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2024-05-10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共13篇)

篇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呈现变化,引导学生究根底。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大到两国外交发言,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篇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问。“学贵有疑”,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这在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学生好奇心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学习?。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策略具体化是实施好情境教学的关键。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我根据第一自然段讲“鲁迅先生逝世了,许多人都来悼念他”这个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对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为了探究鲁迅先生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这样的一个问题,并积极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不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了吗?

(二)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我想课题就是问题的一个着眼点,为此,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起点,也是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教学《猎人海猎布》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几纷纷举手提出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猎人海猎布做什么事?”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告诉读者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就会仔细读书,认真思考,学习情趣就很高。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

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三)从课文表达的思想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学生在感悟到中朝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又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又想知道什么呢?”

生:老师,我想知道朝鲜人民在送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为什么依依不舍?

生:老师,我知道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朝鲜人民舍不得离开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读书解决问题。)

师:文中什么地方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有着深厚的情谊的呢?

学生通过读书,都能在课文中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了许多事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做许多事,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此,他们的情谊是无法比拟的。

(四)从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如在教《再见了,亲人》结尾时,当列车启动时,你会想到什么?学生马上就说:“我会想到站台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吗?

又如:《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描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了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文中从分别以索溪峪的山、水、动物、游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针对这一系列的“野”,我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能把每一个“野”解析清楚吗?你觉得它与其它景区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山、水中,你能从中感受它们的野性吗?在这里只要抓住“野”字让学生逐渐学习课文,去尝试解决问题。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问题情境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环境支持和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在设计环境时,强调一个支持学生学的环境创设,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探索。

篇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一、原则分析

1.坚持一致性。教师在对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情境一定要和教学需要相符,顺利展开教学活动, 不能为了形式而造成情境太过繁琐。

2 . 坚持生活化。教师在对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联系生活,注重挖掘生活之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只有确保情境的真实,才能让学生把情感移到感知对象中。

3.情境可接受。情境要与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相符,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不但能够被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具备难度,发挥自己支架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具体内容产生一定的求知欲。

二、具体应用

1.在阅读前创设情境。要创设良好的视听情境。在阅读之前,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欲望。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注意学习内容,并主动学习。在遇到其中的困难的时候,才能有较好的意志以及信心与耐心。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听觉信息以及视觉信息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利用,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比如,可以利用配套教材的各种录音带以及录像带,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各种动画和ppt等。创设出猜测情境。教师要对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想象的各种情境进行挖掘,将切入点找出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能够切入到阅读主题。

2.在阅读过程中创设情境。

(1)要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对于英语阅读来说,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对阅读图式加以丰富,并对阅读策略进行合理运用与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任务情境创设出来, 这样学生在任务的推动之下能够自主阅读,并积极利用各种策略进行阅读,并对阅读图式加以完善,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图式以及能力的建构过程中来。由于情境的催化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图式能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强化而得到提升,使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比如,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可以是获得文章的主旨大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对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使用与掌握,另外,任务情境还可以是掌握文章中的特定细节,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使用这些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不断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设置文章结构构建的任务情境,能够丰富学生自己原来的图式,对作者的意图进行了解。设置推理任务情境,在能够使学生提升自己对阅读策略进行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2)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问题情境就是有关教学目的以及认知结构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和探究。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认真设计,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内容,需要保证情境的有趣与新颖,使学生对文章中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教师在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水平与教学的具体要求。另外,教师还能够借此培养学生自己的问题意识,鼓励其提出问题,在实现个体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参与度。

3.阅读之后也要创设情境。

(1)生活情境。为了确保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从生活以及经验之中进行不断学习。要选择生活之中的真实的事件,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不但能够有效转化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到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探究情境。在阅读之后,教师还要设置一些挑战性比较大的探究情境,这样学生在下课之后还能够对文章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兴趣比较高的话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创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的各种情景,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综上所述,创设情景能够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调动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在对高中英语阅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认知规律进行,在提升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散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确保教学有效性。

摘要:对于高中英语来说,阅读是其中重要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其学习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创设情境的原则,然后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阐述。

篇4: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探究情境;探究思维;探究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9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22

我们都知道,情境性是知识的一大特性,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布朗也明确提出,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当人们进行学习时,只有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发生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同样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有意义的情景,利用情境来展开探究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学生设置“山重水复”的情景,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山重水复”的情景,当学生困于情景中时,教师又告诉了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处,由此,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有效的激发,他们迫切地想找到“柳暗花明”之处。以《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笔者向学生提供了背景,引入曾经学过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通过其中的一句话——年轻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导入向子期的所思——嵇康被杀,并以史料导入。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当时那个由司马氏所统治的晋朝中,政治是何等的黑暗,民众是生活在 一个怎样的高压之下。从而帮助学生追溯嵇康真正的死因——拒绝做官,他是以什么形式拒绝的呢?就是他的“答书”,真正的原因是“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

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对事件进行推导:公元265年,晋武帝拜李密为阆中,李密如嵇康一般拒绝,拒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要奉养祖母,二是不屑做官,认为做官是一种如履薄冰的行为,三是不愿做官,心怀旧朝,对魏晋不服。他的拒绝形式和嵇康一样,同样是要给当时的皇帝写信。

最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代、情形和拒绝的形式下,李密应该怎样写才能不被皇帝所恼恨而得以摆脱厄运呢?请学生为李密来构思一下这封信的内容。听到教师的话,学生顿时沉默了,教室里也在刹那间变得气氛凝重起来。想要利用一封信去拯救一个人,改变他的命运,这真是很难做到的,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了,而《陈情表》就是那个柳暗花明之处,当教师将其展示到学生面前时,自然而然地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就对阅读《陈情表》产生强烈的欲望,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读,这就使我们的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课堂得到了有效的优化。

二、创设“峰回路转”的情境,让学生的探究思维顺利激活

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仅要是有意义的,还要是有创新的,如果只是延续前人的经验进行探究,那样得来的结果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庞海波先生曾经在他所写的《论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机制》一文中有着独特的阐述,他认为,要想让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去完成问题的探究,在自组织理论中,主要的因素就是“涨落”。什么是“涨落”呢?简单来讲,它就是系统的一种对于稳定状态的偏离。我们通常将“涨落”分为两种,一种是内涨落,一种是外涨落。其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关键就是内涨落。内外涨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峰回路转”的情景,就能够利用外涨落来促发内涨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帮助他们实现思维的创新,以全新的形式去完成问题的探究。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

首先笔者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于本文的感受,经过了前一课的学习,学生都有了一些初步的体会,利用描述引发学生的回忆,让他们感受荷塘月色之美。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配乐朗诵,并指导学生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仔细聆听,让荷塘月色的美感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随后笔者就对学生所听到的朗诵内容进行了总结:一朵朵的荷花散发着清香,碧绿的荷叶溶在了月色之中,犹如梦幻一般,像是一首诗、一幅画,这深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在朱自清的笔下,清华园中的荷塘真是太美了。但是,事实上是这样的吗?大家想不想看看清华园荷塘的真面目呢?那就敬请期待吧!说着,笔者就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几幅图片——荷塘之中只有一潭死水,有几棵柳树长在池塘的周围,残花败叶弥漫在池塘之中,一片潦倒之象。

看到教师的“峰回路转”,学生都很意外,课堂上也是一片哗然,他们的情感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的涨落。笔者并没有立即向学生讲解,而是为他们留下了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对这种截然不同的情况进行感叹,使他们的涨落之情得以膨胀。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池塘明明是如此惨败,作者却把它描写得这么美,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听到教师的话,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几棵柳树,残破的池塘写的这么美?学生的思维由此而激活,他们积极地去对问题进行探索,认真地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求证。

三、利用“移景唤情”的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情感得以融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运用电教手段,展播作品背景,呼唤学生情感,让学生产生融化于山水田野、融化于风土人情,生于斯、养于斯 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其间的山水田野、其间的风土人情,听那里的故事,想那里的人物,编织那里的明天。如学习《雁荡山》一文时,笔者先为学生播放了《雁荡山》的录像——这就是“雁荡山”——让自然界的“雁荡山”呼唤起学生的情感,去探究文字里的雁荡山。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使教学得到不断的优化,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笔者介绍了三点创设探究背景的方法,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革新,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情境创设之法。

篇5:情境创设阅读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一、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能够不断拓展学生语文视野,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同时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另外一方面,阅读教学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1.教学者在对记叙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例如:在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当中,学生平常就生活在一个学习雷锋事迹的过程当中,然而却没有与其实际接触,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因此作为教学者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一点,可以利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去教导学生,这样使得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达到了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条件。在借助一些小故事为学生理清逻辑思维,为其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过程中,无形之中增添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中童话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童话有其存在的科幻性、叙事性、同时也有着无限的联想性,教学者应该根据学生年龄、学习状况的特点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巨人的花园》这篇文章中,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学者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与之相关的卡片,提升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其中的情境进行表演,使得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结语

篇6:如何创设高中语文多媒体情境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地综合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门化职业,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的生成要“在学科教学中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意志、态度等学生的心理要素确定为学科教学的有机构成,将学生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价值观等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摆在学科教学应有的位置上。而这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将媒体的声情画面与师生的声情画面进行有效地结合。

当前,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媒体的声情画面与师生的声情画面的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太多的媒体画面占据了,上课时让学生应接不暇,分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情境陷入浮浅的窘境。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为了省事,只一味播放录音,自己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做在教学上肯定只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教师使用的仅仅是媒体的演示功能。教师对媒体的声情画面“点”得过多势必会淹没师生的声情画面。

那么,教师该如何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呢?

首先,围绕创造语文教学情境的实际效果,教师课前要认真筛选媒体的声情画面,宁精毋滥。因为教学媒体仅仅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性,只有把多媒体的功能进行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其特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语文教学不是跑龙套,教师不要把多媒体教学理解为万花筒式的展秀。在教学展开阶段,教师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围绕高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情境,教师要有的放矢地“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一方面,媒体的声情画面是教学的辅助性的东西,宜精不宜多;另一方面,大多的媒体的画面都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服务的,或为语文积累而筹,或为上课导入而设,或为课堂释疑、探究而构。教师“点”示媒体的声情画面是一种目的性强烈的教学行为。应该说,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了语文课堂的内涵。

另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应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互整合。因为语文是一个兼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这已经为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肯定。所以说,在课堂上如何将师生的声情画面“染”好,这也是评判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要在课堂上好师生的声情画面,这需要教师完善好师生教与学的几个默契点:

一、导入自然贴切

一堂课的导入,最关乎话题的紧密相连。再动听的音乐也不过是课堂学习的前奏,再美的画面也不过是一瞥的视觉享受,只有语文教师口中那精心设计过的话语才是不可错过的人籁。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我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热点”导入法。教张爱玲《封锁》,我先展示抗震救灾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和图片,然后又对比性地展出诸如“范跑跑”类的小丑角色,从“人性的暗流”话题引入课文学习。学生既乐于对新闻热点的追踪和评论,又勇于就“人性”话题做深入探讨,这种开场白为课堂学习赢得了探究的巨大动力。

二、精简课件,重视点拨

精简课件,首先是精简课件的“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优势恰恰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我制作课件,大多与“读”有关的,必先考虑自身条件,然后再精挑录音课件。如教高一诗歌《蜀道难》(作者李白),我自己范读课文一遍,首句的三个“噫吁?健庇锲?词读来就让学生悲动于耳,读完后,许多学生一片惊语:我们的老师竟然能将这首长诗背下来!其实我明白:教师的示范作用胜于媒体语音作用。教《苏武传》,考虑到课文篇幅长,我不范读,就配以陈悦演唱的《苏武牧羊》洞箫曲子,让学生披情阅读课文。其次,教师要精简课件中的问题与提示。上一堂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来设计问题,问题的深浅要自由灵活。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争辩、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后,应让学生交流与沟通,此时教师的点拨作用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上,写作前的审题指导是很重要的。

三、适时强调重难点,随时板书课文重要信息

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最易让学生被动学习,因为上课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若得不到培养,这种上课方式将会适得其反。而能够培养学生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的做法,最现实的靠教师适时强调重难点,随时板书课文重要信息。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我就不多谈了。

篇7: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授教学一样,合作学习模式同样需要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模式下,需要预设学习目标,选择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将原来由教师主讲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语言表达、语法特点等知识点,通过组内、组间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之达成。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的情境创设尤为重要。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及媒介的广泛应用与普及,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好的物质环境。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元素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较易进入教学情景。例如,在古文教学中,在布置课前预习题目时,可引导学生自行了解文中主要主人公的人生传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主人公人生联想至一首诗词、一个歌曲,将这些相关素材加工并植入于教学课件中,既能激起学生的认同感,又是对学生的`探究式合作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

有效的小组这一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几个关键点的把握。

合理分组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采用交叉分组形式。在交叉分组中,要充分重视和凸显不同层次学生的角色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其中,对于优等生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可委以本组组织者的角色,除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不是简单地为本组问题找到答案,是组织和协调本组全部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得出结论。对于中下生而言,在优等生努力创设的共赢氛围中,要积极发言,主动学习,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体验,久而久之,这种横亘与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的合作藩篱就会被合作的氛围逐渐消弭甚至消除。

交互感应

合作学习必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情境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达成组内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为更好地实现交互感应,提高组内成员的共同目标达成的同步性,对于学习成果可尝试分工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时,组内成员按照及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分工——每人负责阐述自己负责的部分,合作——将本人学习成果融入整个学习小组的成果之中),以达成自我知识的构建及合作学习成果的双重实现。

科学管控

合作学习模式必须重视引导,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综合素质等特质,尝试选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组内核心,对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选择值得信任组织能力强、时间把控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本组的主核心,对于普通难度教学目标的合作学习,可以尝试选用中等生、甚至下等生作为组内的组织者,不求组织者成为本组学习的核心,但求锻炼其组织能力及探究能力,在提升素质能力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激励中下生,形成共同进步的长效机制。

篇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即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更是紧密相连, 为此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上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 在学习“多媒体相册制作”这一内容时, 笔者将学生平时活动的照片为素材, 照片上有挥汗如雨的运动员, 有摇旗呐喊的啦啦队队员, 有站在颁奖台上的获奖者, 等等。当这些照片传到学生手中时, 学生都异常兴奋, 他们看到了熟悉的身影, 甚至还有自己, 学习的兴趣立刻浓厚起来, 创作由此铺展。

又如, 在教学“网络信息检索”时, 由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为: (1) 要让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网络信息检索的常用方法; (2)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运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 (3)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的问题需要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进行选择, 且正值临近春节假期, 所以笔者从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切入, 在告诉了学生“搜索引擎”怎么用后, 以“我国不同地区春节习俗比较”为研究方向,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搜索 “不同地区的习俗的形成与特点”。这样, 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学会了网络信息检索, 同时也了解了民俗文化。

二、创设游戏类情境

“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 它是满足的源泉。”信息技术课有很大一部分是操作课, 与计算机打交道, 与其枯燥地搬弄教材, 还不如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平台,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 进而升华情感。

例如, 在学生初学“Flash动画”时, 笔者事先制作了一组动作连续的“猎豹奔跑”的静态图片, 将这些猎豹的动作插入到PPT幻灯片中, 并将其命名为“课前小游戏.ppt”, 然后传送到学生电脑上, 学生播放该文件, 发现猎豹慢慢动了起来, 好奇心被充分激发, 生成了“是怎么做到的呢”的求知欲。在学生有了学习欲望的基础上, 笔者介绍这是二维动画制作的原理, 借助于Flash软件可以达到这一组连续的静态图片的动画效果。学生自然想学。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后, 明白了 “逐帧动画”的原理, 接着制作起来, 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奔跑”的猎豹。当然也有新的问题生成:“豹只能在原地奔跑, 与驰骋的猎豹有区别, 怎么办呢?”此时围绕这个情境, 进入了“关键帧动画”的制作研究。

实践表明,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利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悬疑式情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巧设悬疑式情境, 将教学内容藏匿于学生未知却又好奇的情境中, 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解“Flash引导层动画制作”这一内容时, 设置了一个“地球绕着太阳转”的Flash动画场景, 学生通过“测试影片”后发现了问题:“地球”不能绕着“太阳”转。

于是整个课堂悬念生成,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为了解决这个疑问, 课堂学习由此铺展。当学习到“引导层动画”时, 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在“地球”引导层中设置的“引导线”不合理。整节课因为这个有悬念的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心也被悬起来, 课堂学习变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旅, 在这一“旅程”中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引导层动画”的理解。

总之, 创设情境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它能够有效凝聚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将学生思考、知识学习与探究乐趣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仅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学习, 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新知识, 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孝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8) .

[2]张丽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挑起“认知失衡”的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12) .

篇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关键词】情境创设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特定环境以及场合和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深刻理解知识点,提升教学效率,这就是情境创设。它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原则分析

1.坚持一致性。教师在对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情境一定要和教学需要相符,顺利展开教学活动,不能为了形式而造成情境太过繁琐。

2.坚持生活化。教师在对情境进行创设时需要联系生活,注重挖掘生活之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只有确保情境的真实,才能让学生把情感移到感知对象中。

3.情境可接受。情境要与学生自己的身心发展相符,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水平,不但能够被学生理解,同时还能具备难度,发挥自己支架作用,确保学生能够对阅读的具体内容产生一定的求知欲。

二、具体应用

1.在阅读前创设情境。要创设良好的视听情境。在阅读之前,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欲望。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能注意学习内容,并主动学习。在遇到其中的困难的时候,才能有较好的意志以及信心与耐心。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听觉信息以及视觉信息的结合,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利用,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比如,可以利用配套教材的各种录音带以及录像带,还有有关教学内容的各种动画和ppt等。创设出猜测情境。教师要对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想象的各种情境进行挖掘,将切入点找出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想象力,能够切入到阅读主题。

2.在阅读过程中创设情境。

(1)要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对于英语阅读来说,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对阅读图式加以丰富,并对阅讀策略进行合理运用与掌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任务情境创设出来,这样学生在任务的推动之下能够自主阅读,并积极利用各种策略进行阅读,并对阅读图式加以完善,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得以提升。创设合适的任务情境,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图式以及能力的建构过程中来。由于情境的催化作用,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图式能够在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利用自我监控以及自我调节与自我强化而得到提升,使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比如,教师创设的任务情境可以是获得文章的主旨大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对有效的阅读策略进行使用与掌握,另外,任务情境还可以是掌握文章中的特定细节,从而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使用这些策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践不断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设置文章结构构建的任务情境,能够丰富学生自己原来的图式,对作者的意图进行了解。设置推理任务情境,在能够使学生提升自己对阅读策略进行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2)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问题情境就是有关教学目的以及认知结构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和探究。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认真设计,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重点内容,需要保证情境的有趣与新颖,使学生对文章中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教师在对这些问题情境进行使用时,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水平与教学的具体要求。另外,教师还能够借此培养学生自己的问题意识,鼓励其提出问题,在实现个体提升的基础上,提升参与度。

3.阅读之后也要创设情境。

(1)生活情境。为了确保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从生活以及经验之中进行不断学习。要选择生活之中的真实的事件,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之中,不但能够有效转化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能体现到学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探究情境。在阅读之后,教师还要设置一些挑战性比较大的探究情境,这样学生在下课之后还能够对文章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兴趣比较高的话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创设一些能够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以及批判思维的各种情景,推动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综上所述,创设情景能够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调动其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在对高中英语阅读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情景,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认知规律进行,在提升学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散发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确保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素洪.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 2014,(28):46-47.

[2]宗兆宏.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70-73.

篇10: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显然,探究的源头在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们努力去克服,而且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想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引入新课时,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猜出结果;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时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知识探究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的阶梯型问题,激发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设计两组数让学生算一算能否被2整除。120、172、294、386、428、和121、173、295、387、419。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1)为什么前面一组数都能被称2整除,而后面一组数不能呢?(2)两组数不同在哪里?(3)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决定这个数的哪一位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接着,我再用摆一摆的方法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用卡片1、2、3摆几个三位数,看一看有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4、1、5让学生摆。在学生操作摆弄后,产生(1)为什么前三个数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后三个数不能呢?(2)前三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候应当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们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知识应用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8、7、6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经审题发现求最大的圆柱体积就意味着考虑应全面,要用数学眼光审视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才符合题意。通过学生思考,合理判断,探索到正确的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例如,李老师家准备在长4.8米,宽2.1米的阳台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这是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火花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智力背景中,可以造成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知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造成一种紧张心理,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

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探究:

(1)有两个不同的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个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正确吗?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2)你认为静止自由下落的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3)如何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观点?

(4)设计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5)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

(6)测量这些你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这些数据在测量过程中有没有较大的误差?如何改进?

(7)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在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笔者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

(1)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你的反应时间?

(2)如何运用你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测量一楼层的高度?

二、创设活动情境

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发展,这是物理教学的一大特点。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演示小实验或创设一些探究性实验,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在奥斯特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容易提出“是否能用磁产生电”的问题。

教师介绍法拉第初期实验失败的史话后,根据现有器材(灵敏电流计、空心线圈、带铁芯的原副线圈、铜棒、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等),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寻找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然后,组织交流各种方案和存在问题。学生热情高涨,灵感不断,其中有些是很有新意的问题,如“我已经切断电源了,为什么往线圈中插入铁芯竟也观察到产生了感应电流”。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讨论,对所用的实验方案进行归类,分析各种措施的异同之处,不仅顺利地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普适条件,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三、创设故事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形象生动的物理学史、趣闻轶事或当代科技信息,创设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故事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现成的,但更多地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进行创编,这样更具有实效性。

例如:在讲《行星的运动——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哥白尼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全体学生听得都入了迷,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整堂课进行得相当成功。

四、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完成实验操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篇12: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 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总的来说, 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 (1) 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在创设中明确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学习的目的, 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学习目的; (2) 情境创设的针对性, 情境的设计不能是漫无目的的, 要紧密联系所教学的重点, 承前启后; (3) 情境设计的启发性, 通过有效的导入手段, 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思维, 得到对问题的启发; (4) 情境设计要在趣味性中渗透情感教育。

二. 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 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创设

创设自主探究性阅读问题情境要结合语文的特点,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 更突出地感觉到语文课浓厚的气息, 而混同其他学科的情境创设是毫无意义的, 要让学生在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问题情境中, 自主地探究性地去挖掘和运用语文的信息, 有效地吸收语文知识的营养, 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目的。

如教学五年级的下册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时, 笔者结合语文源于生活的特点和课文的内容, 在开课前,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 你认为你的爸爸爱你的妈妈吗?你的妈妈是不是也爱你的爸爸呢?请举例子说明。”这种问题的导入, 贴近生活, 贴近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学生非常感兴趣, 引发了学生急于讨论和交流这个问题的激情, 让学生迅速走进课文, 抢占阅读制高点。学生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走进阅读中, 最终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爱如茉莉, 洁白纯净, 散发着缕缕清香。

2. 结合课文的题目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的题目应该是我们设计问题的着眼点, 在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课文的题目, 设计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白鹭》这篇课文时, 笔者为学生们创设了这一个问题情境, 同学们, 当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时, 你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有同学立刻举手说:白鹭在南方是非常普通的鸟,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篇文章来赞美白鹭呢?笔者首先对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行为表示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果很快有学生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 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由此, 笔者巧妙地引出了对这一自然段的讨论, 引出该文章主题: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

3. 紧扣文章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性的阅读的问题情境创设, 还要注意应该紧密地联系文章的主题,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课文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直奔主题, 少走弯路, 结合文章主题提出问题, 在学生经过阅读后,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文章的主题凸显出来了, 学生也加深了阅读的印象。

如在教学《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我”的真情表现在哪里?“我”的付出得到了哪些回报?这个问题的提出,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迅速地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性的阅读,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并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得出了只要付出了诚实的劳动, 必会得到真情的回报道理, 这也正是文章所蕴含的主题。

4. 利用课文简写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很多课文中, 都能找到作者运用的“留白”的艺术, 这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练,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而我们老师就要学会抓住课文的这些简写的部分,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 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肖邦在弥留之际是从哪里来的这种爱国的力量?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肖邦告别老师、同学、自己的祖国、华沙城时只言未发, 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时, 就会更深层次地去领会课文了。

篇1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关键词] 合作探究;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笔者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所思考与尝试,这里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课时与学生探究时间之间的矛盾,怎么办?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尝试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分3个方面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高中数学的课堂质量提升.

建设有利于合作的外在环境

这里说的“外在环境”建设指的是学习环境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情感,帮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除了教室的布置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外在环境建设就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合作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前提在于科学合理地分组,合理的分组包括组员的搭配合理,分工合理.搭配合理让组内的学生能够形成知识、思维、习惯上的有效互补,有效减少出现学困生的课堂边缘化现象,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合理的分工让每个组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促成课堂探究活动和交流变得高效,促进知识与情感多维、有序的交流. 合理分组是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为合作探究活动而创设的最重要的环境.

创设有利于激发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如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效果,设置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不可或缺,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具体的情境创设策略.

1. 借助“实物”(实验)引入问题

问题的课堂引入应该是与学生的感知能够相联系的,可以是学生知识和经验,但是直接设置又有生硬的感觉,如果能够借助于“实物”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通过实物的方式自然地引出问题进行了情境的创设.

情境1:笔者提供两摞等底面积、等高的纸组成的两个等体积的长方体,接着如图1所示改变右边一摞纸的形状. 如此一来,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类比,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

问题1:通过变化形状得到的新柱体(图1右)的体积与没有变化前的长方体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变化前后,其有没有发生变化?

问题2:可以归纳出求新柱体的体积的公式么?

情境2:笔者准备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形纸板和三角形纸板,接着向上摞起相同的高度,形成两个新的几何体(如图2所示). 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问题3:分析与思考,这两个几何体是否属于“柱体”?(联系概念)

问题4:合作探究图2左、右两个柱体的体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尝试着用计算式表示.

实践经验表明,如果将实物搬到数学课堂,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每个学生对实物和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的,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各种“柱体”在结构上具有的相似性,继而将柱体体积公式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类比和迁移,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公式,还有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体验.

2.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为学生能处理的问题

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探究性学习资源,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将教材的有效使用与我们课堂的问题解决有机联系起来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正确习惯.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倾斜角与斜率”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倾斜角概念”产生探究欲望,笔者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文本描述与问题.

问题1:我们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知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那么,一个点为什么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一个点可以得到多少条直线?

问题3:如果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直线给确定下来?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和合作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注意点集中到“倾斜程度”上来,继而通过课本阅读和相互讨论,“倾斜角”概念的提出和性质探究就显得自然.

3.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即教育!创设生活化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且生活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熟悉且有经验、情感的,以此为情境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探究、讨论的深化. 同时,借助于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或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元素,有助于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满足,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段函数”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出租车是如何收费的”这一现实问题,然后要求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由这个具体的生活问题能否与一个公式化的数学模型相对应. 同时,让学生继续观察生活,思考还有没有相类似的问题在生活中存在.

这节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出租车我们都坐过,有体验,但是却没有留意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显得格外认真,因为这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活问题,在研究了出租车之后,学生进一步探索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也显得非常积极,其实这是一个知识类比和迁移的过程.

创设有效的检测与评价情境

学习需要监测和调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目标达成度,便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探究活动与方向,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有效的检测与评价情境,注重习题训练的有效性,促进知识巩固和内化.

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上概念、定理等等都能听懂,就是考试的时候习题不会做,什么原因?合作探究学习只满足于基础知识及其内涵、性质的获得,并没有关注规律的应用,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情境的设置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知识运用技能、方法高度相关的有效习题,有效的习题目标指向重点知识、重要的性质,有效的习题具有拓展性和变式,引导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通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内容,第一课时的课堂最后,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见表1).

有效的习题具有当堂检测的功能,有效意味着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继而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保持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当然如果有学生做错了,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障碍所在,及时排除困难,有助于数学系统性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项目启动仪式领导致辞下一篇:唐诗的韵律之美