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依法治校背景下,梳理当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发现,在人本化理念层面缺乏正确定位、在管理执行层面缺乏法治观念、在制度建设层面缺乏权利救济、在学生个体层面缺乏自我管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1:

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和健康的身心发展方面对大学生管理与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管理;规矩意识

作者简介:王玺(1988-),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本科生。(山东 淄博 255049)

目前,中国各高校招收学生多、师资力量紧缺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因而对学生放松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要培养一个既遵章守纪、严格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又拥有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健康人格、敢于探索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入手。应形成一种严格规范又不失宽松自由的管理方式,并注重身心健康教育。

一、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培养规矩意识

目前各大学基本都编制发放了《学生手册》给每一位大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但多数学生往往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学生手册》的要求违反规定。如私拉电线违规用电、私自调换宿舍、超电压用电等,而有的老师因忙于学校事务不予管理,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学生产生“违反了制度也没事”的意识,从而造成了宿舍火灾无处逃生这类严重后果的发生。另外,很多大学生常在食堂、澡堂、银行等公共场所插队、找同学加塞、捎带等,都是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放眼世界,让我们看看日本大地震时民众、学生在灾难面前自觉有秩序地快速撤离,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二次伤亡,这是值得全人类学习的,更何况是一名大学生。大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将是带动全民族规矩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教学要严肃认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任意微小的行为习惯都将在学生的眼中放大升华,日复一日,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模板。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甚至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完成课程,有的教师辅导学生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教师都将相关问题解释清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孜孜不倦地教导。教师的敬业精神经常深深地感动学生,但也有极个别教师敷衍应付、耐心不足、过于抬高自我,授课时知识结构不紧密,变相讽刺挖苦,打击学生求知进取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混混也可以”的消极意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将成为人生道路的消极榜样。另外,当学生主动帮助教师整理实验设备、打扫卫生时多数教师会详细教导学生如何做到高标准、规范性操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不管不问、摆姿态,或一味批评,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大学中尝试性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的,当出现错误倾向时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及时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是极其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也同样做到敬业。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成功的喜悦需要老师的表扬予以巩固,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自信、自我肯定的精神意识。

三、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培养追求一流的质量意识

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常从事的工作一是课后作业。老师在完成每天课程任务的同时布置定量的作业,巩固当堂课程知识,有的学生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而多数学生应付抄袭了事。笔者认为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一流的质量意识,对于作业应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对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学生要么扣减他们的期末考试分值,要么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二是学院开展的有关活动,如文明宿舍创建、课题竞赛等。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已闯入大学,比赛前期“走后门”、“人情分”等已造成了“小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学校各部门既要明确标准、严格按流程执行,又要通过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自我。将失败原因总结进行公示,让每一个失败的人找到原因,从而在今后的活动中改进提高,培养学生追求一流的意识。三是日常行为活动。如定期打扫卫生,正常作息等这样看似细小的事情,其实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是否拥有追求质量一流的意识。有的学生打扫卫生时边边角角打扫得彻底、干净,而有的学生弯不下身子,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只顾表面,不从深层本质解决问题,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人生命运的转折是由各种细微小事决定的,小事不认真何以成大事?何以成就自我的未来?

四、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学校要严格管理,对学生自身行为加以约束,如禁止学生在公共场所抽烟,禁止公共场所男女过分亲密,禁止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进入公共场合参加集体活动要列队安静有秩序入场等,各方面的约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做法不是为了使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为了更加有素质,养成文明的习惯。当今发达国家,多数是依靠文明的种子在和谐的阳光下长成参天大树的。同学间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倡导做文明学生,从时间、地域、工作等方面实行全面管理,实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原则,对学生行为加以约束。

可以实行学校、部门、班级三级检查制度,学生会负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检查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检查考核结果与学生每学期“争先创优”评比、“推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挂钩。宿舍管理中以安全稳定为基础,抓好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和宣传教育三方面工作。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校风校纪建设,加强学生公德意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生活区,是学校除教室外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学生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它是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缩影,应大力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树立“创新型宿舍”、“学习型宿舍”等标杆,同时通过宣传日常行为规范、做合格市民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推进自我管理。

五、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健康心理教育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育。通过开办学术报告、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名著导读、名作欣赏、焦点辩论、体育运动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鼓励学生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团结活泼、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倡导“尊师勤学、俭朴守纪”的良好学风。尤其是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各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展示个性,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格调情操,使学生们在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适应存在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表现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四年级表现为毕业答辩、论文、择业等问题,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为此,学校应该普遍测试、重点服务。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重治疗到重预防,建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建立学生基本宣传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们预防、承受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心理讲座,尊重学生的信仰自由,但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不要使有的学生陷入宗教信仰的极端思想,忽视现代科学发展,不尊重科学精神、不能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造成个别学生脱离现实、陷入空想,造成身心伤害。

总之,现代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推行“宽严结合”、“身心并重”、“规矩与个性”等辩证管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由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同时也应该是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王玺

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2:

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机制研究

摘  要:在依法治校背景下,梳理当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问题发现,在人本化理念层面缺乏正确定位、在管理执行层面缺乏法治观念、在制度建设层面缺乏权利救济、在学生个体层面缺乏自我管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建设,需从构建人本化管理机制、构建执行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构建学生救济机制、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入手,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构建多元纵向联动机制,形成科学的法治化管理体系。

关键词:依法治校;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多元纵向联动机制

推进依法治校重在规范高校内部各主体运行方式,进而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理性。在高校内部管理关系中,大学生管理状况的好坏攸关管理成效,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核心要素。从依法治校的背景出发,可以在剖析当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依托高校管理法治化实践经验,思考如何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合法适当性,切实细化和构建促进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实现的有效机制。

一、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面对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于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知与实践自觉。

(一)人本化理念层面缺乏正确定位

审视当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人本化是大学生管理的价值追求,人本化与法治化的融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在当前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人本化理念与法治化理念的融合缺乏正确定位,同时也出现了对人本化管理理念的误解,即误解为淡化纪律与管理,导致管理常规的松懈;误解为顺从学生天性,导致没有原则、没有法治的“自由放任”;误解为“以个人为本”,导致“自我主义”泛滥成灾;误解为“以人情为本”,导致淡化学生管理法治化而失去教育的公平公正。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有的人在理解上的确存在偏差,比如,把“尊重”理解为互留情面;把“和谐”误认为没有矛盾;为体现“人性化”管理,只寬容不处罚,只表扬不批评[1]。这种误解后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导致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过程简单化,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呈现为一种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既不符合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规律。

(二)管理执行层面缺乏法治观念

审视当前的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重心放在“治”上,“法”被淡化,“管”与“被管”占据上风,将管理法治化简单定性为对学生的规范和奖惩。管理者往往是“集中控制”“权威命令”,掌握“话语权”,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法治主体、权利主体、行为主体和发展主体地位,使管理执行者与学生成为“对立”的两极。管理者往往基于“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良好动机,一味“严格管理”, 缺乏法治观念,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严格管理”有时是违法的。具体表现为:在教育管理目标上,存在工具化倾向,较多指向“管住学生不出事”的工作任务,较少指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发展需求;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过于注重秩序、规划、纪律,尚未科学建立起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和民主平等的交往对话关系。在教育管理体制中,“旧的领导”组织架构仍被沿用,法治化倾向不够明显,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自身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法治化辩证关系,管理过程中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大学生管理呈现出是左右而不是引导、是支配而不是影响、是教育而不是服务、是控制而不是帮助的局面。

(三)制度建设层面缺乏权利救济

审视当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各方面法规制度相对很健全,但大学生权利救济渠道相对较窄,高校与大学生之间依然存在一种“地位”不平等的服从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学生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当前在国内,只针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建立了主要包括申诉、复议、诉讼、赔偿的学生权利救济法律手段。当学生公民基本权利或者民事方面受到侵权时,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并不明确。在现有高校自主成立的学生申诉委员会中,申诉处理机构不够专业,其申诉处理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主要表现:学生知情权缺失、学习选择权不足、参与权流于形式、人身权常被忽视、申诉权利实现难度大、社会保障权利实现不够等。

(四)学生个体层面缺乏自我管理

审视当前的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只是对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进行了统一规范,用统一的范式去管理学生、要求学生,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是以互动平等为基础,而是更多地要求自下而上的服从,过分强调学生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导致了学生自律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的缺乏。最终呈现出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个性化发展,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的大学生管理只是把学生塑造成了大众化标准的“预制式人才”,这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尖端标准创新型人才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原则是人们基于对客观规律总结后再经过主观认识而确定的,是用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准则。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在行为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具体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大学生管理法治化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建设。

(一)宏观层面

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是通过制度、政策、法治等保障手段,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既侧重于外在的表层建设,又立足于内在的深层建设。那么对于外在的表层建设要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对于内在的深层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科学发展的原则是关于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它规定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大學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影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工作,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和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党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推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主体,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要靠人,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目的更是为了人。以人为本反映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实现过程中价值取向的主体回归,它规定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实现的本质和内涵,它决定着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必须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指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站在人民立场思考问题、作出决策,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现更需要解决好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也就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这就进一步要求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学生当作主体,凸显了广大学生在中国改革和发展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当作尺度,尊重了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特定身份。把学生当作目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及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关心、关爱、关怀与关注。

(二)微观层面

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处理好管理、法治、服务的辩证关系,也需要考虑到建设过程中有效性的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既要有实现的根本保障,又要有实现过程中收到的实效程度。那么对于实现的根本保障要遵循管理、法治、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收到的实效程度要遵循管理有效性的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明确要求“要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2]。管理是根本,法治是保证,服务是宗旨。大学管理法治化建设要正确处理管理、法治与服务的关系,要在管中遵法,在法中施管,在管和法中体现服务,建立管理与法治、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从学生利益和需要出发,切实为学生道德品质、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管理、法治、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是在对大学生管理内外部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实践提炼和科学概括,为增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供条件与保证。学生工作从教育、管理、法治到服务功能的强化过程,是与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随着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范围的进一步扩展,长期被忽视的学生事务开始备受关注,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资助、勤工助学管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等。高校学生工作除了强调教育、管理、控制、约束和规范学生的功能外,开始强调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功能。

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有效性是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在实现过程中收到的实效程度,是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属性的基本价值追求。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各个大学生管理要素的资源,力求以最大效率、最少的消耗实现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目标,取得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的最佳效果。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中坚持管理有效性原则,有利于增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实效性意识,求真务实,避免走形式主义道路,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实现工作目标。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实现中,要抓住增强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一是把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贯穿到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始终。要通过法治化管理使大学生真实感到,道德是他们立足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之源。二是推进大学生管理“回归生活”。道德的养成总是受人所能感受到的现实生活的影响,脱离生活实际的道德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必须根植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过去的泛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引领大学生现实生活发展空间[1]。三是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是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与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品德养成的主体是大学生,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要针对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心理、思想、兴趣、行为等特点,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力求创新,增强教育管理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扩大主体参与度,使大学生在法治化的教育管理交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辨别力和道德控制力。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机制构建

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固化创新发展的过程,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学校措施的保障,需要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构建多元纵向联动机制,形成科学的法治化管理体系。

(一)构建人本化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第二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规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学,积极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利”[3]。这个总体要求对高校和学生都提出了原则性的主张,要求在大学生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将以人为本与法治化科学融合,进一步把握学生的接受度,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遵循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构建人本化管理机制。一是人本化管理机制的构建,要建立在科学、规范、可行、合法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管理本质,要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本化内涵,即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意义与价值,并尤为注重对学生的精神信念、道德人格的培养,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主体性的高扬。二是人本化管理机制的构建,旨在研究探索并实践“成人”之道,促使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实现从文本发展观走向人本发展观,从单向度、片面发展观走向多向度、全面发展观,从“主—客”对立发展观走向主体间协调发展观。三是人本化管理机制的构建,在法治化管理行为实际运行中,宜采用辩证的思维审视人本化与法治化之间的特殊关系,人本化管理机制要在制度规范和法治规范的基础上来实施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人本化管理不等于没有底线的柔性化管理,既要讲权益,又要讲义务,更要讲法治。

(二)构建执行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第四条第9款规定“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保证管理与决策执行的规范、廉洁、高效”[3],第四条第10款规定“要扩大教职工对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评议权、考核权”[3]。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执行层面,管理执行者一味“严格管理”,有的管理行为脱离了法治,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监督评价考核的问题。因此,对于管理执行层面缺乏法治观念的问题,在学校层面应遵循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可以出台规定,细化对管理执行者的动态量化评估。所谓动态量化评估就是坚持职能部门和执行者所在单位共同参与,坚持管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和管理执行者自我评价相结合,制定负面清单和量化指标,进一步完善执行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强化对管理执行者的监督,细化管理执行者自身权利和义务,对于优秀的管理执行者要进行表彰,对有违法违规蛮干行为的管理执行者,要采取警示、诫勉谈话等惩戒措施,严重者调离原管理岗位直至给予处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执行监督与评价考核机制的重要着力点。

(三)构建学生救济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第五条第15款规定“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3],第六条第20款规定“完善教师学生权利救济制度”[3]。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各种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应遵循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管理、法治、服务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学生救济机制。一是建立相对独立的学生申诉处理机构,该机构的建立要充分考虑结构水平、成员专业水平、程序权利保障和申诉处理的质量等问题。二是大学生管理目标的确立与调整,要考虑法治规范,也就是体现在当今社会基本行业方式和交往方式中稳定的、长期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三是大学生管理活动的确立与调整,要考虑社会规范,也就是维护和发展一定社会、生活秩序所必需的制度。四是高校内部事关大学生管理相關规定和细则的确立与调整,既要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考虑高教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方面诉求。五是高校内部有关学生事务性管理工作服务理念的确立和调整,既要考虑遵章办事,又要考虑从法治的角度完善或重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并不断建立健全奖惩公示机制和学生申诉机制。

(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第五条第17款规定“鼓励、保护学生自主、自由地学习,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3]。大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律,其实现过程必然经过“他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自律”。新时代的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要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加以重新构建,进一步实现学生管理方式从“他律”到“自律”转变。这种转变其实质是以服务学生的面貌出发,使管理者与学生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相互沟通、碰撞、选择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法治意识,从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的存在是事物的本身,淡化自我就是淡化事物本身,自我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途径和方法,而且是一种管理观念,理应成为自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自我管理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于一身,贯穿在大学生管理法治化过程的始终,有利于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符合启发式、因材施教、因材施管的原则。离开了自我管理,任何形式的外在管理、他律管理都难以奏效,难以入脑入心,难以寻思导行。明确自我管理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品质生成、法治道德主动建构的基础和源泉,明确受教育者的法治道德是通过自我管理而实现主动建构的,这就为管理活动在受教育者主体性品质生成、法治道德主动建构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指明了方向[1]。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实现,要遵循大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有效性的基本原则,建立相应法治化自我管理机制,为学生自我管理活动的开展创造各种环境、条件和保障。这个机制要承认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与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反对单一性、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进行特色化管理,摒弃“统一化”的管理模式,设置“多元化”的管理机制,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因人而异、自足其性”的充分发展,进一步促进法治化管理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于成学.立德树人视域中的大学生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Z].2017-2-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的通知(教政法〔2012〕9号)[Z].2012-11-22.

作者:侯树成 刘洪涛 全金峰

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本文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法治化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大学生法治化管理建设的三项对策。各高校应当更新观念,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依法定程序管理,共同推进大学生管理的法治化。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依此提出了建立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策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繁荣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治意识缺位问题,积极探讨法治视野下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构建。

一、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学生管理思维的惯性作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致使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于大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逐渐暴露出弊端,大学生管理中的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大学生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整个国家的法治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规则的空白和实体规则的冲突

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都没有学生权益维护的程序性规定。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也仅赋予了学生个人申辩权和被告知权,对其他程序权利则未作任何规定。而实体法中,也缺乏保障学生具体权利的法律,行政法规与法律相冲突,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

2、大学生法治化管理观念淡薄

法治化管理意识是搞好法治化管理的基础 ,当前大学管理者法治化管理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对有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凭主观臆断处理问题。同时,制订规章制度缺乏法律依据并有为我所需、择其而用现象等等。其次,受教育者法律意识同样淡漠,不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一方面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即或有侵权行为也不知该如何主张权利,另一方面则是采取偏激或错误的行为,来维护应有的权利其结果反而导致违法行为的产生。

3、权利救济途径的模糊

《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原《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大学生权利救济问题的规定几乎为空白,少数几条相关的规定也是含糊其辞。

二、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现状分析,大学生管理已逐步向法治化迈进,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实施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铺平了道路。但是,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因此,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大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对加快大学生管理法治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1、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的依法治国应当将社会中各种关系纳入“法治”范围,由“人治单元”组成的“法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同时法治社会也必然对其构成因子产生此种客观要求,此二者存在互动关系。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的一部分,理应纳入法治范围。

2、 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管理纠纷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于校方侵犯自身利益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学生状告老师、状告学校的案例屡见不鲜,诉讼是解决纠纷的强有力的途径,但是却是最不得已的方式,也不能根除大学生管理纠纷。若能实现大学生法治化管理,使每项管理都能遵循正当程序,并赋予学生充分的权利,那么学生管理中的所有纠纷都能迎刃而解。

3、 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是高校与学生双重关系的基本要求

高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它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高校代表国家或者说高校受国家的委托,对有关学生教育的事项进行管理,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 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是一种纵向的行政管理关系。二是高等教育非义务教育,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在这种法律关系中,学生与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是趋向平等的,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因此,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复杂的,既有“隶属型”的法律关系,又有“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

三、建立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模式的策略

建立大学生法治化管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建立一套长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高校、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来保障法治的实现。

1、更新管理理念,确立人本思想和法治观念

高校管理者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是严格依法办事的基础,管理者应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用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即尊重人的权利价值,关心人的权利实现,培养人的权利意识,激励人的权利追求。

2、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法治化管理的各项有效机制

2.1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要使学生明确自身权利义务,减少纠纷的产生,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公开、学生奖惩要公开、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的答复解释和处理方式公开。

2.2 建立申诉听证机制。对于学生认为不透明、不公平的学校行为,允许学生申诉 ,举行听证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3 建立监督审查机制。为了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的发生,学校应成立学生工作监督审查委员会,对高校制定的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及运作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依法依章办事等进行审查和监督。

2.4 建立法律救济机制。为了让大学生在管理冲突中的个体权利得以保护,学校应当允许学生和家长通过司法程序获得救济的途径,以保证个体与组织的权利通过司法系统得到最后解决。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的育人环境

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他们在学习期间监督高等学校依法办学的意识,同时也为大学生打下牢固的法律基础,使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的习惯,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四、结论

法治化育人环境的形成不仅体现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中,还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也应重视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处理学生违纪问题,都应当依法行政、依法育人,既要严格教育、管理学生,又要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教育、管理学生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永华.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规范高校学生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4.(8).15

[2]刘同君.夏民.陈静.司法审查与大学管理的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3. (17)

[3]钱怀瑜.关于公办高校设立专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建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3)

(姜希 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作者:姜 希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政体思想论文下一篇:戈壁荒漠区铁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