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开发的阶段

2024-05-23

儿童智力开发的阶段(通用9篇)

篇1:儿童智力开发的阶段

关键期1

出生到4岁是儿童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从出生起。

训练方法:在宝宝周围放置一些五颜六色的布制小猫、小狗等,时常移动玩具刺激他的视觉。

在墙上贴上一些画,指给他看,并且告诉他画的名称和内容。

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反射成七色光映到墙上,指给他看。

带宝宝观赏大自然的风光,以扩大他的视野,开阔他的眼界。

训练——提高篇

在给宝宝看某样东西时,同时让他用小手去摸,并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东西的名称、用途等,充分刺激宝宝的感觉器官。

让宝宝多看、多听、多摸、多闻,以促进各种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障碍早发现

有斜视的宝宝,如果在3岁以前矫正了斜视,立体感就能恢复,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就会成为永久性的立体盲。

关键期2

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不同发音的辨别力。从出生到1岁是语言的准备期,是语言发生的基础。研究表明,天才人物的语言训练是从摇篮期开始的。

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从出生起。

训练方法:在宝宝睡醒后,精神很好时,朗读诗歌给他听。

妈妈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

妈妈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

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

模仿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模仿。

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宝宝辨别从各个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

多与周围的人接触,让宝宝感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模式。

训练——提高篇

在能发出七个音的琴键上,分别拴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带子,起名红色键、橙色键等。敲这些键给他听,并告诉他键的名字,这样可以同时训练宝宝声音和颜色概念。

放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名家的音乐给宝宝听,既训练宝宝听觉,又对宝宝的性格以及智力发展有益。

障碍早发现

耳聋宝宝如果在1岁前发现,并使用助听器,就能正常地学会语言发音。

关键期3

2岁之前是许多动作发展的关键期。

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从出生起。

训练方法:抓住动作成熟的关键期,提供合适的条件和合理的外界刺激促进动作的发展。例如:

满月起,用手推着孩子的脚丫,训练他爬行。

4个月左右的宝宝喜欢用手玩弄胸前的玩具,可在宝宝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孩子双手能够抓到,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

8、9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用双膝支撑着向前爬,可在宝宝6、7个月时就开始设法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放一两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他动作的发育。

训练——提高篇

让宝宝跟着音乐的节奏运动,如拍手、摇晃身体、打拍子、做操、跳舞等,感受音乐的节拍和运动的快乐。

在宝宝蹒跚学步时,选择阶梯不高、坡度较小的楼梯让他进行上下楼梯练习,宝宝的兴趣会很浓的。

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把小球放入小瓶中、把圆圈套在木棍上、抛接球、折纸、画线、搭积木、穿绳、涂色等,促进宝宝手眼的协调性。

重点提示:多创造机会让宝宝运动,但不是强迫。如果宝宝抵触时,不要强制施行,但也不等于放弃,等时机成熟时再开始。

关键期4

3岁前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

训练——基础篇

从宝宝牙牙学语时开始,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训练宝宝的语言能力。此时宝宝能注意大人说话的声音、嘴形,开始模仿大人的声音和动作。这时主要是训练宝宝的发音,尽可能使他发音准确,对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要耐心纠正。

在训练宝宝发音及说话时,引导宝宝把语音与具体事物、具体人联系起来,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宝宝就能初步了解语言的含义。如宝宝在说“爸爸”、“妈妈”时,就会自然地把头转向爸爸妈妈;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了初步的记忆,看到爸爸妈妈时就能说出“爸爸”、“妈妈”。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宝宝提问,如散步时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宝宝回答,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中和宝宝说话的机会,鼓励宝宝多说话,注意让宝宝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耐心纠正宝宝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

训练——提高篇

父母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对宝宝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平时说话时,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吐字清晰、语法规范,让宝宝多接触正确的语言。

为宝宝多提供当众演讲的机会,训练宝宝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期5

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

训练——基础篇

可以通过游戏、实物、儿歌、识字卡等教宝宝说话,背诵简单的儿歌及复述简单的故事,培养宝宝辨音能力,丰富宝宝的词汇。

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如填字比赛、汉字接龙、制作字卡、踩字过河等,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习汉字。

向宝宝解释汉字的字形和结构,引导宝宝精确地感知和辨认每一个字。通过各种练习,让宝宝加深对汉字音、形、意之间联系的了解,让宝宝牢固地掌握汉字。

训练——提高篇

增加宝宝使用汉字的机会,如教宝宝读报、写信、写留言、做电话记录等,扩大宝宝的词汇量。

鼓励宝宝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关键期6

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年龄是5岁至5岁半。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从3岁起(某些数或说给宝宝听的项目可以更早开始)。

训练方法: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经常数数给宝宝听,如给宝宝糖果时、上下楼梯时。

借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积木等,和宝宝一起数数,增加宝宝对数字的感性认识。

利用生动的形象,教宝宝认识数字符号,如1像筷子,2像鸭子,3像耳朵等。

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宝做,如让宝宝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

运用具体实例,教宝宝加减法。如用苹果、积木等演示。

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让宝宝自己动手,寻找数字间的联系。

训练——提高篇

调动多种感官学习数学知识。如利用实际的物品产生触觉感受,听声响的次数产生听觉上的印象,利用身体的跳跃次数或拍球的次数形成动作上的感受。

教宝宝掌握时间概念,如与孩子讨论一周中的7天以及每天的时间,了解今天、明天和昨天,了解月份和季节。

重点提示:当宝宝说对时进行表扬。所数物品的数量从少到多,富有变化地重复,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循序渐进,不让宝宝感到枯燥而失去兴趣。

关键期7

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从3岁起(欣赏的部分从出生时就可以开始)。

训练方法:选择适合孩子的歌曲、世界名曲、童话故事音乐等,与孩子一起欣赏,同时进行讲解,或向孩子提出问题,激发孩子的想象。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歌曲,教孩子唱。

训练——提高篇

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其他条件选择合适的乐器,如钢琴等。选择好乐器后,每天引导孩子坚持练习。

重点提示:对孩子进行早期音乐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音乐能力的早期培养不仅限于开发孩子的音乐天赋,它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期8

3~8岁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训练——基础篇

训练时间:3岁起

训练方法:经常让孩子听一些浅显的、有趣的外语故事。

选择一些浅显的、优秀的外语读物,让他通过查字典自己阅读。

训练——提高篇

用不同的语言讲同一个故事。

利用不同语言做各种游戏,如组词造句、猜谜、编故事等。

与外国孩子通信。

重点提示:有条件的父母可以用自己掌握的外语来教孩子,没有条件的可以送孩子上相应的兴趣班或者请个老师。注意学习一定要吸引孩子的兴趣,充分调动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篇2:儿童智力开发的阶段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 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 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 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 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 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 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 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5、 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 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6、 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篇3:540例儿童哮喘的阶段性护理

关键词:儿童,哮喘,阶段性护理,效果

哮喘是临床医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具有易发作、易迁延、难治愈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哮喘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我院于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对540例儿童哮喘患者给予阶段性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40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列为观察组,男310例,女230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5.41±1.78)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2.76±1.20)年。同时选取同期哮喘患儿538例作为对照组,男300例,女238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5.16±1.85)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2.84±1.31)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吸氧治疗、抗感染治疗及解痉平喘治疗等,对照组在治疗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即注意观察病情,实施心理疏导,协助患儿取舒适的体位,给予饮食指导,加强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阶段性护理,即依据患儿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包括发作期护理、缓解期护理、出院时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住院时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1年内再住院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均以均值±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住院时发作次数、每次持续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1年内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1。

3 讨论

小儿哮喘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约为2.0%,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1]。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及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动物皮毛、尘螨、花粉等一些过敏源也可有诱发哮喘。小儿哮喘需要长期治疗,且即使经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其仍有可能反复发作。因此除了对哮喘患儿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对此,护理人员可给予阶段性护理,其护理方法如下:

3.1 发作期护理

(1) 心理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哮喘发作时,患儿生理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心理上则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绝望等多种消极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儿的神经兴奋性,使支气管痉挛更加严重,对此,护理人员除了及时给予吸氧处理、建立静脉通道外,还应对患儿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安慰,实施心理疏导,缓解患儿的消极情绪。 (2) 呼吸道护理:第一,超声雾化吸入。选择20mL的生理盐水,同时选择5mg的α-糜蛋白酶,给予雾化吸入,约20min,每日2次。雾化吸入过程中需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细菌或者鼻咽内细菌在雾化吸入过程中进入患儿的肺泡或者细支气管,从而产生严重的感染[1]。第二,氧气的湿化与温化处理。吸氧过程中,应选择相关的暖水瓶湿化装置实施温化及湿化处理,即选择长短各一管,将其插在暖水瓶塞上,同时连接暖水瓶长管及湿化瓶短管,暖水瓶长管需装有约80℃的水,每隔6h左右换一次水,短管则可与氧气管道一同伸至患儿的呼吸道,此方法可以取得较理想的湿化效果,但体温较高的患儿不宜使用。 (3) 排痰护理:协助患儿翻身,其动作需缓慢轻柔,且应给予必要的咳痰与拍背。对患儿背部进行叩击处理,使支气管壁或者肺泡附近的痰液逐渐松动,直至完全脱落。患儿通过翻身及叩击背部,其痰液完全脱落,从肺泡附近转至患儿气道,此时,应引导患儿实施有效排痰,指导患儿进行深呼吸,于呼气2/3时进行咳嗽,如此反复多次[2]。

3.2 缓解期护理。

(1) 患儿哮喘有所缓解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向其家属咨询疾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发作过程,对患儿表示关心与理解,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儿童哮喘治疗的成功案例,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哮喘可得到控制,患儿可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学习,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需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造成的严重影响,使患儿有意识地消除不良情绪,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3]。 (2) 指导患儿进行自我管理,防止或者减少其接触过敏原,加强防寒保暖工作。叮嘱患儿少接近植物与动物,禁养花草与宠物。室内必须保持干净清洁,患儿床单与被套等需定期更换。患儿哮喘发作前,常产生流涕及鼻塞等多种症状,对此,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如何识别哮喘发作先兆,使患儿能够在哮喘发作前及时用药,防止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现象[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3 出院时心理护理

患儿出院前,护理人员需叮嘱其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告知患儿及其家属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部分患儿疾病发作主要发生在夜间,因此患儿入睡前常存在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害怕入睡后疾病发作,导致失眠、多尿等现象的产生,对此,护理人员应叮嘱患患儿入睡前忌过度兴奋,禁喝咖啡或浓茶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告知患儿家属入睡前应适当陪伴患儿,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5]。

参考文献

[1]张福隆, 叶作文, 叶震文.布地奈德、沙丁胺醇气雾剂结合健康教育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5) :63-67.

[2]王宇军, 肖庆玲.健康教育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1 (22) :191-193.

[3]黄波.循证医学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护理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09, 49 (28) :116-117.

[4]耿忠华, 李学萍, 葛妍圻, 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6 (10) :36-38.

篇4:儿童理财教育的3大阶段

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么样的孩子! 父母的言行举止除了直接影响子女人格的发展及人生价值观外,在金钱的管理上,也会直接影响日后子女理财的行为。因此,理财观念早要在儿时殖根,并按由孩提时代至少年分为三个阶段,家长要多加留意。

1.萌芽期:(3-6岁)

当孩子踏上幼儿园时,已初步具备认知,语言及基本反应的能力。所谓3岁定80,3岁孩童已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及自主性,部分已发展出独立性。所以该时期是教育孩子接触社会的最好时机。这阶段的小孩,可以让他们接触金钱,让他们理解金钱是什么东西,金钱的功能是什么?钱从哪里来?父母可向孩子掌握:

--金钱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当和父母购物时, 让孩子认识每件东西都有一个价值;

--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学会储蓄的概念;

然而,孩子对金钱观始源自父母的言行举止。比如母亲是一个购物狂,很喜欢Shopping,每次消费时不理家里是否管用,先买再说,又喜欢同一款的东西买不同的颜色,每次消费不管需要与否,只要自己喜欢想要,先买再说。以上凡此种种的行为,都会深深殖根在孩子的金钱观念上,直接影响孩子理财观念及人格发展。

2. 成长期: (7-12岁)(小学阶段)

当小孩踏入7岁,已步入小学的阶段,并从学前所学习及认知的概念续步发展出自己的性格特质。这阶段的小孩已开始有独立思考,逻辑及分辨是非黑白的能力,随着生活经验增加,该是时候最适合教育小孩,在生活上及理财上相关的事务。如:如何好好运用零用钱;接触不同理财工具及机构,如银行及保险等角色及功能;养成储蓄及记帐习惯等。

父母可以在该阶段,有步骤地向子女进行理财的教育,并按其性格及心智,厘定灌输理财教育的进度。更重要的是:在培育理财观念过程中,个人的品格操守是首要,好让孩子了解到金钱是重要,但并不代表拥有金钱,就能换取世界上珍贵的东西:如爱情、亲情、友情、自由、快乐、信任、幸福,分享等。父母更可教育孩子如何善用自己的天赋及能力,借着金钱,去帮助其它人。比如:人生价值及金钱价值又如何分辨等,因此该阶段父母应注意:

--零用钱功能及背后意义;

--如何透过零用钱分配,以达成短.中.长的个人目标;

--银行功能角色;

--保险的意义;

--储蓄及记帐习惯;

3.发展期:(13-18岁) (中学阶段)

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正步入成长青春期,成长及成熟程度快慢不一有些急于处理自己事务,有些仍然依赖父母,因此父母应按子女心智熟而按步就班,以下是教育中学学生理财的几点:

--需要及想要的区分;

--消费和处理事情一样,需要优先级;

--初步认识投资工具,如股票、基金、债券,房产等;

--所有投资及理财工具背后的真正意义

--信用卡的利弊;

--家庭财务安排和子女的关系,如:教育基金。

由于现阶段的子女相对成熟,父母可引用一些身边朋友或社会新闻的事例,教育孩子先花未来钱的严重后果,胡乱使用信用卡祸害,节俭及储蓄重要性等。父母更可和子女身体力行,一起进行一些小型的投资及理财计划,如小额投资一些股票或基金,让他们了解何谓风险?也让他们了解赚钱难,有斩获的投资更难,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及研究功夫,了解大环境经济气氛及各种因素,千万不能受情绪及感性主导,又或受身边的朋友人云亦云,以耳为目而影响投资决定。

谨记一个行正道的人,才有正确的理财观念,不会行快捷方式甚至欺骗他人。因此从小为人格训练打好基础,日后长大在处理财务事情上,才会有正确观念及杰出的成就。

篇5:儿童简笔画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阶段性特点?儿童心理?基本技能?童趣?观察?表现?评价方法

儿童简笔画,是幼儿园及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审美意识与审美观的形成及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正确的指导少年儿童进行儿童简笔画的技能学习、合理地对儿童简笔画作品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更能促进儿童眼心手等感官的协调发展。要想做到这些,我们必需对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儿童绘画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儿童简笔画作品的评价体系等有系统的、客观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细致的设计。

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所教对象。

儿童简笔画的创作主体就是儿童,大致包括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年龄从2、3岁-

11、12岁,从儿童绘画的发展角度出发,专家们把儿童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儿童还不会执笔但喜爱作画,绘画没有具体形象,只有一些点、线,类似于“乱涂”,这是儿童最早期的绘画作品。儿童把绘画当作游戏,不仅愉悦了身心,还能促进手、眼、脑的机能的健全与协调发展。

2、象征期(4-6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幼儿园中、大班阶段,在涂鸦的基础上,绘画有一定的目的和内容。其绘画非常有趣,表现形式独特,反映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表现他们的情感,开始命名自己创造的符号。我们需要与其交流才能了解他们所画内容。在这一时期可以有意引导儿童看图讲故事,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绘画当作游戏,游戏过程中学习绘画。

3、高峰期(5-11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学前、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最能体现儿童个性、情感,表达儿童对世界的看法的黄金时段。儿童绘画兴趣浓厚,作品最具表现力。需要不断引导儿童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细节,不断丰富表现手段,使之个性鲜明、不拘一格。

4、转折期(11-13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儿童作画时比较犹豫、拘谨,追求“形似”,眼高手低。虽然有写实倾向,也注意比例大小、结构透视等规律,但作品却逐渐失去儿童情趣及儿童画的生动。如果引导不正确,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丧失绘画兴趣。

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组织与其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相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及作品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之相适应。

二、全面的认识儿童简笔画,了解其艺术特点及基本技法

儿童简笔画就是运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符号,以简洁洗练的笔法和简略的状物造型来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一种绘画艺术。其形象夸张变形、简洁明快,平面化造型,特征突出、生动,装饰性强,色彩鲜明自由。采用点、线、面、色等语言元素结合方形、圆形、三角形、组合形、不规则形(异形)等基本形状,利用线描、水墨、设色等不同的技法表现器物、植物、动物、人物、景物等物象。

对于儿童简笔画基本技法的学习,首先把握好儿童简笔画的基本作画步骤,即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确定重要的个性特征、提炼基本的语言符号、设计最简单的运笔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整体的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方法。对于静物、植物、动物、人物、景物等类别物象的形体基本特征、生长运动规律、构图特点、物形色搭配等的充分认识和分析都是画好儿童简笔画的基础。熟练掌握简练、概括地造型方法,对动、植物等形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简化、添加等艺术加工和儿童化、拟人化、情绪化、个性化等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提高儿童简笔画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引导儿童大胆地、合理的加以运用,以此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概括能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利用

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要注意与整个教学结构自然连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儿童年龄、生理、心理与班级的特点突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恰当。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儿童兴趣,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涂鸦期儿童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看、做、玩等浓厚的游戏性美术活动,认识和运用的简单工具材料与鲜艳色彩,激发幼儿学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作画姿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象征期(中班)阶段,要引导孩子认识和学会利用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其组合形体概括物体基本形状,进行情节性、主题性绘画的训练,发展幼儿连贯性的表现情节的技能,培养运用多种材料作画的能力。

大班阶段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细节特征,系统的观察能够帮助儿童丰富生活经验,使画面更充实。提高儿童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特征的技能,加强色彩的辨别能力及调色混色的练习,逐步扩大绘画题材范围,合理选择绘画主题。发展儿童连贯性地表现事物的技能,鼓励儿童大胆创作,训练使用各种颜色表现物体色彩的技能。

学前与小学阶段应加强儿童简笔画与相关学科学习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简笔画学习的持续兴趣,并通过绘画技能的学习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增强多幅简笔连环画创编和命题创作的学习和训练,引导儿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故事、诗歌等主题创编连续性、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物象,初步学会恰当安排画面,注意连续性及物象的统一,主要形象与创设环境的谐调统一。根据命题进行简笔画创编时,要引导儿童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对主题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画面要形象生动,组合合理、切合题意、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富于童趣,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儿童简笔画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美术专业术语简化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口语化、儿童化语言,采用适应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游戏、小组活动、课堂演示、作品展示、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教师亲切自然的语言举止感染儿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孩子们在快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的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四、儿童简笔画的评价与指导

篇6: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

宝宝智力开发的阶段之一:0-2个月

在0-2个月阶段的宝宝此时对味觉、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的外界刺激都有了反应,所以在俯卧时能够自己抬头,眼睛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还易被颜色鲜艳的物体吸引,因此家长不妨将软球或柔软的玩具放在宝宝小床的一侧,把玩具推到宝宝的手边,待他用手推开玩具时,再将玩具推到他的脚附近,让他用脚去蹬玩具,目的主要是训练宝宝的手和脚的灵活能力。

宝宝智力开发的阶段之二:3-7个月

在3-7个月阶段的宝宝正处于一个由视觉引导知觉探索的时期,所以能够积极活跃地探索身边的事情,此时妈妈不妨和宝宝玩一个藏猫猫的游戏,以训练宝宝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他的逻辑思维能力。

宝宝智力开发的阶段之三:8-13个月

在8-13个月阶段的宝宝孩子的感知能力开始变得灵敏,故开始喜欢模仿,此时家长就可以跟他玩一个叫拍拍手的游戏,教他模仿,从而训练宝宝理解语言与模仿的能力。

宝宝智力开发的阶段之四:14-18个月

在14-18个月阶段的宝宝开始产生抽象思维,因为在1-1.5岁这个阶段的宝宝能够更精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因此能配合父母的引导进行互动,此时最适合的小游戏便是音乐呼啦圈,即家长跟宝宝双手相握形成一个圆圈,当音乐开始时,家长便带宝宝按顺时针方向踏步走,一旦音乐停止,便引导宝宝停下来,在做2-3次后,便让宝宝自己尝试。

宝宝智力开发的阶段之五:21个月以后

篇7: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在对原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出新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产生系统开发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份文档。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计划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是提交给用户的文档,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因此,系统分析说明书要通俗易懂,用户通过它可以了解新系统的功能,判断是否所需的系统。系统分析说明书一旦评审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系统最终验收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回答了新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即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所以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它又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5.统维护和评价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篇8:儿童智力开发的阶段

1 补偿教育的界定

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曾指出, “机会均等并不能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教育。即使受到平等的教育, 由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 也很难取得平等的教育结果。”由此, 社会和政府应该要为这些处境不利的弱势学生提供帮助, 这种帮助是属于一种补偿教育。

对于补偿教育,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 补偿教育是针对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 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的, 丧失了良好教育权利的弱势群体 (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进行的教育。他们认为, 经济上困难、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导致他们在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缺陷, 从而难以取得学业的成果。因此补偿教育的目的就是在语言、阅读、认知及情感等方面弥补不足。这种观点确实涵盖了很多的方面, 但是却遗漏了经济方面的补偿, 没有明确指出。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补偿教育作了如下的解释:补偿教育是指提供修改的、或附加的教育计划和服务, 使残疾儿童恢复正常生活, 扩大那些因处于不利地位而丧失良好教育的权利的人和学校中的失败者的教育机会。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 侧重点是残疾儿童。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侧重点不一样, 因此定义也会有所区别。

笔者认为, 补偿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由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处于不利地位而造成的受教育权利上得不到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为了让这些弱势群体减少入学后在课业学习上的困难, 从而能够享受均等和公平的教育, 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即为补偿教育。

2 对单亲流动儿童实施补偿教育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对单亲流动儿童实施补偿教育, 是因为其生活现状和教育现状造成了自身的弱势, 只有通过接受补偿教育才能弥补这种弱势。

2.1 单亲流动儿童的生活现状决定了要对其实施补偿教育

首先, 单亲流动家庭在经济上压力很大。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原因, 单亲家庭普遍出现经济困难, 生活拮据的现象。一方面要维持正常的生活开销, 吃穿用度, 另一方面还要供孩子受教育。若是不幸发生意外或者重大疾病, 这样的单亲家庭几乎无力抵抗。

其次, 单亲流动儿童容易造成心理缺失。由于家庭的破裂,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同学们中地位不高, 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无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 都是单亲孩子们所渴望的, 因此, 他们的心里容易从最初的羡慕变成妒忌、憎恨, 如果他们无法正确看待这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差别, 就若导致偷窃等行为发生。同时, 单亲儿童容易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世界, 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 长此以往, 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最后, 单亲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幸福感低。物质生活尚不能完全满足, 因此精神生活单一。孩子若是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容易变得孤僻甚至极端。

2.2 单亲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决定了要对其实施补偿教育

这主要是单亲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的不公平上要求对其实施补偿教育。单亲流动儿童在教育上的不平等主要是由户籍制度、教育经费拨款制度、本身经济状况等原因造成。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单亲流动儿童在新的城市新的学校中大多受到歧视。单亲家庭的特殊性对适龄儿童的影响尤其大, 更容易在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产生歧视;而流动性产生的环境变更也使孩子很难融入主体之中, 对学校和学习产生疏离感。

其次, 辍学现象特别严重。主要是由孩子不想学, 或者家长不让学导致的。目前社会对单亲流动儿童关注还不够, 义务教阶段的孩子尚处于自制能力不够成熟的时期, 易受一些低俗书刊、电影等的诱惑, 甚至由于娱乐场所的管理不当, 孩子们易沉迷于网络等场所, 无法自拔。另外, 由于单亲流动儿童数目较多, 且流动较频繁, 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使得孩子们尤其是那些问题孩子很难得到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从而间接导致辍学。再者, 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文化程度较低, 对教育的重要性不够, 并考虑到家庭经济的限制, 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很支持。

再次, 单亲流动家庭的负担较重, 不同的学校收费标准不统一, 存在乱收费现象。由于劳动力的不足, 以及身处社会最底层, 面对同等就学要求, 单亲流动家庭往往难以承受。

最后, 流动儿童学习环境差, 课余活动单一。单亲流动儿童的居住区一般来说处于一个城市的贫困区域。同时, 单亲流动儿童因为家庭的特殊性, 更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对于学习的时间都难以保证, 勿论课余的素质提升活动了, 导致这些孩子在素质教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儿童。

3 针对单亲流动儿童采取的补偿方式的建议

3.1 学校加强建立平等无差别的教育环境

在建立平等无差别的学校教育环境时, 关键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营造。首先,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条例来保障平等教育环境的实现, 只有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 才能推进平等无差别教育环境的建立, 使相关工作的展开有章可循。再者, 重点加强校园内平等观念的强化,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要发展其平等对待他人的思想观念, 对身边的单亲或非单亲同学, 都应一视同仁, 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

3.2 在学习上、社交上和情绪上给予单亲流动儿童特殊支持

单亲流动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在心理上相对来说会脆弱一些, 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缺失。比如在学习上, 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他们一些关注;在社交上, 积极引导周围的人对他们进行关爱, 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活动, 积极引导孩子之间的沟通;在情绪上, 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安抚, 照顾单亲孩子较强的自尊心, 关心他们的生活并耐心倾听, 妥善处理好他们的情绪。定期组织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也是能够帮助单亲流动儿童的。

3.3 取消不合理收费, 制定相关补贴政策

应取消一切专门面向流动儿童的不合理收费, 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而对于单亲儿童, 应适当制定优惠政策, 增加生活补贴, 并将其落实到具体。要做到这一点, 政府就必须明确各部门职责, 取消赞助费, 借读费等额外费用, 并搭建由政府主导、学校组织、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平台, 组织发起社会各界的助学活动。其次, 政府应该将单亲流动儿童的家庭列入低保和社会保障范围, 考虑到其流动性, 可以逐步建立针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全国联网和定期评估审核系统。

3.4 提高教育政策执行者素质

通过业务培训、互相督促等方式提高执行者个人素养与工作能力, 让他们真正懂得补偿教育的内涵, 使其正确贯彻执行教育政策, 不歪曲, 不偏离。这对政策的执行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教师, 他自身不能对单亲流动儿童有特殊的看法或做法, 单亲流动儿童的“单亲”和“流动”双重身份, 使得他们比一般人都敏感得多, 若有了不同于其他正常同学的待遇, 不仅使得单亲流动儿童受到来自教师的伤害, 教师的行为同时会被同学“学习”或模仿, 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同时, 还要注意要把利益补偿控制在合情合理合时的范围, 而尽量避免“反向歧视”问题, 积极补偿方案应是一种为补偿过去歧视后果的临时性安排, 只能应用于特定的环境下, 而不能笼统地、大范围地适用于社会上各类不公正问题。同时, 在执行时也应尽量把对非少数群体所造成的不公平后果减到最小。

摘要:补偿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之一, 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单亲儿童的补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有利于缩小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的差异造成的受教育方面的差距, 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应建立无差别的教育环境, 基于现状创新补偿教育方式。

关键词:单亲流动儿童,补偿教育,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赵晶.从胡森的教育平等观看美国的补偿教育——兼谈对我国实现教育平等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9) :46-47.

[2]李良.对弱势群体教育补偿问题的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0) :56.

[3]李维.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9.

[4]田慧生, 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9-10.

篇9:儿童语言发展的七个阶段

一、语言是工具。语言帮助儿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二、语言具有调节功能。语言可以控制和指导儿童的行为,其道理如同“君子动口不动手”。

三、语言促进相互交流。用语言和周围的人沟通,传递思想,获得信息,有利于成长。

四、语言可以表达个人的意识,创造自我天地。

五、语言能够传播知识,促进儿童的学习。

语言是在包括感知、生物学、声学、学习、交流方式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下产生的。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它分成七个阶段。

父母明白了这样的发展顺序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教孩子说话了。■

婴儿从出生至4个月,属于无意识的交流阶段。父母对小儿的咕咕声或啼哭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作解释,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之为解释性的交流。小儿开始时也没有意识自己的发声或啼哭声能够影响父母的行为,但父母自小儿出生后第一天就把孩子当做交流的个体,对孩子的不同声音作出不同的照顾性应答,有的父母会用短的简单句对小儿说话,特别是母亲,有时以高的音调和夸张的声音逗引孩子。小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懂得了寻找交流对象,渐渐地产生父母与小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用哭声示意要父母抱、饿了或尿湿了要父母关照等。于是进入下一个阶段。

4~9个月,为有意识交流阶段。4个月的小儿能用眼睛盯着父母所指的事物,父母和小儿把眼光共同落在同一事物上,此时,最好父母口中念念有词,对孩子说物品的名称。大约6~8个月的时候,父母可对着图片说出名称。而在9个月的时候,小儿可有交流性的眼光注视,即不但注视着事物,还会转向父母,注意父母的反应,这一能力的出现意味着小儿与父母有了有意识的信息传递。不仅如此,9个月的婴儿还可理解一些名词,如“灯”、“球”、“狗”等。

9~18个月,为单词阶段。约12个月的小儿会说出单词,单词的性质大多数为名词。尽管小儿很早就能理解一些动词,但说动词要落后于说名词。在这个阶段,小儿会在情境中使用会说的一些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单词开始时发展得比较慢一些,但接着就会出现一个很快的两个字组成的词组。一般来说,小儿至少能说50个单词,才会发展词组。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大概在18个月左右,两个字的词组就会出现。

18~24个月,为词组阶段。这个时期的小儿会用单词和词组说自己的事情以及他们生活的环境,而且有了最初的语句形式。父母们无需再把精力放在小儿词语的内容上,而是训练孩子使用句子表达,其中包括了语法的成分,而且语言的训练应在小儿的生活环境中进行,鼓励他们与父母和老师交流。在这个阶段开始时,父母为孩子提供词组示范,如说“坐凳上”、“吻娃娃”。对这种“电报式”的说话示范,语言专家各执己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不过,有一条原则应当记住:语言不只是用简单的词的组合来表达意思,而是要用语法组成句子后才能说明意义。因此,在对儿童语言的干预中,父母要避免用语法不确切的话与孩子沟通。

24~36个月,为早期造句阶段。小儿说事物已不再局限在此时此景,还能说不在眼前的事情,能用简单的短句如名词加上动词。在说话中,小儿还能使用代词“我、你、他”,介词“上、下”,形容词“好、坏、多、少”等等。至36个月左右,小儿基本上能用短句进行表达,并且开始步入完整的造句系统。

3~5岁,为句子掌握阶段。小儿可以使用简单句和较复杂的句子,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法结构形式,而且能够有一点点理解词语的抽象关系。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小儿这一阶段的词汇已接近成人,说话俨然像个“小大人”。这时,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要注重完整的句子表达,为孩子起示范作用,同时要培养孩子听从指令做事,从而为入学做好语言的准备。

上一篇: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下一篇:夫妻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