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三化建设

2024-05-05

社区三化建设(通用8篇)

篇1:社区三化建设

2012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工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创造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推进“三化”建设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推进社区实体化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支持服务设施建设、实行单位社区共建,“三化”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完全符合新疆社区建设实际,把这项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一定能够开创社区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把推进社区“三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有力措施,精心谋划,扎实推进。

加快社区“三化”建设,组织建设是核心,单位化管理是基础,网格化覆盖是关键,社会化服务是根本。实行社区单位化管理,就是要把社区作为社会人的实体单位来建设,把居民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作为实体的单位人来对待,把居民群众所需特别是难点问题作为实体单位的是来解决,实行封闭式或半封闭院落式、小区式管理,促进辖区和谐稳定。

推进社区工作网格化覆盖。网格化覆盖就是要把社区划分为若干个责任网格,建立横向到边、从向到底组织体系,确保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时限和管理环节覆盖,努力实现无缝隙、人无遗漏、时无盲点的管理效果。

推进社区社会化服务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做到辖区每户群众都有工作人员联系,做到群众诉求有干部听、思想认识上的疙瘩有干部化解、合理的事情有干部代办。

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教育、科技、司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环保、体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支持和帮助加快社区“三化”建设作为民办事实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要把加快社区“三化”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的内容,把 “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指标。大力推进组织设置、管理体质、工作手段、运行机制,服务方式创新,为社区“三化”建设提供体制保证和制度支持。

抓住基层组织建设年,把社区“三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确保社区“三化”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以科学跨越、强基固本、社会和谐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2:社区三化建设

“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管理”建设

汇 报 材 料

一、社区基本情况

XX街道XX社区位于塔城市东南端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驻辖区单位8个,其中部队1个,行政单位1个、事业单位4个,企业2家。辖区总户数 1253 户,人口3370人,由汉、哈、回、维、俄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893 人,占总人口25.6%,辖区低保户206户,475人。社区党支部在册党员人数52名,其中在职党员5名,离退休党员14名,居民党员33名。

二、“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力推进“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要求,根据街道党工委安排,我社区立即开展“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把加强社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建设,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确保社会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大力实行“单位化管理”。在推进社区单位化管理中,在广泛宣传和征得驻区单位、居民群众认同支持的基础上,分类推行单位化管理模式;以物防为基础、人防为骨干、技防为辅助,推进社区防控体系建设;实行“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信息化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按照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 不出社区、突出问题不出街道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按照有条件进行封闭式管理的楼栋住宅小区、居民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没有条件封闭的居民区实行半封闭式管理。目前,根据XX社区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划分单位化管理小区7个,其中全封闭式单位小区4个,半封闭式单位小区3个。技防设施53个,其中安装摄像头38个点位51部(社区安装13部),安装电子巡更点7个,车辆人员进出管理系统1个,红外线周界报警系统1个;物防设施12个,其中门禁系统3个,值班岗亭5个,治安岗亭2个;人防配备民兵14人,配备安保人员14人,配备联防队员32人。投入经费55.7万元。实现物业管理的小区3个,没有实现物业管理的小区由社区协调管理。

(二)实现网格化全覆盖。在推进社区网格化覆盖工作中,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交叉重叠。落实网格工作职责,并结合“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将网格工作重点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收集社情民意、服务居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实现社会管理服务范围无缝隙、管理服务对象全覆盖。

1、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楼院、巷道,按照“100--150户左右”的标准设置一个网格,共设置干部包片责任网格13个,按照党组织全覆盖的原则,设置党建网格5个,在真正意义上做到辖区“全覆盖、不留空”。

2、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组织机构中,网格长是网格的第一责任人(由社区干部担任),在各网格中按条件自行发展若干名巷道长和10名信息员,构建 “书记(主任)——网格 长——楼栋巷道长、小组信息员”三级管理机制。按照“男女搭配、民汉搭配、职责搭配”的原则,有效合理的分配干部,可避免独自一人入户,尤其是女性工作人员在入户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解决在入户过程中因民族不同导致语言不通,无法正常沟通等问题,同时,也能根据自身职责分工,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贴心服务。

(三)不断将“社会化服务”推向深入。在推进社区社会化服务工作中,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要求,建立完备的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确保辖区每户群众都有工作人员联系,推行“五百”服务、“居民说事”、“民情流水线”“服务银行”“三净三服务”“兼职委员”等制度。

1、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明确和落实各网格的职责,使管理与服务并重。将党建、民政、计生、就业、社保、环卫、综治等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同责任网格的日常工作有机的融合。发挥“服务银行”作用,让志愿者在社区有更好的空间去进行各类服务。明确网格内的工作人员必须当好社区管理“六员”,即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管理监督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社区信息采集员。

2、在居民区建立便民服务亭,及时把党和政府的声音 传达到社区的每个角落。加大宣传国家惠民政策的力度,让更多的流动人员能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让他们有归属感,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增强安全感。

3、认真落实相关惠民政策,突出社区特色,加大社区对困难居民的帮扶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困难居民在生活中遇见的问 题。积极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辖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突出服务重点,开展心贴心服务。

4、加强社区民意接待建设(居民说事厅),将社区民意接待室延伸到便民服务亭内,并安排社区干部下社区问民情知民意,有效的拓宽居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途径。

(四)“三化”建设作用明显。

1、有利于社区资源整合,及建立快捷的反应机制。网格本身具有相互连接、彼此联动的特点,在各网格单元内和网格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从而为资源的横向、纵向移动创造有利条件,便于及时快捷应对各网格突发事件,提高调控力量,快速处置能力。

2、提高了社区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实现了管理上的全覆盖。

3、实现社区全方位社会控制,促进了社会稳定。

4、加快了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流动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多、房屋出租市场的活跃发展,给公安机关和社区加强对流动人口流向掌握、流量分析等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和困难。流动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难,很多的政策流动人员难以享受,使其难以融入当地,造成生活上缺乏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二)居民管理难度大。城乡结合部社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混居,辖区平房居多,巷道多且复杂,管理难度较大。辖区内共6条主要道路,背街小巷19条且不规整,在划分网格上存在 难度,稍不合理就容易出现漏洞产生管理的盲区。

(三)社区在职人员力量严重短缺。目前我社区工作人员16名,实际在岗13名,人员不足,给社区开展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四)建设资金短缺。由于社区每年办公经费只有6万元,只能满足社区基本开支,“三化”建设没有专项资金,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再加之技防设施建成后的后期运行及维护费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资金缺口问题。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针对出租房屋管理难、流动人口掌控难的特点。深化“单位化”管理模式,全面加强社会管理,积极实行流动人口网格管理,让邻里纠纷持续减少,居民生活井然有序,流动人口管理有序,发案率降低,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维护社会稳定。

(二)科学合理细划网格。按照“责任清晰、便于管理、任务相当、界限清晰、包户集中、全面覆盖、不留空白”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多个基础“网格”,将社区干部、片区民警、综治联防队员安排到每个网格之中,将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商业网点等全部归入相应网格管理。

(三)责任网格以多名社区工作人员和片区民警为主。整合辖区内各种力量(协警、楼栋长、信息员、民兵、志愿者),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员,同网同责,同奖同罚”,管理责任相互捆绑。据辖区特点,对划分的6个单位配备组长2名(社区书记、主任),每个小组分配多名工作人员,统一归组长调度,由组长安排每日的工作,即“网格信息员向网格长负责、网格长向组长负责”。

(四)切实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坚持“按需设岗、因事设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发挥作用。一是利用“党员会客厅”的平台,以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把党员吸引到社区,使之相互熟悉、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增强凝聚力;二是按各自的特长进行定岗定责并公开承诺,承诺的内容要切合实际,不空谈;三是要求在职党员每年参加社区活动不少于6次;四是在职党员所属的单位要严格执行考核机制,社区对党员的鉴定要占考核内容的一定比例,防止走形式。

(五)针对资金短缺情况。社区主要依靠街道,按街道全局协调资金使用,同时整合辖区资源多渠道吸引建设资金,例如物业、开发商、建筑商等,在集中连片小区尽量使技防实施一步到位。

篇3:社区三化建设

1涡阳县“三化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1.1 工业化建设现状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涡阳县在“十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积极推进了工业化的进程。涡阳县的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支柱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五通一平”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但从整体上看, 我县的工业化进程还是相对落后的, 结构性的矛盾仍旧存在, 企业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1.2 城镇化建设现状

随着涡阳县五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积极推进, 涡阳县的城镇化率实现了明显提高, 公共事业、路网建设、城乡电网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 涡河三桥正式开工, 城市绿化率已经达到39%, 但是由于我县的二、三产业相对落后, 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充分, 使得我县的城镇化建设支撑力不足, 导致城镇吸纳能力和建设质量相对较低, 这也是我县在“十二五”期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3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在我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一直在深入贯彻“增粮规划”的各项要求, 高标准的建设产粮示范区, 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 2011年,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62.7万亩。夏粮总产89.6万吨, 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 加大了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 着力打造规模养殖优势和区域养殖品牌, 促进了我县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是, 我县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相对落后, 保持基本农田的红线任务较为艰巨, 农民收入不高, 信息化进程相对缓慢,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2统筹推动“三化建设”, 优化涡阳发展环境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2.1 加快建设具有涡阳县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

涡阳县要想实现快速的发展, 就必须坚持“调结构、扩总量”的发展思路, 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做大、做强以能源、机械制造、白酒酿造、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为主的六大特色支柱产业, 推动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 加快新型建材、制药等新型工业的发展,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

2.1.1 建设全省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 提高我县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

2.1.2 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及绿色照明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节能环保绿色新兴产业。

2.1.3 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 积极壮大龙头企业, 积极开发下游产品, 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2.1.4 做好协调服务, 简化项目审批程序, 提高项目审批速度, 帮助项目单位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存生的实际问题, 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2.2 稳步推进涡阳县的特色城镇建设

在涡阳县的城镇化进程中, 一定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解决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切实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 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契机, 不断提升涡阳县的城镇化品质, 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步伐, 继续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

2.2.1 积极培育创业主体, 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体制机制, 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兴家业、以创业促事业。

2.2.2 转变工作作风, 优化发展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

2.2.3 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化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 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

2.3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 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涡阳县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必须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积极建设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深入推进涡阳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 同时要重点扶持规模经营农户和农业经营公司的发展, 提高农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

2.3.1 突出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果及药材等特色产业, 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 把特色高效农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2.3.2 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高效农业, 加快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2.3.3 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3.4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3结语

篇4:社区三化建设

着力提升认识,凝聚发展共识

自南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以来,南阳广大干部群众以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为目标,突出“学”,立足“转”,着力“化”,注重“做”,认识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成为广大农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目前全市100个试点社区中98个开工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6亿元,新建社区服务中心28个、文体广场31个,已建成住宅1.56万套,在建2.1万套。

在学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新乡、安阳、洛阳等地市考察学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各县市区也相继组织了不同层次干部群众参加的学习考察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坚定了信心。

在想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适应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长的前提下,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路子的必然选择,对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讲明白上下功夫。南阳市各级党员干部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规划是什么、路径是什么、措施有哪些、自己怎么做”等走进居家各户,步入田间地头,讲意义,说政策,夯实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群众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产业支撑

南阳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实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联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科学布局。统筹考虑自然条件、产业优势、规模效益、历史文化等因素,经充分论证,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布点。全面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把南阳市行政村整合为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抬高起点。选择有实力、水平高、资质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科学编制规划,确保高标准、管长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确保30年不落后。同时,要充分发挥规划的作用,坚决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

三是突出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彰显优势”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习俗,保护、传承中原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突出个性、特色和品位,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模式,形成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凸显、匠心独具的特色和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促进农民向社区聚集,让农民能够享受到社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何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使群众搬得起、可居住、能发展、快致富?

南阳市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位置,以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为方向,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和种养传统,着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现代化养殖业和规模化林果业,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小辣椒、花卉、中药材等特色支柱产业,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扶持壮大一批经营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产品深加工“航空母舰”,拉长产业链条,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农产品增值收益。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升值效果,使农业由传统产业变为优势产业。

三是促进创业就业。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项目来运作,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打通一、二、三产业,促进社区居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或创业。

四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守好1302万亩基本农田这一“红线”,牢牢守紧林业、水系等生态保护区这一“绿线”,确保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

完善政策体系,破解建设难题

目前,资金和土地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制约,南阳市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积累经验,闯出路子,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

一是拓宽筹资渠道,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市、县财政都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引导资金,积极整合、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探索通过土地、房产抵押等办法,加大对农户建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也可采取企业、社会共建的办法来破解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除此之外,发动农民投入一点,多管齐下解决基本的建设资金问题。

二是用好“三项制度”,着力解决“地从哪里出”的问题。灵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和土地综合整治“三项制度”,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采取按村兑出、相邻滚动、合村并点、集中连片的模式进行宅基地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落实“建新拆旧”措施,与群众签订切实可行的土地置换和拆旧复垦协议。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结合各地实际,突出节约集约,努力破解用地矛盾。

三是建好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管理怎么办”的问题。建立社区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好社区环境,改变农民群众长期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倡文明新风尚,探索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管理体制,真正把农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管理民主、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

健全工作机制,突出为民惠民

在推进过程中,南阳市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一切依靠农民,始终坚持惠民为本,始终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一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从社区规划、拆迁复垦、建设模式等全程实行“四议两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当家做主。

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顺势而为、量力而行,稳健有序推进。

三是建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到有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养老机构、超市便利店等,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革故鼎新,任重道远。南阳市在体制机制上应重点做好“四抓”:

一抓组织领导。南阳市成立了市委书记李文慧和市长穆为民牵头的高规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小组,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各县市区都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职责明确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抓协调配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重大项目和政策支持范围当中。进一步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做到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项目上优先安排,努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三抓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运作模式和建设规划,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抓督查考评。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南阳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周通报、月站队”制度,南阳市委、市政府成立督导组分包各县市区,督查组一周一碰头、一通报,每月对各县市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排序站队,年底进行总结,严格兑现奖惩,以此加压增责,开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篇5:社区三化建设

--丽园街道“三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哈密市丽园街道办事处位于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10.57平方公里,下设6个社区及1村1场,有居民 23001户53933人,其中流动人口2333户7066人,非公企业200 家,商业网点2715个,今年以来,针对辖区商业网点密集、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的特点,推行“四五三”工作法,加快社区“三化”建设的步伐,形成了辖区管理责任明确化,管理分类科学化、管理运行规范化、居民服务人性化的新模式。

一、推行“单位化”管理,唱响帮民利民曲

一是单位小区责任化。社区与21个单位小区签订《单位小区维稳管理责任书》,要求责任单位履行好“包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美化、包小区秩序、包安全稳定”的“六包”责任制,建立本单位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台帐2333份。如单位小区内发生流动人口危安案件但未登记或影响恶劣的,对该单位年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物管小区考评化。在24个物管小区,建立街道、房产局、社区和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将物管小区的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作为物业企业年审和资质评定的重要依据,通过查看档案、实地走访、群众测评等形式,房产部门联合街道、社区对17家物业公司进行每季度评议,每半年考核。一年内三次评为前三名的物业公司,给予表彰 1

奖励,评议差的物业公司将由社区出具相关资料不得通过年审或延缓其资质评定的时间。目前,我们已首次进行了半年考核,评选出了3个优秀单位,3家不合格单位。

三是出租房屋星级化。在平房区和流动人口居住的小区,以民警、十户长、社区和业主委员会为重点进行管理。实行“以房管人”,对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实行“三星”级管理即:对房屋被多手转租,无人监管,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租住人员更换频繁,不配合登记管理,租住人员为重点人员一星级管理共583户,以掌握和防控为主,坚持每周走访,定期实施每天清查,严防死守,防止发案;对出租屋安全系数一般,有屋主或物业管理,承租流动人口居住时间达三个月或半年以上,在居住地有较为固定的职业,有合法收入,能维持正常生活的人员实行二星级管理共698户。坚持月走访,督促物业做好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保持与屋主的沟通,每周通过电话核对承租人信息;对有物业或保安管理,承租人租住时间在一年以上,屋主及承租人资料详实,实行三星级管理共1062户,坚持半年走访,了解住户困难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好宣传教育和服务工作。

四是商业网点组织化。针对非公企业和商户难管、活动难开展、工作难抓的问题,对辖区200家的非公企业采取单独组建、联建、挂靠方式组建党组织14个,工会组织102个,妇女组织19个,团组织5个。建立领导联系点及走访、街道社区集中培训、社区经常联系沟通、社区双向述职及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述职、街道社区关爱五项非公企业规范化管理机制,将5000余名社会人纳入党群组织的管理。选聘

38名商域户长、共产党员商户,成立了由商域户长带头80名商户参与的维稳队伍8支,每天3班进行市场治安巡控。建立15名商户的民事调解员队伍,处理商户与顾客之间、以及商户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纠纷25起,解决了1384名下岗职工就业的问题。针对非公企业党群组织特点,每月组织企业党组织进行《企业管理执行力》的学习和培训,为企业解决市场管理的难题。在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协调邮政储蓄银行,通过创业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计划为商户发放贴息和无息贷款2000万元。针对宝丰市场占道经营和交通拥堵的问题,安排专人协调交警、城管、消防等部门每周定期进行整治和管理。为切实提高商户的参与率,为每个商户联络点发放工作经费800元,为38名商域户长与楼栋长同等待遇发放工作补助。通过对非公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和对商域户长队伍的整合利用,非公企业业主和商户意识明显增强,先后有17名“口袋党员”主动找到组织,积极要求参加党组织活动,有68名商户递交入党申请。

二、实行“网格化”覆盖,唱响安民乐民曲

整合辖区资源,拓展网格服务内容,创造性地开展“五进网格”活动,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服务全覆盖、零距离。

一是党组织进网格。健全以“社区党委-党(总)支部-党小组”为主线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以及 34个“楼栋党小组”、3个“商业网点党小组”等横向地缘型组织管理体系,将辖区划分为7个网格,把社区的党员服务站、卫生站、警务室、社区便民活动中心、居民说事点等15项便民服务“载体”在网格上标示清楚,在小区4985个单元门上公示了69

名社区包片干部、4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384名民事纠纷调解员、54名全程代办员、48名警务人员、384名巡控员的名单,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社区,走近居民,使居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宅急送”式的服务。

二是各项服务进网格。建立党务政务公开网,及时发布各类信息和动态。建立了8个居民说事站,41个说事点和指派213名说事员,进行群众诉求登记和解决,解决处理198件矛盾纠纷,避免23起信访案件。在人群密集处成立12处流动阅览室、流动读书点,利用社区便民服务车将社区的报刊、图书搬到居民身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举办“感动丽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挖掘、树立和宣传身边的典型,倡导人人互助的社会风尚。

三是宣传政策进网格。组织社区干部(网格长)、楼栋长、商域户长、志愿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入户面对面宣传、悬挂横幅、电话、短信等方式向居民宣传讲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再就业扶助、医疗、养老、低保、助学助困等各项惠民政策,每名干部人均入户150次,集中宣传156场次,受教育人群20000余人次,让居民熟悉政策、享受政策,做到惠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干部包户进网格。开展“百名干部、民警进万家访民情”活动,街道9名领导班子每人负责一个网格,各社区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或多个格点,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全面整合网格内的老党员、楼栋长、十户长,入党积极分子、志愿者458名等人力资源,组建责

任格点管理群,协助社区干部做好格点内的政策宣传、信息收集、信访应急管理等各类基础工作。

五是治安巡控进网格。坚持“多方参与、各尽其职、积极防范”群防群治原则,在辖区构建二、三、四级网络巡逻防控与一级网络巡逻防控(巡警大队承担)分为7个网格,34个格点,组织80名片警、协警,65名社区包片干部、55名民兵、458名楼栋长、十户长,主要针对辖区内重点区域、要害部位、背街巷道、易发案地段开展巡逻防控工作,形成内外呼应,有机衔接,有效遏制辖区内各类案件的发生。通过网格化管理,共征集群众意见43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390余件,群众上访率有明显下降,全辖区刑事案件263件,治安民事案件338起,查结254起,查结率76%,破案101件,破案率39%,查结率和破案率分别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三、践行 “社会化”服务,唱响亲民爱民曲

一是居民服务数字化。开办哈密首家家政服务数字信息平台,通过登录家政服务网站,拨打960567服务电话的方式,为居民保姆、保洁、搬家、家教、维修、家庭-医院陪护、订餐、房屋租售、人才招聘、法律服务等80余项服务,通过制定服务标准、用户回访、加盟企业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等一系列措施,不断规范加盟企业服务,使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优质服务。依托新疆昆仑网,建立丽园街道管理数字台账,实行街道主管领导-分管领导-社区干部三级管理模式,共发放手机69部,录入信息23333条,实现了全覆盖。

二是居家养老一体化。对辖区的197名“三无老人”、困

难老人和空巢老人,组织8家辖区单位、29名党员志愿者、15名热心人士与“三无老人”、困难老人和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象,每周义务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聊天、购买生活必需品、洗衣服并陪同老人看病。开办老年“爱心之家”,一方面解决失能老人的全托问题,另一方面以成本价提供部分老人的就餐。目前,老年之家8家,全托人员15名,就餐人员38名。通过这些一体化的关爱服务,不仅为老人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还给他们开启了一条情感交流的通道。

三是志愿服务“菜单”化。街道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依托辖区资源,成立6支“为民”服务志愿者队伍,在辖区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通过“你点我供”的方式,为居民量身定制治安管理、环境美化、帮扶济困、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早教咨询等15项志愿服务项目需求菜单。为社区居民提供定向的志愿服务,在志愿者自愿报名基础上,根据其居住地、工作特点、专业特长、服务时间,合理划分志愿者队伍和服务区,成立了红领巾志愿队、双拥志愿队、职业技术志愿队等队伍,实行网格化规范管理,提供组团式服务。居民通过去志愿服务站,拨打志愿服务热线电话的方式选取所需的志愿服务项目或志愿者,享受“定时、定点、定人、定单”的便捷志愿服务。同时,定期组织社区干部、志愿者通过定期走访入户、电话询问、发放志愿服务评价单等方式,及时了解居民意见,根据群众“口味”对菜单进行更新改进。

篇6:社区三化建设

xx市***x街道xx社区辖区总面积0.45平方千米,常住居民2355户5528人,活动人口89户262人,驻地单位13家,个体工商户234户。今年以来,通过实施小工程大民生项目建设,xx社区加快了三化建设步伐,不断夯实为民服务基础,创建为民服务新模式,构成了辖区管理责任明确化,管理分类科学化、管理运行规范化、居民服务人性化的新模式。

一、单位化管理保障辖区稳定和谐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划分管理片区。成立工作机构,将辖区按居民小区、贸易区、行政区划分成若干个单位管理区。由社区包片职员、辖区单位领导、社区工会站及各楼栋长等分区负责,构成社区+楼栋长+住户、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商户的联合管理模式。目前,社区共划分小区型网点5个,贸易型网点3个,单位型网点4个。15名社区工作者均匀包户在150户以上,包片知晓率和信息数字化录进率均到达100%。二是实行立体防控,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xx社区作为全市推行信息化建设的试点社区,已累计投进资金42万元,建成视频监控室,安装了小区门禁系统1个、紧急报警救济系统2个和监控装备22套。实现小区监控无盲点、全覆盖,有效进步了社会管控力和处突能力。三是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治安防范措施。通过拆墙、堵口,将甜源小区、鸿盛源小区、安装公司家属院等小区整合为xx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其它居住分散、不具有隔离条件的片区,实行局部或半封闭管理。在易发案的重点地区、场所、路段、时段,综合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治安防范力度。辖区内9个行政事业单位和7个小区建立了警务室(值班室),配备了警务设施,组建了10支民兵应急小分队,定期进行集结练习,敏感节点进行维稳巡查。全面安装防盗门窗等防盗设施,安装率到达98%。

二、网格化覆盖巩固社区服务效果一是夯实管理基础,公道划分网格。依照间隔相近,便于管理和地域相邻、职员相熟、构成类似的原则,将居民区划分为一般防范、重点关注、综合治理三个等级的五大网格,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小组三级网络组织体系,全面整合网格内的老党员、楼栋长、志愿者与社区包片者123人组成了网格服务队,把社区班子成员和9个共驻共建单位分配到每一个网格,共同负责网格内居民的动态管理和服务,畅通居民群众反映题目的渠道,今年以来共调解矛盾纠纷216件。二是落实各项事务,实现精细管理。组建网格党组织和楼栋(院落)党小组,由社区或共建单位的在职党员担负网点党组织书记,热情社区事业的居民党员担负楼栋(院落)党小组长,完善社区、网点、楼栋(单元)三级党组织构架。目前社区内已建立了5个网络党组织和48个楼栋(院落)党小组,组织社区党员义工展开帮扶困难活动5次,受益群众120余人次;落实活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星级化评定工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完善网格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深进展开转变作风活动,社区制作了网格化服务联系卡、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连心卡,完善网格内206户低保家庭、90名残疾人、4名刑释解教职员、262名活动人口等重点服务职员档案,便于实行动态管理,使服务有重点,工作有方向。完善网格管理台账,做到日日有记录,事事有处理,并增加网格服务信息反馈卡,征求居民对网格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做好对活动人口的动态把握,通过定期走访,做到对活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关口前移,真正实现以房管人的目标。通过网格化管理,共征集群众意见116条,帮助群众解决题目89件,群众上访率明显降落。

篇7:“三化”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下沟煤矿全体员工,对百忙之中莅临我矿检查指导工作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此就下沟煤矿安全生产及“三化”建设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矿井概况:

矿井井田面积1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13亿吨;主采4#煤层,平均厚度16.7m;属低瓦斯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年;矿井通风系统采用“三进两回”分区式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方法;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

二、安全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矿井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种文件及《双七条》规定等相关要求,切实做好矿井安全生产工作。

1、加大隐患排查治理。矿井进一步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明确排查治理重点、工作步骤和治理措施,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隐患排查严格执行“五落实”,做到隐患排查在井下,整改落实在现场。

2、强化职工培训。矿井每月组织一次全员安全培训,不断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同时,每年邀请相关部门对矿井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率达到100%。

3、不断完善安全设施。矿井严格按照“双七条”规定,完善各大系统,现矿井证照齐全,通风系统可靠,监测监控系统齐全有效、探放水符合规定,机电和所有提升设备完好,同时,严格执行领导下井带班制度,干部必须与职工同上同下,真正做到“职工三班倒,班班见领导”。

三、安全生产“三化”建设情况

1、全力推进采掘机械化。矿井生产系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运输系统从工作面一直到井口筛选楼全部改成皮带化运输,主井采用30°大倾角皮带提升,大大提升了运输能力。现矿井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

2、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我矿在井下各重要作业场所安置了数据传感器,对井下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烟雾、设备运行状态、水位、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监控,使事故隐患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快速的控制与处理,并通过局域网实现了联网监测。在地面和井下各重要场所设置了视频录像监控点,通过大屏幕控制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了矿井压力监测系统、井下无基站小灵通及人员定位系统、和矿井人员监测识别考勤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对矿井的各种危险源和安全隐患实现了智能分析、预警处置和联网监控,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控防能力。

3、扎实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矿井按照新的质量标准化及省、市、县各级文件要求,成立了领导机构,在现标准化基础上实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起步、示范、推进、提升四个阶段统筹安排、分布实施、总体推进将逐步建成制度管理、现场管理、流程管理、岗位管理、装备管理、标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促使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下沟矿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三化”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探索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切实履行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努力为县域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8:“三化”并进共促河南新农村建设

首先,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全面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 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提高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鼓励各县 (市) 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 打造优势品牌, 壮大支柱产业, 实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化。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扶持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集团化、集约化、外向型发展, 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积极扩大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联系, 促进县域内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纽带和载体作用。

其次, 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 努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 力争在生物农药、基因工程疫苗、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引导和推动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 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普及力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 增强农民获取科技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第三, 全面深化改革,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有条件的地方, 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重点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扩大支农业务范围。坚持金融创新, 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 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鼓励发展农民信贷担保机构, 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完善粮食流通体制, 搞活粮食流通。深化供销社改革, 为农产品流通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 依法规范征地程序,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 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2%以上。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稳步增加省级配套资金投入。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确保一定比例用于以小型农田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涉农资金, 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拓宽信贷支农渠道, 逐年增加新增存款投放县域的比例。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资投劳。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第五, 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保证。积极抓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的“五个一”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 抓好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 提高基层干部加快发展的能力、执行政策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上一篇:自考365网友随笔 我的青春感悟下一篇:学校德育实效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