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融合、绚丽多彩的特点,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标准。在现代社会语境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技术受到了冲击,如何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裕固族服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1:

试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嬗变

摘 要: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历史节点上,借助“一带一路”提供的发展机遇,厘清民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其传承方式,剖析传承要素嬗变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并提出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调适措施,希冀对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有所裨益。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间传统体育;裕固族

文献标识码:A

从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到2017年的《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带——河西走廊中段长期繁衍生息的裕固族,受全球化过程中的“外源性”文化强势浸淫,伴随着民间传统生活习俗、认知行为及价值观等“内源性”文化影响,从而导致作为最直观、最显性的“活态文本”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生了嬗变。对有语言而无文字的裕固族而言,这种嬗变意味着“族群认同”标签正在消解。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作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应该是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但他们却走出山地草原接受现代体育教育,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识日益淡漠。再加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传承场域、传承内容及传承方式等要素的嬗变,导致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嬗变。本研究立足于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事像,剖析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发生嬗变的内因与外因,对于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促进族群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对于保持牧区社会稳定,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落实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与行动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的厘清

文化传承(transmission of cultural)概念在台湾学界使用的更普遍,其涵盖传统文化、宗教、精神、艺术、文学、民俗等大文化视野,并认为文化的传承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1]。赵世林认为:“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2]尽管文化传承被认为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但很显然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历时性承接与传递,在横向上一定存在着共时性文化传承要素的增减,最终形成文化继承、加工改造、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齐超研究认为人类主体与空间环境构成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要素。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要素泛泛而谈,没有深入细化地界定[3]。学者段超认为传统文化传承由传者与受者、传承场域、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保障体系等要素构成,并且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4]。赵国宏根据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的“5W”理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由传承者(Who)、传承内容(Says What)、传承对象(to Whom)、传承方式(in Which Channel)及传承效果(with What Effect)五个基本要素构成[5]。

综合剖析上述观点,学者段超把传承者界定为传者和受者仅局限于某一场域,而没有考虑承者会成为新的传者,故出现传者即承者,承者就是传者的观点。而赵国宏在传承要素里既有传承者又有传承对象,有重复之嫌。鉴于二者观点的异同,并且结合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下位概念所具有的共性和个性特征,笔者认为裕固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要素由传承者和传承场域、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保障体系构成。

二、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

裕固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传承要素包括传承者、传承场域、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承基础保障五个方面。传承者是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没有传承者,就没有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离不开人,人是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核心要素。传承者一般理解为“传者”以及“承者”或“受者”,而民間传统体育文化的“传者”与一般文化的“传者”有所不同,往往是贮存着、掌握着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精湛的技艺和知识的老者、父辈、退休工作人员及村干部等,他们既是活的技艺和知识宝库,又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持棒者”和代表人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承者”或“受者”是儿童少年或学生群体。在这个相对复杂的“活态”文化传承系统里,随着时间和场域的变化,作为文化传统主体的人扮演不同角色,如在某一阶段、场域这个“人”是承受者,在另一阶段、场域则为新“传者”。传承人呈现出承者——传者——新承者——新传者向前发展态势。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在受者和传者、传者与新受者之间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通过选择性的增量或衰减,以达成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提出的“场域”,指环绕在行动者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关系空间网络[6]。在裕固族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场域,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场域离不开传承者进行文化传承所建立的关系空间网络,它既可以表现为特定的自然空间,也可以表现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形成复杂的社会文化空间,但更多的是自然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的结合。草原赛马场、草原摔跤场是一种自然空间,在操场、草原赛马场及比赛场中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则是社会文化空间。牧民放牧的草原等自然空间与草原赛马场、比赛场相互交织形成的关系网络创造了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并决定着传统体育文化生存、传统体育类型,并且成为特定的传统体育文化事象。

传承内容主要指裕固族民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裕固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对生活在高山草原的裕固族而言,不仅是生产生活中的交通工具,而且还是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载体。赛马自然而然成为当前裕固族民间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内容,在传统节日、庙会、祭祀、婚礼等重大场合都要举行赛马活动。除了主要的赛走马和赛奔马之外,还有草原套马、驯马、骑猎、骑射、骑掷石子、赛雪马等与赛马有关的传承内容。拉爬牛、顶杠子、拔棍作为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庆、祭祀、婚俗等民俗活动中经常展演,与赛马一起已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是指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的总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除了师傅带徒弟,家族式代代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之外,还有学校教育传承,如当地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比赛等;不应忽视大众媒体传承方式,如各种纸质和影像资料也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雕塑和文化场馆传承方式,在红湾寺镇、康乐乡和眀花乡裕固族聚居点附近拉爬牛、赛马、顶杠子等民间传统体育雕塑。民族传统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对于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要;而学者钟进文提出“文人化”的传承方式对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7]。

文化传承基础保障不仅包括“器物”层面的物质保障,也包括国家硬控制,如法律、制度、政策等,还要民间软控制层面的管理保障,如仪式、民俗、信仰等。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物质保障和管理保障,如政府组织的大型传统体育运动会、艺术节、赛马会等需要器材准备的同时,也需要各种比赛运行、监控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管理协调。

三、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嬗变剖析

(一)呈显多元化的传承者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传承人以活态的身体文化而呈现,但具备传承文化素养的传承人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迁影响,传承这种活态肢体文化过程中会发生较大地嬗变。对传者而言,传者身份逐渐由原来的长辈或师傅嬗变为教师、公职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传者的身份范围扩大。

而对承者或受者而言,由原来的儿子或徒弟嬗变为学生、青少年爱好者,承者的身份也发生变化。譬如,赛马作为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草原三技”主要代表项目之一,各级政府每年举办的各种赛马大会。在2016年5月裕固風情走廊赛汗塔拉举行赛马的访谈发现,骑手都是留守在牧业的大多数老年人以及很少的中年人,没有少年儿童参与,并且女骑手与男骑手相比少得可怜,仅有2名,而且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

究其原因,随着城镇一体化的推进,出生在草原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现代化生活,不愿留守在草原过日子,于是纷纷进城务工以改善生活境遇和提高生活水平。加之裕固族牧民对下一代的教育重视改变了承接者,从20世纪60年代轰动全国的“马背小学”到现在定居点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承者离开草原到学校接受现代体育教育,没有条件与本民族传统体育接触。譬如,小孩子很少跟马接触,看见马就吓得发抖,自然而然不会骑马,更别说相对较难赛走马。因而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承传主体,出现了传承人的断代现象,使其逐渐从草原牧民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中淡出,面临着因传承者的流走而难以为继的困境,极大地影响到了传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生态保护导致传承场域的重新建构

裕固族生活在祁连山北麓,是典型的高山草原牧业社会。“没有祁连山,就没有裕固族”,是祁连山孕育了裕固族,祁连山就是裕固族世代守护的生命家园。随着草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畜牧文化走向现代牧业文明。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都发生巨大的变革,特别是2000年开始全面实行夏秋草场承包到户,以草定畜,草原有偿承包责任制后,围栏和铁丝网把草原分割成豆腐块,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空间。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建立祁连山国家生态保护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由草原转变为乡镇所在地的空地、河滩、学校操场等,原生态的社会文化空间发生嬗变,这些都是外源性因素。

还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流失和嬗变由内源性原因引起的。如曾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手球已经流失,究其原因,在20世纪80年代前裕固族牧民穿羊皮缝制的皮袄,用皮袄的袖子击打对方打过来的类似毽子的手球,现在随着皮袄被现代皮衣和羽绒服替代,手球也随之流失。

(三)家族式向多样化的抢救性传承方式转变

传承方式在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中占重要地位,剖析其传承方式嬗变的原因,对于促进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十分重要。当代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由原来的家族式传承、师徒式传承、口耳传承逐渐嬗变为学校教育传承、节日传承、数字化传承及“文人化”传承,究其嬗变的原因,文化传承要素中最核心的还是传承者,离开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环境,特别是传承者离开草原到定居点或城市上学,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承方式分离,在学校接受师生式的传承方式,因当地学校开设与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了当代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呈现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的特点,是年轻承者承接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方式之一;鉴于社会环境变化,最主要的民间传承方式——口耳传承在当代社会同样面临着困境,现代的年轻一代更喜欢通过现代数字传媒来获取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信息,而对口耳传承方式缺乏兴趣。

节日和文人化传承方式是今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可缺少两种方式。传统节日已成为牧民家庭团聚、走亲访友、牧民议事的主要载体,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和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展演、教化和传承的主阵地。但现代经济文化的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流失,如过去祭鄂博活动之后进行赛马、摔跤、射箭、马上表演、拉爬牛、顶杠子、集体舞等传统体育活动,而现在祭祀鄂博后牧民都回家了,并且祭祀牧民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祭鄂博与剪羊毛、准备转夏场时间正好冲突,可见经济收入超越宗教信仰成为家里头等大事。这些宗教信仰风俗活动正在淡化,使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环境和载体缺失;被视为一种新的“文人化”传承方式就是把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口头文本“移植”到书面作品中保护和传承下来,这对于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裕固族而言更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代化促使传承物质保障的嬗变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离不开“器物”层面的物质保障。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器物”发生嬗变。如马是生活在草原上牧民主要生活和交通工具,随着牧民经济条件的改善,又快又舒适的小汽车、摩托车成了牧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代替了传统的骑马,马从生产生活舞台中逐渐退出,加之一匹马的食草量相当于8只羊,马的经济价值较低,从而使传统的赛马活动在一些地区已逐渐弱化并消失。

在明花乡艺术节和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田野调查中发现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骆驼消失了,究其原因是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边沿的裕固族搬迁到半农半牧区,从搬运物品到犁地,现代化机器代替了骆驼,而偶然见到的骆驼已经嬗变为游客留影纪念收取小费道具,骆驼失去原有价值而导致赛骆驼文化的消失。

(五)由政府“硬管理”走向民间“软管理”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管理保障也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而调适。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管理经过不断地被“打磨”,逐渐由国家的法律、政策、制度等硬控制为主的模式转向民间风俗等软控制模式。借助于藏传佛教信仰的凝聚作用,裕固族各村寨不仅通过民间信仰来治理当地社会,还可以用宗教信仰来保障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譬如,祭鄂博是裕固族每年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动,牧民为了祈求人畜平安,风调雨顺,没有任何外源性干预,而是牧民自发的去祭祀。在喜获丰收、传统或喜庆节日,各村自发的举行赛马、摔跤、拔棍等传统体育活动。

可见,在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过程中,各级政府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大包大揽管理转变为当下服务型地治理,起到了导引作用。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由整齐划一的、有序的嬗变为无形的、无序的组织形式,牧民真正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其中传承人、老干部发挥管理者和领路人的作用,从原来的被动接受传承到现在的主动组织传承,实现传承管理思路上的较大转变。

四、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嬗变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变化”[8]。民间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这其中既有内在的传承性,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嬗变。显而易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异,时代在变迁,民间传统文化在不同的程度重构也是必然趋势。作为族群记忆的“活态文本”的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要素也不例外,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语境下发生嬗变过程,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的不断调适的过程。

(一)整合传者协同传承体系,加大承者学校教化力度

针对当前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的“单打独斗”“独当一面”以及传承链脱节的现象,构建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协同传承体系势在必得。根据当前大多数承者在校学习,所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社会、家庭为辅助的传统三位一体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体系。在田野访谈中,拥有传统体育技艺的牧民都很愿意把技艺传给下一代,特别是离退休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他们不需要任何报酬,只要学校允许,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技艺教给学生。因此,除了在校教师参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掌握民间传统体育技艺和知识的长者、离退休人员进校园,参与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形成以教师传承为主,以长者、家长为辅的协同传承体系。

鉴于当前在校学生热衷于现代体育的现象,不能盲目的用民间传统体育去替代学校体育,也不能只沉浸于失落之中,应当摆脱现代浮躁的文化心理的干扰,充分挖掘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毕竟对特有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孕育出的传统体育文化有浓厚民族情结。可以在大课间操加入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成分,促使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常态化,久而久之,承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地熏陶,达到教化的目的。同时组建各级学校的民间传统体育训练队参加县、市、省级、甚至全国民运会。也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利用寒暑假和每年艺术节和传统体育运动会传承赛奔马、赛走马等校园场地条件不允许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以练备赛,以赛促练,真正激发承者参与民间传统体育的内生动力。

(二)统筹兼顾多元主体认同,构建民族特色的传承场域

建构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涉及的利益主体多,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因此,应该统筹兼顾多元主体认同,构建本族群特色的传承场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场域在传承和保护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巨大意义,既要采纳当地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也要尊重当地牧民的观点,并聘请懂得建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的相关学者、专家,根据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具体情况,从自然场域和文化场域实施传承场域的构建。如2017年7月8日康乐镇大草滩村在村委会专门成立“裕固族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由政府、牧民、专家、学者以及宗教人士共同协商议定村委会大院、村广场、小草原、康隆寺为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新场域,这种文化传承场域不仅依托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所需求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基础,也囊括了有利于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宗教文化、社会关系以及传承主体等诸多要素。

(三)多元化传承方式之间的互补化和常态化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是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出现抢救性的传承方式,也是当前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途径。但当前传承方式现状是独树一帜,各行其道。如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当地学校教育传承,主要依靠体育教师的传承,封闭的环境很难与社会互动交流,但传习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缺失生活化。同样,节日传承缺乏规范性,雕塑、博物馆传承缺乏动态性等。因此,不同的传承方式之间要实现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如利用“文人化”的传承方式书写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文本”,作为学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科书,保证学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内容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不同传承方式的长期配合,相互协调,最终实现常态化。

(四)以政府为推手,凸显民间软管理

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既体现了裕固族最厚重的民族精神,也为裕固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裕固族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6日)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角色,发挥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推手的作用,由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和推动者。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体在民间,传承场域在民间,传承内容在民间,故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需要民间社会中软控制的因素来管理,如仪式、宗教信仰等。这样传承主体更加明确,责权分明,真正实现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语

对于长期生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段——河西走廊的裕固族而言,“一带一路”建设为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尽管牧民聚居区中小学实行现代体育教育、放牧生活方式转变、现代媒体及交通工具介入,特别是承传主体外流以及传承场域、物质和管理保障等传承要素的改变,导致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发生嬗变。但这种嬗变并不意味着完全是被动地、消极地,如果有规范合理的传承体系和措施,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就会成为一种主动地、积极地调适性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2]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3] 齐超.割裂与重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6(1).

[4] 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5] 赵国宏.少數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延边地区朝鲜族个案考察[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6]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三联书店,2007.16.

[7] 钟进文.裕固族民间叙事的“文人化”现象[J]. 民族文学研究,2014(4).

[8] 郑晓云.文化的认同与文化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07.

[责任编辑:毛家贵]

作者:刘茂昌 祁进玉

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2:

裕固族传统服饰中的手工艺特色与传承研究

【摘要】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元融合、绚丽多彩的特点,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标准。在现代社会语境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技术受到了冲击,如何在保留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裕固族服饰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裕固族传统服饰中常见的手工艺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裕固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策略,希望能促进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传承

服饰是生活必需品,也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不仅具有保暖及装饰等传统功能,还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全球化、市场化的浪潮下,大众服饰趋同化现象尤为明显,这也给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带来了一定影响。裕固族服饰有其先民服饰的历史继承性,同时又受到周边蒙古族、藏族等多个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尤为明显。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生活在草原上以游牧为主的民族群体,在继承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与其他杂居民族密切交往。在交往中,各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与传播,使各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虽然裕固族传统服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后继无人等原因,裕固族传统服饰的传承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裕固族服饰具有独特的风采和先民遗传下来的服饰文化精神内涵,需要生活在各地区的本民族后人将这些服饰上的民俗图形、吉祥纹样构成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梳理,寻找各地裕固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服饰审美观念,搜集与整理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料,回归民族传统服饰文化。

一、裕固族传统服饰中的常见手工艺

(一)擀毡

毛毡特性是保暖耐磨,在牧区用途很多,如:帐篷毡褥子、马鞍子饰垫、帽子、靴子等。裕固族毡帽分男式和女式,大多用于保暖,材质属羊毛,经过擀制的毛毡具有柔软、舒适、均匀、洁净等特点。裕固族男女老少喜欢在喜庆场合或外出时戴上款式新颖的漂亮毡帽,在日常生活中则会佩戴各式的普通类型毡帽。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祁连山北麓肃南牧区,该区域属高寒山地半干旱气候,冬季时间长且寒冷,境内河流分属黑河、疏勒河以及石羊河三大水系,冬季山区积雪,空气潮湿,传统的毡靴具有防潮隔热的效果,在草地或山坡上行走既保暖也防滑。

裕固族的擀毡因用途不同,按照质地可分为驼毛毡、羊毛毡。擀毡工艺历史悠久,具体做法是:先要精心挑选羊毛或驼毛,经过剪短、撕毛(用树条弹打)、摊毛、压毛,再铺毛、喷水,使用褐子或竹帘等工具进行擀毡,这时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朝一个方向使劲。擀毡对手工艺人的体力要求较高,因为在最后几道工序中需要具体操作的手工艺人用温水边浇边用脚上下来回碾压搓揉滚动,使羊毛毡得以成型,没有腿力的手工艺者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因此裕固族从事擀毡手工艺的大多为男性。虽然毛毡具有良好的防潮防寒功能,但因为传统毛毡制品过于厚重,而且制作过程繁杂,成型难度较高,加之人们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外来生活用品日益增多,所以擀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二)织褐子、染色

织褐子是裕固族人用于缝制衣物、帐篷等生活必需用品的粗布织造技艺法,也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现代工业布匹出现之前,褐子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因为裕固族长期以来以畜牧业为主,他们传统服饰制作的原料也大多来源于畜产品,从而形成了织褐子的习俗。

褐子材料可分为粗、细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织造粗疏的毛织物,这类毛织物主要用于帐篷、褡裢、马鞍、口袋、坐垫等生活用品的制作,后者则是将羊毛等原材料用手捻成一股较细或很细的线备用,冬季也会将其制成毛衣、被子、手套及袜子等。因为细褐所用的毛线被捻得十分精细,成品十分轻薄,又具有良好的防寒防潮功能,所以深受裕固族人们的喜爱[1]。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裕固族传统服饰技艺织褐子的织机——褐架大多比较简易,主要是用小木板以及木桩子临时搭建的。织造褐子时,褐架还要配合褐刀砍实纬线。捻线看似简单,但其捻出来的线是否均匀光滑,都要靠捻线人的长期经验积累,需要制成毛线褐子用的毛线捻得十分精细,同时还应该保证其制成的衣物可以染色。织褐子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这一项手工技艺目前仍然被裕固族百姓使用。

美是一种生活态度。裕固族妇女们为了让穿在身上的服装鲜艳夺目,在服饰的着色方面很细心,她们一般会使用一些植物的根茎或买来的用于染色的原料,如怀米、苏木、香颗子等,将其浸泡、蒸煮后制作成天然染料对传统服饰进行染色,呈现出柳、蓝、土黄、咖啡、红等颜色,这种天然染料具有良好的消炎杀菌、固色的效果,甚至一些经过天然染料染过的各色褐子衣物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也不会变色。

(三)刺绣

刺绣镶嵌是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技术之一,裕固族传统服饰刺绣方法各有千秋,包括了平绣、挑绣、盘绣等针法,其中平绣是裕固族妇女刺绣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绣法,常用于传统服饰具体纹样的制作中,要求绣出的图案要平衡与对称[2]。裕固族传统服饰的刺绣图案与蒙古族、藏族的民族图案风格有着类似之处。裕固族妇女心灵手巧,大部分刺绣作品都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憑借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而设计创作的。刺绣大多以剪纸为底样,绣花不用绷架,直接绣制。刺绣的种类很多:服饰、头巾、枕头、鞋垫、袜底、鞋帮、挂件、荷包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雕花

皮革的套色与雕花是裕固族一项精湛的手工艺,具有丰富经验的匠人在柔软的皮料上用小刀雕刻一些粗线条的花或细碎花朵,例如:在妇女头面上,在香牛皮做底子的区域雕刻花朵等各种图案,开始只是用金银珠子做装饰,后来用丝线串缀框边,再用红、黄、蓝、白、柳等各种彩色来装饰,更显精致美观。从图案造型上看,这些图案造型是与民族形态和民族习俗紧密联系的,皮革雕花的线条和集中发散的组合特征,能够将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塑造雕刻成型,呈现出传神的艺术特征,创作出的工艺品具备了牧区生活情趣。

二、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培养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传承人

裕固族许多会传统红缨帽制作技艺的老人已经过世,另有一些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无法继续进行手工制作。目前,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的传承人占裕固族总人口的比例不到0.2%,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继承人断层现象严重。同时,由于缺乏传承与研究,传统服饰中丰富的内涵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现代审美元素的冲击下,一些手工艺人在制作服装时看到喜欢的现代元素就会添加至传统服饰中,从而严重影响到裕固族传统服饰原有的民族特色。

针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传承人的培养。认定与保护传承人是继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的必要手段。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做好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语系传承人的认定工作,要继续完善传承人名录体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一系列文件,建立起省、市、县级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传承人名录体系,严格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防止传承人消失。

其次,地方政府应该做好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今天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语系的学习者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传承人,所以应该鼓励现有的传承人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让老一辈技艺传承人言传身教,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与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注重传承人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传承人签约带徒传授制度的保障下,提高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效果。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与裕固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密不可分。青少年是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要想更好的传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就需要增强裕固族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所以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与地方院校应该让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进入学校教育中,通过讲座、手工艺课程等活动,让裕固族青少年形成文化自觉,主动去了解、保护、传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

最后,为了保护与传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以及手工艺技术,相关专家学者应该加大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力度,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等对整理好的内容策划开展一系列的对外宣传活动。例如:地方政府以及博物馆可以利用节假日在各大景区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活动,供游客及当地年轻人了解和体验裕固族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民族服饰的魅力;让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走进校园,通过讲座、手工艺课程等活动让青少年形成文化自觉,主动去了解、保护、传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增进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鼓励传承人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让老一辈技艺传承人言传身教,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与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注重传承人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创新裕固族传统服饰宣传方法与宣传渠道

加强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的宣传工作能够增强本民族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的文化认同,能够扩大裕固族传统服饰技艺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吸引其他人了解与宣传裕固族传统服饰,这对继承与保护裕固族传统服饰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今,数字化影像日益成为当代民族艺术表达应用的较为普遍的传播形式之一。它将民族文化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意识,丰富了人类表达和认知生活的方法[3]。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本原文化和基础,参与式影像作为一种传播的重要手段,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征集一些村民或当地年轻人做本地的民族影像计划,先经过简单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拍摄、剪辑等技术,然后让其利用摄像机按照自己的想法记录当下发生的事情。这种在民族地区推广的影像记录方式,不但能对民族文化起到保护作用,还会促使裕固族人去反思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他们可以通过镜头,反观自己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而自觉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数字化影像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工具,不再仅限于单纯的保存记录,由它所促成的这些行為更能让人们参与到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中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裕固族传统服饰的宣传力度,可以将裕固族独有的手工艺制作过程以及图案,作为地方特色向大众尤其是游客进行宣传,使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逐渐被大众接受。甘肃肃南旅游文化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裕固族有着十分适合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环境,每年游客数量显著增长。实际上,许多游客在游览裕固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时对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些游客甚至尝试穿上民族特色服饰拍照、游玩,并将相关图片与视频发布在网上,这为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机遇。

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内,有多家传统服饰的工作坊可以进行裕固族服饰的高级定制,前来购买或租用民族服饰的游客也不在少数。工作坊的经营者应该把握好旅游带来的机遇,在遵循裕固族传统服装样式与服饰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增加服饰租赁业务,利用游客对裕固族传统服饰进行宣传。同时,还可以对游客开放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场馆,让游客可以全程观摩裕固族传统服饰制作过程,并利用游客拍摄的短视频等进行网络宣传,也可以鼓励传统服饰手工艺继承人利用短视频等媒介宣传制作技术[4]。此外还可以利用舞台展演、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方式宣传与保护裕固族服饰文化与技艺。

(三)地方政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所以肃南县委等政府部门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完善裕固族传统服饰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做好抢救性挖掘与保护工作,利用财政性资金扶持裕固族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利用歌舞活动宣传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与技艺,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外的时间尤其是旅游旺季举办各类服饰记忆与文化展示活动,集中保护与展示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艺特色。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传承人保护与考核体系。首先,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获得国家级以及省级等级别传承人称号的传承者每年给予津贴,解决传承人的生计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用在裕固族传统服饰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让传承人无忧继承,同样也可以提高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立法机构以及有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传承人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例如在知识产权法中增加传承人可以将自己的权利转化为著作权的内容,规定传承人可以通过注册商标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不愿为人所知的技术与技巧。

三、结语

裕固族传统服饰功能的变迁以及手工技艺衰退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在新时期更应该加强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的研究与传承,在保留传统服饰手工艺技术原理与民族性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需求及旅游文化创新相结合。裕固族服饰是民族宗教演变和民族历史传承的体现,强烈而鲜明的文化传统表达的是民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取向。民族服饰作为民族的外在标志,能够反映出民族历史和宗教信仰,所以对手工艺特色的研究工作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能够让裕固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技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当中保留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安菁,唐兴荣.裕固族与东纳藏族传统服饰之比较研究[J].艺术科技,2019(6):1-3,8.

[2]孙佳丰.裕固族红缨帽的制作工艺及传承发展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9(3):25-31.

[3]郭一梅.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数字化影像[J].中国民族,2012(4):45-45.

[4]刘金萍.浅论如何利用多媒体传承和弘扬裕固族民间歌舞[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5):69-69.

作者简介:郭一梅(1986-),女,北京,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与博物馆社会教育。

作者:郭一梅

裕固族文化传承下学校教育论文 篇3:

学校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的困境与对策

【内容摘要】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三大少数民族之一,虽然人口较少,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年来,在周边强势文化的不断侵蚀冲击下,裕固族语言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濒危特征,也随之引发了裕固族文化濒于消亡的严峻态势,已经成为裕固族最紧迫的现实难题。本文回顾该县多年来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后,对该县裕固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语言濒危  文化传承  存在困境  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日益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传承弘扬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大课题。裕固族是我国28个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4378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是甘肃省特有的三大少数民族之一。1000多年来,裕固族经过多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受到粟特文化、汉文化以及西部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形成东西两个裕固族群,逐步形成了裕固族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但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没有文字的裕固族在潮水般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与以汉族为主的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剧烈和频繁,外来的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更在深度和广度上促进着文化整合的进行。传承出现严重的断层断代等非常鲜明的濒危特征,也随之引发了裕固族文化濒于消亡的严峻态势,已经成为裕固族最紧迫的现实难题。

一、学校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现状

2012年,自治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肃教发[2012]29号)文件精神,要求全县各学校在落实国家教育课程目标任务的同时,依托地域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语言教学活动,至此拉开了全县各学校探索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的序幕。到2015年12月,自治县教育体育局公开招聘了5名裕固族语言文化专职教师(东部3名,西部2名),分别安排到肃南县红湾小学、肃南二中、肃南县明花学校、肃南县康乐明德学校等四所学校从事裕固族语言文化教学工作,初步解决了县域内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师资紧张的问题。目前,全县共有裕固族语言文化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20人,基本上满足了全县各学校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的需要。

二、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存在困境

1.语言环境困境。裕固族是语言失传且没有文字的民族,由于分散居住的原因,使其不能像蒙古族、维吾尔族拥有进行双语教育的条件,社会语言环境脆弱。语言环境的破坏使裕固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化兴趣不断降低,裕固族语言词汇掌握量急剧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工作。

2.师资力量困境。自治县现有全县有裕固族语言文化专兼职教师25人,其中专职5人,兼职20人。其中5位专职教师经过专业培训,裕固族语言表达能较强,对裕固族文化、历史方面有较全面的认识。而兼职教师多是担任其他学科教学的裕固族教师,在裕固族语言掌握、历史文化了解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

3.专业培训困境。裕固族语言文化专兼职教师除每年参加由县教体局和肃南县裕固族教育研究所聘请国内裕固族语言、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本土民族文化研究精英人士对全县进行为期一周培训外,得到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对传承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类技巧掌握较少,在课堂教学和活动开展方面依然存在凭经验、老套路的现象,很多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新背景下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的需要。

4.校本教材困境。2007年以来,自治县各学校经过长期的探索,编写了《裕固家园》、《祁连诗韵》、《裕固族舞蹈》等校本教材。但现存的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普及性强,但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传承方面的支撑力度不强,使用效果不佳。

5.评价方式困境。在评价方面,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评价方式,传承课程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以校本课程对待,有些学校以兴趣小组对待,没有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传承效果不佳。

三、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解决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重建语言生存环境。据调查,自治县掌握东部裕固语言的人数为4000人左右,西部裕固语的人群为3000人左右,对于人口只有1.4万余人的裕固族来说,掌握和使用一定语言的人口达到了50%。因此,只有充分激发这些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才是关键。这就需要自治县政府加大县域范围内的语言文化传承宣传,积极出台语言文化传承的保护和奖励政策,并将其纳入全县整体发展整体规划中,重建裕固族语言文化良性生存环境。

2.夯实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裕固族语言文化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执行者,在传承活动中的能力、态度、行为等都是影响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对于自治县裕固族语言文化的专兼职教师的传承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急需加强培训力度,除语言、历史、文化方面的通识培训外,还要做好能够适应新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所需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活动组织能力方面的培训,允许专兼职教师依照自身强项,积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传承教学和传统活动,不断提升专兼职教师参与语言文化传承工作的信心。同时,派遣不同需求的老师到民族文化传承先进地区和学校,进行阶段性跟班学习,通过实地观察学习、活动组织策划,积极寻求和探索符合本地区语言文化传承的有效模式,从而推动传承工作的高效开展。

3.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传承实效。裕固族文化传承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提升传承活动实效。目前,肃南一中的裕固族口语暨才艺展示活动和民族文化艺术节,肃南二中的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社团、肃南县红湾小学的童声合唱团、肃南县幼儿园的双语教学等都已成学校向外宣传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的窗口,亦是值得肯定的传承方法。

4.做实课题研究,开发传承统编教材。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發,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丰富在外在表现形式,以观念性文化、生产性文化、生活性文化等课程内容,采用课堂教学、参观、手工制作、节目活动等教学形式,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5.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统一评价标准。积极思考定制统一的评价模式,政府部门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纳入各地方行政考核之中,教育主管部门将开展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情况纳入各学校考核之中,施行政府部门监督地方部门、教育部门监督地方学校,形成政府引领,地方配合,教育主管部门推进,各学校积极实践的良性发展模式,形成全县民族文化传承一盘棋的局面。

6.落实经费保障,推进传承县域立法。加大学校传承裕固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经费保障,解决学校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活动开展、教师补贴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力度,及时制定与传承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民族文化传承纳入法制轨道,使学校在法律的依托和支持下,积极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结语

学校作为现在文化的基础载体,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活动,是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应积极肩负起裕固族语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并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 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抢救与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R].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2012:207-212.

[2] 余彭娜. 开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传承发展民族文化[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35-38.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裕固族教育研究所)

作者:杨杰

上一篇: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论文下一篇:非法证据排除法法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