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2024-04-24

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精选6篇)

篇1: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

凡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人们会记住他们并感谢他们的’据粗略统计,从年到年国内共发表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约篇,专著和论文集部。从数量上看不算太少,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可喜的。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微观和宏观的都有。为了进一步深化英汉对比研究,我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国际上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现状与动向作些探讨,根据国内学界的现实进一步发展英汉对比研究。

本世纪下半叶,语言学领域中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依然并存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和学说,如生成语法、蒙塔古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等等。

但总的说来,当前国际语言学界主要有两大潮流,一是形式主义,一是功能主义。

形式主义可以以美国·的生成语法为代表,功能主义可以以英国的···一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

形式主义者注重语言的心理方面,采用假设和演绎法,并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描写和解释语言结构,强调语言的共性。功能主义者继承了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传统,注重语言的社会方面,采用归纳的方法,重视语境、语用和功能的因素,侧重语言结构变异的描写和解释。

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功能主义者结合语用、篇章结构和认知进行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一情况在我国语言学界也是如此。

英汉对比研究自然也应该在上述语言学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很少有人采用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跟研究者对这一理论不熟悉有关,并不说明形式主义不能用于对比研究。多数人走功能主义的道路,然而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发展了解不多,给人的印象是理论基础薄弱,甚至有些混乱,例如对结构系统和层次观念不明确。

这尤其反映在术语使用上的混乱,如主语、主题和主位的使用不当,缺乏语义系统的观念,等等。

这就削弱了对比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对某一专题的系列研究不多,往往浅尝辄止,十分可惜。

这跟对比研究的艰巨性有关。对比研究除了应该对对比双方的语言有科学的认识。还应该有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对操这两升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微观或宏观的对比研究,对其共性和变异作出描写和解释。根据现代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我打算今后采用功能主义结合语用和认知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具体做法是先建立普遍的概念范畴,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常用的范畴,看看英语是如何表达的以及汉语是如何表达的,即作结构和语用的描写和解释,在这基础上解释二者的异同。

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表达论”部分就是从范祷出发的,可以说是“从里到外”的做法。这一工作我刚开始,只想试一试,还不知道走不走得通。目前大多数人的做法是“从外到

里”。这两条路不妨都试试看在共性和变异方面,我倾向于从共性出发,利用“原则一参数”一的方法,考察变异的制约条件。所以“参数设定”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使英汉对比研究跟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接轨。

总之,对比研究中常见的“原子主义”即就个别现象,脱离系统的作法应该改变。加强理论意识,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基础上探素新的路子,这才可能使对比研究走上新的台阶。

篇2: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是英汉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是委婉语的一个重要领域分支,对比分析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可以加强人们对中西方职业领域的了解。关键词:委婉语 职业名称 对比 功能 相似性

Abstract: The euphemism is a common phenomenon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is a significant branch.To compare and analyze function’s similarit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occupational title’s euphemism,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areer circles both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Key words: Euphemism Occupational title Compare Function Similarities

1.引言

委婉语是各个国家使用的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领域中、正式场合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说话者感到自己说话太直接会让对方不舒服或伤害到别人时,出于礼貌或忌讳,会通过调整用词来化解这一尴尬境地。从功能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对促使人们在生活各个方面灵活使用英汉委婉语有一定的意义。大部分文章都是从生理现象、疾病、等方面分析委婉语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从职业委婉语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

2.文献综述

委婉语作为英汉语言特殊性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交际功能。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一类语言,提高说话技巧,避免造成尴尬。对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我通过校图书馆中国知网查阅到了大量相关资料,已有1470篇文章讨论过英汉委婉语。我选取了其中二十篇精华文章进行了详细研读,有很多收获。他们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研究:

(1)、对英汉委婉语的构词方式及语义特征方面进行对比分析: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周莉在《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比较研究》论文中详细分析了英汉委婉语构成方式的异同,但都遵循三个构造原则:距离原则、相关原则、动听原则。对于你有我无的词汇现象做了文化上的分析对比,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可行的建议。2008年贵州师范大学的张勇在《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中阐述了语义的民族性特征、扬升性特征、泛化性特征、间接性特征、幽默性特征。

(2)、从文化的视角去分析英汉委婉语:2011年福建武夷学院商学院的张美君的《文化图式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对比研究》,运用文化图式理论专门分析英汉“死亡”委婉语的异同,透过语言现象了解文化本质,英语国家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习俗,有助于跨文化交流。而她的另一篇文章《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英汉委婉语看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共同性,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差异的认知能力。

(3)、从功能的角度去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2010年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黎婷婷在《英汉委婉语功能的比较研究》中,通过从死亡、体形方面分析了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即达到语言交际中的礼貌作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黄宏也提到了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不过更加全面。他的《英汉委婉语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还从疾病、生理现象、政治方面、军事方面、外交方面、商业广告、教育方面分析了避讳、雅化、掩饰、淡化或夸张等功能。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对于英汉委婉语的词义、语义等特征已有一些研究,也窥视了文化的异同,也分析了委婉语的多种功能。但对职业方面委婉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但在我们职业生活中也尤为重要。接下来主要从这方面详细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功能的相似性。

一、委婉语的产生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本的意思为说的好听些的话。其中eu-意味着good or well, 词根意味着speech,-ism是一个名词后缀(黎婷婷 2010:30)。最早出现euphemism这一词是在11世纪的时候,产生于宗教迷信,是一种禁语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表现。人们一般很少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提到禁忌领域,也尽量避免使用禁忌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可在有些情况下无法避免涉及到那些敏感的地带,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人们便使用委婉含蓄,有点拐弯抹角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后来委婉语在各种场合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技巧性的谈话方式可以很好的让人们避免使用敏感性的词语或让别人恼怒的话语。委婉语也有了其他的称号,比如:comfortable words, cosmetic words,gilded words.(张莎莎 2010:112)西方一直有“beat about the bush”的语言习惯。而在中国一直奉行儒家的中庸思想,民族很重视委婉含蓄、不伤害他人、避免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也有社会的一些忌讳现象。比如在古代用如厕、解手来代替上厕所,会显得文雅。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都会用其他字眼来代替,以免招来杀身之祸。现在邓炎昌、刘润清认为委婉语的基本特征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 委婉有礼的, 听起来不刺耳的词来代替令人不快的, 粗鲁无礼的, 听起来刺耳的词语(潘敏 2004:43)。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委婉语被广泛地使用着。

二、职业名称的委婉语

英汉语言里面都有一些关于职业名称方面的委婉语,它可以在字面上提高某些职业或行当的级别,可以将传统意义的低下职业体面话。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避免直言社会地下、被人瞧不起的职业。还可以将难听刺耳的职业美化,让其听起来让人觉得容易接受。但有时也会用语那些社会地位并不低下的职业,只是为了让其在正式场合显得更加庄重得体。

人们有一种常见的倾向,会换一种说法,让职业的名称听起来有点专业的味道,来提高它的级别。比如在美国很多工作或职业不叫jobs,而称作professions,前者指的就是一般性的工作,后者多指受过专业训练或从事脑力工作的职业(潘敏 2004:43)。由于一些服务行业的人很看重社会地位,他们可以借助委婉语的扬升性特征,来取得内心的平衡。其中,engineer一词用到了很多职业里面。以前那些靠擦鞋为生的人本来叫做bootblack,现在也会被人称footwear maintenance engineer,sanitary man是清洁工的旧称,现在也可以被叫做recreation engineer, 灭鼠者变成了exterminating engineer, “engineer”用到了很多行业里面。在社会上很受尊重的医护工作人员,“cian”的词尾也被采用。例如在美容院工作的人以前被称为hairdresser,现在可以用beautician来代替,瞬间高大上的感觉。将在餐厅中工作的waiter或者waitress称为dinning-room attendants(餐厅管理员),服务员的地位被提升为管理员。又如:operator(接线员)被称为communication monitor(通讯监察人员),接线员的地位被抬高至监察员。再如:cook被称为chef时,其地位立刻由厨子变成了烹饪大师。dog catcher(捕野狗者)被尊称为animal control warden(动物控制人员)。还有一些美化职业的名称,比如:令人瘆的慌的under-taker(焚尸工)美化为funeral service practitioner(殡葬服务承办人),maid(女仆/女佣人)美化为domestic help(家政助理),家庭主妇被美化为domestic engineer(内务工程师)。

而在中国,职业名称委婉语可以分为讳卑类、讳丑类、优化类(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人们对地位的敏感度更高,工种在人们的心中地位很有差别。说起工人,很多人就会联想到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的人,所以会采用“蓝领”来称呼他们,与“白领”相照应,显得平等。把清扫马路的工人叫做清洁工,把在厨房里工作的伙夫或大师傅叫做厨师,把保姆先是亲切的称为小阿姨、小姐姐现在叫做家政服务员,把看大门的先是叫做门卫现在叫做保安,把农民工叫做外来务工人员,把收破烂的称为收废品的。改进后的称呼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些职业的低微性。另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有人从事那些不合法、不光彩的职业,对于这些人们不愿提及、感觉会让人蒙羞、感觉社会阴暗的职业,人们一般会换另一种模糊的说法,稍微隐藏它的本质。尤其是色情服务行业,在有些旅馆或者酒店会提供“特殊服务”,人们对从事那些服务行业的女性为站街女、小姐、按摩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不愿意被别人叫做“小姐”。称男性为牛郎,这真是扭曲了牛郎织女这个美好的故事的本意。现在我们听到很多的“职业粉丝”这一词,也是一种对隐蔽职业的称呼,即那些收人钱财,替人造势炒作。还有在微博上出现很多的“水军”、“网络写手”和“枪手”等。有些还会用新名称使那些还可以的职业更加时尚、得体话,有点夸大作用。比如说,造型师、美容师、配菜师、调酒师、理财师、开发顾问、售前咨询顾问、行政助理、导购员、艺术总监等。这些语言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职业委婉语的相似性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会采用类似的手法创出新的职业名称,去提高、美化旧称。我们发现它是一种积极的语用策略,可以平衡人们的就业心理,促进社会就业起到重要的作用;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促进和谐关系;适应人们讲究文明,美化名称的需要。简而言之,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都具有礼貌性、掩饰性、雅化性,这也是三大交际功能。1.礼貌性

人们处于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很看重礼貌这个准则,懂礼貌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职业领域里面,讲礼貌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层曾提出语言交际的“礼貌原则”,其中有“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我国学者顾曰根提出的五条礼貌原则,第一条即为“贬几尊人”(郭伏良,白云霜 2012:117)。相比之下,我们会发现礼貌性在交际中很重要,更要注意学会赞誉他人。在职业名称委婉语中会采用礼貌得体、令人愉悦的词,这会保留别人的职业自尊心,留面子,还可以满足从业者抬高身份的心理需求。2.掩饰性

有些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很含蓄地表达除了某些“低微”的职业,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职业歧视,起到掩饰的作用。就像之前谈到的从事不光彩、不正当的职业,在行内都会有行话来做掩饰,一般群众谈到那些职业时,也会不好直接提起,都会用到委婉语。人们不会像以前那么愤慨,更加冷静了。这也体现了现代人对各种职业的包容态度。3.美化性

当前社会就业情况处于一种紧张、矛盾的状态,有些行业达到饱和的状态,而有些领域无人问津。不是薪水不高,而是现在人们很看重职业社会地位。所以有些行业换汤不换药,换了个岗位名称,提高了档次的感觉,反倒是吸引了部分人的注意。这不仅仅凸显了职业的技术成分,巧妙突出职业被人忽略或可取的一面,体现了职业价值或从事这行业人员的特长,还提升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这种美化的作用,还是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

四、结语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名称委婉语更是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对比英汉职业名称委婉语,会懂得更多的英汉职业名称,我们会看出它们的相似性,这对我们跨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职业,达到相互了解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莎莎.比较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 [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112.[2] 石磊.从交际功能角度看英汉委婉语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122.[3] 张美君.基于社会文化心理学角度的英汉委婉语对比分析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80 [4] 牛煜,杜耀文.浅谈英汉委婉语的比较和翻译策略 [J].陕西科技,2008:71.[5] 孙媛.认知视角下英汉委婉语的审美共性与差异性 [J].赤峰学院学报,2013:170.[6] 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 [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7] 伍丹琼.委婉语研究综述及展望 [J].怀化学院院报,2010:103.[8] 郭伏良,白云霜.现代汉语职业名称委婉语的分类和语用功能 [J].河北大学学报,2012.[9] 马松海.职业委婉语的交际功能探析 [J].山东外语教学,2000:40-41.[10] 潘敏.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 [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4:43.[11] 徐长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106.[12] 黄宏.英汉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的相似性研究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94.[13] 赵丽.英汉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文化蕴涵 [J].西北大学,2010.[14] 康玲丽.礼貌原则下英汉职业委婉语对比研究 [J].长江大学,2012.[15] 方晓梅.简述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J].黄山学院学报,2008.[16] Enright D.J The Use of Euphem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17] Clair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 [M].Shanghai,2000.[18] Neaman J.S.A Treasures of Euphemisms.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 1983.[19] 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Translating.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篇3: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恭维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 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特性包括外貌、品质、行为和能力或者是和听话人相关的人或事物的称赞与表扬。通过使用恭维语, 恭维者和被恭维者可以确保交际的畅通, 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拉近彼此距离, 增进友谊, 保障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的有序和顺利进行。英语和汉语中的恭维语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异与和不同, 给跨文化交际中的双方都带来了一定困难与挑战, 该如何正确和恰当地使用这些恭维语对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与不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地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

虽然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很多的恭维语, 但是两种语言中的恭维语在使用方面还是有着一些差异和不同, 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恭维对象上的差异

虽然恭维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如果在恭维对象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 可能会起到与预期结果截然不同的后果, 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因此, 选择恰当的恭维对象是恰当使用恭维语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受两种语言所依附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英语和汉语中恭维对象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里, 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恭维者与被恭维者, 没有性别之分, 没有年龄和辈分之分, 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也没有关系远近之分。如在一次家庭晚会上男士可以对他朋友的妻子说“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同样丈夫也可以对他的妻子的厨艺进行表扬与恭维“You have cooked a pretty good meal.”在英美等国家里,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上级对下级给予适当的赞扬和恭维。例如公司的经理对下属出色地完成了某项工作或任务给予适当的赞扬与恭维, 可以说“Well done!”而像这样上级对下级进行恭维与赞扬的情况在中国则相对要少得多。

一般而言, 在中国文化里, 可恭维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 恭维对象多为恭维者的同性, 异性相对较少, 除了在特殊的特殊情况下, 男性很少恭维女性。因为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 男女授受不亲, 一个男性如果过分地恭维女性的容貌和衣着, 一般会被认为不怀好意, 同时也会引起被恭维者的不安与焦虑。其次, 恭维对象很少是与恭维者关系密切的人。恭维语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维系交际双方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一般认为关系非常密切的人之间不需要说一些恭维的话, 恭维语在他们之间被认为是“没有用的话”或是“没有必要说的话”, 如果说了还会引起对方的不自在, 也会被认为是有求于被恭维者。如果一个孩子一天早上突然对父亲说了一句“爸爸你今天可真帅啊”!爸爸会说“你有什么事啊”?因为父亲觉得自己的孩子恭维他是“另有企图”的。不仅如此, 在中国, 父母也很少赞扬和恭维自己的孩子。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 其他家庭成员之间, 亲属以及关系密切的朋友之间也很少使用恭维语。最后, 恭维对象与被恭维者一般都是上下级关系, 也就是说, 恭维对象多为恭维者的工作上的领导、学习上的师长, 生活中的指导者。因为在中国文化里, 人不是完全“平等的”, “地位低下的人”要对“地位高的人”表达足够的尊重与敬意, 要尽量“抬高”对方, 竭力“贬低”自己。而恭维语用在这样的场合是再恰当不过了。

2.2恭维内容上的差异

除了在恭维对象上存在着差异之外, 英汉恭维语在恭维内容上也有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 在英美文化里, 恭维的内容大都和一个人外在的东西密切相连, 如长相、衣着打扮和个人物品, 如“Your hairstyle really suit you.”一般很少会涉及一个品质、能力、成就等方面的恭维, 因为对这些方面的恭维与赞扬需要恭维者对恭维对象有好的了解与认识, 不是能随意加以评价与恭维的。这种情况可能与恭维语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有一定的联系, 在英美文化里, 恭维语最基本的作用是拉近彼此距离, 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 恭维语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应该是获得恭维对象的好感与信仰, 以期得到自己心里想要得到东西或者是某些利益与好处。因此, 在中国文化里, 恭维内容一般是和恭维对象内在的能力、修养、道德和成就等方面密切联系的。例如一个男性可以对另外一个男性说“哥, 我就知道你是个好人, 你不会不管我的。”这个例子可以一方面可以说明在两种文化里恭维内容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恭维语在两种文化里作用的差别。

2.3恭维反应与回答上的差异

在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里, 被恭维者对于别人给予的恭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接受的, 最经常使用的就是“Thank you”很少会出现不接受甚至否定恭维的情况。因为, 这么做不但是不礼貌的, 而且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进而不利于交流在友好的气氛下顺利进行。在接受别人恭维的前提下, 还可以进一步做出反应与回馈 , 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首先, 被恭维者对别人的恭维给予赞同和接受, 同时出于礼貌原则还会回赞恭维者。如A: Your handwriting is really beautiful! B:Yours too. 其次, 被恭维者为了不让恭维者把注意力和恭维的话语过分地集中在自己身上, 把恭维转回给恭维者或者是其他人。例如A: Your voice is very attractive B: really? ;再如, A:you are really good at repairing! B: Thank you, but I think Peter is much better than me. 当然, 在英语中也会偶尔出现否定或不接受别人恭维的情况, 这一般发生在被恭维者认为恭维者不是在恭维自己而是在挖苦或嘲笑自己时。例如A: I think you have the potential of Albert Einstein! B: please don’t joke at me.

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一般不会直接接受别人给予的恭维, 即使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 也不会在言语上就直接显现出来, 而是要保持平和淡定, 不能过分地张扬和外露, 否则就会被人认为不够谦和没有涵养的。一般来说, 在中国文化里, 对恭维语的反应与回答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两种。首先, 被恭维者对恭维直接给予否定, 例如, “你儿子可真听话啊! 不到处乱跑”, “这是看人多不好意思了, 你待会再看看”。其次, 被恭维者对恭维给予适当降低或最小化, 也就是说, 也尽量减少别人的恭维给自己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 尽量“贬低”自己去抬高他人。例如, “你媳妇长得可真漂亮啊!”, “漂亮啥呀?也最是一般人吧!”这样回答在英美等国家的文化里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别人赞美你妻子漂亮, 你却加以否认, 他们可能会想是他们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还是你对方不够真诚。

从以上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 虽然在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直接拒绝对方恭维情况的发生, 但是在中国文化里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和频率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里, 人们对于恭维大都是不接受的和“抵触的”, 而在英美文化里, 人们大都会接受别人的赞扬与恭维。

三、结语

由于受到各自所在不同文化的影响, 恭维语的使用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一些差异与不同。只有了解这些差异与不同, 才能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失误和不必要的误解, 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摘要:恭维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 对于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和维系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着大量和丰富的恭维语。但是由于两种语言所植根的文化土壤不同, 英语和汉语中的恭维语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与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英汉恭维语在恭维对象、恭维内容和恭维反应与回答上的差异。

关键词:恭维语,文化,差别

参考文献

[1]石秀珍屈萍.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理解[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

[2]张鸾.中美恭维语对比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1.

[3]方宁.英汉恭维语和应答策略对比对外语教学的启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篇4: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交际者执行某一特定言语行为的条件、认知状态和推理机制。语用学家和哲学家主要研究英语恭维回应语(Pomerantz 1978;Holmes 1988;Herbert 1989)、不同语言文化中恭维回应语的差异及不同语言社团里恭维语的区别(Herbert 1991;Wieland 1995)。本研究从性别、年龄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及其回应语言语行为。

一、礼貌原则和恭维语

(一)礼貌原则

恭维语是礼貌性言语,它的使用受礼貌原则的制约。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及体现合作原则的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准则、关联原则。如果听话人认为说话人遵守了合作原则,听话人会激活相关共有知识,挖掘会话含义,建立深层语义关联。Grice的合作原则能帮助人们理解超越字面的意义,但不能阐述人们迂回表达的含义。因此,Lakoff提出语言能力包括明晰原则(Be clear)和礼貌原则(Be polite)。他提出了礼貌三原则:

1.formality: don’t impose/remain aloof;

礼节:保持距离;

2.hesitancy: give the addressee his options;

犹豫:给听话方选择的自由;

3.equality: act as though you and the addressee were equal/ make him feel good.

平等:说话者和听话方是平等的。

Leech提出了六大准则:

1.策略準则

A.尽量减少他人的代价

B.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

A.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B.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量夸大对别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A.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B.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

A.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B.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

A.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B.尽量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Leech的间接等级理论指礼貌与间接言语之间成正比关系,人们使用的言语越间接就越礼貌。如:

1.Pass me the pen.

2.I want you pass me the pen.

3.Will you pass me the pen?

4.Can you pass me the pen?

5.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pen?

6.Could you possibly pass me the pen?

国内的顾曰国研究了英汉礼貌差异,修正了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认为Leech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同自己的求同准则相似。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规则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5.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準则

他认为,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是自贬和自谦。在语言上的表现是同一个行为有自称和他称的差异,例如探望,自称言语有拜访、拜见,他称有赏光、光临;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使用于交际的称呼中;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与人的教养有关;文雅的言语行为指少说脏话;脸和面子与求同准则指说话人要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脸面,和谐相处;有德者必有言指言辞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礼貌原则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

(二)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的意义

Herbert,Holines等认为恭维英语用来协调交往双方的一致性,具有多重言语行为作用,表达多种语用意义,表现期望的行为和鼓励感激等,恭维语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具备的良好素质或拥有物的赞美,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功能。

(三)东西方恭维语研究

恭维在中国是一种社会现象,他随年龄、性别、教育、社会地位等不同而变化。Manes和Wolfson(1981)研究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恭维现象,发现了一些规律;Herbert(1990),Holmes(1988)和Olshtain(1989)进一步研究了恭维语,发现了其存在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恭维语保持一致性,而男性则把它看作是潜在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中国的贾玉新(1997)对不同的中国人进行调查发现了恭维语的高度程式化,汉语与英语在恭维句法结构上,有的差别很大,有的则非常相似。他还认为恭维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外貌和所有物,二是成就和能力。

二、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差异

(一)英汉恭维语的语言形式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则恭维语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的人其恭维语的语言形式不同。Wolfson研究发现很多恭维语包含着高度受限制的形容词和动词。最常用的是带有肯定语义的“nice”“good”“beautiful”“pretty”“great”。80%是形容词,16%是动词,尤其是“like”和“love”。

nlc202309082305

英语喜欢用“like”和“love”等动词表达恭维:

I like the color of the painting.

画的颜色真好看。

汉语喜欢用副词和动词表达恭维:

You are tall.

你很高。

英国人问别人的姓名时“what's your name?”句子趋向于个人感受,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说话则委婉,善于察言观色“您贵姓?”“您高寿?”“恭喜发财!”

(二)英汉恭维情景差异

英国人初次或再次见面时“Hello,nice to meet you!”而中国人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恭维语则让别人感受到自己受到恭维和尊敬,如“什么风把您吹来了?”“久仰”等。西方的恭维语表达平等关系,而中国人则用道歉式的语言来表达恭维,如英语“Thanks for inviting me!”在中国却被人们习惯地表达为“您辛苦了,给您添麻烦了。”

(三)英汉恭维话题差异

Manes(1983)发现美式恭维英语中有涉及个人外貌和成就的话题,Wolfson和Herbert认为英语恭维的是外貌或所属物、成就及能力。

女性的外貌经常受到男性的恭维,这是非常常见的,但是英汉恭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英国人说“You are sexy today.”,回答是“Thank you.”而中国人则可能认为此人轻佻、不怀好意,甚至会引起戒心、臭骂对方,所以中国男人一般不当面夸对方妻子漂亮,但在英国,人们却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夸赞女性。

Wolfson和Manes认为涉及能力成就的恭维是一种严肃的判断,做出这种判断的人必须是有能力做出判断的人。社会地位不平等时或有工作隶属关系的人之间,有能力判断的人一般是居于较高职位或拥有较多专业知识的人,所以下级不要对上级直接判断。而在中国,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为了讨好恭维上级,常常妄加评判称赞上级的工作。

三、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的性别、年龄差异

语言学家Wolfson对恭维语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发现无论女性社会地位的高低,她们的说话方式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恭维的话题多涉及外貌,而男性之间恭维更多的则是财富。

Ye(1995)也对恭维的性别差异做了研究,他把恭维策略分为四种:明确恭维,不明确恭维,非恭维和无反应。女性更多使用明确恭维,而男性更多使用不明确恭维或非恭维。关于应答,女性多采用接受,而男性多采用不接受。

在中国,年轻人和中老年人使用恭维语言的语气不同,年轻人喜欢使用感叹句和语气词,中老年人则喜欢使用陈述句。如“新款手机真漂亮呀!”与“這手机蛮好的。”同时,年轻人还喜欢一些网络新词,“赞!”“美翻了”。回应语方面,年轻人更自信,中年人的回答一般比较低调谦虚,如“长得好看没办法,哈哈!”与“谢谢!”

四、英汉恭维语的文化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言语行为,与民族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功能差异

中国学者贾玉新认为,恭维语的社会功能必须以交往着共享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特点为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利用他人。美国学者Herbert指出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协同交往双方的一致性(negotiating solidarity)。在美国,恭维语体现说话双方的一致性或平等性,而中国的恭维语则体现说话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下级对上级的恭维,以博取欢心。

(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我国社会对女性的外貌、穿着、发型的恭维很少,更多的是对一个人的品质、才能的恭维。英语中恭维的内容和对象体现在对外貌、能力、成就的恭维,更多的是对外貌、服饰、发行的称赞,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恭维。

五、结语

本研究揭示了英汉恭维语及回应语在性别、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表现。恭维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使交际双方从中获得对方的好感,以达到心理和情感的沟通,有一定的交际价值和社会意义,能增進交际双方的了解,维系社会正常的人际关系。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篇5: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研究

英汉委婉语的社会功能研究

本文通过对英汉委婉语基本概念和历史起源的简单论述,在此基础之上从正、反两方面综合分析了委婉语的社会功能,指出委婉语的使用有其积极的`因素,也有其不利的影响,其社会性特征和功能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作 者:王琳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H3 关键词:委婉语   社会功能  

篇6: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上一篇:大学XX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讲话稿下一篇:小学生校园安全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