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2022-09-10

一堂好的语文课, 不但要看教师是否讲得精彩,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 既要看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是否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合作是否和谐, 配合是否默契;是否有探究新知识、发展新能力的氛围。因此, 要搞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就得从学生的习惯与能力培养起。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长期养成的一种学习的自觉、自动的行为倾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主要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良好习惯,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是认真听课习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以吸引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 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专心听课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能专心听讲。

其次是质疑问题的习惯。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具有丰富个性、创造意识、完美人格的社会主义新人, 即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此,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保护其智慧的火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 善于启发学生大胆提问, 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超越教师, 并逐步形成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第三,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 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 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 使学生在读课外书时, 遇到不懂的字词, 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 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四, 认真作听课笔记的习惯。做听课笔记, 可以使学生动脑动手、内化知识、理清思路, 提高听力和记忆力、集中注意力和锻炼思维等, 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坚持作听课笔记, 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第五,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不仅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且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它可以克服学生懒惰、不愿动脑动手、不思学习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形成自主能力。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逐渐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

为适应新形式下教育的需要, 教师应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 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积极地, 富有个性的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改变被动学习现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 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讲课前, 布置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 让学生课前根据要求动脑、动手、动口, 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找出疑难问题, 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 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也积极主动。再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 除查字典外, 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结合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二是让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读懂课文的基础。在教学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通常采用抓关键词句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教师要把握好讲的度, 避免繁锁的分析讲解以及机械的训练, 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读课文, 自主学习来读懂课文, 学习有关的语文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是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改变信息传递的单一性。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合作, 即课堂上学生的多向交流———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是自主学习的更高层次。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 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相互交流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对不同能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 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见解, 合作学习可以以同桌、四人小组进行, 但是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做到四会:一会质疑, 有问题的时候主动地问老师、问同学;二会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三会陈述自己的观点, 善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四会主持、组织小组学习, 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第三是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改变机械接受学习的现状。探究是高层次的自主学习, 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探索, 是一种发现学习,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根据不同的学段, 对探究性阅读分别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因此, 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时,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做出自己的判断。其次, 要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 不要人云亦云, 还要鼓励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并善于在交流中接纳别人的意见。

总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较差, 对世事的接触较少, 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 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 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 一般采用课前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求知, 获取新知的欲望, 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 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目的。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是否做到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就得从学生的习惯与能力培养起。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习惯,能力,培养

上一篇:基于实验实训的高职院校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原则及其保障措施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