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2024-04-11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共8篇)

篇1: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4-01

教师的事业始终是与学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生命历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走完的。教师的爱岗敬业,必须通过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来体现。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又深厚的教育爱。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须依靠每个学生的努力,哪一个学生不能尽其所能,那这个班的整体成绩将受影响。同时,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将可能沾染不良习气,违规违纪,甚至影响班风、学风,把整个班级搞得一团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心、尊重、赏识每个学生

中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亲人、老师及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必须首先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学生,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前提。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选择、性格、情感等。

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有一天,我班上有个学生想不读书了,第二天早上未到,恰巧这天班上有许多学生发现有些书不见了,学生报告给我后,我就想是不是他干的。下午,这个同学到校来搬自己的东西,我看见了,找他谈话,经过耐心细致地教育,他承认了是他拿的,也给我提出了要求,要我为他保密,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就在这天下午,他用自行车将一大袋书送到我这里来了,而且继续留在班上读书。经过这次感化教育,他觉得我尊重了他,之后,他见到我就格外亲热,学习也更加努力。

二.要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给予特别关注

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孔夫子几千年前就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需要关心和爱护,而且要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只有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体现教育爱的伟大、无私、公正。客观地说,学生在感受教育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个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应获得应有的发展。在老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爱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和条件,是促进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讽刺挖苦只能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教育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老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在要期末考试的后面几节课,我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一个地提出要求,一个一个地讲应考技巧。这样做,既有利于实现班级考核目标,包括绝大多数后进生的成绩目标,更使后进生感到老师一视同仁,瞧得起他,他们对学习增强信心,认识到自己可以学好,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困生,我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常鼓励”的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争取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待和要求,对学生多了解,多沟通

积极的期望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要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巨大的潜能,相信他们的潜能都是能够被发现并得到发挥的;积极的要求是指既要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又要符合他们实际的要求。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只要有进步就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

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听听他们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不加强了解,不知他们的所想所思,盲目甚至糊涂给予关心爱护只能是表层的温情,而深入不到学生心田。教师把教育爱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个学生,就等于打通了每个学生的心灵通道,师生间心理和情感上的距离就会大大缩小,就会赢得全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就会把感受到的爱连同自身纯洁的情感参与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主动与老师配合。

四.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科学的情景创设,达到教学声形结合,图文并举,不仅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还能创设课堂活动情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教育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改变了学生消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形象,使他们恢复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理想目标,就有了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成为一个成功者。

篇2: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一、倾听心灵的声音

教育孩子首要的是创造一个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这合适的土壤就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氛围,是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

1、学会做孩子。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多彩的世界,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多可爱,才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在课间,我们可以与学生聊聊天,一起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其次,要多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情绪生活,在他们身体不适时能得以母亲般的关怀,在他们情绪波动时能得以调整。真情的付出,必定能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

2、学会做朋友。

朋友,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毫不隐瞒,意味着真情帮助。课堂上,如以朋友的身份进入教学情境,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融,就能真正帮助学生解除心中困惑,促进道德内化。

二、让心灵阳光灿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如果倾听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设一个关爱的氛围比作庄稼生长的土壤的话,那么,互相尊重、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则可以看作是庄稼茁壮成长还需要的阳光雨露。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所以,不管他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性格孤立不合群的学生,还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我们都要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仅如此,还要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心灵放光。

我知道学生们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就说:“社会上的人们是如此做的,我知道同学们也都想用实际行动献上自己的爱心,不如,我们也来发挥自己的相象和聪明才智,为他们设计一些有用的、便捷的设施,或写上你想做的实事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提议下,情趣高昂地开始了自己的设计。虽然,这些设计并不一定可行,并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但,这些设计代表着学生纯真的心灵,充满了对残疾人的深深爱意,我被感动了,说:“虽然,你们的设计还显得稚嫩,虽然,你们的设计可能不会马上成为现实,但等到你们梦想成为现实的那一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学生的爱心和设计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与赞赏,因而,表现得尤为积极向上。后来,市里成立助残基金会,我无须费口舌,一经提议,一呼百应。

三、指向心灵深处

品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树立自信,从而使孩子将自己的潜能一个个挖掘出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就缺少这种自我认识。

四、多作肯定性评价

学生判断能力较弱,老师心理投射是他们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这在小学低年级尤其明显,学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如果你在写成绩报告册时,能评价他聪明,能干。写些激励性语言,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你平时老是讲他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自己动手去做的信心。英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以18个班的学生,作了预测未来的测验,然后把具备“最佳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这种暗示坚定了老师对这名单上的学生的肯定。使这些原本是随意指定的学生感到异样的自信、自尊、自爱,敢于提问、回答。8个月后复试,这些学生进步快、活泼、可爱。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笑容、肯定评价形成了期待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既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自主、自强、自信、自立,还能展示生命的原生态,何乐而不为呢?罗森塔尔实验对我们教师作用可不小。

五、要学会民主

学习是民主的、开放的,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大度从容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课堂响起琅琅地读书声、激烈地争论声,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充分表达,充分质疑,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

六、增强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能够侵润人心灵的潜流,虽然无形而轻缓,却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如同春天的大地里种子的萌发,纤细的根茎能够撼动坚硬的土层;如同微小柔弱的水滴,我们可以从水滴石穿中看到它的力量。

深知信任力量的伟大后,每当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件工作时,我都会给予殷切的期望:“老师经过再三的考虑,把任务教给了你,相信你肯定能出色的完成这件事!”无疑,这样的话语给人与精神的振奋,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很信任我,我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当他们圆满地完成后,我又用赞赏的口吻说:“你真行,老师没有看错你!”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我也会以鼓励的语气说:“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要知道还有下次呢!”对成功者给予表扬,对失败者加于鼓励,在老师的呵护下,学生的自信心肯定会增强。

七、发展个性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为此作为老师应提供必要的机会。如学期初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特长的需要充分地选择喜欢的小组活动,在有经验的老师的帮助、指导下,他们的各种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在班内我们也应该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适当的岗位,积极扶植学生,让他们多参加活动。每月学校都会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我都先在自己班中举行相关的活动让每个人都参加,然后再择优参加学校的比赛。通过一次次的锻炼,学生的独特个性逐渐张扬起来。

当然,教师还得提高教学活动吸引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才能进一步优化师生情感关系,触动学生心灵最微妙的地方,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 发展 因才施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最可亲可敬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最本质的工作,但是“教书”不只是教会学生们书本上的知识,还应更关注学生其它各方面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则在协助学生探索自我,并从发现自我、开启自我到实现自我,进而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特征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还一直充当“主角”,而学生仅仅充当的是“配角”,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力,必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新课程指出我们的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把主动权归还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培养学生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准备。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课堂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可从这几点观察:教师是否有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是否能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是否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教师是否有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与发展

作为老师,在强调学习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逐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教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实现重大转变,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有用信息对学生进行培养。处处注意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幽默的话语、尊重和赞赏,正确引导与启发学生,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掌握知识与方法,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及对自己、同伴、或老师作出合理的评价,使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八种智能,而且每个人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也将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学生不是一个机器制造出来的工业品,要承认和接受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差异,不能强求一致。

最后,我们还应多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们变得更主动,更自信!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备受关

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创造的前

提和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造就创造性人

才的基础,这是时代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

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可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师观念,为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

合,教师始终在扮演着在不同的角色,有时像兄长、有时像朋友、有时像智者、有时像父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很快地适应并进入这种多重角色 的扮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发展其个性提供平台。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d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个性思维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生。做到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学生自己探索利出的教师决不

替代。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及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

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个性思维。

(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备受关

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创造的前

提和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造就创造性人

才的基础,这是时代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

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可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师观念,为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

合,教师始终在扮演着在不同的角色,有时像兄长、有时像朋友、有时像智者、有时像父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很快地适应并进入这种多重角色 的扮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发展其个性提供平台。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d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个性思维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生。做到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学生自己探索利出的教师决不

替代。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及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

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个性思维。

篇3: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课堂,快乐,真情实感

初中生的年龄是花季的年龄, 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龄, 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成长, 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音乐能够使人快乐, 能够让我们的审美情趣得以发展和提高;音乐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 丰富我们无限的想象力, 能够让我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快乐地展示。而音乐课堂是学生们快乐的天堂 (尤其是学业负担很重的今天) , 在音乐课堂里孩子们可以自由驰骋, 自由翱翔, 让他们开心快乐是我们音乐老师最大的希望。那么,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音乐课堂里能够快乐呢, 笔者有如下一些感想, 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让学生用快乐拥抱音乐课堂

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是我们音乐课堂重要而又有效的目标, 而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的把握和正确处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之一。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需要, 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动起来, 可以是整个身体的律动, 这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安静, 如欣赏音乐时。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才能够真正达到学习知识和快乐的有机统一。

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离开板凳“动”起来

传统的音乐课堂和其他的课堂几乎没什么区别, 一节课下来, 学生也不兴奋, 平平淡淡, 那种教学就像填鸭子, 为教学而教学。其实, 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的课程, 特别对于音乐节奏和韵律的学习和把握方面, 更应该是“寓动于乐, 乐学交融”。记得, 有次参加省级音乐课程培训会, 有幸欣赏了一节音乐课, 教学内容是音乐的节奏。与众不同的是, 课堂上学生带没有凳子, 学生随着音乐走进教室, 在老师的引领下做着各种动作, 算是准备活动吧。开始上课了, 老师请同学们首先聆听音乐, 然后用身体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节奏特点。当然, 这节新课内容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其中的弱起切分是个非常难把握的节奏, 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们边听音乐边做着各种动作, 拍手的、跺脚的、拍腿的, 等等, 大部分同学还是没有能够准确地表现出来, 这时候老师没有去说教, 他请学生跟着他排着队, 边行走边或拍大腿、或拍小腿、或拍手臂、或摸耳朵来表现音乐, 学生跟着老师, 模仿老师的动作, 可想而知, 学生非常开心, 学生在“动”中学, 在“乐”中学。当然不用说了, 问题也水到渠成, 迎刃而解了。

2. 让“静”陪伴欣赏的左右, 让“情”渗透完整的音乐

在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 要养成完整聆听音乐的习惯, 因为只有完整的体验, 才会有完整的感受。在我们的新课标中, 再一次强调关于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静”是音乐情感体验的关键。记得刚工作那会儿, 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 学生边听音乐, 边听我讲解, 生怕漏了什么知识学生不懂。有的时候是学生边听边讨论听到的东西, 结果, 等听完了音乐, 我再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失望, 现在想来不是学生的问题, 而是老师的问题。所以, 现在的音乐欣赏课上, 我预先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 (或者说, 是引领学生从什么角度去欣赏音乐) , 学生可以闭目聆听, 整个欣赏过程中老师不说一句话, 和学生一起在安静聆听中感受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神奇与美妙。然后再提问问题, 学生的回答就非常精彩, 他们各抒己见, 也非常地愿意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大家分享。学生在安静、完整的聆听中, 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升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动和静有时候不是独立存在的, 有的时候需要动静结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才是我们的有效教学。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确立相应的教学手法。

二、优化音乐课堂, 关爱学生的发展

初中学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在看待事物时, 心理的承受力和敏感度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 初中生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 他们已经不能满足比较浅层面知识的了解了, 对课堂上的“花架子”, 一些“摆设” (无效教学手段) , 学生并不喜欢, 同时, 他们也需要自我展示的舞台, 他们有“攀比”的欲望。因此, 关爱学生首先应该优化音乐课堂, 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1. 远离“空心课堂”, 感受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课堂

何为“空心课堂”?即课堂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模糊教学。这是今年暑期教师培训时, 我听到的一个新鲜词语, 虽然说法新鲜, 但是做法并不新鲜。笔者曾经观摩过不少音乐课, 有的课看起来很热闹, 课堂中似乎形式多样, 内容丰满, 音乐课上把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讲的头头是道, 脱离了音乐学科的本体, 实际上学生并未真正学到东西, 我觉得那就是“空心教学”, 是无效的课堂教学。

一堂融科学、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课堂教学, 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会让他们的灵感得以充分施展, 学生能不快乐吗?笔者曾经执教过过一节课:《多彩的音乐世界》, 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模拟的音乐手法, 并且能够学会用模拟的手法表现一定的情境。首先, 学生在歌曲《森林中的回声》里走进教室, 我发现学生在听歌曲的时候, 表情先是好奇, 再是惊奇 (初步感受模拟的手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接着新课教学, 首先带着老师的问题, 欣赏了教材中的两首乐曲, 《百鸟朝凤》《羊肠小道》, 两首乐曲分别是用中国民族乐器和外国西洋乐器模拟表现了两个不同的情境, 当然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学生很是兴奋, 争着举手要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同学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攀比) , 课堂中掌声不断 (和谐) , 自然教学目标之一顺利完成。接着到了第二目标, 是实现学生合作、实践的目标, 因为学生们明白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要干什么, 所以这个环节的顺利完成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学生有的用塑料袋模拟下雨, 下大雨, 下小雨, 狂风大作……可以说, 这节音乐课, 孩子们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他们的灵感和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所以他们快乐, 寓学于乐。

2. 关注课堂中的每个细节表现,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

课堂观察是对课堂进行多个角度的、系统的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得出结论, 理论联系实践, 实践渗透理论, 用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堂观察, 这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手段, 也是从细节上关心学生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前面提到过, 中学生处于心理的敏感期, 任何不小心或者无意的言语, 都有可能伤害他们的心灵。班级里离异家庭的孩子不少, 他们对父爱母爱这样平常的词语也敏感, 有次我讲课时涉及到这个内容, 很多同学都表达了内心的真情实感, 当我喊道一个学生, 请他也来谈谈时, 我看到他低着头, 手握拳头微微颤抖, 脸上露出伤心的表情, 这时候其他学生也都安静而又好奇地看着他。凭着我的经验, 这孩子心里一定有事, 于是我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说:哦, 没有来得及考虑好, 没关系, 下次还有机会 (中学生要面子, 自尊心极强) 。课后我找了他, 经过了解, 这个学生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 孩子有心理阴影。这个时候只有关心、开导学生, 才是对他最大的帮助。在我的关心和帮助下, 这个学生慢慢地变得开朗起来, 后来毕业了还来看过我几次。显然, 对于老师的关爱, 学生感受到了快乐。

课堂提问是门艺术, 怎样对待学生的回答更是一门学问, 善于抓住细节及时表扬和激励学生, 是一个聪明的老师、成功教者的做法。有时候, 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喜欢或者讨厌你的学科, 因为你的一个表扬、一个鼓励而对生活坚定信心, 充满自信;有的时候, 哪怕因为你的一个不屑的眼神, 也会深深刺痛学生敏感的心, 从此在你的课堂里跟你“对着干”, 成为了你眼中的“后进生”。对不同性格的学生, 通过观察, 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音乐课上请学生唱歌, 是很多初中同学都不太愿意的事情, 他们不是不会唱, 而是不好意思, 缺少自信, 当我对学生的演唱点评时, 我总不忘记适当对他们激励和表扬, 甚至略带点夸张, 不难发现, 得到鼓励的同学连演唱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我认为, 关注学生发展中的每个细节, 是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 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

三、用真情实感的教学态度打动学生

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和必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感情, 奉献自己的爱心,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而深厚的感情, 让学生能够感受老师的期望, 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信任, 从而把这种感动转换成学习的动力。

1. 善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改强调, 课堂教学须以学生为主体, 要转换或者淡化师生间的角色, 教师要走下讲台, 融入到学生当中, 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的平等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够使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感受流行音乐的美是初中教学的一部分, 而学生对流行音乐的了解, 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老师了解得更多, 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 多倾听他们的感想, 或许我们的教学效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教师被学生看成是“贴心人”的时候, 学生才会真心对你, 才会真正尊重和信任你。

2. 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感动学生

学生们都很喜欢音乐老师, 有的是因为老师的歌声传情, 钦佩不已;有的是因为老师会很多的乐器, 佩服得五体投地;有的因为音乐老师的语言亲切优美, 打动了他们;有的被老师美妙的舞姿所折服……这些都是音乐老师的优势, 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优势, 抓住学生的心理, 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篇4: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学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定理:在中国又称为“商高定理”,在外国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教师还可以借机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今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见效的。

二、引导学生做个善于的合作的人,获得持续发展的保证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并不善于与人交往合作。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性的题目,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障碍”,促使学生合作完成。

三、引导学生做个会学习的人,掌握持续发展的技术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需要未来的公民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再加上,学生在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与其步入社会所需的知识又常常存在着偏差和缺口。而这种偏差和缺口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客观的,因为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仅具有趋向性和概括性,永远达不到十分的准确和充分。因此,面对未来和发展,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不单是学什么,学多少,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特殊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如:在旧知识和所要讲授的知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本身的力量去吸引学生进入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确立向往学习的心理倾向。

另外,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积极地给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规范化的结果,学生不可能天生具有,也不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自发掌握,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以指导和训练。例如:教给学生运用对比法记忆数学概念,教给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等等。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赋予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中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具体的表现是:学生题目做得好,但应用用得不好;考试分数高,但实践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给学生补充讲解一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例其实很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的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人口、资源、利息、利润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的富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其创造性地开拓和应用。江主席也曾强调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是,人的创造力并非与生具有,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因而学校教育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必苛求学生有什么惊人的创造发明,只要学生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不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勇于有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新的数学解题思路,教师就应及时给学生以肯定、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获得创新的信心和动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可适时地给学生创设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不轻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探索。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将军路小学 晏 丽

【摘要】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智慧是思维的成果,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提高高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将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兴趣激发、策略训练、思想提升和创新应用等方法,深切地体会到:把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着力点,是提高课堂效果有效途径。

【关键词】兴趣激发 策略训练 思想提升 创新应用

新课改以来,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追求有质量的课,以实现高效的目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教学过程总是顾此失彼,重视了课堂的繁荣表象,却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思考;重视了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重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却忽视了教学思想的渗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经常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数学课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益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并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我渐渐地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智慧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儿童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而我们还应让学生逐渐懂得“数学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因此我想起了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可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好数学、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一、兴趣激发是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的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为的原动力、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是自觉的诱饵、兴趣是乐意的源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切忌采用强迫手段逼迫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意图进行思维,教师声色俱厉,学生畏

其威而只好装模作样,学生只能不懂装懂。在师生关系如此紧张的状态下,灵动的思维从何而来?其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精心设计趣味的提问,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将老师“要我思考”转变成“我要思考”,由学生“厌思”变成学生“乐思”。要知道兴趣是思维的强大动力这个道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用实验证明了“通过激励,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至4倍。”在指导学生思考时,教师要善于动用激励的语言、激励的情感、激励的动作,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必要时教师给以简单的提示,学生须做“艰辛”的努力才得以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思考的过程及成果所带来的迷恋和喜悦,会给其增添新的欢乐,赋予思考以高涨的精力,这也正是学生继续思考、乐于思考、积极思维的无穷的推动力。如: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同学们都高兴的说喜欢,接着我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门都纷纷说:“一个人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这时我抓住契机说:“可是小红满12岁的时候,可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 秘密”。同学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这样抓住学生认知矛盾设疑,能迅速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二、策略训练是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的茎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小学阶段涉及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要把数学问题中的运算、数量关系等几何图形或图像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使“数”与“形”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从而让他们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有价值的数学观。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路莎。彼得曾说:“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甚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能力还未成熟的认知特点,运用“数形结合”,可以把数学问题有效地转化为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解题思路就会一目了然,不同层次的学生或许能获得属于自己理解的一种解题方法。

三、思想提升是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的花

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品质诸多特性中最具有基础和较为深刻的要素,对其他品质特性具有统摄和联动作用。在认识事物时,若缺少

对其本质深刻的揭示,其灵活性、批判性就无从谈起,而题组对比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深刻性的立足点和突破口。我经常采用的是把几道练习的解题思路可能不一样,但相互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验数学条件细微变化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上述对照题组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以及分率与数量之间的区别。通过列式解答,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辨析能力就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审题的重要性。在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都很相近的情况下,为什么计算的方法和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解数量之间的区别及数量关系”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如,在学完了比的知识后,我设计了一组实践操作题进行对比练习:

在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厘米的方格图上,按要求画长方形。

(1)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

(2)面积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比较熟悉,采用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就能很快求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对第二个问题的解答,部分学生要么显得束手无策,要么迁移前者的思考方法,很少有学生会想到用一一列举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解题正确率可想而知。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往往蕴含着知识和思维的双重价值,在学生的认知发生强烈冲突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个对比练习,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在不同条件下如何画长方形的问题,解题策略、思考方法都是不同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不会模棱两可了。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一些习题进行变化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创新应用是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的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 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呢?如何才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体会到,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就好比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会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在体验规律中,我安排了三次拼拼算算。操作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操作活动二:用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操作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每次操作完学具后,我又安排了小组进行了讨论:如比较一下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否相等?将3个、4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将两盒长方体形状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包装纸最省?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观察以及交流讨论的平台, 而且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出表面积,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怎样包装最省材料,但是失去了学习表面积变化的意义。这个活动是在前面学生初步感知表面积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避免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进行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再开展活动,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6: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从那一刻起,我就坚定了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念。日日夜夜,心中装着学生。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我认真备课,每学期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写出了详细的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做到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批改作业,从不放弃对每一处错误的更正,也不忘记对每一位学生微小进步的鼓励;认真辅导学生,通过补缺补差,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尽量做到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在教育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落后学生。正因其差,因其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对于班里的优生与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是更关注还是放弃。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个学生特调皮,上课的时候,不是动桌子就是动凳子,不就是拿笔在桌子上敲敲打打,对此我很生气,几次提醒也不见效果,后来我干脆给他来个“放弃治疗”,什么事也没他的,上课也不叫他,下课也不理他。后来我慢慢发现,他闹得轻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表扬了他,后来他的进步真的挺大,这令我非常高兴。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客观规律,学习新课标,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靠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才能得到。身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理解学生,按自由选择活动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积极的发展。

二、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今天的社会处于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巅峰时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要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我们没必要也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我们的观念,把学生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的乖娃娃,那样的话,他们除了被动地接受知识,恐怕哪方面也得不到最好的发展。所以,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去引导我们的学生,而不是去改变他们。我们不但应该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更主要的是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懂得感恩,愿意付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关爱身边的小人物和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小学开展英语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有效提高我国英语水平,让学生从小就可以展望世界,开阔眼界,努力学习成就自己的将来。很荣幸我能成为一名当代的小学英语教师,为培育下一代做自己应有贡献。

在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虽说是第一次教五年级英语,但我深知,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向孩子们无限敞开的胸怀,相信我会做好这项工作。我了解到这批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还算可以,但两级分化特别严重。有一部分同学很爱学习英语,成绩优秀,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冒,不管上课还是下课都无动于衷。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大不相同,因此对于上课的内容就需要设计不同的练习形式,目的是不让不爱学英语的同学更讨厌英语。每一次上课之前,我都认真备课。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教学的多样化,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二者要相辅相成,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或者只模仿不能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及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故小学生的语言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单词的时候,利用简笔画、教学卡片等多种方法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教会他们以后,通过游戏巩固所学的单词。比如两组之间抢猜单词,看哪出胜出,这样他们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促进学习。一节课当中会有一半的时间学习单词、词组,剩下的时间会把它们带到句子当中去。把句子先写到黑板上,在板上就能一个个清清楚楚的给学生讲解,哪个单词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一整句又是怎么理解的。使学生更进一步记忆所学单词与句子,并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课后我会根据当天学的内容布置少量的一点作业,以便同学们能温故知新。但是后来发现,有一个班非常大一部分同学不做作业,而且多次不爱做作业,让我有点想发火。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心中的这团火,急啊,最终对全班学生发了火,并让他们到教室前面蹲着写双倍的作业,虽然这种惩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天班里不交作业的明显少了,但是我感觉这种方法用一次两次还行,多了就没效果了,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合理,所以我感觉还是我的方法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于是我就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果你们组有一个人不写作业,将要扣掉你们组里的分,让学生知道,你不是一个人,你们是一个群体,要有团队精神,安排小组长监督,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挺好,而且现在一直在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总结克服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探索新方法,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阔学生学习眼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团队意识。

篇7: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全体学生

全员参与,把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交给每一名学生

课堂上我们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能急于求成。我听过这样一位老师的课,每次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先叫起某一位学生,然后再说出问题,给人的感觉好像问题只属于这位学生。对于学生,教师的提问是出其不意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面临老师的什么问题,是否更多担心自己会“出丑”呢?在这样的心态下,思索的过程和结果能得多少分呢?

还记得一位数学老师做过这样一节课,教师意图是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合作学习。所以当老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题都用哪些方法化简。可是事与愿违,各位同学并没有合作讨论的意思,或是凝神,或是动笔,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下,学生应付性地扭过头开始讨论。课后,老师议论学生配合不好,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却认为并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他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让学生小组交流,当头脑中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进行合作交流呢?如果硬是合作讨论,也不过是优等生的独角戏罢了,又怎能做到全员参与呢?

分层设问,做到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伸出五指有长短之分,更何况一班几十名学生。那怎样才能照顾到参差不齐的全体呢?这就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应注意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一般情况下,后进生的基础薄弱,消化知识时间长,逻辑思维较其他学生慢一些,因此课堂发言的机会容易被反应快的学生捷足先登,从而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我在课堂提问时,一般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尤其是复习课。当

然那些“好表现”的学生面对暂时的“冷落”难免会有一些不满的情绪,这时可以将简单的问题拓展延伸,为这些“斗战士”提供挑战的机会。如我曾提问一名后进生“什么是互相平行”,这名学生站起来,迟迟说不出答案,于是我建议他查一查书,在答案被揭晓时,那些优等生早已等得不耐烦。这时我立刻追问“谁能说出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两线平行的关系呢?”这样既照顾到了后进生,又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另外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时,通常鼓励优等生以提问的形式和后进生进行交流,这样就使后进生也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做到了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2数学课堂教学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在改革组织形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动手实践和互相协作的能力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不仅要有教师的好心,还要有科学的引导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严密的管理措施。学生经过了较好的培养,就能充分发挥个人在小组中的学习潜力和管理才能。小组中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我们也有这样的教训: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学生研讨问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提出这样、那样一大堆问题,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了,就出现了“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越是开放,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3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有效使用学具,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学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共同制定解题计划,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师生可利用一些三角形(其中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具,采用拼接法、度量法和幻灯演示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等。学具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务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识。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分管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反之,人的左右半身的活动可促进人的左右半脑的开发。左右半脑各司其职而又协同发挥作用。据研究,人的脑功能存在很大的潜力,一般人只用了脑功能的10%左右。使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是可以开发学生大脑的功能;二是通过左右手同时活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在课外实践中巩固学具使用过程中所学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科学使用学具,能够深刻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的实践能够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念、在“认识钟表”时,课堂中,教师可以拿自制的钟表模型,让学生感知秒、分、时的差别。

然后让学生在课外对钟表进行观察,并切身感受时间的长短,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见,科学使用教具和学具,能够发展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能使知识由枯燥抽象变得简单、具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此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教具、学具的数量、操作应该逐渐减少,以至淡出。因为,科学使用学具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随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具己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只需调动心中的学具就可以轻松、快速地解决,实物学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4开发学生数学思维

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使小学生思维灵活变通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应用缺乏真实性。一些应用情境是教师人为“设计”、想当然“加工”的。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有的教师提供标有长、宽的长方形客厅平面图,要求学生计算出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方砖才能将客厅铺设得既整齐又美观且都是整块数,全然不顾及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从最小公倍数角度去选择地砖的可能。二是应用的目标定位失当。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

篇8: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注重学习能力培养, 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 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以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教学的缘起和归宿就是教会学生学, 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to teach our s tud e nts Eng lis h”, 而且应是“to te a c h our s tud e nts how to le a rn Eng lis h”。要明白学生需要学什么, 怎样学, 就必须了解学生。

二、关注学生情感需要, 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新课程强调, 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学习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情感需要, 了解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 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爱好, 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 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 要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 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 要教给他们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 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 要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 要教给他们制订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 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作为教师, 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平台,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教学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 学生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上课一刀切, 随着课堂知识深度的增加, 必然会扔掉一些学生, 造成好的吃不饱, 差的吃不了的局面。因此, 教学中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他们学有所得, 使每个同学的听、说、读、写、评诸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给予成功表现的机会。在教学单词时, 不仅教发音, 还让学得好的学生造句子, 让中等的学生翻译, 让差的学生重复。这样, 各类学生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学生各有所得, 学习热情也随之提高。教师要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尊重个体差异, 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 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提出不同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四、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机会, 注意引导和纠正方式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何况是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很可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只有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才能感悟、领会、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例如, 训练学生的英语听力, 起初肯定有听不懂的单词、短语、句子, 但是听多了, 语言知识的积累丰富了, 加之注意听的技巧, 自然而然听力就得到提高了。再比如训练说的能力, 一开始让学生开口讲英语, 不论是语音、语调还是词汇、语法、句型的运用以及语言的习惯方面, 肯定会错误百出。作为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听完学生的句子, 不要急着去纠正学生的错误, 要给予他们犯错误的时间和空间。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我国实施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应当自觉地把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学要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这些经典的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中, 正变得愈加难以把握而成为重要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 要对每个学生负责,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学会沟通教案设计下一篇:恪尽职守用心做事 履行职责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