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2024-04-13

小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通用9篇)

篇1:小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二、“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 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学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在明知“进不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现象三: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迷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现象之四: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阻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 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深层次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份量之重。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 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 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五、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 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些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当然,有些有效的途径是靠教师们在亲身的工作体验中摸索出来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把这项工作做好。

篇2:小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炭山岭镇教育辅导站阿沿沟小学卫建平王兴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当看到班上的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纪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这一切所折射出来的不仅是少数的客观原因,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经过长时间观察与思考,就如何开展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校园氛围,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浓郁的校园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熏陶,逐渐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学校应该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及时给予指导.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因此,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呢?

(1)、团体辅导。

借新课改的东风,教师应积极转化自己的观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去浇灌自己的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去感动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表达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在每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会通过“心理信箱”﹑“手拉手”、“红领巾信箱”等团体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1

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得鞭策。

(2)、个案教育。

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可以把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突出的学生,作为个体对象,进行心理咨询。我班有一名学生小秦,今年15岁,家中最小,父母亲年龄较大,缺少与孩子交流,过分娇宠孩子,尽一切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这使他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性,以自我为中心,经常欺负小同学,还致使我班学生搞一些恶作剧,更为严重的是自从五年级暑假后,由于与一些经常不读书的同学外出上网聊天,从此,他的成绩急剧下降,网络在他的心中成为可以宣泄自己的工具,家长、老师便成为他心中的敌人。经过多方面的分析,主要原因表现在:其一,家长过分溺爱而造成的;其二,年龄过大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其三,社会影响。带着一颗爱心,我来到了他的身边,主动和他交流,刚开始时,他还有些不适应,站在一边抓耳挠腮,于是,我充分抓住这个机会,让他坐在我的身边,给他倒了杯水,慢慢地他融入了与我的交流中,从他的话语和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我充分的信任。日久生情,慢慢地,我发现他越来越喜欢和我交流,并且愿意把他的心事告诉我,通过“心理信箱”,“制订计划”等活动,他的行为也慢慢有了变化,从此,他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现在的他,已经能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

(3)、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交活动,如手拉手活动、语文课的综合实

践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此同时,每周我会利用班会课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以“健康心理,和谐校园”为主体的班队活动。

(4)、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通过批评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但其心里是不悦的,为此,对问题学生心里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是最明智的选择。刚接手这个班时,对他们一知半解,于是给他们“下马威”,采用我的“爱心教育”法去关心他们,设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课上我尽量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后我通过书面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给予解答,慢慢地,学生也对我有了信任,有时候,他们还会主动来找我聊天。时时处处、一点一滴来感化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风气有了好转,他们也开始注意别人的评价,关心集体荣誉了。被称为“调皮大王”的小东是令我最挠头的,谈话多次,当面表现很好,知错认错,但是屡教不改。但我发现他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于

是就适时的在班上表扬了他几次,而后找他谈话,经过几次交流,大概是我的积极评价和诚恳态度打动了他,他的行为开始有所收敛了。有一次,班上要出黑板报,同学们都推选他专门负责板块设计,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让他担任这期黑板报的主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这期黑板报出的别出心裁,就在班上再次表扬了他,我注意看到了他脸上的欣慰与自豪。在班上,我大力宣扬了他的“功劳”,同学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还在作文中提到他,我利用作文课的机会,及时在班上读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他写到:时间过得真快,在与一起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即将告别时,我心中有些不舍,我还有很多的知识要学。是呀!只要我们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时,学生会以其特有的敏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从而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乐于听从教师的指导,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二、掌握科学方法,进行自我疏导

班主任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1)、学会放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力,调节心情,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少先队工作中的活动安排,通过开展拔河比赛、登山比赛、班级少先队队会,积极调动学生情绪,使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2)、与人谈心。一开始,我培养学生通过开展预设活动,树立有问题要学会求助的意识。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类节目等

等。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将永远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和自己交流,把心灵的痕迹用美丽的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才可以去了解孩子。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了心理负担。

(4)、听音乐。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谐的情绪会给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高质量、高效率,因此,通过音乐对不良情绪的及时调节,对小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交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我班有一名女生,口齿伶俐、能歌善舞,在班上是出了名的“小才女”,大家对她是百般喜爱。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很孤僻,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上课总是提不起精神来。我看出了她的心思,主动去和她交流。刚开始,她有些被动,在我的慢慢引导下,她说出了她的烦恼。原来是她在人际关系方面出了些问题,我告诉她这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很正常的心理问题,只要学会和老师、亲人、朋友交流,及时得到调节,你就会感到很轻松。她笑了,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理解与信任。

总之,开展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断需要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的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全面发展。

卫建平,男,藏族,生于1986年9月,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小学一级教师。

王兴莲,女,汉族,生于1986年7月,大专学历,参加工作,小学二级教师。

篇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一、营造舒适宜人的教学环境

实践证明,人的情绪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当一个人置身于优雅舒适的环境时会心旷神怡,反之则烦躁不安。孩子对外界的环境更敏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更大,想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学习,所处的学习环境特别重要。因此营造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前提之一。将校园绿化、美化,使校园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根据实际让学生亲自设计布置一些丰富多彩的装饰物,这样可以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让学生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温馨的画作,或在教室里摆一些花草。整洁优美的环境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那么,如何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冷漠心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心态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以亲切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能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尽情释放自己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好坏与学习的动机有直接关系。这就要解决孩子学习目标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首先要从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如,用讲故事、树榜样等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讲理想和信念,帮助他们将目光投向社会、世界和未来,让孩子明确认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这样孩子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怎么形成呢?要靠孩子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后,要想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就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用日常生活中游戏等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四、注重个性差异化教育

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也就是实施差异化教育。一方面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各种原因,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小?笔者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他们。当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得到鼓舞。另外,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学生的可塑性强,一时的分数高低,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就此断定其学习的好坏,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经常给予鼓励,让学生有自信心。

总之,针对小学生心理现状施以不同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协作,认真配合,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篇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作,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怎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滴点尝试和体会: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花坛、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良好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关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所以教师一定在学生面前讲诚信,取信于学生。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在学科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科教学本身也具备或包含了心理教育内容,像思品课、语文课、科学课等的教学目标中就包含有情感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重视学生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四、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2、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1、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

2、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六、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七、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篇5: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什么是人才,能够充斥整个社会建设,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做为人才的一个大型培训基地——大学,存在着许多或者称之为包容了许多各式各样的21世纪新青年,而这个大学时期就是这些新青年的一个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步入了迷茫阶段,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故此从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对内心修养的塑造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心理都不会迷乱,都能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去克服它。这种很安稳很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需要有抵制诱惑的自制力,需要有处乱不惊的心态,需要有分辨是非的思维„„

在我看来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来讲: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

1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3、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二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校大学生要通过自身探索和老师引导,努力达到心理健康的要求。这样,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那片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和广袤。

篇6: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6月6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来自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的题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的报告。

郑安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不能实现,力量无从战斗,财富变成废物,只是无法利用”。郑安云教授从21世纪健康人的标准入手开始谈起,并区分了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如智力正常、办事效率高,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质较好、耐挫能力强,自我意识正确、悦纳自我等。她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与就业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她特别提醒在场的学生骨干和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座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分析,扩充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帮助周围的同学,从最大意义上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作用。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怨自卑,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篇7: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龙祝居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在学生原有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辅导活动来完成的,而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如果班主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他的言行可以成为学生某些心理因素生成的“催化剂”;相反,如果班主任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就不会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甚至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当然,我们班主任老师们肯定会说,我的心理是健康的,心态是好的,就是不知道怎样对学生施加心理健康教育。这里,我想与大家说,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常用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实践,收效是好的。

(一)心理健康环境营造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阻隔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人格上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如:我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课堂上他(她)们称我老师,下课后,我就叫他们叫我大哥。这样既亲热又和谐。

2、营造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

健康的心理物质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班风和校园校貌等方面的建设,也就是说,我们要让班集体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设计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同学们在班级里感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二)心理素质训练法

第1页

1、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专门的心理活动课程,置学生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其受到锻炼。如:教学司马迁与《史记》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司马迁身心倍受摧残,为什么还能完成《史记》?从而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克服困难搞好学习的意志品质。

2、通过知识的传授,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让其接受熏陶和陶冶,从而改变其某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心理咨询与家校结合法

心理咨询法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谈心,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提供启发、帮助和指导,能使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摆脱心理困忧。

而家校结合则是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管理模式下常用的方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更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家长的有机配合,我们可以通过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络卡,召开家长会等方式进行。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我们班主任本身要有健康的心理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1. 家庭方面

———遗传因素的影响。生理上的聋哑,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如因听觉受损, 致使他们上课时容易视觉疲劳, 注意力不集中等。

———家庭教育的影响。一些家长由于不了解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 缺少正确的交流方法和科学有效的教育, 有的不切实际地按正常儿童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有的方法简单、粗暴, 动辄拳脚相加;有的悲观失望, 对孩子不闻不问, 放任自流。如此种种, 不但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 相反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 从而形成任性、自私、孤傲、胆怯、自卑、撒谎等异常心理。

2. 学校方面

———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了解残疾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 对学习成绩不好又经常违反纪律的聋哑学生进行简单粗暴的训斥、挖苦, 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教育成效的影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看得特别重, 对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希望能有较高的回报, 盼望每个学生都取得好成绩, 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 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3. 社会方面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聋哑学生虽然听不见、说不出, 但同样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他们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浪潮的冲击, 盲目追求物质享受, 滋长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习气。

———受成人的影响。聋哑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社会上一些成人的举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成人抽烟、酗酒、赌博、染发等, 他们也会效仿。

———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上对残疾儿童存在偏见, 视残疾人为“残废”人, 对他们冷漠、疏远, 对残疾人的教育、发展没有正确认识, 就连有的“普校”、幼儿园的教师都把残疾儿童拒之门外, 这也会导致聋哑少儿产生心理异常。

二、聋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可通过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教咨询活动、召开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提高修养, 转变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并通过家访、学校开放周、走访成功家长等方式, 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 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 形成教育合力, 确保聋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 倡导校园文明, 优化育人环境。

对聋哑学生来说, 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的是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因此,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他们“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等, 都会使聋哑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

3. 开设心理辅导站, 教会学生调整心理的方法。

聋校应让教师学习掌握残疾儿童心理学, 开设心理辅导站, 针对每个聋哑学生的不同心理, 开展心理辅导, 建立心理档案, 使聋哑学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同时, 在辅导中还要教会聋哑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 如何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4. 让聋哑学生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学校应打开校门, 大胆地让聋哑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扩大生活圈子, 增加他们的交往机会, 学会交往, 了解社会, 熟悉社会,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消除由于封闭而产生的心理误区。

5. 教给聋哑学生生存的技术, 消除聋哑学生心理上的后顾之忧。

聋哑学生在社会上受歧视, 不仅因为他们身体残疾, 更主要的是没有生存能力, 如果有了技术, 学会了生存, 情况就会改观。

6. 架起沟通桥梁, 融入文明社会。

聋哑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需要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 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关注他们, 了解他们,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 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 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 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篇9: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心理教育;自尊心的培养;宽容意识的培养;嫉妒心理的矫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48-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已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正日益与国际水平拉近距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儿童,过着幸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有健康的身体。他们就是完全健康的少年儿童吗?不!因为时代在发展,人的健康的概念也在发展。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现在提倡的健康概念,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是走向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所要求拥有的健康。心理健康已上升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当务之急。

少年儿童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我们还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与学习过程,理应在老师、家长的教育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如何解决学生的困扰,让他们有一个灿烂的明天,我想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一、注意儿童自尊心的培养

“自尊心”是普通的字眼,它却有深刻的哲理。成年人需要它,儿童更需要它。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首先,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年人不相同。所以在帮助孩子进步时,先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引导、严格要求。同时,对孩子的意愿给予尊重,尤其对那些“过度”自尊心学生,对他们心中的那旺盛的自尊心的火苗,我们要更加爱护,让它别烧得过旺。 其次,应该相信孩子,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深藏在每个孩子心中的“宝贵财富”。我们的学生走路不再用人扶了,但他们在人生之路上还需要人来扶。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进取心,都想争上游。在帮助学生的转化过程中,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重视学生宽容意识的培养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做人的美德。对他人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和谐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有效手段,是自然人向社会过度的必备的基本品质。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偏多,在家里受父母及上辈人的宠爱娇惯,几乎都像“小皇帝”。全家人不论做什么都得以“小皇帝”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孩子娇骄任性,固执蛮横。他们往往为一点事斤斤计较,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即影响了班集体的正常管理和教学,也有碍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宽容和谅解。

三、要注意学生嫉妒心理的矫正

嫉妒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是当别人比自己优越,或想以自我为中心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使嫉妒者本人非常痛苦,而且影响人际关系的协调,严重时甚至能酿成事端。因此,对正处于人格塑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其“容人纳贤”的优良品德,改变“心胸狭窄”的不良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仅有助于避免其形成不良的性格,而且有助于在他未来的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要使小学生摈弃自私、狭隘的嫉妒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首先要帮助小学生分清“嫉妒心”和“上进心”的是非界限。虽然“嫉妒心”和“上进心”多含有不甘落后的成份,但两者在动机、行为和情感体验上是不同的。前者着眼于同学、朋友,表现为唯我独尊,不肯屈居人后,往往有损人利己行为,看别人成就感到难受。后者是能在充分的肯定别人成绩的同时并用以鼓励自己。但要让学生知道,甘做人梯,成人之美更值得称道。即使落后,也未必就是奇耻大辱。

其次,要帮助自卑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挖掘自己的闪光点。教育者要用名人的事迹打消学生的自卑感。如:华罗庚在读书时也曾有数学不及格的现象,后来发奋,终于成了数学巨匠。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自我欣赏决不能掩饰个人的缺点,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和不利,才能不断进步。然后,还要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我们要向学生尽量展示社会上的先进事迹和同学身边的好人好事,使他们感到有高风亮节、有创造能力的、才能过人的人,为社会、为他人作出奉献的人是值得尊敬和热爱的。进而懂得,一个人只有对别人,对世界充满爱,他自己才能够生活得愉快。

上一篇:尿毒症患者的护理教学查房下一篇:小扇子(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