夏天洗澡太阳能

“太阳能热水器与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相比较有什么优势?”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在一些优秀的教学课例中不时出现。我也曾尝试着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入这一教学活动。可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这一问题其实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是有一定距离的。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理解上是有难度的。

夏天天气热、温度高,经常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是幼儿在家庭中的生活实际。教学拓展中,教师可以紧紧结合幼儿这一生活实际,让他们交流自己家庭中冬天、夏天用不同热水器洗澡的生活经验。进而使孩子能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达成幼儿“节约”经验的最高层次,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常态化的培养——节约习惯的养成

杜威认为:“教育做法都是在生活小节中注意的,任何事都可以转化为教育的契机,生活即教育。”因此,培养幼儿节约意识,要在孩子有目的地搜索、操作、检测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节约的习惯与能力并形成常态化。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幼儿进行节约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真正学会节约的终极目标。

反观现实:活动室里没有人,电灯、空调开着,电表在飞快地转动;幼儿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得很大,擦肥皂和搓手时水一直在流淌,洗完手后,水漏处的水还打着漩涡等。要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就要关注一个个的细节,而要实现幼儿“节约认知”与“节约行为”的有机统一,使幼儿的责任感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发展,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幼儿节约教学的目标。

(一)家园活动话节约

我注重利用“家园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平台,培养幼儿良好的节约习惯: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家庭节约用水、用电计划,并紧紧围绕“洗手节水不浪费”“废物利用我能行”“夏天洗澡太阳能”等核心活动带到幼儿园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我班幼儿的节约习惯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二)营造节约环境。

杜威曾说:“提供一个有材料、有用具、有资源的环境,并指导他们恰当地运作。”教师首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形成节约意识的环境。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无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比如,利用幼儿的区域活动角,设计节约提示图片,有针对性地进行日常生活节约活动: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按照节约图片的要求做,及时表扬会节约的幼儿;设立班级“资源箱”,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用于幼儿游戏、区域活动等。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养成意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因此为幼儿创设适宜的节约教育环境,并且紧密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设计、借助适合幼儿阶段特点的“洗手节水不浪费”“废物利用我能行”“夏天洗澡太阳能”活动图片,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形成节约意识,养成节约习惯。

总之,教师要紧紧结合幼儿的特殊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幼儿用眼睛去寻找并发现自己日常生活实际中的节约、环保问题,这样教师设计、实施的“节约”教学活动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赵祥麟,任中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7,207.

篇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批注

一、教给方法, 自主批注

1.学会使用批注符号。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要明确批注符号的作用。圈点、批注不是在文章中任意涂写, 而是要求有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自己的批注符号。例如, 在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可以画波浪线;在文章中的难词下面可以圈上圆点;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可以画上直线;关键词语可以标上着重号;惊叹号表示精彩之处;竖线或斜线是分隔号, 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2.批注的主要形式。

阅读中的批注形式因人而异, 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符号式批注。是用圈点、画线、打重点符号等形式, 对阅读中认为重要的字句, 用自己可以识别的符号加以批注。第二种是文字式批注。在阅读中将自己对文章的感想、疑问等, 用文字的形式写在具体的文字旁或空白处。第三种是纲要式批注。纲要式批注是把对文章段落大意的归纳, 对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的总结, 用提纲的形式写在段后和文章的后面, 实际是对文章理解和思考后的总结。第四种是补充式批注。补充式批注是学生对文章中词语的解释、字词的注音、材料的来源等进行的补充批注, 如对成语的解释、出处, 疑难词语的注音等。

3.批注的指导。

学生阅读批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在课文讲解时, 及时提醒学生在应该批注的地方写上文字或加上批注符号。为了防止学生乱用批注符号, 可以在班级内统一批注符号, 便于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创设机会, 养成习惯

阅读批注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阅读形式。批注过程就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批注可以引起以后阅读的注意, 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学生都不习惯对阅读文章加批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批注的指导, 创设机会,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例如, 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需要批注的地方, 教师要提醒学生“这是名言警句”“这是优美词语”“这里需要理解”等提示语, 要学生加以批注。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批注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课本, 了解学生批注的情况,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批注。

如在教学《船长》一课时, 当教师讲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 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 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 而自己却以身殉职, 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 可以指导学生在“万分危急、挺身而出、沉着镇定、有条不紊”等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并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船长的临危不惧的精神。

三、搭建平台, 展示交流

学生的阅读批注是个性化的阅读行为。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 他们的阅读批注的地方、数量、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注的方法, 帮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阅读批注的经验和做法, 引导学生更好地做好阅读批注, 提高阅读效率。

篇6: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

我觉得很有必要在班上落实感恩教育,可一时却不知何处切入。一天,读到一份“特殊的考卷”,该试卷分为A、B面,A面的内容涉及父母的生日、爱好以及自己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等六个问题,学生作答,父母评改;B面的内容有孩子的生日、爱好、送给孩子的生日礼物等相应的六个问题,父母作答,学生评改。我心里豁然开朗,就这样敲起开场鼓吧。

班会课上,我把“特殊的试卷”改成一份内容不变的“调查问卷”,分发给学生,强调答卷要求,再三叮嘱学生如实填写。没想到区区6道题,11个空,难倒了很多学生,有的如坐针毡,摇头晃脑;有的叫苦连天,唉声叹气;有的抓耳挠腮,难以下笔。这正是我预料的场景。

放学后,我让学生把问卷带回家请父母批阅,并让父母完成B面试题,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可以电话联系,让父母协助自己完成。我特意提醒学生,问卷将在下周的家长会上公布,内容须如实填写。

次日,早读课,我公布了A、B面每道题的分数,学生逐一打出分数后,脸上似乎写满了愧色。回到办公室,我快速统计成绩,发现学生得分与父母得分差距较大。由此可见,学生在感恩教育这块上颇为欠缺,虽然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为此努力过,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试想,倘若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这岂不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作为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还得教学生做人,心怀感恩,孝顺父母。这也许远比知识更为重要。

第六节课,我把卷子发给学生,颇为严肃地说:“孩子们,根据你们和家长的评分,我做了一个统计,同学们做的A面平均分56分,家长做的B面平均分为82分。孩子们,为什么父母的分数比你们的分数高呢?”学生面面相觑一番后,相继低下了头。

“你们25人中,有8个人知道父母的生日,18个人不知道父母的爱好,5个人送过父母生日礼物,仅有3个人做过让父母感动的事。而你们的父母又是怎样对待你们的呢?答案已经请清清楚楚地写在问卷上了。”我停顿了几分钟,接着说,“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懂自己,是一个善解人意、关心理解孩子的人,你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要求父母,而你们的父母却希望孩子是一个健康、快乐,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理想的人。”

“为什么父母知道我们的生日,还送了生日礼物给我们,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甚至没送过礼物给他们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孩子们!”我激动不已。教室里静得只听得见彼此的气息声。半晌,一女生站起来低声说:“我很愧疚,作为爸爸妈妈的女儿,我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我对父母的了解真是太少了……”说完,红着脸低下了头。

“是啊,我亲爱的孩子们,正是因为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了爸爸妈妈,忽视了亲人的存在,对他们关注得太少太少啊!”我停了片刻,“孩子们,现在你们有话想对父母说吗?心里难受了、愧疚了吗?自责了吗?也许你不好意思当面对父母诉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心里的话吧。”发愣的学生,随即拿出本子写起来。看见一个个埋头奋笔疾书的身影,我知孩子们的心门已打开,包裹着滚烫情感的文字正从笔尖流泻而出。我巡视着,看得出孩子们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等他们都写好,我抽学生朗读,全班分享。一男生写的《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得满分》,极为真实地表达了愧疚之情,表示从现在开始如何感恩父母。他深情读完回到座位,眼圈微红,泪花闪烁。这场景感动着其他学生,也感染了我。

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去了解父母的生日,并学着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有的说,我要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报答父母;有的说,我每天放学回家,做晚饭,烧洗澡水、洗碗;有的说,我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问候他们。

此外,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为父母洗脚。我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了“洗脚体验活动学习单”,项目内容有班级、姓名、时间、洗脚对象、父母或家人的回馈以及自己的感受,等等。然而,事情并非如我想象的那样顺利。第二天,全班只有4个学生完成了这项作业。我了解了原因,主要是父母没有配合。于是,我逐一拨通家长的电话,沟通交流,谈了此事的意义,求得支持配合。

第三天,学生们交回了“活动单”,从家长的反馈和学生的感受中,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家長们觉得这个活动开展得很有意义,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孩子懂得了感恩,诚心孝敬长辈。“这真是一种享受,我非常快乐!老师想的这个办法真好,我知道这是在教育孩子学会孝顺父母,感恩父母!”一位家长如是说。孩子们的洗脚感受很真实,他们在抚摸父母长满硬茧的粗糙的双脚时,“摸”出了父母的生活艰辛,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表达了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之情和感恩之心。一名教师子女写道:“当我摸到父亲皮包骨头的脚时,我想到他每天都要站三四节课,在讲台已经站了18年,非常辛苦!有时,自己还和父亲‘顶嘴’,我真是不孝!我应该从小事做起,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一名留守儿童写道:“奶奶笑着说,‘真舒服,好久没有人给我洗脚了,今天的孙女怎么想起给我洗脚啊’!看着奶奶幸福的微笑,我不知多开心!”读着这些真切的感受,我甚为自己此举带给学生和家长丰富的人生体验而格外感到欣慰。

此次感恩活动,让我和学生及家长均获益良多。一份“特殊的试卷”,着实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我趁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学生渐渐悟出自己只顾享受父母的爱,而关注回馈父母太少,心中油然而生愧疚,继而生出些许感恩之心,回报之念,至此引导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感恩父母,抑或为父母洗脚,已是水到渠成。学生在积极参与具体的感恩活动后,心中必然有所想有所悟,其体验必然是深刻的,振奋人心的。这个洗脚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的基础上,换言之,是在学生有了感恩父母长辈的想法之后实施的,我顺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恩父母的“平台”。当然除了洗脚,很多学生还以给外地父母打电话问候、做家务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当学生感恩行为是出自内心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其思想必定是沸腾的,情感必定是热烈的,于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不可多得的思想洗礼,情感升华,道德提升。

我想,这张特殊的问卷,这次洗脚活动,带给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其意义远远超过活动本身。这份感恩之情,将成为孩子们生命河床中坚实的底部,成为其灵魂珍贵的收藏,成为其心灵不菲的财富。或许,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里,正潜滋暗长出一些美好的东西!

篇7: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学语文的几种渠道和资源, 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注定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标提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时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根据这个要求, 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注意使用文明语言, 并留心倾听别人的语言, 对好的、美的语言加以吸收;对不好的、粗俗的语言予以舍弃。

二、在课外读写中学习语文

在新课标环境下老师不再是“教课本”, 而是“用课本教”, 也就是说师生的阅读视野要有大的拓展, 在课外读写的广阔天地中有所作为。

1. 开展好读书读报活动。

开学初, 我即根据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和语文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籍, 要求学生或买或借, 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上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我自己也将平时读书读报时发现的好文章、好语句摘抄给学生共享, 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要与积累相结合。

2. 课前几分钟进行短小的语文活动。

如读一首小诗, 讲一个小故事, 唱一支好歌, 抄一句名言, 记几条成语, 发布一条新闻, 发表一篇一分钟讲演, 通过这些活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 读写中既重视文内功, 又重视文外功。

文内功指的是写作的方法技巧, 文外功主要是思想感情、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

4. 既重视写的训练, 又重视说的训练。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各种说的机会。如讨论、辩论、讲演等, 以提高他们的口才。

5. 即重视写, 又重视改。

这里的改, 指的是学生的自改。自改的方法有:集体批改示范, 四人小组批改, 二人互改, 小组评改竞赛等。自改与互改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6. 作文与练笔的命题, 尽量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社会生活, 让他们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三、在各学科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好其他学科又可以反过来促进语文学习,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材措辞的严谨、内容的条理, 都是可值得学习借鉴的, 几何证明题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像英语中与汉语的不同构成方式、语言习惯, 都对开拓学生视野大有裨益。

四、在影视中学习语文

影视是学生喜爱且经常接触的。电视新闻的规范语言, 电影、电视的剧情结构、语言风格、背景材料, 等等, 引导得法, 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材料。我要求学生在收 (观) 看影视之后的观后感中不但要记故事梗概, 还要记好的台词语言, 并尽量用自己的风格语言来进行评述。

五、在网络中学习语文

经调查, 我班学生都有上网的经历, 我提醒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适时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请他们帮助进行监督, 还要求学生将查找的资料打印出来, 以与大家共享。如“探索航天飞机”和“追寻人类起源”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都要求学生从网络中查找并下载资料, 再将这些资料编辑整理, 与大家交流。

六、在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议中学习语文

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在班级,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学生参加这些活动, 当然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 这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机会。如学校组织的“艺术节”和“运动会”, 我班学生都积极参与, 动手制作生物标本、绘制科学漫画、写作科幻故事、撰写消息报道, 在相当大程度上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

七、在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学习语文

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则广告……小到请假条, 大到法律文件, 语文几乎无处不在。要让语文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 前提就是要学好语文。在“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实践中, 我组织学生走上街头, 去搜集广告语、公司匾额、产品说明书、对联、报刊病句、荧屏错别字等, 然后加以筛选、梳理、整理成各种门类的小册子, 还组织了一次活动汇报会, 同学们生动、风趣的演讲, 让大家感受到语文实践的无限乐趣, 学生自然也不再觉得学习语文是枯燥的了。

篇8:如何引导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学语文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 看到了民族的春天, 阅读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 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 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 这段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树立大语文的思想意识, 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保质保量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学习语文, 让书香伴随孩子们成长, 让经典的作品点亮孩子的心灯, 为孩子打下一生的精神底子, 就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 我们该该怎样引导学生在快乐阅读中学语文?在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营造氛围, 打造书香班级

俗话说: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要让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习惯, 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在教学工作中, 一方面, 通过开展“培养读书习惯, 点亮学生心灯”“感受文字之美, 尽享读书之乐”“我读书, 我快乐”等形式的主题活动, 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意识, 激发阅读欲望;一方面, 布置班级文化, 设计班级读书标语, 利用班级黑板报进行好书推荐等, 让教室处处溢满书香气息。除此之外, 还组建班级图书角, 设立班级图书管理员, 制定相应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 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 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 让家里“沉淀”的图书在教室、在孩子们手中“流动”起来, 使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借书、读书的开放港湾, 久熏幽兰人自香, 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 阅读逐渐成了孩子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书香班级悄然形成。

2 方法引导, 让学生会读书

盲目读书, 事倍功半, 往往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为此我非常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比如:

(1) 掌握阅读的程序:先浏览内容提要、目录;然后通读, 边看边想, 不懂之处做上符号;再挑选重点章节阅读,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写出读书感悟。 (2) 讲授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 (3) 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 (4)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快尝到读书的甜头, 兴趣更浓。

3 生生共读, 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 在阅读中, 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时, 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 除了打造书香班级,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外, 教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之外, 还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入手, 让所有学生都“会说”、“善读”、“能写”。

为达到这个目标, 我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计划与要求。让每个孩子都读有所得, 尝到读书的乐趣, 并且定期在班级开展“读书报告会”“演讲、讲故事比赛”“读书展板展示读书心得”“评选读书明星”等机制“诱惑”孩子们成为读书迷。

除此之外, 我们还坚持每天一篇好文章活动, 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 给孩子们读一篇好文章, 积少成多,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孩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的孩子还把自己听后的感悟写进日记, 如有个学生在听了《猎人追兔子》的故事后, 在日记中写到:我有许许多多的梦想, 可是梦想不可能都实现, 所以要学会慎重选择。短短的几句感悟, 却能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感悟和思考。渐渐地, 爱读书, 读好书, 已成为学生的主动要求和学习习惯, 孩子们在读书中享受快乐, 在阅读中为明天的幸福人生奠基。

4“师生共读”, 共同成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成为新时期合格教师, 就必须不断学习。而且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 如果教师能与他们一起阅读, 一起交流, 一起领略阅读的乐趣, 他们的情绪会格外高涨。因此, 我在班级开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利用阅读课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在交流会上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书, 写下读书心得和孩子们一起交流读书感悟, 并且和孩子们比赛读书等等, 在读书的过程中, 和孩子们一起感悟, 一起成长, 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乐趣, 可谓是一石三鸟。

5“亲子共读”, 打造书香家庭

课外阅读要达到一定的量, 仅靠在校时间远远不够, 而且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还未形成, 只有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读书世界。为了让读书活动从班级延伸到家庭,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营造“书香家庭”。为确保亲子共读的有效性, 我对此行活动制定了一定的计划, 并且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坚持日日读书。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回家, 按照班级读书计划, 与家长共读一本书, 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2) 养成思考交流的习惯。家长和孩子每周双休日填写一次亲子共读表, 分别写下各自的所爱、所感;班级交流评比, 表扬先进。

(3) 以活动激发读书兴趣。每学期举行一次班级亲子读书交流会, 以家长和孩子合作的形式, 通过个性化的家庭介绍、家庭才艺展示、家长与孩子合作诵读等形式展示亲子阅读的成果, 为优秀家长颁发“书香家庭”荣誉证书。

亲子共读活动, 使家长和孩子收获到了意外的惊喜———不仅知识、能力提高了, 而且心灵更加贴近, 关系更为融洽, 使家庭教育更有实效。除此之外, 我们还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 把书作为生日礼物, 过春节时送压岁书, 鼓励家长少一些浮躁, 多读一些书。一年下来, 大部分家长都能向孩子推荐优秀的小学生课外读物, 与孩子一起买书, 一起看课外书, 并与孩子一起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学校公关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