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2024-04-10

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精选8篇)

篇1: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最新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履行本条例规定监护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予以劝诫、制止。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制作、发布、传播违法信息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删除、停止更新信息;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履行审查义务,未对违法信息进行过滤、删除或屏蔽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可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经省级以上网信等部门认定,由省级以上工信部门责令关闭网站,停止接入服务。

第二十八条 违法本条例规定,制作、发布、传播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未进行浏览前提示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更新信息;情节严重的,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对其所登载的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采取措施进行浏览前提示的`,由网信等部门依据职责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公益性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的,由文化、教育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可并处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

第三十条 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商、进口商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且未在出厂时或销售前为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提供便利并进行显著提示的,由国务院工信、工商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未在醒目位置标注警示标识并征得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的,或拒绝删除、屏蔽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由网信、工信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或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相关服务。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进行身份注册或未采取防沉迷措施的,由文化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网络游戏服务;情节严重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建立举报制度或不及时受理、处置举报的,由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可责令暂停或停止相关服务。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所称网络,是指由计算机或其他信息终端及相关设备组成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传输、交换、处理的系统。

本条例所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是指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包括网络平台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及产品服务提供者。

本条例所称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未成年人的姓名、位置、住址、出生日期、联系方式、账号名称、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肖像等。

本条例所称智能终端设备,是指可以接入网络、具有操作系统、可由用户自行安装应用软件的网络终端产品。

篇2: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第二条 国家保护未成年人合法的网络活动,保障未成年人平等、充分、合理地使用网络,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违法信息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第三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作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各级网信、教育、工信、公安、文化、卫生计生、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有关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团体,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知识普及、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第四条 国家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制定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行业自律规范,引导行业组织成员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

第五条 国家、社会、学校帮助和指导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不当网络行为。

第二章 网络信息内容建设

第六条 国家鼓励通过网络空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倡导创作、提供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未成年人精神家园。

国家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门网站、应用程序等网络内容平台的建设,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生产,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第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网络空间制作、发布、传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信息。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的,应当对其所登载的信息进行审查;发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信息的,应当采取措施进行过滤、删除或屏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网络空间制作、发布、传播以下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应当在信息展示之前,以显著方式提示:

(一)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欺凌、自杀、自残、性接触、流浪、乞讨等不良行为的;

(二)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使用烟草、酒类等不适宜未成年人使用的产品的;

(三)可能诱导未成年人产生厌学、愤世、自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的;

(四)其他可能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平台服务的,应当对其所登载的信息进行审查;发现前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采取措施以显著方式进行浏览前提示。

第九条 国家网信部门和国务院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需要,依据各自职责制定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的管理政策,指导相关行业组织制定具体标准。

第十条 国家鼓励并支持研发、生产和推广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

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工信等部门组织制定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研发、生产和推广的政策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学校、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场所为未成年人提供上网设施的,应当安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避免未成年人接触违法信息和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

篇3: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目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 0%以上, 其中1 4岁~1 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 0%以上, 有7 0%的少年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

李玉玲认为, 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维权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 对未成年人进行引诱、拐骗。尤其是网络中的暴力文化, 会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误导。

篇4:网络与“未成年人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并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对于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上述场所的工作人员可以要求出示其身份证件。”

网络对未成年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对经销商以及网吧、游戏厅的老板有暴利诱惑。未成年人为了满足刺激,对法律不屑一顾,商人为了营利耍尽花招,也敢于铤而走险。《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上网采取“禁止”的办法,很明显也不是明智之举。立法“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厅”,暂且不说有些老板不讲道德、见利忘义、我行我素,就是社会上所有的网吧都关门了,现在电脑已是家庭中比较普及的工具,未成年人“网吧”、“游戏厅”进不了,在家中照样玩。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这样的规定,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没有法律的实效性。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让法律切实起到保护未成年人作用,必须举行听证会,聆听未成年人的心声。未成年人为什么要上网?上网做什么?不上网可以吗?“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进一步了解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符合未成年人的法律。

大禹治水终获成功,其功在疏导而不是堵塞。这样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恐怕小孩也能说上几句。关键是我们从中能悟出什么道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对未成年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难以禁止的情况下,为何不进行引导呢?网络是块“风水宝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经营,把迷失的未成年人给领回来。网络有多种功能,对未成年人有太多的诱惑。我们的教育,也可以根据网络的一些特点,进行改革。届时,未成年人在上网娱乐的同时,也在接受教育。诚然,做到这一步目前还很困难,但不等于说不可能。当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已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一些专家也正试图开发出适合未成年人娱乐的绿色游戏。面对严峻的现实,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等必须改革,抢占网络阵地,以应对网络中不利因素对未成年人的诱惑,把未成年人引导过来。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科尔伯格博士指出:“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的第一步是用道德的方式对待孩子。”在科尔伯格博士看来,用道德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意思是说把他们作为一个跟我们一样的个人来看待。正如一个是美国的母亲所说:“我得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有自己的权利的人,而不是等着我去操纵的傀儡。”对未成年人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不仅父母应该做到,国家、社会也应该充分尊重孩子。很难想像,一个得不到尊重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网络,成年人可以用,未成年人也可以用。社会、家庭采取“呵斥”的态度,这是不公平的。未成年人是个弱势群体,要给予保护。

美国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詹姆斯博士认为:“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做游戏。”“孩子也是一样,为了发展他们将来用得着的能力,必须进行游戏。”“对孩子的游戏不能放任不管,父母必须根据需要给予指导。”“就连猫狗都做游戏,何况人呢?所以作为父亲,应高高兴兴地跟孩子在一块儿玩游戏,以便通过游戏促进孩子身体的发育和智力品德的发展。”

根据心理学有关的原理,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自我辨识能力差,正在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阶段。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别人多加干涉。如果此时的方法不当,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指导,极易形成逆反心理,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我们没有理由呵斥,而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关键是怎样引导他们,而不是去禁止他们。

网络是柄双刃剑,利用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网络只要善于利用,定会成为未成年人有益的工具。只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许将来他们当中会有不少软件人才。相反,如果不注意引导,让孩子们沉迷其中,或者教育方法不当,都会导致未成年人形成逆反心理,给未成年人带来伤害。

篇5:《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已经2006年5月10日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

篇6: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备受关注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下面是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及其说明,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送审稿全文共包含六章、三十六条细则,针对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预防和干预、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关键问题,送审稿指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根据送审稿,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目前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未成年人逐渐成为网民主力军。随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的不断加深,如何维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自起,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等组织便不断呼吁,通过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利用网络的合法权益、防止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侵害。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还通过提交议案等形式,广泛呼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规。

相关解读

日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报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送审稿全文共包含六章、三十六条细则,对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预防和干预、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相比以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条例(送审稿)》)有何突破性?是否还可以完善?为此,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专访了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姚建龙。

记者:您如何评价《条例(送审稿)》,它有何亮点?

姚建龙:《条例(送审稿)》率先专门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网络空间进行立法保护,不仅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款的细化,更是完善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重大进步,也是对如何完善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立法示范。

《条例(送审稿)》起草过程中,以问题导向为首要原则的思路值得肯定。调研确立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亟需解决的上网权利保障、网上内容管理、网络防沉迷、个人信息保护、防范网络欺凌等五大问题。从《条例(送审稿)》篇章结构与36条内容来看,也的确体现了上述问题导向原则。针对这五大问题所规定的明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管理体制、建立网上内容管理制度、对预装未成年人上网保护软件作出选择性要求、强化对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就网络欺凌问题作出规定、规范网络沉迷的预防和干预活动等内容,都是《条例(送审稿)》值得赞赏之处。

记者:《条例》从去年9月底的草案征求意见稿到如今的送审稿,有哪些重要进步?

姚建龙:相对草案征求意见稿,此次《条例(送审稿)》有较大的完善,许多规定可圈可点,值得赞赏。其中一个重大进步是,放弃了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实施干预和矫治”的提法以及“推动出台网络成瘾的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制定诊断、治疗规范”的规定,将干预和矫治未成年人网瘾的立法思路转换为侧重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以网瘾戒治之名的伤害。《条例(送审稿)》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是对目前网瘾戒治乱象的积极回应,一些以网瘾戒治之名伤害未成年人的现象将可能得到约束。

记者:《条例(送审稿)》还可以完善哪些方面的内容?

姚建龙:《条例(送审稿)》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取其要者主要有五:

一、《条例(送审稿)》宜进一步突出“儿童视角”而非“管理视角”,应进一步体现未成年人权利本位。

儿童视角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谋篇布局上。目前,《条例(送审稿)》将“网络信息建设”一章置于“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之前值得商榷,这不符合《条例》立法的法理基础,也使《条例》的立法逻辑略显混乱,建议将“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序位提前至“总则”章之后。

二、儿童视角的基本要求是强化成年人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等的责任,而不是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权利——除非这种限制为儿童最大利益则所必须。

从这个角度看,《条例(送审稿)》中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其中最典型的是第二十三条第二款的“网游宵禁”条款:“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考虑到民法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网游宵禁宜将年龄范围限制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有关“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的规定还宜考虑和尊重监护人的指导与决定权。

三、资讯喂食模式是把双刃剑,《条例(送审稿)》应注重“网络信息内容建设”,更应注重提高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自我免疫力。

在网络时代,资讯喂食模式难以完全实现。理性的立场是尊重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注重增强未成年人的识别与免疫力,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如何与多元信息共处而不迷失。基于此种考虑,建议增加“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专章,内容除了包括《条例(送审稿)》第五条的`内容外,可增加关于未成年人网络自律(文明公约)、未成年人网络教育、未成年人网络自护、监护人网络指导等条款的内容。同时建议将“预防和干预”章名修改为更加准确的“网络侵害的预防和干预”。

四、《条例(送审稿)》应进一步警惕和禁止以爱的名义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

尽管《条例(送审稿)》在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以网瘾戒治之名的伤害等方面做出一些改善,但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实施干预”,仍为网瘾戒治组织与个人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基于网瘾尚属非成熟的医学概念、戒治网瘾尚为非成熟的医学行为以及维护未成年人权利的考虑,《条例(送审稿)》宜在第二十条第二款增加“禁止任何组织与个人从事网瘾戒治之名的营利性活动”的内容。

五、针对在网络空间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条例(送审稿)》应当编制更加严密的法网,增加严禁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规定。

防止网络性侵未成年人不仅仅是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网络色情信息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严禁他人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因此,建议《条例(送审稿)》应当针对我国目前立法的漏洞,明确禁止制作、传播、浏览、持有包含儿童题材色情信息的行为,禁止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性引诱、性教唆、性侵犯等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

篇7: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全文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未成年人是指居信和进入本省境内的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村)秘委员会、学校、家庭和每个成年公民都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责和义务。

未成年人有自我保护的权利。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全面规划并采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青团、工会、妇联、青联、学联、少先队及其他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第二章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第五条 省、市(行署)、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受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

第六条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由人民政府及教育、文化、工商、劳动、公安、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

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同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担任。

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委员会。

第七条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国家及省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监督、检查其实施;

(二)研究决定本行政区内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并向主管机关和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协调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工作;

(四)接受对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检举、控告、举报、督促、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

(五)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

(六)表彰奖励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省、市(行署)及有条件的县(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基金,用于未成年人保护事业。

未成年人保护基金的筹措、管理及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 家庭保护

第九条 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保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依法由其他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家庭其他成员有协助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保护的责任。

第十条 禁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施行下列行为:

(一)歧视;

(二)迫害、虐待;

(三)遣弃、溺婴;

(四)订婚、换亲、早婚或任其与他人同居。

(五)迫使辍学务工、务农、经商或外出卖艺、乞讨;

(六)教唆、纵容、包庇违法和犯罪;

(七)强迫信仰宗教;

(八)强迫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九)侵占依法属于未成年人的财产;

(十)其他损害未成年人权益和健康成长的行为。

第十一条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尊重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利、保证适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其中途辍学。因特殊情况不能继续学习的,须经乡、镇人民政府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身作则,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行为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影响未成年人。

第四章 学校保护

第十三条 学校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第十四条 学校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及时管教、制止、纠正未成年学生的下列行为:

(一)吸烟、饮酒;

(二)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三)旷课、逃学、弃学、流浪或夜出不归;

(四)赌博、盗窃、吸毒、卖淫、嫖娼;

(五)携带公安机关明令管制的刀枪或其他可能致人严重伤害的器械和物品;

(六)毁损公共设施及其他公私财物;

(七)阅读、观看、收听宣扬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恐怖的报刊、图书、音像制品;

(八)组织、参加帮会等非法组织;

(九)进入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十)其他违法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第十五条 学校和教师应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任意责令未成年学生停课。

学校不得随意勒令未成年学生退学或开除未成年学生。按规定注销学生学籍须报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遵守教师行为规范,注重教书育人。

第十六条 学校和教师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的时间。

第十七条 学校、幼儿园(所)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教职员加强教育,禁止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行为,对不适宜做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教职员,应及时予以调整。

第十八条 对扰乱学校秩序或者对学生进行拦截强索财物、侮辱、殴打的,学校、教师应当及时制止,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学校秩序,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第十九条 禁止滥收费用、实物,摊销辅助性图书或其他商品,不得以罚款手段惩处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

第二十条 学校依照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勤工俭学、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予支持。

不得占用上课时间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确需占用的,必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应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校应当给予支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

第五章 社会保护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适合未成年人文化体育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将青少年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增加投入。青少年教育经费由青少年组织用于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和保护工作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损坏供青少年学习、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不得向学校、幼儿园(所)和未成年人摊派或摊销商品及图书。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发展托幼事业,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集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年的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关心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对危险校舍必须及时进行维修、翻建;教室采光应当符合视力卫生保健标准;学生使用的课桌椅应当按照规格配备;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为中小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并提供优惠条件。

在未成年人集中出入较多的交通道口,公安交通部门应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保护设施和警戒识别标志。

第二十五条 博物馆、纪念馆、体育馆(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影剧院、俱乐部、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优惠开放。

省辖市应建立少年宫、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县(市、区)也应逐步建立。各地公共图书馆应开设未成年人阅览室。

第二十六条 禁止殴打、体罚、诽谤未成年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摧残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禁止非法剥夺、限制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未成年人的身体。

对拐卖、拐骗、绑架未成年人的,依照有关法律从严惩处。对被拐卖、拐骗、绑架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及时做好解救工作。

第二十七条 禁止出版、发行、播放、出租、展出、表演有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恐怖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书刊、影片、音像制品、图片和文娱节目。

第二十八条 营业性歌舞厅和卡拉OK厅、酒吧、夜总会及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确认的其他不适宜对未成年人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禁入标志,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

出售香烟以及含有酒精成份饮料的商店、摊点,必须设置明显的禁止未成年人吸烟、饮酒的标志。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学校、幼儿园(所)内及周边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音污染。禁止其他污染和破坏学校、幼儿园(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行为。

第三十条 禁止在学校内或校门前摆摊设点。营业性桌球室和电子游戏室(厅)不得在校门前二百米内经营,非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不得向中小学生开放。

第三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核发从事个体经营和开办私营企业的营业执照。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应组织工商、劳动等有关部门加强劳动用工检查,及时纠正和处理违法使用童工现象。

现已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已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广大就业门路,组织他们接受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

第六章 司法保护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法院应设立少年(合议)法庭,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设立综合性的少年案件审判庭

,专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各类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案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确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案件。

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从当地的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和教育工作者中聘请特邀陪审员;未成年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案件当事人是未成年人的,在讯问或审判时,其法定监护人或代理人应当到场。

第三十三条 对判决前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裁决前的违法案件,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及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其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对判决后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裁决后的违法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在披露案件时应当充分照顾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非经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同意,不得披露其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第三十四条 司法机关的羁押场所对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劳改场所对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少年收容教养管理所、少年犯管教所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严禁辱骂、体罚和滥用械具。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充分照顾未成年人的特点,依法量刑时尽量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少年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确有悔改的`,应依法及时予以减刑或假释。

第三十六条 未成年人被免予起诉、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被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期满三分之一,表现良好,经有关部门决定所外保教、试读的,父母和其监护人以及学校不得拒绝接收。

第三十七条 少年犯管教所、少年收容教养管理所应当对正在服刑和接受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加强管理教育和思想改造工作,组织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文化技术学习,并根据社会需要,定向培训,为他们就学、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十八条 司法机关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及时审理,对未成年诉讼当事人应当减免诉讼费用。

第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时,必须保障当事人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受抚养、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十条 未成年人对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有依法提出检举、控告和申诉的权利。

第七章 特殊保护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视盲、聋、哑、弱智及其他残疾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并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的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迫害有生理缺陷或有心理、精神障碍和弱智及非婚生的未成年人。

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盲、聋、哑、弱智和其他残疾未成年人福利事业,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残疾未成年人创造福利和就业机会。

第四十二条 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弱智儿童辅读教育,开办培智学校。各类学校应当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和专业要求的残疾未成年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第四十三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应逐步建立儿童福利院。

民政及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做好未成年孤儿的保护、教育、医疗工作和未成年流浪乞讨者以及无生活依靠的未成年人的收容、遣送工作。

第四十四条 工读学校或其他专门学校应对符合送教条件的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工读学校或其他专门学校就学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同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

第四十五条 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生、招工,不得歧视符合条件的女性未成年人。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由所在单位、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处理。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一)未经批准,不送适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接受义务教育的;

(二)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的。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员以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凡违反本条例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至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公安、文化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罚款、没收非法物品和非法所得、停业整顿、吊销文化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许可证)、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治理的处罚。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情节严重的,给予主要责任者行政处分或依法给予其他处罚。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不服处罚决定的,可以向作出决定的上一级主管机关或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处罚决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诉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 管辖单位对违反本条例的事件,在受理时应尽快处理,最迟不得超过三十天,重大复杂案件可延长十五天。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解释。

篇8: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加之独生子女的普遍化、家庭的微型化, 尊老、敬老的观念越来越淡漠, 爱老、养老的观念在逐渐弱化, 在一些家庭,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在这种新形势下运用法律手段加强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已显得日趋紧迫。

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1.1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我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0年底, 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 占总人口的13.26%。据预测, 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2055年前后达到峰值4.87亿。

与此同时, 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 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 困难老人数量增多, 对社会照料的需求日益增大。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 家庭微型化加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使城乡“空巢老人”大幅增加, 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显得尤为迫切。

1.2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减少侵害老年人权益事件的迫切需要

1.2.1 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

近年来, 直接或间接占有老年人的现金、房产、储蓄、债券、文物、抚恤金等, 已成为侵占老年人财产的一种趋势。在这些子女侵害老年人财产的案件中, 有的因老年人未向子女索要借据, 打官司时因手中没有借条而取证艰难;有的则是子女以赡养老人、照料生活为借口, 擅自变更产权, 从而攫取老人财产;有的则是威逼利诱老年人订立遗嘱, 侵占老年人的财产。

1.2.2 侵害老年人的人身权。

现实生活中侵害老年人生命健康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有些患有严重精神疾病、长期慢性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有子女不但对父母不闻不问, 更有甚者虐待他们, 甚至将他们遗弃, 直接侵害了他们的生命健康权。同时对于老年人再婚权, 子女不仅不支持, 更有甚者设置重重障碍阻止老年人再婚, 严重侵犯了老年人的婚姻自主权。

1.2.3 侵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

近年来, 老年人维权又出现了一些新鲜事:一是, 长期不探视老人。一些晚辈虽然付给老人一定的赡养费, 但是他们或者有意孤立老人, 或者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导致长期不探视老人, 使老人处于孤独、凄惨的境地;二是, 对老年人实行人格歧视。有些老年人不仅在吃穿住用等方面受到低于其他家庭成员的待遇, 甚至在在言谈举止中受到贬低和指责, 感情交流上受到冷落和漠视, 等等这些都使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成为一句空话,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1.3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落实老年人权益保护规定的重要举措

我国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宪法》、《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及《刑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在这些法律、法规中, 都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例如:

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禁止虐待老人”。

1.3.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条规定:“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 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1.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抚养, 情节恶劣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些法律的规定为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1.4 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是提高老年人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目的

老年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强, 也是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的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 侵害老人人身、财产权利的事情常有发生, 遗弃、虐待老人的违法行为也不时出现, 但是请求法律援助、司法救济的老人却占少数。究其原因, 一是, 法律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有的老年人对法律知之甚少, 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更谈不上去付诸法律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 思想观念陈旧, 拒绝诉诸法律。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他们往往不愿意诉诸法律, 因为怕家丑外扬而选择忍气吞声。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法律保护意识, 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2.1 完善立法工作, 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有法可依

各级立法部门要根据现实情况, 加快地方性法律立、改、废的工作步伐, 加快配套法规立法工作, 依法制定出台更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具体实施细则等, 尽快使《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所确立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化, 实现老年维权制度化和法律化。

同时要对现行刑法进行修改, 适当加大对虐待、遗弃罪等的刑罚力度, 加大刑法的保护力度。此类如虐待、打骂、遗弃等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 要允许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为公诉案件, 使公安、检察机关及时介入, 并提高此类犯罪的法定刑, 以使此类严重侵害老人人身权益的行为及时得到法律的有效惩处。

2.2 开展普法宣传, 营造尊老爱老的法治氛围

各级政府要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宣传工作列入年度宣传工作计划, 充分利用市、镇 (街道) 、村 (社区) 三级法制宣传网络平台, 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深入农村、社区、敬老院、老年公寓等, 积极与新闻媒体、广播电台联手, 通过以案说法、现场问答或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民法》、《婚姻法》等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

2.3 拓展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法律服务力度。把市、县、镇 (村) 法律援助中心作为老年人三级维权网络, 围绕老年维权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 加强民间纠纷的集中排查调解工作, 对可能发生的涉老纠纷苗头, 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对已经发生的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婚姻、继承、赡养等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同时, 通过诉讼代理、非诉讼代理、解答法律咨询等工作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 多渠道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4 加强司法保护,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要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各级法院在审理老年人权益纠纷案件之前, 要加强调解工作, 认真、细致、耐心地向双方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双方各让一步, 握手言和;即便对于不能在审理前达成调解协议的, 也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 最大程度降低各方的对立情绪, 减轻各方的精神负担, 使双方互相谅解, 和睦善待, 重归于好。同时在庭审方式上要讲究灵活性, 不必拘泥于严肃严格的审理方式, 可以选择在田间地头、家庭小院等小范围内开庭, 同时可以简化审理程序, 这样影响面较小, 双方心理压力小, 便于化解矛盾, 社会效果更好。

上一篇:盼-叙事作文600字_初一记事作文下一篇:非985 211的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