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2024-05-05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共8篇)

篇1: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学校宿舍管理新模式探索

——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摘 要:大学生宿舍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其管理成效关系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融入宿舍管理中,对于净化校园育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培养合格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剖入手,以重庆文理学院对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例进行论述,关键词:大学生 宿舍 管理 探索

取缔楼幢管理,实行区域统管 所谓楼幢管理就是每幢楼一位生活老师。这种管理模式将一个生活社区划块管理有很大的弊端,且多数生活老师将自己的工作职责看成是管好学生保平安。其实不然,在大学生生活区。最主要的是思想渗透,这就要求生活区的辅导员要具备知识,修养,资质,要能够做好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度。耐心,公平地处理好生活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多交流,常沟通,日复一日,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但据目前我国大学生宿舍区的管理情况来看,具备这种师资条件的大学生生活社区很少。根据本人近两年在大学生生活区工作的情况来看,要管理好一个大学生宿舍区,最好还是区域统管效果较好。整个生活区的卫生,文化,安全等都是统一管理模式,几千人左右的宿舍区由3到4人按分工管理,这样的效果真的很不错。当然这几名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许多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学生宿舍由后勤公司进行管理,从管理权限来讲,他们只能对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过程中的财、物进行管理,对学生住宿进行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住宿环境,而对学生行为管理权力十分有限,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当中出现的违反学校纪律但对宿舍或公寓设施没有任何影响的行为时,出现有时想管,但不敢去管;有时该管,但不愿管。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学生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与后勤集团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当中的“两层皮”。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区(宿舍)文化氛围,寓思想教育于宿舍文化建设之中。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通过在学生公寓设置宣传橱窗或宣传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竞赛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最佳床头设计活动”、“宿舍装饰比赛活动”、“我爱宿舍”征文比赛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提升学生公寓的生活品位,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的开展。

一、齐抓共管,做到服务、管理、自律三线合一。

齐抓共管,提高文明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学生宿舍的管理,是一个需全校多方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学生宿舍管理好,做好学生宿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后勤公司或学校的某个部门,只

有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做到密而不疏,管而不漏。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线”。学生公寓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建立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和民主监督机构,让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在宿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才能最终达到管理目的。

二、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

把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和途径,合理确定分值,使考评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等部门参与,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外,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友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公布出每学期成绩,作为思想品德课成绩的一部分。

三、积极推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

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积极探索在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的具体形式。既可以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也可以根据公寓规模的大小,以一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宿舍”,设立“流动红旗”,张榜公布学生党员名单,让其身份公开化,建立双向的监督机制。

总之,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篇2: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一、总 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下称“省级教改课题”,可简称“省教改课题”)的管理,进一步推动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教改课题,是指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在构建全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批准立项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它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是全省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条省教育厅对省教改课题进行综合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四条高等学校要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指导、管理工作纳入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计划,为教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对教学研究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奖励。

二、申报与立项

第五条省教改课题主要范围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的研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分重点课题(含招标课题)、一般课题、经费自筹课题3类。3类课题中的重点课题应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领先理念,采用现代科研手段,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影响面广,推广价值大,社会效益好,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攻关研究项目。另外,教育决策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以省教育厅特别委托课题的方式,单独立项。

第六条省教改课题每年申报1次,申报时间一般在当年五月份。自省教改课题立项指南发布之日起受理各高校的课题申报,受理期限为1个月。高校在申报课题时,应确保教学第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比例占申报数额的80%以上。

第七条申请省教改课题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

1.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2.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较大的作用;

3.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

4.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效益,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推广价值;

5.课题论证充分,目标明确,研究计划可行,研究方法科学,经费预算、人员组合合理,具备按计划完成研究任务的各项基本条件;

6.为了体现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应用性特点,发挥课题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作用,课题研究时间一般应不少于2年。

课题研究时间从批准立项的时间开始起算。

第八条为了保证省教改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申请人一般应是承担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他人员须有2名相关专业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推荐,推荐函包括课题的选题价值、队伍情况、科研基础、科研条件保障、成果预测等内容。省教改课题实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主持人仅限1人,一般课题及经费自筹项目参研人员原则上限定在 5人以内(含主持人)。

鼓励各高校发挥学术团队或教学团队进行项目研究的集体攻关,以教研室、课程组等团队形式申报课题。

承担有省教改课题研究任务者,在其主持的省教改课题通过结题鉴定后,方可申报下一的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同时申请2个及2个以上课题。

第九条各高校根据省教改课题的性质、目标和本校的实际,对申报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和初评程序进行初审,确保推荐质量,并按照规定的要求上报到省教育厅指定的地点。

第十条省教育厅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聘请省内高等教育学科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专家,对各类课题分组评审,初选出立项项目并提出立项意见。为了保证课题立项质量,课题立项评审实行“盲审制”,评审组成员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初审的课题的立项论证活页(活页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等带有身份意义的文字)进行匿名初评,并按照评审组的赞成立项率决定立项与否。

第十一条省教育厅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形成立项意见和研究经费分配方案,报厅领导审批后公布立项项目。

三、过程管理

第十二条省教育厅高教处是省教改课题的管理部门,负责省教改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高校应明确具体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

第十三条 实行资助课题开题报告制度。开题报告书主要就课题研究的目标、思路、内容与方法,以及研究计划等进行报告。具体操作办法授权学校课题管理部门制定。

自筹课题可参照执行。

第十四条建立课题中期报告制度。自获准立项之日起、满1年以上时,课题主持人应向学校课题管理部门提交研究报告,并填写《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书》,其内容可作为课题经费使用、晋级晋升时课题认定的依据之一。

高校应将实施课题中期报告制度作为帮助和督促课题组实施研究计划、安排课题经费、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标的主要措施。

第十五条课题实施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必要时,课题管理部门可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进度,课题组成员参加研究的情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等。

第十六条 课题进行中需对研究计划、主要人员作重大调整、变更或有其它重大变化的,由课题主持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签署明确意见,报省教改课题管理部门批准。课题主持人不能履行研究职责的,所在高校应采取措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继续进行,并及时报告省教改课题管理部门。

四、结题鉴定

第十七条实行研究成果实践应用与检验制度。其中,理论性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时间一般应在半年以上;实践性课题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时间一般应在1年以上。

课题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时间的计算,理论性课题从该成果合法发表或按合法的学术组织正式采用、交流之日起算;实践性课题从研究成果被院系、学校、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政府机关或其它学术组织正式采用、交流之日算起。

第十八条完成课题任务后,课题主持人根据课题申报书设定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向学校提出结题鉴定申请;省教育厅

委托江西省高教评估所受理各高校课题结题鉴定申请,如果一所高校申请结题的课题数量较少,可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与其它高校的结题工作合并进行,或交由省高教评估所组织进行。省教育厅不直接受理课题主持人的结题鉴定申请。

课题主持人申请结题鉴定时应按照以下顺序提供材料:封面、目录、课题申报书(其中1份为盖有省教育厅课题主管部门“同意立项”公章的原件)、课题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成果附件(含必备的《研究报告》)、结题鉴定表。课题组还应起草《结题鉴定自评意见》。

结题鉴定表单独装订。

第十九条为了确保结题质量和专家评审意见客观、公正,结题鉴定方式一般为会议鉴定。课题组所有成员原则上需到会陈述、答辩。专家组成员由3~5名专家组成,校外专家应占2/3以上,专家组长由校外专家担任。校外专家由评估所聘任,校内专家由学校提名,评估所认可。结题鉴定费用由所在学校或课题组负责。

第二十条课题成果通过鉴定后,由省教育厅负责终审工作。终审合格的,颁发统一印制的《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证书》。对初次评审不能通过鉴定结题的课题,可暂缓结题,待提交相应成果、完善材料、符合条件通过鉴定后再办理结题手续。

第二十一条每所高校每年组织课题结题鉴定的次数一般为2次(6月、12月)。省评估所根据各高校申请结题鉴定的情况,汇总后上报省教育厅,以确定集中结题的工作计划。

第二十二条实行课题结题鉴定结果复审制度。课题组如对专家结题评审意见有异议的,可提出课题结题复审,由省教育厅高教处重新组织专家评审,并原则上以复审意见为终审意见。

第二十三条实行课题研究成果公示制度,通过结题鉴定的课题成果将通过江西高等教育网等媒体相应栏目等方式进行公示,同时实行课题研究及专家结题鉴定警示制度,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课题承担人员及不负责任的课题鉴定人员,将给予警示。

第二十四条实行重点、招标项目结题鉴定的评价意见的公示制度。

五、成果应用推广

第二十五条对推动教学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应用研究,课题主持人、承担高校应向其他高校和社会组织推荐,促使省教改课题发挥效益。

第二十六条对深化高教改革,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的课题成果,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宣传和推广。

第二十七条省教育厅不定期对通过结题鉴定的教改课题成果进行汇编,并召开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成果报告会,及时发布研究成果信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优秀教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运用。

第二十八条省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论著、论文等)公开出版(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注明(标明)课题类型。

六、附 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条省教育厅以前发布的省教改课题管理规章文件中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的规定为准。

第三十一条各高校根据本办法制定本校相应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备案。

篇3: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信息素质能力,信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方法,途径

1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是高层级人才必备的素质, 也是高等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当前, 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大批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和培养的模式正在实践, 各种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的新思维正在创新, 正在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加速与保障作用。

2 高等院校常见的信息素质能力教育培养模式

2.1 渗透模式

信息素质教育的渗透模式, 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信息素质教育, 通过媒体信息处理、网络课程设置、形式多样的宣传等方式展开。媒体信息处理的寓“信息素质教育”于“娱乐”、网络课程的学习引导性、宣传活动的感召力, 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 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相关知识提高自己获得信息的能力。

2.2 单一模式

单一模式主要是通过开展新生教育培训、网络培训等方法来实施。通过新生教育培训可以激发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 使大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信息素质培养。而网络培训的形象性、交互性和个性化服务, 能使大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电子论文和报告,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档案, 利用网络和电子邮件进行文件收发和信息交往, 加强信息交流, 提高学习效率。

2.3 选修课模式

选修课模式教学内容的主线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思路和方法, 其教学设计主要在于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 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使之迅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技术。

3 存在于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典型性问题

当前, 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处于不断实践和积极探索的时期, 高等院校已经看到了信息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 将信息素质教育列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受到内外的因素和局限性影响,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实际性典型问题。

3.1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没有充分的实践和应用,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将会出现分化, 即, 在同样的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要素的背景下, 由于个人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存在差异, 进而会导致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出现效果与成绩上的巨大差异。当前, 高等院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在实践上存在被动灌输,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 学习主动性不足, 没有形成信息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 最终形成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出现形式化的倾向, 使学生缺乏对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兴趣, 失去了信息应用、加工、收集和开发的兴趣与愿望。

3.2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意识落后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和管理意识作为核心, 特别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料的途径变得逐步高效和多样, 为了适应这一实际,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应该更新相关的观念和意识, 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很多高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信息素质教育抱有牢固的传统观念和意识, 出现对信息素质教育认知能力不足, 产生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漠视, 进而出现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难于取得对学生综合发展的支撑。

4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素质教育已经是高等教育和大学院校的共识,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和能力绝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 要以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中心, 建立起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和保障体系, 集合社会、教育、课程等各方面资源, 创建出新式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模式, 从实质上和功能上做到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当前高等院校可以在如下的方面入手, 探索学生信息素质提升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4.1 建立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于高水平人才的长远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价值, 实现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 应该开辟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当前,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利用新措施和新途径解决教育和教学过程中随机性大和偶然性高的特点, 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创新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传统分散而零星的信息素质教育要做到统和, 以专业性、系统性的新途径来实现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变革。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新途径的建立要以专业化、大众化为基础, 以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以各课程和各教师的有效整合和合作, 使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在教学、内容、课程上得到创新, 进而形成更好进行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4.2 建立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在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认知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 通过高等院校信息教育来提高对信息的认知和信息素质;二是, 通过自身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提高自身的信息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在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基于这两方面的特点, 要坚持以理性认知和规范教学为基础, 结合高等院校的信息获取和利用实际, 以相互结合的方式创新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在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看到理性认知和感性实践的相互关系, 既要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对信息素质的正确理解和完整理念, 同时也要加强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认知, 以信息实践和信息体验为主, 建立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为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和支持。

4.3 建立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要建立起新的模式, 要以信息素质为核心树立教育和培养的原则, 以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将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落实到高等院校各项教育和活动之中。要树立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崭新意识, 将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等院校教育的体系之中, 使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能够真正为高等人才的发展服务。要加强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 其中应该重点做好高等院校信息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将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列为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必修课程, 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策略的发展来完善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学体系, 达到对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综合教育。应该加强高等院校信息素质的相关文化建设, 要在高等院校氛围内将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融入到高等院校文化的氛围之中, 取得高等院校信息素质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不断推进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改革, 要从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外两个方面入手, 使高等院校学生能够通过各种信息素质教育达到能力的提升, 在有效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基础上, 完成高等院校学生教育和发展的系统性目标。

5 结语

信息化是21世纪的标志, 高等人才通过信息素质能力的提升不但可以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 而且也能够加速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 高等院校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意识和完善的信息素质发展观念, 以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基础, 推进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综合发展, 在激发现代信息意识, 唤醒现代信息觉悟, 建立信息智慧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信息素质取得持续性的提升, 进而满足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使之成为应对人生、市场和就业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申彩虹, 李腾波.高校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建构[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9) :89-92.

[2]冉小明.试论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中的能级效应[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3, (6) :58-60.

[3]回雁雁, 周雪虹.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高校课程体系的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10, (2) :124-131.

[4]陶海宁, 高景祥, 朱伟珠.基于知识视角的专业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6) :58-61.

[5]李桂贞.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3, (3) :83-85.

[6]黄国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建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6, (2) :139-141.

篇4:浅议中职学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关键词:中职学生;档案管理;改革

前言: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等都一一的呈现在学生档案中,是学校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依据,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拔合适人才的凭证。但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学生档案“弃档”、“死档”现象十分严重,其根源在于中职学校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管理不当。

一、中职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且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当前,从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看,明显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职学校在管理上更注重的是教学质量与效率,当前改革的核心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殊不知,学生的各项表现均在档案中,而档案是学生与社会用人单位接触的第一道“门槛”。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不重视,致使中职学校一直尚未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很多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岗位,进而无法落实相应的管理责任。

(二)档案收集、整理工作无序化

首先,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录取学生后没再办理调取学生初中档案的手续,只能从入学后开始建立学生档案,一定程度上造成“断档”现象。其次,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上,由于学校的不重视,档案在收集的过程中长期处于分散的管理模式下,各部门分别负责自身的档案管理内容,但是很难做到及时上交归档,经常出现档案丢失、破损的现象。且档案在填写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无法突出学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档案的整理工作上,一方面因上交不及时而使学生档案内容不全,另一方面整理工作开展不到位,经常出现学生档案积压的现象,无法实现对有价值信息的集中整理,进而降低了档案的服务功能。

(三)档案的服务功能无法发挥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通常都实施密封保存,如果学生个人有需要,需要通过批准才能启封,很多学生都不能够熟知自己档案里面到底都有什么材料。与此同时,这种保管形式也使得在档案的利用上极为不便,没有用人单位愿意花时间来查看本来信息价值就不大的学生档案。进而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弃档”、“死档”现象自然就见怪不怪了。

(四)相关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能力不足

中职学校当前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基本上都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进而无法实现对档案的科学化管理,加上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没有时间与精力来实现对档案的有效管理,也就无法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此外,有的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在管理上责任心不足,致使学生档案无序化。

二、中职学生档案管理改革的途径

(一)强化对学生档案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

首先,要想确保中职学校学生档案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实现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就需要从思想上强化学生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而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做好相关的教育宣传工作。其次,要求中职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分散、无序化的现状,需要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来实现对档案的集中化、科学化管理,从而明确落实档案管理责任,督促各部门做好学生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而为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打好基础。

(二)充分开发学生档案的价值,以实现档案的服务功能

针对当前中职学校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学校在重视学生档案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对档案的开放式管理,进而实现档案的服务价值与功能。只有实现档案的开放式管理,才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到自身在校期间的实际状况,进而针对不足实现自我的完善与提高;也只有实现档案的开放式管理,才能使中职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也只有这样,社会用人单位才能将学生档案作为有效的选拔人才的凭证,进而使档案为学生的就业服务。

(三)实现学生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随着将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中职学校要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档案管理的模式,从而为学校档案管理改革、甚至是学校的整体改革开拓创新。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管理质量与效率,并能够实现档案的高利用率,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弃档”、“死档”现象的发生。

(四)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

面对当前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中职学校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使其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计算机档案管理模式下的操作技能等,另一方面,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承担起自身管理工作的责任,真正的为实现学生档案的有效管理、发挥学生档案功能与价值贡献出自身的力量。

总结: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现状,要想提高学生档案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弃档”、“死档”现象,就需要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充分开发档案的利用价值以拓展档案的服务功能,并在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以确保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档案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晓华.浅谈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与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5(27):23-25.

[2]张春杏.浅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改革——从人事档案的弃档、死档现象谈起[J].人力资源,2011,11(02):56-58.

篇5: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专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职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培养目标与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教学,理论课程相对简单,更加偏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实习指导以及实训实操的开展;二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更加有针对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与本科高校有着本质的区别,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通常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往往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性质,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更多的是从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社会需求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导向;三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更加突出,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加敏感,其教育教学中往往以培养生产型、服务型一线人才为核心目标。

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形式单一;二是办学特色不突出;三是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形式单一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而展开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1.小学—初中—高中—高职(大专);2.小学—初中—中职—高职(大专)。从上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就为自己的学生生涯画上了句号,很难继续深造。高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给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二)办学特色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等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当前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情况,甚至直接照搬照套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偏离了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三)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问题。不少高职院校将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办学混作一团,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大学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过度强调高职院校的“学术性”,忽视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以及对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脱节;二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三是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一)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造成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都是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同时,不少高职院校的实训课以及实习课的开展并未深入分析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设备,实践教学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结果学生走上社会后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企业生产技术早就更新了。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同样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是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部分高职院校追求所谓的“学术”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脱节。

(三)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仅仅局限于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职业技术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职业技术不断更新。某一职业的相关技能与知识体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多只接受了单一职业的岗位技术能力培养,不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进入社会以后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四、高等视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一)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开展应当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应当逐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与比重,实现实践教育与理论教学之间的互补以及合理搭配。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薄弱的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配套条件,更新实训设备,提高院校实训基地综合实力,真正重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工作。

(二)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学院大力培养企业亟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企业和社会、促进学生良性就业和学院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学院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建立通过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吸引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合理开发和确定专业的专业设置新机制,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缓解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篇6: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我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以下简称教改研)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改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我院教改研项目申报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推动教学研究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院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我院双高建设工作。

第三条教改研项目按项目来源分为学院外教改研项目和学院教改研项目。

学院外教改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各类教改研项目。

学院教研项目:学院立项的课改、教改等教改研项目。教改研项目作为学院教师晋升职称、晋职、评奖、评优的一项依据。

第四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按研究选题价值和质量分为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1.重点项目是指针对解决当前学院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对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重大影响,有较好研究基础,可望取得重要突破,并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

2.一般项目是指根据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而进行的研究,实践周期短,受益面相对较小的研究项目。

根据学院建设发展需要,定期确立一批对教育教学改革有较大影响,有一定研究基础,可望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并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可空缺)。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学院教改研项目工作在院长领导下进行,高职教育研究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六条学院教改研项目完成时间一般为1~2年,重点项目最长不超过3年。不能按期结题者,需在项目结题前3个月提交延期申请;所有课题逾期不结题且未提交延期申请,按撤项处理。项目研究时间从学院正式批准立项之日算起。

第七条 高职教育研究室每年4月份下发本年度学院教改研项目的实施计划,确定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对于重点项目必要时可设指南,一般项目不设指南。

第八条 高职教育研究室会同教务处及各部门组织实施学院下达的教改研项目,并聘任相关专家成立评审组,负责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等工作,同时配合财务处做好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

第九条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要加强对教改研项目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检查,采取有效措施为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必要条件。项目立项管理与实施情况纳入部门年终绩效考核。

第三章 申报、评审与立项

第十条校外教改研项目的申报,必须按各级部门的相关规划或计划(项目指南)和申请办法认真填写有关申请材料和表格并按时呈报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

第十一条教改研项目的申报主要面向全院一线教师及专兼职教研人员。

第十二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申请人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岗位或任教课程申报项目并进行研究。项目申请人每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在研项目未通过结题之前,申请人不能申报新的学院教改研项目;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研(含主持)教改研项目不能超过三项。项目申请人应为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限一人,项目参与人(不包含项目负责人)一般限4人及以内,与行业、企业或其他学校联合申报的项目参与人限6人及以内,一般项目只能4人及以内。

第十三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评审程序:个人申报、各部门初审推荐、学院评审公示,公示后学院进行发文立项。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申报学院教改研项目立项:

1.已经结题的各级研究项目,无新研究内容、无可预期重要突破的项目;

2.已获得院级以上立项的项目不得申请立项。3.一年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不能作为负责人申报。第十五条 各类教改研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接受教职工监督,如有弄虚作假、同题兼报等行为,经举报查实,即取消项目申报资格。对已立项的教改研项目,若有弄虚作假者,一经核实,即取消立项资格,并给予批评教育、全院通报等处理;影响恶劣的,将按学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章 经费管理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教改研项目必须经学院立项备案列入学院年度教研计划,项目经费汇入学院财务账户。未经学院立项备案的项目不能计入学院教研工作量管理,不享受学院教研奖励,原则上不能申报国家、省、厅及学院各级各类教研成果评奖。

第十七条 通过各种渠道下达的教改研项目经费,纳入学院财务统一管理,各类教改研项目经费由财务处按项目单独建账,确保专款专用。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经费预算制定使用方案,高职教育研究室审核监督。

第十八条 项目分类及资助标准

(一)学院外教改研项目

1.国家级项目按上级匹配经费的1:1比例资助研究经费; 2.省部级项目按上级匹配经费的1:0.6比例资助研究经费;

3.厅市级项目按上级匹配经费的1:0.4比例资助研究经费;

以上教改研项目的上级匹配经费按实际财务到帐额计算。

(二)学院教改研项目

一般项目,经费资助金额0.2~0.5万元。重点项目,经费资助金额0.5~1万元。

(三)各类子课题原则上不予资助。特殊情况,一事一议。

项目涉及实验实训等硬件条件技术革新且革新后确实能在教学中使用的,其硬件建设经费可另行申请专项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教改研项目实施以及项目的综合管理,经费的报销参照《学院科研管理条例》。

第十九条 经费审批:教改研项目经费开支需经项目负责人申请、高职教育研究室审核后,按学院报销程序报院领导审批。

第二十条 教改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

1.资料费和印装费(不超过20%),含与项目研究相关的材料打印、复印、装订费,图书、教学软件等文献资料的购置费和邮寄费;

2.项目研究所需的调研差旅费、会议费、问卷调查费、劳务费等(不超过20%);

3.与项目相关的论文、著作出版费(30%);

4.项目所用的仪器设备、元器件及各种材料的购置(或租赁)费。

第二十一条 为了加强在研项目的管理,促进教改研工作的良性循环,学院对有资教改研项目经费提取5%的管理费,学院教研项目免提管理费。管理费主要用于成果鉴定的费用、对外争取教改研项目的必要开支、教研项目及成果的宣传费用等。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及各部门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由企业资助的经费部分,暂不收取管理费。

第二十二条教改研项目经费单独建账,专款专用,不得挪用或挤占。学院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监督、审核。对无故未完成教改研项目者,学院将视情节暂停或停止其经费使用,直至追回使用不当、挪作他用的经费,并由有关部门追究当事人员责任,作出相应的处理。

第二十三条项目拨款分期进行,第一次拨款30%,与项目同时下达,第二次拨款在项目中期检查之后进行,拨款40%。其余部分待项目结题后统一拨付。项目负责人在结题前,应向高职教育研究室提交经费使用情况报告。

第二十四条 教改研项目经费报销由项目负责人签字,高职教育研究室审核备案,院领导批准后到财务处报销。经费不得超支,报销凭证必须符合财务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使用教改研项目经费购置仪器设备者,须报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审核,院领导批准,方可购置。所购仪器设备产权归学院所有。

第二十六条 项目结余经费处理

(一)教改研项目结题后,项目负责人应在项目完成六个月内清理历年帐目,核实拨款与支出,配合财务部门负责编报项目决算表并及时报送高职教育研究室;逾期不办理者,结余经费学院收回。

(二)学院教改研项目节余经费的50%由学院收回,50%作为项目组完成奖励,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发放。

第五章 项目实施与过程管理

第二十七条 教改研项目立项后,其所在部门要督促项目负责人按计划实施,并加强对项目研究工作过程的管理、指导和检查;要采取有效措施,为项目研究工作提供必要条件。

第二十八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实行开题报告制度。项目开题报告会由高职教育研究室负责组织。项目组须填写“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以下简称“开题报告”)并报高职教育研究室审核、备案。

第二十九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实行中期检查制度。自批准立项之日起,每满一年或研究时限过半时,项目负责人应填写“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报高职教育研究室备案。高职教育研究室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召开项目中期检查汇报会,督促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第三十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高职教育研究室将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抽查。抽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研究进度,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研究情况,教改实践情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等。

第三十一条 学院教改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当项目主要研究人员、研究时限需要变更或调整时,须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调整申请单”(以下简称“项目调整申请单”),经高职教育研究室签署意见后,报主管院长审核批准。

第三十二条 对于学院教改研项目,逾期不提交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的,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或调整项目内容及计划的,学院经研究可决定中止项目研究工作。对研究实施不力或难以按原定计划完成的项目,经所在部门同意,项目负责人可向高职教育研究室提出终止或撤销的建议,经主管院长批准后办理有关手续。项目负责人离职或离岗创业时,项目自动撤消。

第六章 检查与验收

第三十三条学院教改研项目研究任务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高职教育研究室提出结题申请,填写“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结题验收申请书”(以下简称“结题验收申请书”),同时提供以下材料:立项申请书复印件、开题报告、研究报告、成果附件及其它可以说明研究成果的有关材料。

第三十四条 项目立项评审及结题验收或鉴定应成立专家评审组,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有经费资助的项目校外专家应不少于评审组总人数的二分之一。评审工作可采取会议鉴定或函审鉴定两种形式。

第三十五条学院教改研项目成果包括公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能够反映项目实施结果的教学软件、教材、专利、教学资源库等其他成果形式,论文等成果在发表、出版时应在醒目位置标明项目名称、立项单位、立项类别等信息,未注明的不予列入验收材料。

第三十六条 被验收的项目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通过验收:

1.项目建设期内,教改研项目负责人未承担实际的研究工作;

2.项目建设期内,课堂教学改革类项目负责人未承担项目所依托课程的教学、项目无实施班级、未完成规定课堂教学改革任务的;

3.未完成研究计划,预期成果未能实现,成果无科学或实用、应用推广价值的;

4.提交的成果材料存在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以及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

5.未经同意擅自修改、变更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的; 6.研究经费使用不当的。

项目无特殊情况而未通过验收的,一年内其项目负责人不能再申报学院教改研项目。

第七章 成果应用与推广

第三十七条教改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权为学院和项目团队共同所有。

第三十八条教改研项目研究成绩突出的,由学院推荐申请省教育厅研教改课题立项或教学成果鉴定。

第三十九条 对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成果,学院有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项目成果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推广应用,并对成果内容和应用情况予以宣传,使教改研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解释权在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室。

篇7: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西斋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6年,曾名“力行中学”,解放后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2年改制为全日制初中,1984年被评为松滋县首批合格初中,2004年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松滋市首批“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和荆州市“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5人。在80名专任教师中,41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达93.75%。学科科任教师专职化基本完成。省、地、市各级教育专业学术会员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荆州市级骨干教师2人,松滋市级骨干教师19人。2004年荣获松滋市“优良教师集体”称号。

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2004年中考位居松滋市第3名,并多次荣获荆州市、松滋市两级“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松滋市“义教质量评估先进学校”称号。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余人次,省级奖100余人,地市级奖300多人。培育出了象中考状元刘风云,初中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张珂、毛麒军、宋家弛、镇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有特色,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问题的提出与前期工作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外出务工,打工者数量还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市地处丘陵,人多地少,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也逐年上升,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身边,只能将子女留在家里,由夫妻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人照顾。由此,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学生人数约有1000万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立足学校确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这一课题。

我校为了管理和研究的方便,将留守学生划分为五类:一是普通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常时间外出打工;二是回流型,即不适应外地学校生活中途转学回校;三是单亲型,即父母离异后子女只有单方监护或委托看管;四是半留守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五是寄宿型,即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已完成方案制定、申报、开题等工作。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摸底调查,建立教育对象成长袋。

2、做好研究培训。

3、编制问卷,调查分析,写出报告。

4、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

5、课题阶段工作小结,邀请专家指导。

6、形成研究成果。下面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具体汇报:

三、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近三年留守学生情况:2007年全校共有学生1361人,其中留守生91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普通型 412人,回流型14 人,单亲型57人,半留守型82人,寄宿型350人;2008年全校有学生1232人,其中留守生947人,占总人数的76%,其中普通型 428人,回流型18 人,单亲型66人,半留守型89人,寄宿型346人;2009年全校共有学生1106人,其中留守生955人,占总人数的86%,其中普通型455人,回流型35人,单亲型70人,半留守型70人,寄宿型325人。

问卷调查:近三年来,我们对上述学校留守学生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50份,回收997份,涉及16个问题10个方面。

综合分析:一是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信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三是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四是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零花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乱花钱,爱上网,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五是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领导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②.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④.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2、建设“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有: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学生中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定期邀请市心理咨询师到校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④开展励志勤学活动,激励广大留守学生刻苦专研,奋发向上。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5、实施留守学生寄宿制度:我校为解决住校生问题,多方筹资兴建了男女生公寓两栋,专聘两位辅导员分管男女生,开辟留守学生特别服务,指导留守学生自理生活,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管理服务。

6、开通亲情热线:为了让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有交流的机会,学校在政教室架设一部专线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经常让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各班还建立了留守学生生日统计表册,每逢学生生日,各班都会采取适当庆贺形式给予生日祝福。

7、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家校之间全面了解,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共同交流的桥梁。

8、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9、设立留守学生信箱:学校专设留守学生信箱,学校政教室及时对信箱的信件进行研究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10、坚持“三关、三育、三优先”教育管理原则:三关即进校报名关,课堂点名关,离校谈心关;三育即为人处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三优先即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

11、假期跟踪管理: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无人管的现象,学校成立节假日留守学生关爱专班,经常走村窜户深入留守生家庭,给予经济帮扶和学习指导,让留守学生放假不放学。

五、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生活习惯明显好转。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不扫地、不理被盖等。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近二年的养成教育、培训、矫正,这些留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寄宿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2、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疏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学生吴某某,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63人中就有37人联名写信到学校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班主任和政教室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年后,再调查结果显示,全班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3、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生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近三年来,我校留守生中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校风班风明显好转。

我校06级5班留守学生雷某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成都打工,一年半载都很难回家一次。刚进初中校门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偏科现象严重,经过班主任李老师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偏科现象,发展全面,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松滋二中。

4、学业成绩有明显的上升。

在学业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业科平成绩大幅提高。2009年,我校考入松滋一中53名学生中,就有22名是留守学生,并且有3名学生进校时曾是有名的“学困生”。

学生黄某某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例,该生是中途转入我校的“学困生”,初入校时,该生厌学情绪浓,行为习惯差,但其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且智商较高,只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无力监管,逐步变得懒散厌学,经常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交往过密。鉴于这些情况,班主任对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一是经常找该生谈心,帮助他分析困难、找原因,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吸收他为音乐兴趣小组成员,鼓励他参加活动,以发挥其唱歌弹唱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该生学习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且行为习惯也明显好转。在中考中顺利考入松滋一中。

5、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①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②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③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萍、赵业雄、唐汇双、陈浩瀚、邱丽、黄万军等教师的十多篇有关留守生教育的论文获省地市奖,学校收集教师相关论文近百篇,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达30节,有的还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六、困惑与思考 困惑:

1、家庭监护软弱无力。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

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只顾吃、穿,而其他不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往往长辈或亲属监管不力,因而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合,只是学校孤军奋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社会管理有“空区”。

节假日对留守学生来说仍然是个管理“空区”,学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管理到位,而社区、村组对留守学生监管几乎为零,仍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力财力大量投入。

下一步工作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爱留守学生,学校责无旁贷。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建议家长节假日尽量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

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积极争取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两厅”,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扎实落实。

我校在留守生教育管理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认识还很肤浅,做法还很不成熟,我们希望借此良机,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斧正,得到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留守生倾注更深的情,给予更多的爱,就一定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篇8: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今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能够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现今的发展已经占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半壁江山,其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这些所有的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是遵循现代化社会一直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高职院校在面向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现今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偏低,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校思想管理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授课方式单一,教师缺乏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造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学生的宿舍管理普遍较差,宿舍安保措施不到位。纵观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宿舍管理普遍存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宿舍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妨碍学生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宿舍的安全性管理比较差,宿舍缺乏必要的应急措施,安保工作不到位。总体而言,学生人身安全及正常生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

3)学生管理工作中针对学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沟通,不能够对学生进行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就业指导。现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时,缺乏与实习单位的有效沟通,导致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松懈,缺乏动力、没有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性人才在进入社会时身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与时俱进性。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指导与实践也是现今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针对现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面临的问题,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部门应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改革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教育方式,积极推进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交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应积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借鉴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为学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学生内部创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构建共享知识信息平台,并且通过传统的授课方式和网络授课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完善宿舍管理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安全管理意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中必须首先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只有在改革创新宿舍管理方式,健全宿舍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顺利的进行学生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建设健全的宿舍管理机制的过程中主要面向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加大学生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学生管理主要负责部门应极力的推进高素质宿舍管理队伍的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且通过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素质宿舍管理队伍的形成。

3)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通过企业进校园的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并且能够邀请企业有资历、有经验的人员进校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突出学校办学的专业特色的宣传,或者通过网络在线的特色展示吸引有实力的社会企业进入学校。此外,也可以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负责人员应积极打破传统的指导方式,全面利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指导,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指导方法,如定期开展就业模拟经验、联系企业人员做企业用人报告、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打造就业指导信息共享平台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就业指导。

三、小结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中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宿舍安保程度低及就业实习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品和质量,学生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员应针对现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加强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学园,2012(8):33-34.

[2]李江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上一篇:置业公司转正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劳动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