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2024-04-2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共10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时下,作文是中考的一项重头戏,约占考试比例的一半(分数由原来的50分提升为60分)。因此,写好作文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

写 作是令中学生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尽管现在的作文多以话题为主,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但仍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东拼西凑 才写出一篇文章交差,把写作当作一件苦差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让学生乐于写作呢?我通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总结出以下经验,供同仁商讨。

一、教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

“生 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留心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而实际情形是学生对朝夕 相处的社会生活熟视无睹,漠然视之,一写作文便苦于无材料可写或虚构情节。那么怎样教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呢?我觉得这不是强调学生去做的事,而应是引导学生 如何去做。比如:活动课上让学生留意其活动的场面,课后写一篇场面描写的作文。有了观察的目的和目标,学生就容易把精力集中起来而留心观察,当然写文章也 就得心应手了。星期天、节假日根据不同的需求布置相应的观察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况记述下来,返校后同学之间进 行交流,并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的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锻炼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了生活的基础,写文章也就不至于空洞 无物了。

二、教学生多读、多背、多写。

学 生生活的空间毕竟有限,学校是他们的常驻之所,要想事事躬行是不可能的。要想了解社会这个大课堂,就必须靠阅读了。每周抽出至少两节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或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家名作。要教学生多读书、读 好书。当然,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的读,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或浏览或泛读或精读,且读后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或摘记、或概括、或写心得„„对一些精美的词 句或语段,应鼓励学生背诵。俗话说“背书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背诵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写文章才不会有绞尽脑汁的苦涩,才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勤练笔。日记、周记、读书后记等都是练笔的一种手段。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生学会从课文里“拿来”。

中 学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也都是些典范之作。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教给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巍巍的《我的老师》的开 头:“最不能使我忘怀的是我上小学五年级时的蔡芸芝老师。”开篇点题,直截了当。《枣核》一文运用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朱自清的《背影》中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及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细节刻画;杨朔的《荔枝蜜》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谈骨气》一文严密的论证思维和确凿的事实论据;鲁迅杂文的犀 利;《苏州园林》中总分的说明结构和严密的逻辑顺序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教师在传授课文知识的同时又传授了写作手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只有 教学生勇于“拿来”,并为己用,才能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四、教学生勤练口语,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著名语言教育家王力说过:口 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勤练口语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流畅了,写作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进行 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辩论活动,举行故事会比赛等。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其实,锻炼学生的口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语的 途径不止这些,比如说成语接龙比赛、小品表演、诗朗诵等都是锻炼口语的大好机会。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写作时才能保证语言的流畅,也才能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 础。

五、教学生学会修改文章。

记得哪位大家说过: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修改文章可采取“自批”或“互批”的形式,要鼓励学生仔细推敲词语,敢于大胆的取舍,勇于删减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互相批改中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方面的途径就能获得的,要多方面的引导学生。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再教他们一些写作技巧,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篇2: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把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我以为在大力改革习作课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记好日记,让他们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下

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学生初学日记,往往觉得无话可写,不是三言两语,就是报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然而学生平时看过的不等于观察过。观察上一种智力活动,常伴有情感体验,只有用心去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才会情动而辞发。所以,我们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有趣的游戏竞赛,参与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

体会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生活中有许多素材可以写。

如今年“三八”妇女节,我号召学生开展“让妈妈微笑”活动,要求学生在这一天做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方法要新颖、有创意。在第二天的日记交流中,个个津津乐道,争着把自己的“金点子”介绍给大家。有着

这样的生活作基础,学生日记何患无辞?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日记既然是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更应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日记真正成为学生情感的载体。学生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内心的体验当然各具特色。有些想法虽然原始、幼稚,但是充满童真童趣。面对学生真实情感,我们惟有呵护、尊重,才能造就学生健康的情感世界。我们教师切不可妄加评判,扼杀学生的灵感。我们要多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抒发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在交流日记时,应营造宽松的氛围,大力表扬肯定情感真实、个性飞扬、有自己语言特色的日记,让学生明白真实的东西容易打动人,有特色的语言才能吸

引人。

“日记日记,一日一记。”可真能如此,并非易事。人总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正在学习习作的孩子呢?学生初学日记应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写,怎么想就怎么写,不为方法所囿。让他们一开始就

觉得写日记就是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没什么难的,从而树立信心。

消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这才是第一步,怎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呢?这更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激励引导。在抽阅学生日记时,要善于发现文中闪光点,写得好的句子画上线,写得好的篇目打上“☆”,并在文末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学生日记还应定期交流,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机会。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内交流,也可以全班交流;可以是老师推荐,也可以自主推荐;可以在黑板报中开辟专栏,有目的地选择精品供学生参考,也可以用出手抄报的形式集中展示个人日记或同一题材的日记,以体现个性化色彩。本学期我还让学生自编日记精品集,全班所有学生每月自荐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日记,用统一的稿纸誊写好,定期组装成册,展示在班内。我还为这一文集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并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封面。这对所有学生都具

有极大的诱惑力,人人主动参与,出谋划策,积极性非常高。

通过以上措施,不仅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进步的喜

篇3: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具体做法如下:

1、更新评价观

在作文评价中, 存在着这样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 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因此, 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其次, 不要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 指出问题所在, 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 但是, 最重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 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第三, 要学会欣赏。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 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 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地表扬, 而是发自内心地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地激赏,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第四, 评语要恰如其分, 富有个性。千万不能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否则, 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 甚至走向逆反。

2、拓展写作空间

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 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 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 二者联系了生活, 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 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 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 积极撰写稿件, 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 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 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 随时进行作文练笔, 并持之以恒。

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写出好作文。

1、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步人后尘, 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2、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和扩广,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3、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篇4: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多年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我,发现身边不少教师和学生一谈到作文课,就觉得头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单一,重形式轻内容;二是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可以从以卜三个方面为农村小学生“搭桥引路”,引导他们踏上作文坦途。

一、架设生活与作文的桥梁,开发作文源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小学生作文也不例外,一旦离开生活来写作文,就好比是无米之炊,无从卜于。因此,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镜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观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具体可以从以卜-几个方面着手:

1.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上室外课和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打扫公共场所、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记得今年上学期,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的一角,要他们写一篇作文——《校园的一角》。我发现他们写作文时,都有一种不吐浅谈不快、卜笔成文的感觉。写出的作文都把校园的美景写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真有身临其境之感。又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爱好不同,自然所见、所闻、所感也不会完全一样,所以所写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有的侧重描写各种花,有的侧重描写黄果树的枝繁叶茂……因而,我每看一篇作文都有新的感受,批改作文也不再头痛,而是一种享受。

2.让学生积极参加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田间劳动。劳动会给予他们许多课外知识,造就他们勇敢、勤劳、独立等品质,同时也使他们品尝到许多酸甜苦辣。应指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中的真实感受,燃起作文的兴趣之火。

3.创设生活情境,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取素材,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得上学期的一个星期三,第一节作文课上我带了一个布娃娃,我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你能说说它的样了吗?”只见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说出了布娃娃的外貌、穿着,就算我没有带布娃娃,听他们这么一说,我也能想到布娃娃的样了。接着,我就趁热打铁,表扬他们观察仔细,抓住了事物的特点。然后,我就问:“谁能用一段话来描绘出布娃娃的外貌、神态呢?”结果学生们纷纷举于,跃跃欲试,生怕老师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最后,我就让学生动于写一个作文片段,要求写出事物的特点。有了“观察”“说”这两步的铺垫,“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架设好说话与作文的桥梁,疏通作文思路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往往是重读写、轻听说。其实,这种倾向对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很不利的,因为人类口头语言的发展总是先于书面语言,儿童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通顺。因此,作文要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近年来,我除了口语交际课外,还随意性谈话,锻炼学生的胆量。这种训练一般在课余时间进行。例如:有目的地与学生谈他妈妈的情况:“你妈妈多大年纪了?长得怎样?是干什么工作的?对你怎样?”让学生一一回答后,再让他试着连起来说一遍,一篇简单的《我的妈妈》的口头作文就出来了。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说话时就胆大了,也就为课堂口头作文训练打卜-了基础。

三、架设好阅读与作文的桥梁,借鉴写作手法

1.阅读是间接体验生活。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一些名著,从中获取营养,这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通过博览群书,学生的眼界会日益宽广,生活亦将丰富多彩。

2做好阅读指导,借鉴写作于法。中国有句老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除了能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大下事”之外,又能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还能丰富词汇,领悟表达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应鼓励学生多到学校图书室借阅课外读物或订购课外书,在班内形成人人有书读,个个爱读书的好风气。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记下来,习作时借鉴。

篇5: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摘要: 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采用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指导;自主学习;有效教学方法。

在现在的初中化学教学中,中考成为所有化学教师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仍以知识灌输和题型训练为主,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都比较重,教师教的也特别累,真是苦了自己和学生。然而结果呢?致使教学效果不但没有较大的提高,反而埋没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他们人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正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科学的质量观,不断更新知识、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和独立学习,也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它是在教师周密地组织和有效地引导下,有序、有法的动态学习过程。我们可以以自主学习的特征从教和学的两个角度来分析,但这里我们重点在于探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自己对此的认识和体会:

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的支撑点在于学生自己想学,并乐于学习。要想使学生乐于学习,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非常重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首先要体现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可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设置的目标既有实现的可能,又需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对学习活动积极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调节,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自定学习方式和方法。对按自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学习且学习进步的学生,给予适当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最后,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节课教学,做到既重视通过实验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兴趣和理论认知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1)、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一个直观、生动的世界,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专题视频,给学生直观地呈现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比课本干巴巴的几行文字的叙述直观的多、生动的多、有趣的多,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很快地了解和掌握了电子分层排布的成因。(2)、巧设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教师要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概念时,初中化学教材上表述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为此可向学生提问:所有的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吗?学生没有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但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补充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又引导他们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弄清了真正燃烧的含义,理解教材中概念的局限性,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化学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有效学习。(3)、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先通过一个同学将装有空气的塑料袋袋口紧罩在嘴上进行呼吸,不一会儿就坚持不住,急于将塑料袋从嘴上取下,大口急促呼吸的滑稽状态,马上调动起班级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乐于学习的心态。

2、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要获得成功,而且还要得到老师地赞扬和鼓励,才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可以采用目标分层制定法,教师可把教学目标层层分解,并让学生自主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目标,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的目标应让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回答问题应采用优先后进生的方法,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教师应对学生给予鼓励表扬,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

1、在教学中渗透学法,让学生领悟学法。在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独立广泛地获取知识,从而获得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教师教的思路与过程,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可在课前预先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基本点及其他要求,给学生提供一个简明的学习提纲,通过提纲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般来讲,提纲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学生需对知识系统理解后才能回答。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所列的学习要求难度要适宜,并且要有弹性。例如:以氧化还原反应课堂教学为例,第一层次是从什么角度来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 第二层次是从什么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优点? 第三个层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 第四层次是本教材的中心归纳,请回答“判断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从多方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增强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在教学中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1)、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出发点,也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教学中,我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兴趣。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自主探究就成功了!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2)、挖掘教材,确定合适的自主探究素材。如:教材编排了众多彩色图片,有化学发展的历史资料图片、有实验操作图片、有实验现象图片、有数据资料图片,这些图片清晰而又明快的表现了主题,使教材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利用这些图片呢?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言。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学生很容易形成许许多多的结论,并且对图片的相关知识掌握的更深。学生相互之间融洽地交流和合作,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再如:教材拥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应不嫌麻烦,精心组织和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经过这样多次地尝试,学生既丰富了自己的实验知识又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讨论,从而使学生更开放、自由地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联系紧密,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渴望有 自己的思维空间,尝试去探究、去发现。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活动中来,指导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达到让学生动脑、动嘴。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更积极地投入自主学习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行动不如心动”。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是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行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杂乱无章,而应该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自己始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都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的机会,要善于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合作、交流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避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研究、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将难点攻下。这样学生才会感到非常的愉悦,学习兴趣才会更浓。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只要我们进行了广泛研究,就会构建新的学习主体,就能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就会自然而然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学生个性特长也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运来主编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2、谢志斌.“指导自主学习”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

篇6:如何引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写好作文

我一直在乡村小学工作,几年来都担任语文科教学。比较了解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农村学生十分害怕写作文。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写好作文呢?从教10多年来,我探索出了一些写作方法,以供借鉴。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

今天 做什么事就写什么事。农村孩子一天一定做很多事情,比如,帮助家里做家务活,放牛,割猪草,照看弟妹,和小伙伴去玩等等,丰富多彩,我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件来写,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情比较容易写。哪怕就是几句话。也要鼓励他们写出来。

今天看见了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并不会感到困难。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看到谁做什么就观察什么,看到别的动物在干什么就观察什么(如牛打架,鸡打斗,猪拱栏,鸭戏水„„),看到小伙伴玩什么就一起玩,等等。先让学生记好这事,来到学校告诉同学们,然后在鼓励他们写下来。

今天 听到什么就写什么。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中,把所

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下来,比如:听到一件好笑的事,听老人讲过去的事,听小伙伴的笑话,听到外出打工的哥姐们的事。可以是海阔天空,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可以是不可能存在或不可能实现的东西,都可以。

二、丰富生活 积累素材

文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农村小学生对生活的各方面的知识知道的少,掌握的少,缺乏生活知识积累,这是导致写作干枯的一个原因。为丰富学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从课外活动中选择说话内容,引导学生说好话,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如:老鹰捉小鸡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信息,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积累,写出的作文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语言流畅,错别字也大大减少,效果很好。此外,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并指导学生如何写,写法的指导作文写法的指导,是帮助农村孩子写好作文的关键。

三、认真评价 逐步提高

“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的确,引导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要洽如其分的进行评价。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要夸奖,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在作文指导中,更应该恰如其分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农村的孩子写的作文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有的只写几个句子,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甚至是记流水帐的,但是,作为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对学生不能要

求过高。对学生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都加以宣扬和夸大,先激趣,再引导。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学生慢慢地能从句到段再到篇的过程完成习作。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得到提高。

篇7: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中图分类号】G645【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2-0029-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是数学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手、眼、脑并用,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布鲁纳说过:“自主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自主性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那么,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按不到河里”,如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也仅仅是做做样子给老师和家长看而已,其效果必定是很差的。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盛不衰,学习的动力源源不绝,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良性循环,就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有用不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指在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路上有用。如

(1)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帮助水产养殖户估算一池塘鱼的总质量;

(2)从一边为8,这边上的高线为6的三角形余料如何挖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矩形;

(3)根据税率,找出税收与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帮助父母、邻居、亲戚快速计算工资税;

(4)判断运行的导弹能否击中目标,出手后的篮球能否投进篮框等。这些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例子。

又如当学生在长年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尤其数学模型可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了一种语言、思想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迅速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强化学生的动力机制,提高后继学习的动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表面上看,数学似乎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但如果把它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也可讲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一种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象棋,为了对这位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粒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聪明的你认为国王能够满足这位大臣的要求吗?假设以100粒/克计算,结果应该是多少吨?这样用数学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目标,促进自主学习导向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和预习目标。目标的展现我一般用导学案的形式出现,课前发给学生。模式:独立学习教材,完成针对性练习,编制练习题,提出问题(至少一个)。其中编制的练习题和提出的问题可以自己自主解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让你的伙伴解答,对于一些较难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展示,进行小组互助,全班总动员,讨论,形成结论。由于学生自己编制的题或提出的问题自己可以不解答,而是可以交由组内伙伴甚至是全班同学来解答,所以他们逐渐注重自己编制的题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而不是随便敷衍完事,这就促成了学生学习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主动意识。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三、创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有关经验表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有行为参与,而且要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参与。实际上,认知参与涉及学生“会学数学”的,而情感参与涉及“喜欢数学”或“喜欢数学学习”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以及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数学的和对数学的正确态度。数学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难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得到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四、参与评价,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众所周知,如果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评价是无法实现这一功能的转变的,教师教学中问题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看不到自己的成长轨迹,致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性评价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在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形成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映学生的成就和潜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自己。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的原则,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当互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最终评价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

例如:恰当地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评价理念之一。而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数学知识而言,以往的评价主要集中检验学生是否记住这一内容,或者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的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近的知识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知识。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止这些,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定义的理解上,针对什么叫做二次函数?结合具体的函数和图象,解释你是如何理解二次函数的。这个问题不仅要回答什么是二次函数,而且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二次函数的正例和反例,并能够在几种不同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而且还会体会到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将二次函数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象的描述。这就要求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必须有深刻的理解,单凭简单的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又比如可以问学生: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解法,你的同桌不能正确求解方程,你将如何向他(她)讲解?建议你在讲解时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这道题不只是要求初中学生简单地记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为他(她)要向同桌解释清楚,就必须对一元二次方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否则就不能解答此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考查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创设情景,增长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新课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求学生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在探究数学奥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学习。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上课时的精心策划和指导。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从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去发现一些与数学有联系的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编辑一些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

如: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而是将(*)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

我又要求学生将(△)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 a km,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 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

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始终在愉快,兴奋的过程中努力自主的思考、揣摩。

篇8: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积累素材

从低年级升到中年级学生一开始接触到写作文, 就有点措手不及, 不知从何下笔, 内容从何处来, 所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 诱引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写作文时, 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景可写, 有情可抒, 这是一面。另一方面, 有些学生在写作文时, 只用三言两语就把一篇作文写完了, 一点都不具体。如何写好、写具体?首先, 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生活, 培养和提高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为学生观察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教学生观察的方法。比如, 从上到下, 从远到近, 从整体到部分, 从现象到本质等方法。其次, 利用“设问提纲”引学生观察, 老师根据训练的要求, 有顺序、有条理、有重点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 去看、去说、去写。这样不仅给学生提出一个观察顺序, 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作文顺序, 这样就能杜绝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不良现象, 学生作文才写得有声有色。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是学生获取材料的基础, 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生, 做饭、洗衣、扫地、种菜、插秧等都是亲手做过的, 有了第一手感知材料, 写作时就有素材。如写“记一次劳动”, 让学生注意观察爸妈是怎样劳动, 自己回家种菜、插秧时是怎样做的, 感觉怎样, 收获时丰收的喜悦又怎样, 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活动, 既丰富了课余生活, 又增长了课外知识, 积累了素材。

三、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写作文, 就能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写出来, 并有真情实感。

1. 以实物演示情境,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以实物演示情境具有形象、具体、真实的特点。例如以《我的书包》为题, 可以用一个书包在全班学生面前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各自的书包有什么特点, 这样, 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 以周围环境为情境,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教师可带领同学参观本村或他村的文明村, 如参观文门村。村周围绿树环抱, 青山连绵起伏。沿着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小道走进文门, 古木林立, 座座民居都掩映在浓郁的绿意之中。道边花草树木、屋舍前后种满了槟榔、杨桃、橘子、椰子等, 让学生把看到的, 想到的都能记下来, 然后启发其发挥想象, 就能写出活的文章来。

3. 以生活展现情境,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作文源于生活, 体现生活。生活中每天出现许多值得写的或有意义的事情, 只要用心去体会, 好的文章就会信手写成。

四、加强听、说、读训练

要获得大量的材料, 应注意听。听故事、听别人讨论问题、听广播、看电视等。这不仅能提高听话能力, 而且还能积累习作素材。

小学生作文教学应十分重视口头作文的训练, 即让学生大胆地说文。作文时, 教师先让学生选择、组织好材料、构思完毕后, 再写出作文提纲, 然后按照自己的提纲口述文章内容。即在写作练习中, 可要求学生先说后写, 要求学生先想好要写的东西, 然后把想好的内容说一说, 说通后才写下来, 写完了再朗读几遍, 朗读时可再进行修改, 改好了再读一读, 最后才工整地抄下来。这样, 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 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作文中的遣词造句也就更符合语言规范。

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内容除了语文课本外, 还应读历史、地理、自然等课外读物和名人名言等。而我们所学的课文不少是选自名家名篇, 每一篇课文都是范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过渡衔接、表达感情方面, 还是作者在选词造句、修辞方法、习作特点等应用方面, 都值得我们学习。因此, 要让学生多读、熟读。遇到优美句子、精彩的片段, 应摘录下来。这还不够, 为了使学生在文句中语言丰富, 句子通顺, 中心突出, 首先要求学生广泛阅读, 并备好一本笔记本, 在阅读课外书也好, 读科教书也好, 要认真地把自己喜爱的句子、短段、词语、成语抄下来, 以丰富语言, 积累知识。其次, 在每次作文之前, 让学生进行目的性的阅读, 即围绕这次作文, 把阅读当中遇到和本作文有关的句词抄下来, 使读与写紧密结合。最后重要的是指导学生阅读, 借鉴课本中学过的例文, 学习例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例文中的好词好句。上课时教师就叫学生把例文中的好词好句、写作方法读出来, 并板书在黑板上, 再结合学生在课外抄下来的句子模仿写出来。这样, 学生都能够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只要教师开拓创新, 善于指导, 学生作文水平一定能提高。

篇9: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一、帮助学生丰富作文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多积累材料。有人说:“一篇好文章 ,七分靠材料,三分靠方法”,这话有一定道理。材料从哪里来,来源于生活,学生写作文,就是要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自己的生活气息,自己的真情实感,要做到这点,就得丰富自己的生活,因为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写出充实的文章来。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生活,以此来积累写作素材。

1.多观察:鲁迅先生曾指出:“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这里说的“留心”、“多看看”,就是观察,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观察有的是有组织的直接获得素材,但大多是靠学生自己观察诸方面生活,如社会方面可以看城市的街景变化,看农村今日巨变;自然方面如观察春夏秋冬,风云雨雪,花鸟鱼虫;人物方面如观察老幼妇男,师生亲朋,三教九流等。根据上述观察活动,学生会大开眼界,增长才干。随时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正如: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不停歇,那时学生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文思如泉涌。

2.多阅读: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常用方式,更是一个人精神空间拓展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渠道。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认识生活、把握时代的潮流、丰富精神生活。学生阅读的过程既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认识人生、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若仅限于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不可能样样亲历,所以必须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开阔视野,从根本上消除“无米之苦”。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道:“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知识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就有过大量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的“秘诀”之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博览群书,学生才能在应用时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3.多思考:一个人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思考生活。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人,其文章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正如托尔斯泰一样,他把世间万物吸入眼睛,再准确无误的释放出时代的气息,他是世界文豪,是人们崇拜的偶像,因为人们已经完全被他的作品折服了。所以,平时要对周围的点点滴滴都要有自己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才会逐渐在这五彩缤纷、奥妙无穷的大世界里,认清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特点,认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从中发现事物的内在美,这就获得了材料。

4.多练笔:学生除了每学期作文课上规定的作文练习外,还要多练习各种形式的文章。如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就为学生练笔创造了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事物,积极搜集和积累材料,“我手写我心”, 中学生思想细腻而敏感,细心的感受,青春年少时的心跳情怀,一纸信笺,一个眼神,一句关怀的话语,都能掀起他们思想感情的潮水。感受生活,关注社会最新发生的、重大的、有意义的、社会反响强烈的事,这些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观点,通过日记写出别人看不到而自己却看到的东西。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片段练习等。

古人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一定的道理。学生只要多看、多读、多思、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作文就会由“量”促进“质”的飞跃。

二、让学生乐于表达,勇于创新

学生拥有了素材,就要寻找突破口——灵感,因为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根据某种需要,就要表达出来,这时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写作,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用鲜活的语言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假如学生活跃的思维被禁锢,纯真的情感被扼杀,个性得不到张扬,那么必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喜欢求异的特点,引导他们求异思维,在求异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它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就必须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的引发与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1.题目新:题目拟得好,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积蓄的仓库,他们会无拘无束地动笔表达自己的生活,字里行间情真意切,自然流畅,达到“欲罢不能,非吐不可”的境地。文题拟得好,有创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如同鲜花吸引蜜蜂那样,使读者产生想读下去或听下去的欲望,所以拟题要力求做到新颖、贴切、简洁,如《水晶宫的秘密》、《假如我有了钱》、《奇遇》等,这些题目都会使读者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

2.立意新:教师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文章具有积极意义,这样做到了“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作文能力,又让他们学会做人。选择创新视角,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爱,对假、恶、丑的恨,富有时代气息,富有创新精神。作文时,便会文思如泉涌。

3.题材新:生活是作文之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师还要拓宽学生的精神思维领域,注重实效性,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新奇。

4.构思新:题材确定之后,就要考虑在文章中怎样组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写作提纲,对文章结构布局、层次段落、详略处理的设计。它可以使文章条理化,写提纲时,也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欲扬先抑、误会法、悬念法、曲径法等,都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

篇10: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小学语文的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

一、使学生能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兴趣是学生迈出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该怎样培养他们的兴趣呢?新课程提供了很多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与现在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学生所关注的生活相贴近,这就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好的导语、悬念的设置、课内外的衔接、实践活动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学,学有所得,越学越想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要抓好语文课堂教学。针对我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我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我坚持认真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努力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去获得知识,尽情地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我认为决定课堂气氛好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在于老师。因此,我总是想方设法使我的语文课变得更有趣。

在课堂上我时而像一个资深的导演,策划一个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时而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演绎着课文中每一个动人情节,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时而又像一位煽情的演讲家,为学生娓娓道来一个个动人故事,使学生产生求知若渴的愿望;时而又是一位机智的引路人,在我的点拨下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时而又像一位虚心的求学者,投出一个个别出心裁的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

二、通过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段学生天真可爱,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和鼓励。我们要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一些鼓励,给学生一些积极向上的评价,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做得不是很好,但你如果鼓励他一下,他就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以后就会更出色。这就是激励的作用。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三、鼓励孩子获得成功

上一篇:靖边八中2014届新生军训动员讲话稿下一篇:缝补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