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

2024-04-30

我校举行“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共6篇)

篇1:我校举行“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

‚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暨‚深圳市国家级

‘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研究‛学术沙龙简述

5月30日下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暨“深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研究”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深圳市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特区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师生参会,围绕深圳市“非遗”项目的现状、发展以及校园传承与保护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非遗”进校园

今年3月,深职院经济学院与盐田区非遗保护办合作,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立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旨在通过师生的文化志愿活动与“非遗”传承与保护结合起来,为广大师生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研究、交流展演、志愿服务等多层面的活动和交流平台,让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接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随后两个月,在70岁高龄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观球老人的亲自指导下,深职院学生开始了“沙头角鱼灯舞”学习、排练和表演。“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在深职院正式挂牌,则标志着“非遗”校园传承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深职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学院举行“非遗”进校园活动,符合深圳建设“志愿者之城”、“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也契合深职院建设“志愿者之校”、“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深职院创办“志愿者之校”,就是要树立以文化人、经世济用、专兼结合的开放式办学理念,把人才的素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把校内专业优势与外校专家相结合。“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并通过志愿活动形式向师生们宣扬“利他行为”。目前学校正着手成立文化振兴研究院,希望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吸收更多文化理念,让师生参与到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活动中去,在文化领域打造一个全国知名品牌的高职院校。

“非遗”传承需要“文化自觉”意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秦序教授认为,要保护“非遗”,首先要做到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前阶段“非遗”工作的重点是‘申遗’,但在现阶段,传承和保护的质量才是重点,这也是“非遗”的工作核心。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所有人参与的大事,需要大家转变文化价值观,更好的认识“非遗”的重要性。在工作时,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要能配得上“非遗”文化水平。第二、保护“非遗”,是长远文化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工艺、技术类的保护,更要传承“非遗”的艺术价值,因为艺术更具共性和感染力,最具有多样性,可让人类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第三、他强调保护“非遗”,需要文化的自觉性,要培养一种感情,一种对文化的感恩和敬畏,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传承“非遗”的精髓。

探索“广州—深圳—东莞—香港”一体传承模式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提出,目前保护“非遗”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所依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鱼灯舞“是基于海洋文化而产生的,目前沙头角的居民基本已经上岸生活,很多方面已经现代化了。第二是新的技术、新的手段的产生,技术的革新使得以前传统的手工艺术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第三是新一代成长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渐退。第四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难有大量的时间来研究传统文化。对于此,我们在开展“非遗”保护时,要对“非遗”进行分类,要区分“活”的文化与“物质”文化,对于一些手工艺类的“物质”文化可以进驻博物馆,我们更要传承的是“活”的文化。第一、进行公共的教育,让大家了解深圳的本土文化。第二、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理念。第三、要激发学生的相关素养,有选择的传承已有的文化剧本,并结合现代的意义进行新的创作,以创新的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第四、我们在进行“非遗”保护时,可以以此次鱼灯舞为契机,逐渐探索“广州—深圳—东莞—香港”的一体模式。

“非遗”进课堂,深化“活态”传承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程太认为,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独有精神面貌的活记忆。“非遗”保护,传承人是关键。传承人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因此要广泛开展传承活动,不断培养后继人才。他表示,近几年陆续有“非遗”项目进校园,不仅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还举办学术与理论研讨,更可以探索“非遗”进课堂,将相关理论知识编入教材,相关技艺直接进入文体艺术课堂,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活态”传承。

“非遗”传承需要全方位开展

深圳市盐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霄认为,“非遗”的保护需要依据全社会关注,全方位开展,第一、首先学习“非遗”文化的相关技能,以鱼灯舞为例,可以开展鱼灯编扎培训及比赛,不但传承表演技艺,也要将制作工艺很好的传承下去。第二、开展科学保护的方法研究,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第三、在青少年聚集的学校开展 “非遗”保护的行动时,政府及相关单位要进行有效的推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帮助,通过活动来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深职院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建立“校馆合作” 模式就是文化自觉的行动,需要继续探索和深化。

“非遗”资源尚待深度挖掘

深圳市盐田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邓小伟收集、整理、研究“鱼灯舞”有二十余年,她看了学生的表演后表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深受感动,但现在的表演只是半成品,“非遗”有非常丰富的、优秀的内涵,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使得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

(深职院经济学院供稿)

篇2:我校举行“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

我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助理张维、永川区万寿小学校长王龙江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挂牌仪式,仪式由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团委副书记刘雪韬主持。

我校志愿者代表杨昕发言,她感谢我校和万寿小学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并表示全体志愿者将牢牢记住学校领导老师的关心与教诲,遵纪守法、树立志愿服务理念,把志愿服务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

永川区万寿小学校长王龙江感谢我校党委、行政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正是由于大家的帮助才使基地建设如此顺利,学生的课外活动才能开展得更加的丰富多彩。

我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助理张维讲话,他首先感谢万寿小学的领导老师对我校志愿者的关心与支持,他指出:“教育帮扶”对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即锻炼了学生志愿者,也给万寿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知识与乐趣。他希望在“基地”的建设中,我们能精诚团结、通力合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我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助理张维与永川区万寿小学校长王龙江为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教育帮扶”基地挂牌,并向学校捐赠书籍和衣物。

据悉,目前“基地”共有专职志愿者60余人,帮扶项目两项,帮扶时间为一周两次,时长5-6小时。大学生志愿者进课堂活动,已履盖万寿小学所有教学班级。基地自2013年10月筹建至今,我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始从黄瓜山、板桥镇向万寿镇延伸,经过半年多的活动开展,各项工作现已趋于完善。已累计开展专项帮扶活动20余次,累计投入志愿者100余名,服务时长100余小时。

“教育帮扶”基地挂牌仪式结束后,领导们还一同参加了大学生志愿者进课堂活动。

我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助理张维(右)与永川区万寿小学校长王龙江(左)为“教育帮

篇3:浅谈满族文化非遗保护传承

长期以来, 随着民间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 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濒临传承的危机。2006年5月,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家所重视, 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 出版了《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其所选作品, 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记录, 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

基于如此重要的价值, 我们有责任也有任务将其很好保护传承下去。但如何将这一文化瑰宝, 能更好地长期有效地保护传承下去, 这给广大文化工作者提出新的探索课题。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政府对博物馆的保护

博物馆是市政府批准设立的, 如把满族以满族说部为主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拿到博物馆进行, 这将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坚实基础、有力后盾和可靠的保障。一方面可以看出, 政府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和希望, 另一方面看出, 非物质文化本身的保护重要性和急迫性。

二、政府对传承人的保护

对从事萨满祭祀礼仪的传承人, 市政府解决其工作问题, 扫除其后顾之忧, 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萨满无生活保障的窘境, 继而能一心从事萨满文化的传承工作。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在文化层面上对其文字进行抢救性保护, 这只是一个基础工作, 要想真正地对其进行保护传承, 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加以保护, 那就是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保护, 归根结底, 非遗的保护传承就是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因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非遗法明确规定, 所谓的保护传承就是对那些原始的元素加以抢救性的保护传承, 这只有传承人才能做到, 而传承人的自然衰老和死亡, 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门类和形式, 渐渐走向衰弱, 甚至是失传和绝迹, 传承和延续面临着严重危机, 所以传承人在此变得极为重要。

三、对非遗资料的抢救保护

采取措施, 从长计议。进行田野采风工作, 踏查探寻, 到传承人的居所, 采录真实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进行整理, 同时请传承人亲自进行零距离传授技艺 (满族珍珠球、陈汉军单鼓舞蹈等) , 将这些获取的弥足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整理成册或电子文本, 存入数据库, 进行保护, 供专家学者查阅。

四、活态保护传承

有了以上的三点基础条件, 展示展演是必要的手段。以满族说部为例, 把其从书本的静态保护中, 经过改编策划加入现代文化元素, 搬到舞台上进行展示展演, 这是一种新型保护传承手段和表现形式,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的初级阶段。例如2010年经过多次实践、探索、论证, 满族博物馆根据满族说部的原始段子, 经过自行策划编导整理出数个既具有原始说部内涵, 又融进现代文学和表演手段等代表性的说部段子, 使之走上舞台, 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发现《满族说部》活态传承大型展示展演”活动,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得到了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赞赏和认可, 这也是满族博物馆在这方面所做的创新和尝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非遗工作中, 我们应始终坚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 以科学的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四级名录体系、保护传承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 重视生产性保护, 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等方式, 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要坚持抢救和保护原则, 二是要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从保护方式和形成立体的保护生态两个方面去活态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之, 博大精深的满族说部, 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泱泱千万字的说部史料是我们当今活态传承的深厚根基、坚实的基础。但满族说部毕竟是语言艺术, 如果仅停留在文字资料上,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看将是十分遗憾、十分可惜的。因此, 抓紧活态传承就成为满族说部传承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如今活态传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无论是活态传承的方式还是手段, 急需探讨、解决的课题很多。今天, 在我们抛砖引玉的同时, 应将对满族说部的活态传承保护工作、理论研究工作长期进行下去, 为保护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 这项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满族文化的特点以及几项国家级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现状的具体情况, 经过实践、探索, 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做一个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富育光.满族说部.

篇4:传承“非遗” 重在文化觉醒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危险。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

鉴于此,有代表认为非遗,产业化是关键,笔者对此不敢苟同。

笔者以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一方面是要对自己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能够讲清楚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是自觉地增强民族文化修养和人格品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缘起于群众的“文化自觉”,依靠群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实现其保护。如果说自然生态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土壤”,那么,群众的文化自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养分”。

而培养传承人的论点笔者表示赞赏。笔者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学者都应当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愿和实践体验,起到一种宏观的指导作用,确保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的原生态性,使创造、延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和个人能最大限度地参与,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传承群体。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政府津贴或补贴的方式资助传承人,以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完善的政策措施保护传承人,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确保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具体个人传承的情况下,由族群或者国家成立一个特定机构来负责管理,并且可以授权使用其所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收取一定费用,用于本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振兴,或者当相应的权利被侵犯之时,可以代表受侵犯的相关方面去采取合理的方式去维护权益。

篇5:我校举行“非遗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挂牌

工作方案

桂阳瑶歌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保护项目,为加大桂阳瑶歌的保护力度,传承瑶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交流,我中心特组织举行桂阳瑶歌传习基地挂牌仪式暨瑶歌文化交流会,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承桂阳瑶歌,促进民族交流。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时间:5月14日上午10点08分。

地点:桂阳县华山瑶族自治乡中心校。

三、参加活动人员

1、市文化局3人,市非遗中心3人(包括司机)。

2、特邀江华瑶族自治县省级瑶歌传承人赵庚妹1人。特邀江永县国家级女书传承人胡欣1人。

特邀新田县民委领导及瑶歌歌手共5人。

3、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共4人。

4、县委宣传部2人、县文化局4人、民宗局4人、财政局2人、教育局2人、县非遗保护中心8人共20人。

5、县瑶歌传承人及部分瑶歌歌手20人。

6、县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2人。

7、华山乡、杨柳乡党委、政府领导,华山中心校领导及工作人员10人。

四、成立领导工作小组

顾 问:欧阳志杆 邓红梅

组 长:吴淑姝

副组长:王文金 何彩霞 付国凤

成 员:史建飞 文化馆8人

下设办公室,付国凤任主任,彭海湘任副主任,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一切日常事务。

五、活动内容和流程

主持人:王文金

(一)5月14日上午10点08分在华山瑶族自治乡中心校举行瑶歌传承基地挂牌仪式。

1、华山瑶族自治乡党委书记致欢迎辞。

2、领导揭牌。

(二)10点30分在华山瑶族自治乡中心校举办瑶歌文化交流会,会议议程如下:

1、县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桂阳瑶歌保护传承情况。

2、江华瑶族自治县省级瑶歌传承人赵庚妹讲座。

3、江永县国家级女书传承人胡欣介绍女书文化。

4、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市“非遗”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委曾庆清讲话。

5、县领导作指示。

6、市领导作指示。

7、瑶族长鼓舞表演及华山瑶族自治乡中心校瑶歌学员班学生演唱桂阳瑶歌。

8、用中餐(地点:中心校食堂),期间瑶歌歌手对歌交流。

桂阳县非遗保护中心

篇6:传承“非遗”项目 盘活瑶族文化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项目学校,步头中学以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建设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山区学校为目标,在八步区文化馆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了瑶绣传习班,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学习瑶族刺绣技艺。经过两年的发展,该校瑶绣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非遗”进校园,掀起“瑶绣热”

据八步区文化馆馆长刘小春介绍,步头镇瑶族人口众多,瑶族文化丰富多彩,民俗风情独特,瑶族妇女更是心灵手巧,喜欢在服装和帽子上绣上精美的民族图腾以及山川草木虫鱼等图案,瑶族服饰曾被赞誉为“七彩霓裳”“衣斑斓”。2006年,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族的服饰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瑶人着瑶服”的习惯已慢慢淡化,传统的刺绣工艺也在慢慢消失。年轻的瑶族女子大多外出打工,学瑶绣的人少之又少,久而久之,瑶绣很可能失传。

近年来,自治区文化厅提出“非遗进校园”活动,八步区文化馆积极响应,成立了瑶族服饰保护性生产基地,考虑到步头镇居住的瑶族同胞较多,便向步头中学提出在该校开设瑶绣传习班的设想。步头中学廖富伟校长等校领导考虑到本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该校每年级都设有民族班),而且这些学生离家较远,周末基本上也留在学校,在学校开设瑶绣传习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涵养。“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活动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都有重要的意义。”步头中学校长廖富伟这样说道。在八步区文化馆的支持下,步头中学开设了“瑶族服饰”瑶绣传习班,并于2011年9月正式开班。

步头中学瑶绣班开班后,每周开设三节瑶绣课,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授课时间安排在第七节课。开班伊始,该校没有专任的瑶绣指导教师,为了把课程落到实处,步头中学聘请了当地优秀的瑶绣传习人李小连(曾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何婷婷、冯秀英三位老师到学校授课。三位传习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刺绣技艺高超,每到授课时间便来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刘小莲是步头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现在她又多了一个身份——瑶绣班的辅导老师。她告诉记者:“我是瑶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种亲近感,能够担任传习班的辅导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瑶绣班开班后,刘小莲和参加传习班的学生一样,从最基本的画图、配色、配线开始,一步一步跟着传习老师学习瑶绣。“一套西山瑶民族服装包括帽子、上衣、裤子、珠带、围裙等,制作过程繁琐、复杂,特别是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要有一定的刺绣水平和美术眼光才能绣好。”她这样说。因为热爱瑶绣,她学得特别认真,很快便掌握了瑶绣的技巧。渐渐地,她能给瑶绣班学生提供一些辅导和帮助了。现在,当传习老师不在学校时,刘小莲常辅导学生瑶绣。

在廖富伟校长等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该校的瑶绣班教室。教室里张贴着当地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简介和瑶绣的相关知识,还陈列着100多件有刺绣图案的瑶族服饰,廖富伟校长指着这些瑶族服饰说:“这些都是瑶绣班学生的作品。”

“我的太奶奶(曾祖母)、外婆和妈妈都会刺绣。”步头中学12(7)班的瑶族学生赵元媛告诉记者,按照瑶族传统习俗,瑶族少女从五六岁起就随女性长辈们学习刺绣,等到长大成人,还要绣好自己的陪嫁用品等。尽管生长在瑶家,可是赵元媛小时候对瑶绣并不感兴趣,因此没有向长辈们学习刺绣。参加学校的瑶绣班后,她对瑶族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慢慢喜欢上了瑶绣,不仅在课堂上非常用功,课后还经常练习,“有时候睡前还要绣一绣呢”!她除了向传习老师学习,还虚心地向家里会瑶绣的长辈们求教,没过多久就熟练掌握了瑶绣技艺。

瑶绣班的成立在步头中学掀起了一股“瑶绣热”,目前,该校的瑶绣班已有54名学员,不但瑶族的学生学瑶绣,壮、汉等其他民族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瑶绣学习队伍中,不但女生积极报名参加,有些男生也参加。瑶绣班的学员不仅在校内学习,还深入到瑶山的田间地头,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瑶绣。

瑶绣为依托,

民族文化“走出门”

“这是我绣的上衣和围裙。上面都绣有神犬图案,因为神犬是瑶族祖先盘王的化身。”步头中学11(4)班的赵妹二向记者介绍了她的瑶绣作品。她在初一时就开始学习瑶绣了,在学校举办的几次瑶绣作品展上,她的作品曾多次获奖。赵妹二告诉记者,该校要求瑶绣班的每位学生每个学期至少独立完成一件瑶绣作品,并于期末举行瑶绣作品展,从中评选优秀作品,获奖作品将会陈列在瑶绣班的教室里。

不仅如此,步头中学还让瑶绣班学生走出校门,向市民展示积淀着千年历史的瑶绣文化。2012年6月,在贺州市灵峰广场举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保护性生产基地”步头中学瑶绣班成果展示会上,瑶绣班全体学员向市民当场展示了他们的精巧绣工,引来大批市民关注和称赞。除了赵妹二,与她同班的黄月英、赵先味等同学也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黄月英说:“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登上舞台,是瑶绣给了我展示自己的机会。”

瑶绣作品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提高了瑶绣班学生参与瑶绣学习的积极性,还让瑶绣文化在校园内外得到推广,许多一开始持观望态度的学生也纷纷报名参加瑶绣班学习。

“开设瑶绣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团结教育。”廖富伟校长说。该校瑶绣班开班后,学校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和交流,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还加强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民族团结教育在无形中得到促进。2013年,步头中学学生参加贺州市八步区民族团结竞赛获得三等奖,并获“优秀组织奖”。带队老师刘小莲说:“与过去相比,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更深入了。”

步头中学瑶绣班不仅传承发扬了民族刺绣工艺,还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向人们展示瑶族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魅力。2012年6月,在贺州市第三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上,步头中学瑶绣班的全体学员参与了压轴演出;201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贺州慰问演出时,曾向步头中学瑶绣班借用大批学生自制的瑶族服饰;2013年5月,步头中学瑶绣班迎来了自治区文化厅领导的关注和指导……前文提到的赵元媛告诉记者,她两次到南宁,不仅参加了“文化遗产日”活动,还于2013年9月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相关活动,参与了贺州瑶绣展示。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展示活动中,与会嘉宾们对色彩艳丽的“五彩瑶绣”赞不绝口,对瑶族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刘小春馆长说:“步头中学的瑶绣班对瑶绣的传承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成立一个瑶族歌舞班,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族文化。”廖富伟校长表示,该校将继续推进“非遗进校园”项目,探索更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山区学校。

上一篇: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下一篇:空调专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