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在中英文化中的比较与翻译

2022-09-10

1 红色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同一性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对颜色的认知, 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人类对颜色的认知, 具有很明显的共同之处。反映在语言上, 就是虽然各种语言表达颜色的词汇数量差别较大, 但是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 如黑、白、红、黄、绿、蓝等, 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 具有一致性;同时, 我们对基本颜色的概念认知也非常相似, 就“红色”来说,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 红色总是和鲜血联系在一起, 被称为“生命的颜色”。同时, “红色”还经常使人联想起熊熊燃烧的火焰, 给人以温暖、希望以及家的感觉, 于是在人类社会中, 红色便具有了代表生命、激情、爱情和喜庆等一系列普遍性的象征意义。这在崇尚红色的中国自不必说, 即便是在西方英语国家, 也是一样的。例如, 英语中就有“a red-letter day”这样的短语, 意思是对于自己来说特别的、值得纪念的日子, 比如,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走进婚姻殿堂的日子等等;“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则表示隆重的欢迎, 源于外交活动当中对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 铺红地毯的场合越来越多, 并不仅仅限于国家领导人来访, 在人们日常的一些活动中或针对普通的人也可以铺上红地毯以示隆重, 比如公司开业剪彩、结婚典礼或其它一些重要的场合。除此之外, 在西方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当中, 红色具有积极象征意义的例子还有很多, 例如, 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在其著名诗篇《一朵红红的玫瑰》当中, 把自己的爱人比作一朵红红的玫瑰, 这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当中的经典, 几百年来一直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红色的玫瑰也因此成为甜蜜爱情的象征。据此, 我们可以说, 由于人类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 我们对红色的概念认知都具有同一性, 而并不像有些学者所过分强调地那样, 红色在中国完全是一个褒义词,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则完全是一个贬义词。

2 红色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性

尽管红色在象征生命、爱情和喜庆等基本概念意义方面具有普遍性, 但作为各民族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多的时候会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 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

以红色为例, 由于中英各国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使得我们在面对同一种色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做出不同的主观联想, 也使得我们在进行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时, 会产生一些障碍和误解。在中国, 红色又称为“中国红”, 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基本色, 历史上又称为“赤”、“朱”、“丹”、“绛”等, 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颜色。红色也是汉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的一个颜色词, 多数情况下都和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象征着权威和尊贵、热闹和喜庆、美丽和健康、成功和兴旺以及进步和革命等积极意义。例如, 在中国, 政府下发的重要文件标题要使用红色字体, 称之为“红头文件”;春节时家家户户要贴红春联, 挂红灯笼, 小孩要收“红包”;结婚时要贴红“双喜”, 点红蜡烛, 新郎要戴大红花, 新娘要穿红衣、顶红盖头等等, 凡是和热闹、喜庆有关的场合都是以红色为主, 无不体现出红色在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独特内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伴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象征革命的“红色”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偏爱融为一体, 红色也因此成为进步、革命、忠诚以及社会主义的象征, 如“红旗”、“红军”、“红色政权”等等。“红色”已经成为“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代名词, 它已经完全融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 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相对, 在西方英语国家, 红色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西方人眼里, 红色更多的是和鲜血、斗牛士所用的红布等客观上与红色联系紧密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红色也因此成为“血腥”、“暴力”、“危险”等的代名词。正如白色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忌讳一样, 红色在西方也是人们极力回避的一种颜色。尤其是近代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资本主义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出于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故意丑化、污蔑和诋毁社会主义, 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描绘成洪水猛兽、人间地狱。这样一来, 代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红色”在西方社会也因此更加不受欢迎, 人们甚至对它充满了恐惧, 唯恐避之不及。正是考虑到“红色”在中英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英国汉学家霍克斯 (D a v i d H a w k e s) 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 为了使译文符合英美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避免在西方读者中间产生一些误解和不快, 在翻译小说的题目时使用了小说曾经用过的《石头记》作为书名, 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而不是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那样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而且霍克斯还把小说原文中有关“红”的词语用英语的“golden”、“green”等其他和汉语“红”具有类似联想意义的颜色词来代替, 无不体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3 红色在中英互译中的灵活性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中曾经说过:“他 (译者) 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而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Eugene A·N i d a) 也认为,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 双文化的能力甚至比双语言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诚如其言,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意义的转化过程, 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的传递, 撇开了文化谈交际与翻译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正是因为中英之间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 要求我们在进行与“红”有关的翻译与教学时必须把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根据中英语言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翻译。

首先, 当中英文颜色词表达相同的概念并且在词义上对等时, 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 例如, red blood cell红血球;red carpet红地毯;red card红牌;赤字red ink/figure;红卫兵Red Guards;闯红灯jump a red light;其次, 当中英文表达相同的概念, 但在词义上不对等时, 可以采用替换翻译的方法, 也就是用本民族习惯的方式来表达。

4 结语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提出过著名的“冰山原则”理论,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 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是如此, 语言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民族文化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我们要以“红色”为例,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深入发掘这些巨大的文化宝藏, 取长补短, 为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服务, 为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服务。

摘要:以“红色”为切入点, 比较和分析“红色”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异同, 深入探讨其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以减少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产生的误解和摩擦, 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为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红色,语言,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5]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 1984 (1) .

上一篇:浅谈测绘工程技术在不动产测量中的实践应用下一篇:论述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