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与翻译

2024-04-23

英汉对比与翻译(精选6篇)

篇1:英汉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练习

注意事项:

1.英汉语言句法/句式差别; 2.体会英汉互译句式转换规律; Sentences:

1.In praising the logic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e must not lose sight of the fact that in most cases where, so to speak, the logic of facts or of the exterior world is at war with the logic of grammar.2.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方命小厮们抬起,拉至宽处,加上训骡,出了西脚门往东,过荣府正门,如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3.When about three hundred men had been landed from these vessels and were marching rapidly to camp, the Morini, who had been left by Caesar in a state of peace when he set out for Britain, were fired by the hope of booty, and surrounded the troops, at first with no very large number of folk, bidding them lay down their arms if they did not wish to be killed.4.I had spent a long day on a hired mule before the mail carrier who had been my guide pointed to a cabin on the far side of a stream, mutely refused the money I offered, and rode on.5.Mr.Kenne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6.And he knew how ashamed he would have been if she know had known his mother and the kind of place in which he was born, and the kind of people among whom he was born..7.The original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hall be the states which,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t San Francisco, or having previously signed the Declaration by United Nations of 1 January 1942, sign the present charter and ratify it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110.8.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 of tanks.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9.Sickness had robbed her of her confidence that she could carry the load.10.Loneliness held the great masses of immigrants together, and poverty kept them down.11.Starvation was a remote threat.12.There is a crying need for a new remedy.13.There was a mumbled conversation in the background.Then a man’s voice came on the phone.14.The whole devastating experience sharpened my appreciation of the world around me.15.She was always a crier any way.16.The car wound through the village and up a narrow valley, following a thaw-swollen stream.17.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18.A long course of poverty and humility, of daily privations and hard words, of kind office and no returns, had been her lot ever since womanhood almost, or since her luckless marriage with George Osborne.(Vanity Fair chapter 57)

19.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information media.20.Petra had become the leader of the girls as soon as she snapped out of her original depression at coming to Prague.21.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re is a large store of energy available to maintain the pressure of the oil zone while production is taking place.This energy actually comes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aquifer water caused by the reduction in pressure resulting from the removal of oil from the reservoir.22.Two hundred pounds of muscle and sinew created by hard work and clean living had melted to a hundred and sixty-odd;his senior clothing flagged about him.23.Because of the definite feeling in the country that the recession has bottomed out, only 31% of those surveyed now believe that the U.S.runs a risk of a major depression, down from 43% in February.24.The community of fowls to which Tess had been appointed as supervisor, purveyor, nurse, surgeon, and friend, made its headquarters in an old thatched cottage standing in an enclosure that had once been a garden, but was now a trampled and sanded square.(Tess of the D’urberville P60)

25.By this time there had arisen a shout of laughter at the extraordinary appearance of Car’s back;which irritated the dark queen into getting rid of the disfigurement by the first sudden means available and independently of the help of the scoffers.She rushed excitedly into the field they were about to cross, and flinging herself flat on her back upon the grass began to wipe her gown as well as she could by spinning horizontally on the herbage and dragging herself over it upon her elbows.(Tess P70)

26.The young girls formed, indeed, the majority of the band, and their heads of luxuriant hair reflected the sunshine every tone of gold, and black, and brown.Some had beautiful eyes, others a beautiful nose, others a beautiful mouth and figure: few, if any, had all.A difficulty of arranging their lips in this crude exposure to public scrutiny, an inability to balance their heads, and to dissociate self-consciousness from their features, was apparent in them, and showed that they were genuine country girls, unaccustomed to many eye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apter II)

27.林小姐这天从学校回来就撅起小嘴唇.她掼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台前梳头发搽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神.28.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鲁迅,《**》)29.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30.他一想到要返回去,心里就害怕.3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 《药》)

32.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屋子里去了。(鲁迅,药)

篇2:英汉对比与翻译

题目: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姓名:沈凡

学号:2011213403

主修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辅修专业:英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沈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号:2011213403)

摘要: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科技术语的构成、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科学文化交流中,翻译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在翻译活动中科技术语的翻译是任何一个翻译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专业术语是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词汇,它描述了该领域特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接触该领域,也就意味着必须接触该领域的专业术语。由于各种原因,科技术语的国际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让科学文化的交流不受语言的障碍。

二、科技术语的构成分析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翻译科技文章。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很多,主要有:

1.派生

派生法通过给词根或单词增加一个或多个词素或词缀形成新术语。如: multi-(多)+media(媒体)=multimedia(多媒体)

hard(硬的)+-ware(部件)=hardware(硬件)

2.合成合成又称复合,是将已存在的词或词素结合构成新的词。

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website网页

3.缩略

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子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子的首字母拼接成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math=mathematics数学

ad.=advertisement广告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4.旧词赋新意

旧词赋新意就是对已存在的词赋予新的意义创新术语。如:

memory普通语意为“记忆力”,而在电子技术中引申为“存储器”; monitor愿意为“班长”,而在计算机科学中为“监视器,显示器”。

5.借用

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的术语或概念被引入到另一语言中。如:中文“黑客”借用英文“Hacker”,英文“gelivable”借用中文“给力”。

三、我国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

每个人在翻译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会导致翻译的科技术语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为科学术语的翻译制定一个准则。有关学者认为,术语定名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根据概念的全部特征来掌握事物的内涵,借以作出确切的定义和定出“名副其实”的定义。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致相关领域中,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highway、expressway、freeway过去都译为“高速公路”, 现在分别译为“公路”、“快速路”、“高速公路”。

3.单义性原则

单义性是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一词一义”。如:地理学中的overlandflow 曾被翻译为“坡面水流”、“坡面漫流”、“陆面水流”、“地面径流”、“表面水流”等8 个词, 现在统一为“坡面流”。

4简明性原则

简明性是指术语简单明了,尽可能简短,但又不应简化到人们不好看懂。如:radiodetectingranging 意思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 按英文词首radar 音译定名为“雷达”。

5.中文特性原则

中文特性是指术语定名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的特点。如:物理学名词damping 的汉译过程中, 有译为“减幅”、“阻迟”等说, 均欠贴切。物理学家杨肇宁先生偶发奇想, 得“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 遂译为“阻尼”, 应用巧妙得体, 沿用至今。

6.国际性原则

国际性原则是指术语定名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和符号。如:采用音译的方法, 把clone 翻译成“克隆”等, 这样便于在国际交往中对等互译。

翻译工作者只有按照相同的标准,遵循共同的原则,才能是科技术语统一,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

四、科技术语的一般翻译方法

翻译英文科技术语,从古到今,有关学者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现将其总结大约有十几种方法,即:意译、音译、半音半意译、音译兼意译、形译、借用、按外文字母译、造新字、简称和采用外文缩写等。

1.意译法

意译就是对原词所表达的具体事物和概念进行仔细推敲,以准确译出该词的科学概念。这种译法最为普遍。由于汉语是表义语言,因此意译是翻译科技术语的首选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科技术语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high technology高科技

holography 全息摄影术

bulletin board system(BBS)电子公告板

the knowledge economy 知识经济

videophone 可视电话

E-mail电子邮件

2.音译法

音译法:对于像计量单位、科技发明、材料、化学品名称等这样的技术术语,一般应使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例如:

ohm欧姆

calorie卡路里

joule 焦耳

nylon 尼龙

Vaseline 凡士林

radar雷达

3.意译、音译共用法

对于有些技术术语来说,它们既有意译名,又有音译名,二者同时使用。例如: vitamin 维生素(意)/ 维他命(音)

penicillin青霉素/ 盘尼西林

engine 发动机/ 引擎

microphone 话筒/ 麦克风

4.形译法

形译法多用于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技术术语的翻译,例如:

I-bar工字钢,工字条

U-iron槽铁

O-ring环行圈

V-belt三角皮带

T-square丁字尺

5.按外文字母译法

以某个字母代替某种概念时,可直接将字母译出。例如:

X-ray X光

a-iron a铁

Y-ray Y射线

p-n-p junction p-n-p结

6.造新字

主要指翻译化学元素等采用的方法。如:

oxygen 氧(O)

hydrogen 氢(H)

tritium 氚(T)

antimony 锑(Sb)

7.直接采用外文,如

Windows 98 ,Word 2000 ,Office star ,等。

8.简称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翻译外国人名表达的术语

Celsius’thermometer 摄氏温度计

Vickers hardness 维氏硬度

由于汉语史表意文字,所以从发展趋势上看,意译科技术语占主流,但是实

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术语,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甚至几种翻译方法一起使用,相辅相成,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五、结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翻译者必须同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因此,翻译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面,掌握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译者应该本着为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努力追求“最好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熊兵.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英汉语序对比分析与翻译

1. 英汉语序的可比性

汉语与英语可比性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 (language universal) 的基础上。对于人类语言共性的研究, 早在17世纪A.Armauld在《普通唯理语法》中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共性可概括为形式共性 (formal universals) 和功能共性 (functional universals) 。语言共性是语际对比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语言共性就没有可比性[2]。正如石毓智所言, 不同的语言之间既存在着强烈的共性, 又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共性往往是由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决定的, 个性则多是受各自语言语法系统特点影响的结果。语序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汉英语序对比分析也应建立在其共性的基础上。寻找它们之间的殊异性 (heterology) 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 英汉语序的句子结构比较与分析

不同民族往往因其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对同一客观事实有着不同的语言传达顺序。汉语思维方式是:主体→行为标志→行为→行为客体。这一思维习惯反映在语言传达上的模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以及定语必须前置等。英语民族的思维模式的线性序列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行为标志[2]。反映在语言传达模式上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 以及较长的定语必须置后[1]。鉴于以上分析, 汉语和英语尽管在思维和语言形态上有同有异, 但在基本语序上大同小异。

2.1 英汉语共同的基本句子结构

汉语与英语在语序上均属主谓宾 (SVO) 语言, 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事实[4]。虽然汉英语千变万化, 但基本上是由下列5个基本句型扩展而成的。

(1) 主语+不及物动词 (SV)

他们听得很仔细。

They listened carefully.

(2) 主语+系动词 (be) +表语 (SVP)

花闻起来香甜。

The flowers smell sweet and nice.

(3)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VO)

他们在村里建了一座工厂。

They’ve put up a factory in the village.

(4) 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SVOiOd)

他带给我一支钢笔。

He brought me a pen/a pen to me.

(5) 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 (SVOc)

他发现研究所的大门对他关闭了。

He found the doctor of study closed to him.

实际语言比起这5种句型来要复杂得多, 但都可以看成是它们的扩展、组合、省略和倒装等变式。因此, 基本句型主干序列的一致性对汉英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运用成分分析法的基本线索。

2.2 英汉语序的差异性

在研究汉英语的一致性的同时, 语言学家也发现它们的差异性 (不一致性) 。在汉英翻译中主要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表现为前置修饰语 (pre-modifiers) 与后置修饰语 (post-modifiers) 的互换。二是表现为自然语序 (natural order) 与倒装语序 (inverted order) 的互换[4]。

Os good指出, 语言中有两种语序:自然语序和特异语序。自然语序依照时间发生顺序叙事, 特异语序不依照时间顺序叙事, 而往往根据说话人的句义重点、兴趣所在及语气轻重等来组句。英语中有16种时态和各种连接词语来表示动作的时间, 其句序可不受实际时序的约束, 因而其时序与句序之间没有什么对应性, 即先发生的动作可以先说, 也可以后说, 这种现象就像拍电影中的剪辑方式一样, 可完全按照作者的语用意图来排列句子成分。从时序与句序的对应性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将英语称为“剪辑式”语言。其语序好像电影导演根据作品构思、剧情发展、表现技巧和个人风格等需要, 将各组镜头按时序或不按时序加以剪辑和组合。因此, 英语是两种语序兼有的语言。汉语中, 往往先发生的动作先说, 后发生的动作后说, 从无到有, 逐步展开, 时序与句序有较强的对应性。这表明汉语的句序结构受现实时间结构的约束。汉语这种表达方法好像对现实生活的临摹。故汉语可称为“绘画式”语言。因此, 汉语主要是自然语序。例如:

(1) He stood up, took the umbrella and went away. (自然语序)

他起身拿起雨伞就走了。 (自然语序)

(2) As soon as the storm commenced, the boat upset. (自然语序)

暴风雨一来, 船就翻了。

(3) Back in her dining-room, she sat in her chair and rocked (自然语序)

她回到餐厅, 坐进摇椅摇了起来。 (自然语序)

在以上例句中, 英汉两种语言的时序与句序相对应, 两种语言都使用了自然语序。

(1) He came to Wuhan from Beijing through Zhengzhou by rain. (特异语序)

她从北京坐火车经过郑州来到武汉。 (自然语序)

以上例子中的英语句子的时序与句序完全不对应, 事情发生顺序与汉语的表达句序刚好相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句子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组句, 而英语却不是按照自然语序组句。

另外, 在英语中, 先表态后叙事, 而汉语则正好相反, 这也是一个时序与句序的对应问题。汉语往往叙事在前, 表态在后。例如:

如蒙早日寄来样品或产品册, 不胜感激。

叙事部分表态部分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samples and or brochure could be

表态部分叙事部分

soon forwarded.

在表示因果关系时, 英语中对“因”的叙述可先可后, 但一般后置情况较多。不强调原因、理由、目的等状语短语或从句时则后置, 强调时可前置。如:as, since表明显的原因, 句义重心在后面的主句上, 属于尾重现象。在汉语中则多用“先因后果”的顺序加以表达。例如:

(1) As the weather w as fine, we decided to climb the mountain. (前置)

由于天气很好, 我们决定去爬山。 (前置)

(2) She had to stay at home yesterday because she w as ill (后置)

因为她病了, 昨天不得不呆在家里。 (前置)

在表示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关系时, 英语中条件 (假设) 与结果的顺序也不固定, 条件 (假设) 从句的位置可在表结果的主句之前, 也可在主句之后。汉语中往往是条件 (假设) 在前, 结果在后。例如:

(1) Suppose we can’t get the necessary equipment, wha shall we do? (后置)

假若我们弄不到必要的设备, 那怎么办? (前置)

(2) He would be a rash man if he should venture to forecas the results of this event. (后置)

如果他敢预言此事的后果, 那他一定是个鲁莽之徒。 (前置)

3. 结语

因为英汉语序上的这些差异, 所以我们在翻译句子或者文本时, 必须把它们的差异性牢记于心, 这样才能翻译出符合语言习惯和文体特性的作品。然而, 翻译无固定的模式, 将语序合理重组有时全靠译者对语序差异的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402-414.

[2]丁全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3) :15-20.

[3]全积令.汉英词序对比研究[J].外国语, 1998, (1) :28-35.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325-410.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篇4: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翻译

【关键词】英汉隐喻 认知 文化

引言

古往今来,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一直为人们,尤其是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所关注。而现在,隐喻研究已不再是修辞领域的专利,它已经从修辞学扩展到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又从语言学进一步延伸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在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时,I. A. Richards指出: “语言是不同领域经验的交汇点, 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 而且是它的组成部分, 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系统构成了语言应用的心理基础。”(1967:51)我国的语言学者胡壮麟教授认为,“鉴于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首先是思维中产生了隐喻的概念,这就涉及隐喻与认识的关系。”(1997:51-53) 由于语言所限,本文只能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来做英汉隐喻对比的基本研究。

一、英汉认知隐喻简介

G. Lakoff 提出的当代隐喻理论引发了新的隐喻研究热潮, 使隐喻研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其标志是1980年 Lakoff和 Johnson 的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的束缚,把研究了2000多年来的一种修辞格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和方法论的高度。 隐喻研究也就从语言学研究迅速扩展到认知科学﹑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等原来与语言研究不相干或关系不大的领域。认知隐喻研究现在已发展到亟待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确凿证据的关键处。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按照Lakoff 等人的理解, 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束定芳:2000)概念隐喻是把一个概念域(始发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目标域)的隐喻。(Johnson:1981)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将始发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例如:Argument is war 这一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的概念知识投射到争论所构成的。

二、英汉隐喻喻体认知对比

(一)共性比较

英汉修辞性比喻在喻体的选择方面常常表现出共性,也就是采用同一喻体去喻指同一事物 ,如英语中的“fox”,意指“狐狸”,同时也具有“狡猾”或/“奸诈”的喻义。这一点与汉语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英汉语言中都有an old fox/一只老狐狸,来喻指老奸巨猾的人“类似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钢铁比喻坚强,以狼比喻凶恶贪婪等。此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以自然现象和自身作为喻体的隐喻。尽管英、汉语言中有些用自然现象作为喻体的语境不同,情感表达不同,但人们对这种比喻的接受心理却大致相同。试看以下各例:

The fruits of success 成功的果实the root of the problem 问题的根源

There was frost in her voice.她說话的声音冷冰冰的。

Her eyes were raining tears.她泪如雨下。

(二)个性比较

由于英汉民族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活动是靠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和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勰(465-532)的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是对思维与语言关系的最精辟的论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因而有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沉积了丰富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按照不同的人生经验用一事物来谈论他事物,因而就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形成了不同的隐喻,于是就有了有关“人生”的下列说法:人生是舞台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盘棋/人生是旅途/人生如梦/人生如战场等,这也正是事物之间相似的多元性的体现,反映出人类的认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的形式不同,表达相同喻义的喻体不同或喻体相同表达的喻义不同,表达判断的句子和表达推理的句群的结构和排列顺序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英汉隐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喻体对应,喻义不对应。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一些选择相同事物作为喻体来表达不同的喻义。如:英语中的pull one's leg和汉语中的“拖后腿”。这两个形象语言的喻体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Pull one's leg的意思是“愚弄某人”而“拖后腿”的意思却是“牵制、阻挠别人或事物使不得前进”;eat one's words和“食言”也是喻体相同,意义不同的两个短语。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错误”,而“食言”的意思却是“不履行诺言;失信”。

2. 喻体和喻义都不对应。有些隐喻的喻体所具有的喻指含义和它的语言文化密切相关,在另一种文化里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喻体和喻义,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文化缺省现象。正如Lakoff 所预言,“Metaphorical mappings vary in universality; some seem to be universal, others are widespread ,and some seem to be cultural specific.”(1993)(隐喻投射在其广泛性方面多种多样;有些似乎适用于所有文化,有些似乎广泛使用,而另一些只适用于某种文化。 )许多隐喻还与神话传说和寓言有着极深的渊源,英语中有大量与希腊神话,伊索寓言有关的隐喻,比如:Pandora’s box(灾祸之根源),Achilles’ heels(致命的弱点),lion’s share(最大或全部的份额),Damocles sword(即将临头或无时不在的危险)等。而汉语则有许多与中国寓言和传说相关的隐喻,比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对牛弹琴”,“黔驴技穷”,“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英语中的不少隐喻同基督教有关。例如: “my rib”喻指我的夫人,它来源于《圣经》故事,即人祖亚当(Adam)之妻夏娃(Eve)是上帝用当的一块肋骨做成的,而汉语既没有《圣经》的文化背景,又没有用肋骨来做比喻的习惯,因此形成了对应上的空白。类似的还有 Judas(伪装亲善的背叛者),Solomn(聪明人),Messiah(救世主)等。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汉语中有不少以佛教和道教文化为背景的隐喻:“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尘不染”,“不二法门”,“点石成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另外,与传统中国医学有关的隐喻也是英语中所没有的例如:“望闻问切”,“病入膏肓”,“华佗再世”,“妙手回春”等, 这些隐喻都独具各自民族文化的色彩。

三、隐喻的翻译策略

隐喻的翻译应看成是语言之间同时又是文化之间的交流,隐喻的意义在于通常与特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则隐喻是否可以翻译为目标语言,其难度如何,如何翻译,并非可以用几条抽象的原则来归纳,它通常取决于上下文所决定的句子结构和隐喻在此的特殊作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来探讨一下隐喻的翻译策略问题:

(一)对等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中属于对应关系的隐喻在喻体和喻义上是基本一致的,很容易在译语中找到对等的隐喻用法,因此翻译起来就很贴切自然,例如王佐良译的一首彭斯的诗:

O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uve i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As fair thou art, my bo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

譯文:啊,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升,

啊,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我的好姑娘,多么美丽的人儿,

请看我,多么深挚的爱请!

亲爱的.我永远爱你,纵使大海干枯水流尽。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传诵不衰,它不仅使英美人领悟其美,而且汉民族也共享美的愉悦,“一见眼明.一读难忘。”(王佐良),究其原因,是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很多相似的经历决定了知觉感受的相同性。汉民族也常将“红玫瑰”,“甜甜的曲子”等比做“情人”,“情歌”;汉语也有“海枯石烂不变心”之类的爱情比喻。于是,本体、喷体、喻义的相似和联想的对等使得英汉民族共同进入了美的境界。不过此类例子为数不多。

(二)转换翻译策略

如果不可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

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It’s regrettable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如石沉大海。如果我们维持原来的比喻形象,直译为“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一直是无法投递的死信。”那就会有意思上的出入。因为那就会使人误解为找不到倾听呼吁的对象。而原文的意思却是呼吁没有得到反应。

为了符合汉语习惯,适应中国人对某些比喻形象的概念,像这类需要改换比喻形象的例子很多。再比如:at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遥),不宜译为“投一石的距离”,to set a fox to keep one’s geese(引狼人室),不宜译为“用狐狸看守鹅群”。

(三)异化翻译策略

近年来,在翻译界主张重视异化翻译的学者日益增多,合理的异化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它是尊重各国文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在平等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外国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异化翻译认识﹑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必将大大丰富本国的文化财富。比如:Passion was to go to sleep in the presence of Mrs. General and blood was to change to milk and water. (Charles Dickens: Little Dorrit) 在詹勒罗夫人跟前,一个人的激情会变得麻木不仁,热血也会变成掺水的牛奶。这种描写也完全能为我们所理解。热血表示一种奔放的感情,掺水的牛奶表示—种冷淡的感情。这种说法为我们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个冷淡讨嫌的女人模样,因此不妨照直翻译。当原语隐喻在译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时,恰当地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既能形象地保留原文的隐喻意味,又可以逐渐丰富译语中的隐喻表达。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进程,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已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由人类自身经验产生同时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因此,一方面,不同语言的隐喻本质上必然具有共性,另一方面,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隐喻因带有本社会的文化烙印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英汉隐喻也不例外。因此要注意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妥善处理隐喻的翻译问题“在当今跨文化交际的视野下,要善于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既能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避免生搬硬套,词不达意,又必须尽可能使隐喻的文化特征和美感因素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Ganman,M. Psych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Johnson, M.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1.

作者简介:

篇5:英汉对比与翻译

期刊论文摘要作为独立于学术论文存在的.二次检索文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文摘要的质量对于学术交流起着重大作用. 一、宏观语篇结构

作 者:马静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外语系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 

★ 静态路由RIPIGPEGPBGP几大路由协议总结(静态与动态)

★ 从英汉句法对比论汉译英的翻译单位

★ 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

★ 静态人生作文

★ 全国招生简章与招生简章对比分析

★ 二元对立的追述:结构与解构翻译的对比研究

★ 英汉对照文章

★ 动态自我介绍

★ 工作动态范文格式

篇6:英汉被动形式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被动形式的对比和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皆大量存在表示被动含义的句式.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的`不同的特点以及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被动含义的表现形式的特点进行探讨和比较,以便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对它们进行更好的处理.

作 者:陈琛 作者单位:空军雷达学院基础部,湖北・武汉,430019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15)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汉被动含义 表现形式 差异 翻译

上一篇:头孢硫脒说明书下一篇:2024年度“教学团结协作奖”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