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2024-05-22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通用8篇)

篇1: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关于逆反心理,《心理学大词典》上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下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则消极掏、蔑视对抗等等.

案例:

A老师是一位有着三十几年教龄的数学资深老师,在学校里他被公认为勤奋认真的好教师.经常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众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努力使学生好好学习,不能容忍学生有懒散的现象.最懒的学生在他班里也会变得勤奋.但是,非常奇怪,学生都不愿意上他的课.

我是班主任,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为什么学生不喜欢A老师呢?”有个学生告诉我说:“A老师经常要我们罚抄的.他要错一罚百.有一次我错了一题,没看清小数点,结果被罚抄了500遍.我放学回家就开始抄,到晚上9点钟才完成.”听完这个同学的叙述,我又说:“A老师也是为了你们好,让你们记得牢一点,以后吃一堑长一智.”哪知我话还没说完,就又有一学生说:“我们都烦透了,罚抄那么多,哪有心思考虑自己到底怎么会算错的,只管乱抄一气,赶着完成任务就行了,所以我们不喜欢上他的课,最好他别进教室.”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有点担心了.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有教师“钟情”于对学生“错一罚百”,错一个字罚抄100遍,100分的试卷少考一分就抄100遍,甚至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做错了1+1=2,竟然被罚抄了1000遍.

不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是学校的能干的老师,他们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然而,教师们忘记了学生也是有自尊心,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使得学生极为恼火,产生抵触情绪,造成逆反心理.而一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孩子,过多的课业压力会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严重的损害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导致学生与教师沟通困难,甚至导致学生拒绝教师的教育.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的说法,其实,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很多的.除了A老师的简单化处理方法能够导致以外,教师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愿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不公正等也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班主任就要正确的做出处理.

一、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里,找出实质性原因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过度的罚抄.可以说这样的逆心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予以肯定.要解决这样的逆反心理也是非常容易的,只要让这个A老师不要罚抄就行了.但是许多老师会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当或过错,可是学生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逆反心理表现.这时候,我们教师就无所适从了:是强行压制,还是慢慢引导?如何引导呢?

逆反心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里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应该接受的外部指示和道理,出现与平常条件下相反的态度.这种逆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他们随着自己身体的快速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性格,对外来的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所以不愿意在被别人牵制,也就不愿意再被动地、完全地接受权威的教导.从这里可以说他们的逆反心理恰恰表明了他们开始慢慢走向成熟的表现,有着前进的意识,所以有其积极的意义.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采取简单的压制手段,而是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逆反心理毕竟是孩子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不正确的.所以,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引导必须正确而及时,解决在萌芽阶段.而要正确及时的解决逆反心理问题,首先必须对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细致的分析.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原因,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了表扬,任何批评都会使他们感觉受了“委屈”,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的一些要求也就必然不适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就可能发展反对学校制度的模式甚至对抗.客观方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家长、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有直接关系.家长的过分呵护以及过多的约束与干涉,教师的过分严厉以及过多的强调纪律和学习,都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进而对家长、教师的安排进行反抗.

二、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找到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性原因之后就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

1.爱心,融洽关系.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感情进行的.如果班主任没有对学生足够的感情投入,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学生往往会对其敬而远之,严重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反之,如果班主任能够做到与学生同乐、同优、同悲,除了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还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就会不仅“亲其师”,而且“信其道”,也就是说学生会很乐意与你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子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多与学生沟通,而不定期的找学生单独谈心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谈话内容不一定限于学习和学校生活,可以大到个人理想、人生目标,小到家庭情况、对同学的看法,等等.通过谈话,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由于这种谈话气氛比较轻松,学生可能更容易向教师倾吐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着指正时,也更乐意接受.同时,在一次次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加深,从而为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班主任,只有经常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充满爱,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学生对教师的隔阂,消除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2.换位思考,消除误解.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教师的谆谆教诲,在他们听来可能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陈词滥调”,教师的语重心长,他们体会到的可能只能只是唠叨、啰嗦.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首先需要教师能够换位思考,对学生的心里状态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然后加以改正错误,取得进步,而不是告诉孩子犯的错误有多严重.无论何种情况下,教师多要“大题小做”,而且要对事不对人,一视同仁,做到公平.不然就会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也不可能收到教育效果.

3.对症下药,宽大为怀

有时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知道学生也不是故意的,而是出于无知、幼稚,这时我们就要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如果我们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最终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宽容学生的果实并不是姑息迁就犯错误的学生,而是要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孔子说的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大为怀也是班主任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就更要一定得宽容。

篇2: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通讯沙龙】

如何引导学生合适的心理宣泄

本期话题提供:丁锋

丁锋,新联中学语文教师,曾获通州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二等奖,曾被评为通州市“教学六认真”先进个人,所带班级曾获通州市“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在《少年文艺》《散文诗》《语文世界》《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文若干,在《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南通市班主任论文评比一等奖;辅导学生多次获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数十篇次。

有这样一则报道:为让学生将心中的压力释放出来,邯郸市一所中学首次将心理宣泄室引进校园。倘若学生感觉心情压抑,或者对某位老师、校长“有气”,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向贴有对方图像的充气娃娃拳打脚踢,且老师、校长的图像是学校让美术老师专门绘制的。在房间四周墙壁上还贴满了写有“痛快”、“如果你愿意,砸吧、打吧”、“扔下愤怒,晴空万里”等极具刺激性词语的图画。据了解,心理宣泄室设立三个月来,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光顾。

引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已经成为当下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上文所述正是近几年出现的尝试之一,不过具体做法值得商榷。用来进行心理宣泄的事物是否一定是贴有校长、老师图像?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因此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这种方式真的可行吗?

究其根本,该如何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合适地心理宣泄呢?

宣泄必须和引导并举

蔡志红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谈笑自若,虽然这种做法可以用来应付某些社交场合的要求,但却会把由挫折引起的痛苦累积起来,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带来更大的身心伤害。所以,有什么委屈痛苦,不要深埋在心里自我折磨。选择合理的宣泄来疏导负性情绪,这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心理宣泄室”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丁锋给出的材料确是事实,只是该校在学生宣泄完毕后,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由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困惑。该校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因与同学、老师产生矛盾来发泄的居多;因为男生的发泄途径较少,不像女生有委屈,哭一哭就好了,所以,来发泄的学生中男生占六七成;高

一、高三的学生占多数,因为高一的学生因为要熟悉新的环境产生焦虑,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压力;有的则是对老师的严格要求不适应。经过宣泄后,有20%至30%的学生的不良情绪可以自行化解。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因单纯偶发性的事情引起不良情绪。有些学生宣泄过后,还需要由心理辅导老师对他们进行认知的引导和心理咨询。比如是学习压力引起的不良情绪,就需要老师对其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指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该校心理辅导老师还发现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有40%至50%来自父母。的确,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伴儿可以交流;很多问题又不好跟家长诉说,因为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在学校里,很多事情又不愿向老师表露,因为他们更希望向老师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这时,心理宣泄室便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关上门发泄一番。所以,学校设立心理宣泄室有可取之处,合理的宣泄法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后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而且,凡是设置心理宣泄室的学校都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老师们往往会在同学们宣泄之后进行相应的认知调节。一般说来,经过心理宣泄以后再接受心理咨询,学生比较理性,咨询效果比较好。学生不但得到了情绪调节,也知道了以后如何理性对待那些负性事件。

材料中所说的,学校让美术老师绘制了校长、老师的图像,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图像,贴在充气娃娃的脸上,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有人因此而质疑教育者的职业尊严是否会受到损害?引导学生心理宣泄是否就是让其“暴力发泄”?我觉得,教师大可不必因为学生的宣泄对象是自己而觉得尊严受到损害。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之下,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学生会觉得我们给予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们的管理过于教条死板,我们不够民主宽松,我们不能个性化地实施教育,我们有时对学生并不了解,我们可能会错怪冤枉学生。学生对我们有一些怨气是正常的。所以,要多多理解宽容学生,并努力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处理好师生关系,做受学生欢迎的“人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山东历城一中的心理宣泄室沙袋上贴的是一位学校副校长和三位年级主任的卡通画像,需要发泄的学生可以对着这些画像任意踢打。这位副校长称,此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场所。他说:“我们四个人在工作中对学生管得比较多,相信捶完我们之后,他们的心理压力会释放得更彻底。”至今,他和三个年级主任的画像已被学生们“揍”了近两年,学校也没有因为此举而生出什么暴力事端来。当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可以设置校长信箱、教师信箱,鼓励同学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合理化建议。学校心理老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小报、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宣传情绪调节等方法,来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困境。

(蔡志红 通州高级中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师生关系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用解决敌对关系的方式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取的。当然,成立学生心理宣泄室的原因值得我们反思,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绝大多数学生是尊重老师的,绝大多数老师也用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尚人品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照理说,学生要感激老师才对,为何会出现学生如此恨校长恨老师的现象呢?

我想,学校领导应该反思,是否在制定校规校纪以及学校管理过程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也应该反思,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视学生为己出呢?是否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放在教育的首位呢?

—— 项 兵(川港中学)

让心灵之溪欢快流淌

葛建华

心理宣泄伴随人类的诞生而诞生。只是在工业化社会后,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从而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创生出了心理宣泄这一研究专题。讨论学生合理的心理宣泄,首先当解析促成学生心灵压抑、精神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成因。而消除这些成因,则是先于心理宣泄的积极预防,或者说是心理宣泄的前期工程。一般说来,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过度的忙碌,催生了学生的心理恐慌。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人生最轻松和自由的,应该拥有充沛自我嬉戏游乐的时光。然而,我们的学生太忙碌了。上代人生活的压力不知不觉地转嫁和传递给了他们,上代人未实现得了的梦想不由分说地移植到他们的身上。于是,他们被家长和老师硬生生地推上了人生的高速公路,全力以赴地应对扑面而至的课堂、作业、校外辅导活动等,无心无法欣赏路旁的风景,甚至连喘息片刻都成了奢望。本该只能蹒跚信步的他们,却被动地风驰电掣着,就有了心灵的恐慌和害怕。二是成人的误导,暗增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学生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一些心理现象,应该是正常的。但我们有时的确有些杞人忧天,过度担心这些在限度内的心理现象会引发种种不良后果。加之舆论媒体的热炒,将一些小问题无限度地放大,从而将辨别力不强的学生误导到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另一方面,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可以影响学生发展的成人,总希望孩子们“提前成熟”,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生存的艰难。而且成人往往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担忧甚至恐惧,把人际关系中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无形中暴露在孩子面前,极易使孩子们沾染悲观痛苦的人生情绪。于是,孩子们承担了不该有的生理、心理重负。

面对假象的、真实的心理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领孩子们走出心理低谷,走进心灵的阳光之城。

一、慢慢走,一路风景入帘来。人生之趣在于且行且停,且停且思,方才能够品尝到行的乐趣,方可领略人生道路上的绮丽风景。对于处于儿童、少年期的学生而言,拥有余裕的时光,持有从容的情态,慢慢行走,悄悄成长,实在是他们应然的幸福状态。教育是慢的艺术,成长是慢的结晶。慢下来儿童少年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心理空间,用美丽的自然风景,用快乐的同伴游戏,用轻松的自由阅读,用肤浅的自我观照,甚至简单到用酣畅的深度睡眠,婉转的时代音乐,活泼的心爱宠物,去消融成长中的一些困惑和焦虑。由此,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境况,将与学生对话的语速、课堂的节奏、新授知识的进程、活动安排的频率、作业练习的总量等调试到适切的程度,留足学生休息、游戏、阅读、思考的时空。与此同时,自己也放慢前行的脚步,陪孩子们一同慢慢走,仔细品赏路边的风景。把风景移植到心灵中,让内心充满绿意,构筑起坚固的生命防护林、防洪坡。

二、轻轻敲,欢乐之门次第开。尽管我们一直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出发,但我们至今仍没有做到,甚至离得很远。仅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例,每门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学科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于是,就无限度地将生活中的情境、事件移植到学科教学之中。事实上,所移植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过此类体验的。所以,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活问题时,就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行为道德教育,我们要紧贴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实际,从学生的角度去规划和建构知识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阶梯,绝不可以成人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规约他们。尤其是在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方面,就某一方面而言,还应该根据幼儿、童年、少年、青少年的身心特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内容、评价标准、实施途径和手段等。要通过我们的精心规划,引领孩子们拾级而上,自然成长,近乎天然地打开人生各阶段的快乐之门。

三、微微启,心灵溪水欢快流。我坚定地认为,本话题的案例中提及的心理宣泄实质就是“暴力宣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但学校因服务对象特殊而不同于大社会。无论怎样,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应该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善意的,健康的,应该远离暴力,摒弃以暴制暴,摒弃以斜压斜。面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像消防队员扑灭煤气罐之火那样,首先集中水力冷却煤气罐,然后小心翼翼地微启心理闸门,而不是增大阀门排气量让它尽快排气减压,那样只能是增加爆炸的几率和能量。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危机天然地存在于学生中间,就应该每时每刻予以关注,及时清理阻碍心灵之溪流淌的枯枝败叶,让心灵的溪水经年累月地欢快流淌。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更要巧妙地灌输理智、自律、文明、克制等行为准则,告诉学生,人人都会出现心理危机,要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置。如果学生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境界,那么,至少学校不必设立暴力宣泄室。

心理危机真实存在,情感导流需要谨慎。倍加关注,细心呵护,及时疏导,指点出路,陪护一程,是当下每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基本功。

(葛建华 石港小学)我不赞成邯郸某学校的做法。首先,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强,如果一受到挫折和委屈,就以发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长此以往,则很容易养成任性、霸道的不良性格。其次,中学生出现压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心理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对什么样的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解决什么样的压力,都应考虑进去,而不是到心理宣泄室发泄一通就完事了。第三,心理宣泄室终究是个充斥着暴力和愤怒的地方,有着诱导“暴力”倾向的一面。学生到宣泄室里找橡胶人“施暴”,固然泄了一时压力,但这种诉诸暴力的发泄,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旦学生形成了暴力倾向,假如身边又没有“宣泄工具”,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 徐宜秋(刘桥中学)

用邯郸某中学的办法解决学生心头之恨弊端诸多。如果那些怨气冲天的学生误解了他们的愤懑对象,他们眼里那些“面目可憎”之人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抑或故意使用激将之法责成其成才的可爱之人呢?如果个别学生确属品行恶劣,好滋事生非,却又不肯接受师长教育,反将苦口婆心者视为大敌呢?但凡此类,亦将拳头相向于“恩师”,一拳一舒坦便认为可以一笑泯千仇,试问怎不让所有为师者为之心寒?最遭殃的其实还是学生本人。毕竟年少轻狂,一旦把这样的泄愤之举视为快乐,或在无意中形成暴力倾向,有的甚至拳打脚踢成瘾,不满足虚拟的人物,便到真实场景中去“真枪实战”,诸如此类等等,真是让人心惊!那出自一片好心的“新颖时髦”的宣泄方式真令人感到后怕!再如果,果真是某些师者品德低劣,教育方式落后简单,伤害了祖国花朵,触怒了未来主人,那么,校方仅以提供“师者挨揍”方式草草了结学生心中不满,对没做到为人师表者不加惩治约束,岂又不是敷淤塞责、避重就轻?

—— 郁 伟(北兴桥小学)

为了弄清楚孩子对于心理宣泄的真实想法,我特意和一个13岁男孩展开关于心理宣泄话题的对话:

T:如果有时候心里感到不开心了,你会怎么处理? S:不做什么处理呀?可能第二天就忘记了呀!

T:假如这个不开心第二天还记着,忘不掉,那可怎么办?

S:这种情况很少,让我想一想啊,(孩子真的想了一会)我觉得如果是很大的不开心,就要和朋友说,我会和爸爸说,假如他不知道我的不开心的话,一定会听我讲,然后帮我一起分析,怎样才能消除。

T:找个朋友倾诉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你能找爸爸谈说明你们的关系如朋友一样好。(孩子点点头,很开心地笑了。)那么如果学校里安排一间教室,让你进去消除内心的不开心,你觉得你会去么?

S:不会。(孩子的回答很快,斩钉截铁)T:为什么这么坚决?

S:我觉得这个教室在校园里面本身就不太安全,每个进去的人都会被别人认为不开心,即使你是好奇进去的,出来的时候,大家肯定也会认为你有深仇大恨呢。

T:如果我的理解不错,你觉得是个人隐私得不到保障。假如这一点可以保证的话,你对这个地方有什么样的建议呢?包括环境之类。

S:应该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因为心里不开心的人内心的颜色是灰暗的,那么这个地方应该涂满蓝色,蓝色会给人一个开阔的心情,像大海一样颜色。空间不一定很小,可以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提供一些操作的东西,如魔方、魔尺之类。

T:你觉得需要老师在里面么?

S:可以有,但不希望那些刻板的老师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出现眼前,希望一些和善、懂得微笑的老师和不开心的孩子一起在里面操作玩具,聊聊天。

T:如果给你一些沙袋,或者其他物品,写上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人物,让你击打发泄,你会选择吗?

S:(孩子露出极为惊讶的神情,不过随即大笑起来,他理解了这个场所的含义)这个不好吧,让人学会暴力么?我知道有的地方开设这样的场所,但好像学生被禁止入内的。

T:你还是希望这个地方温暖一些,不开心的时候有一个暖意的地方供你消解不开心。那么会不会有人喜欢通过另一种方式发泄内心的不开心呢? S:这个我不知道,但感觉很冷啊,怎么会开心起来呢?再说你通过击打了沙袋上的人,内心肯定会产生新的负罪感,又怎么开心得起来呢,循环下去,岂不是永远不开心了么!(孩子的话很有思辨性)

T:谢谢你的观点,看得出你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孩子,祝你天天充实开心!S:谢谢老师。

或许,和男孩的对话让我明白心理宣泄也是需要“分级”的(电影上有一个分级制),有其与年龄阶段对应的方式。如果把属于成人级别的暴力击打宣泄、辱骂宣泄等方式放到青春期的中学生,或者更小一点的小学生,其正面意义微乎其微,负面影响则不可小觑。反过来,把一些对孩子有效的心理宣泄方式推广到成人阶段,也会被认为幼稚且不合时宜。

—— 陈

春(南兴小学)

走出“宣泄”一片天

张秀平

在细读丁锋老师提供的关于学生心理宣泄的案例时,我在想,是否学生心里有了一些压力,有了一些不满情绪就非得让他们“宣泄”出来,甚至让他们以这种近似极端的方式“打”出来、“骂”出来呢?是否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让他们在遇到压力,抑或受到委屈,甚至面临人生的种种不幸时,能够冷静隐忍,积极应对,顽强抗争呢?

曾在电视中看过一则报道:一名沈阳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职于某大型企业,工作一年,成绩优秀。企业老总在总结会上曾说到:有些大学生,自以为是本科毕业,就骄傲自满,本科毕业有什么了不起„„一个大型企业,本科毕业生肯定不少,老总在这里是从面上说的,是泛指,但这名大学生就接受不了了,以为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怒之下就把这名企业老总残忍地杀害了,酿成了不该发生的血案,也给自己本该辉煌的人生早早画上了句号。扼腕叹息之余,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谈论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方式来心理宣泄,尽管这也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我想说,在我们看到这名大学生的案例后,必须警觉地意识到:在引导学生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心理耐挫能力的培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随时可能遭遇压力、挫折甚至不幸,这是不可回避的。在校学生遭遇的压力、挫折的程度还是比较轻的,几率也不是十分大的。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即便遭遇到这样的压力和挫折,有关心他们的老师,有友好相处的同学,有较为科学的心理宣泄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可能会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但是,孩子们不可能一辈子在学校度过,他们总有走上社会的一天。如果,我们只是教会孩子一有压力就宣泄,甚至以近似暴力的方式来宣泄,岂不培养了一个个经不起碰撞的“玻璃娃娃”,更可怕的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定时炸弹”。果真如此,孩子们如何去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如何去面对风云多变的生活,如何去面对充满坎坷的人生?

心理问题几乎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释放自我,就会变得更健康,更美丽。只有释放,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才会得到缓解,由过重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才会相应减少。破解心理问题,使用心理宣泄室有一定的效果,但“解铃还需系铃人”、“佛度自度者”,真正有效的是自己救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运动、练书法、听音乐等方式自我调节,修炼和谐的内心世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造健康的心理基础。

压力过重固然不好,但没有压力也未必是好事,对于毫无学习压力的学生,教师还是要加强教育,给予一定的正压力。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喷泉是压力的花朵。适度的压力是进步与成就的原动力。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激发,是唤醒,是向每个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泰戈尔)。让学生拥有适度的压力,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充盈和生命的完美!

所以,我们还是多考虑,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而不是在学生稍有压力或不快时就匆忙地为他们寻找宣泄的途径和方法。当然,必要的科学的宣泄是不在其中的。

走出“宣泄”,也许就是阳春三月艳阳天!

(张秀平

赵甸小学)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从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需要困难的磨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冲突,付出和回报之间的落差。在接受一个个矛盾冲突的考验时,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心智逐渐趋于成熟。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用心理宣泄模式,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寻找心理平衡,因为这样会导致他们独自面对困境时如同迷途旅客不辩方向。

——丁剑锋(刘桥中学)

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朱建

研究资料显示,“心理疾病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仅仅是有点心理问题,接着发展到轻微的心理障碍,如果此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便会发展到严重的心理疾病。”话题中提到的心理宣泄室的建立和使用,就是在帮助那些心理压力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将过度的心理压力及时释放出来。我以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但学生心理压力的积累是不是可以在达到“非宣泄不可”的程度之前就得以缓解,是不是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压力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呢?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也许就可以避开关于邯郸某中学做法是否得当的争论了。我认为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要使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首先要找到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随着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的压力已经前移至高考录取的学校和专业,而高考的压力又前移为高、初中,乃至小学的择校,以及这样、那样的特长、竞赛培训等。孩子柔弱的肩膀已经肩负起过度前移的生存压力。中小学校由于办学竞争的压力,必须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指标方面不断努力。这些指标的分解和达成经过教育管理者和老师们的传递,最后还是落到了孩子的身上。家长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超越自己、光大家业,这就必然再次导致孩子压力的增大。这里,姑且把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称为外源性压力。许多好强的孩子往往把社会、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当成自我奋斗的目标,这就形成了孩子的内源性压力。

对于外源性压力,我们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和家长,但我们还是可以减轻我们给孩子的压力的。比如,有的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复告诫学生“学习改变命运”。把学习目的指向“改变命运”,这确与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相吻合,但是,为改变命运而学习的告诫也过于沉重了,对心智发育尚不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徒增压力而已。相反,要是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要学,那么,学习还会成为压弯了腰的那副重担吗?所以,我们除了信奉“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抽象一点说,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建构价值体系,让他们以自己认定的价值标准去规划自己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就可以既不增加压力,又能获得动力了。

至于内源性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学生本身的期望与达成、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青春期的学生常会对异性产生好感,但这种好感往往是单方面的,对方不一定接受,甚至不一定知道。又由于学校是不许可这种情形的,这样可能导致陷入其中的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是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形,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另一方面是在发现之后,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这种暗恋中转移出来。这只是一个例子,源自学生本身的矛盾和压力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和剧变期,且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抗挫折能力,势在必行。如果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达到“非宣泄不可”的程度之前就得以有效化解,无疑是可取的,所以,我以为“釜底抽薪”更有价值。

(朱 建 二甲中学)

引导学生在倾诉中消解不良情绪

陈钰枢

学生心里有不良情绪不能憋着、藏着,应该及时地促使其有效化解。化解的方法和途径应该是多样的,我觉得倾诉可能是一种适用范围更为广泛、作用效果更为持久的方法。

学生可以倾诉的对象最常见的莫过于老师、家长、朋友或同学。既然如此,引导学生在倾诉中化解不良情绪,就成为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学生愿意向你倾诉。为此,需要我们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或是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专长,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对于他们暂时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真诚地予以提醒,并给予最大的帮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这样会大大缩短师生对话的心理距离,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欲望,把心理的压力告诉老师,并愿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要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学生的诉说。倾听意味着尊重。一个尊重学生的老师,才可能真正了解到学生心中的真实想法。因此,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用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情,掌握其心理变化的情况,巧妙地改变自己与学生谈话的方式:或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或字字千钧,击中要害;或婉转相陈,深入细谈;或譬喻暗示,引而不发。

三要有耐心。每个学生对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谈心时,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不能简单轻率,不要期盼立竿见影。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孤僻、固执己见的同学,更是如此。我们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急不躁,不嫌不烦,不怕挫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使谈心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能叩开学生的心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倾诉只是化解内心不良情绪的一种方法,学生把心中的不快倾吐出来,是能获得一时的轻松和愉悦的。但这还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能对他们“对症下药”,做好后续的疏导工作。

(陈钰枢 英雄小学)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上策是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自救能力。哲人亚里士多德说:“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使得生命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在学生遭受挫折后,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端正自己的态度,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学会自我减压,学会放松身心。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练书法、听音乐、交友、上网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劳逸结合。这样,把外部干预和自我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拥有健康的身心。

—— 陈 玲(川港中学)

情绪转移是适合小学生情绪宣泄的有效方法,丰富多彩的活动则能促使小学生的情绪转移。因此,学校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融合,学校家庭相结合,开展七彩活动,让儿童获得心理的愉悦。可以是学校组织和策划的各种集体性活动:科技节、戏剧节、体育节;踏青月、采摘月、传统游戏月;环保周、航模周、乒乓周;蛋糕制作日、包饺子日、环游日。也可以是教师指导和引领下的班队游戏:制作板鹞、放风筝、吹苇叶哨子、做蚕豆飞鸟、裹粽子、包饺子、推铁环、打陀螺、骑独轮车、溜旱冰滑板等等。还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的“躲猫藏”、放哨火、养小宠物、育花草新苗。

如此多彩的游戏活动自然能缓解儿童的精神“压力”,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 陈志祥(实验小学)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冷静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时,他的整个心灵就会变得澄明和平静。“写”的过程就是一个减压的过程。在班上建立一本班级留言簿,让孩子们以匿名的方式写下心中的不快,其余学生读后可以“跟帖”,教师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跟孩子交流,进行疏导。建立班级留言簿是一种很好的宣泄倾诉的方式,首先,采取匿名的方式会降低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更容易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其次,这种班级留言簿的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教育的方式,当一个学生有困惑时,大家来帮他解决,但是又不是面对面的帮助与被帮助,教育与被教育,这样也可以减少被帮助者的心理压力。这也是马卡连柯“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

——潘胜男(三余小学)

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心理疏导方式。采用“虚拟暴力”的方式对性格外向的人作用可能大些,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却未必合适。学校心理宣泄室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宣泄方式以供选择。像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将心理宣泄室分成了五个具有不同功能和宣泄方式的房间:“释心室”“宁心室”“启心室”“畅心室”“历心室”。学生可以在这里通过击打沙袋、涂鸦、唱歌、听音乐、畅谈等方式消除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目前,国内心理宣泄室可供选择的宣泄的物品也正趋于多样化,除了橡皮人之外,还有充气棒,放松椅,一捏就发出悲鸣的“发泄鸭”等等可供不同的学生自由选择。人们还发现,除了宣泄室之外,还有其它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宣泄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比如深受学生喜爱的户外运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实,学校开展心理疏导的方式并不局限于心理“宣泄室”。

—— 姜文泉(李港小学)

篇3: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一、用爱心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孩子最缺乏的是爱, 由于父母离异, 总感觉自己像被抛弃的小鸟一样, 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 班主任应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成为他们可信赖、可亲近的朋友, 他们才愿意向你倾诉胸中的郁闷, 趁机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正视现实, 消除心理障碍。如我班学生小陈, 父母离异后, 性格孤僻、胆小, 学习差, 作业拖拉, 不能按时完成。他的这种表现, 我看在眼里, 急在心头。多次找他谈心, 一开始他挺害怕我, 在我的鼓励下他消除了畏惧心理, 渐渐地性格变开朗了, 学习也一天天进步。同时, 在生活上, 我给予他更多的关怀, 天冷了提醒他多穿衣, 他过生日, 送上一份小礼物, 用慈母般的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使他从班主任这儿得到关爱与呵护。

二、帮孩子战胜自我, 树立自信

任何一个孩子都渴望成功, 离异家庭的孩子成功的体验少, 更渴望成功。然而, 由于家庭的变故, 他们大都性格孤僻, 喜怒哀乐变化无常, 行为上既怕被人瞧不起, 又想出风头;学习上既想获得成功, 却又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 一遇到困难就丧失自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为了使这些孩子战胜自我, 树立自信, 首先, 我帮他们解决心理矛盾, 让他们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适时引导他们克服困难, 消除心理障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其次, 在学习上、生活中, 我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特长, 及时表扬、鼓励。一个期盼的眼神、一张热情的纸条、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能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朝着心理健康的方向转化。

三、与家长沟通, 转变其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父母的爱和教育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首要条件。离异家庭对孩子有极重的负面影响。作为父母本是孩子最亲的人, 然而, 由于家庭的变故, 有的父母对子女丧失爱心, 相互推卸责任, 放任自流;有的父母把孩子作为相互报复的工具, 对待孩子简单粗暴;有的父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对孩子百依百顺, 溺爱迁就。这样的家庭环境不适宜孩子健康成长, 严重压抑了孩子的精神, 造成其孤僻、娇气的不良行为, 或自私、蛮横的攻击型性格。为此, 我多次进行家访, 与家长交流、沟通, 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对老师有抵触情绪的家长, 注意与他们交流的艺术, 以行动感化家长, 真诚希望他们对孩子多一份责任, 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如我班的小谢, 父母离异后, 一直跟随母亲生活, 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我的孩子任何人都不能欺负”。因此, 孩子只要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一点小摩擦, 这位母亲便气势汹汹跑到学校帮孩子出气, 造成这个孩子性格偏激、非常霸气, 爱欺负同学, 且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经过与其母多次交谈, 她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抓住这一契机, 我又借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书籍让她看, 孩子的母亲深受感动, 积极配合我教育孩子, 扭转孩子的不良心理行为。不久后, 该生打架、欺负他人行为大大减少, 偶尔再犯, 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向同学道歉, 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

四、发挥集体的力量,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性格

班集体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的巨大力量, 班集体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 既可以淡化孩子心中诸多的不快, 使孩子受到集体和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又能转化其生活态度, 逐步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因此, 作为班主任应多方启发全班同学关心、帮助单亲家庭的同学, 摒弃对他们的歧视, 使其融入集体, 成为集体的一员。如我班女生小周, 学习成绩一向很好, 一段时间, 她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不愿意与同学交往, 也不愿意参加班级任何活动。期中考试成绩一落千丈, 我和同学都感到很意外。通过和她谈心, 了解到她的父母离婚了, 她觉得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因此, 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我开导她要面对现实, 不要因家庭变故心灰意冷, 毕竟还有这么多爱护、关心她的老师、同学。同时, 我把她的情况告诉了科任教师, 希望他们多关心这个孩子, 并发动班干部及热心肠的同学关心她, 跟她做朋友。在班级开展的活动中让她当主角, 使她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交往的快乐, 也许是大家的一片爱心感染了她, 小周变得开朗了, 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

篇4: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关键词】自卑心理 大学生 班主任 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能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沟通能力。沟通作为人际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动,它存在于人们的各个生活和工作领域之中,对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乃至事业的成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增长智慧、取他人之长的基本方法。

2.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3.人际融合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4.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处置方式,一个人只有重视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存在的价值。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不难想象,人如果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他人交往,一个人应该如何独立生存?因此,有人存在,必定与人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一个在团体或者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当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时候,会与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特别是在职场生活中,我们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这就涉及自身交际能力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自己与同学、老师、领导、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就某一社会现象或热点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与领导交谈,可以大胆交流自己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的不怯场;与职工交谈,可以了解他们目前的工作情况和心理状态。因此,足见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极大的需求,他们人人都渴望获得真挚的友谊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环境、新的群体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因此,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自信,保持乐观向上的认知态度。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品质,能够很好地化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则容易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恐惧、孤单等不良情绪,由于心胸狭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容易形成各种压力,严重地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孔子曾说过:“独学则无友,则孤陋寡闻”,人际交往能力不仅帮助我们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也提高了对他人的认识。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对方,同时也可通过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广,交往的程度越深,我们彼此的认识就越深刻,才能达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从而实现自我的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不断提高,人们对拥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随之增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互换,使自己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协调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集体,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品质都是在民主、和谐、充满关爱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地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则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自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灵的癌症。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自卑情绪。适度的自卑能激励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但过度的自卑则会使人堕落颓废,自毁前程。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成为自卑心理的牺牲品。因为自卑,他们往往精神萎靡,丧失热情,学习落后,成长受阻,严重的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天资较低,或者学习习惯未能培养好,造成学习能力较弱。从小学到大学,他们的学习成绩都跟不上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产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觉,随着岁月的不断沉积,就逐渐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经济状况较差或家庭残缺。由于经济状况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养家糊口,无暇顾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质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低微,学生容易产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残缺,使孩子缺少本该有的温暖和稳定的生活,从小蒙上生活的阴影,产生了自卑心理。

3.学生所处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学生自身比较调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学校或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常常把他们视为差生,不愿也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时间一长,这类学生就慢慢自认是差生,从而产生了自暴自弃、放纵甚至是放弃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影响人际交往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现及其潜在特质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潜在的影响。

1.封闭。由于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封闭性大学生,通常不喜欢与人交流,觉得交往起来过于麻烦,更多的时候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进不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个方面都想争第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得心理上的胜利,恶语重伤别人,这也是导致与他人交往关系交恶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过度的敏感会对人际交往很不利。很多时候,对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话就会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经。自卑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旦听到对方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愤怒,搞得对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难听到真话了,听到更多的是一种恭维,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

四、班主任引导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自卑心理的途径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更好地克服人际交往障碍。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及时做好心理辅导

1.对于学习能力较弱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在校园生活中,要不间断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能够利用各类班集体活动灵活且持续地进行心理训练,鼓励其积极交往。

2.对于因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要从心理上认同他们与其他学生是平等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碍。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接触或者与家长结合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穿着、生活和学习用品方面和其他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失落感,容易产生迷茫和恐惧。作为班主任要及时地予以心理辅导,使贫困大学生意识到大学是一个和谐多元的集体,同学之间的交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帮助贫困大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减少造成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隐患。

(二)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营造轻松的氛围,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

人际交往是一个相互积极互动的过程,只有一方主动而一方被动的交往不能持久,鼓励大学生主动大胆地与人交往可以消除自卑所带来的交往困扰。在班集体活动过程中,很多时候班主任可能会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了班上的“活跃分子”,其实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才更需要这些表现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鼓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勇敢地迈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他们才不会害怕与陌生人交往,从而社交恐惧感和孤独感才会随之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会烟消云散。

(三)正确处理学生矛盾,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需要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心。由于社会交往较少,学生的沟通面不大,且置身于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环境中,同学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对于学生间的纠纷班主任要做到及时、有效、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要时还可以与领导、任课老师、家长或班干部商量方案,借助外力辅助完成。

总之,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探索人生、认知社会、掌握专业的知识阶段,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人际交往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贡献程度。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帮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障碍俨然成为班主任不可替代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文丰安.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外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金蓓蕾.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8(04):111-113.

篇5: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如何在心理上引导学生学好《电工学》

很多学生进入技校后,都不同程度地感到<电工学>比较难学,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是由于技校学生学习<电工学>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作 者:杨振明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技工学校 刊 名:职业 英文刊名:OCCUP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6: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我们都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集体,他们有独特的感情和个性,只有发挥并培养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有困难得到帮助;有烦恼得到化解;有成绩得到鼓励;有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我们才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有个性特美的好学生。

今年,我担任的是初二班主任,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他们对于自己或我他的关系其价值的意识正在逐步发展,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他们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给学生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成就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设法激励每位学生的奋发进取精神,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向学习上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人都有学习上的进取心,进而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呢?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每学年有班级班训,如今年这届初二的班训是“精神”。它要求学生学习要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要保持好积极的心态,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我根据学生们的起点距离,要求学生先自我纵向比较,我想“我自己比进步”,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然后再与班内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以引起人人有进步,人人争先进的作用。开学初,我将上学期各科的最高分,各科的平均分,第一名的总分及全班平均分在一个表格中写上,把表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表中 适当位置填上自己的各科成绩与最高分的差值,并与班级平均分作比较,然后制订出本学期的实现目标和所要采取的计划和措施。在接下来的班会上,大家勇跃发言,相互交流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知句不言,言句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风气。我班每天的口号是“我能成功,我们能成功”。人人每天在成功的呼唤下学知识,长才干。初二这一年我们无论在全班整体水平,还是在尖子生的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二、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人人做班级的主人。

我记得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从以下三点来做:

1、让学生参与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

每学期我总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先学透,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本学期的重大节日及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本班学生的实际,理出班级工作的思路。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复印若干份让每位干部学习,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职务特点,制定出适合于他(她)开展工作的计划,我再根据干部上交的计划书,重新整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思路,在此基础上,召开班委会议,在通过学生周记《假如我是班主任》、《谈责任感》的基础上,征集“金点子”,这样确定下来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既全面,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施起来效果自然不错。如本学期由我主讲的《学会学习》系列讲座,小白鼠吸烟实验,禁烟教育主题班会,口才与笔才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以及小组间的投篮比赛,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生反映好。

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班干部定期轮换,体现着班级的民主性,它能使每位学生都有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我对每位干部的工作总是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培养他们处事及应变能力。我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①要严要求,树表率②要交任务,压担子③要到正路,教方法④要重常识,讲激励。我对培养干部的认识是:不是先培养好了再用,而是在使用中。由于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在任时间又不长,因此往往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因此容易得到其它同学的尊重支持和配合。此外,我还尝试按学号顺序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临时班主任一天,负责一天的早操、课间操、自修情况、监督及一天内的突发事件,让他们理解班主任一天工作的辛苦,同时通过实练,干部们的胆量越来越大,自我管理能力逐日提高,也促使其它同学更明确自律的重要性,因此,实行一年来,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强。

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使每位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

篇7: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论文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急剧膨胀,而事实上并没有成熟,他们往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老师,家长的对立面,表现出种种不良倾向。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要敌视学生。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教育的底线。对感情非常敏感的十五六岁的学生,能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一定能消除逆反心理,但对学生的轻视,疏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其次要多沟通,少训斥责怪。通过观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消除距离感,隔阂感,敢于向老师坦露心迹;(班主任工作艺术)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其产生成长中的成就感。

篇8: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心理误区

一、学生写作时的几种心理误区

1. 畏难心理

学生之所以对作文存有畏难心理, 在于作文具有不易把握性。写作中的审题、构思、写法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这次作文审题正确, 下次不见得就能正确把握;这次作文合自己的路子而写起来得心应手, 下次作文也可能没有灵感而下笔艰难;这次作文得高分, 下次作文则有可能得低分。同一篇作文, 不同教师的评分标准也不尽相同, 所给出的分数差别有时很大。有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究竟有多高, 费了很大劲好不容易写出来了, 却被教师判为文不对题, 或只得一个比较低的分数, 以后碰到类似的材料或题目就难免心里发怵。

中学阶段在升学压力下, 学生课业负担很重, 极少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少、知识积累少、语感差、语言表达水平不高, 这会使部分学生写作时力不从心。有的学生连组织一篇文章都感到困难, 更不用说写好文章了。一些测试卷的作文材料和题目不易理解, 学生稍不留意, 就会审错题。因此, 这些学生未写作文, 心里先怯三分。畏难心理使得部分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极大地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2. 懒惰心理

作文水平的提高, 非短期内所能实现, 而需要长期的写作训练。作文训练耗时多, 见效慢, 使得许多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减退, 懒惰、懈怠心理随之产生。懒惰、懈怠心理的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愿在审题上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学生不愿对作文材料和题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审题是否正确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老师还要讲评。有的学生不愿动脑筋, 干脆向老师和同学询问题意, 以免去审题之苦。二是不愿认真修改文章。有些学生极少修改文章, 不在乎事例是否运用得当, 文章有病句和错别字也懒得修改, 而是交由老师修改。三是不愿做积累素材和选择材料的工作。一般来说, 写文章要积累素材、选择材料, 而部分学生不愿做这方面的准备, 写作时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四是不按时交作文。一些学生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 能拖则拖, 有的学生则干脆不交作文。有懒惰心理的学生, 缺乏动力, 缺乏韧劲, 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3. 依赖心理

一是依赖老师。有的学生写作文前就等着老师点明题意、指引思路, 甚至要由老师设计层次结构。二是依赖范文。优秀作文精心模仿, 精彩语句摘摘抄抄, 离开了范文就寸步难行, 作文课上恍恍惚惚不知写什么、怎么写, 写作课变成了有些学生的“受罪课”。三是依赖网络。有的学生习惯在网上查资料, 甚至直接将网上的文章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文。长期下去, 学生思路阻塞、思维僵化、灵感枯竭, 写作水平怎能提高?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与教师长期僵化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死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直接的关系。不消除这种不良心理, 就无法开启学生的心智, 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改变这一心理必须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入手。

4. 侥幸心理

作文在大学语文试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分值, 使得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对作文既不敢轻视, 又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 部分学生便心存侥幸走捷径, 走捷径的方式是抄袭范文, 弄来几本作文书, 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 将范文改头换面后炮制出一篇文章。一些学生用此法“写”出的文章有时得分还不低, 便以为找到了窍门而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 抄袭他人文章比自己构思轻松得多, 教师也未必能发现。在这种侥幸心理的支配下, 抄袭范文成了某些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抄袭范文多了, 思考少了, 抒发真情实感也少了, 不愿再下苦工夫, 从而助长了他们投机取巧的坏习气。

5. 幼稚心理

有的学生写作文翻来覆去就是同样的几个人、几件事, 从小学写到高中再到大学几乎没有变化, 写人无外乎父母、老师、同学, 写事一般都是发生在学校或家里, 写作文总向童年要素材, 小学和初中惯用的事例到了大学仍反复地使用。对人的观察停留在表面, 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表层, 语言还是“娃娃腔”, 去除不了小学生作文的稚气。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造成文章内容肤浅, 缺乏深度,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而言之, 以上几种心理误区对学生写作乃至品质培养都是有害的,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影响学生写作的心理因素, 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去查找原因,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教学方面看, 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来进行, 学生写作文的终极目标就是应试, 功利性太强是重要的原因。教师在作文指导方面, 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 容易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心理的成长。

二、引导学生走出写作心理误区的对策

1. 作文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尽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

不消除心理误区,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难以提高。要消除心理误区、提高写作水平, 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写作素质的培养, 改进作文教学方式, 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重在引导, 把握好大方向, 不必限制过多、过死, 以免学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任何形式的作文教学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 作文教学就会受学生欢迎, 对消除学生的心理误区也有利。

比如, 让学生写周记, 不限体裁, 不限内容, 字数也不严格要求, 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写出真情实感, 用不着抄袭范文。对这种练习, 学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写作内容有学习心得、读书看报体会、影视观后感、生活记事、旅途见闻、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等, 少则六七百字, 多则上千字。学生说, 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和感受, 容易下笔, 感情发自内心, 想什么就写什么, 不受限制, 可以自由发挥。

2. 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传授写作方法

有的学生不会或不善于积累材料, 写作文时心中空空, 下笔自然难以成文。写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不好, 写好文章自是天方夜谭。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材料缺乏症, 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技巧和写作的方法。比如, 用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关注新闻事件, 及时记录新鲜的典型事例, 从报刊上摘录典型事例;摘抄语言优美的精彩文段, 培养语感;仿写语句或语段, 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模仿优秀作文, 训练谋篇布局的技巧。

3.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

首先,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文学、历史、哲学各科知识,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积极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培养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视野扩大了, 心胸开阔了, 思想活跃了, 认识深刻了,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上一篇:院感科2013年工作计划下一篇:除夕情景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