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方案

2024-05-08

未成年人保护方案(通用9篇)

篇1:未成年人保护方案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宣传周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按照沈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和沈北新区青教办的有关文件要求,决定在我校开展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主题的“两法”宣传周活动。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活动目的

以维护广大未成年人的根本利益,为未成年人服务为根本宗旨,深入贯彻落实“两法”。进一步增强我乡教师和家长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切实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三、活动时间

2009年5月23日——5月29日。

四、活动办法

1.我乡各校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一期板报(校、班)、一次班团队会、一场法制报告会、一张手抄报、一次升旗仪式、一次教职工大会、致学生家长一封信。要让广大教职工掌握“两法”内容,并贯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掌握“两法”,并通过他们对其家长进行“两法”宣传.2.沈北新区电视台将播放“两法”的部分法律条文,增强“两法”的宣传力度,各校要提示家长收看。

五、工作要求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我乡各校领导要重视本次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认识,确保本次活动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2.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各校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本单位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结合本地特点长期开展工作,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3.我乡各校要在6月3日前将本次“两法”宣传活动的典型活动资料(文字、图片)及活动情况总结以书面形式报到新城子乡中心小学德育科,电子资料可发到邮箱:chxin1120@163.com。

新城子乡中心小学 2009年5月19日

篇2:未成年人保护方案

根据《—县20—社会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为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通过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完善落实分片到人市场巡查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分级管理、加大对督导工作,严厉查处接纳未成年人的营业性网吧,坚决取缔黑网吧,确保的经营秩序明显改善,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成立由县文广新局党组书记_、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保护未成年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具体负责专项整治行动的组织和实施。

(-)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落实日常巡查登记。要针对网吧营业特点,调整执法检查时间,把中小学中午、下午放学时间及节假日作为检查重点时段,把校园周边、人口集中居住区作为检查重点地段,特别是在中考、高考、暑假期间要加强对网吧的巡查力度,切实加大市场检查的密度和频度。

(二)强化分级管理、属地管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制,签定网吧监管责任状。加大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对违规场所进行行政处罚,切实加强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网吧的管理。

(三)深入开展净化文化环境工作。

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稽查和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淫秽、色情书刊、口袋本、卡通书。要严厉打击含有反动、色情、淫秽、赌博、暴力等禁止内容的网络游戏和网络信息,有效防止含有国家禁止内容的网络文化产品及服务通过互联网传播。

(四)积极接受社会对市场的监督检查,加强与“五老”人员的协调配合,不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五老”开展网吧治理情况督查。

积极接受市民监督,健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未成年人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五)加大对网吧的安全检查力度。

要积极配合公安消防部门,认真开展网吧安全检查,排查消防安全隐患,排除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妥善处置网吧突发事件,最大限度的降低影响和减少损失。

(六)严查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违法行为。

严格依照文化市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和与文化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手软,确保网吧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七)疏堵结合,积极创建“绿色网吧”。

创建“绿色网吧”是为了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文明、安全、绿色上网。要充分发挥好

“绿色网吧”的作用。

(一)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少儿新闻舆论引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六一”前后,开设新闻专栏,报道我县上下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欢度儿童节的情况。平时也关注青少年方面的动态报道。通过动态新闻报道、新闻性专题等形式加强青少年教育引导。特别在暑期,报道了青少年禁入网吧、暑期青少年课余文化生活、大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丰富青少年教育宣传内容。要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项行动和

“绿色网吧”的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营造舆论声势,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大力宣传文化市场有关政策和工作进展情况,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升网吧管理工作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

(二)加强—举报电话接听、反馈管理。

实行24小时值守制度,认真记录举报内容,迅速安排执法调查,并作出妥善处理,及时回复。

(三)强化依法履责。

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中,文化市场执法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打击,对违规达到吊证标准的网吧,要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取证,坚决吊销其《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强力推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四)严格责任追究。

对动作迟缓、工作不落实、成效不明相关人员实行问责。对巡查不到位的责任人和在整治行动中违反工作纪律或有关规定的公职人员,追究相应的纪律或法律责任。

篇3:增强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意识

报道未成年人 (涉嫌) 犯罪案件应当使用并注明化名。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媒体报道未成年人 (涉嫌) 犯罪案件使用并注明化名, 既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也是通过向受众说明来向社会展示自身的守法意识和形象, 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引导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公众的行为。而省会都市类媒体对“1·31”案件的报道在这方面却佷不严谨。例如《河南商报》:“刘震如实交代出其伙同韩兴 (19岁) 、李宁 (17岁) 在管城区尚庄村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随即, 涉案人员赵媛 (化名, 女, 15岁) 和高龙 (化名, 男, 16岁) 被警方控制。”这里, 17岁的李宁也是未成年人, 也应当使用化名并予以注明。而《郑州晚报》在提及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 更是只在名字后加括号注明了各自的性别、年龄和籍贯, 却不注明是化名, 而且也未在文中或文后交代使用的是化名, 使读者完全可以有理由以为《郑州晚报》违法披露了他们的真实姓名。

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条规定中的未成年人, 逻辑上是严密的, 也就是说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甚至罪犯的个人隐私。法律所说的个人隐私, 指的是公民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个人生活信息和秘密, 其外延是相当宽泛的。例如, “1994年6月24日出生的赵媛, 尚不满16岁。赵媛身高1.50米左右, 身材很瘦弱。她读完初二就辍学在家, 父亲和两个哥哥外出打工, 在家种地的母亲没有时间管她, 遂任其自由。” (据《河南商报》) 这里, 赵媛 (化名) 具体到日的出生时间, 她的身高和文化程度, 她的家庭状况都属于个人隐私;又如, “事发前, 韩兴和在郑州打工的16岁的高龙 (化名) 聊天时, 得知前女友、现在已是高龙女友的15岁的赵媛 (化名) 在饭店打工时, 因与老板吵架而被辞退。” (据《河南法制报》) 高龙和赵媛的恋爱关系、赵媛的恋爱经历也属于个人隐私;再如, “他 (宁宁) 说, 他两岁时父母离婚, 他跟着父亲长大。父亲脾气不好, 酗酒, 经常打他, 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感受到什么是亲情。” (据《郑州晚报》)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父亲的火爆脾气及不良嗜好, 这些仍然属于个人隐私。据此, 是不是可以说上述媒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人隐私的披露显得相当随意?

此外, 还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所有报道“1·31”案件的省会都市类媒体都没有注意 (或者曾经注意过但认为无关紧要而在报道中予以割舍) 的。一个是招用并辞退15岁的赵媛的那家饭店涉嫌非法雇用童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正是“1·31”案件发生的诱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六十八条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 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另一个问题是警方在侦破“1·31”案件的过程中, 是否严格执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 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的规定。而这又恰恰是媒体的舆论监督最应当关心、关注的。遗憾的是, 省会都市类媒体中没有任何一家提及这个问题。

毋庸讳言, 犯罪的低龄化趋势和与日俱增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1991年, 我国就制定并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并于2006年底进行了修订;1999年, 我国又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实事求是地说, 这两部法律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以上所说的省会都市类媒体对“1·31”案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见一斑。对一起普通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 几家媒体同时进行大肆渲染和炒作, 除了反映都市类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仍在继续外, 也暴露了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时价值取向的迷茫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淡薄。我们不妨再看看几家媒体在报道“1·31”案件时所作的标题:《5个孩子一起干了件大傻事》 (《郑州晚报》) ;《看看对话, 就知5个孩子有多傻》 (《河南商报》) ;《年轻的他们为何手染鲜血》 (《河南法制报》) ;《“大伯会掏钱把我赎出去的”———15岁女孩参与抢劫杀人被刑拘后很天真》 (《东方今报》) 。

未成年人犯罪在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给他人带来不幸的同时, 也给他们自己的人生酿成了悲剧。但是, 他们并不是没有未来。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 目的恐怕不应该是一味地展示、嘲笑这些还是孩子的犯罪嫌疑人的无知与愚昧, 让受众对他们除了痛恨就是唾弃和厌恶。这些孩子在接受了法律的审判和制裁以后, 将来终有一天是要回到社会中来的。就像今年春晚郭冬临在他表演的小品中说的, “心里能不能阳光一些?”作为媒体和社会, 能不能给他们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为教育、改造、挽救他们尽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为他们的未来预留一片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晴空?

(作者为河南省记协副秘书长)

篇4:保护未成年人,还是保护凶手?

2016年1月18日,广州一个11岁的女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失踪。当晚,她被发现已经被人杀害在高速路的高架桥底。

案件发生后,警方很快就抓获了19岁的犯罪嫌疑人韦某。据其交代:他骑自行车途经高速桥底时,见被害人独自一人行走,便起了歹心,捂住被害人的口鼻拖到桥底的偏僻处实施了性侵,后将她杀害并逃离现场。

媒体报道说,这位韦某,2010年时,在其家乡就掐死过一名男孩,当时因作案时年龄未满14周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2011年,其在家乡又因持刀伤害小女孩被判刑6年。2015年11月,韦某减刑释放后来到广州市番禺区,至案发前无业。

看到这里,我实在坐不住了。湖南“杀师案”等,一幕幕地再现。

有天生的人渣吗?这个哲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多学科问题”且不去管它。但宽容的法律无法“感化”韦某,让他改邪归正,反而是杀心又起,却是血的事实。

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的,但有点让人害怕的链条:未满14周岁,韦某杀人了没有负刑事责任(收容管教了吗?)→1年后,已有命案案底的他持刀伤害一个小女孩,被判刑6年→获得减刑→出狱又1年多后,奸杀了11岁的女孩。

他杀害、伤害的,都是孩子。

法律保护了这位曾经的未成年人,结果,是3个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至少有两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民间舆论对法律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早有不满,有人甚至认为这不是保护未成年人,而是保护“未成年人渣”。这种说法当然有失偏颇,应该被批评,但以韦某为代表,在很多案件中,保护客观上沦为了对某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庇护”,却是不可否认的现象。它们导致了类似于本案的诸多恶果。而这些,代价都是由别人,特别是更弱小的人来承担。

这好像不太公平,不太符合我们关于正义的直觉。

有一些人戏言:在中国,有两类人惹不得—精神病人、未成年人。被这两类人伤害了,你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或可以减轻、免除刑事责任,无形中,保护了他们,却使被他们伤害的人陷入到没人保护的境地。法律平等保护所有人的天平因此倾斜。这真的有点荒谬。

从法理上而言,对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可以不追究或减轻刑事责任,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意志”或“自由意志”能力较弱,不能或只能在较少的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这没错。但这样一来,预设了他们的监护人应该有责任啊。总得有人必须承担责任的,不可能让人们感觉到只能自认倒霉。

法律的启动是因为要给被害人一个说法,一个正义的说法。一个人被杀害了,如果是成年人干的,追究成年人就是了,但如果是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干的,他们所不被认为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其实就是监护人的过错。在实践中,有多少这样的过错是被追究了?

另外,“未成年”这个概念,在现在人的生理、心智都比以前提早,而且会越来越提早的情况下,是否需要重新界定?如何避免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沦为溺爱式的好像是赋予了特权?

不幸的是,韦某的斑斑恶行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未成年人,残忍地杀害了比他更弱、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时,到底是该考虑保护凶手,还是那个被杀害的更弱、年龄更小的孩子?更弱、更小的孩子的生命理应获得的正义回应,是否更应优先?

(摘自《南风窗》)

篇5:学校未成年人保护主题教育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要求,以创建“平安校园”、“法治规范校园”为目标,按照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凝聚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工作网络,共同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学校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及家庭参与、教师与学生参加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多元立体、全员协作,切实解决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消除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各种障碍,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章渡学校未成年人保护专项领导组。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为成员。以学校法制副校长和联系学校律师为领导组顾问。

四、工作任务及具体安排

1.持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责任单位:校长室 信息中心 各班级

工作任务:(1)校长室邀请法制副校长每季度到校为学生授课一次,律师进校园每年一次为学生进行案例解读和分析,开展普法宣传教育。(2)信息中心负责利用安全教育平台,组织学生每月一次登录学习,抓紧抓实“宪法小卫士”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确保全校学生人人参加宪法教育。

(3)各班班主任按照工作安排和要求,组织本班学生认真落实。

完成时限:宪法小卫士学习在10月底之前完成;安全教育平台、法制副校长和律师进校园工作长期开展。

2.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信息报告制度

责任单位:德育处 各班级

工作任务:(1)德育处建立和完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信息报告制度,确定专人收集、整理、报送相关信息。(2)各班班主任要及时发现班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的作用,联系家长,妥善处理和解决。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学校。

完成时限: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信息报告制度于11月初制定完成;信息报送工作长期开展。

3.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定期安全工作培训工作

责任单位: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项领导组

工作任务:(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培训。(2)利用全体教师会、行政人员会议等渠道和途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食品卫生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安全管理培训。

完成时限:此项工作长期开展

4.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

责任单位:教导处 学校留守儿童中心 各班级

工作任务:分班级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学校留守儿童中心建立学校层面的总台账,做到数字准确、信息完善。

完成时限:班级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于月5日之前完成,学校层面总台账于年11月6日之前完成。

5.重点关爱学生信息台账

责任单位: 教导处 各班级

工作任务:分班级建立重点关爱学生信息台账,做到问题清楚、原因明确、信息完善,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班级课任教师、家长的力量,加强沟通交流,获取学生有关信息,以便及时处理解决。

完成时限:重点关爱学生信息台账于2021年11月6日之前完成。与班级课任教师、家长的利息沟通工作长期开展。

6.组织开展家访、家长会等活动

责任单位: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项领导组 全体教师

工作任务;(1)制定家访工作方案,做好家访工作安排。(2)参加家访的教师要主动认真、热情诚恳的与家长进行交流,介绍学生在校期间表现,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3)依托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成立家长学习小组,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与分享,培养和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承担育人职责。(4)每学年全面家访不少于1次,家长会不少于1次,留守儿童和重点关爱学生的家访每学期不少于1次。

完成时限:长期开展

7.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站

责任单位:德育处 总务处 各班班主任 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心理辅导教师

工作任务:(1)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为抓手,建立德育处牵头、班主任管理、教师帮扶、困难资助、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多渠道关爱机制。(2)制定工作制度,建立工作台账。

完成时限:2021年11月底之前完成场所、人员、制度等工作,2021年12月正式开始发挥作用。

8.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责任单位:德育处 教导处 各班级

工作任务:切实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科教学和一切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纪律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

完成时限:此项工作长期开展

9.落实学校“安某某”、“护学岗”制度,常态化开展校园欺凌信息摸排

责任单位:总务处 全体教师 学校保安

工作任务:(1)总务处制定完善“安某某”、“护学岗”工作制度,加强与派出所的工作联系,做好外来人员入校离校登记工作管理,建立工作台账;(2)值班行政及教师切实履行“护学岗”职责;(3)学校保安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爱岗敬业,严格执行学校各项安全制度,保证筑好学校安全第一道“防火墙”,不得允许社会闲散人员及无关人员进入校园,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破坏学校公共财产,威胁师生人身安全。

完成时限:有关制度于2021年11月5日之前完成,护学岗值守及保安值班工作长期开展。

10.持续开展安全教育

责任单位:德育处 总务处 各班级

工作任务:(1)学校层面组织的交通、消防、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防溺水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2)班级层面组织的安全主题班会教育(3)留守儿童中心、心理咨询室组织开展的学生情绪治疗、心理健康指导等

完成时限:长期开展

篇6:未成年人保护方案

一、活动目的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主题为“为未成年人保驾护航”的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月活动。结合____的学习教育,通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宣传活动,在全市树立重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理念,增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动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二、活动时间

20____年6月1日至6月30日。

三、活动内容

(一)政策宣传活动

1、发放宣传材料。围绕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核心理念,贯彻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六类保护内容,印制《未成年人保护法》文本,制作宣传页、宣传单、宣传标语等,在村(居)委会、审批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等公共场所摆放《未成年人保护法》文本和宣传资料,供群众免费取阅学习,让社会大众了解政府、社会、家庭各方面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义务,以及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晓报告、反映、求助的`路径和内容。(民政局、司法局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2、组织现场宣讲。宣传月活动期间,各县(区、市)要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的集中宣传活动。积极动员儿童工作力量和志愿服务队伍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并通过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深入基层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推动村(居)委会及家长等有关方面履行好法定职责。(民政局负责)

3、加强媒体宣传。宣传月活动期间,各部门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宣传专栏。通过组织专题报道、协调媒体采访、录制短视频等方式,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知识。市民政局在门户网站开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栏,宣传报道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团委发挥“守护青春”青少年法治广播节目作用,播放未成年人保护专题节目。(民政局、司法局、文旅局、团委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4、投放公益广告。宣传月活动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城乡重要地段或标志性建筑物LED广告牌、公交及汽车站、火车站大屏幕等宣传平台滚动播放未成年人保护公益广告。(民政局、文旅局负责)

(二)专题学习培训

5、开展专题学习。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入各级机关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专题集中学习。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个“关键群体”,结合____的学习教育,把《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教育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民政局、教育局、司法局、文旅局、团委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专题培训。市民政局利用“民政大讲堂”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题讲座,邀请法律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权威、系统、全面解读。并下发视频学习教材,引导民政系统儿童福利工作人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工作力量深入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提升其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能力。(民政局负责)

(三)系列主题活动

7、“未保知识进校园”。各中、小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学校法治课中的内容占比。宣传月活动期间,至少组织一场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或社团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情景式教育,巩固提高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教育局负责)

8、开展“开放日”活动。结合“6.19救助开放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爱心人士等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地参观,展示民政部门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积极宣传其中的典型经验、有益做法和感人故事,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检视自身不足,推动工作创新。(民政局负责)

9、“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结合____的学习教育,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儿童福利工作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和动员广大儿童福利工作者在回顾优良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政局、团委负责)

10、“法援惠民生,关爱未成年人”。开展“法援惠民生, 关爱未成年人”品牌活动,实施好“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广泛宣传法律援助范围、申请程序和典型案例等,引导未成年人依法维权。(司法局、民政局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11、“未成年人成长需求调查”。通过微信公众号、报刊媒体、现场发放等方式,面向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及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深入了解我市未成年人成长现实状况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制定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团委、民政局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12、普法知识竞赛。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网上普法知识竞答活动,将网上普法知识竞答作为宣传月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网上普法知识竞答活动。(民政局、教育局、司法局、文旅局、团委根据职责分工负责)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是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重要举措,各县(区、市)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上来。要紧扣活动主题和重点内容,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配合,保障宣传月各项活动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管理,力求实效。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关要求,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手段,利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范围,推动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人人关心的社会氛围。

篇7:未成年人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方案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强化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积极拓宽流浪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保护内容,探索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流浪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受侵害现象,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动态排查预警机制、分析报告机制、分类保护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工作保障机制、评估督导机制”七大工作机制,形成长效机制,严格分工责任制,准确掌握全区未成年人基本概况,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措并举,注重实效,创新工作载体,解决困扰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难点问题,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各职能部门、各区镇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深刻认识做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汇总分析各类情况及数据,指导工作开展,督促监护干预保护。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弘扬中华民族恤孤慈幼的传统美德,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开展慈善捐助、实施公益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营造关心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

3、落实责任,长效管理。

篇8:论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

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年龄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是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也是立法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非常重要,中国多年来致力于通过立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进而使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法制化、规范化。

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

(一)生命权、健康权。《儿童权利公约》第6条规定: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固有的生命权,缔约国应最大限度地确保儿童的存活与发展。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但遗憾的是,我国法律只规定了监护人的刑事责任,却无法让监护人承担财产赔偿的民事责任。

(二)自由权。自由权分为身体自由权和内心自由权,宪法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三)隐私权。《未成年人保护法》30条、31条分别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45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四)受教育权。未成年人的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二方面的教育相辅相成。我国现有法律,如《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在一个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说教,更多的应该表现为一种行为的引导,父母应以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接受一种观念,作为父母又有义务使孩子受到正规教育,使适龄的孩子按时入学,使孩子能够顺利完成9年义务教育。

二、我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权益家庭保护的现状。鲁迅先生曾指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家庭是未成年人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是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自然的老师。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都能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都能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让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能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些方面都是家庭在保护未成年权益所体现出积极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不少父母、监护人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的事例屡见报端;溺婴、弃婴;有的父母对孩子长期冷漠、训斥和打骂;有的甚至严重体罚;有的非常溺爱但缺少与孩子沟通,过度的溺爱导致了“爱”本身的异化;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自身存有恶习而影响孩子,有的望子成龙在学习上逼迫孩子。这些问题被概括为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等现象。最近几年,随着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农村的“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贫困的家庭让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时有发生;家庭教育发生偏差,使得不少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除此之外在重新组合的家庭中如何保护未成年继子女的合法权益也越来越引起重视,继父母对继子女的虐待和歧视行为;等等这些都反应出当前家庭在保护未成年权益方面还存在问题。

(二)未成年人权益社会保护的现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整个社会都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国家出台各种法律、政策保障未成年权益;鼓励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或公民,开展各式各样的有利于未成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新闻出版等部门努力创作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化、音像作品;劳动用人单位都能按照法律的规定不招收童工;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等。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在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国家虽然三令五申强调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许多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已经非常普遍,据报道,截至去年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约5.13亿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已超过1.26亿人,约占总数的24.56%。我国法律已经明确禁止使用童工,但雇佣童工的现象在我国的一些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中还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引引起重视。

(三)未成年人权益学校保护的现状。根据当前学校保护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未成年人的教育学时过于繁重,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健康成长;各级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为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征对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学校还充分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会耐心教育、帮助。

但是当前学校和社会更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忽略正确对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有些中小学虽然有开设了法制课,但相当部分学校应付了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媒体也有报道未成年学生经常或偶尔被老师体罚、训斥。有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男教师强奸女学生的刑事犯罪。发生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素质低下,学校监管不力。而被老师打骂体罚甚至人身侵犯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心理往往产生严重偏差,很容易误入歧途。

(四)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的现状。《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条款过于抽象、笼统,实际操作困难。二是缺乏具体的处罚条款。三是对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人保护法》缺乏实体和程序方面专门的、具体的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一是《未成年人保法》宣传仍需进一步深入。二是执法还不够落实。三是从实践看,还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完善的预防网络体系。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一定的预防网络体系,但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在一些落后的地方还是空白;(2)未成年人的某些严重不良行为或轻度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干预,很难得到及时矫治。家长、学校或社会等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

三、未成年人权益法律保护的对策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未成年人犯罪应该本着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必须着重抓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对未成年权益保护的法治建设。对现有操作性不强、实施力度不够的法津、法规要进行一次较为完善的修改。

2.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作为长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起一个正直、守法的形象。

3.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人的有意识行为总是在一定意志支配之下实行的,思想和欲望是犯罪的重要根源,学校应负起这个责任。

4.应加强社会对未成年的保护责任。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近年来成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屡见报端,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不到位,使得这一突出的法律问题出现了许多真空地带,本文试图从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概述;我国从社会、家庭、学校、司法方面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现状和不足;完善未成年人权益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王雪梅.儿童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评析[J].中国妇运,2007(6).

[2]王雪梅.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研究(上)[J].环球法律评论,2002(4).

篇9:国外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瑞典:世上首部《反体罚法》

“儿童也是完整的人,他们的权利应得到全面的保护。”1979年7月,正是在这种立法理念的推动下,瑞典全面禁止体罚儿童的《反体罚法》生效,意味着父母们关上家门打孩子——无论是扇耳光、打屁股、罚跪或是揪耳朵,都属违法行为。

瑞典是世界上首个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有芬兰、挪威、德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希腊等国。到目前为止,共有24个国家立法全面禁止体罚儿童。

父母体罚孩子,在瑞典曾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研究儿童健康学的斯塔芬•詹森教授说,在瑞典,体罚孩子从宗教和道德传统上都曾被认为是父母应有的权利,也得到了教会的支持。“不过,在上世纪3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报告指出体罚给孩子生理和心理上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詹森教授的跟踪研究显示,《反体罚法》实施30多年来,更多的瑞典孩子避免了皮肉之苦。上世纪60年代,90%的瑞典父母每年至少打孩子一次,到2006年,这一比例降到了2%。

针对学校儿童的调查也证实了这部法律的积极效果。孩子们普遍反映没有受到父母的体罚,平等意识也悄悄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一位名叫彼得的孩子说:“如果兄弟或同学打我,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还击,但如果爸妈打我,这就不公平了,因为我不可能还手。”

《反体罚法》也改变了许多父母的态度。詹森教授表示:“1965年,我们访问的瑞典父母中有65%认为体罚孩子没什么不对。这一数据此后持续降低,到2006年,支持体罚的父母仅占全国人口的7%。如果抛开移民的因素,大概只有5%的原瑞典父母支持体罚。”

(陈克明)

美国:忽视儿童吃官司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阿蒂西亚市一家汽车旅馆日前稀里糊涂地吃上了官司。一位入住该汽车旅馆的女顾客在洗澡的时候,其女儿打开了电视,收看旅馆的内部电视节目,无意中发现了成人频道。这位女顾客当即向法院起诉,追究旅馆的管理不善之责,要求旅馆承担赔偿责任。陪审团成员合议之后,认为汽车旅馆主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判决旅馆主人赔偿8.5万美元。

美国有完善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但本案的特殊意义在于,未成年人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就可以收看汽车旅馆内部的成人频道,显然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应该对未成年人消费安全权予以特别的保护。换句话说,假如是成年人收看了成人频道,向法院起诉,法院未必会追究汽车旅馆主人的法律责任。

在美国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体系中,越来越倾向于将消费者区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的智力发育状况,制定专门的法律。譬如在美国图书馆,凡是成年人都可以自由地浏览网上信息,但是对于未成年人,图书馆必须购买并且安装过滤软件,防止未成年人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无意之中看到色情网站的信息。这种区别对待的制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年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防止未成年人在心智未开阶段,因观看了某些信息而误入歧途。

(周君)

法国:禁止 岁以下儿童使用手机

2010年5月,法国卫生、环境保护及数字产业发展等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宣布,由于手机的危害性尚难准确估量,将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以保护他们的健康。法国政府部门同时指出,要达到全面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能够得到家长和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支持,不再为孩子们购买手机,不再针对未成年人进行宣传推广活动。政府的禁令立即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一些老师指出,尽管有的学校早已做出类似规定,但由于家长们不重视,规定形同虚设。此次政府部门做出决定,希望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使之切实达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目的。

(杜马)

德国:给孩子订学习计划也犯法

表哥一家三口定居德国,春节回来探亲时,我和表哥聊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表哥给我讲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因为教育孩子,他差点儿被告上法庭。

去年秋天,表哥把正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从国内接到德国。为了让孩子快些成才,他和表嫂制订了一套严格的学习计划。计划内容是:周一早上6点到6点30分练习德语口语,晚上7点20分开始弹钢琴,8点到9点学习绘画;周二早上6点到6点30分练习德语口语,晚上7点到8点学习数学……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周六和周日则外出参加各种学习班。为了计划能被严格执行,表哥把计划做成表格,打印出来放在书桌上,每天按照计划安排女儿的学习。

两个月后的一天,细心的德国幼儿园老师发现表哥的女儿有时闷闷不乐,似乎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通过和孩子交流,老师得知孩子回到家中要学很多东西,而且知道了有一个全面的“学习计划”,就让孩子把学习计划拿给她看看。

第二天,孩子把学习计划拿给老师看。老师非常吃惊,立即给表哥打电话,语气强硬地对表哥说:“先生,你这么做侵犯了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你已经违法了,请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否则我将去控告你,你将面临牢狱之灾……”

表哥一开始感觉可笑,我让我的孩子多学一点儿东西,这是好事啊,犯什么法了?怎么可能坐牢?但是,当他就此咨询法律界的朋友,发现自己这样做确实违反了德国的法律,如果证据确凿,就可能坐牢。表哥吃惊不小,连忙找到那位幼儿园老师,当众向她道歉,表示一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那位老师才表示不再追究。(唐宝民)

澳大利亚:13岁以下不能独自在家

澳大利亚法律规定,13岁以下儿童不能独自在家,家长上班时,孩子必须有人照看。在校期间,学校提供放学后的儿童照看服务,以使家长能安心上班。学校向家长收取照看费用,家长则可以根据其收入水平从政府得到部分补贴。

在假期中,澳大利亚的孩子会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和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澳大利亚各州府所在地均有较大规模的少年宫、科技馆、运动场、游泳池和博物馆等设施,投资建设及后期维护费用由政府承担,也接受商业机构和个人捐款。各类场所基本采用收费制度,以补充日常运行费用。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预计将新建一批青少年中心,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使用。

此外,商业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课外活动构成了提供儿童看护、教育的另一支力量。最常见的是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文化补习班等。比如,各个体育俱乐部都招收青少年会员,定期提供训练和比赛活动。这类活动的提供者以赢利为目的,因此参加者需要付费。青少年课外活动提供者可以获得其他商业机构和个人的赞助,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和支持,例如,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租用学校教室、运动场、社区活动中心等政府公共设施。

(顾一)

日本的“香烟护照”

走在日本东京的大街小巷上,经常可以看到自动售烟机。这种售烟机看起来和一旁的自动售货机没什么两样,但仔细一看,机器的投币口上方还有一个读卡区,上面写着“taspo”字样。原来,这是一种身份卡识别装置,只有成年人才有资格申请这种被称为“香烟护照”的卡。如果没有这种“香烟护照”,自动售烟机不会提供服务。这种“香烟护照”已于2008年7月起在日本各地的自动售烟机上全面应用。

日本早在1955年就出台了《禁止未成年人吸烟法》,此后进行了多次修订。这部法律严禁不满20岁的未成年人持有烟草和吸烟用具,规定零售商在出售香烟时必须确认购买者的年龄,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香烟,否则将被罚款。

(山本)

加拿大的儿童健康记录卡

加拿大有许多保护儿童健康的社团组织,如儿科学会、公众健康协会、儿童健康协会和家庭医生协会等。这些组织几年前共同制作了儿童健康记录卡,用来记录孩子的接种疫苗情况、就医情况、过敏史、受伤史、家族病史等重要健康资料。当孩子遇到突发事件,如食物中毒、急性外科创伤等意外伤害需要接受治疗时非常有用。

加拿大学校在对未成年人的健康保护方面也有许多具体措施。例如,加拿大中小学规定,禁止在学校自动售货机出售可乐等不利于学生健康的饮料。此外,为了让学生轻松学习,加拿大中小学生的学业都不重,每天上课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3点半,而且作业不多,学生没有太大的学业压力。(胡光耀)

上一篇:经典触动心灵语录摘录下一篇:xxx_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_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