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2024-04-08

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共4篇)

篇1: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从文化意象的取代与转换的角度进一步阐释视界融合的观点,从而揭示文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只有达到了视界融合,才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达到基本相同的.感受,进而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

作 者:李姝娟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5(2) 分类号:B804.4 关键词:视界融合   意象   取代   转换  

 

篇2: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当今翻译界对翻译的本质已形成大致统一的认识, 即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种语言活动;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国家的语言必然带有不同的文化烙印,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不了对译出语中出现的独特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处理, 使之与译入语自然融合, 引导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甚至相同的情感体验。

中国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文化意象, 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附加于客观物象的, 或者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赋予客观事物的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被反复使用, 久而久之, 便于此种客观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可分割, 形成固定的意象。有学者提出翻译两种文化中错位的意象可采取三种方法:修润、转换和重构。

对文化意象的修润可阐述为通过使用增词法对某一物象所具有的联想意义、引申意义及内涵等进行补充说明。如翻译下文: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今天上午11点15分, 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 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使用此种方法可避免翻译过程中文化意象的遗失, 使译文读者明白“唐宁街10号”有何寓意, 迅速理解上下文。除了有的时候, 因为必须增添足够的词语才能解释周全, 以致“本末倒置”, 并且造成读者阅读的不畅外, 修润倒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尝试。而转换与重构的翻译方法, 且以为无本质区别, 都是用译入语中的文化意象代替译出语文化中寓意类似的意象, 以期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共鸣。比如将“To shed crocodile tears”中的“crocodile”转换“猫哭老鼠”中的“猫”, 将“To laugh off one's head”中的“head”转换成“笑掉大牙”中的“大牙”等都可以使译文读者一看即明了。

应该说, 针对文化意象的翻译, 转换或重构的方法指名了正确的思维方向, 但是,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需探寻一个正确的标准, 树立一个合适的“度”。

2 文化意象的转换标准

转换文化意象必须以若不转换, 原文信息将无法传递给译文读者, 以致其形成错误的理解为前提, 否则原文的文化意象必然会出现缺损或者无谓遗失。看以下几个翻译实例:

2.1如汉语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反应的是中国南方以大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而英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如果英译时把“大米”这个意象转换成西方人熟悉的饮食文化意象, 应译为:“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这样翻译的后果会使西方的读者误以为中国人和他们一样是以面包为主食的。所以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红楼梦》时对这一习语的翻译就是“Even a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bread.”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 这样的翻译不仅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 同时也是向他们介绍闪烁中国文化色彩的语言, 以及富有汉民族色彩的饮食文化。

2.2英语中有一习语“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对这一习语的翻译很多人赞同使用套译法 (从文化角度看, 与转换文化意象同) 译成汉语习语: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一译法甚至被选入翻译界某一权威人士编撰的翻译专业的教科书, 足见其普遍性。然而, 这样问题所带来的问题是:西方盛行基督教, 无“和尚”这样的宗教文化形象, 如若将“boy”替换成“和尚”, 那么中国读者会不会认为西方的教徒头上也顶着九个戒疤, 整日里参禅打坐, 苦读佛教呢?

2.3将转换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如入无人之境”的是电影翻译领域对原版影片对白的翻译。在翻译文化意象时, 电影台词翻译固然有商业因素的考虑, 以及口型开合和节奏等诸多限制, 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 但是过于自由的发挥却不能讨好日益成熟和理智的观众者。以最近上映的《美食总动员》的大陆公映版为例, 诸如“葵花宝典”、“你居然敢在灶王爷头上动土”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不绝于耳。其中, 小鼠大厨指挥人类朋友Alfredo Linguini烹制出的第一道法国大餐竟被翻译成“夫妻肺片”这一著名川菜。影片提到这一道菜时, 画面中出现的是某个人物的后脑勺, 所以, 翻译这一菜名决无口型的限制, 那么翻译成“夫妻肺片”所谓何来呢?为博观众一笑吗?影片中这个菜同样是用牛的内脏制成, 但是调料和现实中的夫妻肺片相差甚远, 菜式的样子十分精致和小巧, 看上去像个小蛋糕, 可是男主角在片中的一段台词 (“为什么这个菜的名字这么难听, 为什么要叫夫妻肺片呢?这会让人联想到肺炎、肺结核和肺癌。”) 却被成都观众质疑有损夫妻肺片的声誉。这一译例可看作最失败的转换法运用。

从以上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意象在翻译中如何转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张培基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举了一个例子

When they met again, each had already been married to another.

原译:他们重新见面时, 一个已是“使君又妇”, 一个已是“罗敷又夫”了。

改译:他们重新见面时, 一个已是有妇之夫, 一个已是有夫之妇。

《教程》给出的修改理由是“‘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出自乐府民歌十三首的‘陌上桑’。诗句叙述太守使君对采桑女罗敷举动轻浮而遭到严词斥责, 原译引用这句诗, 不但增加了一些原文所没有的含义, 并且把浓厚的汉语民族色彩加到译文中去, 与原作上下文格格不入。”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而引申开去, 将“是否带有译入语文化中特有的形象”作为规范文化意象转换法的依据, 如果译文中出现了译出语中没有的形象, 则放弃使用转换法。

3 结论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立足于本国读者, 从便于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 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文最相似、最贴近的、易于本国读者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翻译。但是, 翻译有时不单单是“译意”, 它还有责任尽量完好地传达译出语的文化内涵, 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意象, 使得交流完满、真实。谢天振 (1999) 先生所说的下面的两点可以是最好的总结:“一是译者的责任, 即译者不应满足于传达原文化意象的一般意义, 而应把尽量大可能传达原文的文化意象也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二是对读者的信任, 即译者相信读者随着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随着读者接触到的外来文化日益增多, 今日的读者有能力接受带来外来文化印记的各种文化意象, 不仅如此, 他们对于外来的文化意象还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因此译者大可不必越俎代庖, 徒费心力地把面包改做成馒头塞给读者。”

摘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者类似的感受, 在翻译的过程可对文化意象作适当的处理甚至将译出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成译入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 但是, 转换必须有正确的标准导向, 否则, 将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误导译文读者。

关键词:文化意象的处理,重塑,尺度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91-94.

[2]杨自德, 王守芳.谈翻译与文化意象的遗失[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7:45-49.

篇3:语际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取代、转换与视界融合

一、切换原则

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 汉语是象形文字, 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 这对电影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 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在片名翻译中体现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是电影片名翻译的重要任务。80年代初英国电影Red Shoes在第一次播放时被译成“红舞鞋”本也无可厚非。此片主要讲述了英国一名芭蕾舞女演员面对爱情与事业而不能作出正确抉择, 最终走向断崖的凄惋故事。尽管“红舞鞋”正确无误地译出了英文的原意, 也紧扣剧情, 但直译的平铺直叙, 没有更深的寓意。观众如果光看片名, 确实难以激起任何联想的波澜。80年代后期, 在一次外国优秀影片巡回展的大幅广告上Red Shoes这部英国影片片名被译成了“红菱艳”, 细细品味“红菱艳”这一译文, 译者把那双纤巧的红舞鞋比作了中国观众妇孺皆知的红菱。它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娇艳迷人, 特别是那两只弯弯的红菱角, 犹如中国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虽然小巧, 但凝聚了多少女子的血泪, 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红菱艳”这一片名隐含穿着如红菱般舞鞋的舞女艳丽却薄命。译者把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意象“红菱”注入其翻译中, 从而成功地重构了一幅为广大中国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

二、重构原则

文化意象的重构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 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 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 乍一看, 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 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容易产生的误解, 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的意义在于它能及时有效地用译文与观众沟通, 取得使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 由此来吸引广大的影迷, 创造译制片票房纪录的新高。仔细认真研究电影翻译中运用文化意象重构等翻译手法的成功例子, 会不时令人拍案称奇。如:Nicoand Dani (《西班牙处男》) 、The Wedding Planner (《爱上新郎》) 、The Others (《小岛惊魂》) 、Cast Away (《荒岛余生》) 、Little Nicky (《魔鬼接班人》) 、Of Mice and Men (《芸芸众生》) 、Kate and Leopold (《隔世情缘》) 、The Mexican (《魔枪》) 、Glitter (《明星梦》) 、Serendipity (《缘分天注定》) 、In the Bedroom (《不伦之恋》) 、Rebecca (《蝴蝶梦》) 、Annatasia (《真假公主》) 、Cleopatra (《埃及艳后》) 、Deuce Bigalow (《如鱼得水》) 等。

三、“留白”原则

绘画艺术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 它是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 以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给欣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艺术美感。这一手法在多个艺术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当它应用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时, 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片名时注重“留白”, 留给观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观众自己去“填充”“补白”, 给观众以想象、回味甚至创新的余地。浪漫喜剧影片Pretty Woman曾出现了《麻雀变凤凰》和《风月俏佳人》两种译名, 这两种译名都体现了文化的转换原则。但《麻雀变凤凰》显得缺乏文采与想像, 《风月俏佳人》这一译名则可以使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风月”指男女情爱;“俏佳人”指的是片中女主角聪明漂亮、性格可爱的妓女维维安。影片讲述百万富翁与街头妓女的爱情故事, 剧情自然、结局美好, 并不低俗。这一译名可以调动起观众的形象思维, 启发他们联想, 激发他们的观看欲望。根据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直译就是《麦迪逊县的桥》, 这样的译名是无法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的, 译为《廊桥遗梦》, 令人回味无穷。桥在各种建筑中似乎最能引发浪漫联想, 从古至今不断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桥边发生, 西湖的断桥、绍兴的春波桥、陕西的蓝桥、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徐志摩的“康桥”无不如此。长“廊”一样的桥象征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遗”代表着失落和遗憾;“梦”告诉我们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只能是一种梦想。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现实击败了浪漫, 将更多的思考留给了观众。片名中的每一个字都可以引发无尽的联想, 给观众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白”是一种智慧, 也是一种境界。

四、审美原则

“意美、音美、形美”是诗词翻译中的“三美”原则, 这种原则完全可以用作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原则。片名的意美是指片名通过词汇的联想意义或构成词的词汇内涵组合烘托出一定的意境,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在观众心目中产生美感, 让观众乐于接受。A Walk in the Clouds是一部充满了拉丁风情的爱情影片。片中薄雾笼罩的葡萄园宛如仙境般使人迷醉, 美丽如画的景色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浪漫的气氛之中, 在美妙的田园风光中发生的爱情故事自然也格外地浪漫感人。导演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拍摄方法, 更使影片充满了拉美梦幻现实主义的风情和韵味。片名译为《云中漫步》, 寓无限于有限, 在观众心目中激发起情景交融、生机盎然的艺术形象, 又在具体意象间蕴含无穷无尽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 与影片浪漫的剧情完美契合, 意深境远。同样, 抒情散文风格的影片A River Runs Through It译为《大河之恋》;经典爱情影片Sommersby译为《似是故人来》;浪漫喜剧You’ve Got Mail译为《网络情缘》;哈里森·福特主演的Sabrina译为《情归巴黎》等都是意美的精彩体现。片名的翻译还要注重体现形美, 力求吸引观众, 留下深刻印象。间谍片中的经典之作Mission:Impossible译为《碟中谍》, 第46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The Sting译为《骗中骗》, 译名结构严整, 体现了均衡这一形式美的法则,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音美指影片译名节奏分明, 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 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歌舞片Singing in the Rain译为《雨中曲》, “雨”“曲”押韵, 韵律和谐;上文提到的《碟中谍》《骗中骗》和四字格译名等译例都是音美的体现。

五、结语

“译出语言词汇可能表达一个完全不为译入语言文化所知的概念, 该概念或抽象或具体, 可能与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甚至某种事物有关”。由此可见文化翻译之难。影片是生活中或实或虚的反映, 体现电影内容的片名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 给翻译造成困难。翻译是从一种语言符号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符号的再创造活动。翻译的实质, 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不可否认, 当前片名在这种文化意象转换的过程中, 因各个译者自身水平、经验、审美观点不同, 译名质量自有高低之分。译者应立足于观众, 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 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片名翻译。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3]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3]肖陆锦.英语影片名汉译技法探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1.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5]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3) .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篇4:经济全球化下商标翻译的视界融合

一、商标的定义及作用

商标是识别商品的或服务项目的标记,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标本身对消费者就是一种广告, 同时又是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核心内容。商标的广告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使用带有商标的商品的改组、用途、质量等特征,在顾客头脑中留下质优价廉的好印象,并把这种印象在其他消费者中广而告之;二是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的广告宣传活动,使得还没有使用过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对商品商标产生好感,以诱发产生消费欲望。所以,正像人们所比喻的,“商标是商品无言的推销员”。一个精心设计的商标名称, 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有益于商品销售的联想。以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为例,“可口可乐”给人以“味道好极了和好运相伴”的联想,其广告宣传作用十分明显。

二、关于“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里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解释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的哲学和文化思潮,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伽达默尔在继承了海德格尔基础上,深化了对理解的认识,将本体解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解释学,从而将解释学推向兴盛。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而他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我们在论述译者地位彰显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他的“视界融合”这一命题。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概念道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实质,即在翻译中,译者应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界,从而领悟作者的本意。(谢天振,2000∶55)可以看出,译者不可能像传统翻译理论要求的那样,抛弃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异己的视界。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因为两种“视界”的融合不可能达到全方位的契合,所以翻译过程亦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文本间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当然,“视界融合”的过程,不会是一种平缓的过程。而是两种视界的强烈碰撞、冲突和排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己特有的视域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决定。也就是说,必然要对原文文化进行过滤。在过滤的时候,是抛弃自己特有的文化观,向原文化靠拢,还是把原文文化的意象归化为译语文化意象,需要译者积极地进行取舍。而取舍的过程就是向目的语的读者靠近的过程。商标作为特殊的文本,就是靠近消费者的过程。

三、视界融合下商标的翻译

在翻译商标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考虑到语言的转换问题,还必须考虑到文化,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不但要准确的传达商品信息和品牌,还要在二种文化之间,作文化的宣传代言人和文化的调和者。

1. 以感染消费者争取消费者达到“视界融合”

商标是一个多层面的图式结构,它不是独立存在,它的意义是靠近消费者,使消费者有购买的冲动。所以,译者在翻译商标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存在。如,大家熟悉的洗发水“飘柔”(Rejoice),它的本义是高兴,但是由于是一款洗发水,我们翻译成“飘柔”,让消费者在看到商标时,就会想到如果使用该产品自已可能会拥有一头又飘又柔的秀发,心情自然也就高兴起来。著名饮料“雪碧”英文商标为“Sprite”。“Sprite”是“调皮鬼”的意思, 西方人觉得这个名称好玩, 喜欢购买, 但中国人会对它望而生畏。译者独具匠心, 大胆将“Sprite”作音译处理, 以“雪碧”二字传神。雪:洁白, 冰冷;碧:清纯, 玲珑剔透。合起来使人感到玉洁冰清。尤其在炎热的夏季, 消费者一看到“雪碧”二字顿会从心腑中透出一股清凉, 购买欲望也随之而生。此外还有雅芳(Avon), 潘婷(Pantene),佳洁士(Crest)等。

2. 以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达到“视界融合”

由于商标的创作向来追求新,巧,美,从而能吸引大量的消费群体。如,耐克(NIKE)在开始时,有人翻译成“娜姬”,但是由于中国人喜欢东西物有所值,结实耐用,所以,耐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译文,结实,耐穿。很是迎合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帆船”牌地毯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 曾一度被译成Junk, 结果在美国市场上销量很小, 无人问津, 因为Junk在英文里除了有“帆船”的意思之外, 还有“垃圾”、“破烂”的意思,有谁会愿意买一堆垃圾回家?后来更名为Junco, 销量明显上升由此而来可见商标翻译的成功与否对于商品销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著名电脑品牌联想,如按字面意思译为“association”则显得平淡无奇,而译名“Legend”的字面意义“传奇”虽然与“联想”不能完全契合, 但是却赋予原文更为深刻的意义,“有联想才能创造奇迹”这更体现出“联想”的企业文化。

3. 以尊重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特色达到“视界融合”

“金刚”一词, 在佛教中指佛的侍卫、力士, 因手拿金刚杵一种古代印度兵器而得名。在中国人心目中, 金刚不仅力大无比, 而且武艺高超, 敢斗魔妖, 其形象是少年儿童心目中的偶像, 所进口的玩具Transformer“变形金刚”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 又极具民族特色。译者在翻译该商标名时, 巧妙地将“Transform+er”与“变形”对应起来。另外一个美妙的译名就是美国的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 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这一词直接来自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的《清平调三章》中的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揽露华浓”。这个译名引经据典, 充满了汉文化色彩, 同时音义俱佳, 极具名贵高档化妆品的魅力。

四、结语

研究商标翻译具有现实意义,商标既是一种文字符号,又是一种经济符号。一个品牌能否打响,能否让消费者接受,决定该品牌今后的命运。新颖,独特,有创意的商标名称,能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所以,作为翻译过程中,贵在做到生产者,译者和消费者的视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创作出更多的优秀商标名称,在激烈的国际商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彦博:谈谈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2]贺川生:商标英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陈振东:浅谈英语商标翻译.上海翻译, 2005

[4]顾建新:论商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浙江大学报, 1992.2

上一篇:时代花园社区下一篇:社会工作问卷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