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2024-05-02

企业人才培养材料(共8篇)

篇1: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企业中,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因为他们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分配的价值;相反,不合格、不优秀人才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因为他们工作不力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首席顾问曾庆学

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而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企业界不争的事实。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决定于这个企业拥有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难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目前在员工的素质看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大约20%的人创造了企业中40%的效益,这些人的文化素质高,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起早摸黑,克服重重困难,一心扑在企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创造性地忘我劳动,实干精神强,但总体与上层决策人有关。第二种是大约20%的人创造了企业中30%的效益,这些人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这些人工作负责能做好本职工作,他们可能没有人尽其才,或者是没有认同企业的目标或管理体制等,因此他们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第三种是大约20%的人创造了企业中20%的效益,他们是有培养和发展潜力的人,只是由于家庭的、社会的、企业的等其他原因,能力没有爆发出来。

第四种是大约30%的人可能只创造了百分之几的效益,他们无所事事,基本没有多大贡献。

第五种是不合格的员工在企业中约占10%,他们谈不上对企业作贡献,某些时候甚至还给企业增加了负担,损公私肥,个人利益为重,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企业而言,可有可无。这种人虽然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视。

目前的员工素质水平,客观上跟不上企业业务不断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通过提升员工素质予以解决。否则,必然会严重影响、制约企业整体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我认为,要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首先提高决策层的素质。提高员工素质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更深层和更重要的我觉得在于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一个企业就象一个人一样,同样有性格,一个企业决策者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将直接决定和影响下属和企业在公众中的行为印象。“一只虎带领一群羊”和“一只羊带领一群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提高员工素质的前提必须是我们的决策者以及经营管理者首先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篇2: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一、公司人才缺乏的原因公司成立之初,因资金困难,面向社会集资,每人只要出资3000元,即可到水泥厂工作。在此背景下,大量低学历和无所技能社会和农村的一些劳动力进入了公司,这是公我司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的一大原因。1993年,在公司即将投产前,根据人员不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公司派出部分员工到其他水泥水产企业跟班学习,同时面向社会招聘人才,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和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生开始陆续到公司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实践和不断培训,目前人员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求。但是在此之前,公司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目前基本熟练的操作工是用“缎子当布培养学徒”的方式,从实践中产生的。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员素质偏低,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必将会起到抑制。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注入新的生产力。

二、高低人才缺乏是目前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包括水泥在内的非国家垄断行业,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效益多不可观,高级人才难进,难养;技工方面的一线可用人才企业难找或者没有人才供应。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调查报告,当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技术工人中,高级以上技工只占3.5%。技师和高级技师也不过100余万,相对于7000万技术工人来说,可谓凤毛麟角。预计今后几年,中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增加25%,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番。因此,加快启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会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统计,全省现有技师19700名,而高级技师仅有67名,加上主要技术岗位和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不足4万人。在全省200多万名各技术工种从业人员中,具有初级职业资格的占55.6%,中级占40.1%,高级占3.5%,技师占0.78%,形成了“金字塔”型结构,与公认的“纺锤”型合理结构相差甚远,我公司更是相差太大。而且,我省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客观上存在数量严重不足和结构性失衡状况。一是高级技师、技师和重要技术岗位与关键工序的高级技工的数量不足;二是人才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传统产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建材、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等朝阳产业人才短缺。此外社会上存在片面的人才观。不少人一提到人才,想到的是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自觉不自觉地把技术工人排斥在“人才”之外。全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人人都可成才、岗岗都有出息、高技能工人也是人才的共识。当工人、学技能被视为没出息。现实生活中,技校生与大学生在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方面,仍存在着明显落差,致使年轻人只愿上普高,将来考大学,而不愿上技校。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篇3: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一、精心选才, 测试录用

选择销售人才有多种渠道, 可以采取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内部员工选拔等方式。笔者所在的恒泰公司是以校园招聘为主。从校园招聘来的大学生有朝气、有想法、干劲足, 赋有满腔热情, 这些优点正是从事销售工作所需要的。从事非金属材料销售, 最好招聘大专以上学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或相关专业, 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毕业生。销售技能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培训和锻炼出来的, 可材料学的知识不是一时半时能培训到位的。

对符合条件的, 通过笔试、面试测评后的毕业生, 签订引进协议, 等待企业下一步培训考核上岗。

二、用心育才, 授之以道

(一)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1]

对新招的大学生来说, 学校和工作岗位不同, 由学生到一个职场人士, 社会角色的转变需要一个正确的职业观来引导。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存在是为销售岗位服务的, “今天不努力工作, 明天努力找工作”不是一句空话, 既然获得了在企业谋生和发展的机会就要珍惜, 好好经营自己的岗位, 用心去做工作, 学生时代已经结束,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的时刻到了。

销售岗位是充满挑战性的岗位, 付出才有收获。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攀登。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完成销售任务, 更要把销售工作看成自己的事业, 以做事业的态度对待职业, 认真做好销售工作的每个细节, 细节有可能决定成败。完成工作在达到领导满意的基础上, 最好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 不怕领导拒绝与同事耻笑, 因为初学之人想法不完善是正常的。

保持良好的状态, 处理好人际关系, 职业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饭碗, 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用心经营自己的职业, 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成功。

(二) 以党章为章指导工作[2]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其章程指导企业销售工作同样适用。要求销售人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 在生产、工作、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销售人员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 克己奉公, 多做贡献。

自觉遵守企业劳动纪律, 熟记《员工手册》, 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执行企业决定, 服从组织分配, 积极完成企业的任务。

(三) 产品知识培训与实践上岗

非金属材料企业销售哪些产品就培训哪些知识, 想把产品销售出去不了解产品的性能不行, 进行产品培训是必需的。以笔者企业为例, 主要培训石膏知识。培训完毕经考核合格的人员开始进行下一环节工作, 也就是师傅带徒弟实践上岗。

三、绩效考核, 人尽其才[3]

(一) 划定区域, 明确目标, 强化执行, 绩效考核

把培训好的人才安排到现有销售区域中, 由各自的区域经理给新员工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切合实际的和有时间限制的目标。目标制定好以后, 还要给新引进人才配备具体的执行细案, 比如说每天拜访几个客户, 每天给客户打几个电话等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目标明确了, 操作方案有了, 一定要让销售人员去干、去做。李克强总理提到“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不干, 一切为零。严格考核, 通过工作计划表、月度绩效考核表对其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

(二) 德才兼备, 优胜劣汰, 知才善用, 人尽其才

岗位实践两个半月后, 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 领导集体研究并确认留用人员。留用人员“德”占第一位, 其次是“才”。并针对每位销售人员的特长与优势分配到需要的区域, 发挥其才能。通过一年到三年的锻炼, 增长其才干并大胆启用, 让他们成为企业销售工作后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晋升畅通, 环境留人

(一) 关心成长, 构建平台, 团队合作

笔者所在的公司从高层到基层领导都十分关心销售人才的成长, 营造了关心、帮助、支持销售人才发展的氛围。生活上领导经常问寒问暖, 工作上通过“销售明星”、“先进个人”、“先进班组”等活动评选, 树立典型与榜样, 在每年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表彰, 让销售人员学习身边的楷模, 学习中共同进步。同时积极构建平台, 给想干事的销售人才创造机会, 为能干事的销售人才提供舞台。每年元旦晚会和职工代表大会都给销售人员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在做销售, 单打独斗的局面已经过去, 须加强团队合作。新引进的人才毕竟经验少, 非金属材料企业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 师傅对徒弟进行指导与帮助, 师徒实现优势互补, 团队合作、共同进步。让新员工少走或者不走弯路, 让新员工做正确的事, 把正确的事做正确。

(二) 晋升畅通, 企业为家, 和谐发展

由于晋升渠道畅通, 笔者所在的企业就有一位销售人员从基层做起, 荣升到公司副总经理的案例。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培养出来不容易, 培养成熟后如被其他公司挖墙脚或者流失对企业来说是笔很大的损失。对符合条件的销售人才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 并给予津贴和奖励, 让他们感到通过自身的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增强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

由于销售人员经常出差, 找对象谈恋爱成功的机会相对少些。为帮助其成家立业, 让其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一般婚后都给家属在企业安排一个辅助性的工作, 让其有一个美满的幸福家庭。这也是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好办法。

一般非金属材料企业大多远离市区, 交通、信息不畅, 业余生活单调, 有些人抱怨有钱都花部出去。为此, 企业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比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就经常组织钓鱼、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 牌类斗地主、掼蛋等比赛。晚上固定时间段开放阅览室、职工活动中心满足销售人才的需求, 营造了和谐发展的环境, 增强了其归属感。

五、结语

非金属材料企业把销售人才从吸收引进、培训到锻炼成才并成功留用, 其中每一项工作都要扎实去做。企业掌握销售人才的成长环节, 对各个环节的每个人才个体不同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径与措施, 满足其需求并引导其发展, 促进健康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改造要深入人心, 充分调动积极性与创造性, 加强团队合作, 提供有一个畅通的晋升空间, 以企业为家、和谐发展。做到以上这些, 管理者就不用为做好企业销售人才培养与留用工作而发愁, 销售人才就会以企业为荣并充满自信和快乐的把销售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魏晓玲.关于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年27期.

[2]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 2012.11.

篇4:浅谈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材料化学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工程、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人口的增长,各种功能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应用,对加速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领域从事新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专门人才还相当匮乏,远不能满足农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合理的材料化学专业培养目标

坚持“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工科院校在材料领域的人才需要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的原则,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材料设计、开发、检验等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工及相关的领域从事新型材料研制、质量检验、产品开发、教学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在材料化学专业培养计划中,借鉴其他重点大学材料化学相关专业的成功经验,以材料化学技术为主线,以材料工程为背景,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适合材料化学专业产业创新人才计划的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材料化学专业的需要,优化重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材料改性及加工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初步的管理能力;能在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材料研究、材料的成型和加工、新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专业特色。学校作为价值核心实现的支撑,从宏观上进行调控。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2.1 完善课程体系

材料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化学和材料科学,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根据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的要求,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五个部分设置,为了淡化专业界限,全校统一设置通识课平台。在2009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总学时为2384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73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l学分,基础教育课程40.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32.5学分,实验实践43学分,就业与创业教育6学分。其中,通识课和基础课与本系应用化学类其他专业一致;后三类课程体系与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突显出了材料的特色。

2.2 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课程体系设置充分考虑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授课时间和内容的衔接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慎重优化课程设置,根据提出的指导意见和建议,进行相应补充和完善。一方面,通过科研同行、同学、校友等多渠道了解农业、化工、材料、能源等相关行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学科优势,结合系里的研究背景以及最新成果,有针对地设置适合时代

发展需求并具有华南农业特色特色的特色课程。例如:我们开设《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无机功能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广泛征集老师授课意向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些特色选修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还开设了《材料近代测试技术》、《化工制图》、《聚合物加工及应用》等实用性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对材料化学的学习兴趣,以讲座形式在大一、大二开设了《材料化学前沿》。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刚刚成立,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十余人,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学历的本专业的人才相对单独的材料和化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将遵循本科是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材料类专业或者本科是材料类专业、研究生是化学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引进的原则,并尽量挑选一些研究方向与我院的专业特色相吻合的人才,以保证专业课和实验环节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专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统一协调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以及学院注重软、硬件建设的情况下,而且随着西部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将会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并为西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而言之,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材料化学与农学和生物学相结合为特色,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达到全省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教论坛[J].高教论坛,2010,(1)23—39.

篇5:企业人才工作汇报材料

2007年,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的人才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规划、部署和相关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结合我市教育自身优势,研究制定规划,采取有效措施,稳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充分发挥全市广大教职工在人才强市、人才兴教中的能动作用,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队伍不断壮大、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态势。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基石,教育系统是人才汇聚的部门,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振兴教育、发展教育的根本。为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人才工作的合力,我局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较大变动的实际情况,及时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科室和学校共同实施的格局,使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局领导班子和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人才工作形势,制定人才工作计划,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已付诸实施的《XX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明晰了“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出台了《XX市教育局2007年度人才工作计划》,对人才工作任务按年度进行分解,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年教育工作计划,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统一部署,并在区县教育局长会议、市直学校校长会议上与其他工作一起督促落实;把人才工作作为区县教育局主要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市直学校办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督导考核中加以落实。人才工作做到了与部门业务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长效机制。

二、拓宽途径,讲求实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年来,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全面灵活的教师队伍培养理念,采取长短结合、全面与重点结合、规范与灵活结合的形式,努力拓宽教师队伍培养工作的途径。

一是根据《XX市“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安徽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制定《XX市“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计划》、《XX市“十一五”教师队伍培训规划》,并按照“规划”制定了《2007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和《XX市教育干部培训计划》,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和干部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教育人才队伍的素质。据不完成统计,2007年组织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共172人次,组织培训教师职工35344人(次)。

二是启动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和中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工作,引领干部教师自觉学习,分层次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制度,形成了学校组织、校本研修、在岗教育、年度验收的培训形式,并将继续教育与学校工作评估挂钩,与教师个人职务晋升相联系。

三是在全市教育系统内扎扎实实地开展了“XX市教师素质提高年”活动,这是2007年我局人才工作的突出特色和最大“亮点”。通过“新课堂”优质课展评、优秀备课笔记评展、“一切为了学生”师德演讲、教师宣誓、“读经典教育著作”、校本研修、“教师、校长、家长”三评活动、“名教师”及“优秀校长”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校长、教师在岗学习,自我研修。2007年,分别有9人、9人、18人、71人和12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教坛新星)。与此同时,分别有1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有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分别有3人、3人、9人获拾先进工作者”、“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称号。经过一年的努力,广大教师自我提高和“学、帮、赶、超”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有效提升,优秀骨干教师队伍群体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充分弘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是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定单式培养。2007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9800多人,普职招生比达到1:1的目标,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全市有8046名中职学生毕业,就业率达100%,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有130人,在第二产业就业的有4828人,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有3088人。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据统计,全年阳光工程培训达800多人,各类短期培训达4000多人,职业学校加强了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与工业园区的企业加强了联系和沟通,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型员工,缓解了企业招生难的问题。

五是借助远程教育丰富的资源,积极开展干部、教师远程教育,通过XX市“干部在线学习城”、远程信息教育等多种方式,组织干部、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自修和知识更新,为推进“做学习型职工、创学习型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崭新理念奠定了良好基矗

六是抓好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组织全市新一轮高二教师高中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改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组织不同类型学校进行新课程教育教学座谈交流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七是继2005、2006年开展高中、初中教师全员业务考试之后,2007年组织了全市小学、幼儿园教师5768人参加了全员业务考试,优秀、良好合格率分别为35.26%、45.65%和14.37%。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将其与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务晋升、评优评选等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有利于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八是继续抓好高校招生工作,通过扎实的教育教学,加强学生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工作,今年高考再创佳绩。

2007年高考我市文、理科合计本科达线3064人,综合达线率为39.19%;艺术、体育类文化课达线336人。全市文化课成绩达本科线的考生共计3400人,为历年之冠,综合达线率为40.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前茅。同时今年我市高分考生比例高,其中文科600分以上考生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数一倍,屯溪一中考生曹仂以622分的成绩名列全省第14名。理科除休宁中学吴羽菲以709分夺得全省状元外,还有两名屯溪一中的考生获得全省第7名和第9名。全市最后共录取各类高校新生5198人,录取率为62.07%。高出全省平均录取率11个百分点。

三、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扎实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引进

2007年,我局努力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广开门路,千方百计引进教育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用人制度,扎实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一年中,全市教育系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126人,创新机制遴选高校毕业生110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市直学校从外地引进教师8人,市直公民办学校挖掘自身潜力,引进高校毕业生24人。特别是今年8月,我局在前几年各市直学校单独举行教师招聘考试的基础上,改进招聘方式,统一组织市直学校的招聘教师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开招考,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和体检,在报名的348人中,选拔聘用了32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为市直学校输送了新鲜血液。

市局各部门、区县教育局和市直各校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加强柔性人才和智力项目引进,一是通过聘请、借用等形式,引进了法制副校长、法律顾问、客座教授、外籍教师、科研顾问等人才;二是聘请各类专家来教育系统、学校开展讲座讲学;三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习外地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四是引进外地和民间资金、资源开办职业学校。

此外,我局还面向社会如期开展和完成教师资格认定工作(2007年全市共面向社会完成认定2218人的各类教师资格),进行普通话等级测试,为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为智力引进做常规性准备,为教师人才引进提供更好的环境。

四、以人为本,完善机制,努力营造竞争择优的用人氛围

一年来,我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才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调动人才积极性的工作机制。以科学化、***化、制度化为目标,以提***部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为着力点,形成不同层次干部选用制度创新体系。建立了多层次单项及综合评优制度。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创新干部选拔机制,在教育局机关、市特校、中华职校、隆阜中学等单位实施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强校长和中层干部管理,改进校长年终考核办法,严格学校中层干部聘用审批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干部队伍。

二是组织国家、盛市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等评选活动,选拔省市级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新秀,组成各级骨干教师队伍,在学习、考察、晋级、科研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提供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师队伍中的带头作用。

三是职称评审制度规范化、正常化。职称晋升成为教师努力的目标,适时调整职称评定标准,发挥职称评定工作的导向作用(2007年圆满完成了全市教师职务系列664名中小学高、中、初级教师职务的评审工作);结合聘用制改革工作,实行评聘分开,使职称晋升失去终极目标效应。

四是完善教师、干部工作岗位交流、调配、晋升制度,使人才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发挥其最大才能,选拔优秀人才干部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

五是全面实施全员聘用制改革,这是我局在人才管理和使用工作中的一大特色。在2006年XX市特校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07年XX市市直教育系统13所学校和本局5个事业单位进行了全员聘用制改革,所有在职在编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管理,其他人员也实行了劳动合同管理。整个改制工作平稳有序,实现了用人单位由人员管理转为岗位管理的目标,为用人单位灵活使用人才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六是加强支教工作。为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促进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在全市教育系统实施了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工作,规定城镇学校每年要选派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到结对的薄弱学校任教,新入伍大学毕业生原则上要参加支教一年,晋升高级职务的教师要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据统计,2007-2008学年度全市共组织了169名城镇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了对口支教工作,比上学年度增加近40名。

五、落实措施,主动服务,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我局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人才服务措施,开通“人才绿色通道”,优化教育人才发展环境,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

一是积极妥善安排引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子女入学和升学工作,挖掘潜力接受他们的家属进入教育队伍,为全市人才引进做出贡献。

二是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事业进步服务。关心他们政治进步,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改进人才管理制度,方便他们合理流动;完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制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认真研究并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让他们能心情舒畅地工作;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名人安居”工程的实施工作,努力为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结合实际开展人才工作调查研究,建立人才信息库,并每年进行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2007年结合实际,进行了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全市教育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调查研究,写出了调研报告,为今后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四是建立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通过上门慰问,谈心等形式,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有关问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组织汪来九等名教师参加疗养活动,组织名教师熊薇等参加赴英国布莱顿大学考察活动。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工作,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刊发有关稿件3篇,在省级刊物《安徽教育》和《教育文汇》刊发稿件7篇,在市级各类媒体刊发稿件8篇。

篇6: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汇报材料

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汇报材料四川高精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高精过滤机厂”,经过近二十年的战略部署及努力,公司已成长为专业从事过滤、分离、净化系统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在分离、过滤等环保细分行业拥有雄厚的专业人才、技术、应用经验基础,积累了大量客户。公司现有职工157人,其中大学本科9人,大学专科30人,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能人才17人,其中初级工13人,中级工4人。公司为了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公司发展夯实基础,特设立人力资源部,并建立了培训计划,针对技能人才的自培和送培制定了规范化的《培训管理制度》。公司在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职称工资,技能工资和工龄工资,现有技能人才月平均工资在2500-3500左右,超出非技能人才月平均工资1000元左右。焊工,铆工,车工,电工等制造类工种为公司主要工种。公司现与特种设备焊工考试机构合作在公司内设立了“**市焊工培训考试基地”,为公司的焊工技能人才输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车工,电工,行车工,司索工等也分别在安监局等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学习取得了操作证书;公司内部每年进行技能操作比赛,加强内部职工的技能练兵。

篇7: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四川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湛江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

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湛江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湛江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 2003年1月至5月,**被借调到六建公司职工培训中心担任焊接培训操作指导老师,负责培训两期将要参加海外施工的焊工。由于培训要求高,受训人员基本技能等级不一,要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必须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培训计划。**首先对这些焊工逐个进行摸底测验,了解实际操作水平,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然后根据摸底结果把焊工按操作技能水平分甲、乙、丙3组,每组的练习时间做相应调整,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增加培训量,以提高操作水平,缩小乙、丙组与甲组技能水平的差距。通过一系列培训工作,受训焊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训合格率达90%。

多年来,**在刻苦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热心帮助、指导其他焊工,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学习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与他们切磋焊接技艺,总结交流施工中的经验教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8:企业人才培养材料

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 绝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开设了材料物理专业基础课程, 我校于在2004年开设。由于受传统的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方法的影响, 其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三中心”教学模式) 。该模式过于依赖于理论教学, 由于材料物理综合了材料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结晶学等方面的内容, 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 内容较为晦涩难懂, 因此, 单纯采用“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很难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文章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转型为题,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 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系人才的教学体系, 将系统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要打破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实施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题的启发式教学。材料物理是我院材料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为了把材料物理建立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课程, 需从以下方面对目前的“三中心”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材料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与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

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以固体物理中的凝聚态理论为基础, 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从学习的角度讲, 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从宏观的概念转换到微观, 如从原子、电子及分子角度来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 因此教学难度比较大, 因此如果单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 会导致理论与实际脱离, 增加了教学难度,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建设的特点, 拓宽教材内容, 结合我校材料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我校金属材料、无机材料等的物理性能, 以便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增强教学效果。纵观其他兄弟院校在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他们将材料物理的教学内容与其学科优势紧密结合, 重点突出。如重庆大学, 在讲授材料物理课程时, 结合他们在电子信息材料及其元器件上的优势, 适当介绍有关结构材料的固体物理基本知识, 使材料与物理知识在一定的层面上达到有机地结合, 使学生对材料的应用与理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观目前我校材料物理课程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与我校材料学科的特色与优势脱节。我们认为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的更新: (1) 保留材料物理基础部分:通过讲授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固体电子理论, 使学生理解掌握微观粒子 (原子、电子及分子) 的波粒二象性, 掌握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描述及其统计力学分布。为后续讲授材料的物理性能打下很好的基础。 (2) 结合我院开设的材料性能学课程, 主要针对材料的电学、介电、热学、磁学性能, 对目前的教材进行更新, 添加具体科研与生产实践实例, 避免片面追求理论完整、内容单一的弊端, 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结合材料的最新发展方向, 理论联系实际地将新兴材料的物理本质向学生介绍,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2.2 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是完成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首先, 在教学方式上, 我们基于教材, 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同时我们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开设拓展性学术讲座, 除了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材料物理的应用发展外,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 针对课程内容选择一材料或器件, 对其涉及的材料物理知识撰写研究报告。这不但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我更新知识、获取前沿信息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供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其次,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结合材料物理课程教学的内容, 积极开展“材料物理”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目前实践教学主要以演示性实验为主、设计性与研究性实验为辅。目前开展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金属材料电阻的测定、导热系数的测定以及差热分析实验等。通过实验教学, 尤其是设计性实验, 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决策和设计实验方案,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过实验教学, 不但可使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对实验结果作出理论分析, 而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教学内容。最后, 我们积极结合我院开展的《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 利用计算机模拟将材料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 利用Material Studio (MS) 软件中的CASTEP模块可以计算材料的能态结构。

2.3 教学队伍的建设

由于材料物理课程是介于物理学和材料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所涉及面较广。单纯由纯物理学背景的教师或纯材料学背景的教师上课, 由于知识面的问题, 会导致教师教的费劲, 学生学得困难。因此, 对于材料物理课程教师队伍应该由具有材料学背景与具有物理学背景的教师组成, 最好教师来自不同高校, 这样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吸取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另外, 要鼓励材料物理课程教师的对外交流,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紧跟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融入了我们科研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例如如何通过分析材料结构, 讲述为什么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 以及所用到的材料性能测试的先进设备, 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课本上的内容, 使本来很单调的内容变得比较有趣, 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学到最新和最现代的知识和技术。

3 结语

材料物理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机械、电子、化工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背景。因此, 进一步加强材料物理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改革, 对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本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材料物理》课程教学, 探讨了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材料物理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材料物理,教学改革,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艳改, 黄朝晖, 邓雁希等.“材料物理”课程建设与改革体会.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

[2]杜志强, 李宁, 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学化学, 2006, 21 (4) ;

[3]刘卫国.物理教材的物理学史材料与物理教学.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上一篇:每周工作要点下一篇:淮口实验小学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