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2024-05-13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通用12篇)

篇1: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高州市第一小学国学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凸现我校办学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将国学确立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特色方向

国学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不能全面开花。现根据我校实际,立足时代需要,将我校国学特色发展定向于经典诵读及书法研习。

三、特色主题

根据我校的特色发展方向,确立“经典修身,书法怡情”为国学特色的创建主题。其主要宗旨是让全体师生在吟诵古代的优秀经书典籍的过程中,受到民族优良精神文化的熏陶,切实有效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及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全体师生书法的研习,借助书法的神奇魅力培养师生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毅力,尔雅的举止。正可谓:经典启迪心灵,书法润泽人生。

四、创建目标

1.一年见成效:营造国学氛围,开展国学活动,开发校本教材,建立国学网站。

2.两年成特色:一言惊人,个个谈经论道;一笔惊人,人人泼墨挥毫。3.三年铸品牌:校园国学氛围浓厚,师生言行举止儒雅,国学研究成果显著。

五、领导小组

组 长:黄兴光 全面领导策划,审核各项方案,保证资金投入。

副组长:

1、副校长:

(1)、制定国学内容,编写教材国学,组织师资培训。

(2)、参与国学内容策划,参与教材编写,组织师生书法训练。

(3)、协助各项国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各项评价。

2、主任:

(1)协助国学课程开设,监督课堂教学,抽查落实效果。

(2)协助相关活动的宣传报道,将相关内容存档,筹建网站。

(3)联系文化宣传专业公司,落实硬件添制等后勤工作。

组 员:班主任 打造班级国学特色氛围,组织学生参与国学

教育活动。

六、实施措施

(一)营造国学文化氛围,让国学经典教育感染学生。

1、建立国学文化长廊。内容分别为诸子百家的名人画像、人物简介、经典语录及唐宋八大家的人物画像、人物简介、经典诗词等。

2、建立孝德文化墙。内容定为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及孝亲故事。

3、开设国学宣传橱窗。用以展示师生的书画作品及相关的国学活动图片。

4、张贴国学语录画像。各主要楼梯踏步正面张贴国学经典语录,各走廊上方张贴或悬挂国学英雄人物或牌匾。

5、创设特色教室环境,营造儒雅书香氛围。

(1)用国学经典词句为班级命名。如班名:正德班、齐德班、仁德班、义德班、礼德班、智德班、信德班、善德班、孝德班„„

(2)用国学经典语录为班级寄语。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等等。

(3)布置国学活动主题墙。开设 “国学活动剪影”、“书画展示台”、“传统文化墙”等专题文化。

(4)创建国学书籍图书角。在教室角落摆放国学经典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史记故事》、《唐诗三百首》、《宋词》、《民族英雄列传》)供学生阅览,并在不同班级流动阅读。(二)调整课程课时计划,将国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1、额外增加3课时国学课程。在充分完成教育部颁布课时计划的基础上,各班增设书法、诵读、练字课程各1个课时,由教学处排好课表并组织、监督教师实施。

2、明确国学课程内容及要求。一年级以《百家姓》、二年级以《弟子规》、三年级以《三字经》、四年级以《千字文》、五年级以《增广贤文》、六年级以《论语》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明确要求一、二、三年级以诵读为主,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四、五、六年级在读背的基础上添加默写和国学知识评比环节,达到理解和育人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实施方式,事事处处开展国学教育。

1、采用“听、说、读、写、演、讲、画、唱”等八种学习方式,对学生实行浸润式教学。即,听经典故事,说名人名言,读英雄传记,写切身感悟,讲所思所想,画美丽风景,唱时代旋律。

2、落实做好“四每”工作,即每天必读、每周必讲、每月必听、每期必评。(1)每日诵读一句经典名句。全校师生利用每天课间操时间,集体背诵经典名言名句,各班在第二节课和第五节课的课前时间组织学生诵读。

(2)每周讲好一节国学课。由国学教师面向全体师生开设国学大讲堂课程。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做好课件,不得挪占它用。

(3)每月举行一次国学内容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全体师生必须参与听讲。(4)每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伴我行”的大型活动,评选“国学知识小达人”。

(四)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让国学经典教育寓教于乐。

1、根据国学内涵,成立兴趣小组。如书画小组、剪纸小组、乐器小组、诗文小组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兴趣小组,开展活动。

2、举行经典诗文吟诵、传统文化手抄报制作、书法作品欣赏、交流读书笔记、讲历史故事、唱爱国歌曲等系列活动。

3、将每年六月第一周定为“传统优良文化周”,以文艺表演、书画作品展览、国学大讲堂、国学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国学特色及成果,并由教学处制定具体的方案,组织相应的评比活动。

(五)制定相关评价制度,确保国学活动切实有效。

1、班级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过程性的评价要求班主任落实好进度计划、每周诵读内容,对本班学生进行抽查和评价。根据背诵情况确定优、良、一般三个等级,分别记分并纳入学生个人国学经典诵读考核。

2、学校建立分段抽查制度。学校教务处每两周对班级各抽3名学生进行背诵抽查,每学期8次。每次抽查结果由教务处通报,并纳入期末综合评价,作为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将对表现优秀的班级和个人实施奖励。

七、成果展示

1、安排文艺演出。将课本中的经典故事排成课本剧,由学生进行全新的演绎,从中体会到经典的魅力。武术表演也是重要表演内容。

2、布置作品展览。将学生的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集中展览,推选其中优秀作品参加校外更高级别的比赛。

3、编写创建画册。妥善保存创建国学特色的过程中的所有计划、方案、图片及宣传材料,汇集存档,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作宣传画册。

4、创建操作模型。将操作过程中的若干做法,找到理论依据,形成一定的操作规程,并将其升华到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型。

5、撰写教学论文。总结、回顾创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将其提炼到理论高度,写成教学教育论文,向外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创建作法。

篇2: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近年来兴起的国学热潮,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国学的宽广,知识的无穷,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封建,而是中国上千年文化的精髓,它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国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悄然兴起,并有发展之趋势。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国学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兼有道学、佛学、兵家、先秦诸子百家、易学等为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和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即公元770年~公元220年间,世界出现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孟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同是产生了儒学、佛教和圣经。中国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的“侠义”;庄子的“无为”;老子的“无为是为有所为”等理念,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人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根基,同时也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形成它合理的内核。国学是当今人文教育的源头,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拥有20余个,孔子的思想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国学,不仅仅是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和推动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优秀中国人伟大心灵的体现。

国学的兴起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教育在当今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国学的兴起是在抢救国学在公众中的.精神主宰地位。人类二十一世纪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因为那是智慧的源泉,是精神财富的家园,在那里去知晓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向往。华夏民族复兴,首先需要我们民族有一种凝聚力、向心力,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民族文化的认同。华夏民族从远古走到现在,代代相传,不变的文化便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就像一条无形的链条,连着你我他的心灵,使我们汇聚到华夏这个大家庭之中。作为民族的成员,不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华夏文化必须是遵循华夏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塑造着我们的民族魂,效法天地之道。敬奉天地祖先,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优秀的传统、灿烂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国学的兴起是文化、教育的回归,国学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来源。每一个民族都有它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沉淀,不同的政治国度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需求、思想精神。国学已沉淀在民众的人生价值中,沉淀在民俗的追逐和崇尚中,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支柱。当今要振兴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培养和弘扬这种民族精神,就要回归国学的原始精神上来,去了解中华文化的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的核心儒学。国学教育是从最早的天地人的人文教育开始的,传承到今已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是新时期的义务教育观念或高等教育阶段在国学的学习和普及中还有很大的缺憾,都是缘于应试教育和某些西学的理念,使得国学快成记忆了。应试教育学箍咒的收紧,使得青年一代品德的形成,人生观的树立,价值取向都存在一定困惑,以至诚信都有误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使我们的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大打折扣。当代教育在理念和模式上形成的某种缺憾,如今国学的复兴和回归,在教育的认同上,理念的填充上,教育模式的完善上都给予了有力的补偿。

国学担当着继承民族传统,凝聚民族之心的责任,担当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责任,国学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担当着反对霸道强权,造福人类,天下太平的责任,担当着华夏民族自尊、自信、自爱的责任。人类世界正跨入素质经济时代。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工作中,商品经济中,人的各种素质在磨练、诞生、演变、交流、转化,我们不能让国学在现代文明中丢失,在科技文化兴起中殆尽。要珍惜我们民族教育和文化,珍视几千年来积累的巨大精神财富,给国学以真正的定位,这不仅仅关系到教育文化的问题,更主要关系到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的问题。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愈来愈居于“退守”地位,人才需求的市场化、教育的应试模式以及商品经济的全球化,使国学被束之高阁,其实国学正是工商化的社会文化缺乏的最重要那一部分,在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社会里,文化精神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风俗、习惯、礼仪及思维形式,需要中国人在生活中实现中国文化,影响中国的发展,影响世界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文化,同时也是世界的文化。

篇3: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繁荣校园物质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基础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其使用功能, 又要强调其“国学教育”意识, 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有国学内容的宣传画、标语、橱窗、板报等, 营造强烈的感染气氛,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还开展了班级孔子文化的环境建设, 由学生自己选用孔子名言警句、主题板报进行布置, 这样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学校应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发掘传统文化中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 并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制订校规、班级公约时, 应依据班级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参考《弟子规》、《三字经》有关内容, 制订出符合班级实际, 并有激励规范作用的班级公约。此外, 各部门明确在开展“国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如:家长、学校、“青春风铃广播站”、《金岚》校刊等定期宣传“国学”, 弘扬民族文化, 树立典型。

三、利用国学教育资源,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作为深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们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素质, 就一定能重现它的价值和活力, 以满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 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安排各自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 在各年级段形成独特的授课模式。如初一以故事带讲, 联系生活, 熟读成诵;初二、初三自读自悟, 悟中导读成诵;高中温故知新, 升华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 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从点滴开始培养、训导, 要求学生尊亲敬长,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

(二) 国学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扎染绽放于美术课堂, 五祖拳纳入体育课程, 南音旋律奏响音乐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 同校园文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牵头精心组织、周密策划, 开展了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教育活动, 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沐浴书香, 健康成长”读书月、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活动, 在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经典,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四) 国学教育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

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并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 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 因此,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国学的感染、熏陶、浸润, 更好地发挥出国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的奋斗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想情操、人文素养、价值评判、道德标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与关注。因此, 加强学生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国学教育的氛围里耳濡目染,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魅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篇4:国学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大学》;《中庸》;张葆全;国学;价值观;文化传承

【作者单位】李悦,榆林学院。

中国的国学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淀,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国学以儒学为主体,兼有佛学、道学、兵家、易学、先秦诸子百家等内容,是中国人的信仰与信念。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0年期间,世界出现了一批哲学家和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等,这时,以孔子儒学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形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孟子提出了“忠义”的主张,韩非子提出了“权术和法治”的思想,墨子提出了“侠义”的理念,庄子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是为有所为”的理念。这些思想主张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夯实了中国的文化根基,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稳定的文化内核。国学经典毋庸置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是积淀的文化精髓,它不是书斋里发了霉的书本,不是博物馆里收藏保存的古董,更不是竹简上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国学应该是孟子所说的混混源泉,一朝掬饮,终生受用。所以,我们要阅读国学、品味国学、探究国学,要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国学确实是晦涩难懂的,需要参阅诸多学者的研究注释才可能真正汲取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因此,众多研究学者、专家将国学经典与当下的时代现状结合,与时俱进,以求传承发扬我们的国学文化。张葆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国学文化传承人,他在八旬高龄推出的《大学中庸译解》,亦是传承中国国学文化的著作。

一、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古代人读书,大部分有私塾先生帮助解读,自己品读难免有所偏差或是深度不够。实际上,品读经典最好的方法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如品读《红楼梦》,最好的途径是看周汝昌等学者对红楼的研究著作;读鲁迅,如果错过了钱理群、朱多锦等学者大家对鲁迅的研究就不能算完整。所以,对经典国学的品读,更不能随意。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和演变,我们的许多国学经典已经出现了多个版本,因此,品读国学经典:首先,要注意书籍所参考的版本和出处,应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被学者大家公认的权威版本;其次,在阅读的时候,应尽量参阅中国历代不同哲学家和文学家对这些经典著作的注释,这是研习经典重要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再次,读经典应将其与当下的时事政治和自身阅历结合起来,领悟经典的精神,最终达到深入阅读的目的。

张葆全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老子今读》《论语通译》《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宋代诗话选释》《玉台新咏译注》《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等作品。《大学中庸译解》是八旬高龄的张葆全先生对元典的深入解读,是其国学研究的思想精髓。这本书的原文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可见张老对经典的谨慎。《大学中庸译解》还结合了张老从教六十多年的人生体验、教学实践以及当今社会现实,可谓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张老在书中讲述为人处世、为学修身的道理,强调要重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崇尚和谐,求同存异。基于此,笔者认为,要品读《大学》和《中庸》,张葆全先生的《大学中庸译解》是不容错过的,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时代的障碍,领会和体悟经典。

二、《大学》《中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这种观念体系的发展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沃土,而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论起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影响的,还属“四书”“五经”。《大学》和《中庸》原来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时期,朱熹把《大学》《中庸》单独从《礼记》中提出来,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由此组成了我们熟知的“四书”。当下,《大学》和《中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选择名家学者译解的经典,其实是选择名家学者对经典特有的解读。张葆全先生对《大学》的解读是:教育之纲领,为学之正途,修身之极则,从政之宝典。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春秋末年,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学在官府”意味着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大学。孔子在《礼记·王制》中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意思是指,小学设在宫廷的左侧,大学设在城郊;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为泮宫。东汉的郑玄在《礼记目录》中道:“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意思是在大学里,学子们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从政的才能,可以为以后从政打下基础。《大学》可为“从政之宝典、教育之纲领、学之正途”。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儒家学派的传世经典,初学者若研习道德学问,可作为入门书籍。古人求学,必先研读《大学》,然后才读《论语》《孟子》《中庸》。对于《中庸》,张葆全先生的解读是:为人处世的宝典。他认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认识论,是孔子认知事物、处理矛盾的思想方法,是孔子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孔子解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最高智慧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庸哲学思想包含了“执中守正”“折中致和”“时中行权”以及追求公正、公平、稳定、和谐等含义。这些含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具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大学中庸译解》融入了孙老的人生经历以及当今的社会现实,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悟经典,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养分。

nlc202309082039

三、传承与弘扬优秀国学文化

作为当代知名的国学专家,张葆全先生一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简明准确的文本考证,以及深入浅出的文意阐释,在传承与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方面做出努力。近些年,张老一直致力于国学文化的海外传播工作。张老令人钦佩之处在于:他执着于传播国学文化,是为了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让广大的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此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并能够用宽容的心来对待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兼收并蓄,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继承、丰富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

传承经典,首先要尊重经典。《大学中庸译解》非常注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原文来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文本力求准确精练、不烦冗拖沓、切中肯綮、直指本意,白话文的翻译不故作深沉,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可读性强。在本书的前言中,张老以“《大学》——为学身之正途”“《中庸》——为人处世之宝典”为小标题分别概述了《大学》和《中庸》的主要思想,让读者对这两部元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阐释归纳了古代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对这两部元典的评价,让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其价值。对于《大学》和《中庸》文句的解析,张老则紧扣文本,简要精当,字字珠玑。可以说,即便是只有一般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大学中庸译解》,也不会产生语义障碍,能够对内容通晓明白。“准确、易读”是传承、传播、弘扬经典文化的基本要求。此外,张老对《大学》以及孔子中庸哲学的解读又不囿于学术研究,不局限于对文词的解释,而是注重分析元典的文化内涵,对元典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同时,张老结合古人哲学思想,联系自身人生体验、教育实践以及社会现实,对《大学》和《中庸》的思想进行阐发,使国学元典的解说与当下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读来饶有味道,能够给读者极具现实意义的启发。在阅读《大学中庸译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古人古语,而是一位年长的智者,听他对大众、对社会提出诚恳的告诫。

《大学中庸译解》每一章之后,张老都摘录了重要的语句以方便读者熟读背诵。关于这点,张老在书的前言部分也专门引经据典,说明“熟读成诵”的重要性。熟读背诵是学习经典、传承经典的重要方法。这足可见张老对读者的期待,对传承国学文化的执着。

朱熹对《中庸》一书的评价是:“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可见,国学经典蕴含实实在在的学问,我们熟读精思,相信必能终身受用。

篇5:国学经典传承文化作文

要论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我虽然少有涉猎,但也略知一二。其中,最喜欢的莫过于封建时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水浒传》了。

我认为《水浒传》最为精彩与成功的地方,就是前七十回所刻画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鲜明形象。而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最为喜爱与敬佩的就是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鲁智深性情直爽“粗鲁”,但除暴安良,讲究兄弟义气,加上嗜好美酒,因此总是闹出些乱子。当金氏哭诉镇关西的暴行时,史进、李忠都有些漠然,鲁智深却心有不平,不顾旁人劝阻,三拳打死镇关西;落发出家后,又破戒沾吃荤,大闹五台山文殊寺;遣至东京的路上又痛打了强娶刘太公独生女的小霸王,拼杀了瓦罐寺作恶多端的一伙道士;跟踪押去沧州的林冲,大闹野猪林,落草二龙山……这些无不让我体会到鲁智深的率真与侠义。

最让我感动的,是鲁智深与林冲的情谊。在林冲的妻子受高衙内调戏时,鲁智深自然心中不平。可林冲终究是不信任这个暴躁的好汉,毕竟自己是禁军教头,让他冒冒失失地讨公道,岂不是让自己处境不利?忍气吞声的林冲觉得,比起鲁智深这个初交的朋友,自然更信任自己的发小陆谦。可万万未料到,好朋友竟如此“老于世故”,与高衙内联手迫害林冲,还给他加上个“莫须有”的罪名刺配沧州,并命令押送的公人结果了林冲性命。野猪林里,水火棍正要劈向林冲的头,却给那“粗鲁”的新交鲁智深飞杖挡下。等鲁智深松开林冲的绳子,第一句话正是那沉甸甸的两字:“兄弟!”我读到这儿,不禁被那份真情深深地打动……

当今社会,有多少“陆谦”翻脸不认人,为了自己利益陷害他人甚至是最亲密的朋友。又有几人能像鲁智深一样讲究情和义,为了兄弟两肋插刀而不计后果?他,才是侠肝义胆患难与共的真兄弟!

篇6: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国学文化

文化建设工作亮点

作者:马世原 来源:隆安教育信息网 发表:2010-09-29 10:15 我要评论

2003年底获得广西“绿色学校”称号的基础上,南小不断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几年的努力使校园干净整洁,果树成排,绿草如荫,鸟语花香,学校成了南小师生和谐共处的绿色家园。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校园文化底蕴,如何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成为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一大课题。一年多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亮点。

一是创设人文环境。在校门口设置刻有“明德 励志 乐学 尚美”八字校训的校训书,在校园草坪上放置造型奇特的校训石,在校门口显眼处树起孔子铜像,在教学楼走廊外镶起校风、教风、学风,在校园内张贴大副《论语精选》《弟子规》《三字经》《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精髓》板报,在校门口和重要通道共制作12副永久性板报,在教室、走廊、楼梯口悬挂师生书画作品,各班、各宿舍设计“与圣贤同行”“荣誉殿堂”“温馨提示”“我们是一家人”等栏目。一张张板报、一副副教生书画作品、一句句名人名言、一条条警示标语在青草绿树红花的映衬下形成了“喜有绿茵伴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是诵读经典诗文。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诗文,分低、中、高年级三个版本,精心编印成《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化》读本发放到各班,印制《弟子规》发放到各班,要求各班学生每天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诵读。学校广播室每天下午2:05-2:10都播放《弟子规》《三字经》,周一专门播放《诵读经典诗文》栏目。学校还定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比赛,今年6月9日我校举行的“诵读经典诗文 争做少年君子”文艺晚会,以舞蹈、朗诵、独唱等形式演绎了《弟子规》《三字经》《明月几时有》《万世师表》等24个节目,吸引了全校师生、家长及社区群众近3000人观看。

三是利用网络交流。学校利用隆安教育论坛《菁菁校园》的《南圩小学》版块,发布《〈弟子规〉在南小》《不可不学的中国古典名句》《〈论语〉成语典故集锦》等主题,和广大师生在网上共同交流诵读古典诗文的感受和收获。

四是活动成效喜人。

一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祖国优秀文化。通过古典诗文的诵读,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依托。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观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诵读古诗文,使学生记诵能力不断增强,这对靠积累来提高的语文学习来说,无疑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学生能将平日积累、背诵过的古诗文中的名句,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和习作中去,或说明事理,或抒情,为言谈和习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篇7: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校园诗歌朗诵比赛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暑假,市工商职业中专组织语文组的教师精选优秀篇章,自编国学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2016年为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彰显工商职专人靓丽的风采,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的开展,5月11日,组织了“弘扬国学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诗歌朗诵比赛决赛。经过初赛和决赛的层层选拔,共有20组学生进入决赛环节。

比赛现场,选手们以整齐划一的着装,铿锵磅礴的气势,饱满昂扬的激情,自信大方的形象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比赛内容和形式更是丰富多彩,有的朗读千古传颂的名篇,让我们在精简的语言当中解读古人的感人事迹;有的表达思乡之情,轻悠的配乐中,吟诵者带领着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田,情景交融;有的朗诵富含哲理,启迪同学们去追求,去拼搏......一声声、一句句穿越时空的诗歌扑面而来,带给同学们的是一次空前的文化盛宴。

最后是师生共诵节目,把此次活动推向高潮。

篇8: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具备在国学文化传承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要了解国学是什么且包括些什么内容。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2)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3)一般来说传统国学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治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其中的分类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部”的概念。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

其次了解语文的概念。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4)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新华词典》(5)注为“语言和文学”,我认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化”。文化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加囊括人文、历史甚至更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单单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读书多、有学历,更应该有的是情怀,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情怀,而国学文化恰好是这种情怀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把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融合起来。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读音的字正腔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语段阅读、会写应试作文,这些基本的听说读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应对高考固然重要,但考试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位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的教师应该明白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更重要的要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重视、敬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熟语,甚至术数方面的《易经》,医术方面的《黄帝内经》,兵书方面的《孙子兵法》等等。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性质的,而中学语文教师最擅长文言文方面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学素养足够担当国学文化的传承任务。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地传承国学文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举例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的传承国学文化。

所谓听的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是指听见某个词语某句诗歌或者某段篇章,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听到的来辨别其使用的对错,甚至听到某句诗文就会进入诗文营造的那个境界。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帮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成语的使用,有诗歌的鉴赏,有文言文的阅读,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听的能力。听的能力就是感悟的能力,是与心灵的沟通。比如听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会想象内心的愁是多么的绵长,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听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会想这是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所谓说的能力,就是要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言为心声就是此意。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指经过思考对课堂问题做出回答,此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内心素养的体现,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足以证明此学生平素在语文方面的积累和阅读功底有多深,也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考过程。说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很自信的参加一些比如演讲或者班会之类的活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最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所谓读的能力,就是指阅读能力。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阶段,应该让学生大量背诵,所以13岁之前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来学国学是最好的方法。那么高中生由于课程增多,记忆力下降,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来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呢?毕竟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孩童时期对国学的接触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少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也是即简单的几篇文言,仅仅是背诵了几句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和诗歌鉴赏方面就必须全力以赴了。我们学校高中三年学生除了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另外还有《史记》的学习。尽管这些只是国学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在高中阶段才能如此系统的进行学习,数量之大是初中小学阶段不能比的。

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的方法,并且使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能用一种积淀沉稳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将国学广而传承呢?我认为沉下心来反复地读是最好的办法。记得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用嘴读,用眼读,用心读。沉下心,慢慢积淀,才能读出国学的内涵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所谓写的能力,中学阶段最基本的就是写作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个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真实健康。无论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学生要能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要具备独立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平素的积累。仅仅是积累几篇历年高考优秀作文或者背会几段例文那是绝对不行的。三年高中在语文老师指点下将《大学》《、中庸》、《论语》(可节选)、《孟子》(可节选)、《道德经》、《古文观止》,这些经典读熟背诵,再加上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等诗歌鉴赏,以及对《史记》中部分篇章的研习,就相当于积累了大量的写作财富。这些文化财富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运用在写作中,那是极其了不起的。而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不单单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是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手中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将一生受益。以下是我的一篇下水作文中的几句:人生离不开不断地磨砺。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历一些磨练方能彰显其生命的特质。司马迁一个普普通通的史官,在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著成《史记》,最重要的就是他能够勇于承受和敢于直面生活的磨砺,终得后人景仰。苏东坡屡遭贬谪人生之路坎坎坷坷,但正是因了这起伏坎坷他才愈加坚毅心境愈加澄澈,他在磨砺中为后世留下了多少宝贵财富。(节选自《人生离不开磨砺》)

可见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提升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渗透,而高中语文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渗透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做人。所以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能力全力以赴传承国学文化,为国学传承发扬光大做自己应尽的职责。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国学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大周.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初探[J].无锡中学数学,2012,(10).

篇9: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这次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设计了众多环节,全面考查选手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与运用。记得在“诗词”那场比赛中,要求选手们依次背诵带“春”的诗句,不能重复。比赛非常激烈,选手们镇定自若、沉着应战。“春眠不觉晓”、“春风花草香”、“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几十句不重复的诗句脱口而出,有些诗句我竟然闻所未闻,真是让我瞠目结舌、叹为观止。我看到了自己和这些博学多才、饱读经典小名士的差距,也感受到选手们学习生活的勤奋刻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要以国学小名士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以前,我常常埋怨学习紧张、周末还要学特长,哪有时间背诵经典。而首届“国学小名士”冠军刘康宁说:“古人说过学习最好的时间有三个,马上、枕上、厕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空闲时间,抓紧学习这些经典文化。”听了这句话,我真是惭愧不己。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一定珍惜时间,像刘康宁一样更好地利用琐碎的时间读书学习。

习近平爷爷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承袭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我们学校编印了1至6年级《国学启蒙》校本教材,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我上四年级了,8个学期的积累,我们已经背诵了《三字经》、《千字文》、《老子》、《论语》等国学经典,背诵了诗词200余首。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向国学小名士学习,热爱国学、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吸其精华,弃其糟粕,从中得到启发,古为今用。向国学小名士看齐,为国学小名士加油,争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指导:韩 涛)

篇10:传承国学经典 践行德行教育 2

幼儿德育应根据幼儿的特点从幼儿直接接触到的或易接触到的事物着手,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逐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加深道德情感。幼儿园应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将德育渗透于幼儿的全部生活中,坚持耐心、反复、细致的进行。具有生活德育之称的《弟子规》,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德育思想,以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为人子弟立身处世的规范与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重视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

从幼儿心理学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来说,他周围的人、事、物、境都能对他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除了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应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社会环境。

在物质环境方面,要让弟子规环境化、情景化。在园内创设有关《弟子规》的环境布置,建议每个班级都设计有一面与国学相关的墙,里面收集各种故事图片,原文的注解等;让幼儿每天都能通过环境来更深的了解《弟子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甚至可以打破空间限制,营造整体氛围,创造出良好的幼教氛围。

在人际环境方面,要让弟子规生活化、小品化。身教胜于言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在幼儿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模仿习得的,因此注重行为习得的身教更为重要。若言行不一,就很容易造成幼儿认知紊乱,导致不良认知,形成不良行为。另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记忆以动作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身教更容易被其感知与记忆。例如每天早晨入园,孩子们会和老师互相鞠躬问好。没有一丝矫揉造作,只有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习以为常的恭敬。再如,“步从容,立端正”,“勿箕踞,勿摇髀”,“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对于教师与幼儿都要一视同仁的。

(二)重在践行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引导想象,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各班自行制定本班每学期的诵读计划,保障诵读扎实、有效地开展;确定诵读内容.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导幼儿进行《弟子规》的诵读。

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内容,小、中、大班每周进行集体《弟子规》教学活动,从师生互相问好、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本班的诵读:如看经典、听经典、唱经典、读经典、画经典等形式, 巩固提高诵读效果.利用早晨到园以及午餐、离园等待时间组织幼儿诵读。在幼儿进行经典诵读的同时,老师同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学习。在班级设置《弟子规》学习阅读、表演区域,教师每天随时进行指导。

加强对幼儿达成目标的检查情况,扎实做好“三个一”,即:每日一读、每周一查、每月一评。每月评选一次文明礼仪标兵,班级表彰奖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弟子规》诵读比赛。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诵读文本远没有践行来得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幼儿将对《弟子规》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我们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分解,做成《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比如“朝起早,夜眠适,老易至,惜此时”这四句,体现在力行表中就需要孩子们做到以下几点:晚上不长时间看电视,9点前上床睡觉。早上不赖床,上学不迟到。画画、做事时认真,按时完成。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三)家校合作,共育新苗。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对幼儿的教育就越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诵读经典并从中受益。首先召开家长会,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把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请家长买大字的《弟子规》张贴在幼儿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跟幼儿讲传统故事,巩固幼儿的记忆效果。当幼儿行为习惯落实得很好时,家长多鼓励多表扬,让幼儿当父母的老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发动家长共同参与,学会亲子经典共赏,鼓励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一起诵读, 同背弟子规,并在三个月内通过孩子的检查。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和相关资料,让孩子的家长们潜移默化中学习如何结合《弟子规》培养幼儿习惯,进而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要求家长结合《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指导孩子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共同学习《弟子规》、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良好氛围。

“入则孝”,在校老师教育孩子“孝亲”;“出则悌”在家家长教育孩子“友爱”,就这样帮助孩子学会“孝亲”和“友爱”。这样老师带动孩子,孩子再带动家长,家长又促进孩子,在这样良性的家园合作中,孩子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篇11: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纪实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滑坡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象,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迫切需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

2006年11月,我校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工作,我校国学讲坛在提升我校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成为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中进行“弘扬国学经典,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人文素养、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对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江泽民同志指出,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皎皎者,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是民族的脊梁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而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招生规模或是在校生人数均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在我国青年大学生中出现了人文素养下降,道德意识滑坡等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个人中心主义不断膨胀,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文精神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衡和人格的异化,一些人明显呈现出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如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敏感程度”,清华学子刘海洋竟然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和食品投喂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等,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确实还存在着很大的缺憾。

拉拍雷说:“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 爱因斯坦也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也说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技术,毫无疑问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崇高人文精神,必定就是不打自垮。”由此看来,仅靠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而缺乏深厚人文素养的“瘸腿”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重任的。

鉴于这种形势,2006年11月,我校以中原文化研究所为依托,在校宣传部的统筹下,联合有关系、处等相关部门共同筹备开办“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以弘扬“国学经典、宣传中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一系列讲座,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广大学子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华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工作目标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传统文化主要载体的古代典籍,其中很多优秀作品,历久而弥新,全面而独到地揭示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而深刻的体现,也成为传统文化中最易为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精神桥梁,是认识中国国情、领略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水平的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素养,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高尚的美学享受。正是有感于此,郑州师专将中原国学讲坛的宗旨确定为:“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缔造师专英才。”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

能,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工作思路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学术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实施方法与过程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采用开放式学术讲座,采用每月一位名师讲一个主题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举行开放式学术讲座。由校内外学术见解深邃、授课艺术高超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力争做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观点新颖。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法律、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多彩。在形式方面采取以专家讲座、论坛、学生社团辅导、颂经读典、诗朗颂、知识竟赛、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师生共同参与,同时还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大力宣传,在全校营造出浓厚的国学氛围。我校“国学讲坛”除由我校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建树的教师担任主讲嘉宾以外,并请当代著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指导交流。国内外著名学者如范曾、李学勤、朱绍侯、沈伯俊、冯天瑜、谷振诣、张德水、张维华、张新斌及韩国学者孙兴策等,都曾先后到我校国学讲坛讲学。这些名师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不仅使广大师生人文精神和学术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开阔了学术视野,而且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2006年11月开办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共举办二十多场以国学经典、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高品位的学术讲座,在提升全校师生人文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省文化厅授予我校“中原国学讲坛郑州师专分会场”的匾牌,新华网、郑州日报、郑州晚报、河南商报、东方今报、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文化网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在河南省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已成我校一块重要的学术阵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三、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中原国学讲坛的效果与影响

“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活动实施以来,在校党委的关怀支持下,在国学讲坛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在提升我校学生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良好学风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高品味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国学讲坛的开放式学术讲座和读经颂典活动,加深了广大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与接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一个有利于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高品味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和发展。

2、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在中华先民光辉成就的激励下,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激发了同学为祖国美好明天而奋斗的决心和斗志,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了良好学风,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我校国学讲坛动作特色

“郑州师专中原国学讲坛”自成立以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校内校外相结合,为了使讲坛既具有更高的水平和质量,又能紧贴教学,服务人才培养,讲坛开办以来始终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一方面立足本校,面向全校师生公开征集选题,并将征集所有选题放在学校网页上,以便全校教师充分了解情况,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报名应聘,从中选择那些内涵深刻,主题新颖,理论前沿的课题,安排具体时间,面对全校师生演讲。同时还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到讲坛开展学术讲座,提升讲坛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知名度。如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所作《中华文明与中原文化》;河南著名史学专家朱绍侯先生所作《汉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三国文化专家沈伯俊先生所作《刘备的领导艺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所作《张之洞与中国早期现代化》;韩国学者孙兴策先生所作《韩国的儒学研究》;《郑州大学学报》主编辛世俊先生所作《中国传统仁学的形成与发展》;《河南文物》主编张德水先生所作《中原文明的历史进程》;郑州师专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刘玉娥教授所作《中原诗词鉴赏》、《中原文化华与中华文化》等20多场次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使广大师生加深对国学以及中原文化的了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开放式学术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如何保存、传承我们的国学经典,并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这是作为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郑州师专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他们走出校门后担负着全省乃至更多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培养任务,中小学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国学素养和传承民族精神方面比非师院校更要加注重。中原国学讲坛自觉地将国学讲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师生对国学经典及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中原国学讲坛始终致力于将学术讲座与全校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以《大学语文》中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为契机,在相关系部掀起读经颂典活动。我们选择了一些特别优秀的文学经典,利用现代传媒方式,将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视频传输到各个教室,让师生结合《大学语文》、《口语》、《书法》等课堂教学,反复聆听、濡染、感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通过这种讲座与课堂结合的读经颂典活动,不仅让学生切身感悟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学风和学养,切实做到了 “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师生的精神文明得到较大提升。

3、讲座与学生社团密切结合,有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一个团体,在学生社团中聚集了一大批朝气蓬勃,观念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思想活跃的优秀青年。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原国学讲坛充分利用名师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的机会,对相关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如与中文系寒钟国学社和初等教育部剪纸社的同学们建立联络机制,抓住一切机会,为他们答疑解难,提建议,指导活动。通过这一有效活动,不仅使我校社团工作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社团影响了一大批学生探索国学奥秘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推动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的宣传和普及。

4、传承、普及经典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优良个性品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施。因此,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几年来,学校不仅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绿化、净化、美化上狠下功夫,天鹅湖、牡丹园、奇石、绿树、青草,春有花,夏有萌,秋有果,冬有青,自然景色优美,而且注重文化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紧密配合中原国学讲坛系列文化讲座和“颂经读典”的课堂活动,在校内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对校园内主干道路的命名,充分体现出学校重国学经典的特色,如“弘毅”路,是取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明德”路则是取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些校园道路命名多取国学经典,旨在校园中营造出浓重的国学文化氛围,这些饱含中华先贤无穷智慧的路名犹如无声的春雨时时滋润师专每一位师生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祖国更加灿烂、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地奋斗!

篇12: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学校根据成都市教育局、彭州市教育局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我们转变观念,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回归教育本质,以育人和提高师生修养、提升改造社会能力为宗旨。我们把国学经典诵读作为学科建设、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

我们成立了国学诵读活动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年级备课组长为组员。在方案中,既有学校的总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依据市局的总体要求,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保证每一个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保证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诵读读本;保证每学期开展一至二次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给予督促、评估,并列入学期考核。

二、课程渗透 为了让经典真正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血脉,我校把经典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和语文课程进行文化浸润。在德育课程中,主要通过朝会、德育课对学生进行养成(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环境,通过德育课程、班级个性化评价、主题班队会等途径,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抓好两个阵地。这两个阵地是指校内和校外。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校外,是指家庭和社区。让经典诵读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校内外结合,学校、家庭联动。

本期,我们将国学经典诵读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一至六年级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诵读课,依据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开展活动。本期,我们为全校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征订了由川师大、市教科所、教育局联合编写的《国学经典》课本,虽然国家只给单册学生配套了相应的教材,但是,我们双册的学生由教师将低、中、高年段的教材进行了组合,发给了每一个学生,保障学生有本可读,有书可念。同时,结合我们过去编写的校本经典古诗诵读读本开展活动。

三、融入教学

国学诵读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前三分钟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营建孩子们与经典对话的环境,随时随处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还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来激励孩子们积累祖国文化的精髓,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我们还规定语文教师将《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纳如教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从单元主题入手,寻找相关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有主题,有目的,有序列的诵读。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要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宁静勿燥、宁简勿繁。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坚持三条原则。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既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要求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既求数量又求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根据不同年级每学期规定一定量的背诵篇目,但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经典的质量。

四、活动推进

为了让经典文化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来温润推进。10年春季开展了“诵经典、庆六一”的校园艺术节,每个年级把孩子平时的诵读积累,进行艺术的整合和编排,分别体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内涵。一年级是以《时间的脚步》为主题,让孩子们从经典中感受时间的匆匆;二年级把《增广贤文》与《三字经》中的经典进行整合,让学生从经典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三年级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为主题,让学生在经典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四年级以《论语》的经典语段为主题,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华,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五年级是以强国为主题,让孩子们走进爱国英雄,树立强国之心,爱国之情。六年级整合了《弟子规》、《论语》和《明贤集》经典语段,展示了孩子们对经典文化的丰厚积淀。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本期,我校各个年级又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诵读内容,开展了有趣、有效的国学竞赛活动。一年级选取了配套教材中的精短语段,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二年级以国学经典为内容,开展了铅笔书法比赛;三年级也是以国学配套教材为蓝本,开展了经典故事演讲比赛;四年级以《论语》为主要内容,开展了“经典伴我行”的比赛活动;五年级是以《成都市国学诵读读本》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六年级开展了《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的诵读比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风貌发生可很大的变化,语文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学习着,实践着,收获着,快乐着,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实现了育人和学校“三风”建设的结合,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教然后之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面临一些问题:

一、教材自由度过大,不好把握。《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小学阶段共有三本,每本适用两个年级,内容偏少,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没有到位。教师在使用上,感觉自由度大,目标不好掌握。

二、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必要的教学任务,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三、关注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上一篇:摘抄青春寄语下一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