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23-02-05

第一篇:企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党校创新教学 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实践党校创新教学 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作者:周静如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2期

第二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 当大家都在热议“谁是下一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可以在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一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在《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一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一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一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在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两种主要的途径。

一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与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与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并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在干中学,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研发能力。

另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相衔接。曾有人说中国制造的电脑、电视、洗衣机是按照国际标准,全球通用的;但我们培养的工程师、医生却不能与国际标准兼容,难以在其他国家就业。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改革教育的时代要求。这不仅意味着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同时意味着加大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通过开放促进改革,学习借鉴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型人才,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改革处于核心地位。包括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及改善人才的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等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内容,例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重视因材施教,实施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等。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学需要形成健康的学术环境,成为学者和学生能够潜心研究、安心学问的场所。 要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这种良好环境的形成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文化创新,需要重视“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中国要培养能够提升国家发展水平,科技实力,与世界接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世界观的改变,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速度、硬指标,须知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创新习惯和善于思考的执着研究精神,这是一种文化,是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创造一个环境,使之向着利于创新的方向发展,逐步改善科研氛围,重视创新思维的开发,支持引导创新思维向高端成果转变,改革硬性体制,转变培养旧观念,立足多元向上,精深科研的创新文化,辅之以国家经济支撑,政策支持的硬性条件,培养出我国的创新型人才。 宁波市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市政府本着人才培养,带动经济发展的意愿,推出人才培养计划,予以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不可否认,这有利于一大批的有志人士、有才之人脱颖而出,利用这次机会,得到培训和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先进人物,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此计划显示了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并提供了一个人才培养渠道,利于引导社会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人才的形成和素质的提升,利于经济的发展,能够增加人才的储备,具有一定的肯定意义。

但事实上,这些人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是难以成为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成为创新人才也是勉为其难。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有志青年,为他们提供了前进的渠道,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中国的体制未变,创新文化氛围没有培养起来。须知创新型人才的形成,主要依靠外部文化氛围下的自身创新,而非外力的拉伸塑造,内因是主要的。“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尚不完善,人才培养的创新体制尚未形成,“乔布斯”式人才就很难出现了,宁波市的人才培养计划也难以培养出其理想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

综而述之,人才培养是利于国家的持续力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国家“软环境”、“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创新文化的培养,从长远的人才培养角度看,还需要教育体制、政策的变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篇:中心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做法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武威生态建设

---市林业综合服务中心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中心按照科学人才观要求,以林业增效、林农增收为目标,抢抓项目机遇,创新方式方法,大力开展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生态立市战略实施和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依托项目实施,着力提升创新人才综合素质

中心围绕林业产业、生态建设,加强了项目争取实施力度, 从项目的申报争取、组织实施和鉴定验收全过程均由专业技术人才承担重要工作,并给他们定指标、分任务、压担子、严格责任目标考核,通过项目实施,着力提升创新人才的管理、组织及协调等综合素质。近年来,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承担实施了国家、省、市财政、发改、科技和林业部门下达的科研攻关项目35余项。其中:《武威优良酿酒葡萄组培脱毒快繁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林业集成技术在干旱荒漠区造林中应用研究》、《西北寒旱区不供暖连栋温室研建及苗木快繁技术集成》等项目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

一、

二、三等奖共30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这些项目成果的取得,不仅为我市发展、红枣、核桃、日光温室产业及重点生态建设提供了优质种质资源,而且为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围绕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创新人才专业水平

把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蓝。近年来,中心始终按照“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的林业建设方针,紧紧围绕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通道绿化、防沙治沙等林业生态

1重点工程建设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酿酒葡萄、红枣、枸杞等特色林果产业建设,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狠抓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着力提升了创新人才的专业水平。多年来,经过创新技术人才的不懈努力,园区引进保存杨树品种(系)373个、柳树品种(品系)无性系351个、枣树品种216个、欧亚品种、东亚种、北美种群的各类鲜食、酿造葡萄品种130个、中外梨树品种65个、中外云杉品种22个、其它树种如槐、榆、柏、各类花灌木及宿根花卉牡丹、芍药等树种品种203个,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最丰富的林木种质基因库。同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将旱作整地造林,地膜覆盖造林,大苗带土移植造林、组培育苗、营养袋育苗、扦插育苗、红枣丰产栽培技术等30多项新技术推广应用于造林、育苗及林业产业建设,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人才作用

近年来,紧扣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狠抓科技示范点建设 ,把建设科技示范点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和主战场。一是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县区建立了特色林果、高效节水、枣粮间作、低产果园改造等科技示范点30多处,累计示范面积20多万亩;同时结合抓点示范和送科技下乡,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人才的作用,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就抗旱树种选育、红枣、枸杞、优质梨丰产栽培,设施红提葡萄延后栽培等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进行现场示范培训,累计培训200多场(次)、培训县区林业科技人员280多人、培训农民技术人员26000多人(次)。二是紧扣特色林果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编印发放《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规

程》、《枸杞栽培技术规程》、《红枣栽培技术规程》等8种技术规程35000多册,实用技术明白纸10000多份,在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通过武威电视台《科技兴农》栏目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就核桃丰产栽培、温室红提葡萄栽培、番木瓜栽培等技术进行专题讲座,有效拓宽广大果农获取实用技术的渠道。

四、强化配套服务,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近年来,中心不断强化各类配套措施,扩大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扶持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选派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深造,提升专业技能。先后选派12名技术人员脱产学习,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6人,大学本科学历6人,有效解决了职工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提升了专业技能。二是以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林业新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先后邀请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专家讲授云杉基因资源收集与改良、青杨无性系繁育、日光温室葡萄延后栽培管理及枸杞丰产栽培技术,为专业技术人员传经送宝、解惑释疑。三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协作力度,确保接受最新理论和技术。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青杨多倍体杂交无性系引种试验研究》、《温室仙人掌养殖胭脂虫试验研究》、《云杉引种筛选试验研究》等课题的研究,通过合作、协作,使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到了当前林业建设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提升了技能。四是积极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的通知精神,2011年从“211”院校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2012年拟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6名,对引进人才完全按照《武威市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办法》签订聘用合同进行管理。五是根据目前全市林业科技

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领军人才和基层科技能手的情况,详细编制“十二五”林业科技人才规划,力争在“十二五”末解决林业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更新较慢,科技培训工作相对滞后的问题。

通过近年的工作,我们在培养创新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有1名同志获得“全国绿化奖章”,“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突出贡献奖”,“武威市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武威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有1名同志入选甘肃省“333”创新人才工程;有1名同志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并获得“甘肃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有1名同志获得“甘肃省林业科技优秀工作者”和凉州区“爱岗敬业类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有3名同志被原武威地区行署确定为“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有2名同志被团市委授予“十大青年优秀知识分子”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为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和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和智力支撑。但与当前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完善人才的考评、培养、使用办法,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四篇:对军校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军校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否符合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对军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一点思考,探讨军校如何更好的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

一、前言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揭示出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军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主要渠道,能不能为适应信息化建设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关系到新阶段我军能否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关系到我军的正规化建设水平。然而,面对部队对创新型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军校对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却远远达不到需求,军校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模式、选拨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创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

二、军校在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军校适时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选拔的渠道,努力增强培养人才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但是从目前 军校的教学改革情况看,我国军校的人才培养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创新型人才培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严重

现阶段我国军校的人才培养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养服务型和工具型军事人才的特点,不重视对军事人才的独立品格的培养,忽视了对军事人才创新性的培养,导致我国军事人才素质比较低,使得培养滞后于部队教育训练的需要。此外,我国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依然停留在“教员讲、学员记”的阶段,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比较陈旧,缺乏前瞻性。

2、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不够

现阶段,我国军校的教学体系与军队需要不吻合,军校学科内容划分过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不够,单纯的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教授,学科设置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使得学科群优势得不到发挥。

3、学员培养忽视个性,缺乏弹性

从目前我国军校的管理环境来看,对学员的管理过于“苛刻”,强调千人一面、整齐划一,阻碍了学员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员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三、军校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变革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理念

我国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整体基础与素质的培养;注重眼前忽视以后发展;重视共性的培养,缺乏个性的锻炼等问题。要使军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将人才的培养同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开放教育与超前教育,全面推进军校的素质教育,推进军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理念是指导人行动的先导,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教育理念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关系

到人才培养的得失与成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如何突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是军事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军校教育改革是新的军事教育理念与旧的军事教育理念不断斗争的过程,是新理念不断战胜旧理念的过程,要想拓宽军事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就必须要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让学员树立起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灵魂的观念。

2 拓宽人才培养模式

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军校根据对军事人才的需要与质量标准,为学员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学员的能力、知识与素质结构相匹配。军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军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军队建设不仅要认真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更要针对我国国情,认真研究适合我军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变换思路、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加强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军特色的发展道路;其次要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基础。减少专业种类指的是,对于过细、过窄的专业,要认真调整,促进培养模式的科学化,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拓宽专业基础指的是能够根据军事专业的特点,根据职业岗位对象的特点,以不同型号装备的共性理论为根基,充分利用最前沿的军事知识,结合相邻学科的知识,使军校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与部队的需要相辅相成。

3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体的表现是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必然环节,是军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它涉及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要以解放思想为前提,同时要结合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各项课程进行改革。由于教员的教学方式千差万别,学员也各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军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想要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是不可能的,必须实事求是的进行合理变革。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课程的设置要用系统的思想进行优化,不能只是简单的对各科修修补补,而是要科学吸收当代学科发展的特征,重视学科间的渗透,对过时的课程与内容及时祛除;其次要完善教学体系。加强基层学科建设的同时,加强建设重点学科,努力培植新兴学科,推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将军事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军事人才。

4完善教学管理,改善育人环境

教学管理的实质是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优化教学过程,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的优劣与教学活动的运行与人才的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多年来,军校积累了许多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是,我国的军事教学管理中也存在很多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不符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军队中所讲的统一性与共性,指的是政治立场、着装与纪律等方面的统一,而不是指体力、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统一。个性需求要求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差别教育与精英管理,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军事人才。

5、推进军校考试改革,探索多元开放的考试模式

考试是一种基本的检测与考核的手段,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通过考试,教员可以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考试来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的军校考试存在过分夸大分数功能、范围过于狭窄、方式单

一、题型设置不合理、评分标准呆板等方面的问题,在考试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促进考试目的的科学化、内容的层次化、题型多样化、形式灵活化以及评判标准的合理化。

六、小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部队对人才需求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重视对知识结构多元复合化人才的追求,要求他们既善于实践、勇于思考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又要求他们具有优良的情商与和强健的体魄。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军校要综合利用各方面的因素,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刘清国、胡军涛、李莎澜;改革军校考试模式 培养创新型军事人才[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9-02 [2]龚正、杨荫、方芳;任职教育条件下科研促进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2 [3]曾艳;创新型人才在军校教育创新中的作用和素质要求[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第五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摘 要:创新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任务,但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03-02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因此,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也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当今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作为“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她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因而大学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战略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并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又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科学人文修养、个性心理以及健康的身体等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机制,从而从制度上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加快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 人才培养观念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表面上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而实际上则是理念和体制机制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各级各类教育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高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有力的保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启蒙和基础性作用。只有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相互衔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会取得实效。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定位不够准确,存在盲目升格现象,办学模式趋同,缺乏个性;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单一,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口径过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或者是有明确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但因体制机制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 人才培养模式抑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

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过于注重具体的环节和内容,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角色的深入研究,也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导致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教学内容的灌输,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易导致学科的分类割裂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三是重师道不重平等。我国尊师重道的传统导致学生不敢质疑、不敢评判,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乐于接受现状,最终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3. 人才评价制度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人才评价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素质、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进行的一种价值性衡量过程。人才评价具有了解人才、选拔人才、配置人才的功能,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指向标和导航仪。

目前,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专门知识或专业技能,高校采取的主要评价方式是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弊端:一是考试方法单一,一般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大,且以笔试为主;平时考核以学习态度为主,易流于形式。这种考核方式不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教考不分离,大多数课程考试试卷由授课教师命题,易造成师生主观发挥余地不足等问题,也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三是部分学生不能诚信应考,利用各种手段作弊,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使得考试的评价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也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思考

作为办在地方的省属医学院校,学校肩负着为我国中西部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1.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国际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确立科学人才观指导思想,我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真领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人人成长、人人成才,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全面、综合发展而又学有所长的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的整合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践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尊师”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评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上,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促进课程融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建立大学生自主学习中心予以保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格。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是整合资源组建自主学习中心。将学校现有的多类教学资源予以整合,组建师生自主学习中心,全面应用于师生开展各专业各课程的数字化网络自主学习。二是实现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效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验、科研创新的空间和时间,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三是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激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设探索性实验,加强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培养。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严格训练学生科研能力。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要求每个学生科研小组在统计源或统计源以上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一至两篇或参与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到位,学校主要采取如下改革措施:一是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遵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和学习的规律,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二是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医学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为标准,采取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方式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与相互衔接。三是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课程教学中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案(病)例式等教学方法,注重模拟技术、虚拟技术、网络技术与标准化病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意识。四是临床实践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为中心,以传统临床实践、模拟医学教育为手段,达到医德医风高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新时期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学校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培养、选拔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三是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采取非常措施,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

5.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学校积极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确立人才评价标准,积极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一是形成性评价改革。加大形成性评价改革力度,加强课堂提问、pbl表现、课外作业、读书报告或小测验等在评价中的作用,加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全过程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由以往占评价比例的10%~15%,增加至占评价比例的30%~50%。二是终结性评价改革。减少每门课程结业考试所占的比例,从原来85%~90%降至50%~70%;同时在考试命题中引入典型案例,加大对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三是临床技能考核改革。增加技能考核中的 osce考站,在实习技能考核和临床核心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中,引入 osce。四是职业态度考核改革。完善对职业态度的考核,增加新的典型案例和临床情境设计。

上一篇:企业安全知识答题竞赛下一篇:企业各部门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