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2024-05-25

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通用9篇)

篇1: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汉阴县月河初级中学 邓开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与广大师生、家长所期望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相距甚远。因此,学校提出:“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后勤是保证。”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先,以后勤为保障”的服务理念,正确地反映了学校后勤管理的本质特征。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市场经济运作优势,加大学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如何强化后勤管理,坚持服务育人的原则,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我们后勤战线上每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树立新时期的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 的理念

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在学校管理中后勤人员具有双重性:既是接受管理的客体又是承担管理和服务中“育人”的主体。他们若能主动热情为师生提供超前、优质、高效的服务,学校的后勤工作就会得到师生的关心、配合和支持,就会形成相得益彰的管理效应。因此,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的管理者要善于运用科学而艺术的工作策略,变简单的行政命令为指导激励,把学校的整体目标和后勤人员个人的目标指向真正融合起来,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校园风尚,使后勤人员的积极性能充分迸发出来,后勤管理就会有声有色。学校最大的人群是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人本意识能否在学生身上落实,是决定学校管理成败的关键。管理者只要把人的文章做好了,人的积极性调动了,后勤管理就会到位,后勤工作的服务功能就会真正得到彰显。

2、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学校的一切工作与后勤部门的安全性功能发挥得好坏息息相关。如果不重视安全工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安全性功能集中体现在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方面。为此,后勤部门应确保学校的校舍、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器械和生活设施设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健全学校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严把食品安全、卫生关。同时,后勤人员应定期对学校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并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

3、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

环境育人不是今天才提出的理念,环境教育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是熏陶感染的教科书,是潜移默化的老师,是无声的教鞭,是学生终身享用的武器!学校的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服务职能,利用好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底蕴。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新的知识。例如,在校园的每种树木上挂上名牌,标明它的名称、属性和特点,并在橱窗内布置绿化专栏,向师生介绍树木的名称、生长习性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闲暇之余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良好的环境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它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补充课堂教育教学的不足,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树立“民主管理”、“法制管理”的理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仅靠经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只有建立健全后勤管理规章制度,并且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管理和服务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后勤管理包括人、财、物、时间四大要素。针对整个后勤管理,分别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做到责任明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升工作的规范程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

然而,“立法容易执法难”。任何一种管理都是与“人”打交道的,“人”才是主体。所以,所有管理制度的制订,都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制订这些管理制度,校领导、总务主任不能全部包办代替,应该广泛听取有关人员的意见,让他们一起来参与。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成文后,还需组织他们学习,使他们明确行动的合法界限,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自我调节与控制,逐步把这些管理制度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使后勤人员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

5、树立“节约型、节能型学校”的理念。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学校建设中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将节约型学校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让节约意识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灵,让节约成为每一个师生的行为习惯,深入挖掘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最大的节约,学校要合理调配人、财、物、时、空,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学校后勤人员尤其要强化节约意识,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节电、节水、节耗材为重点,控制办公费用,降低学校运转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建设节约型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乃培育国家、民族未来之地,节约教育义不容辞,任重道远。

6、树立“服务至尊,细节致胜”的理念。

师生的需求就是后勤的目标,师生的满意就是后勤的成绩。面对市场经济,后勤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思维定势,不断强化后勤工作的服务性功能,端正服务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后勤工作更要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的原则。避免办事推诿,服务扯皮等现象。后勤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热忱的态度、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后勤部门可推行“师生问责制”,这样有利于真正做到“师生人人都是服务对象,后勤人员个个都要为师生服务”。在服务上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提高服务质量,对特殊的师生,要提供特殊的服务。要使全体后勤人员明确良好的服务能使学生安心,细心的服务能使家长放心。“主动、热情、耐心、周到”,这是服务艺术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总务后勤优质服务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二、管理中充分体现“人文”理念

1、总务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称职的总务管理者要具备以下能力:第一,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爱学习、爱思考、爱出点子,工作中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超前意识强,这有利于开拓工作新局面。这是作好总务工作的基础。第二,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这是做好总务工作的关键。第三,在工作中能做到以人为本,以德养身,服务教学,办事稳妥,处世严谨,严于律已,勤政廉政,廉洁自律。这是做好总务工作的保证。第四,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总务管理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更要有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仅要有管理能力,更要有协调能力。这是做好总务工作的重点。第五点,信奉诚实、正派的做人宗旨,能够与人团结共事,而且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优势固然重要,但仅有优势也难以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要使总务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路和设想。因此,总务管理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总务管理者要搞好后勤管理规划,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创建和谐后勤

总务处是学校的后勤部门,它的工作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总务管理者1)要积极主动地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好校长的助手,本着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宗旨。经常联系全体教职员工、收集各种信息。有计划提前组织好办公、教学、维修、卫生用品等各种物品和设备的采购、保管和供给的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出谋划策,当好“咨询员”。2)要立足本职,当好“服务员”。为学校后勤服务是总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领导交办的事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但是为领导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全校师生服务。因此,总务管理者要认真管好学校财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按照规定收好各种费用,合理使用各种经费,确保学校的各项开支合法合理;检查财务增收节支情况;做好学校基本建设、校舍的维修和校产清理、登记工作;做好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全校师生,积极倾听大家的呼声,了解和关心大家的疾苦,力争为大家当好“管家”,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3)要搞好关系,当好“协调员”。总务处是学校的后勤部门,需要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总务管理者一定要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协调好各种关系,以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4)要加强管理,当好“管理员”。总务处工作面宽事杂,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工作宽而不推,杂而有序。总务管理者每学期初要按上级有关规定及学校工作实际拟定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完善后勤管理、政治、业务学习等各项制度,并落实到各部门的工作过程中,循章办事,制度管人。协调各部门工作, 期末做好后勤工作总结。加强管理,为总务处人员定岗定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具体,充分调动每个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总务处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战斗集体。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的理念、内容、方法都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创新。后勤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无论在深度上、广度上都有许多课题可做。我们将一如既往探索后勤管理的新方法,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坚持服务育人的基本原则,为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2: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本学期学校总务后勤工作继续坚持以学校总体工作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服务教育教学工作,为教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提高后勤职工队伍素质为重点,强化总务后勤工作的规范管理,确保后勤工作保障有力,服务到位,努力提高后勤服务工作质量,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后勤服务人员是学校工作组成的一部分,后勤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宗旨。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优良的服务质量赢得全体师生的满意。

2、切实做好教育教学的服务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主动做好相关设备的添置,维修及各种物质供应工作,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及早备好、备足教学办公用品,做好发放和供应工作,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有急需急用,应及时购置,按时发放到使用人手中。

3、加强校产管理,充分发挥资产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明确校产管理职责,做到室室有人管、物物有人管,建立财产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尤其是一些损耗品的领用、登记工作。定期对班级物品进行清查,发现损坏的物品要及时修理、或令其赔偿。强化维修管理意识,对学校各项设施设备定期检修,做好保养维修工作,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4、进一步加强对水、电的管理,既不能浪费水、电资源,又必须按时供电、供水,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水、电使用畅通。

5、全体后勤人员要有奉献精神,当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工作出现矛盾时要勇于牺牲自己的时间,为解决各种突发事件要善于加班、加点,不辞辛苦,真正做到思想过硬,保障有力。

6、不断加强对食堂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的思想,不断听取师生对食堂工作的改进意见,自觉地接受师生对食堂工作的监督。力争使饭菜制作多样化,符合师生口味。

7、严把食品采购关,禁止购腐烂变质、未经兽医卫生检查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以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杜绝人情菜,伙食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改善。

8、搞好食堂卫生工作,重点抓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加大督查力度,坚持做到食堂厨具、餐具每天定时消毒,工作人员必须经常保持地面、桌面、灶台和餐具的清洁。

9、食堂一线工作人员要处处精打细算,杜绝浪费,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10、加强对学生就餐纪律及秩序的管理,培养学生文明就餐的习惯。

三、本学期主要工作:

1、添置好开学教学办公及食堂用品,安排好全校的课桌椅,2、分发好学区校簿及本校书簿并做好调剂工作,增订好全学区下学期校簿工作。

3、负责好学校校舍维修,检查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4、增订好新一年级及插班生春秋服装及调剂工作。

5、积极配合和做好树人小学第八届艺术周后勤保障工作。

6、对学校及各科室开展各项活动做好协助工作。

7、做好各种会议及承办区级活动的准备工作。

8、定期对学校的草坪、树木进行修剪维护,农药喷洒等。

9、本学期对食堂制订了规范化管理细则。

10、并对班级制订了用餐管理细则及设备、设施管理细则,并对各班进行不定期地检查。

11、加强对固定资产登记入册、清查工作,在学期结束前对各所属完小进行固定资产检查。

12、安排好实习生来校实习吃住工作。

13、接受上级卫生部门对食堂卫生工作检查,及时提醒食堂人员一年一度健康检查。

14、为进一步做好总务后勤工作,请老师们填写好联系单,交总务处。

15、做好暑假中维修检查及结帐工作。

以上是我处2008学年第一学期的工作计划,请全体老师监督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及时改正。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总务处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以上工作目标,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篇3:新时期加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 聚集有效的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可持续和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替代的。有效的人力资源更为企业宝中之宝。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整个的人力资源中可以有效利用的部分。如果企业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 但没有利用起来, 就不构成有效的人力资源。众所周知, 有效的人力资源的大小不是由人力资源的数量决定, 而是由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源的使用率和人才的发挥率决定的。使用率是指员工拥有的技能中使用技能的比率, 即是否用其所长, 他取决于受系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自修、知识更新的程度;才能发挥率是指员工对企业的信赖感、归属感、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程度。

1. 加强培训提高人才才能的发挥

一个企业所做的80%的工作, 其竞争对手也同样会做到。因此, 一个企业的成败, 就取决于它工作中的另外20%, 即有效使用的人的因素决定了其20%的相对领先优势。据美国一项研究, 一般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5%, 经过培训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10%—15%, 而受过良好教育员工的建议能使成本降低30%。企业只有花大力气对员工不断进行培训, 使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机能与企业的需要匹配, 企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对员工的培训可分为三个步骤: (1) 要根据企业整体发展规划, 结合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潜质, 制定发展规划。 (2) 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 制定短、中、长期培训计划。 (3) 对于那些经培训和在岗位上表现出一定潜力的职工, 企业要敢于放权与压担子, 使其在独立和宽松的条件下施展才华, 对于作出贡献的员工, 应为其提供相应的职位, 使其更大程度的发展自己的作用, 实现个人价值。

2.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启用干事的人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让其发挥内在的需要, 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标准的前提下, 破除论资排辈的挂念, 不拘一格地用“高、精、尖”人才;破除迁就照顾的观念, 树立公平竞争的思想, 用人随意性和“惟高等学历是举”的做法对企业有百害无一利, 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 坚持用人看本质, 看主流、看发展, 要扯起“用错人是过, 埋没人才是过”的棋子, 只要是靠得住, 对企业发展有兴趣, 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都是要放手使用的。

3. 选挑战性人才, 重用敢用干事的人

企业兴衰取决于两点: (1) 员工的兴趣, (2) 挑战性人才。员工想干什么, 爱干什么对企业发展有什么期望, 领导者必须善于观察了解、沟通, 既要因人选岗, 也要因岗选人, 扬长避短。但是企业的发展又是一项很艰难的事业, 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也没有成功的路子可走。只能靠大胆试, 大胆闯, 这就意味着要担风险, 因此, 挑战性人才很重要。

4. 拼搏中要用干成事的人

“道虽迩, 不行不至, 事无小, 不为不成”。企业无不处在拼搏中, 干成事, 企业就兴。这也是我们干事业的落脚点, 是员工实绩的根本体现, 坚持干事敬业的用人导向。必须坚持以实绩用员工, 努力在员工队伍中形成不图虚名, 不做虚功, 不尚空谈, 专务实效的作风, 形成开拓创新、拼搏进取、扎实苦干、创业风险的作风。

二、创造有利有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发展。在商品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完全被个性化和人格化。杰出的员工相对于一般员工而言, 能在本职工作中脚踏实地, 并正确的运用良好的个人职业策略。其奥妙在于优秀企业家着重于培育有利于杰出员工成长的企业文化。以“价值观”为轴心, 把公司内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到企业目标上来, 这是企业成功之路的根本所在。

1. 企业团队的理念

企业是商海中一支独立航行的方舟, 保证在商海中不被大风大浪所吞噬, 不被对手所挤垮, 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指挥机构, 卓越的决策班子。政令畅通, 高效运转的组织系统。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要提倡“协作与沟通”, “同舟共济”、“严细和谐”就是基于企业团队的理念。

2. 企业忠诚的理念

企业对员工就是一个赖以生息的大家庭, 员工对家要讲忠诚。员工的一言一行都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决不允许破坏它, 而要在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讲忠诚, 形成讲实话、办实事的风气。只有这样员工们才能真正做到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团结一致, 不搞虚假, 不搞欺上瞒下, 保证体系的高效运转。

3. 企业敬业进取的理念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但利润的获得得靠员工辛勤的劳动, 不断地创造和执著的追求以及科学的管理。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 发不义之财的伎俩是长久不了的。员工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 靠的是爱岗敬业、刻苦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不断进取、多做贡献, 而不是靠搞关系、搞投机取巧。

4. 企业诚信为本的信念

企业对外经营讲“诚信”, 无言则不立, 这种“诚信”对企业内部也是适用的。只有以真诚之心赢得客户的信赖, 赢得员工的信赖, 才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诚信”二字值千金, 不仅能赢得客户和员工的支持, 也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所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诚信”是第一位的, 离开了“诚信”企业就走向衰落。

5. 企业不断创新品牌的理念

坚持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企业的品牌是一笔无形资产, 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甚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大力树立生产品牌的意识。这种意识越浓, 企业越兴旺。一个品牌就是企业的一个拳头, 创造品牌就是创造拳头项目, 拳头项目越多, 企业的走势就会越好。

6. 企业人员管理的理念

企业把“人”作为有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实行责、权、利相对称的人才管理, 就形成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所谓“责、权、利”相对称就是要把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掘出人正常的能量。“陈立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颠而不抉”, 还要高新厚爱, 只能是空想。我们应当建立起严格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不过20%-30%, 实施激励的话, 其能力则可发挥到80%-90%。由此可见, 激励得当, 一个人可顶四个人用。

7. 企业制度至上的理念

商场如战场,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必须由铁的纪律, 也就是规章制度, 否则就会是一盘散沙。战争年代军队的“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深得军心、民心, 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为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更应源于企业的实际, 经员工认可并接受, 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认真履行。

8. 企业经营环境的理念

企业经营环境分两种, 一种是外部环境;一种是内部环境。不论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相当重要。两者不可互代, 不可偏废。人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 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具体说就是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酿造适宜企业发展的优良的土壤, 员工之间, 管理者之间互相团结, 这三者相得益彰, 这三者做好了, 企业就发展, 就壮大, 就会勇立潮头。

综上所述, 企业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要充分运用并且不断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对人才科学而合理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本企业的潜在资源, 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常东.浅议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 2009, (23) :33, 45

[2]杜国梁.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06) :110-112

[3]张晋龙.试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甘肃科技, 2009, (23) :110-112

篇4: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关键词] 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社会利益群体呈多元格局,人们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涌动迭起,相互激荡。境外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日益尖锐。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进一步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据此可见,“以生为本”将是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涵

大学生高尚道德的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200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把“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上升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在认识上克服把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的倾向,在实践上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高校的整个管理之中。在此,我们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定义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遵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协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管理资源,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坚持“以生为本”

(一)“以生为本”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导的活动,人在是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在管理活動中,人既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在管理中突出人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助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活动,具备管理的一般特性。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核心。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推向前进。

(二)“以生为本”是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办高等教育条件下形成的,高校根据国家的需要来确立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作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思维、新观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能够更加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和增强人的主体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理念

(一)维护学生正当利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维方式,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意味着要把维护和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一切活动、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终极标准。人的思想和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坚持“以生为本”,时刻贴近学生实际、关心学生生活,改变过去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和需要,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民主平等,发挥学生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性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交流、思想管理的三者合一,管理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或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发扬民主作风,坚持民主方法,使民主原则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每一个管理环节,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绝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其目的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把学生“激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平等和民主观念,使学生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2]莫云韵.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篇5:和谐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从和谐的构建或营造而论,群体的和谐是建立在个体和谐的基础上的,社会的和谐有待于个体的和谐去促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而教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的教育需要和谐的学校管理。和谐学校管理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在已进入了一个矛盾凸显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出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也未能幸免。学校各种冲突事件时常见诸于各大新闻媒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管理因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功绩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但是两者的不和谐由来已久,而且日趋严重。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学生对老师望而却步,不敢轻易接近老师;教师则以“学者”自居,妄自尊大,瞧不起学生,视学生为学习的机器,动辄打骂学生。应试教育的盛行更是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恶化,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和谐的学校管理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长者”、“权威”、“传道者”的身份出现,而是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引路人。

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是学校的另一重要的人际关系。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管理就是服务。”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人常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学校领导应该关注教师的需要,倾听教师的心声,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培养。学校管理者应是非分明,奖惩公正,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但是,当前教师与学校领导者的关系不容乐观。领导们越来越讲级别、讲派场,不关心教师的需要,对教师的意见置之不理,导致很多教师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3 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社会里,我们的管理活动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不乏管理理念的今天,在管理思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细心思考我们会发现,科学管理的理性已达到了极限,后现代思想已越来越强调回归自然,追求“和谐”之境界。在没有一个普适的管理理论产生之前,我们认为,和谐管理理论更适用于现代学校管理,现代学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管理更要注重和谐,建设和谐学校。和谐管理是和谐学校的应有之义。加强和谐管理是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和谐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

和谐学校管理的提出源于和谐管理理论,是和谐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些研究者将“和谐”理念引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而提出来的。在我国,首次正式完整地提出和谐管理理论的是席酉民教授。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遵循“双规则”,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内容,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科学安排。“和”是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合意”的嵌入,更多地看到的是人的心理感觉、感受。在双规则的引入和运用中,和谐管理理论的特色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和”的强调上,并认为经过传统积累和环境诱导下的行为协调形成的“和则”体系,对组织应对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遵循席酉民教授的和谐管理理论,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优化科学管理,更要关注用不确定性消减的方式解决主观情感的人文管理,这样,学校管理工作就会最大限度地避免矛盾,提高绩效。一所学校,只有在和谐中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本文的和谐学校管理突出强调了“和则”的运用,因为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学校管理面对的是人的世界,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人是根本,人处在中心的位置。因此,“和”是学校管理的灵魂,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所谓的和谐学校管理,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进行的管理,其核心和实质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3 和谐学校管理的实施

和谐学校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探索和谐学校管理方法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这就必然要求管理者加强和谐管理创新,注入现代管理的新理念、运用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形成现代管理的新机制,通过和谐管理促进和谐发展,以构建和谐学校。具体说来,学校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和谐的学校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理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和谐学校管理必须遵循的价值理念。学校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里的“人”,说到底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那么和谐学校管理就是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3.2 注重和谐的管理方法:柔性管理与情感管理

传统的刚性管理主要是运用权力的影响,通过权威、法令、制度、控制与惩罚,以法定职务角色进行管理,对客体缺少人文关怀和感情交流。和谐的学校管理应实现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转变,促使管理者注意非权力影响力的运用。柔性管理渗透了和谐思想,要求对师生员工采用激励为主的管理方式,运用品格、能力、威信等因素进行协调和沟通,形成团体和谐状态。

情感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和谐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情感管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人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管理离不开感情,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益与成败。所谓情感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教职工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注重职工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正向情感,消除职工的低沉情绪,通过感情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情感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3 健全和谐的管理制度:制度管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章”,任何一项管理,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一切都乱了套,学校的管理尤其如此。和谐管理并不意味着对制度管理的忽视,和谐管理需要规范、需要制度,通过规范与制度强化和谐管理,推进和谐管理理念的落实、保障和谐管理的成果。制度管理是和谐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前提。实施制度管理有利于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和谐的学校管理需要和谐的制度管理。管理制度要在“理”的规范中显示真情: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教职工与学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员工参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定期修改不合时宜的要求,使学校制度更富有人性化。

3.4 建立和谐管理的运行机制:民主、公正、公开

民主监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民主、公正、公开是和谐管理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要做到发扬民主,让教师参与到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其对工作的热情,使之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此外,学校要实施校务公开制度,对于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提职、晋升、进修、利益分配等方面要坚持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原则。实施民主管理,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使和谐管理更加科学化,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使大家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世统.和谐学校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叶碧.论和谐的学校管理[J].教育探索,2003(3).

[3]韩峰.论学校的和谐管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篇6: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愿景(Vision)一词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在1990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被首次引入现代管理学领域的。愿景包含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一个人深切渴望实现的美好愿望和远大目标,是其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未来意象或景象叫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则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基础之上,经过成员间相互沟通、融合、协作并最终能够达成共识后形成的集体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蓝图。

愿景管理(Vision management)是指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这三个步骤来建立团队,促进集体成功及集体力量最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负责人必须对其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叙述,用以激发内部士气,并应落实为集体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便具体推动。

班级愿景管理是班级管理根据新形势下学生自主管理提出的新理念,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通过对班级成员的理念和精神的引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内化成为班级成员的信念追求的过程。

二、愿景管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复杂,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其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缺乏学习热情,行为自由散漫,学习不求上进,很难能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与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好班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中愿景管理的运用研究结合目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采用愿景管理的方法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一)激发学生潜能,实现自主发展

学校一直以来采用“从属教育管理观”的管理理念为主导。虽然这种教育管理观念采取严格的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只一味地强调严格管理和统一,忽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愿景管理是以“自我实现”为假设,注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而自我超越的修炼之一便是建立个人愿景。经过统计,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人愿景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好技术,毕业后通过技术,获得理想的收入;二是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培养个人综合能力,毕业后自主创业;三是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通过大赛获得成绩并锻炼个人能力,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四是认真学习打好基础,通过自考、成考等形式,继续深造。通过学生个人愿景的建立,给他们设立具体的目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潜能,同时也使学生能跳出“迷茫”实现自主发展。

(二)促进学生班级归属感和班级文化认同的形成

愿景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管理者引导组织成员树立一种融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标于一体的共同愿景。班主任在共同愿景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和分享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人愿景,并注意聆听和引导学生如何把个人愿景与班级愿景相统一。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和班级价值观念的相互的碰撞和统一的过程。在反复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养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愿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建立,既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也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改变因“个人专业主义”导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增强自身的归属感。

(三)构建自学共同体,实现学生间共同发展

愿景管理着重于构建和分享班级的共同愿景,同时通过个人愿景的互动和协同作用才能产生共同愿景。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应该秉持“学生主体、有序发展、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为突破点和主抓手,着力构建“自学共同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并实施“小组首席技师”教管机制。每个共同体选配一位“小组首席技师”,负责共同体的发展与成长:组织小组成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带动优秀学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障碍和不良习惯,乃至协助班主任规划共同体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这也使得班级共同愿景变成既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愿景。对学生来说,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与其他同学一起追求共同愿景,能获得在个人单独努力时所达不到的效果。最终学生在实现班级共同愿景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愿景。

三、实施愿景管理的措施

(一)帮助和鼓励学生建立个人愿景

班级愿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建构班级良性发展的共同愿景,但是班级的共同愿景不是凌驾于任何一位学生之上的,更不是班主任单方面的愿景,它是在充分鼓励学生发展个人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的。个人愿景是学生从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理想出发,渴望并想要去完成的目标。学生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才有可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愿景。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还未成熟,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来建立自己的个人愿景。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布置三个问题:第一,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吗?第二,我的职业选择是什么?第三,为了实现个人愿景,我需要做些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再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答案来建立合适自己的个人愿景,最后由在班主任的指引下,确定合适每位学生的个人愿景。

(二)建立班级共同愿景,促进学生和班级共同成长

班级共同愿景是班级中各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有关未来发展的共同意象和目标,是蕴藏在学生内心的一股巨大力量。对班级而言,建立共同愿景就是通过激发全体学生和班主任的智慧,逐步形成对全班有号召力的班级精神与目标。那么,如何建立班集体的共同愿景呢?第一需要规划描绘班级发展目标,激发学生想象空间;第二应该帮助和组织学生在建立个人愿景的基础上讨论班级愿景。在建立班级共同愿景之后,首先,需要建立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建设可以使班级事务的处理有据可依,杜绝“关系”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事件的发生,提高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其次,在愿景管理模式下,要突出以“感情”为基础的柔性管理。班主任的情感只有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也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在班级构建的愿景下,尊重学生的愿景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彰显学生在增强班级活力中的作用。

愿景管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理论,具有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在这种愿景管理的理念下,班级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认同学生的个人愿景,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的潜能最大化,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从而实现学生个人愿景和班级共同愿景的结合,达到充分发挥中职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创造热情,进一步推动和提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的目标。

篇7:“无为而治”,学校管理的新理念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一般存在两种管理理念:“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有的校长践行“有为而治”的理念,事事亲为,啥事都管;有的校长则信奉“无为而治”的理念,总是把任务分派给副校长或中层干部甚或普通老师,让他们来做具体工作。这两种管理理念孰优孰劣呢?笔者认为:“无为而治”优于“有为而治”。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无为而治”的理念。

树立“无为而治”理念的原因

1.“无为而治”,能将校长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学校一般都比较大,学校的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如果校长凡事亲历亲为,啥事都管,不善于向下属分派事务,即便校长不吃不睡,他也不可能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而如果校长更新管理理念,实施“无为而治”,善于向下属分派事务,众多的具体事务由副校长或中层干部甚或普通老师来做,校长就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高瞻远瞩地思考、谋划学校的未来。

2.“无为而治”,有利于提高下属工作的积极性。

校长事事亲为,啥事个人说了算,这样就会令副校长、中层干部无所适从,不敢也不能放手去开展工作。在工作时,也就不愿主动拿出自己的思路;同时,由于校长亲历亲为,副校长、中层干部没有话语权,这样也容易使得他们失去威信。由于没有相应的话语权,一切视校长的眼色行事。这样副校长或中层干部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这样他们就会失却工作的热情。工作没有了积极性,当然谈不上创造性了。

3.“无为而治”,容易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长亲历亲为,不利于校长威信的树立。在学校,有些校长啥事都管,不是该他管的他也要管。如有的学校校长具体到每个教师的课务安排,哪个教师当班主任、哪个不当班主任,谁担任某年级某学科的备课组长等等事情,他都要亲自过问。由于对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校长不可能了解得很透彻,因此很多时候就可能发生“指鹿为马”的错误,这样自然会引发一些教师的不满。同时由于校长啥事都管,置学校相关部门、年级组的权力于不顾,因此也容易引发相关干部对校长的不满。当这些不满积蓄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与校长的矛盾。这对校长的权威自然是一种挑战。而“无为而治”一般不会产生这些矛盾。

因此,在学校,校长要将“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有机结合起来,并牢固树立“无为而治”的理念。那么,校长该如何践行“无为而治”呢?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校长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可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因此,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谋划学校的发展上,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遇到涉及全校生存的大事,校领导班子集体决定。对具体教学安排、日常事务放手让副校长或中层干部去做,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搞好工作。

1.要“有为”在前,“无为”在后。

校长把相关的管理任务分派给副校长或中层干部,让他们去做具体工作,但并不等于就可躲在背后享清福。校长在分派任务前,要给相关的干部“思路”,要指导他们如何去做,要力争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不过多干预,尽可能发挥相关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

2.要“知人善任”,有将将之才。

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正是因为他有将将之才。校长也应学刘邦,做到知人善任。 (1) 能慧眼识骏才,知人善任。有“举世皆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识才之眼,有“不惜重金市骏马,奋力高筑黄金台”的招贤之术,因材授职,用其所长。 (2) 能授之以权,负之以责。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否则,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3) 能擅长借力,学会运用集体的智慧。

篇8:探析新时期档案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期;档案管理;新思路;新观念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以及发展可持续经济的具体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相关企业或相关部门由于其内部档案工作做得不足,或者由于其对档案资源的管理不当,造成企业的档案服务和社会需求发生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出其所具有的职能作用。为了使档案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也为了使档案服务和社会炫舞之间的矛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是必须要完成的一个课题。

1.当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就目前来说,虽然我国已经培养并拥有了一批较为稳定的档案干部队伍,但随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不断产生与研发,其社会信息量也在不断的增大,这便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和挑战。而随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我国当前所拥有的档案干部队伍在其文化教育程度,以及专业素质上的劣势便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对一些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档案工作者来说,其第新知识和新技术,乃至新观点、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速度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老化而落后的传统档案管理理论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我国缺乏可真正派上用场,拥有与时俱进的档案管理理论以及业务技能的管理人员。

1.2档案管理制度的规范性较为欠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且多数企业和单位部门等都在其内部单独设立了一个档案管理部门,并制定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定,或是在原有的管理制度上作了必要的改进和更新。但是,在另外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具有国家性质的专业档案馆中,其档案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欠缺,主要表现为:档案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资料进行编号时,由于疏忽而造成某些档案信息的档号缺失;信息材料的保存较为分散,容易造成信息丢失;相关档案卷宗的标题不规范,为后续的检索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等等。

1.3档案管理的人为色彩较重

我国档案管理人员在对企业或政府部门的档案信息实施一系列管理工作时,由于某些外在原因,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理性的进行管理工作,从而造成档案信息泄密,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公益性不能得到体现,有失公平。

1.4求“多”不求“精”,导致检索效率低下

档案检索是档案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档案检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手工检索,二是计算机检索。但在我国的档案管理中,其主要采用的检索方式还是手工检索。手工检索的程序较为繁杂,且需要花费档案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为了简化检索程序,节省时间,因此,许多档案部门便各发奇想,编制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检索工具,并利用其检索工具来实现简化检索程序,节省检索时间的目的。但在检索工具的使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求“多”而不求“精”的现象,档案人员完全依靠检索工具来完成档案的检索任务,导致其检索效率低下。

2.把握时代与实际工作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新的目标要求下,我们一方面应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满足不同人群对服务的诉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建立公平正义档案管理制度的工作目标。

2.1加强档案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再深造

档案管理工作深入化有利于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更重要的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提高是保证这一工作深化的基础。要多充实有精湛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但更切合实际的是加强现有人员的再深造教育。要使现有人员“不甘现状”,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行业、新领域的不断扩张,势必冲击原有的档案业务的管理思路和服务工作。因而加强自身的业务及专业的再深化、再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对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的了解,将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引入现有工作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改进,将传统的单一思维转化为多样复合思维。

2.2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2.1转变服务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是长期、单调且枯燥的,工作方法也相应地较为传统而落后,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超前服务于市场、社会和企业,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关注的焦点。因此,改变工作人员的意识,将主观意识中伸手的概念调整为先行和创造,从而形成新的档案工作理念。

2.2.2强化激励机制

打破“铁饭碗”,引进适宜竞争激励机制,积极推行聘任合同制,通过这些手段对现有人员优胜劣汰,实行择优上岗,使得能者上庸者下,从而激励档案工作者重新对自身工作有新的认识,激发个体的潜在工作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开拓创新工作局面。

2.3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如今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人们对档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专业标准正在日益趋近发达国家,无论法律、技术、物质都要和国际接轨,我们要认真努力改变档案服务的薄弱环节,努力满足公众需求。不能只做一些门面工程、形象工程。要给大众提供其服务的实在性,面向公众提供具体档案查询利用服务,使档案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信息化同步。

2.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档案工作的新观念

档案信息使用周期加快,需求量增多,尤其是科技档案和经济类的法规文件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大多数科研部门面临着改制,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怎样迅速地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需要档案部门提供大量科技档案资料和经济类的法规文件,为领导决策、为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政府工作提速,也要求档案工作提速。

3.结束语

档案工作是一项带有严重业务性色彩的工作,它对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以及利用等都是带有一定目的性和服务性的,并且这些作用于信息资料之上的一系列工作又属于管理学范畴,这便要求档案管理或档案工作人员在具备了扎实、专业的业务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水平和档案服务意识。新时期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其除了需要认清形势,把握住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之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并着重加强其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使其能够改进和创新档案管理的新模式,有效提高档案工作的速度。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才算是真正做好了新时期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洪森,陈丽.如何做好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J].黑龙江史志,2009,(13).

[2]杜鸿,梁萍.新时期档案管理的特点与思路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篇9:新时期学校总务管理工作的新理念

一、采用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治心为上的管理模式的原因

1.从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看

过去, 管理者都是单凭自己的有限经验进行管理, 学校管理比较松, 比较乱, 后来制度管理模式规范统一了师生员工的行为, 使学校较快地走上了正轨。此后的学校比较注重通过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 来实现对教师的监控, 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 强调定量评价、“量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固然比较公平、公正, 但这种过于僵化的管理也导致了学校的管理只把教师当作可利用的工具和资源, 使教师处于“为保饭碗而工作”的低境界, 教师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 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甚至被扼杀了。

过去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学校管理单一依附于教育行政机关。校长满足于按上级机关指示办事, 教职工消极地按校长意见工作, 压抑了广大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越来越强。纯硬性管理已引起人们的不满。

2.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

许多学者在展望未来管理发展时认为, 现代组织中工作职位的技术含量高, 不可替代性增强, 管理层逐步失去对下属工作的智力和经验的优势, 因此, 组织成员无论属于上下等级链还是水平协调关系, 工作的独立性使他们彼此间更加具有平等的地位, 组织会越来越显示出管理中的民主性特点。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 追求民主、平等、自由, 重视人性、人情、人权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3.从教师劳动的特点看

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 而且还在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管理者在量化管理的同时, 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激励教师创新,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热爱, 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对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对同事尊重、理解、合作、关爱、奉献的人格魅力, 等都是难以量化评价的。

综上所述,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观念, 把调动人的积极性, 挖掘人的潜能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

二、以人为本、以情为主、治心为上的管理的方法

1.实行民主化管理

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 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为了体现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地位, 学校可以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教师座谈会、校长信箱和校长接待日、民主协商会、竞争上岗等形式, 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让教师决策、监督、评价,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可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增强教师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从而形成学校的凝聚力。

2.注重人文关怀, 营造宽松、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人的存在与价值。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依靠制度管理时, 更要重视人文关怀, 在校内营造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

领导者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和烦恼。改善教职工工作条件, 让他们走进校园有亲切感和愉悦感。要重视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 善于巧妙地化解人际矛盾,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工作环境。

要信任教职工。俗话说:“信任就是最高的奖赏。”在学校管理中, 信任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它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出每一个人的内部动力, 还可以结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因此, 要本着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的原则, 根据教师特点, 放手让教师去做, 不要求全责备。

要学会宽容人, 宽容教师偶尔的失误和个性的缺陷, 不要斤斤计较, 耿耿于怀, 苛求完美。

学校管理者还须学会尊重教师, 尊重教师的人格、工作、个性和特长, 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扬和赞美教师, 使其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由于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 具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 有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 对知识、成就、创造等需要强烈而迫切, 因此, 管理者应用心研究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需要, 关注每一个教师的需要, 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学校要给教职工提供充足的机会, 满足其个人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 并善于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 激励教师不断进取, 敢于争先, 让教师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让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满足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之, 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用人格的魅力和非权力因素去影响人、感召人、教育人。这样才能使教师愉快、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宽松、进取、充满活力的集体, 才能取得学校管理的高效益。

上一篇:名人读书做笔记故事下一篇:餐饮部领班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