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2024-05-02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精选12篇)

篇1: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王竑锜《国学经典与幸福人生》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而国学经典则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必须去了解,必须去学习的。我国的国学经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仅是要将它的精神学习,吸收,融会贯通,更是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使之不朽。王竑锜教授便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他让我们了解到了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精神,让我们明白了国学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智慧,让我们知道了国学经典对于幸福人生的重要性。

王竑锜教授是著名民营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多年致力于国学教育和慈善事业。他是一个商人,却办校讲学弘扬中华经典文化。他是一位亿万富翁,却安贫乐道在生活上像一个清教徒。他是一介布衣,却忧国忧民以扶贫济困为己任。王竑锜,很多人都喜欢把他叫王传奇。如果要印一张名片的话,就算挤得满满的也很难把他的头衔全都写进去,可是这个人从来没有过名片,对于他的了解和定义,需要真正去走近他。在讲座中我了解到了,他的女儿就读于国外的高校,并且从小就学习国学经典,会背诵许多的国学经典,例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中庸》《大学》《论语》《孟子》《道德经》《心经》还有《金刚经》这些全是背完的,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么多国学经典著作。通通去了解,通通去背诵,王竑琦教授从小也对自己的小孩比较严,并且想让他的孩子在历练中成长,在他孩子小的时候,便教育她要好好学习国学经典,好好的历练自己,茁壮的成长。王竑锜教授告诉我们风吹树,对树有莫大的好处,风一吹树的时候,它树根底下就活了,那个根才能往下扎,可以说风越吹树,那棵树根就扎得越牢,雨淋着了树,那棵树才能得到雨露的滋养。我们也是如此,就如同树一样,想要长大,就必须离开父母的怀抱,才能见到阳光和雨露,才能更好的历练。并且他还为她的女儿在工作上提了几点要求,我感觉十分的受用,在这里也想把它记录下来,好好学习。1.做到和你的总经理不讲价钱,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干什么就坚决干好什么。这一点告诉我们当老板的都知道最烦新人和他们讲条件,讲价钱、讲条件,只会让老板们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对我们的信任,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不要一上来就讲条件,讲价钱。2.做到早来晚走,总经理最讨厌的就是迟到早退的人,而一个早来晚走的人就是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让人觉得务实,能干。3.做到工作时间少说闲话,不说闲话。因为一个认真工作的人一定会给老板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一定让人觉得能干,踏实,一定会让人喜爱的。4.用早来晚走和中午的休息时间打扫公共卫生,因为我们要放低我们自己的态度,并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我们要让别人了解我们的虚心,让我们用一个虚心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专心工作的人,一个人才。并且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上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更应该这样,做一个谦虚的人,做一个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

我们还要学习孔老夫子一生提倡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种德行,这是八种能量,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这八种能量,实现这八种能量。什么时候产生孝?对父母的爱产生“孝”;什么时候产生悌?对兄弟姐妹的爱产生“悌”;什么时候产生忠?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产生“忠”;什么时候产生信?对同志的热爱产生“信”;什么时候产生礼?对老师、古圣先贤的爱产生“礼”;什么时候产生义?对朋友的热爱产生“义”;什么时候产生廉?对百姓的热爱产生“廉”;什么时候产生耻?对万物的热爱产生“耻”。德行越厚,能量越足,厚德载物。我要做一个普度众生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亲人,我要为他们负全责,他们的过错就是我们的过错,是因为我没修好,我们没感招好他,都是我错了。这是我做人的准则,也将是我今后人生的信条,我相信我应该去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参悟这八种能量,建立对世间万物的热爱,让我的人生无悔。

并且回归一颗做人的良心,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好好的想想父母,再去做,才没有问题呀。我们本来都是圣贤的子孙,我们本来都是龙的传人,我们一定要学圣贤文化,开启我们圣贤的心灵,二十年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华儿女。这才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应该去做到的,王竑锜教授教会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习到了许多,真是一场不会留下遗憾的讲座!

篇2: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篇3: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德育

21世纪, 祖国经济腾飞, 人民生活富足, 每一个中国人,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为自己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曾记得在已经结束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当看到毛笔字、太极拳、活字印刷等伟大发明再现, 看到演变过程中“和”字的傲然显现时, 我们每一位国人无不为之欢呼雀跃, 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到来了。东联现代中学也乘着这中华文化复兴的强大东风, 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国学教育, 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让优良品德深入人心, 让美好行为永驻校园。

清晨, 当你步入校园, 此起彼伏的琅琅书声便传入您的耳畔, 那是同学们诵读经典的声音。在这里, 每天早自习前是全校的读经课, 所有任课老师都指导学生把《弟子规》诵读一遍, 然后再开始上自习。同学们把《弟子规》熟记于心, 生活中常常被提醒, 用《弟子规》指导学生的生活, 也必将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走近了, 看到修文长廊的墙壁上, 镶嵌着图文并茂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有孝的故事:卧冰求鲤、尝粪忧心;有尊师重道的故事:程门立雪、张良拜师;有忠义的故事:精忠报国、管鲍之交等。抬起头来, 看到顶梁上镌刻着《弟子规》的经文, 真是步步莲花, 字字珠玉。我们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随时随地陶冶学生情操, 让学生沐浴在美好思想的春风里, 健康快乐, 茁壮成长。走进楼道里, 处处是教育学生给人以启迪, 发人深省的牌匾。其余教室里、办公室里各有特色的经典教育, 国学教育无处不在, 教我们努力, 催我们自新, 让我们“德日进, 过日少”。

再说课堂上, 每周一的德育课, 各班都大规模地开展感恩教育。首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弘扬孝顺的美德。有的班级把家长请来一起上班会课, 学生忏悔曾对母亲的不孝之举, 曾让母亲伤心失望, 表示以后要做个好孩子, 为母亲为自己争气, 课堂上学生和家长抱头痛哭, 是感慨, 是喜悦, 是对往昔无限的遗憾,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然后感恩老师, 感恩同学, 感恩一切帮助过, 甚至伤害过我的人, 感恩有生命的动物、植物, 感恩没有生命的桌椅板凳等等。通过这样的感恩教育, 学生减少了对周围人的冷漠和矛盾, 增加了一份互助友爱和恭敬。

国学课上, 以《弟子规》为课本, 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总纲, 开展了各有特色、直入心扉的情感道德教育。孝是基础, 也是主要内容, 详细地给学生讲解父母是如何辛劳地生育、养育我们的。把这些少有人讲, 但却十分重要的过程讲给他们, 再现他们小时没有记忆或是忘却了的那段时光, 让每个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 讲父母的付出, 忆父母的爱心, 激发学生对生我养我父母的感激之情;同时用真人实例, 把视而不见的父母之爱心和付出, 具体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许多学生大为震撼、深受感染, 始知这些关爱近在咫尺, 而曾经觉得理所应当, 感知自己真的是个不孝之子。回家后,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而欣慰。

2007年春天, 我校成立了“弟子规学习中心”, 带动和指导全校的《弟子规》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老师用一颗赤诚的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教给他们正确的做人做事态度和方法, 孩子们也很愿意来东联学习。更重要的是来东联可以感受到一种轻松、安静、庄严、恭敬、祥和的气氛, 孩子们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 受益无穷。尤其是对每个班所谓的差生, 集中到弟子规学习中心, 用加倍的爱心教导他们如何为人处世, 恪守孝悌忠信、仁义礼智, 通过十几个课时伦理大道的讲解, 许多孩子都有很好的变化。其中一个女生, 通过教育学习, 妈妈反馈女儿懂得了许多, 给父母倒洗脚水, 妈妈生病还要背妈妈回家, 爸爸高兴地说“这课上好了”, 老师反映最近数学开始好好学习, 确实有了进步。

目前全校学生都在学习国学的基础课程《弟子规》, 初二上《三字经》, 初三上《论语》和《大学》。我校学生学习各种经典, 目的不单单是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更主要的是转化气质和涵养。现在学习《弟子规》, 我们很注重落实, 例如《弟子规》说:“凡是人, 皆须爱”, 不但对人, 对周围的物、对生存的环境都要有颗爱心。我们成立了志愿者队伍, 净化校园, 每天早晨课程结束后, 老师带领志愿者捡校园的废纸和垃圾, 用行动告诉周围的每一个师生, 不要乱扔垃圾, 捡起脚下的废纸, 爱护我们的环境。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一直坚持做下去, 实现净化心灵美化环境, 从每一个人做起的目标教育。

篇4: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去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小学是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最佳时机,老师更应精心设计,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一、慎重选择读本 循序渐进推进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唯有了解小学生,才能走进小学生。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既要尽量回避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要传播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要让孩子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要在选择文本这个让学生迈进国学之门的第一步做好智慧的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蒙学阶段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年级可选四书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高年级可选子史集的如《老子》﹑《庄子》、《史记》等。

二、教学方法灵活 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较科学专业的“三步六正法”是国学经典教育常见的步骤。简单的说,第一步,正读正音。第二步,正义正字。第三步,正心正行。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1.一般朗读法。比如:集体读,分组读,赛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2.拍手摇头诵读法。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摇头既可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

3.游戏巩固法,比如国学经典中关于历史的内容,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击鼓传帽”,传到谁就带上帽子并按上面的提示背诵﹑表演相关内容。

4.多媒体展示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因素混合构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获得感性认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物体和他们演奏的音乐,就生动直观的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5.演课本剧。把内容还原成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淡化单一形式 活动潜移默化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应淡化单一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还可以配乐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广播中朗诵。耳濡目染,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孩子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领略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每周固定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故事的情景剧表演。也可办国学手抄报,画经典故事内容等。

四、不断挖掘教材 注重美德传承

要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我们要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遷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学习课文时,找准契机,渗透国学点滴。比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讲到枫树的叶子红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这样既传承了国学经典,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再比如,很多课文选编的主旨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二年级的《三个儿子》是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就是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五年级《桥》这篇课文就是对孩子进行忠诚的教育……还有诸如善恶的分辨,怎样与人相处的一些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我们不难找到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是以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把它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五、整合学科内容 拓宽传承路径

国学教育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与其它学科相整合,老师同学间要相互配合和互动,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就可以以“弟子规少儿经武”为依托,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磨练意志,帮助学生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培养学生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比如音乐课上,老师可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孩子吟唱经典篇目,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忘情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六、渗透国学经典 规范学生行为

国学经典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我认为不仅仅是继承,而是用它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进餐、外出、归家、对待长辈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不过,就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们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传统礼仪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要把传统的经典礼仪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教育、指导。利用经典教育促进孩子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

当然,国学经典的教育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学经典怎样在教学中科学、规范地传承已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以智慧的方法传承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成长。

篇5:传承国学诵读经典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策划书:

为响应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号召,丰富我校同学的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个人修养与素质,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让同学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加强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播,提高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和实践,传承古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我校特举办“传承国学诵读经典”系列活动。

活动一:诵读实践《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是每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习的。活动目的:学习实践、古为今用、取其精华。

活动地点:学生宿舍、教室、其他公共场所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活动形式:

1.晨读《弟子规》:周一至周五早自习,各班同学利用早读时间熟读、背诵《弟子规》

2.《弟子规》诵读比赛:分设个人、集体两个层次,各班将班内预赛选举出的优秀学生推选至学校参加决赛。

3.经典文化讲座:国学文化方面的光盘讲座。

4.《弟子规》精神进宿舍、进百家:

在校期间,无论是宿舍、教室、公共场所等,大家要实践《弟子规》,做一个和睦相处,互相关爱、热爱学习的好学生。暑假期间,以《弟子规》为准则,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并且请家长对同学假期的表现做出书面评价,开学交与学校。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活动

为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思想交流,定于四月上旬举行有我校主办的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一、宗旨:增进交流,培养能力,展示自我。

二、原则:以“传承国学诵读经典”为主题,尽情发挥参赛

选手的风采和能力,以各自不同、新颖的角度和方式表达对主题的理解。鼓励创新,鼓励自由,鼓励个性。

三、主办方:育德教育集团教研室

四、参赛对象:全体学生

五、奖项设置

1、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胜奖若干名。

2、奖品:获奖证书、奖品

一等奖:获奖证书+《文学常识》 三等奖:获奖证书 二等奖:获奖证书+笔记本优秀奖:获奖证书

六、活动过程安排1、3月15日前将该通知下达到各班,各班班委做好动员工作,收集愿意报名同学的资料。

2、3月底之前统计报名情况汇总给学校主办单位。

3、比赛场地:教学楼前平台

4、邀请评委:佟利、李涛、崔雨霞、赵凤兰、娄冬梅、单伟红、宗伟

5、比赛时间:4月12日(周二)下午由参赛人员抽签决定出场顺序;4月13日(周三)中午布置场地;

4月13日14:00举行诵读比赛

七、比赛时间:3—10分钟 脱稿与否由参赛者自行把握

八、比赛流程

1、主持人致辞开场

2、参赛者依次演讲,演讲后评委有2分钟左右的时间为

上一选手打分交给工作人员,得分和比赛结果演讲结束后一起宣布。

3、评委点评:佟、李

4、颁奖

5、参赛者代表讲话

九、注意事项

1、参赛者必须提前到场到指定区域就位

2、评委比赛前10分钟入席

3、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观众提前入场

另附:“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一、比赛规则

1、比赛采取除去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以平均分计分

2、评委打分原则从7.5分起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3、演讲时间掌握在每人3—10分钟,超过规定时间扣分,最高扣0.5分。

二、“传承国学诵读经典”演讲比赛评分标准

活动二:观看《孔子》 精读《论语》

孔子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生哲理贯穿中国古今文化,是世界著名文化名人。2010年上映的电影《孔子》诠释了一代圣人的奋斗和艰辛、努力和执著、品德和智慧。

活动目的: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重温经典儒家风范。活动时间:开学第三周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篇6:传承国学经典(范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几千年。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纽带,是炎黄子孙奋斗自强的力量源泉!其实,也就是经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

还记得一代奸雄曹操曹孟德,东临碣石,酾酒临江,即使发渐斑,却壮志未减,仍旧慷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引那日月入怀;还记得那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将国仇家恨砌成柳烟,吹梅笛怨的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仍旧婉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还记得精忠报国的岳飞,力抗金兵,保家卫国,即使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却依然诵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民族气概。

悠悠天地,巍巍华夏。炎黄绵延八百代,国学流传五千年。历史的长河自盘古起,就源从风骚。苍凉悲壮,当推建安七子;平易流畅,尽在唐宋八家。引壶酌酒尚五柳,横槊赋诗传阿瞒。三千里赤壁,独词双赋,尽览江东儒将风流。

阅《红楼》,看宝黛钗殇情大观园;吴晋魏蜀,《三国演义》任我豪气驰骋;经史子集,《四库全书》由他风流纵横。萤辉竹素,蠹去芸编。国学者,文化也。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孙子》鼎中原。元亨利贞,天地一机成化育;仁义礼智,圣贤千古立纲常。

如果将中国古代文学比喻为一朵花的生命历程,那么诗经便是种子,汉赋是芽,唐诗是蓓蕾,宋词是花朵,元曲是果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有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很多是在写爱情;写爱情,也算是到了某种极致;但是诗经被无声地遗忘了。对于诗经,我们去寻找,去看待。“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赋是我大汉的骄傲。“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一篇洛神赋,惊艳两千年,无数人为之沉醉,心驰神往,无限遐想。

而唐诗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之一——大唐时期的产物,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就一字一句教予我们“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了。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国学吟

画中有诗。李白的《月下独酌》。月和酒,一直是李白的最爱,可两者都蕴含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情感也会迥然不同。而唐诗,也正因此变的瑰丽多彩。

宋词,是唐诗的绽放。柳永、李清照、晏殊用婉约的文笔,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在秋风萧瑟时,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得如此凄婉动人;而晏殊“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慨问是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当然,苏轼、辛弃疾的气魄便如虹,慷慨的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枚巨钻,多彩而绚烂。

元曲是十分独特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都熟知。一个人,仅用二十八个字,就能把秋意那样清晰地描摹出来,下笔又是那样浅淡。且“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成就了一种萧瑟、苍凉的马致远意境。从马致远一人,就可以影射出元代作曲家水平之高超。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光彩。

我心中的国学,是古代文学这株摄人心魂的美丽花朵。从清雅的诗经,到瑰丽的唐诗宋词,缠绵的元曲,无一不诠释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国的四大名著,就更能映射出古代文学的吸引力了。且不言水浒红楼的忠义与酸辛,单说三国里曲折的情节,令人惊叹的韬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何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形容其艺术程度之高。因此,古代文学无疑是国学中尤为突出的传统学术文化。它罩着迷离唯美的光环,溢出清淡纯粹的芬芳,却又不失历史沉香的气息。

但是国学也曾遭磨难,饱受浩劫。秦皇有焚坑之举;汉武怀罢黜之心;明重八股之风;清尚文字之狱。然而西方文学来势汹汹,国民惶惶:歌手放歌,不知琴室七声;书生读书,难明文房四宝。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崇洋媚外;对外开放,西学嚣张;五星旗下,书声琅琅,尽是西洋音调;圣贤书旁,文笔洋洋,皆为拉丁文,阿拉伯数字。虽欲效女娲,只手补天;奈何如诸葛武侯,独木难支。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赞春之酒,唯憾春归;灯影憧憧,凄绝暗风吹雨夜;荻花瑟瑟,魂销残月照人时。恨夷文之猖狂,叹国学之衰微。

篇7: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足有五千年之久。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文化历经沧桑,经历了数百年之久,才有现在人们所知的文学常识。它不仅是中国人们的一大骄傲,还是祖国的瑰宝。

例举妇孺皆知的《唐诗三百首》:黄河遇见了李白,才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辞章;明月遇见了诗人,才会有数不胜数的千古流传的诗篇。一切皆归于巧合,但只要细心发现,才会有现在人们熟读的唐诗、宋词、元曲。历史的长河上,许多诗人、作家、革命家等甚至已牺牲生命,才留下了让人赞不绝口的美文。也正因这些文化,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化巨子,并且凝结成文化结晶传给后人。就这样借鉴于前人,流传于后人的方法,书库中呈现出了数百万本的著作。民族文化历经变化,它是令全世界中国人民所骄傲的,历史由我们谱写,文化由我们传承。

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乃至于世界,都深受于各国的喜爱,甚至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并学习了书法。一个简单的文字,也是经历了千年而演变而来的,从每一个文字中,我们都能读出古人的心血,每一个文字,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更是渊源流传。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欧阳询、柳工文,更有家喻户晓的王羲之等。这些书法大家也都留下了名作《多宝塔碑》、《大麻姑仙坛记》等,颜书书法更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三字经》、《论语》、《礼记》等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无不惊叹。从中我们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是不可估量的,他们留下了国学经典。当如今我们坐在教师里读着课本时,我们好似就可以看出作者著作时的全过程。当代青少年发奋图强熟读国学经典时,又一颗文化新星就冉冉升起,传承着千古文化。

民族文化已不再是文化,它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全过程。国学经典时千古流下的一段佳话,如果民族文化是精神食粮,那么它就是民族精神的饮料。

篇8: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繁荣校园物质文化

良好的校园环境, 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校园基础建设过程中, 既要注重其使用功能, 又要强调其“国学教育”意识, 推陈出新, 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我校在校园内布置有国学内容的宣传画、标语、橱窗、板报等, 营造强烈的感染气氛, 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还开展了班级孔子文化的环境建设, 由学生自己选用孔子名言警句、主题板报进行布置, 这样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 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规范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规校纪以及各种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练意、习行的规范约束作用。学校应加强国学教育宣传, 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发掘传统文化中表现我们民族优秀品格和民族凝聚力的精华, 并以此作为校园制度建设的诠释。制订校规、班级公约时, 应依据班级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参考《弟子规》、《三字经》有关内容, 制订出符合班级实际, 并有激励规范作用的班级公约。此外, 各部门明确在开展“国学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能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如:家长、学校、“青春风铃广播站”、《金岚》校刊等定期宣传“国学”, 弘扬民族文化, 树立典型。

三、利用国学教育资源, 丰富校园精神文化

作为深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们应坚持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展, 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立足于提高全体学生精神文化素质, 就一定能重现它的价值和活力, 以满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

(一)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 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 安排各自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 在各年级段形成独特的授课模式。如初一以故事带讲, 联系生活, 熟读成诵;初二、初三自读自悟, 悟中导读成诵;高中温故知新, 升华内涵。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 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从点滴开始培养、训导, 要求学生尊亲敬长,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会求知, 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 进一步推进了课程改革, 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

(二) 国学教育渗透各个学科

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文化经典《论语》、《孟子》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扎染绽放于美术课堂, 五祖拳纳入体育课程, 南音旋律奏响音乐课堂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 同校园文学活动相结合

学校牵头精心组织、周密策划, 开展了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教育活动, 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如举办“沐浴书香, 健康成长”读书月、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演讲征文等活动, 在丰富的校园文学活动中让学生更好地传承经典, 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

(四) 国学教育与特色德育活动相结合

精心设计、周密策划具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并将国学教育有机地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最终, 国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总之,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 因此, 传承国学经典, 繁荣校园文化, 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接受国学的感染、熏陶、浸润, 更好地发挥出国学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我们教学的奋斗目标。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思想情操、人文素养、价值评判、道德标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与关注。因此, 加强学生国学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国学教育的氛围里耳濡目染, 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魅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国学教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志艳.开展经典诵读塑造美好心灵[J].黑河教育, 2009 (5) .

篇9:传承国学经典 培养现代君子

“君子存折”记录美德善行。学校创新对学生的评价办法,自制“君子存折”,记录学生日常的点滴进步,学生每人持有一本“君子存折”,使用期限为一学年。以“君子币”的形式进行常态化的奖励,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奖励君子币一枚;书写工整、优美,奖励君子币一枚;助人为乐,奖励君子币一枚;主动捡起垃圾,奖励君子币一枚……诸如此类,凡是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德与善行,都给予奖励。

各班利用每月最后一次班会,评选出艾家小学“月君子学生”。评选依据为“君子存折”中“君子币”的数量,获得“君子币”较多的学生,即被提名为“月君子学生”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依次讲述“君子学生成长故事”或评选理由,全班同学表决通过即被评选为“月君子学生”。各班班主任审核后将各类“月君子学生”上报给政教处,再由政教处统一在全校通报、表彰,颁发光荣榜,佩戴胸牌,宣读颁奖词。每学年结束时,按照各个类别评选出各班年度“君子学生”“全能君子学生”,召开一年一度的君子学生表彰大会。

君子读本浸润思想。古人讲:圣人不常有,常见君子!“君子”这一名词在《论语》等经典中提到了上千次,君子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怎样修炼才能使自己成为君子?通过对经典的解读,结合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确立了“明理、诚信、博学、雅行”的现代君子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编撰《艾家小学君子读本》,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是课前诵读,二是每周一节校本课诵读《君子读本》,用传统国学经典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

君子才艺丰富人生。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资源,所有活动场所、器材面向学生免费开放,全体学生自愿选组参加,按琴、棋、书、画、科技、体育等具体内容,组建多个君子才艺小组,每周四下午集中开展练习活动。建立君子才艺学习长效机制,每个学生一学年选择一个小组,小学六年至少选择三个小组,学期结束进行才艺考核,每学年末进行才艺展示。为每个学生建立一张君子才艺卡,跟踪填写六年来的才艺学习情况。

“君子讲坛”促进文化建设。成立“君子文化研究会”,主体包括校内五个层面的研究队伍:一是班主任队伍,研究君子文化在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渗透与融合;二是学科教师,研究君子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三是总务后勤队伍,研究如何从服务环境与服务态度上体现君子文化,如何培养学生文明就餐、文明购物;四是学校管理队伍,主要是制定要求与细则、评价制度,指导开展研究活动、落实研究过程,及时总结与评价;五是全体教师的个人修为任务。

开设“君子讲坛”,每周一次,教师将在研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以小故事、小案例等形式与全体教师分享,并不定期邀请校外辅导员、知名人士、专家教授、本地贤达、上级领导等“君子文化研究会”校外成员来“君子讲坛”授课。

建立“君子堂”,主要是物化成果的展示展览,采用展板、图片、集子、册子、实物等多种形式,对君子文化研究活动进行全面的展示介绍。

(作者单位:宜昌市点军区艾家小学)

篇10: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丰富的语言积累?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如果学生能从已有的语言积累,来领悟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而整个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从而感悟、理解就会事半功倍。当然,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所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课内积累。教材的语言形质兼美,表达规范,意韵隽永,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背诵,既是外显学习,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记;同时也是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熟记的言语材料的语言规律。此外,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把学到语言内化自己的语言。养成积累的习惯,为课外积累打下基础。

2、诵读经典诗文。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成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而这种积累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品位语言,感悟语言,

不过,诵读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要,象唐诗、宋词等意韵优美、琅琅上口的材料,就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象“四书”“五经”等比较枯涩艰深的东西,虽然学生也能苦背下来,但记忆的时间却不长,就不应该主张学生背了。

二、举一反三——大量阅读

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但,鼓励大量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有所甄别、充分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进行。

篇11:国学经典传承文化作文

要论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我虽然少有涉猎,但也略知一二。其中,最喜欢的莫过于封建时代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水浒传》了。

我认为《水浒传》最为精彩与成功的地方,就是前七十回所刻画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的鲜明形象。而在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最为喜爱与敬佩的就是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鲁智深性情直爽“粗鲁”,但除暴安良,讲究兄弟义气,加上嗜好美酒,因此总是闹出些乱子。当金氏哭诉镇关西的暴行时,史进、李忠都有些漠然,鲁智深却心有不平,不顾旁人劝阻,三拳打死镇关西;落发出家后,又破戒沾吃荤,大闹五台山文殊寺;遣至东京的路上又痛打了强娶刘太公独生女的小霸王,拼杀了瓦罐寺作恶多端的一伙道士;跟踪押去沧州的林冲,大闹野猪林,落草二龙山……这些无不让我体会到鲁智深的率真与侠义。

最让我感动的,是鲁智深与林冲的情谊。在林冲的妻子受高衙内调戏时,鲁智深自然心中不平。可林冲终究是不信任这个暴躁的好汉,毕竟自己是禁军教头,让他冒冒失失地讨公道,岂不是让自己处境不利?忍气吞声的林冲觉得,比起鲁智深这个初交的朋友,自然更信任自己的发小陆谦。可万万未料到,好朋友竟如此“老于世故”,与高衙内联手迫害林冲,还给他加上个“莫须有”的罪名刺配沧州,并命令押送的公人结果了林冲性命。野猪林里,水火棍正要劈向林冲的头,却给那“粗鲁”的新交鲁智深飞杖挡下。等鲁智深松开林冲的绳子,第一句话正是那沉甸甸的两字:“兄弟!”我读到这儿,不禁被那份真情深深地打动……

当今社会,有多少“陆谦”翻脸不认人,为了自己利益陷害他人甚至是最亲密的朋友。又有几人能像鲁智深一样讲究情和义,为了兄弟两肋插刀而不计后果?他,才是侠肝义胆患难与共的真兄弟!

篇12:诵国学传承文明读经典浸润人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听,伴着古典优雅的音乐,诵读《大学》经文,那是汶上县苑庄镇中学师生们在与经典亲密接触,与国学深层对话;全校师生为经典的魅力所打动,为国学的美丽所陶醉。

经典诵读的馨香时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浓浓的书香洋溢在学校的每个角落。

随着日前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带来了“国学教育的春天”的气息,成为百年教育植根铸魂的起点与标致。苑庄中学借此“气息”把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视为奠基人生、成就未来的重要途径,大力渲染师生读书风气,打造浓郁书香校园。全体师生孜孜不倦地汲取文化经典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

境界。

为了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教师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各班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每周一播,与校广播室配合,利用广播时间开辟一个 “国学经典欣赏”栏目;每学期一活动,学校每学期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这些活动大大激发诵读兴趣,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性情变得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老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出来。亲子关系因读经教学而更亲密,校园祥和。

在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国学诵读的实践中,学校注重了“三个结合”。首先,注重把国学诵读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相结合。素质教育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立德,而传统文化中的“十德”就是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精髓。素质教育核心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断从传统文化中了解博大精深,感悟源远流长,汲取精华养分,丰富文化底蕴,正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其次,注重把国学诵读与德育工作系列活动相结合。不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内容,我们现在所开展的德育工作系列活动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德育思想理念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育、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养成教育、礼仪教育、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中,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与

德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枯燥的德育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理,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达到了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效果。再次,注重把国学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在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中,注意到了发挥墙壁文化、走廊文化、楼梯文化、操场文化等作用,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经常活动的空间,随时随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染,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的家长说:“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受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有的家长说:“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得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也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甚至还会帮助妈妈洗脚,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真正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上一篇:孙敬文:90后独行穷游欧洲下一篇:社区工作者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