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

2024-05-12

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精选6篇)

篇1: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

市特教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更好的学习领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紧紧围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这一主题,我校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周活动引导青少年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自觉预防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现将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进行宣传

学校悬挂横幅《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人人伸出关爱之手,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二、开展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宣传教育及法制知识学习3月17日,随着新余市开通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服务台的开通可以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为此,学校对在校生进行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宣传教育,希望服务台的开通能帮助该校青少年增加自信、健康成长。

3月28日全校教师进行了法制知识学习。标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

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否则也将被予以惩处„„校领导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认真解读与阐述,要求每位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的理念,营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希望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队部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通过这次学习,加深了教师对新《未成年保护法》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站在对民族兴旺、国家昌盛负责的高度,突出了儿童利益优先化、最大化的特点,它的实施必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家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率先学法,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自觉改正一些过去惯用的教育学生的口语和行为,带头做法律的维护者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法、正确用法,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教。

三、加大预防毒品知识教育与防骗教育

5月11日,市禁毒支队的民警来到特教学校讲解有关预防毒品的知识。

5月27日,市特教学校对在校聋生进行防骗教育。

9月13日,市特教学校组织高年级的聋哑学生亲临法庭

四、重视校家沟通

6月10日,为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市特教学校召开

家长会。

五、各班开展了“反传销”主题班会活动。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校利用校班会时间,9月23日,我校开展“反传销”主题班会。使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应该怎样正确地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六、倡议学生做小小法制宣传员,向家长宣传法制知识,不仅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也更大范围的影响身边的人学法懂法。

通过本次宣传周活动让学生知道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知识,了解了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在学校这一方面,会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保护学生的安全,关注学生的健康,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政教处

2011年11月10日

篇2: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活动总结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关于开展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2年全省教育系统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我校开展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宣传周活动》活动,引导青少年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自觉预防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现将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一、进行宣传

学校悬挂横幅《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人人伸出关爱之手,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

二、开通校园广播站进行宣传教育及法制知识学习9月1日,开通校园广播站,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法制知识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学校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有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行,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否则也将被予以惩处„„校领导针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认真解读与阐述,要求每位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的理念,营造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要求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委要发挥作用,积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通过大力宣传学习,加深了师生对新《未成年保护法》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站在对民族兴旺、国家昌盛负责的高度,突出了儿童利益优先化、最大化的特点,它的实施必将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家也清醒的认识到,作为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率先学法,在知法懂法的前提下,自觉改正一些过去惯用的教育学生的口语和行为,带头做法律的维护者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们纷纷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法、正确用法,做到依法执教、依法治教。

三、加大法律知识教育与防骗教育

9月3日,镇司法所讲解有关预防毒品的知识。9月5日,团委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

9月7日,举办《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知识》竞赛

四、各班开展了“反传销”主题班会活动。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校利用校班会时间,9月8日,我校开展“争当法制宣传员”主题班会。使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应该怎样正确地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受到伤害。

六、倡议学生做小小法制宣传员,向家长宣传法制知识,不仅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也更大范围的影响身边的人学法懂法。通过本次宣传周活动让学生知道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法律知识,了解了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在学校这一方面,会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规定,保护学生的安全,关注学生的健康,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篇3:增强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意识

报道未成年人 (涉嫌) 犯罪案件应当使用并注明化名。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媒体报道未成年人 (涉嫌) 犯罪案件使用并注明化名, 既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也是通过向受众说明来向社会展示自身的守法意识和形象, 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引导社会的法律意识和公众的行为。而省会都市类媒体对“1·31”案件的报道在这方面却佷不严谨。例如《河南商报》:“刘震如实交代出其伙同韩兴 (19岁) 、李宁 (17岁) 在管城区尚庄村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随即, 涉案人员赵媛 (化名, 女, 15岁) 和高龙 (化名, 男, 16岁) 被警方控制。”这里, 17岁的李宁也是未成年人, 也应当使用化名并予以注明。而《郑州晚报》在提及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 更是只在名字后加括号注明了各自的性别、年龄和籍贯, 却不注明是化名, 而且也未在文中或文后交代使用的是化名, 使读者完全可以有理由以为《郑州晚报》违法披露了他们的真实姓名。

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条规定中的未成年人, 逻辑上是严密的, 也就是说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包括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甚至罪犯的个人隐私。法律所说的个人隐私, 指的是公民不愿让他人知晓的个人生活信息和秘密, 其外延是相当宽泛的。例如, “1994年6月24日出生的赵媛, 尚不满16岁。赵媛身高1.50米左右, 身材很瘦弱。她读完初二就辍学在家, 父亲和两个哥哥外出打工, 在家种地的母亲没有时间管她, 遂任其自由。” (据《河南商报》) 这里, 赵媛 (化名) 具体到日的出生时间, 她的身高和文化程度, 她的家庭状况都属于个人隐私;又如, “事发前, 韩兴和在郑州打工的16岁的高龙 (化名) 聊天时, 得知前女友、现在已是高龙女友的15岁的赵媛 (化名) 在饭店打工时, 因与老板吵架而被辞退。” (据《河南法制报》) 高龙和赵媛的恋爱关系、赵媛的恋爱经历也属于个人隐私;再如, “他 (宁宁) 说, 他两岁时父母离婚, 他跟着父亲长大。父亲脾气不好, 酗酒, 经常打他, 他说自己从来没有感受到什么是亲情。” (据《郑州晚报》)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父亲的火爆脾气及不良嗜好, 这些仍然属于个人隐私。据此, 是不是可以说上述媒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人隐私的披露显得相当随意?

此外, 还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所有报道“1·31”案件的省会都市类媒体都没有注意 (或者曾经注意过但认为无关紧要而在报道中予以割舍) 的。一个是招用并辞退15岁的赵媛的那家饭店涉嫌非法雇用童工。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正是“1·31”案件发生的诱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六十八条规定:“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 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另一个问题是警方在侦破“1·31”案件的过程中, 是否严格执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六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 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的规定。而这又恰恰是媒体的舆论监督最应当关心、关注的。遗憾的是, 省会都市类媒体中没有任何一家提及这个问题。

毋庸讳言, 犯罪的低龄化趋势和与日俱增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在1991年, 我国就制定并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并于2006年底进行了修订;1999年, 我国又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实事求是地说, 这两部法律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以上所说的省会都市类媒体对“1·31”案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就可见一斑。对一起普通的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案件, 几家媒体同时进行大肆渲染和炒作, 除了反映都市类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仍在继续外, 也暴露了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时价值取向的迷茫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淡薄。我们不妨再看看几家媒体在报道“1·31”案件时所作的标题:《5个孩子一起干了件大傻事》 (《郑州晚报》) ;《看看对话, 就知5个孩子有多傻》 (《河南商报》) ;《年轻的他们为何手染鲜血》 (《河南法制报》) ;《“大伯会掏钱把我赎出去的”———15岁女孩参与抢劫杀人被刑拘后很天真》 (《东方今报》) 。

未成年人犯罪在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给他人带来不幸的同时, 也给他们自己的人生酿成了悲剧。但是, 他们并不是没有未来。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 目的恐怕不应该是一味地展示、嘲笑这些还是孩子的犯罪嫌疑人的无知与愚昧, 让受众对他们除了痛恨就是唾弃和厌恶。这些孩子在接受了法律的审判和制裁以后, 将来终有一天是要回到社会中来的。就像今年春晚郭冬临在他表演的小品中说的, “心里能不能阳光一些?”作为媒体和社会, 能不能给他们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为教育、改造、挽救他们尽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为他们的未来预留一片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晴空?

(作者为河南省记协副秘书长)

篇4:保护未成年人,还是保护凶手?

2016年1月18日,广州一个11岁的女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失踪。当晚,她被发现已经被人杀害在高速路的高架桥底。

案件发生后,警方很快就抓获了19岁的犯罪嫌疑人韦某。据其交代:他骑自行车途经高速桥底时,见被害人独自一人行走,便起了歹心,捂住被害人的口鼻拖到桥底的偏僻处实施了性侵,后将她杀害并逃离现场。

媒体报道说,这位韦某,2010年时,在其家乡就掐死过一名男孩,当时因作案时年龄未满14周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2011年,其在家乡又因持刀伤害小女孩被判刑6年。2015年11月,韦某减刑释放后来到广州市番禺区,至案发前无业。

看到这里,我实在坐不住了。湖南“杀师案”等,一幕幕地再现。

有天生的人渣吗?这个哲学、伦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多学科问题”且不去管它。但宽容的法律无法“感化”韦某,让他改邪归正,反而是杀心又起,却是血的事实。

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的,但有点让人害怕的链条:未满14周岁,韦某杀人了没有负刑事责任(收容管教了吗?)→1年后,已有命案案底的他持刀伤害一个小女孩,被判刑6年→获得减刑→出狱又1年多后,奸杀了11岁的女孩。

他杀害、伤害的,都是孩子。

法律保护了这位曾经的未成年人,结果,是3个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至少有两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民间舆论对法律上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规定早有不满,有人甚至认为这不是保护未成年人,而是保护“未成年人渣”。这种说法当然有失偏颇,应该被批评,但以韦某为代表,在很多案件中,保护客观上沦为了对某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庇护”,却是不可否认的现象。它们导致了类似于本案的诸多恶果。而这些,代价都是由别人,特别是更弱小的人来承担。

这好像不太公平,不太符合我们关于正义的直觉。

有一些人戏言:在中国,有两类人惹不得—精神病人、未成年人。被这两类人伤害了,你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没有刑事责任能力或可以减轻、免除刑事责任,无形中,保护了他们,却使被他们伤害的人陷入到没人保护的境地。法律平等保护所有人的天平因此倾斜。这真的有点荒谬。

从法理上而言,对精神病人和未成年人可以不追究或减轻刑事责任,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意志”或“自由意志”能力较弱,不能或只能在较少的程度上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这没错。但这样一来,预设了他们的监护人应该有责任啊。总得有人必须承担责任的,不可能让人们感觉到只能自认倒霉。

法律的启动是因为要给被害人一个说法,一个正义的说法。一个人被杀害了,如果是成年人干的,追究成年人就是了,但如果是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干的,他们所不被认为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其实就是监护人的过错。在实践中,有多少这样的过错是被追究了?

另外,“未成年”这个概念,在现在人的生理、心智都比以前提早,而且会越来越提早的情况下,是否需要重新界定?如何避免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沦为溺爱式的好像是赋予了特权?

不幸的是,韦某的斑斑恶行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一个未成年人,残忍地杀害了比他更弱、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时,到底是该考虑保护凶手,还是那个被杀害的更弱、年龄更小的孩子?更弱、更小的孩子的生命理应获得的正义回应,是否更应优先?

(摘自《南风窗》)

篇5: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总结

为切实做好今年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2013年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认真开展开展了一系列的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9月15日至20日是我省第四个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明天,共圆中国梦”。我校紧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自护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护能力。

1、9月13日下午,在团委的组织下,各班开展了以“青春自护 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班会,全校15个班都参加了此次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如何自护、互相讨论、小组学习、列举典型案例,身边事等,真正认识到了自护的重要性,搞高了自护意识,学到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自我保护。

学校团委对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了检查,对活动开展好的班级进行了表扬。

2、9月11-20日,团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每天进行未成年人自护教育宣传,并开展以“青春自护,健康成长”为主题征集稿件活动,把优秀的稿件在广播中播出。许多学生在广播稿中从个人安全、卫生、食品安全、饮食、健康、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网络和游戏、校园和家庭环境等等各个方面谈到青少年应如何加强自

我保护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宜春五中团委

篇6: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总结2023

活动中,法院干警首先协助学校开展了一场学生安全演习活动,引导孩子们安全有序撤离教室。随后开展座谈。

座谈会上,双方首先就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黎校长表示,希望法院能够开展多形式的法治进校园活动,不断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让孩子们自觉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不断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能力。

上一篇:乔布斯乔帮主的12条演讲必杀技下一篇:理发店经典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