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24-05-0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有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有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有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目前有效课堂存在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有效教学是指什么,实施有效教学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在实施有效教学中存在哪些误区,可以怎么解决。(摘要要说重点,而不是说一些表面的话,你按照我写的提示来写)关键词:有效课堂、原则、小学语文、误区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误区

论文格式不对,请按照毕业论文格式要求进行修改,详细要求见http:///wljy/kcjx/lwxz/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目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涵义........................................................................3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4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误区及对策................................................9 参考文献......................................................................................................................1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阵地;是锤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培养高尚人格的有效手段;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但是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非语文、泛语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语文学科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研究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而且高效的,抑或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从教学实践看,有效教学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到底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是否认真,应该是指学生到底学到什么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学或者是学了以后没有收获,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或者很认真,但是教学也谈不上有效,同样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辛苦或者很不认真,但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教学或者说是低效教学。所以,学生有没有进步或者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具体内涵。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

趣到感兴趣;这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具体表现。

二、有效教学的实施条件

这里要有个过渡段,引出下文。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任何课堂教学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一)制定明确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层次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具有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因此,必须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首先,教学目标要准确和明确。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理解并学会运用,应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情操等目标,也应有确切地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这部分要说,为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遵循哪些原则,或怎样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具体地说朗读,你可以把朗读作为一个例子,用简短的话来说明,但不能把这个部分全部写朗读。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学过程的五要素入手: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教学环境与条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如:要使学生掌握新识记性的概念,就常用讲授法、谈话法;而如果让学生了解

一些感性的知识,则常用演示法、参观法,等等。

2.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会不同——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语文、外语学科常常采用讲授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常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音乐、美术学科多用练习法,等等。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3.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不同和认知水平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应不同——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如: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高年级可适当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如果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可采用演示法;已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时就不必再使用演示法。

4.教学环境及条件也是影响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因素——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如演示教学法需要一定的直观教具,实验教学法需要一定的仪器、材料,程序教学法需要有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等等。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因陋就简,尽量创造条件加以运用,但不宜过分强调。

5.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如语文教学,在教诗歌时,朗读的训练较多,教小说题材的文章时,较多地应用谈话法;理科讲公式、定理时多用讲解法,讲科学家传记和发明创造时多用讲述法。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合情切理的感情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领悟思想情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朗读与直观形象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学生的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在朗读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会使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更深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教学,可以播放当时人民悼念总理时的哀婉音乐,人们的哭泣声„„那催人泪下,扣人心扉的场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长安街悲哀的人群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会被感染。此时,让学生朗读,感悟会更深刻,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朗读而提升。又如我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文时说:“我读这篇课文时,先读了几遍,可侄子说不行。我又读了十几遍,现在读得可好了,你们敢和我比一比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练读,然后我先请一个学生读,学生读完后,我一下子给“难”住了,觉得比不过学生,只好

请其他学生帮忙,学生被老师一激,更是引发了读文的兴趣。学生会自觉去读,在朗读中体会感悟文章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朗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提高课堂效率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2、朗读与想象意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深刻的文本内涵。

学生朗读时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激起对文章内在的意境美的再创造。朗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抽象的文本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口脑并用,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会更深刻。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文本的内涵,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领悟,文本的情感会在学生的朗读中不自觉地升华。有效的情感朗读使语文课堂时刻处于高效运作之中,课堂因朗读而美丽,因朗读而感人,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把课文包含的情感价值领悟升华,因此朗读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教学二年级《秋天的图画》一课的部分段落朗读的指导:“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到秋天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兴趣,会主动、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学习,那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内化成为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学生的主动性越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平台,促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引导学生勤思多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多启发,多反问,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亲身的自主探究,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有的学生一看到稍难的问题就无从着手,就主动放弃,这时教师应及时鼓励指导,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也许问题会迎刃而解的。例如《中彩那天》一文中,有些学生对父亲中了一辆汽车时,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奖的那份喜悦感到不解,虽然一张彩票是同事托父亲买的,可是彩票又没有姓名,父亲买的两张彩票其中一张中奖,完全可以据为己有,又有什么为难呢?部分学生认为父亲傻,不再去挖掘探究了。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地去挖掘文章的主题内涵,父亲在买两张彩票时是不是已经认定哪张是同事的?把奖品据为己有,父亲心里会怎样想?最后是父亲心中那份诚信主宰了一切,把中奖的汽车给了同事,从而得出诚信是最大的财富的主题。只要顺着父亲的思维引导学生,学生就会为父亲的异常举动去探究原因,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比教师苍白的说教体会要深刻得多。从自主的提问到自主地学习,在问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悟,此时,学生个体的潜力会得到极大的张扬,课堂就会变得更有效率。

2、指点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是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思维的内化去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实践中探究等。探究学习需要教师指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挖掘积极因素,创设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各种素养会得到综合的训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应该依据文本扎扎实实地开展。我们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预设,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

1、扎实进行课堂预设,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课堂预设首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最重要的教学预设的起点,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方式与方法。在实施课堂教

学前要大力提倡有效的教学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与保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预设课堂,课堂的程序,安排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互动,课堂的调控等都是预设的重要问题。针对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以最适合学生的发展去预设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灵活处理课堂生成,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预设进行教学,课堂也许会平淡无奇,只有波澜起伏的课堂才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预设,灵活地处理生成,互为促进,准确地引导和探究生成的问题,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随时进行教学诊断,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深入发展,把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引向深层。在具体的有灵性的学生面前,预设的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学生的现象,学生是有自主意识的人,在课堂上常常会生成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地引导解决问题,做到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使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要做到有效教学根据目前的理论约本人认为必须坚持以下的的四项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人才及其智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要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与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鼓励冒尖,允许落后,关注全体,因人而异。比如,作业多布置选做题,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体现弹性,每一层次的教学设计符合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等等。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特别强调要有计划性,要坚持备整册书、设计单元教案,教学要求应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分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若发现缺漏则及时补救,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

相观而善原则。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多开展交流讨论。

循循善诱原则。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它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教学有术,诱导有法,循循善诱,效果奇妙。

感觉你这个第二大部分写的东西从整体上没有写到点子上,你要再查下资料,在这个部分你实际上写的是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你看看别人写的原则有哪些?一

般来说,可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来写,但是你的几大点只有部分涉及到了,需要进一步修改!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地北,小学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今,大多数教师都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课堂已充满了活力。应该说,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走入了一些误区。

㈠误区一:重“说”,轻“听”

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使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 因此,“说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喜的看到,学生表现非常活跃,老师要求说自己的见解、说自己的感受、续编故事等等,学生完成得非常好,口语表达清楚,普通话流利、标准,“说训练”进行的十分扎实。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老师没让回答,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回答,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有的学生甚至插嘴抢答,中断同学的讲话,对别人十分不敬。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没有统一的说法。由此造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会听”的益处。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虚怀若谷的好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把“听训练”当作一项常规训练来抓,要求学生:(1)仔细地听,包括老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做到边听边想;(2)耐心地听,当同学的回答有错时,也应等他把话说完后再指出,做到边听边驳;(3)虚心地听,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虚心听取意见,做到边听边修正;(4)辩证地听,在他人阐述观点时,应不盲从,做到边听边选择。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会听”的益处,“会听”既能扩大摄取信息的渠道,也能丰富自己的见识,积累经验。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化了“听”,而弱化了“说”。“听”与“说”应该并重,互相促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全面、生动、健康的发展。

(二)误区二: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以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合作交流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语文的重要方式之

一、诚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民主,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格精神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过于泛滥,一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达六次之多,有些讨论间隔的时间特别短,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频频的小组讨论,无疑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削弱了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了课堂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小组讨论固不可缺,但学生的独立思考更不能少。应该说,有效的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小组讨论依然而是几个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要走出这一误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测一下:哪个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之前,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这样,学生在讨论时才有话可讲,才能出现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小组讨论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误区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系统训练,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敢想、敢问,发挥创造的潜能。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质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消除“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等不正确的认识。我们不仅要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解决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四)误区四: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教师往往片面理解了评价的目的,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得出结果的评价。正如《画杨桃》这篇课文,文中写到“一个学生把‘杨桃’画成了 ‘五角星’,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没有马上指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是错的,而是走到学生的座位上审视了一下,从这个角度观察的“杨桃”确实像个“五角星”。从而悟出这样的道理:同一个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别人是从哪个角度看的。如果这位老师没有了解得出这个结果的过程就简单的加以否定,那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就因为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而被抹杀了。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一旦学生的回答或解决的问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也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对于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和善于动脑筋、勇于创新的学生,即使最终的结果不尽人意,也要充分的肯定他们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用自己脑子想问题的好习惯,婉转的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小结要对前面提出的有效教学概念、实施有效教学的原创,实施有效教学的误区及对策进行总结。要把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来。

四、结语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同时还要防止进入重“说”,轻“听”、重“小组讨论”,轻“独立思考”、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四个误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使之成为高效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3]《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4]《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韩立福著 2006年版

[5]《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李明新 《小学语文教学》 2006年11月版 [6]《教学改革与创新》 阮望兴、朱建人 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7]《让课堂充满活力》贾志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04年10月 [8]《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瑞珍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

励汾水

宁波出版社,2005 [11]夏循藻 文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4日

篇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五山小学 兰润花

内容提要:“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 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然而, 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 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的问题。因此, 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成为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文本解读、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实施和教后反思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一语道出了教师潜下心思钻研文本、细读文本的重要性。文本阅读越精细,教师在文本处理上就越能驾轻就熟,教学就会灵动而富有生机,真正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阅读的作用。如:我在备《可贵的沉默》一课前,进行了“六次”阅读文本的潜心钻研。首先,我先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好预设,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 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都在一旁做上标注。再读,则开声朗读, 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多读几次,上课就能快速又有效地指导学生。三读,借助教参找出重点、难点所在,理清顺序。四读,重点研读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细读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五读,预设教学流程。六读,检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细读词语为例,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反复琢磨、咀嚼,抓住“沉默”一词,设计阶梯练习,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一片沉默给我带来了享受? 这样,在脑中对每个细节都很清楚的情况下, 我再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作为启发、借鉴的一种工具书,不能依赖,设计教学前,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形成对教材的独特见解。

二、有效的课堂指导,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教给他们正确的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听说读写”训练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有目的地进行 “听 ”的训练 。

从某种意义上讲, 听是为了更好地说, 听得准才能说得好。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常用的做法有:听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听同学朗读,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传声筒游戏……听之前,给学生一些听的任务,比如:听课文录音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看谁记住的词语最多。”听同学的朗读时,也可以这样激励学生认真听:“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听这位同学有没有加字、漏字、读错字,待会,我们给他指出来,比一比,赛一赛,谁是最厉害的‘诊断医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既集中了学生认真听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会听的好习惯。

2.有意识地进行 “说 ”的训练 。

“说”,虽是人之天性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不同家庭 ,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具有不同心理的人在此方面有所不同。我认为,“说”有几个层次,肯说———敢说———乐说———会说,要求逐层提高。首先,“肯说”是让学生开口说,把自己所想说出来; “敢说”是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开口说 ;“乐说”是让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会说”是最高层次的体现,不但要求学生会说、敢说、乐说,还让学生有条理地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训练“说”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抓住关键词,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讨论问题时,讲清自己的看法;记住要点,按顺序复述故事;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出画中的内容……

3.有层次地进行 “读 ”的训练 。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地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个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落实朗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指多名朗读水平较差或中等的学生逐段朗读,趁机纠音,指导他们读准、读通。其次, 让学生自由读文,说说读懂了什么。最后,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句子,加深理解。

4.有系统地进行 “写 ”的训练 。

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课堂上,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写”的训练,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其一,让学生在读懂的地方做上批注,如:理解了哪个词, 对哪个句子有较深的体会, 简要写写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到某个词语或句子时有什么疑问,等等。其二,在文章空白点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补白。“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圣陶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三、丰富的课外积累,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俗话说:见多识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荀子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与学生知识积累及认知体验生活有很大程度的关系,一个学生,课外知识越丰富,对生活的体验越多, 对社会认识的视野越宽阔,那么,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就越容易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1.读 “有字 ”书籍 ,精读博览 ,广为采撷 。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 认识常用汉字1600~ 1800个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目标充分肯定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 本,小学阶段课内要求认识的生字累计才达到3000个,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课外阅读就成了增加识字量的途径之一。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 在阅读理解表达上才能顺畅,做到“厚积”得以“薄发”。

2.读 “无字 ”书籍 ,吸生活之水 ,开阔视野 。

“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语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是阅读课外书籍,而且应当建立在宽广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 如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课堂, 密切课内外联系,走出校门和家门,利用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体验生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 领略万事万物之理。

“阅读 (积累知识 )———体验 (内化知识 )———运用 (活化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彼此联系,互为作用。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综合效应,使阅读积累的内涵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

四、结语

篇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有效途径;提升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大阅读的理念,强调阅读不只是课内,还在课外,既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因此,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应在教授教材时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联系点,全面辐射,把小学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下面就将自己的一点实践总结如下:

一、由兴趣点延伸,提升兴趣

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了解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已經成功了。

二、由疑点延伸,提升兴趣

学习了《恐龙的灭绝》《活化石》之后,很多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很多的事物产生了好奇之心,教师可适当引导他们阅读这方面的书刊,如《侏罗纪公园》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的欲望。

三、由写法比较延伸,提升兴趣

同样都是写人经历磨难的,《鲁宾孙漂流记》《海伦·凯勒》以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都表达了相似的主题,但写法却不尽相同,让学生尝试将此类作品对比阅读,从而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各种表达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当地选择写作方法为写作内容服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由欣赏品味延伸,提升兴趣

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中对儿童生活的描写,再试着找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歌(如《小儿垂钓》《池上》等)。

当然,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最重要的是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扩大学习语文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就应当更好地“举一”,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不仅需要教材的回归,还需要对教材的超越,使教与学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相信每位语文老师能够将学生由课本和课堂引向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会得到更多的提高。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小学)

篇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激活课堂。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预期的满足。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也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因为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我们应该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见裴姊娜:《发展性教学论》)。因此,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共享快乐,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师运用策略,学生实现目标。活动性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谓活动性策略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它是促使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的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辩论、竞赛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动手操作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特长。

二、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一次做完课堂练习,我有意识地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我让同学们下位子互相参观试卷,然后写出你认为练习做得最好的同学的名字。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重视动员学生之间作业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三、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在教学中就会多产生一份效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抓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1.强化目标意识,整体把握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牢记课标的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思考;熟悉任教学科的课程总目标,对阶段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要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建议更要有深入思考;对课标中的评价意见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价值地完善,形成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目标,以保证自己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教师必须熟知所用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重点和难点,并参考其他版本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准确确定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特别是针对每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这种预设必须是适合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的,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有生成目标的形成,而这些预设目标能否落实和最终形成是备课的关键所在。2.加强集体备课,营造教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合作效益。集体备课决不仅仅是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张试卷、一次作业的共享,而是要引导教师在研究问题上下功夫、在研究专题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科专业问题、甚至是课题研究问题。集体备课活动前,每个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充分熟悉和思考,每次活动确立主备者。活动中主备者要分析教材,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每位教师因为有了预先的思考,能很快融入交流、讨论,保证备课活动的实效。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要求做到“实效、创新、合作”。3.关注备课前期,完善备课后期 教材有它的连贯性,为此,教师在备课前期要通览教材,对整个高中阶段本学科教材内容有所了解,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对整套教材全面熟悉知晓,会成为教师的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使教师在备课时,具有更高的立足点。后期完善备课是一些优秀老师、名师大家的经验之举,很值得借鉴。后期完善包括对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教学设计的重新定位、甚至是学生情况的再思考等等。只要发现相关信息就及时地补充到原备课中,让自己的备课不断丰富,不断深入。这样的后期完善,是对备课的一种提升,它让备课有效而且高效,课堂教学也会因为备课的有效、高效而变得轻松起来。

四、教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关键。1.确立有效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否,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得到协调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篇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四、五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管理

1.成立课题实验组,负责全面指导实验工作。

指导组长:王振宇

负责人:林显松

成员: 万学胜林显松孙京芝王振宇

2.实验步骤

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9年3月——2014年3月)

第二阶段:(2014.3年3月——2014年7月)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篇7: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金川区双湾镇东四沟小学 高 虹

子课题名称: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小学阶段的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又处于观察的敏感期。只有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他们自觉主动的识字意识和愿望,才能使识字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目的。如果刚入学就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多种识字方法,并在识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优化甚至创新,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应该是走出困境的一个好办法。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更好地完成新课程的识字目标,实现提前阅读。其二,自主识字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其三,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喜欢阅读,热爱汉字,热爱生活。有鉴于此,本课题组想着重通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紧紧围绕课堂识字教学,穿插和融合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进行识字,探讨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兴趣浓厚,养成自主识字习惯,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2.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灵活记忆字音、字形、字义。3.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时,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平均识字达2000个以上。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实现提前阅读,达到20万字的阅读量。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文化的思想感情,发展人文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多方面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

1、探索一套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的低年级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2、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我们将从“培养识字兴趣”“掌握多样化的识字方法”“拓展识字途径”“促进识字评价”“有效识字巩固”等五个方面进行专题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措施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把识字任务制定成不同的游戏方案,激起学生的识字热情。

2、根据汉字构字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无论是象形、指事,还是会意、形声,都有其自身的构字规律。尽管我们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但如果忽视了识字教学的灵魂,任由学生怎么识记都行,那么要想学生的识字能力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难了。因此,应重视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渗透一些汉字学知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汉字的形、义,还能让学生充分领略我国汉字文化所蕴含的无限风光。

3、拓展识字的途径和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

4、以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为手段,巩固识字效果 积极有效的识字评价,既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识字情况,又能促进学生的识字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将从多维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多元化的识字目标评价体系,从评价的角度来促进对汉字的巩固。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识字能力 为学生的识字能力提供一个可以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对识字更感兴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识字活动中去。如举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识字展示等活动,不但学生喜欢,更能以此推动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语文新课标》科学认读理论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外汉字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对学生个体的观察和整个班级水平的观察,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案与措施,以便增强操作性。

篇8: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一直是教师以及研究者们孜孜不断的追求和奋斗方向。本文通过介绍有效教学理念, 组织并且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 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研究

有效教学由来已久, 夸美纽斯、杜威、加涅和加德纳等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尤其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后来B.Rosenshine&N.Furst (1973) 发现9类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但是D.Medley (1979) 提出有效性首先指教师拥有某些人格特征或品质特点[2]。而G.D.Borich (2000) 又提出了10种影响因素[3]。国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多从实践层面上进行, 少见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多因素影响的研究, 因此本文有意于增加这方面研究。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内容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活动”。

(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 是小学生获取语文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形成语文思维的主要渠道, 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上课前能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 也就是要备好小学语文课。小学生在他们儿童时期所经历的生活经验, 如对于爸爸妈妈的认识, 对友情、亲情的体验等为他们形成语文概念奠定了基础。因此, 小学生语文教学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设计。

(二) 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工作, 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主要包括小学语文的语言、各种图表、各式图像、形象的实物材料、卡通式的人物动作甚至人际关系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立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来营造具体、形象、生动的语文学习。创设好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后, 还需要教师的有效提问和讲授。提问和讲授是教师引导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有效提问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为了达到这些, 教师可以采取问题情境化、分解提问和择机而问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授要选准时机, 合理把握讲授的内容难度和数量, 尊重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 语言要注意节奏, 最好富有感染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好充分发挥这一效应, 引导小学生对成功学习语文的强烈期望。

(三)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不仅包括有效的课堂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 更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可以协调好课堂中的各种因素, 使他们密切配合, 从而相互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需要通过建构课堂环境, 安排规定的教学场所和合理的学习时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调节课堂节奏和行为, 难易适中并且张弛有度, 有效利用各种课堂资源, 从而有效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四)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就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的各种语文教学材料以及语文课程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各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材料、教学录像带和多媒体光盘、计算机及网络以及小学教学报刊、杂志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需要从学科发展和人文渗透来充分利用以上资源。课堂教学要渗透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让小学生感受语文发展历程, 从而体会其创新思想。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判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终标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性, 因材施教, 从而促进全体小学生发展语文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充分做好教学设计、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 使它们都具有有效性。但是如何使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具有人文性等具体策略仍然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5.

[2]李光树.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1l) :49-55.

上一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下一篇:农业农村局关于报送2021年依法治区工作总结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