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英汉对比与翻译范文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任课教师:陈敬玺

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 号:201131249

姓 名:黄璐

考试日期:2012/2/21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摘 要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量词十分丰富,而英语词类中却并没有明确划分出这样的一种词类。而正是这个原因,量词成了许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汉英表量词汇分类和词汇语法特征对比,为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尽量降低量词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量词; 汉英对比; 量词教学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which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the concept of the number.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at it has abundant quantifiers. However in English, such a certain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doesn’t exist. By comparing of the Chinese-English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and the vocabulary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ends to offer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Chinese qualifiers for foreign learners. Key words:quantifier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1. 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结构之分类比较 1.1汉语量词的分类

对于汉语量词的分类,通过参看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汉语语法讲话》、胡裕树的《现代汉语(重订本)》、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卢福波的《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以及齐沪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我们发现基本是大同小异。他们大体主要是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以及复合量词。

(一)名量词

(1)专用名量词:

①个体量词。用于单个的人或者事物。如:条、把、张、根、粒、本、颗、棵、座、支、个。其中“个”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

②集合量词。用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事物。如:双、副、对、些、套、群、批、伙。

③度量词。如:元、角、分、度、存、升、米、斤、克、吨。 (2)借用名量词:

①借用某些名词为名量词。如:碗、杯、桌子、瓶、袋。 ②借用某些动词为名量词。如:捆、束、卷、串。

(二)动量词

(1)专用动量词:如:次、回、顿、阵、场、番。

(2)借用某些名词为动量词:这些名词一般都是动作或行为实施的工具或人体部位。如:打一针、瞧一眼、喝一口。其中“针”、“眼”、“口”都是被借用而成的名量词。

(三)复合量词是把两个量词合在一起使用的量词,如:千米/小时,人次。 1.2英语表量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英语的物量词通常可以被数词或不定冠词取代,放在可数名词前表数量,如:one(a) desk、five books 等。由于意义上的要求,在一定条件下,英语的可数名词也可以与特殊的表示量的概念名词相连用。但一般可用普通名词来充当量词,并包含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具体可分为五类:

①以事物的特征或者状态来衡量的量词,如:a spoonful of soup; ②表示抽象名词的数量单位的量词,如:a flood of moonlight;

③用以表示群体或集合概念的量词,如:a mountain of difficulties; ④用表示事物度量单位的名词作量词,如a pound of potato, two meters of cloth; ⑤用表示包装物体的容器名词作量词,如 a box of candy, a bus of people. (2)英语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量词被称之为动量词,如:sleep a sleep,jump a jump。

2. 英语表量结构和汉语量词在语法特征上的对比 2.1 汉语量词词汇的语法特征 (1)汉语的数量方面的概念是由量词体现出来的。其基本结构是数词+量词,如:一个小孩儿,两只小猫,三件衣服,数词和量词两个成分都是不可缺少的。

(2)汉语中的量词是不可以单独地用作句子成分的,只能是+数词/代词后,组成数量短语后才能够自由地在句子中充当成分。如,“只”本来是不能独立在句中充当成分的,但当“只”跟“两”组成短语“两只”时,就能在句中自由地充当成分了。如:“两只小猫”,“两只”做的是定语。而在别的句子中这种结构又同样可以充当主语、宾语、状语与补语。例如:

①两个女孩儿高高兴兴走着,她们两个边走边唱着歌。(分别作定语、补语) ②他买了两个蛋糕,一个是给你的,另一个是给我的。(作定语、主语) ③苹果啊,我只有一个,就不给你吃了。(作宾语)

(3)汉语量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而单音节的量词有一个特点:都能重叠,重叠后的量词含义和功能会随着它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也有所变化,可作主、谓、定、状语等。如:处处都让她伤心。(处处作主语)天上白云朵朵,地下牛羊点点。(朵朵,点点作谓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作定语)

2.2 英语表量词汇的语法特征

(1)英语中不可数名词被可数名词所作的量词修饰时,表示复数含义时,量词要变成复数形式,如 two pieces of paper; (2)英语中大多数可数名词可以不使用量词,直接用数词修饰,如two girls, four cats; (3)英语中的表量词汇和汉语中的量词不一定是一对一的关系,可能是一对多,也可能是多对一,如汉语中的“群”在英语里面就有可能是herd,flock,group,team,而a piece of paper, a piece of poetry, a piece of cake, a piece of news分别对应的是汉语中的张、首、块和则等;

(4)英语没有表量结构重叠这种形式。

以上就是对英汉量词的简单比较,那么汉英语说到底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现象。那么我们在教授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时就应该注意。

3.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中共有量词136 个,分散在甲、乙、丙、丁四个级别的词汇项目中。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中只在初级有少部分的量词出现。那么繁多的量词要是全靠学生自己去记忆理解是不正确的,也会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加大困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量词本身的教学是枯燥的,但作为老师在量词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趣味的方式,如讲解量词的文化来源,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量词的文化内涵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把文化知识化整为零,由浅入深,有顺序地引入,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共生达到一种相融的境界。

量词的修辞作用,量词的色彩意义。汉英量词有各自的特点,但两者语义的丰富和色彩的鲜明,使它们在语言的运用中具都有形象新奇的修辞表达效果。汉语量词的修辞:、一轮圆月、一钩新月,一叶扁舟等都能带

给我们美的享受。英语中的表量词的修辞:如,a glimmer of hope,a web of railroad a train of thoughts,a flash of hope,a flood of tears,a mountain of difficulties中英文量词都能使被修饰对象鲜活、生动、透着灵气,具有相同的功能。

同时尽量能够讲解量词的历史演变,以此来加深对某些量词的印象。比如有的词是词义扩大,有的是词义缩小,有的是词义虚化。

另外,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光讲结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作语义解释,并说明该格式中量词与名词或动词之间的语义关联。汉语的大部分量词是从名词和动词借用来的。那么原来的意义就被语法化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让他们根据这个量词跟物体的形状和字或词的原意的关系相结合,这样就便于学习和记忆。

将量词进行分类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如可以把常用的量词分为一类,把不常用的量词分为另一类。第一类就如“条、根、支、个、把、块、团、片、张、面、层、点、粒、滴、堆、叠、座、所、场、朵、棵、排、串、头、捆、束、只、名、位、双、对、种、群、帮、批、套、组、类、项、阵、样、件、份、笔、起、本、页、篇、节、首、封、辆、、次、回、下、顿、些、代、辈、级”等。这些量词在学生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他们区分和理解。第二类如“股、行、介、伙、扇、缕、帧、宗、丛、簇、截、胭、番、遭、曲、架等。这些量词由于搭配的词比较固定和单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使用,多用于书面语,所以在教的时候要让学生主义记忆与他们搭配的词语。

4.小结

本文通过对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汇及结构的比较,直观地展示了两种语言中量词表达的不同,为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尤其是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基础和根据,让他们对于量词有个更加细化和深刻的认识。同时提出了几点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所能用到的方法,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 杜曾慧. 从英汉量词对比角度来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1(2). [2] 袁竹筠. 浅谈汉英量词的对比及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7). [3] 仲桂红.英汉名量词对比 [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2).

第二篇:英汉对比研究

中西方婚礼仪式对比研究

姓名:张圆圆 学号1109214060 六礼

说到中国传统婚姻礼仪,那一定要提到 “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 《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这每一项礼仪都有严格的标准,是新人结亲时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纳采: 六礼之首礼。男方欲与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请媒妁正式向女家纳 “采择之礼”。

二、问名: 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三、纳吉: 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

四:纳征,亦称纳成、纳币。六礼中第四礼。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五、请期: 又称告期,俗称选日子。六礼中第五礼。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亲迎娶的日期。

六、亲迎: 又称迎亲。六礼中第六礼。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西方人的订婚远比中国人的随意简单,但也不失庄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如果双方认可了彼此,这时男士要正式地向女士提出请求:“你愿意嫁给我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是促成婚姻必不可少的步骤。如果女士接受了请求,他们就会办一个简单的订婚仪式,请一些亲密的人参加,规模不大,旨在向他人传递 “我们要结婚了”这样一个信息。

中式传统婚礼

传统中式婚礼流程和礼仪:

6:00

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

新郎乘花车到达新娘家。

8:40

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

9:15

花车到达花轿地点。

9:20

新娘上花轿。开道锣在前,紧跟舞狮表演,后面是八位吹鼓手和八位手举冠盖的执事,最后是披红挂彩的八抬大轿;新郎手扶花轿、伴郎伴娘随轿向婚礼地点进发;

9:40

中途颠轿;

10:00

到达婚礼地点,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走下轿子;放鞭炮

10:10

迈火盆:寓意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10:15

进门:狮子封门,讨要红包(舞狮者拦路舞狮,要到红包方许进门);

10:30

射箭: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未来的生活美满幸福;

10:35

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

10:50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11:00

喝交杯酒;

11:10

敬茶改口;

11:20

进入洞房(新人退场换服装,在此时最好吃点东西);

11:40

新人为来宾敬酒、点烟;

12:00

民俗表演;

13:30

婚宴结束

西式婚礼流程

西式婚礼分为仪式和宴会两部分,一般来说新人只邀请最重要的亲人和朋友见证婚礼仪式,而宴会相对于仪式的严谨与肃穆就显得比较随便、热闹,邀请的来宾也更为广泛。

仪式

17:00 仪式开始,换进场音乐,神父到位;伴娘、伴郎入场后,面对客人成八字排开站好;戒指童入场,将戒指交到神父手中。

17:03 奏响婚礼进行曲,新娘挽着父亲入场,新娘父亲将新娘交到新郎手中。

17:10 停止奏乐,新娘、新郎交换戒指并宣誓。

17:15 证婚人致辞。

17:20 仪式完毕,音乐响起后新人退场,宾客向新人抛洒花瓣。

17:30 新人与来宾拍照留念

宴会

17:40 客人们陆续进入餐厅按请柬上的桌号就座,乐队奏乐表示欢迎,各种提前准备好的饮料和餐前开胃小菜可以供客人们享用。

18:10 新郎新娘进入餐厅。上第一道菜,侍者们给客人斟上香槟,重要来宾演讲祝词。

19:40 开胃菜用完后,新郎新娘跳第一支舞。然后伴郎伴娘及其他客人进入舞池一起跳舞;

19:00 每人重新入座等待主食;

19:30 上甜点时,舞会继续;

20:00 新娘抛花束后,新人在客人们间穿梭为他们的光临表示感谢。提供咖啡及各种餐后饮品可供客人享用;

20:30 新郎新娘一起切蛋糕,供客人们跳舞空闲时享用;此时宾客可自由退场。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

1、婚姻与宗教

婚姻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因而无论是在东方的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无一例外对婚姻问题慎重其事,力图将其建立在宗教的话语之上,以彰显其神圣性和重要性。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的结婚礼仪上得到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姻的缔结有着一套繁琐的程序,很多仪式都体现了人们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宗教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

例如拜天地习俗,新婚夫妇被迎进新家首要的大礼就是祭拜天地,并接受众人的祝福“天作之合”,“天赐良缘”,表明新人将自己的终身大事告之天地,祈求天地的认可。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意义。道教《易传》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如父地如母。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人亦然。《易传》又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这就把男女两性放在了一个天地宇宙论的宗教图式里面,使男女两性具有了本原和神圣的意义,同时也使男女两性的结合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又如世俗传统婚姻风俗中男女择偶,双方必须事先交换八字,依照“八字命相”说,寻求“才貌双全”,忌讳“

三、

六、九冲”、“龙虎斗”等。这种观念给婚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反映了道教“五行八字”学说对世俗婚姻的影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八字”指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与天干地支相配,四项共得八个字。这八个字每字都分属五行之一项,以此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人们在缔结婚姻大事时,非常重视双方的五行八字的配合,力求五行相生,八字和谐,建立宜室宜家的美满婚姻。这种以五行合八字来防范婚姻不幸的做法反映了人们无法回避现实,而又祈求婚后安宁幸福的一种心理平衡的追求,也是道家劝导人们顺从天命的“宿命论”思想的反映。

在西方社会,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的婚姻故事是西方婚姻的起源。在马尔谷福音中,耶稣答复法利塞人有关婚姻的问题时说: “这是为了你们的心硬,他纔给你们写下了这条法令但是,从创造之初,天主造了他们男女。为此,人要离开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为一体,以致他们再不是两个,而是一体了。所以,天主所结合的,人不可拆散。”《福音书》中关于婚姻的描述,为我们揭开了西方婚姻制度的帷幕。教会在西方婚姻中的影响在中世纪达到巅峰,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婚姻才得以成立。虽然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启蒙,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之一———婚姻在这一时期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且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控制,但是宗教的仪式保留着。基督徒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内由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配给的,所以婚姻应该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当然今天在教会举行婚礼已不再是基督徒的专利了,但是在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下,西方社会的婚礼已经深深烙上了宗教的痕迹。常见的婚礼中的程序如: 祷告、经文诵读、婚约问答、誓约、戒指交换、祝福等,每一个程序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神学意义。 2. 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潜书》有云: “盖地之下于天,妻之下于夫者,位也。天之下于地,夫之下于妻者,德也。”也就是说,男尊女卑,就像天尊地卑一样,是本来的位置使然,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中,处处可见到这种思想的影子。然而尽管“男尊女卑”在传统社会里长期占据主流地位,这期间其他宗教如道教和佛教也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阐述了与儒家不相同的看法。例如佛教,自汉唐以来逐渐成为唐代民众信仰谱系中一个主导信仰,家庭伦理关系也被带入佛事活动中,佛事活动成为一种世俗化了的社会活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家庭婚姻观念。由于佛教主张“人人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许多信佛的女性在婚恋中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精神信仰。在佛教影响下一些妇女甚至违背儒家封建家庭伦理,选择死后夫妻分葬。这从侧面反映出佛教对传统婚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女性的关注。另一大宗教道教对女性的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显得得非常独特。根据道家的思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由阴阳、乾坤这些两种对立的东西组合而成。反映在夫妻关系上,自然要求两两相对; 结婚被称作为“匹配”,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观念反映出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要求男子在结婚时对女子至少要有表面的尊重,可从一些婚礼习俗中看出。至于缔结婚姻之后的夫妻关系,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婚姻中“女之就夫,比若男子之就官也,当得衣食也。”,也就是说做妻子如同做官,应当享受“俸禄”。由此一旦婚姻关系成立,夫妻就应当共同努力劳作,创造美好生活。“女之就夫家,乃当相与并立同心治生,乃共传天地统,到死尚复骨肉同处,当相与并力,而因得衣食之。”不仅如此,这种共同的协力劳作,还是巩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 “夫人各衣食其力,则令妇人无两心,则其意专作事,不复狐疑也。”( 《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五) 这种强调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夫妻平等观念,对传统的婚姻观无疑是极大的冲击。 西方的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基本平等。从《创世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的创造和亚当夏娃联合的情况中可看出上帝视婚姻为一个盟约关系,要藉此使夫妻合而为一。由这种盟约关系可见夫妻双方是平等的。虽然上帝给亚当造了个女人是作为他的帮手来帮助他,但这里的“帮助”是平行的互补的意思,绝没有卑贱或奴役之意。奥古斯丁曾说: 神早就设计男女地位平等,在他的心意中,他没有叫女人高于男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头骨造夏娃; 神没有叫男人压制女人,否则他可以用亚当的脚骨造夏娃。肋骨是最贴心之处,是最亲密的表征。所以,基督教认为夫妻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灵魂体的合一。正如亚当唱给夏娃的第一首情歌所说的: “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在新的圣经中,耶稣明确指出,上帝造人时造的是一男一女,而且“二人成为一体”。因此基督教坚持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里特别强调了婚姻中的双方男女平等,相互扶持,而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

(二)价值取向

中国人好面子,面子几乎是中国人的价值核心。他们希望被他人认可,保全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中国人好面子的特点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子路高呼孔子名言:“君子死,冠不免”而险在战争中丧命,鲁迅笔下疯癫的阿Q被县太爷打骂之后,也要高喊“儿子打老子”来挽回颜面。中国人将这种好面子的性格充分地发挥到婚礼中,传统的婚礼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之久。而当代的婚礼,虽不需持续三天,但迎亲车队,婚宴酒席,高档名车,山珍海味,争相彰显自家孩子娶嫁的风光和自家的雄厚财力;更有甚者不惜借钱来撑场面。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负面面子的维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行动或想法受到他人过多的干涉,有违他人此种自由的行为,就是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美国人看重个人隐私,也积极维护他人隐私,所以美国的婚礼一般没有过大的排场,只宴请少数关系亲密的亲友。婚礼的场地形式,也全按个人喜好而不考虑规模是否足以争得颜面。

中西混合的婚礼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也接受了西方的结婚仪式,可谓中西合并。仪式他们会选择中国传统的,或者西式婚礼,但喝改口茶,闹洞房这些却是一直都存在的。

第三篇: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 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然而,汉语的主谓结构则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谓语也复杂多样。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整句也有大量的零句。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

本章从造句法方面展开研究。英语注重形合,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汉语则注重意合,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

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比如:一不做,二不休(Over shoes, over boots)。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比如:孤掌难鸣(One man, no man)、玩火自焚(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等。

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如:Harm set, harm get(害人反害己)等。

第四章 繁复与简短

在这章中,作者基于前面几章所讨论的内容,对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长短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英语句子要比汉语长的多。

首先,汉语常用散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较多。其次,正如前几章提到的,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很少用关联词,主要通过安排词序和使用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并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安排词序,大大限制了汉语单句的长度。再次,汉语定语修饰语一般要前置,一个词所能承受的修饰词语非常有限。最后,汉语少用虚词、附加成分或联合成分,句子舒缓。相反,英语句子长而复杂的原因有:英语常采用各种表关系和连接的手段,如介词、连词、词的形态变化等。另外,能充当英语句子成分的有长短几乎不加限制的短语和从句,还有各种并列、附加、修饰成分。英语还常用先行词“it”及其他预指性代词,把真正的主语或宾语移到后面,并根据需要不断扩充。

根据以上这些特点,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要破句重组,化繁为简,而汉译英时则要采用分解、拆散和重组的变通手段进行灵活处理。

第五章 物称与人称

本章作者对英汉物称、人称的运用作了对比。其中,英语常用物称表达法,而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常用人称。

主要表现为:第一,英语常用非人称主语,汉语则多为人称主语。如: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英语句中主语为an idea,而翻译成汉语时,主语却成了“我”。英语用抽象或无生命的食物名称作主语,同时又使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动词作谓语,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无灵主语”和“有灵谓语”,从而使句式带有拟人色彩。英语还常用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且“it”还被用作先行词、虚义词、强调词等。第二,英语常用被动式,采用物称表达法;汉语则常用主动式,采用人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英语的这种不提及行为者的被动式在文学作品、公文文体、科技文体及新闻文体中运用的较多。

第六章 被动与主动

本章就英汉主动被动语态的运用进行了对比,总的来说在英语里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主动语态为多。

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受施事原因、句法、修辞、文体的影响。在施事方面,具体的原因有:施事未知而难以言明; 施事从上下文中可以不言而明;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受事需要强调;由于特殊的原因而不要指明施事。句法方面,由于英语重形合,注重句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当主动式不便于表达时,出于造句的需要或修辞的考虑,往往采用被动式。适当使用被动句可以使表达方法灵活多变,避免句型单调,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英语的结构被动句要比意义被动句多,而汉语则常用意义被动式,少用结构被动式。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汉语被动式的使用受到限制,按照汉语的习惯,如果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就多用意义被动式,比如:They have been neglected these several days. “已经有好几天没人管它们啦”。其次,使用受事主语导致大量的“当然被动句”,例如: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哈里·波特系列小说已经译成了许多种语言。”再次,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用无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另外,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用通称或泛称(如“人”、“有人”、“人们”等)作主语,以保持句子的主动形式。最后,当不便使用被动式时,汉语可采用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比如:处置式、“为……所”式等。

由于英语常用被动式,汉语常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特别要注意句式的转换。

第七章 静态与动态

这一章作者就英汉叙述特点进行了对比。其中,英语呈现为静态倾向,汉语则为动态倾向。

英语的静态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名词化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情感等概念。虽然名词化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但也会使语言抽象,还会减少富有活力和的动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加明显。

二、英语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这类名词常常与前置形容词构成静态结构。比如: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工作勤奋的人。

三、报刊标题为了节约版面,通常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

四、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如:He is at his books.(He is reading books)意思为“他正在读书”。英语里大量的弱式短语往往削弱或淡化了原来所要表达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语的意义,增强了静态感。例如:give rise to(arouse)。

五、动词的弱化与虚化。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be,它的各种形式(包括must be,may be,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除了be之外,have,become,grow,等也是英语常用的弱式动词。

六、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动词连用。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句子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连动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这四个句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

二、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需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动词可以充当助动词,置于主要动词的前后,形成动词连用。

三、汉语动词常常重复或重叠。汉语动词的重复或重叠,以及与此相关的句式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

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呈静态。汉语则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第八章 抽象与具体

作者借第七章所提及的名词化,引出了对英汉抽象、具体的讨论。作者认为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汉语则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英语表达抽象化的原因有:首先,英语通常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而名词化往往会导致表达的抽象化。其次,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 再次,抽象词语意义模糊,有利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另外,英语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这些手段主要有:用虚化词缀构词,比如前缀 “inter”可以表达“相互”的意思,后缀“ity”可以表示性质、程度等;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介词作为虚词,可以构成各式各样的短语或成语。最后,英语词义内涵广泛,词的用法比较灵活,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也是英语表达抽象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汉语,由于缺乏象英语那样的词缀虚化手段,也没有形态变化,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具体。而且,现代汉语的一些抽象词尾(如“性”、“化”等)大多来自外语。例如,“性”译自英语的-ty,-ness,-ce等。因此,汉语只能采用一些手段来表达英语的抽象词义,比如:

一、用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二、范畴词可以用来表示行为、属性等概念所属的范畴,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如:complexity复杂性,relativity相对论等。

三、由于在汉语里难以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这时常要借助具体的词语来解释其抽象的词义。

四、虽然汉语缺乏抽象词语,但形象性词语却很丰富,汉语可以借助这类生动具体的词语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意义。比如:feed on fancies画饼充饥;with great eagerness如饥似渴等。

最后,作者建议在英译汉时,“化虚为实”从而通行文,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汉译英时,“化实为虚”来化症结,提高转换的可译性。

第九章 简接与直接

英语通常比汉语更多地使用委婉、含蓄和迂回的陈述方式,使得英语表达较为间接,汉语则比较直接、明快。

英语和汉语都有委婉语,就是用一种比较间接的方式来谈论不宜直言的人或事物,如表示“死亡”,英语有pass away,join the great majority,pay the debt of nature等,汉语则有“逝世”、“寿终”、“作古”等。英语委婉语不仅数量多,使用频繁,而且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色彩。有官方委婉语(比如:用“collateral damage”来表示“平民伤亡”,用“police action”来表示“侵略”等)、职业委婉语(比如: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表示“秘书”,用“sanitation engineer”表示“垃圾工人”等)、学校委婉语(比如用“Shows difficul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imaginary and factual material”来表示“撒谎”等)。

英语常用克制陈述、间接肯定、委婉否定和婉转暗示的表达方式。汉语也有含蓄表达法,但较常用作修辞手段。克制陈述是指以含蓄的语气故意把大事化小,用轻描淡写的言辞来加深对方的印象。间接肯定是指用反对语的否定来表示肯定,如用no small代替great等。委婉否定则是指把直接的否定变得含蓄、婉转,例如:I cannot consider the matter as in any way urgent.我觉得此事毫不紧急。婉转暗示指用含而不露的言辞留下余音,让对方去寻味。

在汉语里,人们常会用敬辞与谦辞来表达尊敬和自谦,比如:请教、过奖、愚见等等。总的说来,汉语比较注重直言、简明。委婉、含蓄的陈述方式在汉语里远远不如英语那样流行。

第十章 替换与重复

本章主要就重复现象对英汉进行了对比。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常用替代、省略和变换的表达方法;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常用实称、还原和复说的表达方法。

具体来说,为了避免无意图的重复,英语常采用以下三种表达方法:

一、用替代的形式来代替句中或上文已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替代的形式主要有:名词性替代,如:第三人称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以及名词 the kind,the sort等;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来取代谓语动词,主要有:代动词do,复合代动词do it,do that,以及替代句型so+do+主语,so+主语+do等;分句性替代,即用替代词so或not来取代充当宾语的that从句,用if so或if not来取代条件从句等等。

二、省略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手段。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等;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英语常承前省略相同的谓语动词或谓语动词词组的一部分,汉语则常承前省略相同的主语而重复相同的动词,而且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例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英语还常用同义词替代、近义词复现和句式变化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汉语的重复倾向与其语音文字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汉语讲究均衡美的特点往往促成用词造句的重复倾向。具体来看:

一、汉语单音节文字的特点便于字和词的重叠。重叠构词可以使词语音节匀称,而且赋予词语以新的意义和感情色彩。有名词重叠(如:天天、日日夜夜)、数量词重叠(如:一滴滴、一个个)、动词重叠(如:瞧瞧、试试)、形容词重叠(如:深深、干干净净)、附加式重叠(如:水汪汪、衣冠楚楚)、偏正并列式、动宾并列式、主谓并列式及其他形式的重叠(如:假情假义、有声有色)。此外,象声词也常常采用重叠的形式,如:哗哗、轰隆隆等等。而英语叠音词一般属谐音或拟声现象,有许多词来自儿语,通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

二、重复,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来强调作者的意思,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除了词语的重复之外,汉语还常用相似、相对或不同的词语来重复同一意义。汉语“意复”的现象尤其常见于四字成语和谚语,如:称心如意、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等,也常见于运用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构成的合成词,如:观看、古老、树木等。此外,汉语一些连接词或副词的连用也常有意义的重复。

三、汉语讲究音节匀称和词句整齐的倾向集中地表现在修辞上的对偶和排比。对偶是把结构相似、意义相类、相对或相反的两个语句对称地排在一起,使之互相对照,以提高表达效果。它应用范围很广,在对联、诗词、成语、广告甚至公文都可见到这类形式。

总的看来,汉语表达讲究匀称,用词倾向于重复,这与汉语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汉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

第四篇: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 引言

二、 教材篇

1. 语言与文化

2. 综合语与分析语

3. 刚性与柔性

4. 形合与意合

三、 课堂篇

四、 疑惑篇

五、 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 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 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 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 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 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 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 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 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 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 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 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 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 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 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 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 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 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 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文化的载体——汉字,更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汉语虽是我们的母语,但我们还得花更长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带着根深蒂固的中式思维去学习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事,不仅要学习他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还要培养西方思维去学习去体会他的魅力。虽然我还有很多疑惑的地方,但是,学会用“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去探索语言,深入去钻研,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细微差别中去领略中西思维的奥妙,我相信会有豁然开朗的一天。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去学习英语,学习西方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机能,更好的去交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 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 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 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 语言中 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 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 语言中运用 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 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 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 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 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 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 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 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 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 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 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 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 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 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 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 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 英汉 语言中有关 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 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 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 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 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 [5]293-295

2.由于 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 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 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 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 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 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 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 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 动物词语在另一种 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 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 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 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 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7] 朱亚军.动物生肖的国俗语义研究[A]. 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cat(猫)

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

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

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

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驴)

汉语有“笨驴”之说,用来指人,则表达“愚、笨”之意。

英语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义语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乃称“熊市”。

但英语用bear指人时,则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另一习惯用语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

7.lion(狮)

百兽之王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勇猛”,借此喻人时,汉语有“勇猛如狮”之说;英语也有习语as brave as a lion。

在英语中,a lion亦用来指“名流、社交场合的宠儿”。

8.rabbit(兔)

“兔”在中国人心中可谓形象复杂,有好的一面,如“形如脱兔”(喻快捷);也有差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后者用来形容人时则分别暗示“狡猾”与“难以持久”之意。

对英国人来说,rabbit的形象亦不美。不过用来指人时,所取喻意同汉语大相径庭:a rabbit意为a person who plays a game badly(蹩脚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李华.议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空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上一篇:有关环保的句子范文下一篇:演讲比赛的技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