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2024-05-16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共8篇)

篇1: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十条中,对“师生互动”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互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外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批判——交往教学论也都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本质即交往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能体现师生互动,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由于认识上的欠缺,课堂教学中那种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的热闹场面便屡见不鲜。严格的说这种徒具教学形式的表现仍是一种假教学。因此,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究竟有哪些有效的方式”,“怎样判断其有效性”,“怎样促成其有效性”,这些方面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基层学校结合教学实际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我校的学生均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征:见识不广,认识较单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加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繁、难、偏、废、差的现象,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收效不大,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因此,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结合学校实际,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此优化我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改善师生行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落实、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作业练习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控等方面都将得到有效的改善;而学生的认知行为方式、情感参与、交流方式等也将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而这一切有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4、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促进理论发展。当前国内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促进有效性教学理论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1.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开放的心态、参与的热情、积极求知欲,成为课程资源的主题和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构建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教育理论: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实验对象选择2-6年级学生以及任课老师。实验学科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调查各种教学互动的实际状况及其对师生的影响,分析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方法和策略,提炼评价有效教学互动的主要原则(标准),进而优化课堂教学中师生动态生成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师生有效互动学习方式,这套方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潜在因素以及激励策略,创设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课堂有效互动的途径。

3、研究师生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有效互动的内容。

4、研究课堂有效互动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引导。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八、课题研究步骤

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学习、设计、实践、反思、重建”。

1、准备阶段:(2010.4—2010.6)

A、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

B、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

C、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D、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E、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有效教学的现状、策略使用情况、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积累调查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F、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

G、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到教学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要制定课题研究指南,把课题进一步分解,让教师结合自己个人兴趣爱好,选取课题加以研究,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实效。

2、实施阶段:(2010.7—2012.1)

A、请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教师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

B、学习理论、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各科有效教学的策略。

C、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D、举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E、撰写论文,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

F、分析数据、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G、撰写中期报告,并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

3、总结阶段:(2012.2—2012.4)

A、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

量。

B、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C、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

D、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九、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工及责任

组长:张书利负责课题总筹划,联络协调、指导等工作。

副组长:李建英承担课题组的指导、资料收集、总结等工作。

课题组成员:

许振营 张兵承担管理资料,撰写报告及语文教学实验研究等工作。

刘广新 王红梅承担活动记录及数学教学实验研究等工作。

张凤国 罗海霞承担音体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陈文玲承担整理资料及英语教学实验研究工作。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整理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片断与反思,研究论文。

2、录制有效课堂教学实录。

十一、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教学与管理》王德勋2005年第27期

天津市武清区教育科学课题成果

关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负责人:张 书 利

课题批准号:

2010年4月

篇2: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英小学 王静洁

艺术课程是学习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总目标中指出要增强与人合作、与人和睦相处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意志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艺术教师可以发挥良好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和谐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各种音乐表现能力,切实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教学互动氛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往总是扮演严肃、严谨,教授知识、解答疑问的角色,发挥着自上而下传授知识的主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与学是互动交流的,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是的相互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情舒畅的时候学习,工作,思路才会开阔;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思路就会狭隘。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勇于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观点,才会勇于表现自我,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愉快的教学氛围是促成交互的动力之一。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互动的保障,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和谐互动的氛围,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体验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该导向时导向,该启发时启发,该设疑时设疑,该鼓励时鼓励,顺应学生的“学势”,帮助学生多思、多说、多表现,只有通过这种彼此尊重、相互认同的师生互动,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情感交流,通过语言、微笑、眼神、手势等媒介与学生产生表情互动,相互感染,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能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交互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在和谐气氛中,相互感染、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探索的气氛,不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帮助一些学习困难的同学,起到互助的作用,通过音乐将彼此间的情感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交流,无形中形成了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二、师生和谐互动,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和谐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正确表现音乐,贴切的进入音乐的世界,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音乐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和学生自始至终一起积极参与所有的音乐活动而非旁观者,有时作为导演,有时扮演听众,还有时充当“红娘”„„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鼓励师生间的交流碰撞,启发学生,恰当的进行引导,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诱发出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音乐课上,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情境,营造活跃的气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创设情境,互动表演。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乐学。新课程也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活动中,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比如低年级的歌唱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师生对唱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交换对唱内容来学习歌曲,不仅可以降低学习复杂歌曲的难度,并在对唱的过程中,可以提出音色调整的要求,适当进行力度、速度的处理,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互动表演,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2、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自主学习或角色扮演,造型设计等,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小组中要进行商量,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在小组的角色分配中,怎样才能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满意,教师在学生商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参与其中,给出中肯的建议,并参与其中一组的一个角色,哪怕扮演一棵大树,一棵小草,也能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小组的活动,并在小组互动中能及时的加深对自己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因势利导,发挥特长。

音乐教育具有凝聚群体与张扬个性的作用,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开掘,个性得以张扬,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的学生有较强的歌唱能力、有的学生擅长表演舞蹈、有的学生节奏感非常好,喜欢用打击乐器来为乐曲伴奏,有的学生更愿意摆造型,做一朵默默无闻的小花、小草或大树,在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每一位有潜质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和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在课堂中实现“授之于渔,而非鱼”,从而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动情的歌唱、热情的演奏、激情的舞蹈、角色化的表演,使学生在歌唱及表演中抒发情感,教师的主动参与及创设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表演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比如:在听音乐进教室的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用简单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在互动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也能及时的感受到美的正确的表现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表现美的能力。在歌唱、演奏、小组合作表演、小乐器即兴伴奏等方面,教师与学生和谐互动,发挥学生主动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在各项活动中,四、师生多层次教学互动,提高音乐课堂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进行有效预设的设计者,要使学生在有效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在预设各教学环节时,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师生有效互动的问题,力求在完成中探索、总结出更多促成师生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互动,这样的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篇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师生互动提供保障。

有的教师特别看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绝对服从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 他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往往小心翼翼, 有时甚至因为怕回答错而产生恐惧心理。还有的教师不敢让学生提问题, 他们总担心学生会提出一些“怪”问题, 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或是担心学生的问题自己不能很快解决, 从而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 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教师说一句, 学生接一句;教师习惯性地以“好不好?”“是不是?”“同意吗?”等方式发问, 回答这类问题时学生一般不需要动脑思考, 只要跟着班上的优等生回答“好”“是”“同意”等就可以应付。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不高,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差, 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消极的、被动的。

我们的课堂是为学生服务的, 设计的教学流程也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效。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犯错误, 这就要求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出现学生对教师或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教师不能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或是批评学生, 更多的是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 与学生互相切磋, 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 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比如我在教学《认识角》这课时, 出示了两个一样大小的角, 要求学生判断哪个角大。一个学生回答错了, 这时我没有立即否定这位学生的判断, 而是边微笑边鼓励他说说理由。学生说是因为这个角的两条边比另一个角的两条边长, 所以这个角大。随后我让学生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把一个角变大或变小的, 学生回答只要把角的两条边打开或合拢就可以了。于是我问:角的大小和它边的长短有关系吗?所以你刚才的判断对吗?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再追问:再想想, 你觉得这两个角要如何才能比出大小?学生说出可用重叠的方法比。最后我对这位学生能勇于改正错误并积极思考给予了表扬。当然有时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时也可以鼓励学生“没关系, 相信下次你肯定能回答出来”, 老师用这样的态度和语言教学能增强孩子的自信, 使他们有再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下, 师生间的互动是主动的、积极的, 学生的学习是高效的。

二、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让学生乐于与教师互动。

很多名教师或是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在教态和语言上都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在他们的课堂上, 你会看到老师富有激情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 而学生的情绪也是轻松愉快的。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会听到老师说:“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如何?”“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一旦学生成功, 老师就会用:“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等赞扬学生的新观点, 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在每一次课堂提问中, 只要同学举手回答, 无论正确与否, 都要肯定他们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精神。优秀生在课堂上能与老师进行很好的情感交流, 但是后进生想要和老师交流就比较困难, 怎么能让他们也和老师互动起来呢?单靠老师语言的鼓励是不够的, 于是我就和这些学生约定当老师提的问题你会回答时就举右手, 不会回答时就举左手。在课堂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增强自信, 提高参与的兴趣。同时给每个后进生找一个和他能力差不多的比拼对象, 看看他们谁在课堂上的表现更优秀, 对有进步的给予表扬。这样双管齐下, 使后进生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从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给师生互动提供发挥的空间。

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能利用好教育机智, 不唯教案是从, 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有失误, 也能点石成金, 妙趣横生地加以发挥, 则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教学充满情趣, 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上一年级《统计》这课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验用打钩的方法统计数据的优越性。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 学生较难体会到这种方法的优势。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了抛花片比赛, 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出抛花片的结果。比赛完成后, 我问学生多少人记录完了, 结果举手的人很少。再让举手的学生说说自己记录的结果, 结果发现记录的结果也不一样, 只有几个学生做对了, 这时我追问:为什么很多同学都没有记录完呀?学生有的说老师抛得太快了来不及记, 有的说抛的次数多了记乱了。接下来我出示了几种对的记录方法, 学生发现他们都是用符号代替花片表示正反面, 并让其他学生说说这样记录的好处, 并通过再次进行抛花片比赛。最后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打钩的方法是最好的。这样使本来平淡的课堂变得有趣, 师生进行了很好的互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对那些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了赞赏,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实现全员有效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也能自主地参与探求新知的活动, 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 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比较三位数的大小》时, 考虑到学生已掌握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于是我先出示87○82和56○79, 让学生说说比较的方法, 先比两个数的最高位, 最高位一样时比下一位。此时原来有困难的学生受到启发, 轻松地说出三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这样设计教学, 给各层次学生认识新知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得到了鼓励和指导, 在无形中获得了满足,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 正确把握教

让课堂更

具活力

吴恋卿

(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 福建南靖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预设;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允许争辩;重视学生错误, 巧妙利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活动教学资源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灵活多变的课堂, 能使学生表达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独特的想法, 这些独特想法是课堂教学的契机, 是整节课堂的精彩亮点。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即时进行思考、调整、修改, 从而更好地抓住有效资源,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课前要精心预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 准确把握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正确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让预设与生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相得益彰, 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散发智慧之光。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普通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而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菱形, 学生对这些很难理解。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材料, 让学生动手实践, 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有哪些,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纸, 再进行交流探讨,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一知识。

生1:轴对称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生2:不是轴对称的图形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生3:老师, 三角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

他拿出三角形的纸张, 示范对折后, 果然两侧的图形是全部重合。

生2 (对折) :老师, 我认真进行对折了好多次, 却怎么也不能让三角形的纸张对折全部重合。所以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是完全正确的。

生3:我说的是两个各不相同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而普通三角形却不是。

生2:那么梯形也应该是这样的, 普通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是的。

生3 (对折) :是的。

由于课前的精心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能灵活操纵课堂, 使学生成功地生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情感与态度, 课堂精彩纷呈。

二、善于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

叶澜教授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信息资源。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要善于捕捉, 并加以利用;对于消极、负面的信息资源要善于引导, 让学生的材, 加强课堂互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课堂上学生遇到疑问时, 教师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说想法,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例如, 在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 我们设计了如下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13-9。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和同学讨论一下。讨论后很多学生说是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13-9为什么等于4, 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教师让不同层

思维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只有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才能让课堂闪耀智慧的光芒。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 课前,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课件:“课间活动时, 同学们在跳绳, 你看图, 你发现什么呢?”

生:有35人跳绳, 每6人为一组。

师:通过画面观察, 大家可以设计出用除法解决的有关问题吗?

生1:有35人跳绳, 每6人为一组, 能分为多少组, 还剩下多少人?

列式:35÷65=5 (组) ……5 (人) 。

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解法时, 到此, 本来就算完成了这一习题, 可是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生2:如果把35人, 每7人为一组, 该如何分组呢?

师 (愣住) :这个问题真好, 那我们该怎样解决呢?按照这样, 我们还可以分成什么样的组?

生2:还可以把这35人分为四组。

生3:也可以每5人为一组。

生4:可以把35人平均分为9组。

生 (发言热烈) :把35人平均分为3组, 还剩下2人。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教师灵活利用书本上的习题,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无意间涌现出的问题, 并将学生自己的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回答, 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富有实效。

三、允许争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上, 学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见解, 当学生出现分歧时, 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采用辨析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从而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如教学《分类》时, 针对为自己班上的同学分类时这一问题:

生1:可以按年龄分为7岁和8岁的。

生2:可以按性别分为男生和女生。

生3:可按穿戴分为穿长袖与短袖的。

生4:可按外貌特征分为单眼皮和双眼皮的。

生5:可按体检情况分为近视眼睛与不近视眼的。

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但合乎情理, 究竟哪种分法更科学、合理呢?这不正是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分类特点的好机会吗?抓住了学生观点的分歧, 我组织学生讨论:“在给人分类时, 通常是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分类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分类的特点:分类要有标准、分开后不能重叠;标准是多样的、结果是相对的;分类标准通常以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为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对人进行分类时, 通常是以性别和年龄为主, 这样从多向性回到统一性, 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次的学生都尝试讲解计算过程, 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 可以是口头表达, 可以是借助计数器, 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算理, 并运用到其他十几减9的计算题中。

总之,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建立在教师、教材、学生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的。想要使师生问答互动真正有效, 我们必须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摘要:课堂不应以教师为中心, 而是师生之间互动的平台。数学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数学知识为介质进行的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本文从营造和谐课堂氛围、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发挥教学机智等方面, 就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等问题作了探讨。

篇4: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互动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与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从而获得知識与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合理设计物理情境,加强师生互动

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动脑思考,与教师积极互动,从而使得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发挥主体性。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设计物理情境,能够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过山车”的视频,学生立刻被热烈又惊险的气氛鼓舞,在渲染了课堂气氛后,我与学生进行沟通:谁坐过过山车?过山车向上走、向下走时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经历,那些没有坐过过山车的学生则充满惊奇地看着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过山车开动时有什么能量转化呢?它是怎样转化的呢?为什么下降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呢?然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热烈讨论之后,得出了结论,即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知识。

通过设计合理的物理情境,引出课堂学习的内容,师生进行有效互动,不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还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进而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课堂学习,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利用实验教学,借助实验来促进互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在物理教学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物理实验具有科学性与直观性的特点,它能将学生不理解的抽象物理知识用实际的现象展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利用物理实验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比如,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时,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给学生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该实验原理后,便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对其进行指导。在基本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并且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对其操作不当的地方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操作时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完毕后,我让学生交流自己做实验的体会,很多学生都说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后作业也取得了不错的练习效果。

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三、提出一些发散性与互动性强的问题

高中物理不仅知识点多而杂,很多物理问题都具有发散性,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在物理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进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要在课堂上把握时机,提出具有高度发散性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话题中,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比如,我在引入光学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光,学生都踊跃举手发言,说出了各种答案,如彩虹、阳光、星光、萤火虫、水母、灯光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觉到了物理学习的趣味性。并且,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不再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希望。

由于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其知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会觉得复杂难懂,那么教师就要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信心,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普遍存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学习物理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进行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运丽.谈物理课堂中的师生互动[J].学周刊,2013(17).

[2]张雪莲.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篇5: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早在2000年,我们就把“课堂教学改革”做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引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了“尝试教学法的移植实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改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传统的“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的工作”这一陈旧观念仍影响着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进行了改进,如尽量采取精讲,讲练结合,先学后讲等,实质上仍是教师起着主要作用,甚至决定作用。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的单位比率低,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到教师主导控制机率更少,即使有也是被动的多,积极主动参与的少。如何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学、会做、会探索、会创造”?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实验就是想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又是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一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师生互动”也可理解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情感的变化,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我校确定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关注的是学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实效性。其意义在于通过实验研究,在提高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通过这项实验使课堂教学能有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是有着重要意义。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课堂教学更是集中体现教与学的价值阵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更能清楚地看到教师尊重教育的风采,学生尊重学习的良好品质。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2、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

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课堂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对本课题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其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其效果,积累其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我校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客观有效的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各科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本子课题主要研究师生互动的具体教学策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实践研究如何增强师生情意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本子课题主要通过查阅资料,优选合适的学习方式后选取多名学生进行试验,观察该学习方式是否能使这些学生更好的和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研究。该子课题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开设校内或市级公开课展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式。具体措施:初步制定如下,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断地修定完善:

1、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以学定教,要使学生在经历学习中感受师生共同演绎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

2、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是前提,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体验健康、积极的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做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转变学习方式是关键,既使是师生互动,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互动。

4、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是基础。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⑴创设情境,情境,包括情感情境和学习情境。情感情境是一个心理氛围,是群体心理环境。创设情感情境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学习情境是一个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是支撑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探究环境。创设学习情境是要容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课伊始,趣即生”良好的氛围,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⑵主动探究。进入学习情境,自学(实验或操作探究,感悟、领会、理解知识;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他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和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⑶交流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有了新的见解,新的感悟和新的体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周密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需要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和结论。

⑷质疑问难。对于共性的问题和学生模糊不清的知识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分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加深学生对新知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通过协作深化对知识的构建。

⑸迁移应用。迁移应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掌握的新知识进行适当的练习,能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多边活动论”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和双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诸动态因素间的多边互动,以利于开展与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通过研究构建如下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图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教学操作程序:创设情境→主动探究→交流合作→质疑问难→迁移应

主体学习程序:引入新知→探究新知→反省新知→深化新知→巩固新知。新知构建程序:准备构建→自我构建→协作构建→深化构建→意义构建。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1、课题启动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0月(1确定研究内容,制定方案。(2收集资料,学习体会(3申报实施方案

2、实施探究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6月(1构建课程改革下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

(2探索研究落实课堂中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的策略及操作方法。(3具体实施。

(4及时记录与整理相关体会与经验并撰写案例、论文。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6月--2011年6月(1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数据、材料。

(2编印教案集、整理相关的论文、案例、课件等。(3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鉴定会,成果送审。

八、预期研究成果:(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2 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点评、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或教学课件;

九、实验的具体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实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效果,尤其是实验教师对待实验的态度、热情、欲望直接关系着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因此,通过培训,以促教师素质提高。每学期都要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相应的教学理论。根据教师的现状,抓专业教师、带动兼职教师,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情况。

2.加强实验研究:参与人员深入课堂听课、研讨,切磋、交流,指导等活动,督促深化课题实验。通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说课、课堂教学观摩、实验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交流等活动,促进教改向纵深发展。

3.争取领导支持:各实验教师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统一思想认识,学校建立适当的教研制度和优惠政策,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支持实验教师参加有关培训或外初学习,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十、研究方法设计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形式。

㈠实验研究的主试和被试:

1、课题研究由行政领导和实验教师组成。

2、实验面向各年级学生,每个子课题选一个实验班。㈡实验研究的变量:

1、自变量:创新教育模式和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包括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品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

2、因变量: ⑴教师素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要求教师具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素质,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及时把握现代教育的最新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和能力。

⑵学生的学习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掌握获取知识信息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变量控制: 一是根据等组要求运用分配法组织实验班和对比班。二是选择教龄、学历相近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试。

三是实验班对比班的教材、课时量、课内外作业量基本一致。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①撰写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理念、特征等若干专题论文。(各研究阶段

②推出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示范课。(各研究阶段

③编辑教师优秀教案,个案,论文集。(第三阶段

④完成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模式的专题报告。(第三阶段 ⑤完成课题结题报告。(第三阶段

⑥实验班学生素质发展数据资料及分析报告。(第三阶段 ⑦出版优秀教师课例、案例等光碟。(第四阶段

⑧《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多边互动及其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报告。(第四阶段

十二、实验的组织机构

篇6: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可我们发现,尽管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时闪烁着靓丽火花,但整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角色定位,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理念与行为脱节,教学成果与先进经验的引进吸收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单纯的理论学习由于缺乏实践案例的支撑变得枯燥乏味、有些甚至于新理念格格不入„„

如何融合理念与行为,是广大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解决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注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教学的出发点,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将实效作为自己教学的落脚点。更需要我们关注教学实践操作层面,关注教学细节,关注教学实效,关注教学智慧,关注自身专业发展。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课改,让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文化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学生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要素,新课改中提出把课堂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仅面向学生的现在,更要注重面向学生的未来。新课程要求采用“互动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于2008年9月提交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及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申报表,经市专家审议于2009年3月9日获准立项,现据市评审意见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师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和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主要见于师生关系的研究之中,它是作为多种师生关系中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不是一种师生互动行为的专题研究,且多数都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的探讨,真正从互动行为的角度的研究还不多见。比较具有特色的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的探讨和王家瑾构建的课堂互动行为模型,前者是以互动行为主客体的关系为依据的,直观明了,易于观察,且与我国课堂中的实际情况相符;后者简洁明了,但与动态变化的教学行为相套用,显得呆板而不太切合实际。

3、研究的意义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教学手段的“一取一舍”,教学过程的“一张一弛”都会闪现教师的智慧之光,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对教师教学素质的一种打磨,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种积累,是对教学现实的一种思考。本课题组认为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师生共同营造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有机统一的积极地课堂气氛。将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促进每个学生的达成与发展。凝聚教师的向心力,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让教师展示自我、提升自己,更实现了自我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初中数学教学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逐步形成新的课堂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相关情况。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篇7: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其基本模式为:

互动要求师生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触摸,感觉和欣赏他们生活的环境来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学会倾听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会倾听。倾听,就是要虚心、诚心、耐心、专心地投入听,听学生怎么读书、听学生怎样发言争辩,听学生怎样评价体验。在倾听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及矫正措施。倾听,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去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把想说的话说完,让学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骤进行到一个阶段,经过仔细周密思考和梳理,听出一点门道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劳动的尊重、理解和鼓励。倾听,要求教师不能光听正面看法,还要耐心听取反面意见,不仅要听取优秀生那些富有创见性的答问与发言,还要认真听取态度较差学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全面观察,深入了解和客观研究。学会倾听,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胜任互动式教学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二)学会诱导

诱导,就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奇趣、指导学习探究的迷津。诱导,就是教师千方百计促使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口、自己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获取知识、去提高能力、去培养情趣。那么,怎样去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学记》中有段话说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道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即诱导启发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就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压抑学生或是推着学生走,诱发诱导学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做结论。

诱导的方法很多。创设情景,特别是创设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情境,是一种诱导。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利用教材内容制造矛盾,让学生去解决矛盾,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诱导。提示思维的方向,提示运作的条件,这又是一种诱导。

(三)学会鼓励

鼓励者,夸奖、鼓动、激励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既有正强化,也有负刺激,对于缺乏辨别力与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需要教师的信任与鼓励;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

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学会交往

交往,就是结交、认识、来往。教师要学会交往,交往是师生互相增进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种手段或者说一个窗口。教师要善于主动的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秉性各异、知识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与学生进

行交往。

(五)学会合作

合作,指双方平等相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努力完成某项任务,做好某项工作。

师生合作、共同探究。首先,要排除教师思想上的习惯性的传统思想障碍。教师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论阅历、凭经验、比能力,学生与老师根本不在相同或相近的起点上。师生双方相差悬殊,怎么能够合作呢?其实,只要教师在与学生平等相处,有与学生合作攻克一个课题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得到教师信任的学生,思想与手脚都能得到较大限度的解放;完成任务的责任心会促使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奋发进取,其聪明才智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教学的整体效益可以发挥到最佳;学生的知识阅历比不上老师,但他们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虽然不如教师考虑问题周全,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常常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六)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的交流和人与人心理相容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与认知共识。师生互动中教师善用情感沟通,能激发学生从思想上对教师及其涉及学科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亲其师重其道”,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效率就高。

(七)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标志。

篇8: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马房)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中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被动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探索,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师生有效互动,避免教师单方面授课,适当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师生之间形成互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一、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完全形成,再加上高考压力,很容易对老师有意见,甚至形成对立关系。长此以往,则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而且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施师生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 )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置相关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而不再采用老师直接讲述内容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答案,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此外,实施师生间的互动,加强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积极倡导和推行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二、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师生互动的途径

(一 )积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良好的师生互动,需要教师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对教材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学生在充分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在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下,才能较快融入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表达看法,对教师设置的情景能够直接融入,课堂氛围活跃,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就很难较快融入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大致内容缺乏基本了解,直接导致无法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和质量。此外,教师要营造轻松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和创新,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有序、良性的互动平台。

(二 )设置合理的课堂质疑答问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课堂质疑答问, 通过一些精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教材的情景中,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在与教师的提问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课堂提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积极表达观点和想法,并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差异性,进一步推动学生深究和讨论。通过这样的质疑答问,学生形成不同答案和意见,最终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答问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可以将多元化的形式应用于学生讨论中,如小组讨论、小组发言等竞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团队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 三 ) 引入情景 教学 , 提高教师 的教学设 计能力和 专业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入情景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情景教学中,鼓励学生模拟某个教学内容或扮演某个角色, 在情境创设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和思想,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通过实施情景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过去的被动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角色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变化,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此外,要实现高中语文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设计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备课,还要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效果。

三、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充分发挥互动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被动灌输式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实现师生

上一篇:授权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班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