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5-24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0篇)

篇1: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现代社会,企业普遍欢迎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职教育中致力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何为“关键能力”?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利用“行为引导型”方法来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一一为您阐述。

关键词:关键能力 行为引导 互动教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步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随着技术与工艺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将导致对人才的要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技术体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要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对一个岗位(工种)的熟练工,而是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且具有超越职业领域的个性能力。所有这些就对我们的中职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我个人认为必须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工人,经过在西门子公司进行试点培养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何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具体应该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作能力,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如系统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等等。作为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如可靠性、纪律性、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自信心、决策能力、评判能力、全面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那么如何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呢?纵观我们过去传统的职教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业化的特点,不适合对职校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鉴于这些,我们可以吸取世界上一些富有特点的先进职教模式,如以能力为本位的加拿大“CBE”模式、以模块教学为特点的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MES”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体的“双元制”模式等等。结合本国实情,我们苏州市及时在中职教学中引入了德国“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保证“关键能力”教学的实施,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具有苏州市特色的中职教育体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永远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行为引导型”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了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具体就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自行进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并非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过程中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则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重心由讲解转为引导,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使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对每一具体环节都有所了解,并能从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从上可以看出,在“行为引导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

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特别是专业教师,除具有一般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指导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要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还要有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精神等。知识面狭窄、没有技能、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只能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指导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学生。 在中职教学中要突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极为关键。我们教师为开展教学要做一些常规的准备工作,即所谓的备课,我们强调应该用“心”去备课,要适合课堂、适合学生,而不是用“手”写教案,写应付“检查”的“教案”。应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用什么教”、“什么时候、在哪里、用什么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哪些具体能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教学媒体的问题等一一提出并设计,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是位从事无线电调试课程的实训老师,无线电调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一个工种,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指导来解决。但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时间间隔较长,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都不太理想,因此在实操过程中如碰到了问题,学生很难将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难以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训练,以应付中级工等级考核。针对这一现象,我试着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比如在脉宽调制控制器这一电路中,首次安装电路板前先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自由结合,由小组讨论哪些元件由于相似性、相近性等原因容易装错或装反,讨论时间为10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每小组指派一位代表在我指定的场所用卡片展示出来,最后再由我来分析、归类,以得到总结性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经过了大脑思考,参与了讨论,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思考,留下的印象自然相当深刻,学生不仅在本次安装中不太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在以后的重复安装中也很少会有问题出现。在学生安装调试成功后,还可以就前面卡片展示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设计电路故障(由于元件安装不当造成的可行性故障)给学生演示,即采用案例教学法,或由各小组分组实现,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这一课堂上,我们每一位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了旁观者,而只有参与者,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行为引导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面对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行为引导型”教学的需要,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准备,要有适用于讨论教学的教室和适用于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等。

2、“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充分熟悉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调整教学风格。教师在实施教学前,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三是要严密组织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脑、心、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帮助、鼓励他们。四是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满意等进行导向。

3、“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学习中要积极参与,要有自信心,要不怕犯错误,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展示自己。只有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关键能力”方面才能得到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于“关键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肤浅之谈,其实,“关键能力”存在于校园内外各种情境中,只要我们教师能深入挖掘,处处做一个“有心之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从中得到一生受用无穷的“关键能力”,逐步锻炼成为一个具有关键性能力的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既是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职教工作的突出任务,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职业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吧!

 

篇2: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从中职学校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过程研究出发,深刻理解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的.内涵,说明要实施项目教学必须先要做好项目教学中涉及的实训车间、项目课程体系、项目教材、师资培训等准备工作,通过项目教学实例提炼出项目教学法独有的七个教学程序,归纳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从而阐明了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作 者:刘文广 黄志  作者单位: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中江,61810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项目教学   职业能力  

篇3: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 形成适合自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品格以及关键能力. 近年来, 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将核心素养以及学科能力取代传统“应试”的教育核心, 目前我国已经注重教育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建设, 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必然将成为未来教育事业的趋势.

二、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 化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 初中化学教学过于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讲解, 对化学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较低,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很少有自主的权利, 机械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丧失意味着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无法进行.

2. 化学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通常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这种方式的枯燥性也是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原因所在. 面对新课改要求, 运用探究式教学将是未来教学的趋势, 再加以辅助接受式教学, 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

3. 化学实验课开展较差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方式. 从目前实验课的开设状况来看,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课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被动观看, 这种“只看不做”方式很大程度上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对化学进行探索, 更不用说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初中化学教学路径

1. 优化讲授法

为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要求, 应当对讲授法进行优化.

( 1) 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讲授应当是为学生服务,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让化学教学更具有方向性, 减少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

( 2) 化学课的讲授应当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 而不是“灌输”, 通过对化学教学进行思路与方法的改善,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1].

( 3) 教师讲授应当注重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讲授“奇妙的二氧化碳”时, 可以采用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 具体如下: ( 1) 学生前置学习, 了解学习的重点, 激发学习动机. ( 2) 课堂上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让学生归纳其物理性质, 然后重点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再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 同时布置适当的课堂练习,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 3) 通过微视频介绍二氧化碳和干冰的用途, 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适当开展探究式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探究活动中, 应注重以下内容: ( 1) 教师应用怀疑的态度看待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 在探究活动中设置问题, 引发问题,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促进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 2) 探究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点拨, 从而对化学教学进行不断深化. ( 3) 在化学探究活动的设置中, 应当注重对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学会学习. ( 4)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满足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需要[2].

3. 注重过程体验, 引导积极参与

目前初中化学教学一些学校处于“抢进度”的尴尬局面, “演示基本应付, 分组几乎不做”, “画实验”、“讲实验”, 在电脑上“看实验”等现象时常发生, 这些做法必定扼杀学生主动体验、感知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 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 多让学生动手尝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使学生在过程中丰富个体的体验, 提升体验的质量和内涵.

讲授“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时, 可提前把铁钉生锈实验布置给学生做. 上课时, 找几位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学生展示汇报, 也找几个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学生展示, 其他学生帮着分析原因. 通过全体学生的交流, 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铁锈”这一事实. 再请学生思考: “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 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 为什么?”启发学生并让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使学生在轻松的探究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与应试之间的关系

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但应试依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种价值取向. 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与应试之间有冲突, 但又存在一致性, 表现为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科学态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不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 也是应试能力的一种需要. 初中化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生对未来发展以及能力提高的统一, 不但要指向学生核心素质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提高, 也要指向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通过追求而二者之间的交集来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是化学教师的责任[3].

摘要:化学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的关键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所在, 本文通过对核心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做出相关探讨, 希望为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参考经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初中化学

参考文献

[1]吴守一.提高课堂讲授效果[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1) :70-75.

[2]杨承印, 任荣贞, 王彦昌.浅议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5) :26.

篇4: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基础》、创新能力、教学、学生、培养

【分类号】TM1-4;G642

前言

《電工基础》是中职、高专学校机电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还非常贴近实际生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关乎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关键。那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至关重要。

1、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现如今,由于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导致许多学生都去上普高参加高考,使得上中职学校的生源和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和综合素质差等特点,还有学生们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上都存有缺陷,很容易出现厌学的现象,这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念经,没有去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掌握电力学科的高端知识,产生具有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每位老师、每个学校都必须要具备的。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法

2.1激发学生兴趣、氛围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基础,创新意识指的是有目的地创造新事物的精神,是创新动力的源泉,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法创新,知识创新,操作技能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电力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语言、录像、挂图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表演、讨论、操作、演示等方式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电工基础课的自身特点以及发展创造的实例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对于《电工基础》的学习内容变得新鲜有趣不再枯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对学生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和讲解,还要与学生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肯定和鼓励。解除学生的压抑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愉悦,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提高,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2.2注重实践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电工技能培训、电工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电工技能培训是让学生进行仪器、工具等常用实验设备的训练,掌握其性能、原理与操作方法,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电工基础实验是根据《电工基础》中学习的理论来对课本中的实例进行验证性实验,通过基础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综合实践是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复杂的实验,要求的知识也更加全面,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技术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实践培训的工程中,要使每位同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践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并独立地完成实践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和同学们共同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在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运用质疑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式

从古至今,各种创新的发现都是建立在怀疑、质疑的基础上的,因为怀疑是发现、设想、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采用质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质疑,产生疑问,然后学生们就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力,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做各种使学生们感到“神奇”的实验,来引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授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教师讲过一点基础内容后,留点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得到问题的答案,探究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大胆地推测、探究、提出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能力。

3、结语

通过本文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介绍和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内容及课程的类型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还要开拓思路,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为学生设立自主探索的平台,使获取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上,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记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教师也不能对学生失望,要积极的去引导。望本文所讲述的对电工基础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职教师有相应的启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梁永深.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2).

【2】陈萍.马艳华浅析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期刊论文]-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3(4)

【3】赵珍权解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中旬) 2014(05)

【4】探究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4)

【5】林丽萍中职《电工基础》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期刊论文]-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4)

篇5: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可欣

邮编:512700 电话:*** 邮箱:308757998@qq.com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实践;创新 《机械制图》 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 “工程语言” , 就很难学好其他专业知识, 也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制图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一)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有很强的个性,如果他接受你的为人,对你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有比较高的兴趣,但如果他对你产生厌烦感,在学你的课时也会产生烦躁感,不太愿意学了。在《绪论》的讲述中,在介绍了本课程的大概内容和特点后,要多准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图样,让学生由图样猜测实物,并说出理由和根据。教师当堂大致说明原因,为以后的课程讲授留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其他国家的人尽管语言不同,仍然能看懂图样所表达的内容,是国内外技术人员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教师对第一课教学过是否精心设计直接关系到以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只有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本学科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在绪论课老师要讲得贴近实际,要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让学生接受你,那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

(二)有效利用简单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制图机械制图课关键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是普高生,这类专业基础课是首次接触,需要改进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客观环境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一些自制的模型让学生看了之后,有利于学生从事物到图形的转换,而且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的手好巧,水平好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对于“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尤其是点的坐标和判断两点的空间位置时,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和两个小球,课上三个学生一组,小球当作空间的点,其中一人拿点(可设为A点),一人作垂线,另一人观察,做记录。日光灯可当投影线,这样,学生可根据初中学得平面点的坐标很容易看出各投影点由哪两个坐标组成,如a是由X,Y两轴组成,a’是由X,Z两轴组成,a"是由Y,Z两轴组成。总结,以后凡知道X,Y,Z轴的坐标就能知道三投影点是位置,反之也成立。再如在讲判断两点的位置时,一人拿两个不同的小球(设A,B两点),根据刚才方法,学生很容易作出空间点在三个投影面的投影,然后,根据平面点的坐标的知识很容易观察出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这样学生可看到X轴上的两点是左右的关系,Y轴的两点是前后的关系,Z轴的两点是上下关系。这是立体情况,转到平面上,点在X,Z轴的位置易理解,Y轴较困难,这时让学生把Y轴向下转到和Z轴同一条直线,可看出前后变成了上下位置,越往下也就越靠前,往上也就越靠后。同学们得出以上结论后,由教师总结点的空间位置,即X轴判断左右位置,Y轴判断前后的位置,Z轴判断上下位置,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不仅对直线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直线投影特性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可喜的是在学习直线的三投影特性时,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总结出了直线的投影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在每次情景呈现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阐明结论,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以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回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图》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在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获得直观的认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模型让学生自己思考,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如有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这样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制作模型又很困难,教师无论如何比划,学生总是想不出形状,这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优势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利用3DSMAX 制作三维动画,可以任意摆放模型的位置,任意拆开分解,使学生对复杂物体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配合FLASH 课件将三视图的绘制按步骤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剖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运用3D 图像演示假想剖切位置,可以在屏幕多角度演示机件的内部构造,并结合剖视图的作图过程演示,学生可以轻松地看懂机件的内部构造。这样学生在比较直观和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利用电子模板作图的能力。

另外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实际工作生产中,手工绘图由于劳累、繁琐和效率低下,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我适当地加入了对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介绍和讲解,比如AUTOCAD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制图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小制作、论文写作、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活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测绘实践的教学(大纲要求1~2周)。首先,教师、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如准备测绘设备、工具、指导书等以及分好小组。小组间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接着教师要明确测绘实践的要求、做法及学习目标。组织各小组学生自学、获取信息。然后小组研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讲解测绘设备(较多用机用虎钳)的工作原理。示范拆装零件和测绘主要零件。学生模仿教师,一边测绘、一边画草图。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要具体研究各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我进行指导、检查。当小组的草图方案完成后,进行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绘制成一张装配图和若干张主要零件图。当小组内都完成绘图任务后,最后由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对各同学的表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如各小组间的测绘内容不同时,还可增加以下一些环节:小组内总结,各小组代表按一定的顺序在全班介绍,共同讨论,各小组成果汇集成最终成果。

篇6: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中职美术教学既应该具有美术课程的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当前,中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美术教学的职业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导致目前中职当中美术专业的学生本身的创新性缺乏。本文主要以中职的美术教学为探究点,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45-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职美术教学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中不断结合实际,面向社会职场,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美术学生的职业性。但是这种纯市场目的性的教学手段,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美术人才。美术说到底,其本质还是一种艺术,维持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创造。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的这种状态,很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有悖于艺术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利用开放式教学思维,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性。

一、中职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创新实践不足,审美能力欠缺

美术这门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有着较高的需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依赖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主观判断。另外,要知道美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创作者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美术教学对创新和实践要求较高。反观当前的中职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难以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自由创作。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还缺乏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最基本的,是美术创作的前提。导致审美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而实践性的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性,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缺少走出去的课外实践,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2.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中的美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创新教学。而在中职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上是不足的。当今国内诸多中职院校中,教师资源相对较匮乏,有限的教师资源,只有发挥效益最大性,才能足够保障教学效果。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日常教学中,教师多数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出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3.创新教学理论缺乏,美术创新欠缺

美术的创新式教学,必然要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美术教学的思想指导。而在教学实际中,理论的创新性较为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美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无法对美术正确审美,自然也无法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创新的理论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还要不断反思,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

二、加强中职美术创新教学的方法

1.增加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讲,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蒙娜丽莎》的评析当中,可以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幅作品。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听取观点与教学组织的形象。在学生各个观点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创新实践性被凸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观点,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2.强化师资力量

首先,作为中职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环节,美术专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蚴と蔚慕淌ι僦?又少。其次,美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多数的教师教学思想仍然比较落后,创新性不足。因此,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引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理论创新性。在中职教育中,可以建立对教师的评价机构,推动教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完善教学理论

虽然美术教学的实践性较强,但是理论仍然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市场,越来越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另外,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没有创新的理论教学,创新性和专业性都存在不足。因此,中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美术教学当中,创新理论十分重要。中职美术教学的教学理论,除了要进行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创新式教学。比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环境取景时,思想要开放,取景颜色要灵活变化,没有环境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创新的理论思想,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思维,使之不被教学模式所束缚。[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职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理论教学、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亟需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创新实践,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理论,才是完好的出路,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季小枫.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5:182

[2]卢洁宁.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03:37-39

篇7: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舞蹈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完善。鉴赏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优劣。如何培养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若干总结,冀以通过交流共同促进提高。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舞蹈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117-02

舞蹈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舞蹈鉴赏是建立在对舞蹈一定认知基础上的鉴别和欣赏,是人们对舞蹈艺术进行感受、理解和思维评判进而获得审美享受的活动。舞蹈鉴赏能力的培养在中职学校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它既可以拓展现代人文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舞蹈教学课程更加丰富完善。

一、舞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部分初级中学学生选择进入到高级中学就读,导致中职学校的整体生源素质下降,学生的舞蹈艺术基础也不均衡。部分学生喜欢舞蹈更多是随性所至,跟着潮流走,而对教材上的舞蹈兴趣不大;部分学生由于毫无舞蹈艺术基础,对舞蹈学习容易望而生畏,难以坚持下去;极少数学生则毫无兴趣,干脆不闻不问。

2.学校重视不够

在一些中职学校,仅有舞蹈技能课而没有开设舞蹈鉴赏课,有些学校虽然配合舞蹈教学开设了舞蹈鉴赏选修课,但限于认识程度,以及课时安排、教材本身、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局限,也基本是草草应付、蜻蜓点水,导致学生认为该课程可有可无,上课基本就是简单地看看舞蹈视频,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师重技能轻理论

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长的过程。在中职学校实际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舞蹈的实践而忽视了学生们对理论的学习和舞蹈艺术美的理解认知,过于追求舞蹈技能的速成而忽视舞蹈内蕴美的表达,也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表象学习。

二、开设舞蹈鉴赏课的意义

有人说,“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舞蹈欣赏的魅力和目的恰在于此。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教会人们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对错,教会人们用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了解生活、接受生活和热爱生活。

在中职学校开设舞蹈鉴赏课程,目的是在对具体的舞蹈作品进行思想和艺术赏析的过程中,既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享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避免了学生学习舞蹈技能课程时候的混沌不解。通过观察、浅析作品并能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教会学生用眼睛去捕捉舞蹈之美,用心弦去感悟舞蹈之美,学会评判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反思自身在遇到类似情形时如何补缺完善、追求舞蹈技能的尽善尽美。

三、如何进行舞蹈鉴赏教学

如何进行舞蹈鉴赏的教学,是一个见仁见智,需要不断总结摸索、对症下药的过程。结合在中职学校舞蹈鉴赏及舞蹈技能教学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1.将舞蹈鉴赏与该舞蹈特定的历史人文背景相结合舞蹈本身就起源于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对生产劳动、战斗等生活动作的模拟再现,图腾崇拜和表现、交流思想感情的内在冲动。从使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提升以及知识结构更趋完善的视角而言,把舞蹈鉴赏课程与舞蹈的历史人文渊源介绍相结合,是将轻松愉快的舞蹈鉴赏放置在该舞蹈特定的历史人文起源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之下,有利于学生系统把握某一舞蹈门类的历史人文环境以及特点。

如我国汉朝时期的舞蹈,讲究朴拙浑厚的泱泱风格,推崇刚柔相济,笔者在简要给学生介绍了同时期的汉文化特征后,给学生鉴赏舞蹈《盘古舞》,使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知。又如很多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一知半解,其实古典舞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还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基于该特点,笔者给学生欣赏了源自宋朝诗歌的古典舞作品《爱莲说》。宋朝时期讲究婉约之美,学生读着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欣赏着演员行云流水欲诉还休的肢体语言,充分体会到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及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对作品写意象征的手法也有所认识。

2.将舞蹈鉴赏与不同类型作品的对比分析相结合舞蹈根据作用和目的可以分为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跳的“生活性舞蹈”,和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艺术舞蹈”。根据其风格特点可以分为民间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当代舞等。因为不同类型的舞蹈有着不同的鉴赏标准,所以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对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来说是较好的方式,也是不少教师常用的授课技巧。

进行舞蹈鉴赏不能一概而论,在此之前让学生搞清楚所欣赏舞蹈的类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扭秧歌、广场舞等生活舞蹈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对于这类舞蹈的欣赏,可以淡化对舞者专业方面的要求,与芭蕾舞有着很大的区别。再比如同样是民族舞,不同民族的舞蹈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以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手、脚、身体“三道弯”的造型特点,以及刚柔相济,形成动静配合等风格特点。又如维吾尔族是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直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为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印象,笔者在介绍完上述傣族舞蹈和维吾尔族舞蹈后,让学生对比欣赏《雀之灵》和《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部作品,从而使他们对不同类型的作品特点有了较深刻、直观的感悟。

?教学教法?如何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3.将舞蹈鉴赏与舞蹈技能教学实践相结合

舞蹈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它通过身体及其动作传达信息,表达情感与思想,用自身特有的规律和言说方式来创造美,展现美。中职学校学生既是舞蹈的欣赏者更是舞蹈技能的学习者。将舞蹈鉴赏与舞蹈技能教学实践相结合,既能让学生进入舞蹈美丽的情感世界,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同时通过动作分解、技能学习和及时传授,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什么是美,怎样的动作为美,进而达到理论鉴赏水平和实际舞蹈技能水平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如鉴赏东北秧歌《欢天喜地秧歌情》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其体态特征,又逐个对秧歌的膝盖动作、手绢花等进行分解,在学生感兴趣之余趁热打铁进行教学,教师适时示范,增强课堂直观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动作要领。舞蹈鉴赏课程应该尽可能与舞蹈技能实践课相伴而进行,贯彻三年的教学始终,而不是实际教学中的偶尔为之、一劳永逸。

4.将舞蹈鉴赏与学生交流互动相结合

舞蹈鉴赏的教学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学生应当是舞蹈鉴赏的主体和评判者,是舞蹈艺术之美的直接感悟者。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在舞蹈鉴赏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推举学生代表进行概括发言,学生课后提交鉴赏心得体会并进行评比等方式,让学生之间就某一舞蹈作品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充分地进行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

总之,舞蹈鉴赏课程是解决学生舞蹈知识匮乏,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培养学生舞蹈鉴赏能力的方式方法亦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优劣。我们应立足舞蹈教学实践,不断加强创新,努力培养锻造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篇8: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职业能力的概述

所谓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同时广义的职业能力同样涵盖了当前社会上不可或缺的职业道德素养。总的来说, 职业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职业能力正是人得以生存的技术基础与保障。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正是对于其职业能力水平高低的间接反映。职业能力是影响学生未来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 而中职类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为社会中的广大用人单位培育高技能人才,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实现中职类学生职业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

1. 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

中职类院校中开设语文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学生能使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口语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因此, 中职类教师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实现学生语用技能的提升。对于那些在语言表达以及社会交际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应当充分予以鼓励, 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其逐渐消除恐惧心理, 使学生投入到语用技能训练的环节中去。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严格要求, 切实抓好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逻辑能力环节, 鼓励学生上课大胆发言讨论, 也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在课文教授的同时穿插进行, 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

笔者发现当前中职类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其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十分薄弱, 这对学生在将来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 在中职类院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同样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文体写作能力, 这也是中职类院校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 中职类院校中的学生所需要掌握一些常用文体, 语文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因时制宜, 切实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计划, 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为目标, 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3. 坚持以学生职业需求为教学导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 对于中职类语文教学而言同样是如此, 所有中职类院校的教师都应当秉承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案。

4.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其专业技能的高低, 同时也同个人的人格情操也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 高尚的情操与完善的人格同样是一个人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中职类院校中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 在相关人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展开对于学生的德育与人文教育,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学生只有在人文主题较浓厚的课文中展开自我的人格教育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我素养。

5. 大力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单纯通过课堂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显然是不现实的, 也是相对比较乏味的。中职类院校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语文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心态与技能,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烨.试论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J].科技信息, 2012 (4)

[2]黄惠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 2011 (17)

篇9: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各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14-01

大部分中职学校通常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视了学生在个人爱好、兴趣以及特长等表现出来的优势,这样学生在发展自身特性方面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让学生去接受体育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在体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竞技运动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计划将学生相关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设定教学目标

体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体育学习使学生在“看、听、练”的过程中来增强体质,增强体育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交际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心理承受创新能力等。

在中职学校中,在进行体育教学的目标时,其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的运动能力还要包括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我反省能力等相关的方面,在强化体质以及对一些体育技能予以熟悉的同时,也掌握了保健常识,有了观看比赛的爱好,让学生学会享受体育。

二、选择教学内容及各种能力的培养

进行中职学校的相关教学中,将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以发掘而选择教学内容时,重点是将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得以发展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内容一定要做到丰富。

1、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例:对于新的知识的教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的正确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基本看懂新课的内容,并能让学生正确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练习,使之能正确、规范地完成规定动作和每节课的任务;能顺利的用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学习新知识的观点和主张,并能在身体练习中创新技术动作。这些体育能力的取得需要体育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一旦学生掌握并具有这些体育能力,体育教师会发现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学生会越来越轻松、自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

2、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他们对体育运动能力的意识。重视从基础抓起,实施三基教育,开展愉快的体育课,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创设情景,由原来的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练习或比赛,既学到技术,也提高了运动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此外,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师要不断地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的教学方式,身体练习的组合或进行练习时的外部环境、运动负荷、器械的高度和重量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练习环境。

3、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进行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自我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练习某一种动作,并不意味着练习次数越多越好,多练得次数固然可使学生更好地识记和保持,但效果不是随着练习的次数增强,而是按比列增强效率,练习的次数要适当,那种要学生苦练、轻技巧的做法,实践证明,练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会起到反作用。在一定的教学规律中一定要让学生苦练的技巧相结合,就能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与要求。

4、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真挚的交往,使各自的情感走向成熟的同时,道德品质的成熟也接踵而来。例如,踢足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有利于培养凝聚力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善于交往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在人际关系上碰到不顺心的事,有怨气,也会向朋友倾诉,从而减轻消除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压抑,使心理处于平衡,保证了心理健康,体育课上的活动是社会交流、娱乐休息调节的一剂良药,是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也符合审美的需要。

5、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动作练习的正误、学习成绩、练习达标合格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动作的成效等。知道体育教师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努力程度,激发学习动机。增进学习效率,同时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困难,改正错误。

三、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予以变化,进而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使用教学方法过程中,要多选择启发式以及问题式,让学生在发现以及解决问题方面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将学生在探究以及对问题的发现方面的能够予以培养。如在进行传球的课程中,先让让学生自己感受传球的方法,并对如何做到正确动作才会更省力、更有效的完成此动作,接着,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就会对此轻松的掌握。

结语:体育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才能从各方面培养出来学生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多元智力理论与全面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2(12):23.

[2] 胡中峰.刘学兰.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5):21

[3] 袁瑞堂.对“自主学习”教学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3(01)

[4] 邹维芳.体育教学激趣法[J].教学与管理.2005(28)

篇10: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是当前教育界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本文结合幼教特点,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1、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2、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3、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关键字】学生;创新能力;教学

【正文】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创造人才培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陶行知先生指出,“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凡是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具有创造潜能,并且这种潜能可以通过实施创造教育得以更好的开发。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呢?现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 兴趣是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创造的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去观察、去积极探索新事物。陶先生还说过,一个人创造的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发挥。小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幻想、光怪陆离的世界,他们喜欢问问想想,经常向大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像“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刮风时为什么会呜呜作响?”,“早晨的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来?”等等。其实多问就是儿童思维主动

性的表现,是其求知欲的萌芽。“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喜欢刨根问底,有时问得别人无话可答,他还要问:“你为什么不知道?”可见,他的巨大创造力就是从这种寻求根究的精神中迸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尊重小学生的各种发问,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他们提出的各种发问,应尽量不厌其烦的予以形象、准确、浅近的回答,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孩子们悟出其中的道理,那是更好。另外,还要让他们形成创造思维的习惯。

(事例分析):在一次思维训练活动中: 老师问:“小皮球掉进洞里怎么办?” 孩子说:“用小手掏出来。”

老师又问:“洞很深,小手掏不到怎么办?” 孩子说:“用夹子或其他工具夹出来。” 老师又为难他们说:“洞是弯的,夹不到。”

孩子动了动脑筋说:“向洞里灌水,皮球就浮上来了。” 老师还是不放过继续问:“洞是漏水的,水一灌下去就流走了,怎么办?”

孩子们这下被难住了,这时有个孩子就说:“这个皮球我不要了,再买一个。”

当然这个孩子的回答不能说正确,但从求异思维来看,他的回答非常好,因为他突破了问题的情境,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训练幼儿学会灵活改变思维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使孩子们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甚至成为习惯。

二、学会观察,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和技能。

心理学家早已指明:“想象力是人脑中对已有事物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即一个人事物表象越丰富,提供想象的材料也就越充足。反之,表象贫乏,想象力就会受到局限,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培养儿童创新实践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他们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所以说经验的积累是创造首要条件,而观察又是丰富知识、技能最好的途径。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的事物,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课外活动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为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孩子在这种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展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有必要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他们看到人们是怎样劳动和创造的,从而大量的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探索、创造的欲望,并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

知识、技能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新的设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只有当“新、旧知识相互延伸、碰撞,进而优化组合”时,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故知发生转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事例分析):我在组织学生自编《母鸭带小鸭》的律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鸭子的三态(形态、动态、神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律动的创编。很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展开想象,从自身兴趣出发,把鸭子的不同特征揉合到即兴表演中。有的学生表现小鸭在水里游、有的表现用嘴整理羽毛、有的表现小鸭在陆地上一摇一摆的走路。可见,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越多,但是却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成人在平时一定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打好创新的根基,并鼓励幼儿多动脑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来活跃孩子的思路,进而出现创新的可能。

三、鼓励质疑,开发创新的潜能。

陶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他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庸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因此,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蕴含于有结构的材料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鼓励学生不盲从,不迷信书本权威,敢于质疑。

(事例分析):在美术活动《手指印画》中,我先不讲手指印画 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猜一猜这幅作品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并让动手尝试自己的想法,再讲一讲你是怎样画的。有一位学生提出:“用棉签画。”课堂上有的觉得是,有的幼儿觉得不是。此时,我没有学生直接给予否定,而是在听取了孩子的发言后,首先肯定了他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对于他的这种画法,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质疑:“用棉签画,点子小,而且点子上没有‘花纹’?”这时又有的学生提出:“是不是用纸球画?”“是不是用手指画的?”教师最后也请学生一一尝试了,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学习的热情。幼儿从有疑到敢问,从敢问到敢想,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可见,质疑、设疑能有意识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参考书目:

1、刘以林主编 《实用素质教育指导丛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与技巧 华语教学出版社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行之杯征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太和县城关镇第六小学

张 丽

上一篇: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盘扣风情多种材料创意装饰》下一篇:休学证明的格式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